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属于历史,是一个过程,多指这一过程的定性样态,即传统文化精华,指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仪礼”习俗中与当前时代精神相契合而成的,并不悖于普世价值观念的内容。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作为对自身社会生活实践的总结,决不只是一些过去事件的单纯记录和文化传统的简单延续,而主要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具体地说,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在这一意义上,文化并不简单地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式问题,它像血脉一样,熔铸在一个民族总体性文明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中,自发地左右着人们的行动0[4]。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已成为一种无需论证而客观存在的民族标识,是中国之为中国的内在理由。具有浓厚的思想积淀与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绵延发展中,在人与终极存在、人与自然宇宙、个人与社会、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等关系方面均体现出了自身稳定而成熟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主题、思维方式、价值系统乃至言说方式,从而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传承,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才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得以延续、发展的保证,作为民族时代精神反映和价值取向凝结的中国和谐文化只能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才能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
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有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
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持警醒的态度和批判精神,立足于和着眼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筛选、批判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孤悬于历史进程之外,需要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即在厘清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其与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文化特质,对之进行现代性的诠释,在崭新的层次上赋予时代的内涵,以便完成从古代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达到传统与现代互补互动的效果,使传统文化在超越自我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首先,对属于精华,可以促进、激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部分,必须大力弘扬。其次,对违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要求的消极落后的糟粕,必须坚决抛弃。最后,对既有糟粕又有精华的部分,必须对之进行审慎的改造,使之发生创造性的转化,从而为和谐文化建设服务。只有实现了现代转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成为当代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
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美文化。而要进行文化创新,则不能仅仅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它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点上,从中国问题出发,既要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以“自然”为根本,以混沌“中和”为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滑入对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抛弃他者视角、无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危险。继承与创新应相互结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辈的智慧更多的是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作为炎黄子孙对其进行继承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应进一步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工作,比如故宫博物院近几年所做的工作就十
分称道;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同时应注重创新,原因在于古人的智慧所解决的是过去时代的问题,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迥然不同,因此借鉴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结合当下,进行创新,与时俱进。
三、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
当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灾害,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增强民族自信心,挺起民族的脊梁。同时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四、大力开展学校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同时注重实践教育。选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诗词竞赛、剪纸美术展、制作手工艺品、搜集传统文化知识做手抄报等。当然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但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在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时,往往需要政府利用新闻媒体去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创设一个富含民族精神的氛围,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所学,运用自己的所学去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不断的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学校通过书法教育,可以把书法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学习书法不仅要把字写得整齐规范,并且还要从中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书法精神。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激发弘扬书法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
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小学的《传统文化》课本那样主要以介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之类的传统文化形式为主。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优秀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甄别评价,通过对优秀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艺术观和价值观,体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积极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图片展和美术作品展览,使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让老师与家长“学生共同地参与进来,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发动学生做以此为主题的板报;举办才艺比赛,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演出历史文化课本剧,而老师和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共同协作,在选材准备的过程中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文化的七彩魅力#当然,还可以号召学生阅读各类历史名著,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所以父母自身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和睦相处,关爱他人,勤俭节约”等优秀的传统美德。使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心中埋下民族精神种子,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六、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和全媒体化浪潮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要随之变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
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在教育方法上要与时俱进网络、电视等各种形式的媒体具有信息量大更直观的特点传播效率也高。如果不考虑在教育方法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话,即便是再优秀的文化内容也会因为文字的晦涩而被青年学生拒之门外。所以针对现代社会环境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上庄要选取一些语言通俗容易理解,内涵又比较丰富的材料学习。在选取事例时尽量联系现代社会生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青年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内容材料注意与时俱进对他们的现实生活才具有实用价值。这样做也正好符合孔子当年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在教育途径上河以考虑多渠道多管其下。编制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材料后河以通过德育课堂、文化讲座、社团活动、知识竞赛、宣传栏、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往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技术给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专题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方式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网络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电影、视频、动画、漫画、电子书等都为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营造学习优秀文化的浓厚氛围赴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以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娱乐性,参与性强,适合快速及时欢快地表现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百家讲坛等该节目以及相关节目掀起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热潮’全球化视野下,混杂文化语境中,电视真人秀节目只有丰富和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终将传统文化视为节目传播的核心要素才能在根本上提升节目内涵提高节目收视率。
