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如何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共)
校园如何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内涵,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能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加强对学生的环境影响。本文先就当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就应该如何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行具体的探讨。【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0.引言
校园文化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思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强调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教学中,以便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接班人[1]。但是从当前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来看,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融合明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教师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以下本文就校园如何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行简要的探究。1.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情况
从目前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来看,当代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视现代流行文化的熏陶,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却较为不足,这是导致我国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忽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十分不利。受当代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较倾向于世俗化和功利化,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而教师在教学中也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少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成长和提高,导致学生只知道提高学习成绩,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的思想等意识不强,甚至还养成学生崇洋媚外的不当思想。这种教学现状要求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合,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策略 2.1 强化传统文化意识
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张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首先要求校园领导能够强化自我的传统文化意识,切实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价值观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如果没有做到位,将会严重影响学生未来的思想发展[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不仅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推动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积极营造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奠定扎实的基础。2.2 增加校园文化的内涵
要积极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要求学校教师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并从整体和全面角度出发进行校园文化和活动的设计,以切实保证传统文化能够深入到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充分展示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渗透。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的文化栏中增加传统文化相关文章的比例,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小学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为主,将其张贴在校园文化栏[4]。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引导和文化栏的文化宣传,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此外,在校园的绿化过程中,学校也可以使用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2.3组织校园传统文化活动
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还要求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加入更多的新鲜元素,以更好地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重要日子,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能够以组织和团体的形式搜集更多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内容,然后组织文化活动,在校园内进行展示。这样,学生既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又能够充分融入传统文化氛围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基础,学校在进行义务教育时也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并组织适当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促进学生在思想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张丽丹.传统文化融合流行文化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J].绥化学院学报,2014,03:132-134.[2]武文思.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6,08:137-138.[3]周慧琦,雷祺.九江学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156-158.[4]晏波.论构建当代大学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及路径选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47-149.
第二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校园文化环境是融合教育与艺术的一种会说话的空间,校园文化则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依托当地的历史底蕴,精心谋划,着力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马文化”,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一、校园文化的理念引领
校园文化应是全校的精神家园,有足够的心理向心力,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我校深入发掘本乡的历史底蕴,结合“走马”的来历故事中所蕴含的“勤劳、奉献、智慧、有为”的精神,提出了“一马当先,奋进有为”的办学思想,全力打造校园马文化。学校马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做孺子牛,当千里马”。做孺子牛是出发点,是根本,当千里马是归宿点,是目的。当千里马可以理解为:
学校当千里马。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规划、办学特色,把学校创办成市、省较为知名的农村示范校,让走马学校成为农村教育的一张名片。
校长当千里马。校长具有一马当先的气魄,敢为天下先,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在各方面都发挥引领和榜样作用。
教师当千里马。教师具备精深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精美的品行,成为教育事业的行家里手。学生当千里马。指学生以马自喻,树立奋蹄追日月的远大理想,自立、自强、自信,成为有用之才。
