第一篇:2012年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反思
2012年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反思
宾阳县甘棠中学
黄克红
通过地理课程的培训学习,了解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结构框架、课程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的解析。了解了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对选课、课程实施、案例设计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下面就这些天的培训,谈几点体会:
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是(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3)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4)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5)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一、课标的目标定位——"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但是得注意不要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为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会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
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在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我们就找不到“作秀”的味道。因为新课改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也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在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当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所教的学生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合作者。
二是内容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其 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地理知识与技能,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2、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3、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理念。
4、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四、课改的实施关键——老师。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而课程的实施关键是在教师,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根本性的变化,要改变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以往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
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
五、课改实施的实践——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现在,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朋友,是学习的伙伴,从而重新摆正了自己和学生的位置,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始终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要注重与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总之,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地实现“授之以渔”。
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2012年高中地理新课程反思
甘棠中学 黄克红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了解了新课程新在哪里,它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是:
一、理念上新;
二、方式上新,表现在逻辑上比较独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科的价值,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提高三角形的重心,体现学生的认知能力,体现教材的灵活性、时代性、多样性、选择性,这四个特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现了学科价值的整体性。
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强调理性认识地理环境,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掌握并且能运用地理原理。地理技能要求学生独立掌握与运用,如地理实践观测、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技能等。
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基础之上的递进。初中地理学习主要关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鼓励积极探究。高中重视自主合作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思维能力与地理学习能力方面更突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关注培养学生具有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更高要求的收集处理地理信息能力。
注重地理案例教与学,强调掌握学习方法,重视地理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在处理高中教学问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以下要求:
1、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是需要教师去执行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历融会到课程教学中去,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不要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2、树立新的课程观。作为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必须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3、更新教师的知识观。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规范等根本看法。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观。过去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侧重知识的训练。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新课程观下都属于知识范畴。
其次,了解了新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方面与老教材的区别。
一、课程设置了七个选修模块,学生可自选;
二、研究学生重视实践性活动,重视学科的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组织形式和语言表达都渗透着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首先,内容标准在组织形式上采用“标准”和“活动建议”两栏,一改现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要点”和“知识要求”栏目,增强了使用者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课程标准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内容标准”部分中,“标准”是高中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的方式表述,语言简洁,给予使用者更大的理解和运用空间,从而大大地增强了使用者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探究性活动渗透其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其次,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形成了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增强选择性,体现时代性的同时突出应用性等显著特点。
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时代性,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反映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发展。二是无论必修课“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还是选修课“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10大“模块”以及各个“模块”内部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都力求贴近学科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内容也更加注重应用性,十分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发现问题、学以致用,通过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来增长才干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在发展性方面,内容标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活动建议”中的能力要求上。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内容翔实,有理有据,无论对一线广大教师(教学建议),还是对学校管理者(评价建议、课程资
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以及教材的编写者(教科书编写建议)等都具有指导价值。此外,实施建议各部分,均提供了相应的典型案例,这是在吸收国外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种大胆创新,这种处理方式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最后,了解新课程目标的把握。重点掌握的和忽视的方面,从专题中看到的课例片段中,教师应作为引导学生的主线,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尽量在教学过程中选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内容是“深”好,还是“浅”好呢?又如何把握内容深浅的“度”呢?降低所学内容的难度,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新课标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倘若内容平易,是不能创造性地展开思维能力的教育的。以低级的思维处理高层次的内容是可能的,但以低层次的内容培养高级的思维是不可能的。”不管怎样,教学内容的深度要把握在新课标的要求之内。
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观念,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课改地思想并将其渗透在地理教学中,相信在今后地教学中会有一个新的变化和起色。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06年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沈阳市第九中学
