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雅毅修身 营造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小学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汇报材料
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化党风廉政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廉者不腐,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xx小学以学校竹文化为载体,以竹之精神“雅”、“毅”为支点,以学校德育特色教育——“雅毅教育”为主体开展学校廉政文化教育,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开展“雅毅修身,立德育品”教育,其核心是:树高雅品质,立弘毅志向,培育有“规范的行为,高尚的品德,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毅志”的人。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崇廉耻贪、敬勤爱廉”为核心,坚持以“敬廉崇洁”为主题,把廉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内容,融入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使学校师生在潜移墨化中受到廉政文化熏陶,教育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全体师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培养“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操,不断改进师德师风,在全校形成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认真搞好“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此项活动的开展,并进行督促和检查,使之落到实处。
同时多次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认真学习和讨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统一思想,明确活动目的,要求每个人都要深刻反省过去工作,查找不足和存在问题。
三、建立机制,保障实施
1、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工作落实。为了确保“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校长亲自负责,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管理目标责任,明确六职能部门和工作职责。并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指导督促完成。
2、科学制定了学校开展廉洁教育的规划、计划和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措施,实现廉洁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将此次活动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使这次反腐倡廉宣传活动成为提高全校师生素质、陶冶全校师生情操、净化全校师生心灵的过程,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到这次教育活动中来。
3、把与学生德育工作相衔接的廉洁教育内容,纳入学生德育工作考核范围。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廉洁教育课和廉洁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等。
4、建立廉政文化传播陈地和渠道,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设立廉政文化书籍或专柜,学校广播、校刊、开设廉政文化内容的专栏。
5、积极组织廉政文化活动。把廉政文化进学校与校园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融入学校文化活动中。并根据学生和教师的不同特点,举办相关廉政文化活动,扩大廉政文化的影响。
四、形式多样,积极开展活动
为了把此次“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有效地推向深入,我校提出了分层教育原则:
(一)加强党员干部建设,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先进性
在学校中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中开展“率先垂范,廉洁从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做到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八荣八耻教育”相结合。廉政教育开始之际,学校党支部利用这个教育契机,与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适时机地开展了“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反思”的活动,对理想信念、执行党的政策、履行党员义务、坚持党的宗旨及廉洁自律等方面,全体党员教师从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通过此次教育活动,提高了校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反腐拒变的自觉性,促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奋发向上。使广大党员教师能自觉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师生的楷模。
(二)着力进行教师教育,增强廉洁从教意识
我们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以“雅毅修身、立德育品”为准绳,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廉洁从教,服务学生”等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并要求每位教师学习要有记录,有体会。在活动过程中,每位老师利用撰写读后感。通过看书、写反思,使老师们重新认识了自我,无论是胸怀、气度,还是理想、信念,都有了一定层次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教师正确、积极、健康的心态。“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活动引导了老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加强了对教师自身的教育,注重工作作风,塑造自身形象,诚信服务,为人师表,提高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操,增强廉洁从教的职业意识。
1、认真深入地学习并严格执行了《教师十不准》、《教师忌语40条》、《教师用语十提倡》。
2、重新修订了《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考勤制度》、《教学质量考核实施细则》、《班级量化考核评估制度》等,加强全员管理,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对每位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都要进行量化考核评估,评出等级。
4、不断完善和充实每位教师的个人师德师风成长档案袋。
5、深入广泛地进行了“社会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校长、教师评教师、学生评教师”五评活动,通过活动,每位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积极进取、不甘落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师德水平大大提高了。
6、召开教师座谈会,进一步净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行为。
(三)加强对学生引领,廉政意识从娃娃抓起 “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学生是主体。为了使廉政意识深入到学生头脑中,我校积极开展了以“敬廉崇洁”、“诚信守法”、“勤俭节约”、“学会感恩”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融入校园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浅显的事例、生动的形式,开展基础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廉洁人物、推崇廉洁行为的情感和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
已开展的活动有:
1、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行为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各班都认真贯彻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日常行为九做到》。抓好“安全、卫生、纪律”常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才观,树立环保意识、安全防范意识,使学生从讲文明、讲礼貌、讲纪律、讲道德,从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2、利用每周一早晨的“国旗下讲话”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学习以诚信、正直、节俭、纪律和有责任心为基本内容的有关资料,开展基础道德教育。
3、在全校范围内从三至六年级每班写一篇以廉洁为主题的征文等。
4、各班主任,语文、思品老师上好廉政专题课,各任课教师在自己所教的学课中渗透廉政教育,使廉洁教育无处不在。
5、举办了一系列以“廉政文化”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赛等,增强了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6、积极开展“廉政文化主题班会”的活动。各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讨论《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开展“八荣八耻”之我见的大讨论,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争做廉政小公民,崇廉倡俭践诚信》等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上开展了以“学廉洁好榜样,做廉洁好学生”“说说身边的浪费现象”“做廉洁小卫士”等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了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从而认清腐败现象的本质、根源和危害,自觉反腐倡廉。
7、充分利用板报、橱窗、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廉政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各班以廉政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制作,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在内心深处播下廉政的种子。红领巾广播站,将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引入校园,升华学生素质,启迪学生做一个公平、正义、勤俭、守信的好公民。
8、学校组织学生“廉洁从我做起“签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做廉洁人的价值。
9、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制作了文化长廊和名言警句牌强化了学校廉政文化氛围。
六、加强财物管理,做好后勤保障。
我们还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舍操场等基础设施,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我们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按程序报帐,使用规范票具,实行财务公示制度,自觉接受上级领导和全体教师的监督。
总之,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了我校干部、教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了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和执政能力的建设,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有极大的引领作用。时代呼唤廉政文化进校园。通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受到了良好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xx小学 2012年10月9日
第二篇:推动学校廉政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推动学校廉政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工作总结
根据嘉兴市教育局转发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来自社会、家庭等不良风气的侵蚀,推动反腐倡廉良好风气的形成,我校上下联动,认真谋划,努力探索,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充分营造了“崇尚廉洁”、“以廉为荣”的校园风尚和文化氛围,积极推进了和谐校园建设,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现将我校“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足迹规律,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通过大力弘扬廉政文化,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及社会责任,促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标
廉政文化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加油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又一重要突破口。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行政、党总支委、工会委员、班主任、教师为组员的“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力求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让全体教职员工提高反腐倡廉的意识和自觉性,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通过“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让全体在校学生树立“敬廉崇洁”的思想,培养反腐倡廉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自尊自爱、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严于律己、遵守法律,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通过“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具体实施
(一)、统一“一个认识”,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一个认识就是要提高对“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廉洁教育进课堂”的认识。
老实说,“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在一开始并不能为学校的部分教师所接受,他们认为廉政建设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普通教师,与高中学生无关。为此学校专门举行了以“我看廉政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教师论坛,让教师挖掘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寻找廉政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以此统一全校教师的认识。之后学校又专 门组织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完成对班主任的培训,具体落实“廉政文化教育进班级”的实施方案,并以“国旗下讲话”的形式,由分管校长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动员。
(二)、坚持“两个原则”,确保廉洁教育活动顺利实施。
1、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即以古今中外名人的光辉典范来促使师生感受积极向上的正义力量,树立正气,纯洁心灵,敬廉崇洁。因为学生未成年,思想单纯,判断是非能力相对较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或相当模糊,所以我们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采取正面事例和正面说理的方式,以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避免了他们“未识芳草、先尝毒果”。
2、坚持可接受原则。即以人性化的育人手段使廉政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易于接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中,树立廉洁的意识和观念。
(三)、抓好“三个层面”,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
1、第一层面:抓好队伍建设。在学校领导、党员教师中开展以“一身正气,廉洁治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学校领导班子是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的具体实践者和组织者。我校从活动开展伊始就高度重视,在校党总支的牵头下,成立了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专门开会对“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进行讨论部署,制订了详尽的活动计划,提请党、政、工、团分头落实。同时校党总支又从全局着眼,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高度出发,审时度势地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先锋模范岗争创” 活动与“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有机结合,在全体党员教师中开展了“率先垂范、廉洁从教”的主题活动。一方面认真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献;另一方面又积极引领全体党员教师扎实开展了“六个一“活动:①读一本反腐书籍;②看一部反腐倡廉电教片;③上一堂党风廉政教育课;④参加一次党史竞赛;⑤写一篇廉洁从教体会文章;⑥立一句廉洁从教格言。除此之外,在校党总支的率领下,校团委也积极行动,认真做好广大团员青年的教育工作,组织团员青年签订了“廉洁从教”服务承诺,开展了“廉洁从教”征文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在征文中纷纷表示,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廉洁从教”、“敬业爱岗”,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