二、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校园文化不仅在精神上要作好师生的向导,更要通过一面面墙、一幅幅画、一个个字、一次次活动等具体形质来承载,让一字一画、一草一木都会“说话”。我校的文化载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门文化。我校的校门顶部用铝塑条造型,外观酷似一个中国画的写意马头。下书老子的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鞭策全校师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橱窗文化。学校开辟有“文馨苑”,内容包括“校赋”、“师德铭”、“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八骏图”、“祖国山水画”等,以此教育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以马自喻,奋发有为”。还布置了美文展示栏、团队宣传栏、公开栏、作品栏、卫生公布栏、安全宣传栏等,让师生全面了解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特色、教育管理,定期举办橱窗文化展示活动,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3、墙体文化。根据中小学生各自的年龄特点,小学走廊文化以认识各种形态的马图为主,给学生以感观上的熏陶,初步认识到马的精神。初中以马字、有关马的格言、成语、俗语为主。这些图文并茂的条幅,给学生以理性的启迪,教育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千里马。学校在显眼的位置设置有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平面图,意在让学生天天看到“三幅图”,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教学楼每层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悬挂有珍稀保护动植物图片和南充历代名人肖像,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
4、班级文化。班主任根据所带班的特点,制定出了风格各异的班训,小学突出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特色。初中突出了立志以远、砺志以恒的特色。每个班级门前都有班主任的照片和联系电话,设置有赠言牌,每周一班主任都要写赠言,给学生以温馨的勉励或劝诫。班内前墙张贴有统一制作的一面小国旗,后墙设置有作品张贴栏,在重要的节日期间或有相关的创建活动期间,各班均要办专刊黑板报。
5、寝室文化。突出半军事化管理特色,强调内务整理的四句话:“床上被褥叠方块,床下鞋子排成排。毛巾边缘成直线,牙膏牙刷朝一边。”以培养学生守纪、独立的生活意识。
6、警语文化。花园、食堂、水池、厕所、活动场等处学校均设置有温馨提示牌,外观造型是二十六个英文大写字母。如“别踩我,我怕疼”、“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等。
这些提示语充满了人性化的语言风格,字句优美亲切,意思一目了然,直入人心,使人看了过目难忘。
7、活动文化。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体育节、大课间活动、游园活动、卡拉OK大家唱等,既突出比赛的竞技性,又彰显活动的趣味性,其宗旨是倡导师生同参与,共娱乐,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的情谊,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校园文化的互动性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校园文化环境里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体验者,而应是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学校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设置学生文化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我展示,亲身体验,真正实现物与人的对话交流。比如在操场开辟美术大课堂,让学生以粉笔作画;在花园里开辟劳动实践园地,让学生修剪花草树木;开放图书室和网络室,创办文学沙龙;征集温馨提示语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这样才能让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
四、校园文化的生活性
故事缺乏曲折的情节变得枯燥,文化缺乏生活的内容显得冰冷。因此,校园文化不应远离学生的生活,更不应是人为的作秀,否则,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我校注重文化的生活性,力争每一幅画、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亲、可信。一是变名人名言为教师从教宣言和班级赠
言。学校在公示栏公布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写出一句教育宣言,要求班主任每周在班级牌上写一句勉励的话。二是变名人名画为学生涂鸦,每学期在走廊上张贴学生的书画作品。三是变广播室为文化室,增设好歌大家听、美文大家读、好事大家议等节目,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品尝的佳肴,可以享受的乐趣。
我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以活动载体为助推,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美化环境为目标,突出校园文化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育特色,群体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培植出别具一格的校园马文化,既有鲜活而深刻的内涵,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高坪区走马中小学
2010年11月15日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积淀。校园文化涵盖于社会文化之中,它既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对整个社会文化起促进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认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摄取精神营养,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展其特长、志趣和爱好。这样就可以培养出多方面的有用人才。所以我们应充分肯定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1.校园文化以其强烈的感染力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亦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物质载体或各种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环境和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中,激发其思想感情。陶冶其道德情操,锤炼其意志品格,提高其审美能力。各种文艺和体育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增加竞争意识。高雅的艺术作品欣赏或优美的歌曲演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就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教育效果。2.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学生学习生活。
当今,人类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社会实践对现代人所掌握的知识面、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知识视野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报刊,举办并参与各种知识竞赛,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建设优雅的校园环境,创建园林式学校,学生可以在繁重和紧张的教学活
动之余,散步于花丛绿荫之下,陶醉于鸟语花香之中,既可领略大自然的美,又可呼吸新鲜空气,调节大脑机能,消除疲劳,焕发精神。总之,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至于是单调、枯燥的“疲劳战”,而是丰富多变、妙趣横生的积极追求。3.校园文化建设为专门人才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中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管是大学新生还是直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都不应当是书本的奴隶,而应该使所学的书本知识在日后的工作或深造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多方面的配套工作。总的任务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气氛。“硬件”建设应以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主体;“软件”建设应以建立校园文化小团体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体。
第一.优化校园环境,实现“校园—公园—植物园”三位一体,造就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师生文化心理。在教学场所张贴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模人物、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校风、校训等标牌,树立名人塑像,修建名家诗文碑(牌),设置其他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德的熏陶的艺术品。
第二.配套并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修建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活动室、大礼堂,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建立学校广播站。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和阅报栏,设立可供陈列书画、摄影作品的画廊或橱窗。
第三.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百科知识竞赛等。创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气氛。
