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

时间:2019-05-15 00: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

第一篇: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

生物德育渗透案例

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在生物课上,同学们在展示着自己三天的“劳动成果”,他们述说着各自家族先人的光辉历史,一个个本应熟悉但却又陌生了的先人形象在同学的描述下渐渐得清晰起来。在了解了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先人后,同学们有的惊奇,感喟先人的光辉岁月;有的沉默,低头沉思祖辈创业的艰辛;更有甚者,说到精彩处,慷慨激昂,泪流满面。一场以“清明,让我们走进先人”为主题的班会正在热烈的进行着。清明成为法定假日以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本来想像平时一样到班级去宣布假期规定,诸如安全、劳逸结合等问题,当然,也会“象征性”说说清明是如何重要,应该给逝去的祖辈们上上坟,扫扫墓等,可是那天我上完课后听见两个学生在楼道里说话:“管他哩,你就跟你爸妈讲来回跑太累,不如不回去了,就住在同学家,好在一起痛痛快快玩完。上坟有什么意思,哪年不上啊!„„”听到这里,我浑身打颤,这就是我们学生对清明节立为法定假日的理解吗?我不敢说所有的学生都不回家,可是就是回家的人又有多少是怀着缅怀先人的心情去扫墓的呢?难道清明这天放假仅仅还是人们一贯从商业角度所说的“黄金日”吗?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人知道清明扫墓的意义呢?又有多少同学了解他们的祖辈、曾祖辈甚至更远的祖先们?他们还知道先人的名字吗?因此,为了让本班的学生真正“过好”清明节,结合“生态德育”教育,我布置了一个“清明,让我们走进先人”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亲验活动学会亲近自然,从而在生态体验中学会缅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实施措施]:

第一,查出本家族已逝先人(最少三代)的姓名,写出50字以上有关家族班字意义的一段文字。第二,最少了解一位本家族已逝先人中的身平,要有史实支撑。第三,通过了解先人,你最崇拜的是谁?并写出原因。第四,和家人一起去野外,给先人扫墓、祭祀,完成亲验活动。

第五,以“清明,走进先人”为班会主题,组织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先人,为什么要感激先人,于活着的我们甚至我们意义后代何在。[具体过程]:

1.利用清明及双休日的三天假期,通过询问,查阅,搜集等方式了解知晓[实施措施] 中的第一、第二、第三项任务。

2.根据体验活动与交流,完成[实施措施]中的第四、第五项任务。3.生物课交流、讨论。以下几个环节:

(1)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谈谈家族班字的意义所在,从中可以看出家族奉行何种道德标准和治家理念以及对家族后代的期望。

(2)组内交流,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说说自己最敬佩哪位先人。

(3)讨论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去缅怀家族先人?本家族的先人有哪些值得自己去学习和继承的品质?除了本家族的先人,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国家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于他们留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又如何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将事业更进一步呢? [感想倾诉]:

快要下课时,同学仍然沉浸在浓烈的缅怀先人的氛围当中。我让同学根据班会上的讨论,每人写一段话,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辈的感恩之情。

A:以前,我从未关心过我家里逝去的祖辈们,几乎已经忘记了他们。通过清明这两天对先人的了解,我才了解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他们的艰辛与不易。B:我在想一个问题,多年以后,当我离开这个世界后,我的后人会缅怀我吗?他们会体会到我的付出和对他们的期望吗?我觉得“清明——走进先人”这个活动正是让一代记住一代的最佳方式了!

C:我真想不到我的爷爷年轻时候是那么的有本事!在布行里是数一数二的能人,算盘可以顶在头上用,想想现在的自己,整天无所事事,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像爷爷那样有用的人。

D:我家几代人都是农民,从我曾祖父时的一无所有到今天的有车有房,我真不知道这一路的艰辛他们如何扛过去的,通过了解他们的奋斗的历史,我深深地感激他们,他们为了我们后人的成长努力奋斗直到最后,将积累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毫无保留地给了我们,我现在有责任沿着他们的道路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E:其实何止是我们的自己的先人,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而献身的人们又何尝不值得我们去瞻仰和缅怀呢?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历史,我们有时总认为自己是最痛苦的一代,我们要穿怪异的衣服学校家长不给,我们要留长发打耳洞长辈不让,总觉得好好学习是落后,总觉得扮演新新人类是时尚,殊不知,当我们的祖辈和千千万万个志士仁人在我们这个年纪时都在做什么?我们惭愧啊!

