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1、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3、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5、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例如布鲁诺、哥白尼、伽俐略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时,揭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就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因素。
6、如;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7、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8、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N极与S极、裂变和聚变以及波粒二象性等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
再如,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而止。如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9、诚实守信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好品质。一是教师自己做到实话实说,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必回避,可以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不知道,而不能教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和方法。二是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和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提高到了同样重要的程度,不再仅仅用分数评价学生物理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实验课上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查找原因,并且给他们重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严谨。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整整一代人都将从“诚信”中受益。
10、社会公德
在习题编制,课外兴趣活动中可适时、巧妙的进行德育,比如讲功时编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个社会公德很差的人从六楼扔下一个酒瓶,分析酒瓶下落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巧妙的进行了德育。
11、环保意识
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又必须列举数据使学生懂得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核能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前景的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能源建设和核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做出贡献。我在讲授噪音污染,内能利用与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同时,例证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洪水泛滥,许多动、植物种濒临灭绝,绝大多数城市遭到污染,全球气温升高,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危机四伏„„这样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2、。如我在上《声音》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他们找自己身边的声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集体加以讨论解决。学生们发现了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沉闷;有时很响、有时很弱;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厌烦;有时同一个声音,我们可以听见两次或多次……
13、如在《光》一课的的教学时,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如香港的银行大楼上的平面镜、爱迪生小时候的救母故事、近视眼和老花眼的知识……确定了目标:光是如何为人们生活服务,人类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光去为自己服务,如何去避免一些不正常的用光习惯等等。同学们在探究和讨论中不仅学习了好多的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会应用简单的光的知识为自己和他人寻求方便。一些同学甚至因此改正了不正确的用眼习惯,保护了自己的眼睛,一些假性近视的同学因此而„治好‟了,他们还回家去讲给老人听,教家人也学会科学地利用光来工作、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同学们预习中得到了初步形成,坚持这样做下下去,我们会发现德育之花已经在渐渐地生根发芽!
第二篇: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物理德育渗透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年节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教学用具 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课件:伽利略头像及观点
历史上,科学界对这两种观点争论了一百多年,到底谁正确呢,学了今天的课程,就能做出判断。
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小车从斜面滑下,将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时间。
1、提出问题: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回答
(评价:同学们思考非常到位)
课件展示:
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
小车质量 水平面的阻力
斜面坡度 小车起始高度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
非常正确,请大家根据现有器材,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
怎样改变?
(鼓励)
还有吗?
同学们的回答简练而且全面,综合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得到了今天实验的操作方法,哪位同学归纳一下。
归纳得非常精彩。请思考,这样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 控制的条件:斜面坡度、小车起始高度、小车质量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 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4、进行实验,分别指导。
提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分析论证:
a、三种表面谁的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得到怎样的描述?
b、若表面再光滑一些,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前进距离呢?速度减小的程度呢?
课件展示:初步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在水平面前进的距离越长。
c、沿着这个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推理:如果小车不受外力,将会怎样运动?
出人意料地大声赞扬:你答得太对了!
即: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原来静止的物体呢?
6、得出结论
总结上述两点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课件: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7、评估交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成立条件又是什么?
结论呢?
什么情况下静止,什么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
精彩!从大家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所有的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在物理上称为惯性,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去研究。
回顾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方法?
这种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那么请大家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请说明理由。
回答正确。当然,虽然不能用实验验证,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现在是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本节小结:我们今天花一节课的时间就解决了曾在科学史上争论了一百多年才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说明,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探索才能够推动其进步。今天我们班上的“伽利略”同学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鼓励他坚持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我决定奖励他一个砸中过牛顿的幸运苹果。
颁奖
回答: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回答:用力推或拉
观察
生:要维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
(惊奇)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兴奋)
阅读。
观察
思考
讨论后回答: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倾斜度、小车下落的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思考后回答:保证小车的质量、斜面的坡度和小车的起始高度不变,改变水平面的阻力。比较小车在不同情况下前进的距离。
思考,讨论
生:改变水平面的状况,让小车在同一个斜面滑下;
先让小车直接滑在木板上,滑一次,然后分别在上面铺毛巾、棉布再重新做一次。
生:必须从相同的高度开始滑;
生:小车必须是同一辆。
生:在水平面板上铺上不同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小车滑下,归纳:改变水平面的状况,分三次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板上滑行的距离。
齐答:控制变量法
分组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什么都不铺的时候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就会越小,前进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小车的速度将会不变,一直运动下去
生:如果原来是运动的,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保持不变。
将继续保持静止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齐读
回答:一切物体,不管原来是运动还是静止。
不受外力的作用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生1:实验
生2:还有推理
回答:不能,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的情况,但我们周围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体,因此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科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学习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坚持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
复习旧知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意外的评价激起学生兴趣。
两位著名人物的两种观点的对撞,引发学生好奇。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科学探究方法的渗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科学方法的渗透
第三篇:物理德育渗透教育案例[推荐]
教育案例: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德育活动
我参加工作十几年了,一心想教育好学生,既让他们学到知识又想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曾经以为德育仅仅是学校德育处、校领导、班主任的事情;德育一定是简单的说教、死板的管理,德育和教学是两个不相干的领域。我曾经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却发现在教学和管理这两个领域都举步维艰。常常是尽管承认“教书育人”,但在授课时怎样实施,却被忽视。我在改变、在摸索。慢慢的我发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有效地进行德育教学,让这二者相辅相成。教学一旦与德育分隔开来,则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有很多难以说清的东西交织在他们身上,他们敏感、有主见、有时懒惰、有时缺乏意志、有时又特别有责任感,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对孩子进行描述。为了很好地保护他们的敏感、保护他们的创造欲望、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让他们树立目标、坚定信念,我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吸取他人经验,提出让德育走进物理课堂,进行有效物理教学。
我现在教的学生大多十三四岁,有主意、有思想、接受东西快,但是普遍害怕吃苦、意志力不够、有点好高骛远,有时很叛逆、讨厌说教。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枯燥讲课、简单说教,教学和管理都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德育走进课堂。
