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乡村资源 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新天地(写写帮整理)
立足乡村资源
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新天地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蕴藏着小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各类资源。要立足乡村资源,开辟出属于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片新天地。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让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大地上开花结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多元化主题 实践训练 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具有经验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可见,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背景及条件,为课程顺利开展提供广阔天地。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蕴藏着小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各类资源。如何立足乡村资源,开辟出属于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片新天地呢?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让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大地上开花结果。
一、巧借“天时”——开发多元化主题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外时间、不同季节、各种节日中选取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主题内容,开展活动。
时间的深远绵长中蕴涵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里面涉及到动物、植物、气候、服装等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如《春天在哪里》这个课题正是抓住“春天”这个生机勃勃、富有诗意的季节来开展,产生了《春天在田野里》、《春天在服装上》、《春天在气象中》、《春天在学校的老槐树》等子课题,从各方面来寻找春天的特点,也体验到春天的美丽与一派繁荣。
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故事和愿望,里面大有学问。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少之甚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为了增进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我和学生开展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并结合本村风俗设计了一系列的小主题研究活动。如:《家乡春节》、《走进端午》、《月下中秋》等。
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丰富课余生活、感受生命真谛、传递传统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凭借“地利”——开创实践训练场
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发现、探索、研究,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煅练能力,提升素养。
教学《蜗牛》时,我就结合农村实际设计了户外活动学习方案。我先让学生自主找合作的小伙伴,再提出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寻找并了解小蜗牛。草丛中、大树下、小水沟、菜园里到处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的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细心的做着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家的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快活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颇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整个生活的课程,如果我们只注重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忽略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会造成学生生活与自然、社会的分离,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与自然。因此,充分借助农村自然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能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更大的训练场。
三、优借“人和”——搭建成长大舞台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他们实施课程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课程,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与需要。
这两年,“广场舞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给静寂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娱乐潮。平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妈、大婶们,纷纷加入这个大舞台,伴随着音乐的节拍转起来、跳起来。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的学生们当然也深受吸引,学得热火朝天。有的学生学得快,还给大人当起了教练。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吗?于是,我立马组织学生开展以《农村广场舞》为主题的一次社会调查活动。首先,带部分学生与村委会沟通,争取村委的配合。接下来分小组深入村民家中调查了解广场舞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利也有弊,征求大家的意见,探讨如何让广场舞开展得更好,又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然后,集中调查稿进行综合研究,确定较为合理的方案,并组织学生再次与村委会交流,呈交我们的报告及可行性建议,村委会积极配合,及时调整时间,有效组织。村民学生娱乐学习两不误,学生们也从这次活动中提升了社交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前提。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总之,在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应树立一种开放性的思想,不受书本、课堂、时空的限制。立足乡村资源,充分调动每一种课程资源的积极因素,拓宽各种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互联网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
“互联网+”教育,开辟综合实践的新天地
——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工作总结
安昌镇中心小学 沈徐亮
柯桥区安昌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包含了4所完小和一个校区。为了使“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的教研活动能更好地举行,也为了能使各完小有一个更加方便的教研体系,我们工作室教研团队以镇校为中心,把相近完小组成了一个个完小工作室小团队。在这些小团队中,其中 80%是一些刚分派进来的新教师!80%的生源是外来民工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如何指导这群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挑战性的工作室的老师们,在综合实践新课程理念、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成了重中之重。
为此,2016年在导师沈徐亮老师的带领下,安昌镇“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勇于探索,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和综合实践特色等工作室活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推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现将,这三年来的工作事迹介绍如下:
一、多元制度,优化团队建设。
