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1.将相和
[评:《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这节课为了完成前两个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抓住一个线索,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二、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力争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章节,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学习第二段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为了做到长文短讲,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段开始,教师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段时,又提出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思考题。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题,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比如,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提出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教者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第二篇:将相和短教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 蔺相如 胆怯 抵御 上卿
(2)组词
秦 璧 击 协 渑
泰 璧 缶 胁 淹
(3)解词:
完璧归赵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 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1.将相和
[评:《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这节课为了完成前两个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抓住一个线索,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二、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力争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章节,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学习第二段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为了做到长文短讲,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段开始,教师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段时,又提出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思考题。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题,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比如,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提出“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教者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此文转载于百分百文本网。
请在网页下边输入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搜索本课更多的资料!
第三篇:长文短教心得体会
长文短教心得体会
夏阳中心小学陈顺卿
在现行语文教材里,有很多篇幅较长的课文。面对这些越来越多的“长文”,而课堂时间却在压缩的状况下,我们如何提高效率,达到“长文短教”呢?依据教学实践,我有如下的体会: 方法一: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积极交流
课前的充分准备师生都要共同完成。如《祝福》这一课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关于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要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作者鲁迅。这不仅是因为鲁迅是现代文学中很重要的作家,更在于鲁迅的人格魅力。布置预习,设计预习题,引导学生充分熟悉文本; 提供相关网址及相关的评价文章,供学生参考;让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一启示写一段文字。课堂上,介绍作者,了解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同学上台读自己心得; 每读完一篇文章,都请同学们补充,师生评点;教师总结,学生谈收获。方法二:以线带面,线面结合
这里的“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线”指的是文章重要的线索。要让学生在“面”上了解大意,在“线”上落实目标。这些课文的“面”就是情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选择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关键内容来组织教学。以祥林嫂前后眼睛的变化为线索来体会《祝福》的悲剧性,进而。思考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说是读懂了这篇小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她前后的出嫁时怎么样?(表现在封建社会夫权对妇女的束缚)你能从小说中找出族权、神权对妇女的迫害的情节吗?为什么的小说取名叫《祝福》?(因小说是通过祝福来体现祥林嫂的悲剧的。)这几个问题,都可以联系到祥林嫂眼睛的前后变化上。这几个问题也最终得出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个主旨。方法三:一轴几体,轴体结合
较长文章的教学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精选课文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和学生生阅读、思考、探究等活动。这种方法最关键是要确定“轴”,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展开,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故都的秋》,扣住“秋”发来理解:“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表现出北国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进而理解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当今的语文教学贵在创新,语文课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长文短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而且抓住了教材的要点,教学的过程也凝练利落。
语文中长文,可以变短矣。
2011.6.24
第四篇:长文短教心得体会
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日期:2011-05-18 10:52 点击数:
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梅县扶大中心小学 潘巧燕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课文篇幅比较长,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做到长文短教、减负增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 引导预习,丰富感知。二是推敲题眼,引导探究。三是找切入点,理清层次。抓住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辐射全文,突破重难点,阅读教学就实现了“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四是抓重点段,详略得当进行阅读教学。五是迁移写话,提高素养。长文短教,老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学生在阅读时就有时间去理解、欣赏,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