文化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注入流行因素,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在与流 行的融合中传承地更有效。被誉为流行天王的周杰伦和他的搭档方文山将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适时结合起来,引发的“中国风”在流行乐坛上掀起狂潮。这些歌曲大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运用大量的民族乐器,题材上借鉴了古诗词和民间故事,唱腔上在流行音乐中注入中国民歌或戏曲元素。
此外,通过开办文化国际论坛、网站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制作了黄帝电影、动漫,出版书籍等,用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文化与市场应适当地结合,但不能充当市场的奴隶。要想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就必须与市场相互结合,因为市场是刺激文化创作、文化创新最强劲的动力,唯有如此,文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态势才有可能。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把握一定的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只“向钱看”,还应当兼顾社会效益,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同总书记10月份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中指出的那样,“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
我们要提倡对经典的尊重,要严肃认真地先读懂原著的文字,把它的真意、精髓真正把握了。然后在忠实于文本的前提下,可以提倡经典解读的多样化、多层次,让我们的文化阅读领域有一种比较健康、理性、和谐的生态环境。”在学术和大众间搭建桥梁。公益广告、广告宣传、公益电影等。
七,应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德国先哲莱布尼茨曾经这样说过,“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而文化就是这盏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大力推进文化交流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比如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便是推广传统文化最好的例子。
八、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我们已经感受到,现在兴起了国学热,不少人加入到了学佛、学儒、学道的行列,也有不少人遇到了困惑。比如佛教经典离普通中国人的文化习惯较远,许多音译过来的经文很难学懂,不少同仁遇到了困难。还有一些同仁连繁体字都不认识,因此在学儒的过程中感觉到非常难学难懂。应该选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路径,无时无力成为国家专家的同仁,可以学一些通俗和启蒙读本。
九、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知行合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经典汗牛充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由于受时间、精力及国学功底的限制,不能成为学问的专家,但可以知行合一,不仅要学进去,而且要化出来;不仅要学,而且要做。一定要实践,真正的去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语出自《孙子·谋略篇》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军
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的方略,它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求职方面,一、知己
我们在求职前首先就应该有个自我认知,对自己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卑不亢的评价。在客观把握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明确自己目前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知道自己性格上有哪些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适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愿意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这个知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愿意做什么的过程。如果发现自己不善言辞、不善交际,但是动手能力强,就可以选择做一名工程师、技术员。如果自己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就可以考虑选择科研性质的工作。如果自己是一个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忠于职守的人,句可以考虑去做会计、出纳之类的工作„„.总之,首先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块怎样的料,这样才能去找到既能符合本人兴趣又能发挥本人专长的称心如意的职位。如果没有能够做好“知己”这一关,那在求职的时候就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碰壁,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是自己所满意的工作。
二、知彼
知彼就是要去了解就业市场。我们要及时的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在知晓到需求信息后,我们就应该开始着手准备应聘。不仅仅是要准备好自己简历,还要尽可能的去深入理解希望就职的那个公司或单位尽可能多的情况。比如公司成立的背景、创立的年代、总公司所在地、经营业绩、行业地位、经营理念、公司规模、发展前景、公司产品、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占有率、主要客户、近几年的成长概况,或是公司负责人和组织成员的名单,甚至包括最近有关新闻媒体对该机构的关注等。只有研究了这些情况,你才会对该企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你才会为在面试中进行有效沟通准备素材,才可以使面试的话题更深入。对公司信息掌握得越多,在面试的问答中就越自信,心里也越有底。尤其是碰到一些专业问题,可以回答得自然流利。你充分的准备,会让面试官看到你对公司真的很了解,从而觉得你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否则,如果你对招聘单位一无所知,就会茫然不知所措,面试时必遭失败。只要我们真正的去了解了 这些外部信息,我们才会在求职路上走得更加舒坦。
第二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China;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的基本准则,在今天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任然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传统儒家文化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以人为本的政治观,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道德观、教育观等等,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昌盛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今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一点,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1 988年全世界荣获诺贝尔奖的七十五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时说:‚二十一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 因此,大力 12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许渊冲。中国文化与全球化。费孝通,德里达等人,人文讲演录: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003:63. 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界定
中国应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而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设计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融入当代价值当中。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额国家,素以文敏之邦著称。历史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培育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富国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未来发展路途上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组合而成。汉语中的‚传统‛两字有继承的意思。文化的继承从来都不是全盘继承,而是一个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推陈出新的过程。‚文化‛一次,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泰勒到任继愈,大约有两百多种界定。广义‚文化‛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涵义则侧重其精神层面。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化则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性质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产品的总和。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当丰富内涵的范畴,它指涉的是中国人从古延续至今的一切行为范式及确立各种范式的相关信仰。有学者认为,从内容上看,中古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各种思想体系、集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人世重实用的人伦道德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Jr)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制定领导》(Bound to Lead)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上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上,即在 ‘软实力’上也无人与之匹敌‛。这样,约瑟夫〃S,奈首次提出了‚soft power‛一词,即‚软实力‛。
2005年,我国出版了约瑟夫〃S,奈的论文《硬实力与软实力》,约瑟夫〃S,奈为自己的论文集撰写了引论。在引论中,他对‚软实力‛这个概念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说明:‚一个国家达到骑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他、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实现世界政治目标的方式,......,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与通过威胁、运用军事或经济武器迫使他们改变同样重要。软实力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