第四.以建立师生文化活动组织为中心,如文化社团组织等。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学校是一个知识的、文化的、思想的场所,知识的交流、文化的沟通、思想的碰撞,都是它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文化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熏染,是一种陶冶。
第三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三生教育”环境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营造文化氛围是开展好“三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校开展“三生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三生教育”工作起到教育、监督、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达到师生教育愿境一致,相互促进、教学互相促进的教育目的。
一、将“三生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体系
校园文化主要包含三大体系:(1)文化体系;(2)环境体系;(3)管理体系。
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通过文化体系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发挥主体作用,文化体系主要包含:“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思想道德的中心是世界观的教育,包括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观,从根本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基础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则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体,尊重生命、掌握生存的智慧、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具有创设美好生活的理想和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一定的事业发展能力。
环境体系:环境体系是指通过创造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谦恭有序的生活环境;尊师爱校的情感环境;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来实现目标的一个体系。
管理体系: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文化体系和环境体系的构建,起到督促实施的目的。
二、让“三生教育”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校园文化要紧紧围绕三个体系,形成有规划、能实施、有步骤、易检查的格局。
文化体系是一个长远规划,应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为主体,通过分析在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制订相应的教育规划,其内容包含: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要素,技术、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及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在校园内开展 “三生教育”
活动,作为一项贯穿高职教育阶段全过程的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得到班级认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校园中“三生教育”工作要与其它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要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生...活动,作为一项贯穿高职教育阶段全过程的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得到班级认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校园中“三生教育”工作要与其它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要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基本生存能力、生活技能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各自的自我发展中,找到成长的空间,通过管理育人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载体,使“三生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变刻板教育为形象教育。
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学校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体系,要找到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载体,提炼出简洁的口号来体现目标,提出适时,实际的文化标识,来体现教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三生教育”以来,我们在校园中提出“尊重生命、珍惜拥有”;“掌握生存技能、付诸社会实践”;“热爱美好生活,创造健康人生”;“勤奋学习,成就一生
辉煌事业;脚踏实地,迈向人生新的起点”。这些标语口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说明了文化体系要具体细致,具有实效性、简洁性和广泛性,要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个的管理体系要深入,易于接受,有针对性。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形成要配以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配合活动的制定,帮助目标的实现。
文化体系还应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相一致。例如: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技术的合格高技能人才。在这一宗旨下,只有提出学校实现的教育目标,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步骤。
环境体系的构建,应着重抓好环境的优化。环境体系包含:文化标识、环境卫生、语言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道德规范的教育氛围;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创造了“三生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围。美好有序的生活环境创造了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奋发进取的人际氛围;爱师爱生的教育环境,创造了教育的情感环境;校园文化的影响,创造了“三生教育”的人文环境。
从实践来看,三大体系的构建可以为“三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可以使他们轮流承担构建者和监督者、实施者的责任,在实际中陶冶情操,在构建中相互促进,相互了解,相互鼓励,完备自己的人格及其精神境界的升华。
二、通过校园文化开展好学生的“三生教育”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在精神和实质上都更具个性和特点,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将“三生教育”与创建校园文化相结合,应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紧扣时代精神。校园文化首先要具有时代精神,才会具有感召力和鼓舞精神。我们今天提出的“三生教育”,就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灵感。如果要校园文化建设和“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单纯强调一种口号,而没有行动的载体,就会空;如果提出的目标过高,难于实现,就是大;又空又大,提出的目标实现不了,就会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和“三生教育”的开展要科学,要坚持根据实际、确定目标、选好载体、逐步充实、逐步实现的原则,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把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作为主要内容,把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用语、文明行为规范列入环境育人的范畴,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将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报告、时事宣传等列入管理育人的范畴,与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为载体,提高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生命感悟、生存能力、生活质量。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为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学校提出了,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的大讨论,希望通过讨论...