地理组岳健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各有千秋,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走入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有的老师甚至已经有了困惑,课改到底在改什么?课改是不是失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今年暑假,我有幸终于参加了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培训。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课,和对课标的解读和教材的阅读,以及学友们的聊天,略有收获。
一、课标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但是得注意不要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为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会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在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我们就找不到“作秀”的味道。因为新课改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也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当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所教的学生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合作者。
二是内容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 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课程新体系。因此在地理新课改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材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高度重视多媒体网络地理专业教室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地理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但是要避免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学的独特功能。
因为在使用电脑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课件时,对简单知识的制作,也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时,充分利用“三板”教学的灵活性,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因知识形象化而忽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板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精心设计的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精华,是构成地理知识的骨架。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和简炼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成的略图或示意图,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即可。因此板图具有简便省时、随用随绘、形象生动等特点,恰当运用板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与学友们交流过程中,大家都感觉课改的配套辅助资料太少,课程资源开发无从下手,但是从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位老师并没有象我们那样从网上四处收集资料,而是就教材图、阅读材料,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等来完成教学任务与课标要求。每个学生其实就是我们的课改辅助资料与课程资源。
总之,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即将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我相信: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第三篇:四川省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
四川省高中课改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刚走向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能够参加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远程培训,是幸运的,也是必须的。刚结束的高一课改培训,我收获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总结如下:
培训第一天,高俊昌老师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标准》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的介绍,让我对课改后的课程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是教材地位的变化:改变基础教育过分依赖于一本教材和课堂的状况,要弱化教材的地位。规定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唯一依据;从立项、编写、审查、使用等各个环节促使教材的多样化。其次是教材功能的变化:教材不再是教学必须依据的“圣经”,只是教学所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传统教材的含义也变了,所有可供教学所用的都可能是教材,传统的教材只是现在认为的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再次是教材结构的变化:课程标准本身没有规定教材内容结构(只是列出教学要达到的一些基本标准),教材编写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一定的原则设计教材的结构。人教版设计教材结构时综合考虑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以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概念等。这些都让我明白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按课标要求教学和应考将正常教学和高考复习分开,教学内容不必做加法,按课标内容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结构,对高考不必过多顾虑,轻松应对,重点应明确“教什么”,至于“怎样教”,主要看效果和效率。
而韦志榕老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的介绍,对我正确把握课程的基
本理念有很大的帮助。明白了我们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
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模块的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张白峡老师对《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
读,非常精辟。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
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除了课堂学习
以外,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观测、地理
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启发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
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合理应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罗怀良老师对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的介绍,也使我在大学对《自
然地理学》的学习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我们国家的自然地理学的成就。我们国家50年代提出自然
地理学新方向,确立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自上而下,自下而
上,与世界的综合集成不谋而合。从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从宏观格
局到微观过程与机理研究,综合思想和方法都具有中国特色。
任旭东老师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思考及课例分析,见解独到,譬如: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知识内容;在探索中形
成科学态度;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
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联系中构建思维线索;在交流中展示个性才能
等等,很多观点,都能引起共鸣。
最后一堂课,周晓老师的所讲的《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运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也学到了很多平时不曾留意的多媒体操作技术。例如word绘图、PowerPoint与地理教学运用:
a.绘制坐标图
c.绘制简易统计图---曲线和折线的使用
d.简易经纬网---弧形线条的使用
e.绘制简易区域轮廓图---自由曲线使用
f.绘制河流、铁路与界线
g.绘制分布示意图---层次叠放填充
h.随图缩放的文字---选择性粘贴的妙用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因
为新课改的“新”,就全盘否定传统地理教学,传统地理教学精华部
分还要继续学习并应用。把新课程教学中先进的理念方法和传统教学
中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高一地理教学,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而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素质,达到双
丰收。以上就是我这四天以来参加高一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不足之
处请多指教。
第四篇:高中地理课改心得(范文)
高中地理课改心得
2010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地理科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教学活动。切合实际,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等等,我们科组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课改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活动由于现实性强,易操作,师生积极参与,使师生的教学与课改实现零距离,教学效果好。下面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教材的处理、开发,社区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简单来介绍: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内容的开放模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校教师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不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依据是课标)。可以针对讲授的内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在必修Ⅱ讲授《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时,湘教版显得较零乱,我校教师就选用中地图版或人教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好。
