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高中地理课改的视角与空间(本站推荐)
深入推进高中地理课改的视角与空间
时光荏苒。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已5年有余。回想参与课改的过程,尤其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感到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虽有一些困难,更有广阔的空间。
从教材编写的视角看:地理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地理教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只有广大地理教师的参与,地理教材才能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教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最具普适性、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和编写指导思想的局限,导致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课程改革倡导的教材观也认为,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地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应该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
1.教师要本着“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的原则,丰富教材的内涵,拓展教材的外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改编、重组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不同区域的学生对该条标准的认识差别很大。山区的学生对山岳地貌和流水地貌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学生对外力作用的感性认识虽然都很深刻,但所见的地貌却千差万别。教材所提供的也主要是教学的线索。教师在处理该问题时,应从地域特点出发,根据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新闻媒体、图书馆、互联网和乡土资源中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材料,丰富教材内容。
2.教师要创造性地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材成为“学材”。
【案例】“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教学设计
构思: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成果,分析相关的图表信息,学习上述问题。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1)自读:“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排序,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臵。
(2)合作探究:提取教材中“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表1-1-1)中的信息,分析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说明地球物理性状的普通性。
2.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特殊性
(1)合作探究:从人类探测火星的成果,思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探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合作探究:提取表1-1-1的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质量等方面分析存在生命条件的原因。
3.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内容省略了探索过程,只给出了结论,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困难。教师在二次开发中,可以对结论进行问题化处理,通过铺垫性知识、列举实例等把结论细化为系列化的阶梯问题,重现地理事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便于学生层层探究。
【案例】“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节选)1.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给出珠江三角洲的实例)(1)珠江三角洲属于何种区域类型?(2)珠江三角洲有哪些区域特征?(3)研究这些区域特征的目的是什么?(以上是铺垫性问题)2.怎样研究区域?
(1)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目前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该发展阶段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有何特点?
该发展阶段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以上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领悟某个区域的研究方法)
(2)珠江三角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相比,发展的地理背景有何不同?
二地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有何不同? 二地如何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
(以上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区域比较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从地理教学的视角看: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革旧鼎新的过程,地理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的轮回中,才能真正融入课改、实现专业成长。
课改的关键是改课。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相距甚远。倘若不改课,课改则流于形式。改课既是课改的本质要义,也是课改的难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实际上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因此,课改必须改课,才能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改革地理课堂教学从操作的层面上必须变无效、低效的教学设计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必过于琐碎,结构上不必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应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以便在课堂上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师生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备课方式从思维狭窄、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转变为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转变为思考注重实效的“教学结构”。
【案例】记高一地理备课组的一次活动(节选)
(周四下午,高一地理备课组办公室)
主备人:郭老师 课题: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 郭老师:本节的难点有二个,如何解决?我提出预设方案,现在请大家讨论。1.洋流的分布规律:设计了5个问题(问题略)先从局部海域切入认识洋流的分布特点,再将视野扩展至全球范围揭示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利用规律建立世界洋流分布模型。
殷老师:有二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诸如北印度洋海区、副热带海区的空间概念不清,建议在学案中的分布图中标示;二是建议设计中将洋流的分布图与近地面风带分布图的比较,改为从近地面风带的分布引入洋流的分布,为此,在学案的预习部分增加让学生绘制近地面风带分布图作为预设的知识“抛锚”。大家看如何?
