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文档

时间:2019-05-13 00:3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文档》。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文档

将相和

授课教师:王晨辉 教学目标:

1、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能力。

2、提高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

3、在细读品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

在细读品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背诵《经典诵读》中的《大风歌》。

1、师板书相机课题:将相和,引导学生“将”和“相”分别是谁?解释“和”,就是和好。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和好?

2、出示阅读提示

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的几个小故事。(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什么怎么样?

谁与谁干什么?

谁干什么? 师:文章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那么这三个故事之间存在着联系吗?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了将相产生的矛盾才有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它们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二、细读品味,深化内涵

1、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师引导

同学们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言辞无礼

不服气

充满不满情绪)

出示: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

因为蔺相如在()立了功,在()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

2、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

生:不是

师:空口无凭,请从文中找出事实依据。

(要求:自己快速浏览,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批注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蔺相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全班交流。

三、总结拓展

从蔺相如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蔺相如

渑池之会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

心胸宽广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大体弄清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开展总结、拓展等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感受人物的形象是重难点。为了解决重难点,教学中,采用读、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感悟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我适时总结和指引,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以此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教学中给予落实。在教学中,我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意了它的梯度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的过程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还注意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可以说,在本课的教学中,扎实地贯彻“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语文基础性理念,以老老实实地去上好语文课。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将相和(10)_人教新课标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第 1 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

,相是指

,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第 2 页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第 3 页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第 4 页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第 5 页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第 6 页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第 7 页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

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第 8 页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来了解一下。

第 9 页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将相和

【教材解析】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读文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连词成句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

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速读了解背景,聚焦指导方法

1.比赛激趣。比一比谁一眼看到的内容多。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闪现5秒钟。

课件出示: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出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称号: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史。

(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多少内容?比较《搭石》中学习的速读方法,这次你是怎么做到看这么多内容的?

预设:我看到了司马迁写的代表作《史记》等信息。我的方法是一眼看到更多内容,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

(3)课件出示故事背景,闪现10秒钟。

课件出示: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秦、楚、齐、赵、燕、魏、韩七个国家比较强,称为“战国七雄”。其中,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4)学生交流。

预设:我看到了“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

2.提炼方法。

(1)你是怎样做到一眼看到更多的内容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眼扫过去就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连着看,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语文要素

(3)小结方法: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把词语连起来,一下子看一句话,这就是连词成句地读。一眼扫过去就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这个方法叫扩大视域,这是能帮我们提高阅读速度的好方法。

(4)教师总结:连词成句,扩大视域。(同时课件播放动画演示:课件文字设计成遮挡滑块的形状,字连词成句地出现)

课件出示: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之前,先做速读游戏,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验扩大视域,连词成句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运用扩大视域,连词成句提高阅读速度的兴趣,同时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

板块二

速读实践,检测效果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我们今天要学习课文《将相和》,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历史故事。课文是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指导读音:将相jiànɡ

xiànɡ

丞相xiànɡ

相信xiānɡ

②质疑:“将”指谁?“相”又指什么人?“和”是什么意思?

2.阅读实践,初读检测。

(1)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本文共1600余字,我读完课文花了()分钟。

(2)计时器启动。学生默读。

(3)全班交流。

①请阅读时长不同的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情况,汇报记录的阅读时长,分享自己速读的诀窍。

②出示检测题,反馈阅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选择题。

(1)课文题目“将相和”中“将”指的是(B),“相”指的是(A)。

A.蔺相如

B.廉颇

(2)课文分别是由(B)、(C)、(A)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A.负荆请罪

B.完璧归赵

C.渑池会面

2.判断题。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将和氏璧完整地送回了赵国。(√)

(2)“渑池会面”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

(√)

(3)“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没有原谅他。

(×)

(4)讨论:阅读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的?

学生交流预设:

①遇到不懂的词语时,暂时忽略,不要回读。例如“渑池”“鼓瑟”“击缶”等词语,我不懂具体是什么意思,但能猜到它们是地名、演奏乐器的意思,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就不用管它们,继续往下读,就能提高阅读速度。

相机指导认读和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召集

大臣

商议

解决

称赞

商量

允诺

典礼

得罪

胆怯

示弱

拒绝

职位

抵御

划归

侮辱

战袍

强逼

和氏璧

无价之宝

同心协力

渑(miǎn)池:地名,渑池县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鼓瑟(sè):即弹奏瑟这种乐器。瑟,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鼓,弹奏、敲击的意思。

击缶(fǒu):缶,瓦盆。是古代的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古人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

②连词成句,尽量扩大视域地读,眼睛直接扫过一整句话。例如读“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一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一句时,如果按照逗号的间隔拆开来读,就比较慢,如果眼睛直接扫过一整句话,就快多了。