在学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我们工作室有着8位骨干教师一个团队。这些骨干教师分布在安昌的各所学校。他们有些是班主任老师兼任的,有些是负责整个年级段的,有些是完小乃至整个安昌的骨干力量……如:镇校的孙丹丹、王佳丽;东昌的韩友琴 ;白洋的王良、魏莉;大和的徐虹;吉生的娄利红 ……他们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更主要她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的研究之中,很好地对自己学校的综合实践这门学科起着引领作用。
因此,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制定了 “微综合”工作室课程建设和教学常规方案,健全了教研工作制度,在此基础上各骨干依托各自的地域环境、学校特色制定了相应的个人规划计划。安昌“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团队如同奥运五环一样,五个小组团队各具特色。在共同的核心理念、制度等指引下,大家手拉手组成一个团队,在团队里我们相互依托,相互学习,将实践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
二、多元教研,扎实开展现成效
1、构筑“微课群”,以“点”带“面”开启“互联网+ ”教育模式 在我们这个大团队里,很多一线的综合实践指导老师都很迷惘,什么叫“综合实践”?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如何指导好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对众多的迷惘,我们安昌镇综合实践组2017年开展了以“沙龙式”、“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线上学习形式进行互相交流。
例如,我们综合组这学期重点开展的“微课”研究。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等几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准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等阶段,我们着手组建“微课程”。
我们利用“网络沙龙”对“微课”进行相互观摩、相互研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加强了老师、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微”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渗透。
2016年,我们乘着“互联网+”的春风,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同年,我们开通了“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网络平台和省数字化教育基地学校平台。一段时间下来,工作室能够动态更新和持续丰富综合实践资源。备课组的成员和其他对综合实践感兴趣的成员,通过我们的工作室网站微课,不断学习、交流,一些综合实践理论、先进的理念渗透到了每个指导老师心中,为线下教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以学科为“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线下综合实践能力迅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一些非综合实践专业的老师,纷纷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之中,“学科一体化”理念得到了渗透。
“学科一体化”是当前省里非常重要的一大课题。在《浙江省拓展性课程指导纲》指引下,这种整合模式越来越被推广和重视。我们教研团队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需上一至二节公开课。老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研讨课,新教师上汇报课。而课型的主题围绕“学科一体化”进行开展。不管是各自成员的校级公开课,还是我们的镇级及以上的公开课需全体参加听课,听课后要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初评,指出利弊,以便于其他教师在下面的教学中扬长避短,集体备课时还要展开详细的听课讲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大家可以更多发现他人之长,找到自己之短,从而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相互听课。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线下学习,我们的每个小团队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成员利用校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所开发的课程也有了一定的雏形。孙丹丹老师参与开发的《我是古镇小导游》被评为省精品课程,沈徐亮老师开展的《青石板》在市非遗课程评比中荣获二等奖,魏莉和徐虹老师开发的3门课程在荣获区精品课程……
通过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变得扎实。学生成果逐渐改变部分以往成果集制作精美,但照片堆积、内容空洞的现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地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采访游客、问卷店家、体验制作……安小的孩子成了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多家报刊乃至省级以上电台报道我们的活动。多个不同省市的兄弟学校前来安昌观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之中将各类学科的元素渗透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在互为基础、彼此打通、相互促进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我们的“线上”、“线下”培训模式也得到了认可。在区校本培训方案评比中,我们荣获了一等奖。
三、多元发展,结出多元硕果
一技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最可爱。综合实践学科的好坏,不是建立在某个人优秀的基础上,更是以大家都优秀为前提。所以我们十分注重成员的整体挤进,特别强调团队合作。这一年来,我们“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成员在“学科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呈现了多元发展趋势。
工作室沈徐亮、孙丹丹、王良、魏莉等多位老师的论文也多次在区、市级乃至以上的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孙丹丹、娄利红、魏莉等多位老师部分论文发表在了《教学月刊》、《教育观察》、《浙江教育报》等核心报刊上,多篇论文发表在《智力开发报》等地方刊物上,工作室团队的读书征文在省级比赛中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在课堂教学能力上,孙丹丹老师的《太阳》获得全国三等奖;娄利红老师的微课获得省二等奖,王佳丽老师的获得市三等奖;此外,沈徐亮老师的综合实践地方课程获得区一等奖;魏莉老师综合实践地方课程获得区二等奖;王良、陈芳依、何宏燕、魏莉、韩友琴等老师的微课多次在区级荣获一等奖,安昌镇校这三年的微课,几乎包揽了区一等奖。沈徐亮老师作为导师,微课的制作与设计多次在区兄弟学校作讲座;沈徐亮老师的“学科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展经验在“绍兴市综合实践90学时培训”中作讲座。
此外,我们还撰写了多门校本课程:假日课程——《七彩假日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带着问题游绍兴》,研学旅行课程——《致远踏歌行》等,其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收到了省教研员伊红老师的好评。
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团队连续三年在区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稳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与特色,我想这将应该是“微综合”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我们全体综合实践老师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我们每个老师都觉得,生活、工作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虽然很苦、很累,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展望未来,我们更觉担子的沉重。我们将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为学校、学生、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立足明天,再创辉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荷一定能露尖尖角。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立足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立足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因此,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对这一新生亮点课程,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没有教材依托,老师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我认为,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课程实质,了解课程特点,领悟课程内涵,遵循课程原则,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本地资源,才能提高实践活动课程的成效,带来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应该贯彻 “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体现地域性、本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掘本地各种各样的实践资源,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因此,其课程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广义上来说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让这些资源有选择地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