关键词 长文短教 抓重难点 详略得当 提高实效
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课文篇幅比较长,一些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如果逐段讲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如果不这样,又觉得好像没有讲深讲透,学生也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而按照新课标的设置要求,小学语文课每周只有五课时,授课时间比以往大大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讲完教完一篇长课文,做到长文短教、减负增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预习,丰富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课文篇幅比较长,一些时代久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对文章背景、人物没有一个了解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在课前,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找等方式来查阅与课文有关的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这样,使学生课前对课文背景、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部需求奠定了基础。
有效地预习的确可以促进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然而学生的预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布置怎样的预习任务,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预习任务应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切忌多而杂,有时给新课文设计
一、两个新颖有趣的预习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给《凡卡》这课布置预习任务时可有两种设计。第一种:预习课文后以爷爷的口吻给凡卡回一封信。因为学生只有读懂了课文内容,完全了解了文章中凡卡所过的生活才能回信;而要读懂课文则必须扫清文字障碍。另一种是这样的:预习课文完成一下习题
1、查字、词典学习生字词。
2、读懂课文,说说课文中写了那些人物。
3、凡卡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给爷爷写信?试比较一下两种预习的布置:前一种只有一个要求,然而隐藏着第二种的三个问题,后一种是指标式的。经试验学生大多喜欢第一种,从数量上来说第一种只有一题,第二种就明显的多了两题。从效果上来看,第一种达到的不仅是学习效果而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拓展,以爷爷的口吻回信,学生要做的就是写信,要写信就需要了解课文,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其次“爷爷的口吻”一下子把学生与凡卡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同情之心变成了对凡卡亲情的关爱之心,情感更近了一层,效果较第二种好得多。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尽可能做到少而精。
二、推敲题眼,引导探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是课文的窗户。通过这一扇窗户,我们可以窥探文章的内涵。课题有的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开门见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提及了文本的主角„„教师在新授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关注题眼,解读题眼,能快而准把握住课文的航海方向。例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文章篇幅较长,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析题时教师可抓住关键词“小”、“英雄”,矛盾组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如:雨来小小年纪何德何能称为英雄?雨来做了什么事被称为“英雄”称号?是什么力量使小雨来成为了英雄?问题提出后再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很快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小英雄”头衔当之无愧。再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紧扣课题中的“飞”和“夺”进行质疑: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飞”字?为什么要夺?夺什么?怎么夺?这样能让学生的关注集中在“抢时间”和“攻天险”这些重要内容上。
三、找切入点,理清层次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抓住这点辐射全文,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突破重难点,阅读教学便实现了“削枝强干,长文短教”。例如《鸟的天堂》,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文章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课文现在放在中年级,文章篇幅又长,学生的理解难度就增大了。教学设计应如何突破重难点,笔者在深入解读文本后,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句话为切入点,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昨天”一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脉络清晰了,整体内容把握了,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潜心会文,新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感受中,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感受到鸟的动态美和榕树的静态美,作者细腻逼真描写手法,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再如《夜莺的歌声》,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可设计一个主问题: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夜莺?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个好的切入点,学习群体探究目光聚焦一点,学生学得扎实,省时又高效。
四.抓重点段,详略得当
一篇文章无论有多长,必有重点内容。教师紧抓重点内容,就找到了突破重难点的窗口,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例如四年级下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讲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和“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交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感悟叶老的认真、平和。再如《少年闰土》一课,课文记叙闰土和“我”讲述四件新鲜事,每一件事都体现了闰土的性格特点,但重点内容应该是“看瓜刺猹”这件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闰土和“我”的对话以及课文开头月下刺猹的场面描写,其它的几件事就可简单处理。紧扣重点内容“浓墨重彩”的进行阅读教学,教学浪费现象少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五.迁移写话,提高素养
新课标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日本学界甚至认为“不写读后感的阅读教学是不可想象的。”长文,内涵丰富,作者又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教师能够抓住文章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写话,学以致用,那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感受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展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后,笔者设计写话环节:假如你是第一只飞来的鸟,你会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呢?交流中学生的言语透露出对文本理解的深入,展示出对文本语言的积累运用。如此教学,学生学得扎实,语文素养也能逐渐提高。