我们所说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平稳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通过对话而消除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合作来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主流民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需要客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客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文敏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户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任何文化都首先是民族文化,其总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和演变,反映着该民族对世界的认同和感受,凝聚着该民族更深层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精神结构以及行为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该民族的文化认同。古作为民族灵魂和标志的文化,即使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力量,优势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内在基础,还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原动力,因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与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基础的传统。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并深深融入到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打精神支柱和共有精神家园,因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气质,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根基和牢固的精神纽带,并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光大其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引导作用、整合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始终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铸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最终是中国‚软实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华民族亲和力的提升。亲和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发展国家软实力,关键在于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而只有当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导人类文化前进时,世界历史才找到真正的归属。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即使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宣传,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哟租户余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3。实践也证明,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感知,众多颇具世界影响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存在,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一现代文明的冲突,只要我们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曲琼魅力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精品,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亦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思想资源,而且要注意弘扬和推介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智慧,尤其是像‚和谐‛、‚仁爱‛、‚自然‛等几种提心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理想的文化价值观,既 3 宋莎莎.国家软实力建构中的传媒角色 是建设社会I注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优势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还是弥补西方现代化弊病、解决西方文明困境的有效资源,把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一次增强中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主意和谐社会的当代建构。党的十七大柏高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无论就理论依据还是价值取向而言,中国的‚软实力‛内涵与约瑟夫〃S,奈的大为不同。约瑟夫〃S,奈的文化理论是为了维护美国文化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中国提出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是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而且,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绝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冲击、消解、侵蚀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因为绝不会构成对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的威胁,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在意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明中没有存在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与‚大同‛理念其实我们:文敏冲突既不是人类的发展趋势,也不是人类发展的不经之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差别,但构建和谐世界是全球共同的心愿,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理念,必将对和谐世界的当代构建提供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赢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三、中国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要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要综合归纳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要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民族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然而,将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和魅力要想在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中显现,就必须要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问题提供思想资源,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和文化转型。首先,中国文化的创新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础。没有文化创新.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外文化传播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文化要做到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地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就必须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精神。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莱布尼茨说过:‚然而有谁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认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31中华民族曾经让西方人顶礼膜拜的良好价值形象是中国迈向世界的重要资源。‚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已经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中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与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等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分不开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只有具备充分的世界性,才能真正拥有时代性与先进性‛6。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还需要增加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满足现代人类精神需要,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冲突,才能获得普遍的国际认同与接受。因此,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意味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传统文化的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传统文化的形式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使之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审美观。
