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测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
《检测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江桥小学 童 敏
本课题《检测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是学校《及时反馈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于2007年11月被立项为嘉定区规划课题,于2008年3月开始实施研究。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1.“效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效果和利益的意思。“教学效益”是指教师在珍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力和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所获得发展与提升。
2.“检测”:指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及时了解自己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并针对情况进行教学改进,提升教学效益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理论价值
学生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差异是“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需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按照整齐划一的教学设计、目标、要求授课,使学生间的差异不断加剧,两极分化现象愈发严重,个别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掉队,丧失学习的信心。二期课改确立的新的理念以及两纲教育的提出的目标,都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差异,设计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是教学的根本归宿。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需要经过科学实际的检验。但反思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所操作的“检测”手段,“‘一张试卷’统一考试、集体分析反馈”的单一形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差异,造成了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践行课改新理念,强化理论指导和教学实践,实现和谐、有效的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实践意义
在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领会的偏差以及教师间教学行为、能力的差异,造成班与班之间差异日渐明显。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教师忽视教学“检测”的环节或“检测”滞后;检测目标意识差,针对性不强;教学检测的方法习惯于与少数几个学生的对话来了解全班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个别的、形式主义的检测代替全体学生的检测。教师只注重教,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需要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重视“检测”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检测”内容,探索“检测”策略,以求教学效益提高的一次智慧的挑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践平台。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广大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无论教育体制和课程教材怎样改革,“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永远是其不变的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不同的时代也就出现不同的观点。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能使学生考高分,就是高效益;一种认为,不能只看分数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习得的过程。前者追求的是教学的显性效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后者追求的是教学的隐性效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只有以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两者和谐、有效的统一,并在继承中发展,分析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对策,以探索“检测”策略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手段,让教师通过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与学的不足,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机智,促使教学效益的螺旋式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目标。
(一)研究内容
1.设计有效的分层作业,检测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基础性作业、综合性作业、提高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2.设计有效的阶段性练习,检测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当堂练习、一周练习、单元练习、期中期末练习,及时反馈评价,调整改进教学设计,力求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3.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检测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重学习、多研究、勤实践,注重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减少无效性,从而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检测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了解课堂观察的方法,掌握课堂观察的技能技巧,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控制学生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2、调查研究法。
调查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3、行动研究法。
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检测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目标
尊重差异,精心设计,及时控制,有效检测,反馈改进,形成循环的教学改进体系。重点研究课堂提问、观察,分层作业,阶段练习,以此为检测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及研究能力保障
(一)主要研究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0月(1)结合学校总课题,确定子课题研究项目。(2)研究制定课题方案。
2.中期研究阶段:2007年11月——2009年10月(1)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2)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方法改进(3)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3.成果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对三年的研究活动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研究成果。