长文短教,需要我们老师能深入地理解课文,研读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预习。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处理好长文短教中的详略关系,理性又合理地组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老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去理解、欣赏,进而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
上一篇:没有了
第五篇:长文短教的策略
长文短教的策略
今天我在翻阅《小学语文教师》时,“长文短教的备课专辑”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反反复复的咀嚼其中的奥秘,因为我在下乡听课时经常听到教师会说:这么长的课文我该怎么教?怎样就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课标要求的任务……,正向电视栏目主持人说的“百姓有困难,小韩来帮忙!”教师有困难,我们应该积极来帮忙。前两天我给教学校长开会时还把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他们交流,我们展评课是否来一个专题展评,如:识字写字展评、习作展评、长课文展评………用一到两年时间做一个专题课题,解决了一个再解决一个,切实能为一线教师解决困惑。今天正好看到了类似的备课专辑,我很欣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这是在南昌市王玲湘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长文短教”的研究,现在我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
“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一般来讲,我们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学段在800字以上、第三学段在1000字以上的现代文,称作长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长文,且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升高。这些“长文”,因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繁冗,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驾驭,往往费时多、收效微,造成教师怕教长文,学生厌学长文的现象。如何辩证解决“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余映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出发,长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聚焦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怎么教”研究的则是教学策略的展开。可见,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策略的展开是长文实现有效短教的两部曲。
一、长文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其“一点”
“长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隐秘性决定长文教学价值的多重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长文”教学内容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长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深谙“有取有舍、取舍得当”的原则,力求“一课一得”。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也就是说,长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从沉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需要教师历经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
1.冗入长文,展开细读。语文教师要冗入长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潜心把玩。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想,或圈点,直到‘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公开课之前,课文往往已读了不下50遍。语文教师拿到一篇长文,教师首先要从文题、文意、文脉、文旨、文法、文体等几个方面较全面地把握文本。
文题。长文虽长,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开国大典》、《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将相和》等;有的题目定语后面的中心词就是主要内容,像《跨越百年的美丽》围绕“美丽”表现的几个方面组材等。也有的题目富含深意,借景抒情,需要联系文本内容与写作背景来解读,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题为什么用的是“那片”,而不是‘这片’呢?如果爬山虎就在眼前,可以用“这片”,本文是作者肖复兴在纪念叶圣陶逝世三十周年时写下的,是回忆中的爬山虎,所以用“那片”。一个‘那’字把人带进回忆、遐想的情境中。‘绿绿的’呢?写出爬山虎葱郁的生机,虽是记忆中的,但却清晰、深刻、充满活力。
文意和文旨。文意,指的是长文的主要内容;文旨,是长文的思想内涵,即我们通常说的思想感情。长文的文字信息量大多,文意和文旨的解读要精准。注意不要因文字内容多而肢解文本、嚼碎文本形成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如《鸟的天堂》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有的老师一叶障目,非要抓住“活泼可爱的小鸟”的画面,读成“要环保,要爱护小鸟”等;注意不要把科学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真实之间划等号,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非要质疑美国那一场地震没有倒塌房屋等。
文脉。简言之就是长文呈现的先后顺序、脉络。解读长文要善于发现展示脉络的关键词、关键句。写人、叙事、写活动的长文大多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写,如《开国大典》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入场’‘大会’‘阅兵’‘游行’,文中有四个含具体时间、事件的句子分别对应这四个场面,从这四个句子入手,理清文脉就简单明了了。在‘大会’这个场面中,作者又用三个‘接着’把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三件事连起来,所以这部分突破脉络的重点可以抓三个‘接着’。文言。即长文的语言特色,每一篇长文,因作者不同、体裁各异、题材千面,语文风格或语言特点是迥然不同的。比如,说明文用词精准,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像“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句中的“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值得好好咀嚼;《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堪称“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全文的语言简洁朴实,像“一擦黑”“清一色”等口语化的词语,“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等词的儿化音,“掺和”等词的轻声,无不透着京腔的口语味;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朴实生动的比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生动形象的描述,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解读中要注意区分,品悟语言的准确与巧妙。
文法。即长文的写作方法,是“这一篇”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篇的特殊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散文“形、事、理”有机结合,“形象”美关键句中的“坚定”和“淡泊”,分别对应的“事例”是提炼镭和捐奖金、赠奖章,每类事例后联结着含义深刻的“哲理”。写法的“密码”破译了,教学结构便会迎刃而解。如下图:
跨越百年的美丽
形
事
理
坚定
提炼镭
人生意义
淡泊
捐奖金、送奖章
伟大人格
2.文体。即长文的体裁。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教师只有在解读文本时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教学中才能做到什么文体“还它什么味道”。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离奇有趣,上《巨人的花园》,就可以创设故事的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语言的生动形象;议论文中的“论据”与记叙文的“叙事”截然不同,“叙事”在议论文中是用来论证“论点”的“论据”,如果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大讲文中第二段怎么“叙事”的,议论文的说理将大打折扣。
展开细读是把长文读“厚”的过程,但“长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提高长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取其一点”。取什么,又怎么取呢?那就要教师具备确定长文语文核心价值的能力。
2.确定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教授提出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语文核心价值”的四个维度——(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是一篇典型的长文、难文,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不是开国大典开辟历史新纪元的伟大意义,也不是以此激励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的反抗斗争,更不是铭记那一个伟大的日子、雄伟的场面,这些内容到品德与社会课、历史课上去体会得更深。作为语文课文,它首要承载的是语文教育任务,要“理解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吴立岗《对语文教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学习《开国大典》就是学习文本如何通过语言文字,通过顺叙写法、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展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这些才是具有语文性的“语文价值”。
(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以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课文隐含着比较丰富的语文现象:一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二、四、五部分详写,突出表现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他部分略写;三是点面结合,既有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描写,又有马宝玉个体的细致描写;四是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准生动,体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祖国的精神。我们不妨做个分析: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不可作为本篇长文独具的特点。点面结合是不是突出的写法呢?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典型写法。从课题《狼牙山五壮士》看,此文重在写人,通过叙事突出人物品质,写人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动作、语言和神态。显然,第四点“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占据着代表性地位。
(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四年级上册的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人品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文脉看,全文主要写了叶老与“我”之间的两件事,每一件事情的叙写中,都自然流露出“我”的感受(如下图),因此三十年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事
感受
1.叶老给我批改作业
面,却从他的
真、平和以及温
2.叶老邀我到家作客
次见到作家,作品都堪称楷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 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 暖,如春风拂面。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 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 模的大作家。
(30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
总是那么绿着。
细读写“我”感受的句子,正是叶老人品与作品的伟大精神,也是叶老对我成长的影响,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此课的教学设计可紧紧抓住 “文脉”:事情、感受,一线贯穿,突破这几个长句的理解,全文深刻内涵的理解亦水到渠成。如此,教学具有统领性,且“文路”“教路”“学路”有机统一,化繁为简,教师导得轻松,学生悟得明白。(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台湾作家林清玄信奉佛学,追求“尽心就是完美”。他的散文流畅清新,感情细腻真挚,宁静中透着激越,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人教版教材选入两篇他的散文:三年级的《和太阳赛跑》、五年级的《桃花心木》;北京版教材五年级选入一篇《百合花开》。把林清玄的这三篇散文放在一起,他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叙述生活的事物中,让人获得生活的启示。《和太阳赛跑》通过“我”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感受到时间匆匆,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桃花心木》通过观察一位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明白了“人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百合花开》呢?山崖上的野百合花认识到自己是“花”,萌发开花的信念,在获得“结出第一个花苞”的小小成功后,经受嘲笑和讥讽的挑战,它坚定信念,历经磨难,终于从量变到质变,开出花朵。成功后的百合花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依旧默默地坚持,“一朵一朵”地盛开,年年如此,终于形成“百合谷地”。百合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从给人以警示或启迪的意义上说,林清玄的诸多散文,很像“寓言”。而这一点,可以归纳为阅读林清玄部分散文的基本图式。于是,教学《桃花心木》,关注、聚焦“这一个”价值:“事物”中的“启示”,就能达到“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叶圣陶《语文二十韵》)的目的。
在多数情况下,语文核心价值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教学点”)。但因为长文是“教材”,教材有其内在的系统性与延续性,有其教学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学生,于是,我们在“取其一点”时,还要考虑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是否符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教师要走近编者,瞻前顾后,捕捉信息,深解其意。“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窦桂梅)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编者对语文知识、能力体系高瞻远瞩的安排,其中单元导语、课后习题、文中泡泡包含编者的良苦用心。语文老师要胸有全局,把握课标精神、知晓年段目标、本册教学目标及本组教学目标,又要吃透单篇,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再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多元解读能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论,或是叶老作文的字斟句酌,或是叶老对青少年成长的关心,或是叶老改文的严谨,或是叶老的平易近人,或是叶老孺子牛般的精神等。但作为教材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放入“成长的故事”一组,人文内涵重在叶老的人品与作品对我成长的影响。在课前研究中与编者深入对话,才能把教学的人文内容定为“叶老对我成长的影响”。课前谈话可从“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能改变他的一生”聊起,例举鲁迅小时候由迟到之事立志“时时早,事事早”等事例,再到课中对肖复兴成长中故事的学习,围绕“成长”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贯穿单元“成长”主题。