2、第二层面:抓好教师培训。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开展以“一身正派,清白执教”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提高教师的廉洁意识,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倡“红烛”似的奉献精神是学校进行廉洁教育最根本的保证。因为只有美好的心灵才能塑造心灵的美好,只有纯真的感情才能培育感情的纯真。教师是“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关键因素。为此,学校不仅多次在全教会上传达有关反腐倡廉的文件精神,组织全体教职工系统化学习《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师德要求,学习教育法规,再三提请教师发扬五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生教育的奉献精神,做到八条师德要求:即师心慈,爱护学生、诲人不倦;师仪正,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师风好,谦虚谨慎、团结互助;师志坚,致力教育、勇于献身;师学勤,勤奋学习、不断创新;师业精,业务熟练、教导有方;师律己,纪律严明、遵纪守法;师徒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一方面反复重申每位教师必须遵守坚决不以教谋私,不搞有偿家教;一方面又积极倡导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廉政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自重、责任意识。并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以“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的活动,具体落实了“五个一“活动:①学一篇廉政文化建设文章;②捐一日工资,资助本校贫困生;③召开一次教师廉洁从教座谈会;④上一堂党风廉政教育课;⑤组织一次“廉洁从教”警句格言征集活动。不仅如此,2006年4月学校还专门请来了秀洲区党校校长王剑章同志到校作了一场名为《反腐倡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专题报告,王校长的报告以典型的反腐案例,精彩的评述有效地对教师进行了廉洁教育。2006年5月,我校就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老师在廉洁从教、敬业爱岗、诚信服务等不同方面向学生、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满意率达99.2%。
3、第三层面:抓好学生教育。在全校所有学生中开展以“一身正直,诚信尚洁”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学生是主体。孩子的成长是在无声的文化氛围中接受陶冶和熏陶,对孩子们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效应,从而将防腐倡廉的种子根植在学生的意识 中、行为里。我校领导和教师牢固树立廉政文化从学生抓起的理念,把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活动中,把诚信立人、廉洁奉公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把廉政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常规教育的作用,突出立志、清廉、节俭、明理、修身等主题,使学生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并因势利导地组织开展了“六个一“活动:①出一期反腐倡廉教育黑板报;②上一堂反腐倡廉教育主题班会课;③开设一次廉政文化书画比赛;④观看一场反腐倡廉教育电影或电教片;⑤举办一场廉洁故事演讲比赛;⑥送一份《廉洁家庭倡议书》。除此,我校还热烈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讲话的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制作“八荣八耻”便携卡片、讲故事、演小品、网络连线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听、读、讲、写廉洁故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形成以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为基本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养成廉洁习惯,将“敬廉崇洁”这本“书”读到心里。同时,又借助家长会,通过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活动,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让学校和家庭、社会共同筑起拒腐倡廉的防线,使学校的廉洁文化教育向系统化、持续化靠拢,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廉洁之风的形成。
(四)、选准三条途径,力求廉洁教育出成效。
我们把课堂渗透、主题活动、校本实践作为廉洁教育的主要途径 并加以深化。
1、课堂渗透是进行廉洁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在利用好《廉洁教育读本》(中学版)的同时,着力挖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廉洁教育素材,并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一种长效机制。一个阶段以来,我校充分运用课堂教育中已有的廉洁教育资源,不着痕迹地对廉洁内容进行重点提示和讲解,改变那种枯燥乏味的,了无新意的命题,力争将廉洁意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融入学生的意识行为之中。如美术课上的漫画创作,学生们通过创作漫画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音乐课上的廉洁之声,学生们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也通过优美的旋律懂得了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真正含义;历史课上的清官故事,再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勤政为民、一心为国的爱国情怀和崇高人格;政治课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用学生的嘴描绘他们心中的堂堂正正的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此启发学生诚信做人的意识;语文课上的王冕、于谦形象,无不让学生们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教育,“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不畏艰险,清清白白做人的情操教育,从而使他们自然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教育时间渗透反腐倡廉教育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清正廉洁品质的感受与体验。
2、主题活动是进行廉洁教育的主阵地。主题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命线,是学生实现经验增长,潜能开发,生命成长的载体。学生主要通过参与主题活动,从中获得“心灵之知”、“人事之理”和 “高尚之德”,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主题活动,是廉洁教育的主阵地。根据正面引导原则和可接受原则,我校除了以每天定时播放《八荣八耻》等反腐倡廉歌曲和《我的祖国》等传统爱国主义歌曲来营造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浓浓氛围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当中体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认同,进而推动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具体有:以“学唱一首反腐倡廉歌曲”为主题的班级歌咏比赛;以“讲一个廉洁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背一组廉政格言”为主题的背诵比赛;以“办一期反腐倡廉板报”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以“看一部反腐倡廉影视片”为主题的影评比赛;以“追寻革命先烈足迹”为主题的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以“扶困济贫,互帮互助”为主题的爱心义卖活动;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千人签名活动;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劝导活动及文明班级创建、行为规范示范班级争创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使敬廉崇洁的思想美德像丝丝春雨洒在学生圣洁的心田。
3、校本实践教育主要是利用校研教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进行廉洁教育。在“廉政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期间,学校专门请信息组的余小红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多方搜集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牛玉儒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连同在廉政文化书画比赛中的师生得奖作品及从师生中征集的廉政格言等作为版面内容制作了校园廉政文化网页。除此,学校还请了“关工委”的邱家教老同志给业余党校的学员作了《继承革命传统,争做正直学生》的专题报告。另 外,学校团委还组织高二(11)、(14)班的陈李引、郭利金、张惠中、孙泽骄等同学开展了《廉洁教育怎样进班级》专题性研究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师生更好地了解了社会,更好地明辨了事理,更好地提高了能力,更好地净化了心灵,更好地升华了思想。
总之,通过本次“廉洁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全校师生较为深刻地了解了反腐倡廉的有关知识,初步确立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逐步培养了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了良好局面。
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2006年10月6日
第三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校园文化环境是融合教育与艺术的一种会说话的空间,校园文化则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依托当地的历史底蕴,精心谋划,着力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马文化”,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一、校园文化的理念引领
校园文化应是全校的精神家园,有足够的心理向心力,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我校深入发掘本乡的历史底蕴,结合“走马”的来历故事中所蕴含的“勤劳、奉献、智慧、有为”的精神,提出了“一马当先,奋进有为”的办学思想,全力打造校园马文化。学校马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做孺子牛,当千里马”。做孺子牛是出发点,是根本,当千里马是归宿点,是目的。当千里马可以理解为:
学校当千里马。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办学规划、办学特色,把学校创办成市、省较为知名的农村示范校,让走马学校成为农村教育的一张名片。
校长当千里马。校长具有一马当先的气魄,敢为天下先,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在各方面都发挥引领和榜样作用。
教师当千里马。教师具备精深的知识,精湛的技能,精美的品行,成为教育事业的行家里手。学生当千里马。指学生以马自喻,树立奋蹄追日月的远大理想,自立、自强、自信,成为有用之才。
二、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校园文化不仅在精神上要作好师生的向导,更要通过一面面墙、一幅幅画、一个个字、一次次活动等具体形质来承载,让一字一画、一草一木都会“说话”。我校的文化载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门文化。我校的校门顶部用铝塑条造型,外观酷似一个中国画的写意马头。下书老子的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鞭策全校师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2、橱窗文化。学校开辟有“文馨苑”,内容包括“校赋”、“师德铭”、“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八骏图”、“祖国山水画”等,以此教育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以马自喻,奋发有为”。还布置了美文展示栏、团队宣传栏、公开栏、作品栏、卫生公布栏、安全宣传栏等,让师生全面了解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特色、教育管理,定期举办橱窗文化展示活动,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3、墙体文化。根据中小学生各自的年龄特点,小学走廊文化以认识各种形态的马图为主,给学生以感观上的熏陶,初步认识到马的精神。初中以马字、有关马的格言、成语、俗语为主。这些图文并茂的条幅,给学生以理性的启迪,教育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千里马。学校在显眼的位置设置有祖国版图、世界地图、学校平面图,意在让学生天天看到“三幅图”,使学生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心中装有自己的学校。教学楼每层装贴名人画像及名言,悬挂有珍稀保护动植物图片和南充历代名人肖像,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
4、班级文化。班主任根据所带班的特点,制定出了风格各异的班训,小学突出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特色。初中突出了立志以远、砺志以恒的特色。每个班级门前都有班主任的照片和联系电话,设置有赠言牌,每周一班主任都要写赠言,给学生以温馨的勉励或劝诫。班内前墙张贴有统一制作的一面小国旗,后墙设置有作品张贴栏,在重要的节日期间或有相关的创建活动期间,各班均要办专刊黑板报。
5、寝室文化。突出半军事化管理特色,强调内务整理的四句话:“床上被褥叠方块,床下鞋子排成排。毛巾边缘成直线,牙膏牙刷朝一边。”以培养学生守纪、独立的生活意识。
6、警语文化。花园、食堂、水池、厕所、活动场等处学校均设置有温馨提示牌,外观造型是二十六个英文大写字母。如“别踩我,我怕疼”、“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等。
这些提示语充满了人性化的语言风格,字句优美亲切,意思一目了然,直入人心,使人看了过目难忘。
7、活动文化。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体育节、大课间活动、游园活动、卡拉OK大家唱等,既突出比赛的竞技性,又彰显活动的趣味性,其宗旨是倡导师生同参与,共娱乐,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的情谊,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三、校园文化的互动性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校园文化环境里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体验者,而应是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学校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设置学生文化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我展示,亲身体验,真正实现物与人的对话交流。比如在操场开辟美术大课堂,让学生以粉笔作画;在花园里开辟劳动实践园地,让学生修剪花草树木;开放图书室和网络室,创办文学沙龙;征集温馨提示语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这样才能让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
四、校园文化的生活性
故事缺乏曲折的情节变得枯燥,文化缺乏生活的内容显得冰冷。因此,校园文化不应远离学生的生活,更不应是人为的作秀,否则,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我校注重文化的生活性,力争每一幅画、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亲、可信。一是变名人名言为教师从教宣言和班级赠
言。学校在公示栏公布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写出一句教育宣言,要求班主任每周在班级牌上写一句勉励的话。二是变名人名画为学生涂鸦,每学期在走廊上张贴学生的书画作品。三是变广播室为文化室,增设好歌大家听、美文大家读、好事大家议等节目,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品尝的佳肴,可以享受的乐趣。
我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以活动载体为助推,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美化环境为目标,突出校园文化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教育特色,群体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培植出别具一格的校园马文化,既有鲜活而深刻的内涵,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高坪区走马中小学
2010年11月15日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积淀。校园文化涵盖于社会文化之中,它既受整个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对整个社会文化起促进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认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摄取精神营养,增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展其特长、志趣和爱好。这样就可以培养出多方面的有用人才。所以我们应充分肯定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1.校园文化以其强烈的感染力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亦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物质载体或各种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环境和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中,激发其思想感情。陶冶其道德情操,锤炼其意志品格,提高其审美能力。各种文艺和体育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增加竞争意识。高雅的艺术作品欣赏或优美的歌曲演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就是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教育效果。2.校园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学生学习生活。
当今,人类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社会实践对现代人所掌握的知识面、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知识视野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报刊,举办并参与各种知识竞赛,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建设优雅的校园环境,创建园林式学校,学生可以在繁重和紧张的教学活
动之余,散步于花丛绿荫之下,陶醉于鸟语花香之中,既可领略大自然的美,又可呼吸新鲜空气,调节大脑机能,消除疲劳,焕发精神。总之,校园文化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至于是单调、枯燥的“疲劳战”,而是丰富多变、妙趣横生的积极追求。3.校园文化建设为专门人才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中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管是大学新生还是直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都不应当是书本的奴隶,而应该使所学的书本知识在日后的工作或深造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多方面的配套工作。总的任务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气氛。“硬件”建设应以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主体;“软件”建设应以建立校园文化小团体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体。