(二)研究能力保障
1、现有工作基础:几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学校开展了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对市级立项的学校主课题“城郊结合地区‘小主人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教科研意识深入人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构筑了扎实的教科研平台。
2、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的成员对进行本课题教学的实践充满热情,作为学校总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校领导对本课题的实施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全体数学教师积极尝试参与课题研究,又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课题组人员结构分析:本课题组由本校教导主任童敏负责,全体数学教师参与研究。全部为年富力壮的青年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位,区骨干教师2位,校骨干教师1位。两位教师承担过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4、时间保证:研究时间为两年,课题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注重阶段性总结与交流,掌握课题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为使课题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而努力。
以上是我对本课题的一些想法,有不对的或还需改进的地方,请个位老师多提宝贵经验。
第二篇: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策略
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策略
一、拥有心理学知识,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的注意力:幼年3-10分钟,少年10-20分钟,成年最多60分钟。
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必须关注的。
如果注意力分配恰当,学生学习会事半功倍。
第一,每节课的开始,不要忙于按教案上课。可以通过故事、谜语、唱歌等形式调整情绪,进入你预设的学习“陷阱”。
第二、察言观色,注意信息反馈;调整学习气氛,吸引学生步入上课的轨道,不走“神”,集中精神。
第三、教师讲课的神色和语调要富有激情,带有一定的感情。每逢教师精气神,学生精神自然好、状态佳;如果老师“感冒”了,学生也似乎全成了“瘟鸡”。
第四、要注意讲课的“火候”。下课时,学生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讲课“白费精神”。
二、注意不守规矩的、好动的学生
第一、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愤怒。目光要经常瞥向哪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做练习等等这叫“以动制动”。还可以,让那些学生回顾老师的讲课,复述重点知识;如果回答不出来,这是批评他不为迟,意思是让他“心服口服”真正感觉自己“走神”了,批评的话语不宜过多,否则,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影响教学任务和目标。
第二、不断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的唠叨。
第三、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上课时最忌讳。课间休息来,否则容易闹僵,这样会尴尬。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刚柔相济”方能使教育和谐。记得我在80年代有一位学生,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也不写提纲,课堂上说了一通,批评了一顿,自己心里“过瘾”,可是一节课所有的学生只写了200字,他一个字也不写。后来,我采用了“就让他写”,写完作文后,把他的作文批得到处是“红字”,说得他“脸红耳赤”(当然,是单独找他谈)。从此后,他的作文,写提纲、打草稿,结果中考作文就是他是最高分。
第四、教学形式要多变,不能一成不变。如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如果只是“齐读”,乏味。不如来一下,自由读、表演读、带读、分角色读等等
第五、不要只追求片面地课堂热闹。齐桓公与齐湣公听吹竽,就是不一样,才有“滥竽充数”的成语。让南郭先生暴露出来,课堂的弱点在哪里就一清二楚了。
第六、讲到重点部分,或者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第七、注意“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我们也不妨说一个“谎言”,“你很棒!”让学生欣赏自己;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害怕在同学们面前丢脸,然后,自觉地走上爱你这门课程。
三、把学困生与优等生“捆绑起来”
第一、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情感效应”。努力创造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引发情感共鸣,在情感调控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鼓励”的原则,发挥微笑的威力,避免批评与训斥。其实,微笑的力量是最大的。在教学中,我们的微笑,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略带点头的微笑则是对学生的肯定与支持,促进学生朝前的步伐迈得更大;摇头的微笑,能激发起学生改错的信心,使学生在笑中纠正了错误,获得进步。笑中教,笑中学,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第二、善于鼓励,唤起信心、给学困生以动力之源。谈心、多提善问、肯定和表扬、耐心热情。
第三、抓住闪光点,给学困生以表现的机会,拉傲视应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并给以表现的机会。
第四、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第五、与“优等生”齐头并进,形成和谐的合作的学习集体。
四、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有说、诵、辩、唱、演等。说,即让学生说出一段话,或概括故事情节,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口头作一篇作文。诵,即朗诵,多用于感情色彩丰富的文章,或诗歌,或散文,让学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有了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兴趣。辩,即辩论。对于课堂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教学,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寻找得力的论据,互相争辩。教师从中适当点拨,最后做出归纳,完成教学任务。唱,即唱歌,歌唱内容可以是和语文内容有关的,如讲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让学生唱有关父亲的歌曲;也可以是一些由诗词改编的流行的歌曲。让学生唱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唱中充分的感悟作者的感情至于演,则可以放手给学生,如:鲁迅的《孔乙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都可以编成课本剧,组织一些表演才能突出的学生扮角色表演某些片断,这样把抽象的变为形象具体的,自然也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也可以找一些影视作品放映给学生观看。总之,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既能萌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咽下。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培养兴趣,首先必须抓住这一环节,如果能直接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够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如某师在讲授《事物的正答案不止一个》,首先让学生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由诗歌自然而然的导入课题。)
