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北区泰山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选题的背景: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同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因此,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此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应是“戴着面具的、其人格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的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会生存》)
反观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语文综合水平不高,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等等。究其根本原因,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性的魅力。
为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选题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之患。”(《说苑?杂言》)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现代,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国情,把他老师的“教育即生活”学说做了改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即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他还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国当代着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了无所依附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2、《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确,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互相交融。也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思想、完善人格,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到树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四、选题的意义:
1、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的教学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的生命领域,彰显出非凡的人文气息。
2、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发展学生的个体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着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上,教学可以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使不同的个体拥有尽可能多的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是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3、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4、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多途径接受、发现、体验语文,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创设的各种情景中,通过实践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五、研究的内容: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我们现在的教室体现出了浓浓的知识气息与竞争意识。然而,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
(二)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如前文所述,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真诚地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做到体贴入微。比如在平时的交往中,合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习惯,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适当的时候称呼学生的“小名”,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学生一起游戏,融入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伙伴、朋友、兄长;设立“知心信箱”,分担学生的小秘密等等。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缩短时,学生就会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建构符合生活需要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注意全面,又面向全体,更着眼未来。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培养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高度统一,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四)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都可以看作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课本,将学生引向更广泛的生活天地,挖掘语文学习的内容。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以生活为依托重组教材。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配合生活中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五)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我们准备从三个角度来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一个角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这一角度又分两个方面去探讨。第一方面,联系生活解读课文,使课文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强化对课文的感受,而不是认识。用创设生活情景、朗读等方式体验作者的生活,实现作者的情感与读者(学生)的情感和谐共振。第二个方面,以生活化的活动去观照课文,使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掂量、揣摩课文的言语,感受到言语的质地、味道、色彩,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生活化的活动可以是表演、辩论、实验、采访等。要注意的是生活化活动是手段、策略,是承担教学内容的载体,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是目的,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真正的提高,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第二个角度,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学生解读课文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教学不能一概先入为主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应当在学生自己解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同时渗透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求引导学生走向所谓的“正确”理解,而在充分肯定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理解,也应当让学生拥有陈述理由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空间,甚至可以采用超文本阅读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阅读。
第三个角度,打破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的局面,以课文为中介,实现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作者是主体,编者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作品的好坏,教材编写的成败得失,应当先倾听学生这个主体的声音,这是阅读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所应有的状态。另外,有的课文的阅读,我们也鼓励学生与里面的人物对话,以展示学生自我的生活态度。
(六)引进生活化的作业方式。
语文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语文课外学、课外用。学生作业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六、研究的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基础:
近年来,本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常州市级课题《优化心理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工作,并成功结题;承担了区级课题《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相关性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已通过中期评估;有五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区获奖。这些课题研究及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八、研究计划:
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预期达到的目标 阶段成果名称及其形式 承担人
准备阶段
2006年1月--2006年2月 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及职责,建立课题组规章制度。课题实施方案,研究人员职责及分工一览表,规章制度。蒋辉 启动阶段
2006年2月--2006年4月 请有关专家修改完善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相关理论。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相关课题情况,学习书目及笔记。沈丽亚
符丽华
李春花 实施阶段
2006年4月--2008年3月 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围绕课题深入学习,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学术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专家讲座资料,学习笔记及研究体会,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研讨记录,教学案例及论文。课题组所有成员全员参与。
总结阶段
2008年3月--2008年5月 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撰写科研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案例、体会汇编成册;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结题报告,学生成果汇编,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案例、体会汇编,教学设计集等。课题组所有成员全员参与。
本课题完成时间:2008年5月
九、课题组分工:
课题组长:蒋辉
副组长:邹益
成员:沈丽亚 负责资料的收集
张建娣 负责理论学习及研讨活动记录
符丽华 课堂教学研究
秦 洁 课堂教学研究
路亚芬 课堂教学研究
李春花 课堂教学研究
第二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徐州市沛县沛城镇孔庄小学
汪颖
情况概述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二、研究的内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1、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在课题实践中,我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活化教学对学生个性化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从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变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向多元智能展示;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
三、研究的目标:
1、旨在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此研究,达到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并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精品阅读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以达到活学乐学语文的目的。
2、通过课题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的会读、会说、会写,让语文这一工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从生活中取材,结合思品学科进行学科间教材的整合。运用课堂这一载体进行操作,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现有课堂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课题研究读书内容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行动研究法
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开设语文生活化教学研讨课。