1、立足自然资源 在综合实践内容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我们柴胡店镇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宛若盘龙卧虎的千山峰岭,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东部拔地而起;恰似蛇形斗转的薛河碧波,环绕着东部久负盛名的刘村梨园;悠悠小渭河在西部展现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既古老又年轻的园林式小城镇矗立在山水画卷般的版图中央。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为这个鲁南古镇赐予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走进千山》、《古薛河探秘》、《争当景区小导游》、《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等实践活动。
2、立足经济环境
柴胡店镇物产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南辛的苹果,刘村的梨,黄连山的冬枣,薛河的鱼,远近闻名。刘村酥梨具有个大皮薄,脆嫩多汁、肉厚无渣、甜贻爽口的特点,明清年间历为滕县主要贡品之一,2002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2004年,远销马来西亚。薛河的鱼,2006年荣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保护家乡水资源”“家乡物产博览会”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激起学生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力源煤炭有限公司是我镇的龙头企业,是我镇经济支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我带着孩子们走进矿区,让他们参观工人叔叔工作环境,看井下采煤录像,设身处地让他们体验工人叔叔工作的艰辛,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孩子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些矿工子女,更是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立足历史文化 我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73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他们的汗水的鲜血竖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造车鼻祖奚仲等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话。据说,奚仲生前在此造车,死后又葬于奚公山下(千山),因此,《认识奚仲》成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主题。千山脚下的胡楼烈士陵园,记载着家乡历史上许多英雄的事迹,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等方法,我们了解了发生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立足乡土风情
保持清代村落建筑群原貌的,鲁南第一民俗村暨近代题材影视拍摄基地葫芦套村,可谓乡土气息浓重,并且成立了民俗文化馆。另外,柴胡店镇还有着许多古老特殊的乡土风情,在《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中都有记载。如:《民间习俗》、《乡土小吃》。
围绕这些乡土风情,同学们开展了“民俗文化研究”“参观民俗文化馆”“家乡的美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实现了身、心轻松舒畅的乡土风情之旅。
5、结合农村实际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种植、养殖等等活动虽然不再陌生,但是,亲身体验却是很少。所以,作为农村教师,我们不要浪费了身边的资源。于是,“种花生”“养殖长毛兔”“给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新天地。
二、活动方式: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领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
1、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如:《走进千山》、《走进矿区》、《参观民俗文化馆》都属于以参观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
2、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如:《古薛河探秘》、《认识奚仲》、《学校的变迁》。
3、以“主题班会”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梨园记者招待会》、《家乡物产博览会》。
4、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技术教育
如:《种花生》、《养殖长毛兔》、《为苹果树剪枝》、《为梨树嫁接》、《为梨花授粉》。
5、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实践性学习
如:《争当景区小导游》、《敬老院里的一天》。
三、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中年级学生以劳动技术教育、主题班会为主,高学生以社区服务、社会考察、主题探究为主。
四、课程的组织与辅导:
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型课程中,应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活动形式,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要积极探索辅导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评价与展示
以本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应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互动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等。
六、课例展示:
A:《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下面以我就结合两个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课例,谈谈我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粗浅做法。首先,说说我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
时间安排:生成课题,达成目标,一周时间; 选择研究内容,成立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一节课时间;实施方案,开展活动,两周时间;成果展示,一节课时间。
1、生成课题:
本土资源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开发资源。因此,依托学校所在地的本土资源,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化资源配置,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成了综合实践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要能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因此,在确立活动主题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地区可挖掘的教学资源,在认真分析研究后确定出来的主题活动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着眼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才能获得并增强社会责任感。本次教学中。我依托“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之优势,抓住“即将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这一契机,确立《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一主题。