第一.优化校园环境,实现“校园—公园—植物园”三位一体,造就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师生文化心理。在教学场所张贴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模人物、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校风、校训等标牌,树立名人塑像,修建名家诗文碑(牌),设置其他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德的熏陶的艺术品。
第二.配套并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修建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活动室、大礼堂,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建立学校广播站。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和阅报栏,设立可供陈列书画、摄影作品的画廊或橱窗。
第三.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百科知识竞赛等。创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气氛。
第四.以建立师生文化活动组织为中心,如文化社团组织等。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学校是一个知识的、文化的、思想的场所,知识的交流、文化的沟通、思想的碰撞,都是它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文化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熏染,是一种陶冶。
第四篇: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RRG.JNRP.CN
发布日期: 2007-05-18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氛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校园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办学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外部公共环境;而校园内部环境又可分为两个层面,即显性的物质环境和隐性的文化(精神)环境两个层面。显性的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的硬件设施,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隐性的文化(精神)环境主要指隐含于学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的价值观、教育观、管理作风以及校风、学风、班风等,它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对全体师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高施以影响,给予受教育者一种潜在的教育。
1、校园环境文化的功能
(1)规范功能。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广义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纯天然的自然环境在大学校园中已很少见,大学校园环境多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因此,大学校园现行的物质环境无疑都浸染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影响与制约作用。整洁幽静、错落有致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平静恬淡,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足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优美校园环境的热爱,进而自觉保护校园环境、抵制破坏校园环境的不良行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律意识和他律意识。
(2)培育健康心理功能。校园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和途径。一方面,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是给学生正面影响的肥沃土壤,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例如,合理的校园布局、凝聚历史文化及世界文化内涵的建筑、宽敞明亮的教室、宁静而带有书香气息的图书馆、整洁而舒适的宿舍、鲜花与古树相伴的校园小路、壮丽并富有激情的运动场、色彩斑斓并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活动中心、洁净的食堂等,不但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疲劳,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舒畅、美好和安全。与此相反,低劣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例如,噪音充斥、垃圾遍地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情绪低落,产生压抑、心情烦躁、厌学甚至自卑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意志薄弱者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悲观厌世或犯罪等现象。由此看出,优良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不断完善自我,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高等教育国际一体化加快的趋势下,我国的大学校园无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校园环境文化可以说是屏蔽社会恶劣风气的一道天然屏障。
(3)引导功能。校园环境的主体是建筑。许多高校的建筑都独具风格和特色,并彰显出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无言地对学生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虽然校园建筑不是大学的主要标志,但如果在建设过程中赋予其特定的人文内涵,那它就会成为鲜活的课堂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如中国青年运动发祥地北京大学的红楼,会使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人无不受到它那种民主、自由、独立思考、宽容大度、追求科学创造等文化传统的影响。又如始建于1920年、在建筑上具有强烈审美感的天津外国语学院“法国罗曼式建筑”的钟表楼,以其浑然天成、优雅无比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欧式建筑的风格,对天津外国语学院集世界文化之大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大学生置身于这些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科学配置的具有深厚世界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之中时,就会使他们时时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甚至进而产生热爱校园、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热爱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由此看出,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发挥着导向作用,并且这种导向作用不是短期的,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发挥着作用。
(4)审美和教养功能。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和审美能力的无声课堂。蕴含着自然美、人文美、结构美的大学校园建筑群,本身就是培养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生动教科书。在浑然不觉中,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因而会不断提高。这是校园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
2、现代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特点
(1)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前,很多高校不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把校园外在环境当成可有可无的部分,思想观念上不予重视,把校园环境建设当成摆设,没有结合学校发展理念需要以及学生全面发展来进行建设。随着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和对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视,现代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性显著加强。
一方面就是加强了资金的投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在校舍建设、校园娱乐文化设施配备上资金投人不足,难以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轻松的娱乐氛围,校园环境单调、枯燥,缺乏时代感。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对于外界社会变化的感知能力。新时期大学校园建设的投入加大,为校园环境建设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是明确了校园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高校形象树立的关系。校园环境的好坏与高校的对内、对外形象紧密相连,这个观念在现今高校发展理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标志性设计体现了群体共性的大学精神,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写照,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在风景优美的山东大学南外环新区,树立着一座“山东大学星”的雕塑,就是为了纪念国家天文台在山东大学校庆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29467号并命名为“山东大学星”的一颗小行星。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标志性的建筑对于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励在校师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校园环境建设与高校形象紧密联系起来是当今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
(2)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环境建设将主体定位为高校教职工,学校各方面设施的规划、设计都是由学校教职工决定,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很少。在校学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对于大学校园有着最为直观和真实的感受,因此,他们对于大学环境发展的需求也是最直接的。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对校园建设的想法、创意,从而使大学校园更加充满青春与活力。树立全员共建校园环境文化的意识是新时期高校环境建设的又一特点。(3)校园环境建设的开放性。国外很多大学对于校园环境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理论层面上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可以广泛引进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前沿的理论,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校园环境建设。高校环境建设既要充分表现大学的特色和办学传统,继承发扬学校传统建筑的优势,同时也应积极吸收兄弟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促进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开放化、个性化、特色化。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具有鲜明的特色,除了在建筑的设计上创新以外,总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建筑风格。大学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折射出大学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在吸收外来建筑风格的时候,核心的理念价值是本民族的文化。现代建筑的各种式样,丰富了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也增加了建筑样式选择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大学都在努力发掘传统文化,标志性的建筑都是传统的产物。例如,北京大学的校门,清华大学的校门。但也有一些学校在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基础上,大胆的采用国外建筑风格,为我所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文化品牌的打造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呐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层面。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是校园文化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校园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创造过程。人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通过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通过活动得以表现。从哲学的角度说,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其环境和人的中介就是客观实践活动。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交流思想、丰富知识的广阔平台。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天地。在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中,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个人潜能。同时,拓宽了知识面,调整完善了自身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意识,慢慢走向成熟。大学生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积极向上、勤奋进取、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的文化氛围,使校园内充满高尚的文化艺术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强化育人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现实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在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隐性教育功能,忽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向高校提出了通才教育的要求,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通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促进教学科研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由全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成功的校园文化本身就代表了学校的风格和水平。当前,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对于教学、科研设施、办学规模等方面的竞争来说,校园文化的竞争是一种隐性的竞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探索创新其管理运作模式,既能巩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成果,又能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制高点,在传播精神文明中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消极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它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的反作用,这就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辐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为什么具有社会辐射功能?它又是如何实现这种功能的呢?第一,高等学校是人才的集聚地,大学师生中有许多思想活跃、才华出众、智力超群的人才,他们高层次的文化特征与社会文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文化势能差,这就必然要形成校园文化活动向社会文化的辐射与流动。第二,高等学校是科学与文化的生产基地,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不仅传授人类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与文化,同时还担负着创造新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任务。高等学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直接为发展社会物质文明服务,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将会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方向。第三,高等学校是社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园文化活动的成果最终会随着人才的流动而进入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功能进一步说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不会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简单的己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而应该也必然要承担起创造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当前和今后几十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剧烈的转型阶段,社会文化也正经历着一次艰难的选择与重构过程,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出发,针对问题迎接挑战,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创新。