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故事。(投影)
(1)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招不来长工,聪明的倪刚找上门去了,财主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别人不吃的东西你得吃”,二是“别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刚完全同意。中秋节,财主家人将许多肉、果供祖赏月,倪刚去将这些供品吃个精光。春节那天,财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刚却去门前挖了坟坑,把财主气得两眼直瞪。想一想,对财主提出的两个条件,财主和倪刚思考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主簿官杨修,聪明过人。一次,北方有个国家的使节给曹操送来一盒精制糕点。曹操接过糕点来,随手在盒盖竖着写了三个大字:“一合酥”写完后曹操将糕点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杨修进来,看见这盒糕点后以及曹操的手迹,灵机一动,就自作主张把这盒糕点分给大家吃了。大家一下子就莫名其妙,只好听从杨修的吩咐。不一会儿,曹操回来了,见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问是谁的主意。杨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 ”。曹操听了这话,连声称赞杨修聪明。
请你想一想,杨修是如何回答的?(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倪刚、杨修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
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通过故事情节推测故事内容的能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课文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无疑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应巧用一些格言、谚语、歌谣、谜语和游戏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起,初中新教材更应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事物的现象,进而产生某种认识倾向,萌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运用各种器官将信息注入大脑取得成倍的效果。
机械化的死记硬背,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只有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通过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氛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达到“眼到”、“手到”、“心到”的境界,从而较快领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加强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增强学以致用的实践意识。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算出每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样量、算出来的结论是否成立?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再用学具操作去证明结论: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改变,其内角和始终都是180度。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书本抽象的知识,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激起。
陶行知说过:“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在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现实”的理解:这些知识到底可以用来干什么?美国加州大学的G .C.皮门特尔教授、美国斯特里普斯研究所医学家R.勒纳教授,都不约而同的做出科学判断:化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中心科学。如讲到乙醇时,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有关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何会醉酒;酒精对人体的刺激作用;饮酒过量有那些坏处;为何混有工业酒精的假酒会造成死人”等等知识。在许多枯燥的理论教学时,也可以引入一些生产生活事例,使得理论教学更加的生动,更加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比如学习原子、分子的知识时,许多学生就很难理解这些微粒之间有间隔。那我们就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一碗大豆,一碗芝麻,在盒中混合后再盛放在两个碗中,还有两碗吗?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结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当的引入这些知识,并适当的讲解一些,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的喜欢化学,了解化学,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茶陵有一句俗语“南京贩牛,北京贩马”,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解释?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地理这门课程的有用性,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他课程亦可如此:语文在交际中的有用性,数学计算的有用性,外语越来越受重视等等。我曾与一个外语成绩不好的学生讲,假如有一天你到澳大利亚去打篮球,观众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是什么?他说是英语。如果你将来去欧洲旅游,你会怎样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他说,最好学习好英语。你现在是八年级学生,在校已经快两年了,如果每天学习一个单词,现在应该有多少了?如果每天学习2个单词,现在可以写出一篇上千字的好文章了。
悟,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生思维的升华。悟来源于对过程的深刻反思,悟的是思维规律。适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规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所顿悟。几节课后,学生的收获不应是简单的会做几道题,而是能解决一类问题。只有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会学的愉快,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当新情景下的问题出现时,学生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应,不至于手忙脚乱。
总之,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充分利用课外的广阔的空间去延伸,那么语文教学是一定会开辟出新天地!