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为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学校提出了,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的大讨论,希望通过讨论改善个人意识,建立群体观念,接纳文明习惯,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辅助载体。后来,我们总结经验,在一些情况较好的班级里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开展了主题班会,一方是学生,一方是学生的家长,有意识让一些文化素质较好的家长参与到其中来,主题是“源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美”。此次大规模的主题班会是我校近期最有成效的一次活动。因此,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目标符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就能达到理想的郊果。第三,开辟园地,重视环境。是开展“三生教育”的基本保障。建立宣传教育阵地,在校园中增强黑板报、广播的作用。没有宣传教育阵地,宣传内容就无法深入人心,校园文化就失去依托,就会减小效应。只有加强宣传教育阵地,将目标、措施和制度让大家了解掌握,自觉实施,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四、将“三生教育”纳入正常教学内容,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考评体系,是保证“三生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三生教育”要着重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培养“三生教育”的主体力量。校园文化的形成,构建者是主体因素。构建者和实施者是教师,显效者是学生,他们都是关键的因素,处于关键的环节。要让教师充分意识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建立一支师德过硬、作风过硬、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的,能够很好地完成“三生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言行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因此,制订教师的行为规范,完善教师队伍的管理,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是开展好“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抓好“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认真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是“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班级管理工作,要实现从点到面的管理,要善于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将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管理的工作经验及时推广。要重视“三生教育”工作在班级文化中的影响,要从班级抓起,并要抓好、抓实,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力,通过班级的交流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三生”意识。比如:一个班搞了辩论会,另一个班会马上接着开。学生之间的影响力是无形的。所以要抓典型引路,树立新的风尚,让“三生教育”的风气在校园中传播。
(三)“三生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来开展,要把着眼点放在“小、实、新”上,“小”就是从小事做起,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实”就是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培养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新,就是文化建设要有新意,不要老一套、旧调子,让人一听就生厌。
(四)“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相互适应、相互渗透。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他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都将给校园文化直接的影响,但校园因其特殊的环境,又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与它们有所区别,因而也就具有独特的存在和发展。“三生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对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形成影响和作用,这就是“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的教育作用。抓好“三生教育”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又可以促进“三生教育”的工作,大力抓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三生教育”的开展和研讨,可以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氛围。
“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跳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各自单一理念,对三者加以必要的整合,对学校...“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跳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各自单一理念,对三者加以必要的整合,对学校德育的观念更新搭建一座新的思考平台,努力建构生命、生活、生态教育合而为一的德育理念,制订出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操作样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如今,许多孩子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三生教育 ”,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算是实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9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中,桑枣中学的校长带领同学们,把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全校2300多名师生仅仅用了
1分36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的奇迹进行了生活的情景再现,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怎样“以知识守护生命”。“生、老、病、死”乃自然之法则。生生不息使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各种物种搭建了展示自己生命多姿多彩、顽强拼搏的平台,使得自然界生机勃勃、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人类的出现,文明的产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使我们更加的敬畏生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圣。孤身智救双亲的七岁小救星袁媛,是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焦点人物,成为全国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学校的骄傲和自豪,真正诠释了怎样“以知识守护生命,使生命更加顽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教育是成长、成人、成才和服务社会的有效的载体。国之根本在于人,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兴旺,教育先行;教育成功,“三生”为重。
通过对三生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以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为关键,不断创新具体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要大力推行主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说理教育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疏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具体方法。
其次要根据学段特点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对“三生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价,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既要突出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政府都在资助,但精神贫困却是资助不了的。我们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第四篇: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建设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张辉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班级成绩,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忽视了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客观事实。我发现:在同一校园文化中,班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的个体特征,更反映出班级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所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必将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下面我就此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确立目标,明确班级发展方向