(1)树立精品意识,坚持活动运作的高品位和高层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精品意识,宁缺毋滥,多而不滥;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要全面开花,还要有所侧重。要克服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内容平淡的多,而真正有吸引力的少;校内一般活动多,而能代表学校水平、走出校门受到社会赞誉的活动少。①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之一就是要满足师生追求更高层次的 需要,努力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使之接近或略微超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2)发挥导向作用,增强活动内容的前沿性和开放性。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作为亚文化,校园文化必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当社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必然随之变化。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由于其主体的高层次性,它又属于高层次的文化,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特征,对社会的主流文化起着先导和推动作用。由于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希望,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使校园人注意到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意义。例如,针对大学生对最新科技学术动态信息的需求,山东大学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通过“大家讲坛”和“科学畅想曲”等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科技学术前沿动态。
(3)坚持教育原则,注重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吸引力和渗透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形式。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真正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关键在于,这种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牵强附会。例如,针对学生对择业创业经验的需求,山东大学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成功校友通过“小树林文化论坛”与同学交流探讨创业等话题。(4)强化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欣赏者、传播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贡献者。因此,学生独立组织、自主安排,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自觉推进、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但是,强化主体意识,坚持自主原则,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相反,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这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把好政治关,并在组织管理上进行技术指导。
3、校园文化活动的分类
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上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学术研讨活动、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等。(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指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这一主渠道和会议报告、座谈讨论、知识竞赛、演讲、征文及政治性学生社团组织的马列读书小组、党章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
(2)学术研讨活动。学术研讨活动主要是指学习竞赛、学术讲座、学术讨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科研发明、科学文化节、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普创作等活动,培养校园学术氛围,在学生面前打开领略新知识的窗口,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开阔视野、开启智慧,激发其施展才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文艺和体育活动。文艺和体育活动是指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技能培养、文化艺术创造(如歌曲、书画、摄影作品)、文艺比赛(如书法大赛、演讲比赛)、表演与欣赏(音乐欣赏、文学作品欣赏、时装表演)、文艺评论(如影评、小说作品评)等活动。大学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要确保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教职工的体育锻炼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工会积极发挥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不同群体特点的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假期,组织师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到城乡支工、支农、支教,参观纪念馆、名胜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师生进一步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5)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就高等教育而言,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加快大学自身建设发展的理性选择。就高校实际来讲,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代大学的需要;是学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需要。
(6)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在新时期,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深人广泛开展,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和内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渐渐内化成为广大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7)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体现。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师生文明程度会不断提高。通过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对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高校应深化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建立起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形成风尚;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和教育,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自杀、出走等事件;开展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师生员工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社会公德和文明素质。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共同营造。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高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高校领导者以及服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3、群众性社团及其管理
我国高校的群众性社团主要是指广大师生依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组织(主体是学生社团,也有部分教师社团或师生共同参与的社团)。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种有益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社团的发展程度,标志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和所达到的高度。社团活动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莘莘学子永怀不忘的回忆。(1)学生社团的特点
○1组织形式的自发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团负责人自愿承担社团的发起和组建工作,其成员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自愿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所倡导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给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及大学校园涂抹了缤纷亮丽、层次丰富的色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拥有大学生社团三万多个,平均每个高校有二十个以上的社团。加人到社团中或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85%以上。大学社团的兴起,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所起到的自我教育功能不可低估,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巫待加强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2群体目标的整合性。这是高校社团组织的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年龄和兴趣、爱好的原因,讲义气、重友情往往是这类群体有意无意渲染和信守的规范。就参加学生社团的成员而言,其参与社团的初衷基本都是由于在兴趣、爱好、特长和观念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从而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并在彼此的交往和相处中相得益彰,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追求,使他们走到一起,由于不发生任何利益上的冲突,使得社团内部的人际关系也很和谐,所以社团凝聚力强,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在这种感情性的基础上,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
○3社团成员的广泛性。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充实课余活动和发展个人爱好一个很好的平台。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而且对成员的要求也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都可以参与到社团中。作为一种非正式团体,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加人各类社团,而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也使得学生社团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4组织结构的松散性。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不管是组织形式、成员,还是活动主题等都不可避免表现为松散性。因此,这个组织的成员不总处于稳定的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地适应、不断地重新组合当中,这也是社团内部人员更换频繁的主要原因。当个别同学的文化学习、生活、情感等问题与社团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社团例会或社团组织活动时就出现了迟到、早退或不到的现象,甚至提前要求退出社团的情况,这对社团工作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5行为规范的自觉性。校园社团要保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有的社团有一套制度化的控制系统,有的则无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社团行为的规范往往难以形成强制的约束力,而主要依靠成员的自觉,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另外,社团组织的“领导”一般是凭个人魅力和能力获得成员的一致信任和推崇,经过组织成员的选举和上级领导组织的批准担任领导一职。所以,这个领导相对于成员来说,在某些方面必定是出类拔萃的,其组织和指挥协会的活动比较有力度,又加之有一个齐心合力的成员组织,成员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就比较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就比较强。
○6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社团成员往往能集思广益,活动点子自然层出不穷,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异彩纷呈。学生社团组织所举办的活动,不论是在宣传力度、活动策划、主题构思、活动形式上,还是在活动的效果上,都会在高校校园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往往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社团设立的创造性。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针对性,诸如对特定的社会形势、热点问题的共同关注,或对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共同爱好,等等。某种意义上,学生社团成员、尤其是骨干或领袖成员,属于校园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前卫人物,充任引领校园文化的先锋。这同时就使学生社团极富创造性,善于并敢于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并因此吸引着众多大学生。
○8活动方式的灵活性。社团可以是虚,也可以是实,还可以虚实并举;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学生社团进一步融人社会,其自身也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学生社团活动日益活跃多样,在保留原有的讲座、竞赛、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创新,实现了由“外向型”向“联合型”的转变。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理论和实践结合地更紧密,更注重指导意义和社会意 义;另一方面社团由“单枪匹马”转化为横向联系,社团之间实现了跨系、跨校乃至跨地区的沟通和交流。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是学校中的群众性组织,在组织上表现为自发性、群众性;在活动上表现为多样性、灵活性;在发展程度上表现为层次性、差异性;在人员组合上表现为松散性、流动性。
(2)学生社团的类型
大学里的社团,层出不穷,名称和涉及范围五花八门,根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社团活动的现状,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五大类:
○1学术类:创新素质培养的摇篮。学术类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紧密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的社团。其活动方式主要是定期、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并通过学术交流、办刊物等方式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性探讨。如英文协会、文学协会、计算机与网络协会、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科技创业者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状态,是潜在能力的迸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主体活动等等。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培养创新素质应把“六大解放”作为要谛:即解放眼睛看事实;解放头脑想得通;解放嘴自由言论道真理;解放空间走进大自然;解放时间勤思考。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具备三大要件,那就是信息、思考、争论。大学校园的学术型社团正是以这三大要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这种信息—思考—争论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就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就会有创新潜能的进发。
○2服务类: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良好途径。服务类学生社团主要指成员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活动,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通常以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专业技术服务型,如大学生电子爱好者协会等;(2)劳动服务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爱心协会、水文化交流与传播协会等。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准绳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动力。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越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壜变和道德滑坡、道德失衡的时刻,知荣明耻、心系他人、服务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地肯定了服务人民的极端重要性,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装着人民,应是大学生共同认定的行为准则。高校中的服务性社团活动就为社员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社员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可让 他们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3娱乐类: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形式。娱乐类学生社团主要指以成员的艺术特长、爱好相同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的非专业化的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形式活泼,以举办艺术技艺讲座、沙龙及排演节目为主,这类社团是高校群众性社团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如戏剧社、书画协会、演讲协会、动漫爱好者联盟、编织协会、吉他协会等。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人的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群体带来过重负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告别众星捧月的高中时代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出现悲观、低沉的消极情绪;毕业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令部分学生忧心忡忡;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临战状态。这些苦闷、低落、紧张情绪,极易导致悲观心境,似乎一切事物都使人烦恼,时时处处都感到不顺心,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情绪沮丧,工作、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调节心情的方法很多,艺术娱乐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娱乐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容易引起参与者身心的共鸣,转移内心的紧张、失落情绪,达到调节机体的平衡,缓和不良情绪的困惑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另一方面,娱乐类社团活动,能为其成员拓展人际交往的空间,结识更多的朋友,摆脱长期的孤独与苦闷,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和生活。