③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阅读与理解同步。我读完课文就理解了课文大概的意思。例如读完第6自然段,我就觉得蔺相如对完璧归赵已经胸有成竹了,可见他很机智勇敢。

④我读得比较慢,用了6分钟,因为我心急,想一眼看懂一句话,有时看快了,觉得没看清内容,又回读了。我现在知道,连词成句地读能稍微加快速度,但要看清内容,免得读得快,却没读懂,再回读,反而使阅读速度更慢。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除了用到了《搭石》中学到的“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速读方法,还发现“连词成句地读”能扩大视域,提高阅读速度。接下来的学习,我们要运用这些速读的方法,更好更快地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实践与检测,学生直接感受到运用连词成句地读,不回读,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认识到提高阅读速度,不是指减少目光扫视全文文字的时间,而是理解与阅读快速同步。

语文要素

板块三

再读课文,把握脉络

1.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请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尽量缩短阅读时间,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不回读。(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课件出示:

边读边画出课文三个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并试着找出关键词,列小标题概括内容。记下你所用的时间。

2.学生默读课文,计时器启动。提示:完成阅读任务后,及时记下自己的默读时间。

3.指名阅读速度不同的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1)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每个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列小标题,这三个故事分别概括为: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教师板书这三个词语)

(2)阅读体会: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想,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也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3)相机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①学习“璧”。指名说“完璧归赵”的意思。课件出示:

“璧”指玉器,所以是玉字底。文中指和氏璧,是一块价值十五座城的美玉,无价之宝。“完璧归赵”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整无缺地送回赵国。后借指将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

本人。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②了解“上大夫”“上卿”。指名交流。

预设: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上卿:古代高级官名,分上、中、下三级。上卿是卿中最高的一级。

③理解“负荆请罪”。指导看课件中的插图理解。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负荆请罪

预设:负,背着。荆,荆条。“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指导书写“荆”字,注意“荆”是左右结构。

4.《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1)说一说:将相之间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了?

(2)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中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所以将相不和;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所以将相和好。

(3)小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面是事情的起因与发展,负荆请罪是故事的结局。

(4)指名学生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教师提问:你是用几分钟读完课文的?读完的同学请算出自己平均每分钟能读多少字,请大家跟自己上次的默读速度对比一下,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表扬有进步的同学)

6.小组合作,讲述故事。

(1)组内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练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2)听的同学要关注别人在讲述时有没有抓住主要情节,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可以提问,根据同学的发言,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尝试运用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复习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速读方法,交流体验速读的感受,进一步懂得如何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句能提高阅读速度。在读中梳理故事的内容脉络。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讲述。在讲与听的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速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1.速读故事,品人物特点。

上节课,我们读出了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样一篇由名著改编成的课文,如果仅仅读个大意,这叫囫囵吞枣。《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我们这节课就来读一读课文中的人物。

读懂一个故事也就认识了一个人。上节课初读了课文,有的同学觉得蔺相如特别勇敢,有的同学却觉得蔺相如很胆小,接下来我们一起快速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两个小故事,边读边想: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快速默读第2~4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这两个故事中,蔺相如是怎么出场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②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蔺相如两次接受任务,都是在赵王和大臣面对秦国的挑战左右为难时出场的,表现出了他的机智勇敢。

课件出示: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③教师小结:临危受命,机智过人。

(2)快速默读第6~8自然段和第12~13自然段,画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体会并作批注。

①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②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蔺相如面对强大的秦王,以死相拼,有勇有谋,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与尊严。

③朗读并引导交流蔺相如与他人的几次对话。

a.指名读第6自然段中蔺相如与赵王的对话:从“想了一会儿”读出蔺相如的谨慎思考,从四个“如果”读出蔺相如考虑问题的周全。

b.指名读第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从“看这情形”“知道”“就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读出蔺相如善于观察、判断,读出他的机智。从“怒发冲冠”“一起撞碎”读出他的勇敢。(相机指导学习生字词语:允诺nuò

划归huà

划水huá

强逼qiǎnɡ

坚强qiánɡ)

c.指名读第8自然段中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从这四句话中可以读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与勇敢。

d.分角色朗读第12~13自然段,从“希望您能击缶助兴”“同归于尽”“毫不示弱”中体会到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④相机指导理解:比较两次事件中,蔺相如的表现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提前谋划,以死相拼。

追问:在这两次事件中,蔺相如为什么要以死相拼呢?(学生交流:为了赵国的利益与尊严)

教师相机板书:机智勇敢

以国家利益为重

(3)快速默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两个故事的结尾,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预设:相同的是秦王无奈,蔺相如以弱胜强,立功受封,不同的是蔺相如第二次受封后职位比廉颇高。

(4)我们是怎么读出蔺相如这个人物的特点的?这两个故事又是怎样表达出他的特点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抓住主要事例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特点。作者也正是通过细致描写具体事例中人物的言行等表现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2.按照刚才品读蔺相如的方法,速读课文,体会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

预设:从“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读出廉颇战功赫赫,秦王也会畏惧三分。从“负荆请罪”读出廉颇知错就改,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

(3)将这三个故事联系起来,你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和廉颇?