(2)顺序可以重组,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必修的三个模块学习顺序可以打乱,在模块教学中也可以对里面的知识进行顺序重组。例如:我校在讲授高一湘教版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节时,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讲授完一、二节后,发现学生接受困难。备课组便决定暂时放下第一章三、四节不讲,先把难度较小的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先讲,接着讲二、三章,将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放在二、三章节后来讲。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可补一补初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涉及地球运动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内容不同步的矛盾也可得到解决,对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大有帮助。
(3)教材中的“思考题”“活动题”等材料可以替换和重新设计。为了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在教学中替换教材中的材料,尽量找出和使用学生熟悉的当地材料。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相关题目,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四组活动题中,第二个题目是“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而在顺德早已没有水稻的生产了。学生对水稻的生产不知道,题目就可换成种花卉、育鱼苗等学生知道的内容,学生便于操作,也有实际意义。
(4)落实课标,跳出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先备课标,再对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的高度简略对知识系统性冲击明显,目前实验的四套课改教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介绍,教材一改过去详细的论述而显得很简略,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也不紧。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材中体现不够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会感到较大困难。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基本”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课标为准,灵活整合各套教材内容,探索适应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从稳妥出发,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2、教材的再度开发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我校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在2004年9月,有关专家在我校调研。在讲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教材给的是洪涝灾害,并以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案例。我校高一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却拿学生熟悉的台风来讲,结合美国新奥尔良刚发生的飓风材料为案例,并通过学生的调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台风产生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内容。该节课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教材顺序的处理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方面更是充分肯定。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梯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时对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社区资源的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站、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等。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4、学科间资源的交叉开发利用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岩石的机械风化是热胀冷缩的结果。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开水,玻璃开裂,这样学生就易理解了,并进而举例说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需要开山,李冰下令先放火烧山,岩石受热膨胀,然后下令挑水浇山,岩石冷却受缩,岩石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从而开了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通过物理或化学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故此,在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做好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太忙而学习不够,对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才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的教师和学生才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为教学这个
中心工作服务,让学生把地理理论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价值观念要跟上,在教学中可大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五篇:高中地理课改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注重实际
北林区四方台镇第一中学
王洪国
2014年4月2日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注重实际
北林区四方台镇第一中学
王洪国
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已走进农村中学,走进我们的师生生活,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受很多。作为一名农村高中地理教师,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就我的亲身体验谈一谈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一、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
1、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新课程,教学时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注意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注意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释疑的能力;注意合作学习,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注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你讲我听,简单、单一,即“一言堂”、“满堂灌”;
2、教师的转变。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而传统的教学,教师唱的是“独角戏”,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大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3、行为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只要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课,背出教材的重点,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学生,促进其学习,强调尊重、赞赏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教育,同时能自我反思。
4、教学语言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用的是指令性的、演员式的、重复罗嗦的、定性的、否定性的语言,学生很少有发言的空间。而新课程,教师应多用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多用导演式的语言,启发学生;多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学习;多用商量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扶植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
5、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前,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现在,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知道上课时老师要问什么问题,学生上课能主动学习,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下课带着问题查资料,解决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转变,告诉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给学生以民主与鼓励,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二、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高中地理课改的实施,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四大因素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
1、教师因素
面对新课程,广大地理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因此,教师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学生因素
据我了解统计,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学习的依赖性很重,在他们头脑里固有“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作洗耳恭听状;要么就浑水摸鱼,说些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再加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很难增强学生的地理能力。
3、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条件较差,为地理教学配置的相应设备也很少。有些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开展地理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上图书馆,书少得可怜,穷乡僻壤就别提上网啦!因此,布置学生去搜集资料,无疑是一句空话。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要想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也是勉为其难的事。是以,学校领导应重视,积极创造条件。
4、社会因素
农村的家长送孩子上学,除了安全,最关注的问题是孩子的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稍有波动,就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一面与孩子摊牌亮底,施加压力。成绩上了,什么都好说;没有升学率,你这个教师就没本事。鉴于这点,很多教师放不开手脚去干。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形成课程改革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定会掀开地理课程改革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