○4体育类:休闲健身的广阔平台。体育类学生社团主要指有相同体育爱好和兴趣的同学,为提升其在该项活动中的技能而组建起来的以不同体育项目为分类的学生社团。其活动较注重趣味性,一般以举办全校性比赛及定期集中训练为主,此类社团深得高校体育爱好者欢迎。如羽毛球协会、足球协会、棒球协会、太极拳协会、梅花桩协会、综合技击协会、旅游协会、贻拳道协会、自行车协会、健身健美协会等。
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除了本科生低年级的体育课外,高校一般不再统一安排集体的体育活动项目,只有一部分学校还保留上早操的制度。由学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规律性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久而久之,将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应引导大学生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灌输“贮存健康”的思想,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把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性等同于文化思想素质,营造一种“我要健身”的氛围。大学中的体育类社团有针对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到参与体育健身的方法和重要性,这类社团一般都有专业老师指导,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学生在发展兴趣爱好,娱乐身心的同时,健康指数不断提高。
○5实用类:增长知识的重要方面。实用类学生社团主要是指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为出发点,进行社会热门知识或技能培训的团体。如管理协会、公关协会、毕业分配研究会、理财协会、证券投资社等。这种团体以其内容的实用性而唤起大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大学校园成立的众多的实用型社团,大都是在洞察了社会变化的基础上,以帮助成员走出象牙塔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或缩短社会适应期而成立的。如为适应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一分配制度的变革而成立的毕业分配研究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人才相对缺乏而成立的管理协会等。实用性社团以它目的的明确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形式的开放性,给感觉自己某方面的素质较差而又急待提高的莘莘学子提供了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机会。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结合自己的理想选择相关的团体,通过团体活动弥补自己的缺陷,达到知识结构的完善、基本技能的提高。例如:理想成为作家而又总感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可选择作家协会来锻炼自己的文笔;为自己的前途惶 恐不安的学生可选择毕业分配研究会来改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机率。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实用型社团活动开辟了广泛的知识传播途径,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又反作用于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质环境。
(3)学生社团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各种社团活动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功能性,有益于学生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通过广泛的渠道来锻炼才干、增长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思维、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想品德是决定一个人政治方向和怎样做人的大问题,通过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社团群体组织的一系列诸如政策理论学习、人生价值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能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从而能够增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观念、集体观念。通过认可社团的章程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培养公德意识、领悟做人道理,从而促进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特点组建的学生社团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如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英语协会、文学社、电脑协会、无线电协会、数学爱好者协会等社团。通过知识讲座、作品交流、参观考察、竞赛、义务服务等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不断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活动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他们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好习惯。在社团中,大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效果。
○3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根据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急待提高,尤其是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中学向大学的过渡期,人学前他们踌躇满志,深感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人校后发现尖子荟萃,比自己强的大有人在,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心理障碍。依靠班集体是他们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参加社团组织也为他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创造了良机。社团内部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
团成员间的交流接触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能促进大学生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成熟、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4有利于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加发奋学习。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等。办好一次活动,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社团成员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虽然有些辛苦,但往往乐在其中,收获良多。很多社团领导者在走向社会,获得成功之后,总是会时常谈起自己在社团工作的经历,可见社团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
○6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团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它为学生发现、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提供了空间。在这里,没有行政命令的制约和束缚,只有学生们灵感的闪光和奇思妙想的交流。在这个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健康人格得以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对活动的设计、策划和具体开展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对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7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就高校而言,它应该是思想品德、专业素养、人文社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如理科生可以参加文学社,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或者参加演讲协会,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文科学生也可以参加电脑爱好者协会,提高自己对计算机声展的认识,以及自己的电脑操作能力等。
○8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风建设。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非常迅速,社团数量的增加和社团成员的增多给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和广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校园文化注人了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各
项工作的开展,从而使高校充分发挥其育人职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4)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方式
在新形势下,大学学生社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团和社团成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借鉴国外社团管理的经验,紧密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创新社团管理方式,促进社团不断得到新的发展。○1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型社团的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其主要途径有:一是指派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组建学术型社团,向社团成员介绍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及值得研究的课题,带动和帮助学生开展学术活动。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让其深人工厂、农村、矿山、经营商店进行社会调查,亲身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增强科技意识,拓展学术领域。三是聘请一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获得成功的厂长、经理、企业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通过他们的艰苦历程,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四是建立激励机制,经常进行一些学术性的比赛,并给优胜者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并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调动学生参与学术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注重大学生社团品牌项目建设。有些大学学生社团活动虽多,但没有创意或创新的活动品牌,难以形成长远发展的工作思路。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特色、管理规范、校园有较大影响的精品社团,起示范和带动作用:即社团活动能立足于专业特色和发展目标,本着自我教育、凝聚培养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构筑社团自身的工作特色,在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出创意、创新精品,提高建设水平,扩大影响力,从而在重点社团规范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
○3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向社会争取资源。指导学生社团与社会各领域开展合作,为社团与社会各单位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使广大同学通过学生社团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并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开展各类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实践活动,并在深人社会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提高;对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应采取内部公开的原则,使财务管理透明化,既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社团的持续发展。拓宽大学生社团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社团的社会、校际联系。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团同社会各方面建立广泛多样的联系,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社会各方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与相应的大学生社团组织建立直接联系,有些可主动出资在高校建立符合他们要求的、以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并事前约定就业方向的学生社团组织;有的企业可直接通过赞助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社团在大学生中宣传企业形象和推销产品。由于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多不胜数,活动日益丰富,加强校际联系的要求日益强烈,校际联系不断增强;而成立校内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特别是成立校际大学生社团联盟,有利于各高校社团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互动,有利于促进各高校学生社团的繁荣与发展。大学生社团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合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内在规律。
○4做好社团骨干的政治素质培养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特别是随着教育体制和高校招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多元化趋势,反映在社团活动中,就是有的活动的宗旨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活动的内容带有严重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色彩,活动的方式放荡不羁,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全面育人功效。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社团的活动,做好社团骨干的培养工作,是保证社团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社团的工作者和有关同志,要十分注意培养社团骨干。一要引导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二要针对他们思想中的政治倾向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向他们作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政治报告,使之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三要就他们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纪律等问题,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思想教育课,引导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强烈的法制意识、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四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少数人因社会环境或个人身心问题影响而出现的迷惘和彷徨现象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其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点带面,提高社团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社团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
○5要形成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外部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在总结各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高校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考核评价和表彰办法,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相应环节有机结合,进而将社团建设工作纳人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可考虑将社团活动也纳人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社团,犹如选修一门课程,经考核合格,可以取得一定的学分,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社团会员人员不足、会员参加活动随意性过强等问题。此外,也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方能毕业。亦可以把社团活动同相关的课程结合起来,如网络协会同网络制作课结合起来,选修了课程即视为加人了社团,课程所获学分即为所应获得的相关的社团学分。有了这样的政策之后,就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打消其因怕参加活动而影响考试成绩的顾虑。因此了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社团管理改革的关键。