第二、实现儒、道、释互补,整合传统文化软实力。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位一体形成的精神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7。‛文化是人类共同构建的第二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知天、知人、知已之道,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的公共愿望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在处理三者的关系上,儒、道、佛各有侧重,儒家着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着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着重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佛教突出 6 李仁质.加强文化交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央社会主义科学院学报 7 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一个‚善‛字,要求佛教徒已生恶令永断,未生人文研究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儒、道、佛各有侧重点,其中儒家主要用于治国平天下,道家主要用于军政谋略及修身养性,佛家主要用于修心向善。然而,要真正地做到全面提升社会文化,完善中华文化价值,做到传统与时代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涵普世价值观,该国的政策才能得到他国认同,相反,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就无法产生影响他国的软实力。儒、道、释互补的优秀而厚重传统文化具有为国际社会认同的普世的价值: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体现出合作、说服等竞争优势,更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顺应时代要求,迎来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契机。‚和‛的思想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要使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成为化解人类面l临危机与冲突的新智慧,只有综合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做到时俱进,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种承认和尊重,成为一种文化吸引力。
第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软实力的提升。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和民族创造力源泉,中国文化在迈向世界的步伐中,既肩负着自身的革新也面临着其他文化的侵蚀与渗透。当代青少年肩负着中国文化未来传承与发扬的重担,要使青少年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必须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校义务教育期间应以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共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立足于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和公民的爱国精神:加强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价值对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天天都在跟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打交道,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也不能忽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只有关心青少年的快乐和兴趣,才能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关注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软实力元素在青少年引导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渗透而不是生硬说教,应该紧跟时代变化和信息技术变革的步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匹配的方式和活动与他们交流互动,把传统文化的习得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将传统文化内化青少年一代所具备的为文化软实力。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颇受瞩目的外教理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都在提升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今天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文化软实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承认,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应当创新。但是,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在未来还有没有存在价值?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站在文化多远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宽,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流派。另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窄,它的指涉有超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他即使中国的,也是日本的、朝鲜的、将来也有可能是美国的、欧洲的、澳洲的、非洲的、甚至全世界的。
我们一定要站在自我批判的角度,条论这个传统。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篇: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演讲者:魏优
非常荣幸站在这里演讲我这组的课题,先让大家看一组图片开始我今天的演讲,看到这组图片,大家会联想到什么。今天主要讲的是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侧重点是讲“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组员主要有魏优,赖健全,罗晨,于国兴。从四个方面来概述这一话题,第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第三,弘扬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第四,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先来看下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像右边的图片就跟我们展示了一些文化精神和行为规范,比如,礼仪,仁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优秀文化精神。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有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通过这四点有助于我们判断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哪些呢,我们可以从图片一些,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绝对不止这些。还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有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勇于奉献的精神,追求真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的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简单地从四个角度讲一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 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从这四方面可以看出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还是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弘扬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一是传承文化发展不足,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外国人眼热的东西,我们却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和利用。二是缺乏人力资本,单从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我们比较有绝对的优势,但文化产业的主导生产要素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我们缺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三是文化产业界限不明,我国文化产业边界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产业内部的整体面貌模糊紊乱,产业的局部结构、门类之间的搭配和布局很不合理,产业的外部关联也没有建立起来。四是文化产业观念落后,1994年我国就开始酝酿探索文化产业,直到十六大的召开,才吹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号角。此外还有部分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就比如好多人崇洋媚外,喜欢过外国的节日,像什么圣诞节,万圣节,而忽略了我们国家的一些优秀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重阳节。
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关键,主要也是包括四个方面,一,以扬弃的观点看问题;二,古为今用;三,洋为中用;四,文化创新。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我们还要做到,学会在批判中吸收,不管是自己民族的还是其他民族的,只要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多多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宣传革命精神,而不是改革精神。我们要积极参与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注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积极学习,是自己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同时要多向政府文化部门提建议,更好的发挥政府的职能。总的来说,在传承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下面总结一下我今天讲的内容,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三,现在我国的社会风气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忽视文化、道德的社会作用, 贪污腐化、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就会大量滋生。四,要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就必须努力创新,承前启后,作为大学生更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己任。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论坛》2013年第7期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牛安生①
【摘要】本文阐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指出它是文化强国的必然之路;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传统文化是我党性修养理论重要的文化渊源,我党也是儒家“孝”文化的忠实传承者;论述了党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进一步营造正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培养造就深谙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营造真正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氛围。【主题词】思想建设 重大课题 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过程中,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提到很高地位,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些年来,党中央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很高的地位,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认为,党的建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思想建设重要日程。