该课题研究其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我充分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借鉴同行和专家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和主阵地,对我所任的教一年级、二年级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读书学习: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名师魅力课堂经典解读》、《给教师的建议》等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写读书笔记。
研讨活动:2008年12月——2009年9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经验总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源于此,我申报并研究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通过研读教育论著,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一辨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场景1]一年级下册《识字1》,其内容是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春天 春风 春雨 小草 柳树 嫩芽
燕子 蜜蜂 布谷
桃花 杏花 梨花”。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四组词语,并知道词语所描绘的美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野外观察春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前看到的春天美景,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找春天,观察校园里的柳树、桃花、小草。这样让学生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来读韵文自然而然的就能读出韵味了。练习中的成语“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再舞、灯火辉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在课前准备了奥运时候及我们传统的过节时的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观看,这样一来词语的意思不用解释,孩子早已牢记于心。
[场景2]《村居》一诗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草长莺飞的春景图以及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风筝的情景,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早已飞到春的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积累背诵的任务也就很容易完成了。
[场景3]教学《鲜花和星星》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鲜花的数量多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说自己认识哪些季节的哪些花儿,当时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很多花的名字,这时再来读句子自然读出花的多与美。这是一首诗歌,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仅仅是学诗歌,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文字创作的能力。当时是春天,校园里开满了虞美人花,我引导学生仿照课外观察说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就诞生了:我最喜欢春天校园里满园的虞美人花,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然后我让孩子们一起来诵读他们的诗歌。这样孩子们创作的激情激发了,趁势我发给大家课前我画好的画:水里游动的鱼儿、天上飘飞的白云、秋天地上的落叶、空中飘落的雪花。(一组一张用水彩笔画的画。)让他们在组内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画面,合作作诗,然后全班交流,记得他们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争着要汇报呢。听了他们各组一起朗诵合作创作的诗歌,我激动万分。看到孩子们当时学习的热情,我倍受感动。是啊,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这样的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七、八岁时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为大量识字提供了生理可能,为此,我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老师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识字,化被动为主动。于是我让孩子们在课外识字,比赛看谁识字多,一周比赛一次,这样一来,孩子们识字积极性大大增强,效率也提高很快。两周下来孩子们比课本上要求认识的字多了好多,也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而且在每周的识字展示课上,孩子们不仅能说出自己识的字,还能用一两句话说出自己在哪认会的?有的还能说一段话呢。如,有学生说:“老师,我认识‘狮子’这两个字。”其他孩子问:“你说说你在哪认识的?”他说:“在动物园里认识的。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可高兴了。来到动物园,我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动物呢,有老虎、大象、长颈鹿、猴子、斑马等,我最喜欢的是狮子,棕色的毛,样子很可爱,我还和狮子一起照相了嗯。动物园真好玩!”一年级的孩子啊,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树立“处处皆语文”的思想,使学生了解多种识字的途径,既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达到“识字开智”的目的,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如班干部的选举,我让学生可以自荐,并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是推荐别人也让他们说自己推荐的理由;每天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可以是听来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如果学生有在学校上课那天过生日的,就让学生一起给他说祝福语、编祝福歌;每周两次的课外活动课让学生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还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参加文艺体育活动,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
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还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它们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因此我采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
[场景4]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识字1》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4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和一首短诗《秋天到》,课文《秋游》描写的是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二单元《走进秋天》,前三课有这样几个板块的内容:我眼中的秋色、小小气象员、栽种与收获、瓜果大聚会;叶片、种子的收集、种子拼画、秋游盘点;剪秋叶小制作,做小橘灯、秋色博览会。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生活课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大的教学板块:走进生活,丰富体验;感悟文本,内化语言;实践运用,创意表达。布置学生课余时间继续在生活中寻找秋天、收集秋天;搜集与秋天有关的成语、诗歌等。有兴趣做“小小气象员”的学生,组建一个“气象发布站”,从各种途径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填写观察记录表,每天定时在班级发布气象信息,提醒同学注意防寒保暖,随时增减衣服。在学习课文《秋天》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边读边交流,边读边回味,体会秋景的美丽,秋游的快乐。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他们感觉就像是在读自己,读自己的生活,读自己的内心感受,读自己的切身体验,一个个全身心投入,谈得动情,读得有味。我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收集的瓜果、蔬菜、粮食等。介绍从家长处了解到的某一种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知道在生活中要节约,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进入秋季,孩子们就在开心地寻找着,惊奇地发现着,快乐地阅读着,幸福地生活着。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穷的创造。
此外我还在课堂上采用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学习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大大增强,对知识的建构更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欲望,热爱语文学科;使学生乐于阅读与表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独立见解;培养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意识,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以期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并享受生活的积极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构建有自我特色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去充分利用生活化资源外,更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语文。克服困难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加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切实让语文教学扎根在生活这片沃土中。探索还需努力,研究还需在专家学者中的引领下向更深一步发展。
附件: 读书笔记:
1、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2、要使知识“活起来”---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3、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有感
4、聆听课堂的阳光与花香
案例分析:
1、用“生活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写“原生态”的作文
2、快乐识字教案
3、加强学科整合,提高综合效益
—一次语文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教学尝试
4、谈《乡下孩子》教学
以上八篇文章自己认为质量较好。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方案
赵茜
一、课题的提出
1、小学英语的特点促使我们开发本课题
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笔者抓住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生活化,日常生活英语化,地方特色英语化。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中国教育家陶行之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语言,它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所用。《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所采用的PEP英语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及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话题包括:数字、颜色、身体、食品、玩具、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等等,这些都莫过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目前,很多英语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能抓住这一特点,能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笔者在新课标的感悟下,联系本校学生实际,结合前人研究情况,进一步探索英语教学生活化: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寻找生活中的英语素材,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作业生活化,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英语化,让地方特色英语化,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
2、时代的呼唤,新课标准的要求急需开发本课题