○6紧跟形势,进一步规范社团工作,建立捆绑负责制。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建设和管理。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探索学生社团的校院两级管理和建设,校级社团工作由团委书记总负责,分管副书记具体负责;院级社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学院团委书记具体负责。在校级社团和院级社团中,每个社团设立两名指导老师,一名负责专业指导,由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一名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把握正确政治导向。探索党团组织进社团,在社团联合会中设立分团委,每社团主要学生干部中至少有一名党员;对学生社团组织大规模社会调查、举办讲座、联谊会和报告会等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坚决杜绝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社团或社团活动散布、传播。
○7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社团发展必须站在社团文化建设的高度,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大力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推动社团发展上层次、上水平。高校社团文化是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社团文化具有自愿、自觉、自主的显著特征,这种“自由”的文化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创新、奉献、民主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信念和不懈追求,它是社团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因此,培育社团文化精神对于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团文化的高层次、高品位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不应单纯地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应注重内在的、本质的精髓,即社团精神。只有先进的社团精神得到发扬,才能使广大会员处于一种“自由”创造、“自由”发展的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内部的潜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也才能使社团文化活动长久不衰,生命力永存。
八、大学文化阵地建设
大学是探求科学、培育文化、传承文明的殿堂,大学文化理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各种理论和思潮风云际会、相互激荡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型大学的显著文化特征。一所大学的文化主流是什么,要靠大学的选择和培育。大学文化阵地是培育和传播大学文化的前沿。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加强阵地建设,是搞好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大学文化阵地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大学校园里所有可以传承、体现和渲染大学文化的场所、设施和载体,同时涵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狭义上讲是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和宣传栏、阅报栏、校报、广播、电视、网站等校园传媒。它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物质外壳。本章我们所说的“大学文化阵地”主要是就其狭义而言的。
1、文化阵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文化阵地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先进性原则。我们的大学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大学理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那么大学文化阵地建设也理应符合营造代表先进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要求,符合先进性原则。从形式上讲,文化阵地的设施建设要先进,要与时俱进。在过去一个时期,黑板报曾是校园宣传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那时还没有电子大屏幕,还没有电视墙,宣传栏也是非常简陋。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逐渐广泛应用到文化阵地建设中。比如,电子大屏幕的应用,电视墙的应用,展板的制作由原来的手抄改为喷绘和写真,图书馆、博物馆实现数字化等等。可以想象,再好的宣传内容和主题,如果还是沿用陈旧的宣传方式来做,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人们对这所学校的发展水平产生疑虑。因此,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工艺、新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技术,增强文化阵地的技术含量,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接受文化阵地所传递的先进文化信息,增强文化阵地的交互性、导向性和利用率。从内容上讲,文化阵地建设也要体现先进性。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彰显校园特色、培养和提高学校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的目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定的精神和育人氛围,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屯科学家以及政治家的重视,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日渐成熟的品德、才华、体魄,乃至整个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校园文化阵地是体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的主体,在建设中也要注重内容的先进性。
(2)人际和谐原则。人际和谐是指文化阵地建设要以人文本,要有亲和力,建立人际和谐的文化传播关系,有利于受众与之进行信息的交流。文化阵地的功能诉求归根到底是教育阵地,建设文化阵地的目的是要通过它实现传承文化、教育学生的目的。文化阵地建设追求的人际和谐是一种理想的文化传播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和谐教育状态。
文化阵地建设的人际和谐原则,就是要通过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人际关系的调控,使之产生谐振效应,在温馨融洽协力合作的人际氛围中,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这里是把无生命的文化阵地当作有生命的教育者来看待,它实际上是隐含其后的“把关人”的化身。
通过人际和谐原则的建立,实现文化阵地和受众之间尊重、平等、合作、沟通的良好的文化传播关系,形成人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有助于高校人格培育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环境和谐原则。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还要坚持与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大学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阵地建设。正所谓“人创造了环境的同时,环境又塑造了人”,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一所大学在文化阵地的规划建设上,首先要研究这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要充分体现这所学校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通过营造富于启发和引导性的景观序列空间,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完善人的品格。要充分运用现代环境设计的新理念,用新颖的立意来体现大学文化的内涵,以简约、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将功能性空间精神化、艺术化,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心灵共有的精神家园。
大学文化阵地建设要坚持人、建筑、环境和谐统一的原则,把校园建设成为和谐的生态校园,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成才的理想殿堂。在规划设计上要力求把每一个设施都建设成为生态设施。所谓生态设施,就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设施建筑设计中而产生的设施,这是建筑设计史上的最新理念,达到这一要求的建筑形式,是21世纪最有前途、最有魅力的建筑形式之一,也是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讲,生态设施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 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2、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三种意识
重视和加强大学文化阵地建设,关键在于强化三种意识,即坚守阵地的意识、建设阵地的意识和用好阵地的意识。
第一,要强化坚守阵地的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改革和经济建设中各种矛盾的相互碰撞,国内外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出来。大学校园也不再是象牙塔,它日益成为各种思潮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的焦点,斗争也会日益凸现起来。我们要在大学文化阵地上形成先进文化的强势,突出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紧密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新要求,增强大学文化活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师生员工是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蕴藏着旺盛的创造力,要珍惜这种创
造资源,使大学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美的文化活动方式更加生动自然。
第二,要强化建设阵地的意识。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阵地建设。把大学文化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纳人大学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布置、同步建设、加强管理,力争形成层次鲜明、设备配套完整、功能齐全的大学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提供资源共享,发挥大学文化服务地方的功能,起到辐射和带动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作用。
第三,要强化用好阵地的意识。大学文化阵地是一个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途径,只是一个物理的管道,只有传播文化的“把关人”用好文化阵地,才能赋予文化阵地以生命,“把关人”如何用,她就起什么作用。所以说,坚守阵地是核心,建设阵地是基础,用好阵地是关键。
3、文化阵地的数字化建设 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簿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编号)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无噪声积累,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高速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
文化阵地的数字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是要把高校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的、有说服力的、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大学文化的功能。校园网络建设要发挥优势,注重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突出特色,突出育人及服务功能,做到先进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相结合,做到结构合理、高效实用,并能支持宽带多媒体服务。
二是注重校园宣传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氦过去,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多依赖于宣传条幅的使用,由于高校对外交流和学术活动频繁,往往造成校园内到处是宣传条幅,不利于校园美化,也违背了营造良好氛围的初衷,加之宣传条幅易受客观条件和天气因素的制约,累积成本较高,渐渐成为高校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大型电子显示屏幕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找到了出路。我们看到,许多校园特别是新建校园,在校园主要活动场所、教学楼人口处、办公楼入口处、学生生活区等都设置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幕,不仅美观,而且信息量大、效率高,如果经过精心策划,更会成为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反馈的又一重要媒介。宣传栏与宣传展板的制作引进数码技术后,也使得宣传图片的效果更加逼真、美观,提高了阅读率,美化了校园环境。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氨嵌字化图书馆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阶段,是21世纪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向,它以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为环境,以Web服务器的建立、Web页面的设计、数字馆藏的建立和多种形式远程服务的提供为标志。通过数字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成几何倍的增大馆藏量,并可加工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放在网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向大学生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食粮,净化学生的心灵,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图书馆工作现代化,促进知识的有效应用。数字化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种种限制,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是无处不在的虚拟图书馆,它不但馆藏无限,而且永不闭馆。这就克服了多校区等地理上的障碍或者借阅时间上的矛盾,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受到知识的熏陶,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是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就是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是把那些有形但又是固定不动乃至深藏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出来,从而突破博物馆在展陈和管理方面所受时间、地域、空间和安全等方面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这对实现资源共享、保护珍贵的博物馆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网上博物馆所具有的优势对高校博物馆来说很有现实意义。首先,网上博物馆拓宽了服务时间,对高校博物馆完成教学任务十分有利。高校博物馆特殊的服务对象是校内的学生和教师,除了博物馆教学课以外,学生上课的时间与博物馆开馆时间往往重叠,这个矛盾一直很难解决。如果建成网上博物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难题。此外,网上博物馆还可以弥补某些专业课时不足的缺憾,充当专业辅导员的角色。因为网上博物馆具有反向信息传输功能,学生既可以利用网上博物馆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反向信息传输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难题。网上博物馆除了进行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处理外,还可以承担校内远程教育的某些专业学科的教学任务,可以帮助高校博物馆走向社会。特别是一些设施先进的高校博物馆,不仅可以眼看、耳听,而且可以触摸、亲自实验和操作,通过电影、数字化录音导览机、光碟自动导览系统、多媒体电视等多媒体辅助系统,使学生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吸取博物馆展示的科学文化知识。
4、校内媒体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
(1)校内媒体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校内媒体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三贴近”,做到“三个关注”。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做好大学文化建设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指南。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把握好舆论宣传的基调和导向,就必须牢固树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全局的强烈意识,既要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者,又要成为践行者。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内涵,在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同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2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关注学术、关注学者、关注学生”。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大局,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为学校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3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高校宣传工作要着力加强对大学精神的弘扬,不断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员工的精神力量,使师生员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做出贡献。