目标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几十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的努力目标,缺乏形成合力的动机,就无法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相反,在一个完成目标较好的先进班级中,每个学生都会深刻体验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精神,认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到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自己的责任,更能严格要求自己。在组建新的高二(2)班不久,我就班级的现状作了认真的观察与分析,与班干部及班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然后我利用班会课,由班干部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出符合我班现状的班级目标——规范、和谐、向上的学习型班集体。而后每人制定出自己的目标,并就自己的目标进行解读,达到学生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班以后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二、充分利用活动的整体性,从精神层面打造班级文化
1.注重活动的全过程,在过程中教育学生、塑造学生
班集体扎根的土壤是学生的共同活动,没有共同活动就难形成班集体。若要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就应通过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受到启发,从而提高思想境界。
(1)让班级在活动中逐步成长
片断一:在刚刚组成班级后,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世青赛”活动。班内需要20名观众。我要求全班学生自愿参加,但是却出现全班半天凑不齐20人的尴尬局面。片断二:在第九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中,我班的学生主动推掉外面报的补习班,参加学校的活动。
片断三:“校运会”我班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可谓榜上有名。但在跑4*100时,四名队员各自独去独来;观众席观众星星点点。
片断四:在年级男子篮球比赛赛场,我班的观众有组织的欢呼呐喊,有的学生从音乐教室拿来鼓敲击助威„„我班在争夺冠亚军比赛进程中输了,班里的女生都哭了„„
学生状况的起伏决非偶然,恰恰是注重活动全过程教育的结果。结合每次活动的始终,我都采用了一些相应的“行动”。
行动一:“世青赛”后,由于学生回家已经很晚了,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发信息给我,我想作为班主任应该主动送上我的问候。而且我将学生主动给老师发短信的学生名字
查记下,并折合成百分比,对学生进行公布。目的在于暗示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他人。
行动二:在班会课及家长会上我大力表扬了顾全大局,牺牲自己个人利益而顾全大局的学生,从中告诉学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行动三:运动会前,我借助外班声音,——都认为二班很有实力,对他们进行鼓励,这是我们展示班级风貌的机会。从中渗透奥运会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挑战自己;在运动会中,我有意安排了我们班的志愿者,负责照顾运动员,让运动员体会到集体对他们的观注;“校运会”后,我召开一个表彰大会,并不只是在会上给获奖运动员发奖牌,而是将运动会前后的闪光点一一捕捉,列出了“积极策划奖”、“最热心奖”“最佳精神风貌奖”“积极采购运动会物品奖”、“运动会入场式上的突出表演奖”、、“班徽设计活动积极参与奖”、“最佳摄影奖”、“默默无闻地为我班的卫生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奖“、“坚韧不拔奖”、“积极参与,光荣负伤奖”等奖项。颁奖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眼睛亮了„„。之后,我说出了我理想状态的4*100应该是携手并肩、相互鼓励一起走向跑道,而运动员回想你们当时的情景——有的运动员为找不到同伴而着急;再有,在观众席上又有多少人在关注我们的运动员呢?运动会中成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们班的同学是否团结一心„„
行动四:我将篮球比赛的照片及学生助威、流泪的照片在班会课上播放,再次为我班小伙子叫好,同时让大家再次感受我们同乐同悲的瞬间,并将照片以壁报的形式张贴,让每位同学真切体会,班级会记住每位为班级流汗、流泪的同学。
(2)充分利用活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淋漓尽致的教育
素材一:学校组织学生听校友李惠芬事迹报告,并结合报告组织演讲比赛。我认为这次报告中所阐述的精神恰好是现在年轻人所缺乏的,所以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听完报告后,我立刻组织学生发表感想。配合学校的演讲比赛,我让全班同学写出自己的体会,从中选出较好稿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同学参加比赛,起码他应该是李惠芬精神的“代言人”。参加比赛前,先由此位同学在班内演讲,大家提出问题的同时,对他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成功了——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此后,我将他发烧在家养病,仍然带病将稿子背下来的事迹将给大家听,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让大家感悟这是一种精神,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随着学校把我班授予“李惠芬班”后,我再次召开主题班会——我们距离李惠芬精神有多远?我们全班再次认真学习了《勤奋正直 自强不息》这本书,从中再次感悟到这种精神的所在,它是我们的荣誉所在!
素材二:高二课本剧表演
前期准备:组织学生观看艺术人生采访话剧界前辈的节目,让演员充分理解话剧表演;后期总结:召开“《警察与赞美诗》话剧组走进高二(2)班”主题班会。在大家重新观赏自演的话剧后,将演员进行录音采访,并将排练过程的花絮展示给大家,在对演员及剧组成员给与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幕后的感人事迹,使全班同学受到了感动。学生自己准备的班会非常精致。从中我再次引导他们:要注重过程,将班级目标再次提升到做事追求卓越,提升做人的品位上来。
在班级活动中有许多教育契机,只要班主任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及时提炼,必将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利用榜样的作用,寻找班级的“精神领袖”,培养将康、向上的班集体舆论。我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的时间,坚持由学生自己组织,内容、形式多样化,学生全体参与,为从精神层面打造班级文化提供了时间和场所。先后召开了“高二(2)班风采”主题班会(介绍班内方方面面,诸如区运动会获奖;“春蕾杯”作文获奖;研究性论文获奖;重走长征路的优秀论文的同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思考自己成就什么样的人);“我敬佩他(她)„„”主题班会(目的在于让大家多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更喜欢身边的同学,更喜欢集体);“成功亦有道”、“我是一名理科学生”主题班会(目的在于养成坚忍不拔、勤奋的学习态度)。这些班会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从制度层面打造班级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建设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建设,使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班根据学校“八好班集体”的各项要求以及年级的各项要求,利用班会课,民主讨论、制定高二
(2)班班规。同学讨论很热烈,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后,又将制度公布在制度栏,征求更广大学生的意见。试行一周后,正式将其列为我班的班级制度,这样就能保证制度的相对稳定。
其次,一定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在制定制度的时候,我除了注意到让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外,我们还就每一项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汇总、公布、评比,是制度真正落实到位。
第三,我班还建立了高二(2)班大事记,将我班在不同层面取得的成绩分门别类作以详细的记录,形成电子版,定期将其公布于众,无形中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渐渐产生以身在高二(2)班为荣的意识。将来毕业作为资料留给每个学生。