2、达成目标: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总目标及课程实际,我确立本次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5)通过活动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强烈的责任感,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3、选择研究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向记者推介刘村梨园?从“梨园的历史及发展”“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梨园风光”等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这一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素材,但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遵循自主选择的原则。
4、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自己兴趣及所选内容,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比如:探究小组,摄影小组,绘画小组,社会调查小组,导游小组等。
这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力量,借助合作的优势,培养协作能力,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5、制订研究方案: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组间交流、征求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完善自己的方案。探究小组制订的方案是借助网络、书籍等资料了解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利用访谈的方法了解梨园的传说及典故以及景区中景点的由来,通过调查了解刘村梨园的历史及发展。
摄影小组的方案是,利用课下及周末的时间从不同角度拍摄梨园美景,把梨园的美丽风光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大家。
绘画小组通过实地观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梨园的美景。
社会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父母、亲戚、邻居在梨园工作之便,进行调查、访谈活动。
导游小组的研究方案是,走进梨园,熟悉景区导游词,学习导游人员的讲解艺术,力争通过自己生动的讲解,引人入胜。
方案的制定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事小组解决不了的,教师就要适时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比如,小导游们要得到景区讲解员的帮助,教师要帮助协调,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安全。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千万不能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6、实施方案,开展活动。
(1)、学生根据利用休息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2)、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活动。此环节要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7、召开刘村梨园记者招待会,展示成果。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
(2)、合作与交流: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小组讨论,如何向记者推介才能让景区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准备答记者问。
(4)、生生互动,推介练习。师提醒,注意举止、礼节、礼貌用语。
(5)、小组推选代表推介,并随时接受记者(其余小组同学)提问或采访,教师适时指导。
探究小组以图片和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梨园的历史与发展,通过采访录音及录像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些梨园的传说及典故,并向大家推荐了我们的乡土文学家孔庆海先生的《走进柴胡店》、《柴胡店民俗》两本书,景区的许多景点及传说、典故在这两本书中都有记载。把从网络及有关书籍中了解到的黄梨的产量及价值向大家作了详细介绍,并且通过“特长品尝”这一环节让大家真正领会到了刘村酥梨甜贻爽口的特点。摄影小组把他们从各个角度拍摄到的梨园美景向大家做了展示,为了更加清晰明了,他们把每幅照片还辅以文字说明。
绘画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社会调查小组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字材料在推介会上发布。
导游小组有声有色、彬彬有礼的讲解仿佛带着大家畅游梨园。进入主题班会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推介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合作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指导作用仍然不能忽略。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既不能上成活动课,也不能上成了口语交际课。
8、评价与反思
(1)、学生谈感受。(引导他们从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启示等不同的方面来谈,用这种轻松的无拘束的漫谈进行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触动,会达到本次活动的德育目标)
(2)、教师评价。
教师依据多元化评价原则,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这节课中,不仅有研究性学习,还有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个领域都不是孤立的,都有着一定得联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还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各种能力。比如: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口语交际交际能力等等,并且,还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其实,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的不同领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不过,要根据活动的形式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这次主题班会活动适合中年级教学,那么《争当景区小导游》则更适合高年级教学,因为它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不仅仅是体验,更多的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是一种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并且,还要写实践报告,这就比《梨园景区记者招待会》中的谈感受的形式上升了一个高度。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B:《争当景区小导游》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
(1)了解万亩梨园的悠久历史及灿烂的文化,对景区特色及风土人情有较全面的认识。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用语及基本接待礼仪。(5)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进对家乡历史与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及积极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6)通过实践报告,提高学生总结、发现、积累、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亲身到梨园感受,从“梨园的发展与变化”“黄梨的产量及价值”“梨园的传说及典故”“景点的由来”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取相关资料的渠道:是从教材中获取的,还是从教材外获取的,如查了什么网,翻阅了什么书刊、什么词典,或是从什么人讲的什么故事中了解到的)。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重点,筛选、整理、加工所收集的资料,准备参加班里的小导游选拔活动。
3、活动过程
导入:我们的家乡柴胡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是享誉鲁南苏北的黄梨之乡。今年要举办枣庄市首届梨花节,刘村梨园旅游风景区即将面向游人开放了,我们的导游选拔赛现在开始。
(1)、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小组集体的看法,然后各组推荐学生介绍情况(记住,别忘了提供资料的来源,也可展示图片等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2)、播放导游现场解说录象。
想一想,说一说:从刚才的录象中,你有些什么体会?并交流讨论:一名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那些素质?