五、还学生一片蓝天
第一、学生能看懂弄通的不讲,让其自学,旨在培养能力。否则老师集中精力去讲,形成依赖性。长期的依赖性,就变成了惰性。这样“启智”是不成功的。
第二、重点、关键点毫不吝惜地去点拨,犹如“拨开云雾见太阳”学生心理充满喜悦,“老师真高一筹”。
第三、实际操作(或练习)一个不能少,巩固本节课,启发下节课。精练促其成长。
第四、习惯养成是教师要特别加以注意培养的。否则,离开“导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头有活水”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数学兴趣 乐教乐学 教学效益
[内容摘要]: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无法改变社会上还存在的一些应试教育的体制以及学校和家长追求学生高分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要能够使课堂的45分钟教学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主要在于教师科学教学,兴趣教学。
[正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数学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大家都知道影响它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从而形成一种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使教师奋战在“题海”,“补课”之中。因此,对于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愉快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主要在于教师要注意到从: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育、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障碍等方面去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真正的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首先,作为我们作为初中数学的一线教师,自身要能够认识到“转变”的必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我今年所任的七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本)中的整式乘法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a ± b)2 = a2 ± 2ab + b2 在和学生一起结合图形探究之后,又和学生共同编了个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中间放”;学到平方差公式:(a + b)(a-b)= a2 – b2时又共同归纳了“同号的平方—异号的平方”。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个公式的“精华”掌握的“轻松自如”,原因就是我和学生有心的编了这样的“快乐的顺口溜”。不仅让学生轻松、快乐的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作为我们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度与量,多思、多归纳,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的45分钟达到最佳效果。
其次,新课标上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应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知识,从小处、平常处着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件愉快的事情。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给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师生关系好,学生的崇拜度高,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
2.精心选择,融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名称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有的放矢地引用一些歌曲和经典的相声或电影电视的台词,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其乐无穷。例如,在上完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六节“探索规律”时,我让班级的文娱委员和数学课代表,带领班级的学生编了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 1只蛤蟆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蛤蟆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蛤蟆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这时我在全班学生都在很投入的唱着的时候,我故意提高嗓门唱出: n只蛤蟆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同学们先是一愣,之后都大声的跟着我唱了,说明同学们已体会到了其中的规律。此时快乐的课堂气氛真正体现了“教师愉快教,学生愉快学”的教育理念。
3、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学生才能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初中数学内容繁多,跨度较大,理论性强,学生感觉难学难懂,枯燥乏味,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知识变一种新的方式加以运用,效果就不同了。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我让同学们进行“24点游戏”的比赛,并评选出名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又锻炼了其快速反应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参与意识。之后,同学们还多次自发组织了类似的活动,真所谓“寓教于乐,乐在其中”。又如,本学期在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实验、猜想导入的方法。由于证明时要添加辅助线,而这对初学几何的学生而言,又是个棘手的问题。为此,我让学生们拿出头天准备好的各式纸版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顶点分别标上:A、B、C。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º,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全班的学生都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快乐的学习,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同学们既能很好的掌握了知识点,又体会到了数学课堂的快乐!
另外,我认为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重视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他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引导和激发智力因素,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作用,推动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这样就会让一些优等生能更集中精力与课堂、中等生更能有自信、后进生更有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益。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学生,智力不一定相同,原因在于低智力者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强化学习过程加以弥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配合,能使学习效率提高百分之六十左右。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三分之二起因于非智力因素,同时不少实验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异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智力潜能中有重要作用。例如:我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时,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准备了:硬纸片、软纸、剪刀、针、尺规等学习工具。目的不仅是为了学生都能够很好的进行必要的动手操作方面的练习,主要还是想让同学们在数学课堂上能够找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等。数学教学中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仅是“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更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希望同行们尤其是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从而,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综合以上,是我对目前初中数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看法和近年来作为一线教师的体会。因为这些年来,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说:“所有科目中我最喜欢的是数学;数学课特别快乐;总是感觉数学课是好短暂的45分钟;哎!又下课了、、、等”。我也希望同行们能够更多的有心教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愉快起来!从而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下册)
2、《上好课有效技能》 孔凡哲 等编著
3、《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数学 尹安群 等编著
4、人教网:初中数学
宿州市泗县丁湖中学 苗宏刚 联系电话 ***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投向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手段、有效教学评价等直接关系学生成长的关健要素。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二)研究意义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各种组合和发展方法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许这正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的主体性即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内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也是有效教学的价值体现。当下,教育应该为我们的民族培养具有鲜活特性和创新意识的个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数学教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4、学水平。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三、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1.有效教学: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策略: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数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课题的假设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2、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3、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4、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收集并整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特征,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课堂,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