四、从物质层面打造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教室内的环境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包含的主要内容。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班主任、宣传委员、壁报小组、全班同学共同用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板报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缩影,与学生有更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的环境布置也力求达到上述效果。我们班环境布置分为:荣誉目标栏;制度公示栏;励志栏;班级活动栏;学习交流栏;英语角几大板块。从中体现教育是积极向上的、具有感召力和鼓动力的。既讲求科学性又讲求艺术性,在颜色搭配上也要和谐,有利于安神和启发思维。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所以我们要一丝不苟地对待;班级文化也有凝聚功能,它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相联,使学生
产生“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的意识;班级文化有较强的制约功能,使班级成员都自觉约束自己;班级文化具有较强的激励功能,进而使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总之,这样可使班级形成一个大的磁场,将全班学生吸引到一起,靠“场”来发挥教育学生的功能,那样才会形成较大的教育学生的“磁场力”。
第五篇:如何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如何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据统计,近几年所发生的事故有85%至95%是由于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所造成的,这些“三违”现象,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一项重
要措施。何为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指人们为了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合,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它包含了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重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生产中常常出现操作者违章作业,甚至生产管理者违章指挥。例如:施工作业人员不按规定配戴安全帽、扎安全带,电工不穿绝缘鞋进行带电作业,或者领导指派没有操纵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工人去从事特殊工种作业而造成事故等。人们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常常指出事故原因是“违章者安全意识低、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违章作业造成”。可见文化素质和自觉性直接影响行为人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的因素。由于对行为
后果的认识不同,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主要取决于人的文化素质,因此,安全文化建设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坚持不懈地宣传、加强管理,做到人人都懂得爱惜生
命,人人都愿意安全生产。
安全理念和行为只有通过弘扬、宣传与学习,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安全意识,才能使大众自律安全,这涉及到宣传和管理问题。安全文化管理文化的层次是多方面的:通过构建规章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通过奖罚形成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教育体系培养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构建培训体系提高全员自我防范能力,加强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设备的技术参数、运行状态、性能指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安全。
安全文化要围绕人的安全工作展开。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由于安全涉及到人的生命权,所以,企业的行为必须围绕人的安全工作展开,这是人生命的需要,也是企业生产“安全第一”的需要。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把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从而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风气,建立良好的群体安全意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必要途径。
营造安全生产氛围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企业教育培训不够,安全观念不明,缺乏安全知识;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生产设备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护设施缺少或存在缺陷等,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安全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目前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和建设,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确立企业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几个方面。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管理的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一 大多数企业当前的安全状况综述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新一轮经济的加速,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安全事故高峰期。尤其是近两年,个别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存在着在事故发生之后又装聋作哑,解决事故时弄虚作假、草率了事、想方设法瞒天过海,瞒不住了就逃之夭夭,这些人甚至包括当地的某些领导对生命表现出的漠视已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对刑律的置之不顾已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它表明,一部《安全生产法》的颁布恐怕还不能有效遏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以及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强化了安全管理,如建筑行业,有一套很完整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网络,颁发了许多安全管理办法和规定,制定了许多的安全措施,他们对违章违纪和事故的处理也是十分严厉的,提出了“违章就下岗”和“三不放过”的原则,基本确保了建筑业系统的安全。尽管如此,整个国家的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即使是建筑行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多处于被动的“事故追究”型,缺乏以人为本的法制和人文环境。
不出事故则一俊遮百丑,出了事故则从本单位(或本地)的利益出发,说情、钻空子、隐瞒,千方百计的开脱罪责,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很多事故的责任追究中,分了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分了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剩下的“领导责任”其实已成了最轻的责任,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作为领导,他们不仅负有行政责任,更负有道义上、良心上的责任。“为官一任,就要保一方平安”是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
2、企业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把安全作为基础来抓。有些企业盲目追求高效益,对安全则是心存侥幸,得过且过,遇到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不是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而首先是考虑效益的需要。这样,在思想上放松了警惕,进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降低了对安全的要求和标准,出于利益的需要,大搞形势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机会主义,总认为暂时不会出事,得放手时且放手,糊弄个三五载应该没问题。从而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安全隐患,使安全工作陷入了混乱和困境:以点代面、以好掩差、突击应付检查、以证件齐全代替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或者是做些官样文章,订几个条条,喊几句口号,挂几块牌子,搞几次大抄特抄的安全知识考试就了事的现象大量存在。
3、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对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有些职工片面地认为安全只是上面的事,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而领导们的安全意识又如何呢?眼下各级官员抓安全生产意识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但一细究,就发现某些领导的“安全意识”多是“外来因素”逼出来的,他们怕“乌纱”不保、怕批评、怕媒体曝光;其次是上级单位盯得紧,开会、督促、检查、签订安全风险责任书。如此一来,不抓行吗?但这种抓,一方面是为自己开脱责任。出事时,别人总不能说我没抓吧?另一方面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穷于应付。出了事或有了事故隐患时,讲一通话,批评一通,发通牢骚,而不是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安全做实、做细。
