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教案 感受汉代陶佣
感受汉代陶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汉代陶佣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整体捏塑造型和局
部配件相组合的方法仿制陶佣。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交流过程中感受陶佣特点,基本掌握运用泥工技法
制作陶佣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兴趣,知道
美来源于生活,感受泥工制作的乐趣。作业要求(分层):
基础层面:能模仿塑造出汉代陶佣的人物造型。
拓展层面:在抓住人物动态和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塑造人物表情。2 教学内容:
欣赏一些汉代陶佣,初步了解陶佣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本课注重学生运用泥工技法制作陶佣,鼓励学生抓住人物动态和造型特征,塑造出人物不同的表情。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物动态和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人物表情的塑造 4 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
从比较陶佣的人物造型与现实中的人有何区别入手,来抓住人物特征。再通过欣赏与讨论、尝试、交流多样的表现方法等。
辅助以情景表演、观察与比较、讨论法等,引导学生要抓住人物动态和造型特征进行塑造。教学准备:
教师——图片资料、陶泥等。
学生——泥土、雕塑笔、泥工垫板等。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导入与欣赏
1.欣赏《陶佣》图片,讨论作品所表现的是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
2.仔细观察作品的特点,学生模仿表演人物动作。3. 揭示课题
二、分析与感受
1.比较陶佣中的人物造型与现实中的人有何区别?
2.教师小结:陶佣的制作是抓住人物特征,运用概括方法捏塑人物造型。3.了解人体坐姿与立姿的大体比例。
4.讨论:陶佣的造型主要注意在哪些方面? 5.学生交流。
三、制作与指导
1. 学生讨论交流制作步骤。2.用多媒体出示基本制作方法:
① 整体捏塑:塑造人像时,先仔细观察人物动态,然后按照人体结构的四大部分用大团块来处理,分别将头部、躯干、四肢等有动态的造型进行衔接,各部分要接牢,整个比例大小要相配。
② 拼接:处理局部细节,采用拼接、刻划、添加等方法组合完成。3.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4. 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论 1.学生展示作品。2.交流制作经验。
3.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① 是否基本符合人物比例?
② 是否能够表现人物动态和造型特征? 4.教师点评。
教师对有创意的作品加以表扬和鼓励。
第二篇: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
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
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的“大一统”,因此思想上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因此在思想上,采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主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董仲舒(目不窥园的典故)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董仲舒的思想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一方面由于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要,大一统的时代需要选择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由学生在课本中划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而考试的成绩是选官的依据,这样就把儒家思想,考试和做官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板书设计(小结)
汉代儒学
秦代儒学挫折——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正统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第三篇:美术教案-感受春天
美术教案-感受春天
课时:1课时
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作品欣赏与评析,理解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畅想春天,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并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评析不同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的不同。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热爱。并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美、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
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描与春天的图片资料、与春天相关的录音带。板书设计
纸条。
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笔、草稿纸。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分组竞赛法。
教学流程设计:
、织教学:按常规。
2、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设教学情境,导入
课题。
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来聆听下面的声音。(播放有关于春天的信息声音及音乐的录音)然后提问:
(1)同学们听到了哪些声音?
(2)判断这些声音应该是哪个季节的声音并说出理由。采取学生自由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根据学生回答导入
课题。
(设计目的:用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声音再分析回答问题的方式导入
课题,可以在课的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2、刚才我们聆听了春的声音,现在让我们走下座位,把目光投向窗外,亲眼去看一看春天,观察哪些征候或现象传达了春的信息。(学生观察)
(设计目的:让学生走下座位观察,可以通过适当的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竞赛。以组为单位用语言去描绘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用学生的掌声作标准评出优胜组。
(设计目的:通过竞争式的语言描绘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分组竞赛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的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
(二)发展阶段:、布置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作品进行赏析,同时将问题布置到各组,要求根据赏析集体讨论后回答。
(1)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2)结合作品回答不同的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有什么不同?
(3)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4)通过学习,总结自然美、艺术美的不同与联系。
肯定学生的回答与表现。讲解自然美与艺术美。(板书自然美与艺术美)。
(设计目的:让学生独立赏析作品,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示此图片(见板书设计),命名为《春》。要求学生大胆的联想,用颜色填充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春的颜色。填充好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做以适当的讲解说明。(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在学生练习中将有关的色彩知识进行简要讲解)
(设计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
春是四季之首,是生命的开始,是一年中最美的一个季节。就如现在的同学们,你们在也是一个春天——生命的春天。所不同的是:自然界的春天可以循环再来,而生命中的春天却只有一次。希望同学们能象欣赏美好的春天一样珍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不让她虚度。同时也能象爱惜自己的春天一样去爱惜大自然中的春天,爱惜春天中的每一个生命。
(四)课后拓展:
布置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绘画春天收集素材。
课后回忆:
附:板书设计
课题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一、自然美与艺术美:、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2、艺术美——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美。
3、二者关系:艺术美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二、用春的色彩填充此图
说明:板书可事先在纸上写好,贴在黑板上,或用幻灯片播放。
第四篇:汉代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一、课标内容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掌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新儒学产生的条件与评价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分析对比,提高学生鉴别、比较问题的水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重点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1、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2、汉代儒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分析,及其自身先后的继承发展关系;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与文字材料。
3、课堂检测题单预习学案
五、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知识延伸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复习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书写相关板书)→→→→提纲挈领形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利用多媒体展示考纲要求,明确重点→→→→让学生明确复习重点和目标
(四)知识点复习→→→→利用引导、提问、归纳总结的方法(参见预习学案)知识点一:
黄老之学的背景、盛行时间、内容、特点、地位、作用、衰落原因 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来源、内容、评价)、影响
(五)知识延伸,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扩展知识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及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1、一种思想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2、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采取了那些尊儒措施?
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继承与发展?
(六)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复习思路,再次明确重点
(七)课堂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背景古文赏析→→→→熟悉经典背景材料,提升学生古文解读能力(视教学时间而定)附录 一
板书设计
背景、时间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内容、特点、作用地位、衰落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原因新儒学的来源、内容、评价影响知识延伸
1、一种思想如何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2、如你是汉武帝会采取了那些尊儒措施?
3、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 附录二
预习学案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兴起的原因 客观:西汉初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主观: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 2.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
3.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4.影响
(1)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消: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
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②--------不能适应---------的发展需要;
③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来源: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提出“----------”②基础是--------神化皇权,宣扬“--------”人君必须-------,-------------。③强调施政应-----------,------------,并提出--------和--------)3.影响:
总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政治: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
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重考查标准,使从而确立了--------------------。带有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附录三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堂小测
1、(2010江苏卷)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 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的内容
2、(2010聊城调研)西汉初年,黄老学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 黄老学说适应了修养生息政策 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 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3(2010成都调研)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4、(2010浏阳模拟)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0上海卷)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0安徽联考)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7.(2010上海卷)董仲舒新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以下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为了加强皇权而取消宰相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8、(2010长春模拟)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9(2010天津卷)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2010四川卷)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C 重农抑商思想得到发展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1、(2010绵阳测试)儒家思想之所以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官D 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12、(2010海口检测)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内容是()
A 天人感应具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一面 B 君权神授赋予皇帝神圣化的地位
C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 天人合一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注释 另参见本课课件
第五篇:汉代儒学教案
二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缓解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具有神秘化色彩。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板书)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条理)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