一、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②上述四个“更加”和四个“越来越”,彰显文化建设更具重大意义,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我国文化建设中最丰富、最具影①
② 作者: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中国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1 响力、最重要的内容。
(一)信仰缺失、社会道德滑坡和价值观念混乱呼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诚然,我国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社会风气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生活中存在严重的缺乏信仰、道德滑坡、风气不好的现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了文化发展中八个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包括认识不够的问题,社会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问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够的问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的问题等。
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信仰缺失现象。有人说,现在的时代是信仰迷茫的时代。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现象。200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党内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中,第一位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问题。①人们内心信仰什么,不能仅仅看他口头怎么说,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中是可以看出来的,今天的党员、党的领导干部有多少人真正有共产主义信仰,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从实践中看,党内信仰问题不容乐观。这也是中央决定为什么把理想信念缺失放在党的建设诸多问题首位的原因。信仰缺失的问题,其实质还是一个文化缺失的问题。在党员、领导干部中,虽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而真正信仰宗教的也是少数,什么都不信仰的也是少数,在他们的精神家园里,有许多是多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这恰恰是我们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支撑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当前价值观念混乱、缺乏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追求的现象也需要我们探索合适的文化精神支撑。有人尖锐地指出了当今社会乱象:知识分子羡慕商人,商人常削尖脑袋模仿官员往官场上靠,而官员则散淡不拘小节很像知识分子,想方设法贴上书法家、博士、客座教授的标签。还有,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有名望的父母成为子女“炫耀”的本钱,“我的爸爸是某某”,研究生殴打、辱骂父母现象,折射的其实是孝道教育缺失的问题,而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假药、假冒产品、知识精英的抄袭等,折射的则是诚信缺失现象。这些,都呼唤正规有效的道德教育,呼唤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呼唤通过加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规范混乱的价值观念。
(二)西方文化的失落和无奈的警示
当我们思考当前我国文化缺失问题时,不免会想到去西方寻找灵丹妙药。这也有一定的理由,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有比我们进步的地方。我们现在所说的“转型”,其中很多内容是以西方文化、西方体制和制度为参照物的。我们认为,虽然西方文化曾经给人类作出巨大贡献,而到了今天,西方文化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发展模式,也是美国的文化决定的。美国模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效仿的典范。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到百分之五,却消耗了人类能源的四分之一。如果全世界都成为美国,需要几个地球的资源来承载。地球不堪负重,人类前途堪忧,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何况美国自身也危机重重,持续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至少说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也很难摆脱诸如政治极化、经济倒退、贫富分化、民意分裂、国力衰减的命运,高失业率、赤字的威胁让美国政府无计可施,甚至利用美元的信誉,滥印钞票来搪塞危机,蒸发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美国债,世界偿,出现严重的信誉危机。世界超级大国竟然到了出卖诚信地步,难道不是人类发展的悲哀吗?这难道能够成为世界各国明天的模板吗?美国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无限制地满足人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望到国家的疯狂扩张,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不同的民族,成为全人类不和谐的最重要的原因。历史将来会证明,疯狂的代价必然会走向灭亡,实践正在证明,无限制地满足人类欲望的发展模式不是人类发展的明智选择。从长远看,美国不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取向。美国的悲哀,说到底是文化的悲哀,表明了美国文化的穷途末路。美国的生存模式和发展模式也即文化模式不是全世界的方向,更不应该是中国发展的方向。
借鉴西方,不能照搬西方。“毛泽东讲过: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但更有味道:人吃猪肉是为了消化以后变成人的肌肉强身健体,绝对不是要通过吃猪肉而变成猪。对于那些在文化借鉴中食
①洋不化的人来说,这些话语实在是黄钟大吕。”西方文化的失落和无奈要求我们①辛鸣:“软实力”背后的“硬要求”,学习时报,2011年10月24日,第03版
求索人类文化的出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蓦然回首,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如此有价值,我们必须挖掘自己宝贵的思想财富。
(三)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①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不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其发展不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相承接。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就必须使中国的文化资源在我国发扬光大,使我国的现代化建立在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应该是,一是文化资源深厚,这是文化强国的基础;二是全民践行民族优秀文化的程度极高,文化的凝聚力特别强,而这种文化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三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广泛,其核心价值的许多内容为其他民族所认同;四是文化产业在社会生产力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据此判断,我们建成文化强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能不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进入近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对自己几千年文化传统研究得不深,更由于禁锢过久,面对西方强大的工业、武力,曾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化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抛弃,于是大口大口地吞食西方文化食品。”②在西方消极文化的影响下,“物化”、浮躁、金钱拜物教、物质拜物教,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有钱的,都受各种烦恼的困扰,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物质上,这种精神的通病,实际上是人们文化的失落。中国历来是“书香”之邦,但是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介绍说,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我国民众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③文化资源大国的国民不喜欢读书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又有了发达、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④ ①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7日,2版 ②许嘉璐:漫谈“文化强国”战略,北京日报,2011年10月31日 ③中国人读书最少?2010年04月27 金羊网-新快报
④许嘉璐:漫谈“文化强国”战略,北京日报,2011年10月31日
(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然之路
现在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从哪里入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现代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应该怎样理解?人类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和发展了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除了包括物质财富外,还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包括人类情感的升华,例如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等。如果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值,甚至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去损害人类创造的灿烂的文化,损害人与自然的和谐,那样的发展就是误入歧途,最终可能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这恰恰是人类发展的异化。事实越来越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思想资源,是必须关注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我们注意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的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说到“优秀传统文化”字眼的有10处,在《决定》的第五部分中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内容,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文化强国的必然之路。“文化的历史、文化的根脉就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①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早已是中华民族共的有精