F:清明扫墓活动让我们又有了一回亲近自然的机会,感受到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还应该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与自然和睦相处。

教师:刚才同学的感想真是让人感动。祖辈们有的已经逝去了,他们带着一生的劳累、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后走了,只留下他们的寄托与希望——你们,在这里,我请每一位同学记住先人们为你们创造基业的艰辛,要心怀感恩,继承他们的遗愿,将对他们的缅怀与感激之情化做前所未有的学习动力,趁着你们风华正茂,汲取知识的力量,为你们的祖辈增添光彩。同时,大家还要从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自觉养成热爱自然和生态保护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为后代做出我们的榜样!

第二篇: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 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 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 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篇:德育渗透案例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案例

北站小学

尹倩倩 2015、9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小说的情中有理,还是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株紫丁香》。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而且特别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教师节当天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美术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下午你上了四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说实在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学生必须有的礼貌。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要由衷地感谢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一项内容之一。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却难以感受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首经典小诗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想想我们的老师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于“深”处。

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因为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

就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另外,还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寻找课文主人公雄日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课文《蓝色的树叶》,通过记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铅笔的故事,表现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可以仅仅扣住“团结互助”这样一条情感主线,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实”处。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班会上高谈阔论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外却总是惹事生非,令老师头疼„„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课《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学生大都说父母管束太严,管束太多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其实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听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动。“对,是该让父母放手了!我们要让自己的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呼百应,大家大谈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壮志。

我也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发现有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顶嘴连连,说是再也不让她了解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德育就是一种高估学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负面的德育。

三、攻在“恒”处。

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么,做好“拉锯战”“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非常必要了。在这“持久战”中,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毕竟我们语文课堂还是占据着小学教学的主阵地的位置,教师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阵地,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仍采用上节课乘车的情境,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材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进“1”的方法。教材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大家共同从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即对位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进位加法的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式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新知识。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通过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方法、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同学们乘车去活动的情景图,让学生知道在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又动口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策略】

1、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学到知识。呈现出的材料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并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2、在主体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体验和发展。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所以本节课教师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点拔引导。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本节课通过让摆小棒这一直观做法,将较难理解的进位简单化,明了化,突出了重点为,突破了难点。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的确,只有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也才能收到恴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复习旧知识,巩固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1、笔算下面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不错,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情境中巩固旧知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6+35(1)尝试计算

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从哪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十位又怎么样加呢?

2、引导学生摆小棒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进位加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弱,直观思维强,所以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学具的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当个位满十时好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小组长合作

师: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学生回答,师板书竖式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1)、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为什么?(2)、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要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3)、请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同桌互说。

(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3、小结算法:

(1)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过程,为后面的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做好铺垫。(2)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举止,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4、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概括出法则。并能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笔算。

5、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再现课本情境图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

教学意图:在数学课上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注意从平时的行为做好,养成好习惯。

三、实践应用

1、第11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第3、4题。

3、列竖式计算 36+35= 47+44= 29+36= 教学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1、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精神较分散,通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知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教学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学会计算进位加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3、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我抓住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加深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个位上的6加5 怎样处理时,就采用了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得到很好的体验学习过程。

第四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

学科渗透德育案例

数学课堂中的“润物细无声”

黑庄户中心小学王伟

案例描述:

《百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自然是这节课教 学的中心。由此我选择在巩固练习环节渗透德育。