(1)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转变数学教师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2)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性对应的是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先进性对应的是创新和特色的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结合本校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水平现状的问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实验使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我校数学教研工作,促进我校数学教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层面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我校实际初步探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模式。
2、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该课题全面展开研究。
(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
(2)调查访谈法:调查访谈分析目前小学六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现状。
(3)行动研究法: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反思经验,形成论文或研究报告,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方案准备阶段(2011年3月初至2011年4月初)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案例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教学的策略。
(3)制定方案。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4)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活动的教师会议,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方案实施阶段(2011年4月中旬至2011年11月底)
(1)案例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2)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3)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总结验收和结题(2011年12月)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论证报告、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
2、收集有效教学的典型案例,并把它整理成案例集。
3、撰写论文,总结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我们课题组购置了《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教学》等理论书籍,有先进的现代学习理论作支撑,有可能借鉴的成功经验,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研究视角,尽快获得成果。
2、课题组成员老师长期在教学实践和科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能力和集体攻关能力强。
3、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愿意提供可靠的政策、经费及物质保障。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人员组成:
1、课题主持人
李凌娟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一级教师,课题报告执笔人。
2、课题组组长、副组长
陈宝根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蔡华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参与计划制定
3、课题组成员
袁卫兵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设计访谈提纲撰写论文
史忠余
新丰镇第二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
(二)课题分工:
李凌娟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总报告 陈宝根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蔡华 负责参与计划制定
袁卫兵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撰写论文 马翠萍 负责参与撰写开题、结题报告 朱健 负责参与问卷调查 黄美琴 负责参与设计访谈提纲 史忠余 负责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撰写论文。
第五篇: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小论文
个人课题研究论文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研究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提供了刻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数量模型,提供了处理数据和观测资料、进行推断和证明的有效工具,它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重要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从事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工具,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和人际交流的简明语言,对社会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学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对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积极态度和思想方法、求真求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具有深远影响。数学教育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它是综合体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主要渠道。它担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从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人格特征。二者的结合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数学基础教育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中数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弊端:①注入式。尽管对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反对不绝于耳,但注入式仍是现实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仍是最为普遍的课堂状态;②教条式。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反对质疑;⑧单向纵深式。集中力量“深挖洞”,专攻教材“考纲”而不及其余,教学时间紧,考试难度大,只集中攻坚,而不会有联想、变化、列举和发散的余地;④理性泛化式。即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不管文科理科,不论什么性质的学习内容,都“标准化’’处理;⑤苛严管束式,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国际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国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有所“失“,主要体现在:①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缺乏对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关注;②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独立思考并联系现实去应用;③缺乏合作交流,学生未能通过亲 身的体验或探究去学习;④未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统一步调进行,不利于发展个性;⑥忽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适应2l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在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数学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使每个学生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是影响教学效益的一个问题,也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学生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同一学科的有意注意集中的时间过长,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疲劳、紧张,学习效益不高,长期以往,使得很多学生对这门科目感到恐惧和厌烦。教学效益的低下又使学科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次反复的单一教学和机械训练,这使许多学生更加厌烦。对数学等学科时间的倾斜又导致了对其他学科时间的挤占,使得有些学科的课时安排偏少,在课堂上老师只能忙于赶进度,课堂教学不深不透,这些学科由于前后两次上课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较高,由此又导致了受挤压学科的教学效益的低下。
(二)教师方面
“教学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复杂活动,确定教学效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错综复杂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查找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原因。我们发现,学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有: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简单直接,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知识衔接与铺垫,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堂课,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如何,不关注学生学得如何,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结果仍然是教师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3.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要不就是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要么是事实性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度。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形式,师生互动多,但忽视活动的效益,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教学环节中普遍缺乏反馈和纠正的落实与检查,满足于“我布置了““我要求了”。5.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由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了解和研究得不够深入全面,作业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练习和整齐划一的作业多,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少。