神家园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其实,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深深扎根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基础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容;“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实扎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之上的。由于种种原因,①辛鸣:“软实力”背后的“硬要求”,学习时报 2011-10-24 第03版
我们淡化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出现了文化失落,为此我们愈感到优秀传统文化弥足珍贵,必须更加珍惜、更加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传统,这是维系民族生命的基本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英国顶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七十年代常常讲,要拯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只有中国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他说,“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再危险的时代了”,“不道德程度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是解决现代化社会伦理问题所急需的。他说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之所必需”,“墨家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①。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一次世界性会议上,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② 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讨论全球道德伦理。在起草宣言时,他们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最好的道德格言,筛选出来进行评议,找出一个认为是世界性伦理道德格言,作为人类道德伦理的底线。最后大会一致通过,只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选中,被称为黄金规则,即道德规范的底线。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不容否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优秀成果。要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著成就,起码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基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深刻领悟,二是对中国国情的深透理解,三是深谙两种文化的有机的结合方法。在三个方面,毛泽东本人都完全具备。毛泽东不仅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领,而且深刻把握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灵魂,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比较准确地了解中国国情,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涵养,精于中国传统文化。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曾经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③他还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①
②《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90页,第425—426页。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导言,第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
①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毛泽东一生最喜欢哲学,同时还十分喜欢研究历史,特别重视《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的学习研究,对中国的近代史更加关注;此外,他还钟爱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许多诗词都能够倒背如流,对中国古典小说最感兴趣和评价最高是《红楼梦》。毛泽东的讲话、文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道家、佛教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能够顺手拈来。因此,毛泽东思想能够被深受中华民族文化滋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乐于接受,与其中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是分不开的,这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特色。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理论的文化渊源 重视党性修养是我党党的建设的重要特点。党性修养的基本方法是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这恰恰是儒家非常重视的治国道理。儒家强调治理国家要把修身放在首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不正焉能正人”,这些道理是大家非常熟悉的。1939年,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建党名著,影响了几代至今还在影响共产党人,周恩来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楷模。从修养的方法和许多内容看,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里,以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传统文化名句的引用为例,可以窥见儒家修养理论对我们党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方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③,“朝闻道,夕死可矣。”④关于吃苦磨练、自省自警的方面,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⑤曾子“吾日三省吾身”⑥;《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党的思想建设尤其是党性修养理论就是不完美的。
(三)中国共产党是儒家“孝”文化的忠实传承者
如果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那么,这种礼仪基本上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①
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707~7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论语·述而》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里仁》
⑤《刘少奇选集》,上卷,1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⑥《论语·学而》
第7/11页
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而孝文化是儒家理论的重要内容,《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典籍、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的《弟子规》,把“孝”放在第一位,至今对于做人做事、学习生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在理论上非常肯定儒家的传统的孝道文化的,在实践上又是忠实地践行孝道文化的,是把中国孝文化发扬光大的政党。党的领导人如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深远影响。1919年10,毛泽东母亲文氏病逝后,曾写出了发自内心的《祭母文》和两副表达内心痛苦和无限思念情怀的挽联来,其中的挽联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1944年,朱德为了表达对母亲逝世的哀思,一个多月没有刮胡子,他还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悼文《回忆我的母亲》,曾经选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今天,在党的建设中进一步重视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党内大力加强孝文化建设,对于在全民族弘扬孝文化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党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的问题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回避如何评价近代史上我国的反传统化运动的事情。我们认为,必须历史地分析近代史上反传统运动。例如“五四”运动,它对于冲破封建礼教、尊重人的权利,对于打破闭塞,剔除传统文化疲沓、陈旧、丧失活力的东西,对于对外开放,吸收西方新鲜的诸如民主、平等、博爱的文化,使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但是,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尤其不能象“文革”期间那样,采取种种手段、甚至是暴力的手段,挖地三尺,毁坏文物,打砸抢,彻底砸烂,这就极大伤害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明气质,伤害我国固有的文明根基。
同时,把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所以,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以整体性的历史眼光,从中华文明精神连续性和传承性的角度,对我们自身最为悠久和最具连续的民族传统进行重新审视,抛弃对待传统的简单和粗暴态度,纠偏传统认知上的失衡心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先生非常准
第8/11页
确指出:“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灵魂、毛发和血液中,是不能否定,也是否定不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可以互补、相互促进的。”“我们对传统文化反了一百多年,骂了一百多年,但是结果呢?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面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盛宴。”①