教师提问:“古人曰: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要行100里路的话,如果你已经走了90里,就当自己才走了50里。”我抓住学生这种比较到位的发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上两个百分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之间先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自由发言。在学生自由发言中,都说出了这样的意思:行一段路的话,如果你已经走了这条路的90%,就当自己才走了50%。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这道题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再次追问:“本已经走了这条路的90%,为什么只当自己才走了50%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走了90里以后,人都精疲力竭了,虽然还剩10里路,要是不坚持到底的话,就难以到达终点。”有的学生说:“虽然只剩下10%的路程了,眼看就要到达终点了,但是剩下的路程是最艰难的,就当自己才走了一半的路程,不能骄傲,要一如既往。”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做到了自我教育,这正是德育教育要追求的境界。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但是我们也要付出()%的努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个学生说:“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50%,但是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0 %,但是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很多学生哄笑:“一点机会都没有,还付出100%的努力。”我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虽然这次没有成功的机会,但是他勇于实践,积累经验,锻炼自我,我想等下一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能够成功。”学生们点头表示赞同,紧接着一名学生举手发言:“当我们向某一个目标挑战时,虽然成功的机会只有1%,但是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 案例分析:

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多数老师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我认为这一看法实在差矣。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面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滋润万物适时而无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当如此。润物虽无声,但是学生的发言掷地有声。数学课上,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做事与怎样做人。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精心设计,不仅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第五篇:德育渗透案例--时政

德育渗透案例----从时政做德育教育

温宿二中 张鹏

关于德育教育,政治课有着天然的优势。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明确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应认真分析教材,既弄清教材的认识价值,又把握时事政治的德育价值,以此作为“支撑点”,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时事政治中的德育内容和切入口,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下面介绍几个在平时的实践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在讲“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正值新疆乃至全国上下都在宣传新疆小伙阿里木事迹。政治课上我干脆先放了大段关于阿里木的事迹报道,然后让学生讨论“阿里木为什么这么做?”“阿里木这样做傻吗?”,可以想象学生给出的大多数都是肯定的回答,但我就是要接着追问“为什么”,结合学生的预习,所谓的价值就是一个主体对于其他主体的有用性。阿里木的价值也就体现“总结”出来了,阿里木作为个案,“人的价值”也就推导出来了。阿里木作为新疆人是大家的骄傲,顺势引导学生我们除了要了解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的所作所为,还要像他看起。最后我布置了一篇题目为“我的价值是什么?”自由题目。效果甚好。

当前是信息时代,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现象捕捉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社会新闻,但是作为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见景生情、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从施教氛围来说,教育者应力戒生硬严肃的面孔,尽可能营造出和谐的育人情境,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礼,十八大前后很多“贪官污吏”落马,一次在讲到监督政府的题目的时候,就提到了大家那叫一个高兴,索性我跟着大家一起批。在和学生“同仇敌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人言语中表现出了对国家的不信任,我顺势从当前国情、市场经济出发解释纷纷落马的“贪官污吏”是政府在自我清理,前一段类似新闻少不代表就少,现在多了恰恰说明政府在加强自我监督,敢于承认和面对矛盾,是好事而不是在掩耳盗铃。后来也是布置了一道题目:网络问政的意义?学生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在钓鱼岛问题上,作为高中生总是有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甚至“有理有据”。为了给学生讲清这一点我也多方收集资料,借用了几个著名的评论文章。学生在多方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后,该有的结论也就形成了。对待敏感时政新闻政治老师的做法是主动分析,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如果书本是正面的德育引导,那时政更是鲜活的佐证。我们必须要做到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因为我们心中首先就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下载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德育渗透案例(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_

    把握课堂精髓 学生当家作主 德育深入人心(案例) 郭春波 什么样的德育课程受小学生欢迎呢?根据不完全调查,占80%以上老师讲的品德育课程收效不高。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德育课呢?据......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认识四边形》德育渗透案例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请爱护小草》中的德育渗透 石鑫慧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连城一中:李子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2.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3.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巴西》庞桂凤 一、背景: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

    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1、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七年级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艺术字和图片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 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技能目标:能把不同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