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为更好的体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陶行知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教育同整个生活,整个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陶行知根据旧中国教育的情况,借鉴吸收了杜威生活教育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生活教育的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法”。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和实践。教学做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法,“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尤其强调一个“做”字,认为“做”是教与学的中心,也就是实践第一的观点。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中的新鲜血液、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因为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实践服务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做事的能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的需求。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有创造力。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现实生活,我们的英语课堂更是如此,离开了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认知经验,语言就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我们的小学英语教材是按照结构—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或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以对话的形式体现语言功能,并且设置了激发情景,为教学提供了情景,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英语教师在组织英语交际活动时,可把教材中的固定内容活化到实际生活中去,并要求学生按照实际情况问答。一定要注意避免空洞的说教、机械的操练,脱离现实意义和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简单地说,八种智能也代表了一个人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英语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孩子学习英语年龄越小,我们越要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教学内容,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易学,能使孩子适应学习、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现在我们用的PEP教材就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本,话题包括:数字、颜色、身体、食品、玩具、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等。这些都莫过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
1、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胖瘦、爱好、性格等许多方面。我们老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式。
2、学生家庭的生活内容
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因此家庭成员、职业、家具等都是学生急于了解的教学内容。每一项内容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
3、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
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可以
学习、生活、运动,可以结识很多好朋友,认识许多老师。
(二)、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
2、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
3、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情景
4、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5、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情境
(三)、以作业为桥梁,实现生活化的再扩展的研究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有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方法,探索优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将英语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对象
在学校一到五各年级中选取五个实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建立
初步的课题研究框架,待取得成果后,再延伸到其它班级、年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
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三)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优化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2、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离不开活动,生活化离开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
3、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4、整体性原则。在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时,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使英语素养和人的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六、实施步骤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在每一年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实施研究的侧重点。
(一)准备筹划阶段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分工。
2、课题负责人制定本课题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
3、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进一步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4、对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学生人数、性格、成绩,以及家庭情况等做调查,并建立档案,为以后实验做参考,也便于调控和排除实验中的无关因素。
(二)具体实施阶段
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挖掘教材内容,研究以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从中吸取教训,积极探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并促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以着力于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研究和培养。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探索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并在多元智能理论地指导下,研究英语课堂生活化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迁移儿童优势智能,培养儿童自信,在强项与弱项之间建立桥梁,以长带短。
(四)课题总结阶段
1、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2、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
4、邀请市、区教育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七、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生活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录与相关教学论文的汇编。
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训练方式的有效转变。
4、有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音像资料。
5、用实绩展览、现场活动等形式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课题论文
研究课题论文
小学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数学语言通俗化
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所以在上课伊始,我首先选择的是学生平常喜欢表演、自己爱唱的《数鸭子》的歌,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猜一猜这些鸭子的只数,通过这数数、猜数活动达到了重新认识数学的目的。让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再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三、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四、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于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五、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六、数学知识实用化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最佳途径。所以我让学生动手操作,猜中学。猜猜老师手中有几颗糖?小朋友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米,小朋友猜猜大约有几粒?为什么?如果抓一把黄豆,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几粒吗?为什么?教师参与学生一起估测,说出自己估的方法,并告诉学生,为了验证自己估得对不对,应一粒一粒来数,在数数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快乐地学到:同样抓一把,个子小的,粒数越多(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估计意识,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继而给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这应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工作总结
张
艳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⑶、初步建立数学生活化的评价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研究的内容:
(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并进行课题研究论证,形成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召开中期成果汇报活动。
3、总结阶段:着重对获得的成果进行总结,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1、从教材中挖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2、从生活中挖掘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如在教学“认识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使学生感到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计算问题时:我们根据班级数,男、女生人数等提出问题进行计算;几何方面:教室里可以找到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亲手去摸一摸,比画比画,并给它们归类。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学习分类“整理书包”这节课给“书本分类”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在家都有和家长一起收拾家里的物品的经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需要找到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学生按大小分,有的学生按学科分,有的学生按颜色分等等。学生通过分类感受到“分类”能给生活带来方便。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
(二)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1)创设直观性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线段》时引入: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生2:我去„„师: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示找规律的方法,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图片的同时获得
了知识。
(4)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教学《轴对称》时,例题呈现给学生的是静态的老师分铅笔的一幅画面,学生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这种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对理解轴对称就有了更深的影响。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创造课外的精彩
(1)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让学生课后回家动手拼拼贴贴,在班级评出创意奖。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2)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台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三)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在我的课堂上,常能听到这样评价“你越来越聪明了”、“你的表现让老师感到特别惊喜”、“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真诚的赞赏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你能大胆一些就更好了”,鼓励的话语带给学生爱和希望,促使孩子们努力走近老师期待的目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作用。在课堂上,当学生有较好的表现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在鼓励和表扬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情感,从而主动地去求知。
五、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
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