○4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好维护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宣传。“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该时刻想着群众,时刻为了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广大师生员工心间,在校内营造关注困难家庭和学生、帮贫扶困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对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做好引导和疏导工作。做到上为学校分忧,下为师生员工解愁,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按照新闻工作规律强化新闻宣传效果。要处理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关系,做到既不能片面强调按新闻规律办事而影响正确的舆论导向,也不能片面强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违背新闻规律。要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要实行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高校新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2)校内宣传与传播平台的构建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加强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政治舆论引导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如何对大学生心中的疑点问题解疑释惑,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为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主要由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校园网和宣传栏、阅报栏等组成。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舆论宣传强势,必须认真分析和充分认识不同宣传载体的技术特征和用途、功能上的差异,努力实现各宣传载体的功能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办出特色,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大学文化的功能。○1校报。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在大学里有着悠久的历 史和广泛的影响力。校报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比,优点是易于保存,可反复阅读,读者对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成本较低;缺点是出版周期长,(一般为1-3周,只有山东大学等极少数学校做到周二报),时效性不强,互动性差,对读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办报过程中,应该着力发挥校报的优势,创新宣传报道形式,选择灵活而有前瞻的视角,善于综合资料,加强深度报道,适当减少动态消息,提高报纸的可读性,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富有文化内涵。
为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可以开设理论专栏,编发专版,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请有关专家、学者撰文,“开坛论道”,增强政治理论的研讨、辅导和引导功能,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的理论和思想问题。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集中采编力量多 搞一些专题报道,邀请专家、学者帮助解疑释惑,把问题说深说透。还可以组织笔谈,建立讨论园地,围绕热点、焦点问题展开系列研讨,增设专家、学者的言论区,增强指导性。另外在文化副刊上,可以多选择一些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文章,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校报还要在明确定位,处理好与学校新闻网站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扩大读者群。为了弥补校报时效性差的弱点,可以在新闻的资料集成、背景分析上多做文章,改变文风,在标题和导语上做足工夫,吸引读者眼球;可以在新闻编排上多出新思路,运用新的编辑理念和编辑排版技术和印刷技术,在优势位置突出重要内容,适当增加图片报道的数量,美化版面,提高报纸的可读性。
○2校园广播。校园广播曾被誉为学校舆论宣传战线上的轻骑兵,一度深受大学生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社会广播媒体的发展,校园广播的生存优势和影响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广播时段设置、音量大小以及内容编排、编播水平等常常受到听众的非议。因此,校园广播要重振“轻骑兵”的雄风,就要在改革上下功夫。创办校园广播节目,要抓住广播节目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工夫。一是加强动态时事政治新闻信息的播报,让新闻触角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了解时事政治的快车道,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二是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让其作为全校升旗仪式的重要伴奏设备。三是积极营造浓厚的全校师生健身氛围。利用课间操时间播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伴奏曲等,推动全校师生健身活动。四是可以开通法律热线、心理咨询热线、点播热线等,充分调动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师生服务。五是可以增加学习类节目的播出。通过高质量的外语节目、文学节目、音乐节目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欣赏氛围。六是可以加强与社会广播媒体、校园外语教学电台的交流与合作,创新节目形式,拓宽节目内容范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提升校园广播的收听率。七是要通过树立品牌栏目,打造名牌学生主持人、名牌栏目等活动,着手培养一支学生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打造一批精品节目。在办好广播的同时,提高学生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竞争力,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校园广播是校内媒体中唯一可以以学生为主运作的媒体,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提高节目水平,增强政治舆论引导和育人功能,使其在校园政治舆论宣传和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中真正发挥“轻骑兵”的作用。
○3校园有线电视。校内有线电视在学校舆论宣传阵地中尚处于弱势地位,但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电视摄录编播设备昂贵,对硬件条件的依赖性强,信号传输和接收受校园电视网络的限制,校内的电视节目数量有限,传播范围也有限,很多学校每周自制的节目不超过半小时,固定时间重复播出,并且只能在教学区和家属区收看到。为适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需要,电视台应当在寻找突破口上下功夫,克服制约校园电视发展的不利因素,培育校园电视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校园电视在布线中可重点考虑与多媒体教室联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资源扩大观众收视范围。
校园电视节目创办要坚持精品战略。在栏目的设置上和节目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学校文化特色,精心设计,找准定位,力求贴近大学生实际,既要有阳春白雪,让学生领略名家风范和经典文化,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要两耳多闻窗外事,了解时事政治,了解学校发展大计。更要有“同学们身边的事”,注重采集大学生生活中的亮点,贴近生活,增强吸引力。按照这一设计思路,可以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增加节目播出的时间和次数。在节目编排上,可以设置以下几类节目:第一类以校内外新闻为主,让大学生关注国内外的形势,关心母校发展。第二类以购买和录制的历史文献片,名家讲坛,政论片等为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三类为校园专题,是反映大学生生活的自制节目。内容可以涉及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大学生就业、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事迹等。节目编辑制作过程中要深人挖掘节目思想内涵,启发引导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迅捷、直接地反映大学生的生活,增强节目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校园网。校园网在校园中的异军突起,使信息传播与控制越来越复杂,使校园政治舆论引导面临崭新的严峻挑战。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以正确的网上舆论引导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们有了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调查和反映情况更直接更真实的通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超链性、平等性、学习性、开放性等具有现代涵义的功能开展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全球性、虚拟性、边缘性、颠覆性、多边性等,使互联网上信息来源更为复杂化,给政治舆论工作带来很多消极影响,弱化了监管作用。因此,高校要主动出击,通过网络进行校园政治舆论引导,要在坚定不移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适应网上信息传递“出版和监管分离”的特征,正视网络的双刃性,转变观念,实现角色处理和工作定位的转换。关键是要善于调动、占有和利用各种资源,增强介入意识,在思想交锋和意见处理中争取并有能力取得意见领袖的地位,至少是取得较有影响的地位。高校要创办好自己的网站,首先要增强吸引力,及时更新校内新闻信息,增加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等内容,做好相关信息的链接工作。只有做到实用方便、有趣,才能把学生吸引过来,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内容及原创性的分析指导文章,建立理论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直接的理论平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更多的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的正面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最后,还要保持对网上言论的监控和引导,严密注意BBS上的内容,对校内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管理,培养几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能胜任“版主”要求的业务骨干,通过技术手段过滤掉有害信息,组织一支教师与学生联合的网上言论“红客”,主导网上舆论方向。此外,还应通过网络,把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的内容整合起来,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发挥更大的舆论宣传作用。
○5宣传栏。宣传栏是传统的、生命力顽强的宣传工具,适用于人群密集之处,用来传达舆论见解,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图文并茂的版式、言简意赅的言论,可以在校园内引起较大的舆论反响,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宣传栏的优点是简捷、明快、主题突出,视觉冲击力强,有烘托气氛和舆论造势的功能,易于感染人的情绪。缺点是信息容量小,内容相对简单,室外裸放的宣传栏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宣传发挥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在宣传栏的建设中,应主导建立全天候宣传长廊,结合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进行布展,体现出气势和规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强势。另外,在教学楼周边、休读点周边以及食堂宿舍周边,也可安排适量阅报栏,摆放一些报纸、画报等宣传品,让同学们了解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
要加强宣传栏、阅报栏的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让野广告无立足之地,让有害信息无藏身之所,进一步净化宣传园地,保证正面宣传效果。(3)对外宣传与传播平台的构建
对外宣传报道是学校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除配置专门人员负责对外报道外,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以促进对外宣传工作。○1对外宣传报道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能够树立学校形象,提高知名度。企业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件产品要广为人知,必须大力宣传,促使人们去关注它、购买它。一个高等学校也是如此,要提高其知名度,自身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是一种“性能”保证,固然很重要,另一种必不可少的就是“性能”介绍,即对外宣传。一所高校,校外人士对其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理解、道听途说上,而要对其比较具体的了解,新闻媒体的报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积极的对外宣传报道能帮助人们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吸引优秀学生的报考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第二,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能够推动学校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促进学校的发展。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学校的发展可能有三个方向:恶性循环,不进反退;停滞不前,要突破很困难;良性循环,成果不断。对高等学校而言,要想良性循环,必须在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一所学校只有在动态的发展中才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的第一层含义。同时,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也是促进学校不断反思的有效方式。当今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争生源,争人才,争科研,比排名,比管理,竞争几乎是全方位的。在这种环境中,每一位高校领导者必须不断反思自身的不足,以便调整对策,不至于在竞争中落伍。这是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的第二层含义。全国同类型的大学很多,如综合性、理工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医科类大学等都有多所。同一领域的问题,同一课题可能有多所学校在研究。谁的研究先取得结果,谁就有了主动权,谁的结果率先公布,取得社会的认可,谁就能成功。新成果一经新闻媒体报道,曾经的新成果就落后了。所以,高校不能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孤芳自赏,必须居安思危,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将学校推向竞争环境的第三层含义。
第三,加强对外宣传报道,是对师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思想教育的方法固然有很多,但从整体上看是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的,也是平常大家所理解的方式;一种是无形的,寓教育于无形之中,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新闻媒体的报道就是后者。新闻媒体正面的、积极的报道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也是学校的荣誉,它包含学校开拓奋斗的业绩,教学改革的硕果,科研产业的异彩,并蕴涵着时代气息。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增强师生员工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能增强师生员工爱校意识、责任意识,培育奉献精神。○2对外宣传报道的原则。
第一,利弊原则。《纽约时报》每天的报眼有一则名言:“刊登一切适宜于刊登的新闻。”这句话可以借用到学校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上,就是报道有利于树立学校正面、积极形象的新闻。积极的对外宣传可以为学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力地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非广告原则。高校的宣传报道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文化味要更浓一些,坚决避免商业气息,避免炒作,在宣传中一定不要让人感到像是在推销产品。广告式的宣传非但不能增加学校的美誉度,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有损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第三,保密原则。新闻界经常有泄密事件发生,对当事人或成果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不可估量的损失。学校也有保密状态下的研究和不便公布的成就。在宣传报道时,要确实把握好以下三点:有没有必要报道?是否侵害知识产权?是否为涉密成果?只要不违背以上三条原则就可以宣传。○3对外宣传报道的要求。
第一要增强新闻意识。新闻意识的强弱决定宣传报道工作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新闻意识强则能主动发现新闻,扩大新闻来源。学校里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增强新闻意识,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是高校对外宣传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的保障。
第二,需要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信息来源,对外报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各部门的支持配合是信息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第三,要与社会媒体密切配合。对外报道是宣传部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别于与校内媒体的关系,高校与社会媒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高校要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就要与社会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的关系,既要做好以我为主的宣传,也要做好为我所用的宣传。社会媒体不同于校内媒体,它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立的立场,不可能为高校宣传工作者所掌控。所以,高校宣传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积极配合社会媒体的工作,建设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为媒体的新闻评论和新闻背景提供智力支撑,通过新闻评论和新闻背景宣传学校和学者。另一方面按照新闻规律和社会敏感点寻找新闻点,把我们要宣传的信息主动发布出去,从而达到我们的宣传目的。第四,要把握好对外宣传新闻点的选择。新闻是某种客观的新鲜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像老鹰有一双锐利的眼睛随时能发现猎物一样,时刻关注学者、学术、学生的动态,从中发现新闻素材,提炼新闻点,及时做出报道。