4.把握学生学情的起点。教师要贴近学生,知其所思,知其所困,洞察学情。语文教师倘若没有对学生、学情的深入细致的把握,做文本的知音、做编者的知音必将无用武之地,长文短教亦不可能达到优质高效。譬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词语的核心教学价值在哪呢?有的老师以呈现文中三组反义词“笨重与轻灵”、“迟钝与敏捷”、“凶猛与温顺”教学的,有的老师从字到词进而用词造句的,这些设计看似新颖奇崛,赏心悦目,但是这些设计一进入课堂,就像一个姑娘选了一身不十分合体的衣服那样显得别扭,原因就是这些设计者眼中缺乏学生。《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文中出现的“中生代、后裔、繁衍、树栖”等词语学生是陌生的,阅读时会产生障碍。有的老师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初读环节,选择了两类词语作为检测对象:一类是科普文中的生僻词汇,这些词语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解决好才能有利于进一步阅读。另一类是难读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提前拎出来练读,对后面读通课文,理解内容都有帮助。此设计看似平常效果却最奇崛,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合体衣裳”。再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文言、文法富有特色:三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意味深长、意蕴丰富;文中含着作者对叶老写作文和改作文体会的语句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何取何舍,还要从学生的阅读水平入手,显然,“情景交融”难度偏大,可先舍去。其他的两个“点”可以分课时展开教学。
二、长文教学策略的“展开”:落实一“点”
取“点”固然重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一“点”呢?我们对多篇体裁、表达各异的长文展开磨课研究后,初步形成了长文教学策略的四步骤:整体感知——巧妙切入——叩其一点——联结全篇。这个步骤既符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原则,也辩证地处理了长文的“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1.感知,整体把握做基础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如果说一篇课文就是一片语言的丛林,我们要引领学生看见“一片森林”,而不是“一棵树木”,长文教学亦然。
对长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注意文章的体式。写人记事的可从写了几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可从说明的几个方面来概括;童话故事,可以抓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开头、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寓言故事,可以抓写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来全面把握;议论文,可以抓论点;比较难的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教师要善于发现散文“形”的隐性规律,帮助学生感知。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教学唯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从中洞察作者的意图。长文的脉络往往较为隐秘,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脚手架”(赵镜中语)。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抓过渡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叙述思路;《草虫的村落》用问题“作者从哪个自然段开始,跟着小虫子走进了草虫的村落?那之前又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揣摩行文思路;《将相和》通过学法指导“找出每个小故事的小结段,从小结段中抓关键词给每个小故事拟小标题”把握结构。
尤为要注意的是,整体感知与理清脉络环节是为后面“点”的突破做铺垫的,因此,设计要与后面的环节浑然一体,不能旁逸斜枝。
2.切入,教学思路为关键
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选准了教学内容的“点”只是遍野散落的胜景,教师要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引领他们欣赏“长文”教学内容的花红柳绿的绝佳胜境。如此一来,长文教学才能做到纲举而目张。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总结了文题切入法、文脉切入法、文言切入法、文意切入法、文法切入法等。试举几例: 《开国大典》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呢?”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了解课文按顺序写了大典的哪几个场面);重点研读,感受“大典”(抓大会部分的关键句,从词语和点面结合的表达来感受);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回归全文,升华情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采取文脉切入法。文中写了两件事“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叶老请我到家做客”,每件事中都有直接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这应该是此文的“意脉”。这些写感受的句子又正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于是,教学从人文性与工具性“交集”的线索出发,填写每件事中作者的感受和体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由感受拎起两件事,从扶到放,学习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了,叶老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对“我”成长的影响也就深入体会了。
《将相和》采取文言切入法。以“语言”为切入点,咬定语言不放松,形成连贯的一条主线。第一板块:学习一、二个故事,研读蔺相如三镇秦王的语言,感悟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总结抓语言悟人物的学习方法;第二板块:学习第三个故事,画出廉颇、蔺相如的语言,对比人物语言,发现不同,感受人物性格差异;第三板块:在对比中进行写话练习: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他说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称呼、态度、出发点三个角度思考写人物的语言。第四板块:总结司马迁的《史记》在描写人物时颇具特点,有人就这样总结:语言描写——闻其声而知其人。
《飞向蓝天的恐龙》采取文意切入法。文中第三自然段“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由此句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再由“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聚焦重点段第四自然段,理清内容,品析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跨越百年的美丽》采用文法切入法。梁衡的这篇散文以“形”字开头,“事”、“理”交错运用,全文绘形有神,传情有致,析理入微。聚焦这一写法特点,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展开教学,以“美丽表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一问,引导学生寻找美,然后从“形、事、理”三个角度整理发现的“美。