例如:在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章,有大量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我精心备课,备好课内外的知识、备好学生、充分挖掘好德育素材,上课时因材施教,讲好物理知识的同时,实施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课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头查阅资料、认真阅读教材。他们有的组查“自己家附近噪声的来源”、“调查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有的组分析附近噪声的来源;有的组分析对周围邻居有什么危害,有的组调查“自己和周围的邻居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那些控制噪声的方法及措施”。上课时我让他们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根据各种观点进行辩论。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通过学习,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介绍一些物理科学家的著名事迹,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等人关于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事迹使学生领悟到了前辈科学家们对自然奥秘不屈不挠探索的精神和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而感悟到科学的结论总是在顽强曲折的科学实践中悄悄地来临,任何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付出汗水和勤奋。通过对牛顿时空观、爱因斯坦时空观以及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黑洞”的研究,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学习勇于探索。课堂上引用了牛顿的名言:“……我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一块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感到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谜” 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物理学家的博大胸怀,使得学生们明白为人要谦虚低调、不能骄傲自满、要懂得团结合作、懂得吸取别人的强项优点为我所用、积极面对人生、生活中要有目标和希望。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宇宙学家霍金的名言:“为什么人们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因为它就在那里。”鼓励了学生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懈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挑战困难挑战未知。慢慢的我发现学生们学习更加主动了,更能吃苦了,意志力加强了,每个人都有了学习目标,效率高了,成绩在稳步提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班级氛围更加的和谐了,同学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更加自觉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合作,作为初中,抓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为了使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自觉要求,必须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文明与审:美的习惯、权力与责任的认知、认真与潇洒的态度、坚韧与灵活的意志、健康与成熟的心灵。
:
第四篇:德育渗透案例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案例
北站小学
尹倩倩 2015、9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小说的情中有理,还是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株紫丁香》。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而且特别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教师节当天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美术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下午你上了四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说实在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学生必须有的礼貌。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要由衷地感谢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一项内容之一。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却难以感受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首经典小诗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想想我们的老师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于“深”处。
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因为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
就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另外,还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寻找课文主人公雄日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课文《蓝色的树叶》,通过记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铅笔的故事,表现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可以仅仅扣住“团结互助”这样一条情感主线,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实”处。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班会上高谈阔论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外却总是惹事生非,令老师头疼„„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课《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学生大都说父母管束太严,管束太多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其实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听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动。“对,是该让父母放手了!我们要让自己的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呼百应,大家大谈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壮志。
我也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发现有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顶嘴连连,说是再也不让她了解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德育就是一种高估学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负面的德育。
三、攻在“恒”处。
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么,做好“拉锯战”“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非常必要了。在这“持久战”中,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毕竟我们语文课堂还是占据着小学教学的主阵地的位置,教师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阵地,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仍采用上节课乘车的情境,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材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进“1”的方法。教材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大家共同从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即对位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进位加法的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式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新知识。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通过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方法、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同学们乘车去活动的情景图,让学生知道在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又动口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策略】
1、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学到知识。呈现出的材料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并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2、在主体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体验和发展。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所以本节课教师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点拔引导。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本节课通过让摆小棒这一直观做法,将较难理解的进位简单化,明了化,突出了重点为,突破了难点。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的确,只有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也才能收到恴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复习旧知识,巩固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1、笔算下面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不错,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情境中巩固旧知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6+35(1)尝试计算
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从哪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十位又怎么样加呢?
2、引导学生摆小棒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进位加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弱,直观思维强,所以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学具的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当个位满十时好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小组长合作
师: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学生回答,师板书竖式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1)、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为什么?(2)、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要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3)、请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同桌互说。
(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3、小结算法:
(1)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过程,为后面的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做好铺垫。(2)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举止,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4、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概括出法则。并能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笔算。
5、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再现课本情境图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
教学意图:在数学课上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注意从平时的行为做好,养成好习惯。
三、实践应用
1、第11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第3、4题。
3、列竖式计算 36+35= 47+44= 29+36= 教学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1、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精神较分散,通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知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教学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学会计算进位加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3、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我抓住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加深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个位上的6加5 怎样处理时,就采用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得到很好的体验学习过程。
第五篇:物理学科德育渗透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
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科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物理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所谓整体素质,一是从学生个体来说,不仅要求重视智育而且要求重视德、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地培养学生个性。二是就学生群体来说,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物理学是集思想、方法、实验于一体的先导学科,在人类的自然观、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结合教材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掌握物理知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运用,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物质的变化发展其根源在事物内部矛盾,变化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等,从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介绍我国近代在物理方面的卓越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科技的丰硕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不受国外高官厚禄的引诱,毅然报效祖国的故事均能进行很好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