〃〃〃〃〃〃
郭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中给出的主要是结论,我设想每个结论配一个实例,我收集了以下实例〃〃〃
冷老师:我提个建议,“哥伦布往返大西洋”的案例换为“我海军索马里海域护航”的案例,一是其往返航途经的海区恰恰是季风洋流海区,这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全球意识。
〃〃〃
2.地理教学设计要采用“双案制”,除教案外,还必须设计好“学案”和作业。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思维时间,要求学案必须提前1-2天发给学生,先学后教。教师要精选课后作业,倡导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分层作业,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1)学案结构(节选)学习目标:(略)知识准备:仔细观察下图(图略,下同),从中可以了解到河流的哪些知识? 自主研习:
1.阅读课本,田纳西河在美国的大致位臵?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2.填写下表(表略),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3.补充“田纳西河早期开发的因果关系框图”,简要评价早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个水利开发商、企业家、当地农民、环保工作者、政府官员,你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
2.填表:比较田纳西河治理前后的变化(自然灾害、航运、发电、灌溉、水土流失、植被、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居民收入等方面)
适度拓展:总结田纳西河的开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3.从“经验教学”走向“反思教学”。常规化的惯例和习惯往往支配着我们地理教学行为。如果一位地理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
思,那么,其旧有的观念和不当的教学行为就难以改变,教学就可能长期维持原来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深入推进地理课改的今天,尤为如此。我在教学中建议老师们从“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进行反思。“备课”中的反思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课后的反思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但无论何种反思,都必须“针对教学事件并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地平线永远在前方。在地理教学中推行反思教学大有可为,也一定大有作为。【案例】教学反思:我问自己 课前:上一节课,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
课中: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去解决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而我这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课后:刚才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从课程培训的视角看:地理课改培训是一个创生的过程,课改培训者只有创造性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师真正从中受益。
当前的课程培训往往有一种倾向,要么就高,高到大谈教育理念而不言课本;要么就低,低到只谈教材的重难点,而不言教育观念,两者都不利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益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关键是:
1.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也就是要面对眼前的问题,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眼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刚刚发生在我们课堂中的问题,或者就是马上就要发生在课堂里的问题。因此,培训和教研的重心要移到解决我们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
2.要注重培训对象的层次性。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教师面临新课程,既是专业发展的机遇,更是对专业素质的挑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个体需要不尽相同。通识培训是必要的,集中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有这些还不够。培训必须有层次性,要分层解决每一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否则,培训活动搞得很热闹,但教师的教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效益低下。
【案例】我校地理教师分层培训计划(节选)〃〃〃
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培训主要以“单元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开展研究。这一类教师要以“单元”为载体,领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图及要求,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经验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
教龄5—10年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培训主要采用“主题式”研究活动,通过解构与主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片断,探讨同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总结应对办法,更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理解式”研究方式。“理解式”即理解教育经验、改造教育经验。培训旨在从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的队伍。培训的中心是“理解经验”,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为视角表达、展示、整理、理解、改造、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考试评价的视角看:课改与评价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考试评价只有真正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课改才能真正摆脱“镣铐之舞”。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总体上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我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与课改相适应的考试评价至少应做到:
1.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评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是有效地理教学的基本表征,也是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课程目标实现度、学生主体参与度、师生交融互动度、师生行为有效度、学生主动发展度等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过程、能力等也应该成为衡量学业成就的指标。这方面我们还缺少系统的研究。
2、教学效益评估要科学完善、操作性强。既要抛弃唯成绩论,也不必谈分数色变。一提考试有人就说搞“应试”教育,一提成绩考核就是与素质教育相背。这种观点是“简单线性”思维在作祟。毋庸讳言,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评价而言,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是绕不开的话题,从目前看,这些考试从形式到内容与课改的发展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我想,只有广大教师在评价的主体、形式、内容、功能上的不懈探索,考试评价终会回归正确的导向,课改终会摆脱“镣铐”,自由挥舞。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地理课改的脚步在未来的时光里,一定会迈得更自信、更踏实、更有力。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改心得(范文)
高中地理课改心得
2010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改实施以来,我校地理科组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课改教研教学活动。切合实际,我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等等,我们科组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课改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该活动由于现实性强,易操作,师生积极参与,使师生的教学与课改实现零距离,教学效果好。下面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教材的处理、开发,社区资源,课程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简单来介绍:
1、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内容的开放模式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校教师以教材设计者和组织者的积极姿态选择、开发和重组教学内容,研究教的内容和创造教的方法,创新课程呈现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不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依据是课标)。可以针对讲授的内容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在必修Ⅱ讲授《城市的空间结构》内容时,湘教版显得较零乱,我校教师就选用中地图版或人教版来组织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好。
(2)顺序可以重组,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必修的三个模块学习顺序可以打乱,在模块教学中也可以对里面的知识进行顺序重组。例如:我校在讲授高一湘教版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节时,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讲授完一、二节后,发现学生接受困难。备课组便决定暂时放下第一章三、四节不讲,先把难度较小的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先讲,接着讲二、三章,将第一章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放在二、三章节后来讲。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可补一补初中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涉及地球运动的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内容不同步的矛盾也可得到解决,对学生知识的认知和学好地理的信心大有帮助。
(3)教材中的“思考题”“活动题”等材料可以替换和重新设计。为了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丰富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在教学中替换教材中的材料,尽量找出和使用学生熟悉的当地材料。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相关题目,达到教学目标。例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四组活动题中,第二个题目是“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而在顺德早已没有水稻的生产了。学生对水稻的生产不知道,题目就可换成种花卉、育鱼苗等学生知道的内容,学生便于操作,也有实际意义。