第五,要把握好新闻报道题材的选择。高等院校学校的新闻宣传报道要突出学校的中心工作,要体现学校工作的主线,要充分关注学术、学者和学生。要把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取得的重要教学科研成果,涌现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典型及时报道出去,起到外树形像,内聚人心的作用。
第六,要把握好深度报道。人无我有可以报道,人有我新也可以报道。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关键在于挖掘素材,进行提炼,同时也要求宣传工作者对各高校相关领域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深入挖掘形成的深度报道会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形成更大的社会反响。
第五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三生教育”环境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营造文化氛围是开展好“三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校开展“三生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三生教育”工作起到教育、监督、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达到师生教育愿境一致,相互促进、教学互相促进的教育目的。
一、将“三生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体系
校园文化主要包含三大体系:(1)文化体系;(2)环境体系;(3)管理体系。
文化体系: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通过文化体系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发挥主体作用,文化体系主要包含:“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思想道德的中心是世界观的教育,包括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观,从根本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基础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则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体,尊重生命、掌握生存的智慧、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具有创设美好生活的理想和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一定的事业发展能力。
环境体系:环境体系是指通过创造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谦恭有序的生活环境;尊师爱校的情感环境;稳定和繁荣的社会环境来实现目标的一个体系。
管理体系: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文化体系和环境体系的构建,起到督促实施的目的。
二、让“三生教育”渗透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校园文化要紧紧围绕三个体系,形成有规划、能实施、有步骤、易检查的格局。
文化体系是一个长远规划,应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为主体,通过分析在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制订相应的教育规划,其内容包含: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要素,技术、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及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在校园内开展 “三生教育”
活动,作为一项贯穿高职教育阶段全过程的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得到班级认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校园中“三生教育”工作要与其它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要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生...活动,作为一项贯穿高职教育阶段全过程的教育工作,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得到班级认同,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校园中“三生教育”工作要与其它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要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基本生存能力、生活技能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各自的自我发展中,找到成长的空间,通过管理育人的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载体,使“三生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变刻板教育为形象教育。
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学校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体系,要找到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载体,提炼出简洁的口号来体现目标,提出适时,实际的文化标识,来体现教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三生教育”以来,我们在校园中提出“尊重生命、珍惜拥有”;“掌握生存技能、付诸社会实践”;“热爱美好生活,创造健康人生”;“勤奋学习,成就一生
辉煌事业;脚踏实地,迈向人生新的起点”。这些标语口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说明了文化体系要具体细致,具有实效性、简洁性和广泛性,要直截了当,一目了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个的管理体系要深入,易于接受,有针对性。文化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形成要配以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配合活动的制定,帮助目标的实现。
文化体系还应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相一致。例如: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技术的合格高技能人才。在这一宗旨下,只有提出学校实现的教育目标,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步骤。
环境体系的构建,应着重抓好环境的优化。环境体系包含:文化标识、环境卫生、语言环境、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优美整洁的卫生环境,道德规范的教育氛围;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创造了“三生教育”的良好教育氛围。美好有序的生活环境创造了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奋发进取的人际氛围;爱师爱生的教育环境,创造了教育的情感环境;校园文化的影响,创造了“三生教育”的人文环境。
从实践来看,三大体系的构建可以为“三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可以使他们轮流承担构建者和监督者、实施者的责任,在实际中陶冶情操,在构建中相互促进,相互了解,相互鼓励,完备自己的人格及其精神境界的升华。
二、通过校园文化开展好学生的“三生教育”
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在精神和实质上都更具个性和特点,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将“三生教育”与创建校园文化相结合,应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紧扣时代精神。校园文化首先要具有时代精神,才会具有感召力和鼓舞精神。我们今天提出的“三生教育”,就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灵感。如果要校园文化建设和“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单纯强调一种口号,而没有行动的载体,就会空;如果提出的目标过高,难于实现,就是大;又空又大,提出的目标实现不了,就会假。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和“三生教育”的开展要科学,要坚持根据实际、确定目标、选好载体、逐步充实、逐步实现的原则,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把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作为主要内容,把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用语、文明行为规范列入环境育人的范畴,确保环境目标的实现。将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报告、时事宣传等列入管理育人的范畴,与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为载体,提高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生命感悟、生存能力、生活质量。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为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学校提出了,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的大讨论,希望通过讨论...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为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学校提出了,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的大讨论,希望通过讨论改善个人意识,建立群体观念,接纳文明习惯,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辅助载体。后来,我们总结经验,在一些情况较好的班级里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开展了主题班会,一方是学生,一方是学生的家长,有意识让一些文化素质较好的家长参与到其中来,主题是“源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之美”。此次大规模的主题班会是我校近期最有成效的一次活动。因此,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目标符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就能达到理想的郊果。第三,开辟园地,重视环境。是开展“三生教育”的基本保障。建立宣传教育阵地,在校园中增强黑板报、广播的作用。没有宣传教育阵地,宣传内容就无法深入人心,校园文化就失去依托,就会减小效应。只有加强宣传教育阵地,将目标、措施和制度让大家了解掌握,自觉实施,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四、将“三生教育”纳入正常教学内容,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考评体系,是保证“三生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基础,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三生教育”要着重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培养“三生教育”的主体力量。校园文化的形成,构建者是主体因素。构建者和实施者是教师,显效者是学生,他们都是关键的因素,处于关键的环节。要让教师充分意识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建立一支师德过硬、作风过硬、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的,能够很好地完成“三生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言行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因此,制订教师的行为规范,完善教师队伍的管理,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是开展好“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抓好“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认真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是“三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班级管理工作,要实现从点到面的管理,要善于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将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管理的工作经验及时推广。要重视“三生教育”工作在班级文化中的影响,要从班级抓起,并要抓好、抓实,要利用好校园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力,通过班级的交流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三生”意识。比如:一个班搞了辩论会,另一个班会马上接着开。学生之间的影响力是无形的。所以要抓典型引路,树立新的风尚,让“三生教育”的风气在校园中传播。
(三)“三生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来开展,要把着眼点放在“小、实、新”上,“小”就是从小事做起,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实”就是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培养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新,就是文化建设要有新意,不要老一套、旧调子,让人一听就生厌。
(四)“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相互适应、相互渗透。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他们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都将给校园文化直接的影响,但校园因其特殊的环境,又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与它们有所区别,因而也就具有独特的存在和发展。“三生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对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形成影响和作用,这就是“三生教育”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的教育作用。抓好“三生教育”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又可以促进“三生教育”的工作,大力抓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三生教育”的开展和研讨,可以使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氛围。
“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跳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各自单一理念,对三者加以必要的整合,对学校...“三生教育”研究旨在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的案例,联系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对现阶段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实效性进行反思,跳出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各自单一理念,对三者加以必要的整合,对学校德育的观念更新搭建一座新的思考平台,努力建构生命、生活、生态教育合而为一的德育理念,制订出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操作样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如今,许多孩子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不少人往往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弃生命,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悲剧与不幸。“三生教育 ”,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算是实现了现代教育的目的。9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中,桑枣中学的校长带领同学们,把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全校2300多名师生仅仅用了
1分36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的奇迹进行了生活的情景再现,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怎样“以知识守护生命”。“生、老、病、死”乃自然之法则。生生不息使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各种物种搭建了展示自己生命多姿多彩、顽强拼搏的平台,使得自然界生机勃勃、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人类的出现,文明的产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使我们更加的敬畏生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神圣。孤身智救双亲的七岁小救星袁媛,是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焦点人物,成为全国中小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学校的骄傲和自豪,真正诠释了怎样“以知识守护生命,使生命更加顽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即教育是成长、成人、成才和服务社会的有效的载体。国之根本在于人,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兴旺,教育先行;教育成功,“三生”为重。
通过对三生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以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为关键,不断创新具体教学方法。要彻底改变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要大力推行主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说理教育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疏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具体方法。
其次要根据学段特点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对“三生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价,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既要突出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们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政府都在资助,但精神贫困却是资助不了的。我们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