(二)进一步营造正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近年来,我党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重要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正在形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多次宣传优秀传统文化。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强调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②此外,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学讲座在国内外也引起了很大反响。为进一步营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一是要高度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解读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积极追求向上的学习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人民的民本精神、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礼仪、注重修身的修养精神等等,使有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二是重视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而不是复古,吸收而不是照搬。当今时代,中国传统中的落后观念,例如“官本位”、家长制、特权、私欲膨胀等,极大地束缚着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成为改革的阻力,所以,今天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三是在党校、行政学院讲和各种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增加国学方面的内容,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员和领导干部,丰富他们的文化涵养。
(三)培养造就深谙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队伍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最重要的是培养队伍,领导带头,从教育做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也是人才。党内要一批深谙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精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且能够深谙传统文化中的奥秘,是优秀传①“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访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学习时报 2011-05-02 第15版:党校教育专刊
②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光明日报2006年4月23日 第1版
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第9/11页
统文化的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①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小学教育,从培养教师做起。只要有优秀的教师,就不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中学尤其是大学,要培养一批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大师,他们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又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们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②有这样一批师资力量,中学、大学的政治思想教育就不会有问题,也就不难培养出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能后继有人。
(四)营造真正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氛围 毛泽东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③我们同样可以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它,而不是拿它装潢门面。“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不是只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是养成民族灵魂的最好营养。如果一种文化产品,只存在于博物馆中,一种文艺形式,只存在于舞台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死亡
④了。”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要践行民族优秀传统,例如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礼仪、包容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清正廉洁的官德、无私无畏的价值追求等。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践行优秀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精神家园里最重要的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大国能够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就是整个民族能够践行优秀文化传统,只有走向大众实践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也有价值的文化。
但是,践行优秀文化谈何容易?实践表明,知道的道理不一定能够完全践行,“知”并不等于“行”,“知不易,而行更难”。不少人引经据典讲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处,去教育别人,但是轮到自己去实践的时候却做不到。知行合一难在哪?①
②同上: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同上: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15页 ④许嘉璐:漫谈“文化强国”战略,北京日报,2011-10-31
第10/11页
这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其实最难的是对自身利益的执着,“我”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嘴上说的,心里想的一致起来,才是真正的知,做不到的“知”,不是真知。真正懂得优秀传统文化的道理,是不容易的。懂,不是仅仅停留在引用上,口头上,而是真正践行正确的道理。在自我利益、个人欲望膨胀的时候,是很难践行科学道理的。不是做不到,而是放不下,放不下的是个人的欲望。只有深刻理解放下自我的道理,才能够真正作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把自己欲望控制到合理程度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恰恰是因为放不下自身利益的执著,所以才患得患失,才难以把好的道理坚持始终。因此,一个人、一个政党,最重要的是要战胜自己。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尤其要重视这一点。(牛安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2013年2月
第五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和谐,2015年11月20日,由桂林市民族宗教委员会、桂林市佛教协会、桂林市美术馆主办共同联合承办首届桂林市佛教文化系列活动暨佛教讲经交流会在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厅正式隆重开幕。
本次讲经交流会参加开幕式的政府领导和嘉宾中,桂林市政府副秘书长邓忠育先生、桂林市佛教协会会长宝志法师分别致辞,达照法师代表讲经法师致辞,自治区宗教局局长梁柳宁贺信,桂林市桂林市政协副主席秦俊宣布讲经交流会开幕。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深入发掘桂林佛教文化内涵,服务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引导佛教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达照法师代表发表演讲——中华民族复之光
生命的真相是苦,文明的起源也是因为“苦”
苦是人生的真相,所有的文明都是为了解决“苦”的问题。如果文明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文明。没有苦的社会是最文明的社会。流泪、吼叫、碰撞是人类解决痛苦的方式,这不是文明,是自然的消除痛苦的方法。真正的文明是发现了我们的痛苦是能不能改变,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的出现都是人类为了解决“苦”的创造。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
东方文明的代表是中国的文明,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西方文明是工业文明。宗教发现你去追求外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从内心去寻找,但是内心很难找,找不到心了。心还是很乱,无法找到头绪,所以很多的宗教从外物到内心,找到了一个上帝,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这就是西方的宗教,现实的生活问题靠科学、思想问题靠哲学、生命问题靠宗教,但是东方的文明怎么去解决?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思想,把个人的生死问题融入大的国家天下中来。
中国文化的两个精髓
先人后己与孝道。中国的农业文明,需要先找到一块地,再成为田,还要根据每年耕种的时间来把这块田种植好,不是光人说了算,是天说了算,地说了算。个体是脆弱的,只有融入群体,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中华民族的精髓在先人后己,爱国爱天下。中国文化教育我们要做“大”人,你活在世上,不能利益天下,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我们现在都要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国文明要求我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孝道,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精髓,我们今天能坐到这里,我们历代的祖先缺一个都不行,我们的生命不是独立的,孝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根本,我们的祖先辛辛苦苦的生存,才有我们。其次是当我们身边的人都幸福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幸福感。
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
现在这个时代,从中国几千年来看,这个时代的思想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思想都要乱都要复杂都要活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杂乱?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历史的选择,我们现在中华民族必须复兴。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和道家胜出,成为正统的中华民族的文明,也开启了两汉八百年的辉煌历史。之后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又开启了隋唐五百年的文明。唐宋八大家,没有不接触佛教的。五大发明有三大都是佛教徒干的,唐朝全世界经济三分之一都在那时的中国。唐宋以后,慢慢文化走向衰落。改革开放的三四十年来,中国发展得太快了。习主席上台之后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统文化才是我们的根!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科学技术。西方是先个人后集体,先自己是什么概念呢?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伤害到他人,所以西方社会就需要法制来规范这个世界。中国人的思想是把人都当作圣人来看待,每个人对国家都有责任!