学生讨论交流:在讲解中,要使用规范的口语表达,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并且要注意倾听游客的询问,快速地选择词语和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同时学会察言观色,临场发挥„„
(3)、小组里进行初赛。
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的解说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在小组内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
(4)、小导游复赛
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组介绍本组优秀小导游的优势,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情况适时点拨。
4、评价与总结
(1)、同学选出星级小导游,颁发导游之星。星级小导游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景区实践,为游人提供导游服务。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课下继续努力,只要达到星级标准,既可入园实践。
附:星级导游评价标准:
(1)、能用规范的口语熟练表情达意,展示梨园美景及丰富文化底蕴。(2)、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
(3)、能倾听游客询问,快速选择词语及句式,组织语言进行陈述、表达,并且具备临场发挥能力。(4)、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5、学生写实践报告。
总之,“资源”是实践活动的“源泉”。没有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了“空谈”。开展综合实践课,就要尽可能就地取材,根据家乡的特色,利用家乡资源,紧紧抓住“本地”两个字,我们要力求根据学校、地区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体系。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应变,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在学生自主设计研究、主动参与实践、合作交流、评价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
第四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创美术教学新天地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创美术教学新天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传统教学过分依赖教材的现象,提出了教师应该拓展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修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一些抽象的理论。它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性突破,而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资源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所以,在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积极开发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大胆地进行尝试,不断实践、探索、研讨、总结,从而开发出更多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为上好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开发自然领域资源
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拥抱自然,铁肩担起时代赋予我们这一历史使命。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又十分生动的美术活教材,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如一年四季,景致不同:农民要春种、夏管、秋收、冬储;有些农民作物要春开发芽,夏天长大,秋天开花结果;气候则是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再如,四季之雨不一样,大雨和小雨不一样,如此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比较,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才能把它们各自的特点描绘出来,这就要我们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去采风,去从不同角度感受与表现,体验自然美与艺术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了解山水画、风景画写生知识,认识不同美术作品对自然的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所以说,大自然四季如歌,鸟语花香,处处孕育着原生态艺术。这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都可以成为美术综合活动的好素材。
二、开发生活领域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所属的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是一种以综合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生活处处有美术。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的活教材,它为我们更好开展美术综合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所以,我们要面向生活大力开发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领悟到社会生活的美妙,为学生提供有趣、丰富多彩的美术综合实践课内容和信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请柬》的制作时,我们主动与龙山宫联系,为龙山宫元宵点灯制作请柬,同学们兴趣盎然,开拓创新,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请柬,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赏。元宵节这一天,我们还组织学生观花灯、赏花灯,回校后让学生画花灯,制作花灯,这样,因为内容贴近生活,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会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原来美术就在自己的身边,给美术教学打开一扇户,透人一缕阳光,注入一股清风,让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融为一体,绽放出片片精彩。
三、开发网络、图书领域资源
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常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实在的,有些问题连我们老师自己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这时,可利用网络、图书室的优势,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道具、服装》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欣赏各种体现道具,服装特点的文艺活动图片、影视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道具、服装的图书,从而认识道具、服装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结合学校艺术节的总体内容,设计构思相应的表演道具、服装,提供给学生广阔的创作舞台。
四、开发乡土艺术领域资源
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十分重视开发艺术领域资源。首先在艺术思想上注意把握从再现到表现转变的趋向,要求不仅在技术在整合,更应在审美上整合。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带领学生到农村去向农民艺术家学习、取经,学习农民绘画艺术,然后引导学生制作出一批批具有浓厚农民画风格少年儿童画来,鼓励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有特长的家长指导制作各种各样花灯,剪纸、纸扎、打大红结、书法、习画等等,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艺术能力。
五、开发艺术室资源
在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艺术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研究环境。我校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当一部分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它们所需要的材料大都可以从学校艺术室得到。例如,在教学《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
(一)(欣赏、评述)》时,我们除了让学生自己寻找身边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标志、字体设计作品的标志、字体设计、图像设计格和书籍设计、广告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设计外、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美术室去观看各类供欣赏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图片、影像资料和实物,美术作品图片、影像资料。这样,充公利用和开发学校艺术室的材料,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它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世界课程发展和趋势。通过开展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科整合,使美术课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实用和合理,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理念,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讲究方法、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大力开发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从而开创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崭新局面,打造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天地。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
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
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
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