(4)落实课标,跳出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在备课中,要先备课标,再对应教材,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新课程的高度简略对知识系统性冲击明显,目前实验的四套课改教材,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介绍,教材一改过去详细的论述而显得很简略,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也不紧。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在教材中体现不够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梳理中会感到较大困难。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基本”的三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课标为准,灵活整合各套教材内容,探索适应学生掌握课标要求的方法。但在实践中,有时教师从稳妥出发,教学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尽可能涵盖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状况,从而加剧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2、教材的再度开发
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即“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我校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
例如,在2004年9月,有关专家在我校调研。在讲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课时,教材给的是洪涝灾害,并以1998年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案例。我校高一备课组根据实际情况,却拿学生熟悉的台风来讲,结合美国新奥尔良刚发生的飓风材料为案例,并通过学生的调查,使学生能很好理解台风产生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内容。该节课的效果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尤其在教材顺序的处理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两方面更是充分肯定。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梯度,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有时对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3、社区资源的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站、水文站、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天气、气候和季节等等。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人类交往活动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社区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信仰与伦理、风俗习惯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4、学科间资源的交叉开发利用
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都是物理作用或化学作用的结果,利用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来展示并举例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如岩石的机械风化是热胀冷缩的结果。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开水,玻璃开裂,这样学生就易理解了,并进而举例说明,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需要开山,李冰下令先放火烧山,岩石受热膨胀,然后下令挑水浇山,岩石冷却受缩,岩石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崩解,从而开了山,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通过物理或化学实验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地理事物形成、变化的过程。地理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故此,在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时,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5、做好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学习”。当人们说“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是“教师学习”。当人们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时,除了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之外,还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将决定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太忙而学习不够,对自身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够。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三是“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才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的教师和学生才可以获得相互理解。
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唯一的,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为教学这个
中心工作服务,让学生把地理理论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价值观念要跟上,在教学中可大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改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注重实际
北林区四方台镇第一中学
王洪国
2014年4月2日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注重实际
北林区四方台镇第一中学
王洪国
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已走进农村中学,走进我们的师生生活,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受很多。作为一名农村高中地理教师,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就我的亲身体验谈一谈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一、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
1、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新课程,教学时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注意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注意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释疑的能力;注意合作学习,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注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你讲我听,简单、单一,即“一言堂”、“满堂灌”;
2、教师的转变。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而传统的教学,教师唱的是“独角戏”,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大搞“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3、行为的转变。传统的教学,只要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课,背出教材的重点,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学生,促进其学习,强调尊重、赞赏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教育,同时能自我反思。
4、教学语言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用的是指令性的、演员式的、重复罗嗦的、定性的、否定性的语言,学生很少有发言的空间。而新课程,教师应多用精练的语言,点拨学生;多用导演式的语言,启发学生;多用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学习;多用商量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扶植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
5、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前,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现在,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知道上课时老师要问什么问题,学生上课能主动学习,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下课带着问题查资料,解决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些转变,告诉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给学生以民主与鼓励,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二、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高中地理课改的实施,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这四大因素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实施。
1、教师因素
面对新课程,广大地理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因此,教师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学生因素
据我了解统计,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学习的依赖性很重,在他们头脑里固有“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作洗耳恭听状;要么就浑水摸鱼,说些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再加之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很难增强学生的地理能力。
3、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条件较差,为地理教学配置的相应设备也很少。有些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开展地理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上图书馆,书少得可怜,穷乡僻壤就别提上网啦!因此,布置学生去搜集资料,无疑是一句空话。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要想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也是勉为其难的事。是以,学校领导应重视,积极创造条件。
4、社会因素