从以上课例,我们还发现,“切入”的路径连接着两头,一头是“整体把握”,一头是“具体教学点”。这样的“切入”才能够从整体入手,眼观“森林”,而不是从“树木”到“树木”。3.叩点,重点难点求落实
这里说的“点”,就是教学内容取的一“点”,也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叩“点”,就是以此点为突破口,响鼓重锤,落实“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训练,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貌”,层层剥开长文的外观,深入其核心领域。
这里说的“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某种阅读技能的训练,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阅读技能;可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贯穿了科普文章阅读方法的指导,即“质疑→阅读→解疑→新疑问”这样循环往复的阅读模式;可以是突破研读一个重点段落,如《开国大典》重点研读“大典”的主体部分“大会”的场面;可以是某种表达方式的揣摩,如《将相和》紧扣人物的语言描写,感悟人物性格、品质,体会语言描写的妙处。不管哪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成为若干个教学细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成于细”。这些教学点的开掘要丰满,要落实,要引领学生“慢慢走,欣赏呀”。限于篇幅,仅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我们一起来感受“重难点”如何突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把“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让我们走进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课堂情境中: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出示句子)一起读这句话。句中有个关键词语“春风拂面”,(板书“抓关键词”)拂是什么意思? 生:吹过。
师:准确的说是轻轻地擦过。当春天来临,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生:很轻快。
生:很清爽,心情一下子好多了。生:很柔和。
师:是呀,吹面不寒杨柳风,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这个词。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春风拂面”在句中是一个关键词,对“春风拂面”一词的理解,教师力求准确,重视教学过程,有温度、有深度,引导学生一同沉入此词的情境中。师:叶老怎样的批改让我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板书“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划出叶老给我批改作文的句子。(生默读课文)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划了哪个句子?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这是作者初看那篇作文时的情景,从哪些词感受到叶老的认真的? 生:密密麻麻。
师:一起看看叶老修改后的那篇原文(出示修改的原文)你看到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增添的字。生:我看到了许多删除的符号。生:我看到了修改的符号。
师:是呀,这么多的修改符号,这么多增添的小字,用一个词形容真是密密麻麻呀。这篇文章共有160多处修改,可见叶老是多么认真呀。难怪我虽然(引读)—— 生:(读句子)
师:你还划了哪些句子?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我回到家后仔细的看了叶老的批改。叶老的修改让字更准确,句子更干净,规范,表述更确切。叶老改的多么认真呀,所以我虽然—— 生:(读句子)
生: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温暖,以至于我虽然—— 生:(读句子)
什么叫层层深入?什么叫词语涵义的开掘?这就是。对词语的理解不停留在这个语词中,而是把它置身于语境中,字斟句酌。“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是中段一个很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此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位老人?(板书“链接资料”)(出示叶老的资料)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的叶圣陶老人,他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发表过许多小说,散文,新诗,童话。批改作文时,他已经70高龄了,还担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繁忙的工作之后,他依然在一字一句的对每篇参赛文章做细致的批改。一个多么认真,平和的老人啊,难怪我虽然—— 生:(读句子)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次要之处尽可蜻蜓点水,重要之点必然反复咀嚼,适度拓展。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此处为“扶”。扶得到位,品得精深,才能有后面教学环节“放”得精彩。到此,“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链接资料”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和盘托出,水到渠成,丰满圆润。
4.联结,教学全局要观照
语文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局部-回归整体”的过程,因此,短教的“点”是整体观照下的点。短教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短,关键是在于“有效”,在于短教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收到“一叶知秋”的效果。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由“点”及面,观照全篇;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升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一步“入情”。联结的关键是找到“点”与“全局”的“联结点”。
可以采用发散联结。《飞向蓝天的恐龙》通过叩击“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句中的两个词语“一支”和“漫长的”,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精准。仅到此,完成的是“点”的开掘。接下来,散发开去,出示了课文中用词精准的五个句子,引导学生“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这几个句子中就有不少,你发现了吗?”辐射全篇,学生训练中习得用词的妙处。
可以采用纵深联结。《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择“提炼镭”的事例,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读懂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从而初步了解其“人生意义”,然后通过联系下文中最能体现其伟大成就的排比句(直接写哲理的句子),进一步读懂居里夫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这个点让学生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掌握了阅读方法。下面的事例“捐奖金、送奖章”是居里夫人人格美的升华: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因为有了前一个“事”“理”结合感悟“美”的深入开掘,可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借助事例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自读自悟文中的哲理,实现了纵深联结,升化了中心。总之,取其一“点”和落实一“点”,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长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突破之处。教师若把这两个一“点”常放在脑中,实现长文短教既有了合宜的教学内容,又有了巧妙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