诚然,法制化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但要真正的实施法制化管理,单靠几个领导的努力是做不到的;也不是依靠制订几个制度或者通过一部甚至几部法律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必须是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了一个自觉的层
面;它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营造了一个讲安全的氛围,企业的安全生产才会真正实现监管到位,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我想起了日本人在进入旅馆时,首先不是看菜谱,而是看它的安全通道是否通畅,这就是日本人的安全意识。而我们走进旅馆又有谁想到过安全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安全素质的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安全素质?关键是有一个自觉的安全意识、安全思想,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通过引导,让职工按照企业的安全目标,以自觉为主,自主管好自己的工作安全,这比“制管”更能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文关怀。以良好的安全氛围和系统的安全文化熏陶人,对员工潜移默化,才会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的一种自觉行动。
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都比较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安全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极少数职工就是在“违章就下岗”的令箭牌下,也有意或无意的以身试法,甚至和安监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得违章成为企业安全的顽症,屡禁屡犯。“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一定违章”,在这些人的脑海中,就是存在着那么一点违章不一定出事的投机心理。要真正的扭转这种安全的被动局面,还得治本。多年来,企业的安全管理层已经习惯于就事论事地抓安全教育、订安全措施和消除设备缺陷。而在就事论事的安全管理模式上,由于事故的处理总是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局部的利益,使得这些人或小团体会动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开脱罪责或者通过说情来减轻处罚。这样,使事故处理变得困难重重,难以做到惩罚严明。安监人员也因为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而感到力不从心,对违章下不了手,使得安全管理乏力,无法震慑那些以身试法者。而作为事后追究,其实也已是迫无聊奈而为之,企业或人身受到的伤害远不是一个处分就能弥补的,而处理的结局在少数人眼中并没有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这就是悲剧反复重演的原因所在。所以,《安全生产法》要真正的发挥作用,恐怕还得大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事实上,总有一部分人爱打擦边球,犯法够不着,小犯却是不断。对这种人,一部法有什么用呢?唯有对他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改造,提高了安全素质,使安全变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长治久安。怎么改造人的思想?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决策到管理,从设
施到制度,从教育到素质,全面地、系统地提高决策层、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较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的前提下,实现生产价值和人的价值的统一。
二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适应竞争,赢得竞争,并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保证,有人甚至说,企业的竞争拼到最后拼的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就体现在员工群体持久的凝聚性、一致性、进取性、创造性、奉献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力量:即信念的自导力、道德的自律力、心理的自激力。这三者一旦形成合力就能对职工精神动力和精神状态产生持久的影响,并以此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效益的增长,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得力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更重要的还在于全体员工劳动潜能和创造势能的发挥,在于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心理状况、文化素质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不断更新。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当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认识到了“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时,企业的安全也就有了思想上的统一,企业的安全组织目标就成为了职工的自觉行动。
一个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往往取决于企业员工及整体安全素质与安全意识水平的高低。企业的安全文化反映了企业群体和个人对安全的认识和行为,它是企业借助于既定的安全目标,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将企业的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企业,又体现人的价值观念,尊重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和企业与社会财富的不受破坏的文化。它使安全包含于文化,文化又作用于安全。通常企业的安全文化可分为基础安全文化和专业安全文化。前者是一种全民普及型的文化;后者则是从事某项专门技术或技艺活动的人应当具备的专门的文化知识和行为素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的向前者渗透、延伸,促使其不断提高。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包
含两个层次的结构,第一层次称为表层结构,它是各种有关安全使用规范及标准等的表现层。表层结构有立约与非立约两类:立约类是指用一定的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包括有关安全的法律、条例、制度、规章、技术标准等;非立约类是指虽然没有用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却约定俗成在人们心里的内容,如安全风俗、安全习惯、安全崇尚和安全礼让等。第二层次称为理层结构,这是安全文化的理性部分,包括“安全第一”的科学思想、“安全第一”的道德思想、“安全第一”的经营与生产原则等。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为“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企业员工进行价值分析时认识到,经济效益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安全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企业的生产设备不受损坏的屏障。效益与安全不可或缺,而二者相比,安全是首要的。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文明和素质的重要标志。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是指系统影响改变他系统以及抵抗、承受他系统的影响与作用的能力,是一个系统从周围环境中取得物质、能量、信息而展自身的功用。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等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的引导和指引方向的作用,即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确定企业的安全总体目标和各车间、班组的安全分目标,使企业领导明确企业安全管理的努力方向,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每一职工以“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企业的安全价值观,调动广大职工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各极性,引导职工的安全行为。倡导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其实质就是要使企业尽快走出“事故导向”的操作和思维、管理模式,实施“超前创新”,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约束功能是指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制度,伦理道德发生作用,约束全体职工的安全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深刻、充分认识安全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自觉地增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以及应具有的安全道德,从而能自觉地遵章守纪,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