农村的家长送孩子上学,除了安全,最关注的问题是孩子的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稍有波动,就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一面与孩子摊牌亮底,施加压力。成绩上了,什么都好说;没有升学率,你这个教师就没本事。鉴于这点,很多教师放不开手脚去干。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形成课程改革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定会掀开地理课程改革崭新的一页。
第四篇: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06年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沈阳市第九中学
地理组岳健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各有千秋,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走入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有的老师甚至已经有了困惑,课改到底在改什么?课改是不是失败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今年暑假,我有幸终于参加了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培训。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课,和对课标的解读和教材的阅读,以及学友们的聊天,略有收获。
一、课标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
但是得注意不要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因为为了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精神,许多教师会自然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在不需合作的时候来个同学间的“合作”,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本身。在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我们就找不到“作秀”的味道。因为新课改并不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也不是多上几节活动课。不能认为要将知识点的落实与过关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当然,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角色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一个和所教的学生同样水平、同样无知、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心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朋友、合作者。
二是内容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的是结果,所讲给学生的是生硬的知识,是“其然”,而不是“其所以然”。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向大家讲 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在讲的内容上,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课程新体系。因此在地理新课改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教材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高度重视多媒体网络地理专业教室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地理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但是要避免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三板”教学的独特功能。
因为在使用电脑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课件时,对简单知识的制作,也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时,充分利用“三板”教学的灵活性,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因知识形象化而忽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板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精心设计的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学内容的精华,是构成地理知识的骨架。板图是教师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简单的工具和简炼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成的略图或示意图,只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即可。因此板图具有简便省时、随用随绘、形象生动等特点,恰当运用板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与学友们交流过程中,大家都感觉课改的配套辅助资料太少,课程资源开发无从下手,但是从崔准老师给我们播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位老师并没有象我们那样从网上四处收集资料,而是就教材图、阅读材料,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等来完成教学任务与课标要求。每个学生其实就是我们的课改辅助资料与课程资源。
总之,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即将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我相信: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第五篇:四川省高中地理课改培训心得
四川省高中课改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刚走向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能够参加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远程培训,是幸运的,也是必须的。刚结束的高一课改培训,我收获益匪浅,现将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总结如下:
培训第一天,高俊昌老师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标准》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基本框架的介绍,让我对课改后的课程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首先是教材地位的变化:改变基础教育过分依赖于一本教材和课堂的状况,要弱化教材的地位。规定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唯一依据;从立项、编写、审查、使用等各个环节促使教材的多样化。其次是教材功能的变化:教材不再是教学必须依据的“圣经”,只是教学所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传统教材的含义也变了,所有可供教学所用的都可能是教材,传统的教材只是现在认为的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再次是教材结构的变化:课程标准本身没有规定教材内容结构(只是列出教学要达到的一些基本标准),教材编写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一定的原则设计教材的结构。人教版设计教材结构时综合考虑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以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概念等。这些都让我明白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按课标要求教学和应考将正常教学和高考复习分开,教学内容不必做加法,按课标内容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结构,对高考不必过多顾虑,轻松应对,重点应明确“教什么”,至于“怎样教”,主要看效果和效率。
而韦志榕老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的介绍,对我正确把握课程的基
本理念有很大的帮助。明白了我们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
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模块的设计),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张白峡老师对《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解
读,非常精辟。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
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除了课堂学习
以外,高中地理教学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充分而必要的地理观测、地理
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启发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
种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与合理应用,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罗怀良老师对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的介绍,也使我在大学对《自
然地理学》的学习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对我们国家的自然地理学的成就。我们国家50年代提出自然
地理学新方向,确立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名称,自上而下,自下而
上,与世界的综合集成不谋而合。从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从宏观格
局到微观过程与机理研究,综合思想和方法都具有中国特色。
任旭东老师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思考及课例分析,见解独到,譬如: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知识内容;在探索中形
成科学态度;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
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联系中构建思维线索;在交流中展示个性才能
等等,很多观点,都能引起共鸣。
最后一堂课,周晓老师的所讲的《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运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也学到了很多平时不曾留意的多媒体操作技术。例如word绘图、PowerPoint与地理教学运用:
a.绘制坐标图
c.绘制简易统计图---曲线和折线的使用
d.简易经纬网---弧形线条的使用
e.绘制简易区域轮廓图---自由曲线使用
f.绘制河流、铁路与界线
g.绘制分布示意图---层次叠放填充
h.随图缩放的文字---选择性粘贴的妙用 总之,新课改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因
为新课改的“新”,就全盘否定传统地理教学,传统地理教学精华部
分还要继续学习并应用。把新课程教学中先进的理念方法和传统教学
中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高一地理教学,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而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素质,达到双
丰收。以上就是我这四天以来参加高一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不足之
处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