教师教学技能的相对薄弱且具有普遍性。解决教师群体性的教学技能薄弱致使教学效益难以提高的问题已显得刻不容缓。近年来,我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在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重在以活动为载体,从观念到行动,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践行能力。一是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由观念引领行动,在行动中体现观念。二是开展全校性教学观摩活动,以模范引路,从实践到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三是开展教学大反思活动,反思教学行为,反思各种教学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的效果,反思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老师们聚焦课堂,着眼于通过提高教学技能,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有效备课策略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有效数学课堂数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文化的内涵,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 1.钻研教材 教师要通读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及特点;熟练掌握本学期教学内容,明确其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做到:能够掌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并确立基本能力培养目标。
能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公理的来龙去脉、意义和用法,并能对教学重点设计出问题情境。2.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了解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需要、学法和习惯。要观察学生的习得过程,并据此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出预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学效率。3.选择教法
教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要考虑落实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原则,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智力,培养个性为前提。4.制订计划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必须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制定一本书的教学计划时,要使其相对完整、系统,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安排合理。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时,既要考虑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也要考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5.设计课堂结构
课堂设计要遵循数学教学原则,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设计要以能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宗旨。要做到各教学环节完整、衔接紧凑、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坡度适当,整体上有逻辑性。新知识的呈现方式要科学、巧妙、有吸引力,要直接接触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实质。本课时教学的结束方式要有利于下一节课的教学。6.编写教案
教案中的教材分析要正确,教学设计要合理。教案内容包括: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型、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教与学的具体活动方式、教具、信息技术的整合、板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等项。教案要留有余地,有弹性。(二)有效上课策略 1.不同课型的要求
概念课:数学概念课的理解和掌握力求准确无误、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时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对数学概念进行辨析。
定理、法则课:定理、法则和公式的教学要侧重三个方面:地位和内在价值和在数学链条中所处的环节;推导过程与方法的来龙去脉,其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价值并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来体现。
综合复习课:是对一个阶段的学习的一个总结,是将该部分内容各知识点和各种思想方法的有机整合、是对数学知识从了解到理解到掌握到应用的一个层层递进的检验和升华。
试卷讲评课:是对一个阶段教学的反馈和总络、对存在问题的发现和补救、是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试卷讲评力求针对性、切不可就题论题,要找出其中共性的问题,深入挖掘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2.学习过程的体验
(1)再现数学思维过程教学策略的意义
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不但要包括教师的讲授过程,还要包括学生主动的参与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示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制订选择过程以及数学结论的论证、发现过程,亲自动手参与数学知识的内化过程和获得数学结论后的情感体验过程。因此,数学过程是真正理解数学,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或利用数学解决问题必经的过程,同时能够完善和发展形式的认知结构。
再现数学思维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
(2)实施原则
再现思维过程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注重向学生展现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问题发现和思考的过程,规律的寻找和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和推广过程,揭开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的面纱,将发现过程中的活生生的数学“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即在数学教学中要遵循:“展示背景、挖掘本质;暴露思维、推迟判断”的原则。(3)实施途径
①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我们强调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模型和知识背景,并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类比,为数学知识的形成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
②通过数学实验,再现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操作中体验和建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造实验的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展开各种数学活动,再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操作与体会的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能进行实验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理解”。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知识的变化规律,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并最终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③引发认知冲突,暴露数学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意如何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也应当善于设定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较为清楚地看到自身己有知识的局限性,并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思维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平衡。学生思源于疑,疑根于错。
教学实践表明,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在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地教,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理论的正确应用,学生津津有味地学等,就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生动实例。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给予学生以心灵的启迪,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学会了思考,增长了智慧,也学会了学习,从而增强了进一步汲取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两名教师教授同样的课程,由于两者对实施教学过程的做法不一,最终教学效果将有所不同,这是非常普遍的事实。名师、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教出更优秀的学生,全在于对教学过程的全程关注和特别重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也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教师应当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整体性的观点(运用最优化理论)来研究教学过程,综合研究教学规律,考察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整体上的最大优势。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课堂应该是令学生愉悦的地方,是能给学生带来兴奋、舒畅、欢愉、满足的场所。愉悦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向往参与课堂活动,热爱课堂,把课堂看成他们的快乐之源;另一方面,学生对课堂生活的这种向往和热爱,会产生感染作用,由爱课堂进而爱课堂学习,并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再一方面,由于情绪活动能影响理智活动的效率,愉悦的课堂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产生积极情绪,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这必然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心智,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乐队指挥和乐队成员的关系。正如乐队指挥和成员只有紧密配合才能演奏出无比动听的音乐那样,教师和学生惟有在课堂上相互协调、高度合作才能使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充满效率。另一方面,教学是一种智力活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间、同学间的启发、点拨、激励,需要师生、生生的合作;再一方面,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教学的成功需要来自学生的配合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