为,做到“三不伤害”,提高整体的安全水平。
凝聚功能是指把企业全体员工紧紧联系在一起显示共同的安全目标、意识和追求。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开拓前进的一种观念、行为和文化氛围。使个人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可靠感、依靠感和归宿感。
激励功能是指文化本身所具有,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安全标兵等多种方法,激发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企业领导对职工关心进而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培养职工“厂兴我荣”和“同舟共济”的集体观念,使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循环。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将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全体职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生产力和文化人。没有高度的安全文化作导向,职工行为往往易入歧途,很难实现预防事故的目的。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培育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各级领导者的安全文化素质,领导者要用自己对安全生产的责任,确保安全意志和安全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和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来影响每一名职工,进而通过严格的奖惩实践不断进行培育,才能有效地加快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企业安全文化培育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企业培育。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开设专业安全课程,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出具有相应专业安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培育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途径,培育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订及修订活动,充分发动企业全体员工从理论到实践作认真、细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二是企业对全体员工要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安全技术、安全观念、安全态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新入厂的工人必须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三是运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宣传媒介,采取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
案例分析会、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活动、安全技术交流会、安全座谈会、安全奖励表彰会和安全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贯彻安全文化,倡导“安全第一”观念及宣传安全行为规范。四是建立企业安全事故陈列室,经常用正面经验、反面事故和血的教训教育全体职工,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安全生产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一种升华,它在改变那些以往的安全观念过程中,创造和更新了人们的安全观念,使理性的安全意识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形象如何,安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具备先进的安全管理。企业的安全达不到指标,就不能进入国际市场。根据统计显示,安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GDP的25%。安全投入必然获得对称的安全产出,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所以,《安全生产法》特别强调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安全投入的增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使企业或部门乃至整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事故减少,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商誉提高等。
四、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氛围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安全与生产可以说是生物学上的“共生关系”,双方互惠互利,安全是生产的首要前提,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出事故整改的“产出比”。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生产,就难免有事故,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话来为事故开脱罪责。这种错误认识反映在生产实践中,就成了“做事越多,出事的机率越多,所以越积极肯干的人就越易受伤害。”无疑,这种认识对生产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要使事故处于“可控”和“在控”状态,不仅要得力于对生产设备的及时消除隐患和缺陷,始终保持设备的健康状态。应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线监测装置的广泛应用,为确保设备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关键是如何加大投入的问题。而对于纠正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一种正确的安全思想,培育
一种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则任重道远。根据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人类从事的生产过程都包含着利用能量做功的过程,能量的失控,就可能引发事故。因此,生产系统存在着固有的危险,但这种危险,通过人机系统的协调作用,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有了良好的安全氛围,让“要我安全”变成了“我要安全”,全体职工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关心、相互配合,那么不讲安全的行为成了众矢之的,不讲安全的人成了过街老鼠。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笔者认为:
第一、要以《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契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看得高于一切。强化安全责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到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正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隐患,才会正确地履行好职能,正确的对待批评和监督,将安全做实管严。《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关键是要提高执法的水平和效能,强化执法的权威,增强执法的效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遏制事故的多发势头。
第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安全管理的机制和安全文化的培育手段和方式。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情况,根据职工的思想状况,及时的创新方法、创新机制,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吸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开展技术练兵,以竞争来引导员工安全生产,增强对安全异常和安全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分析和应对处理能力;同时关心职工的思想和工作、生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团队学安全的良好风气,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给安全注入永久活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要形成整合力,利用一切手段和设施,加大对安全文化的传播。要把对安全的宣传摆在与生产同等甚至比其更重要的位置来宣传。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但一旦形成,则具有变化人、陶冶人的功能,任何社会人都是一定的文化塑造和教化出来的。(风险管理世界-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