①同桌两人之间再次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听的同学评价对方讲得怎么样。

②学生交流。

蔺相如:机智勇敢

顾全大局

廉颇: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快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运用比较阅读,前后关联的方法,能较快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

板块二

拓展阅读,总结延伸

1.拓展升华。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蔺相如的——(出示课件)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

太史公曰:……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课文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赵国大将军廉颇,因改编时受篇幅限制,课文删除了一些关于他的描写。在原文中,关于廉颇的故事除了渑池会面、负荆请罪,还有长平之战、廉颇失势……晚年的廉颇最后死在了楚国,直到死时,他都对身边的人说:“我只想指挥我们赵国的军队呀!”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廉颇。

课间出示: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学生默读后交流。

3.总结: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交流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扩大视域,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时既要有一定的速度,还要能抓住关键句段理解,结合具体事例品味人物的特点。

4.拓展: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熠熠生辉的人物,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希望大家课外有时间翻开《史记》等名著,通过故事去认识他们。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体现由“教学生读”到“带学生读”再到“学生自读”这样一个过程,学生逐渐学会了并尝试运用连词成句地读,抓关键句段理解这一阅读策略,并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最后再领着学生一起读一读原著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升华对人物的认识和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蔺相如(机智勇敢)

廉颇(知错就改)

以国家利益为重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顾全大局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理解怎样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然后进行速读实践,运用测试题检测学生快速阅读感知课文的效果,落实阅读策略单元教学的重点;接着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三个故事之间的发展脉络及内在联系,学生能依据小标题复述故事;最后带着问题,抓关键句段快速读每个故事,结合课外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例中人物的语言等描写,品味人物的特点,感知表达方法。

第四篇:将相和短教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 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1.将相和

[评:《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这节课为了完成前两个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抓住一个线索,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二、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力争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章节,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学习第二段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为了做到长文短讲,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段开始,教师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段时,又提出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思考题。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题,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比如,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提出“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教者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此文转载于百分百文本网。

请在网页下边输入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搜索本课更多的资料!

第五篇: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

(一)《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

(二)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教学反思

(三)《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记叙了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事。写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热爱国家,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特点。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够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在这一课中,我有很多的不足。其一,整个课下来,因为时间紧,课文内容多,所以在一直抓着学生往下走教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思考,导致把学生叫起来,说不清楚,或是答不上来。比如说在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个环节,找出体现的句子有:""从这句话切入,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要回来?学生没有积极配合,答不上来。是因为思考的时间不充足。其二,教师的语言渲染不够。我在教学时,语气太生硬,没有走进学生,没有平等交流,只是在一味的教,学生在一味的听,学。我没有很好的带动他们的兴趣。这节课是一篇历史故事的改选,应该达到在以讲故事的形式教给学生内容,教给学生知识。在课堂上,本应该一个融合的课堂,因为语言的不巧妙,导致了两个个体的出现——及教师、学生。其三,预习没有抓实。课前给学生发下去了预习纸,但是在课上的表现来看,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把每一个预习项目来认真完成。当时课前,应该与学生交流一下预习情况,看一下学生的预习反馈,这点没有做到,导致课堂上出现一些不该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不需要细讲,但是学生还是不明白。其三,在最后一环节,写话环节,没有做到教学机智,因为当时时间不太够了,学生本来就没有写完,而我仓促的让学生站起来说,反而效果就不好了,甚至没有起到当时预设的目的。应该用巧妙的语言,让其下课交流,直接说结束语。这或许也能让整节课跟顺畅一些。其三,自信心不够。过程中,提问的问题,学生没有配合的,自己首先泄气了,就觉得讲完就结束吧,并没有积极的对待失误,应该认为每个环节都是开始的起点,把下个环节尽力讲好。归结为自己的心态不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本领及素养。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五年级《松鼠》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动物的人文情怀 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

    人教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图 形 的 变 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时练及答案 6将相和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时练及答案6将相和第一课时一、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将相(xiāngxiàng)和强(qiángqiǎng)逼划(huáhuà)归抵御(yìyù)二、比一比,再组词。若()......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

    人教 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

    第1课 万绿丛中一点红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色彩的对比,使学生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2、进行对比色的涂色练习。 教学重点:认识色彩......

    人教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小学五年级作文复习资料 写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王林同学: 你好! 你们小组最近开展了哪些活动?是这个课题研究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想来,你也是收获颇丰吧?我呀,自从荣幸地被......

    人教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精选合集)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分单元作文 第一单元 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 王超杰同学: 你好!这次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我的心情十分高兴和激动! 最近,我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人教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人教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