传喜法师发表主题演讲——法运的当代机遇
被称为“西南会府”的桂林,地处湘、桂、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自古吸引了众多高僧在这里结庐讲经,促进了佛教文化的迅速繁荣。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桂林佛教文化,桂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桂林市佛教协会主办了桂林首届佛教论坛。2015年11月22日上午,传喜法师受邀参加了讲经交流会,并作了题为“佛陀的授记——法运的当代机遇”的主题讲座。
在交流会上,传喜法师说道,释迦佛陀曾经授记,在他涅槃后的两千五百年,教法会在人间再次兴盛起来,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佛陀所授记的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宣化上人在美国弘扬佛法,星云大师将佛法带到五大洲,都是近几十年的事,去年联合国宗教联合会也以投票的方式选出世界上最和平的宗教是佛教。可以说,佛教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世人的瞩目和重视。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危机,资源和能源的危机是有目共睹的;人的无节制的欲望使人类整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珍稀物种的灭绝,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出危机的信号,因此我们需要自我反省,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现代科学家和众多有识之士一致认为,只有回到古老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佛教的智慧里,才能找到出路和拯救世界的良方。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科学的发展只能逐步证明佛教是正确的,如果让他选择信仰,他会选择佛教。
佛教所讲的“戒、定、慧”,是所有众生的出路。佛教徒求解脱要有戒,国法里也有戒,戒是一种智慧,是解脱而不是束缚。我们戒好自己的身心,在纷繁多变的社会里,以不变应万变,就像佛教早课时所唱诵的“妙湛总持不动尊”,不随自己的分别心以及外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定”是通世间和出世间的,使我们有良好正面的心态;“慧”更是世界和平与大同的基本理论,是不分民族种姓、不分文化背景的,因为人人皆俱佛性,一切众生本俱佛性,在佛不增,在生不减。
这个时代需要佛教,来找到共同的利益交叉点,以化解世界的纷争,消除种族文化的隔阂,泯灭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对于法国发生的不幸事件,作为佛教徒,除了强烈谴责暴恐份子之外,我们应该有更大的胸怀,因为天下事都与我有责任,我们应替他们忏悔,并且将忏悔带来的祥和,去弥补仇恨和敌对带来的暴戾。我们还要反省自己的内心时刻发作的微小暴力,将天下之过当成自己的责任,要有这样一份内心的担当,才是真正的佛子。
现在,国家有幸,佛教的发展在中国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在多种对内和外交的正式场合,发表言论、制定政策,引入宗教界人士,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扶持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佛教的弘扬。佛教的确是面临着大好时机,但是现在更应该是佛教出来承担责任的时候,“国乱出忠臣,家乱出孝子”,每一位佛教徒,在当今时代都应用佛光普照的智慧来贡献和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担当重任。
在五蕴昌盛的时代里,种种声、光、电的技巧,使我们的感官处在被动打劫的时代,这也特别需要佛法“无眼耳鼻舌声意”的永恒智慧,同时,我们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智慧地利用现代科技弘法利生。
演讲即将结束时,传喜法师说到,桂林的山水和风景名闻天下。史载佛教自西汉未年就已传入桂林,唐代六祖惠能大师曾来桂林讲经说法,桂林在唐朝便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之一,可见佛教对桂林的历史文化影响巨大。愿桂林景美,人心更美。这次佛教文化盛会,愿桂林以宗教的姿态声名远播而甲天下。
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韶关开幕 高僧云集千人听法
广东省副省长温国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国辉副省长首先对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在致辞中,温国辉副省长充分肯定了本届讲经交流会对于以佛教哲理、道德净化人心,促进人与人、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做好广东宗教工作特别是佛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希望广东佛教界以此为契机,主动加强与全国各地佛教界的交流,共同学习经典、研究经典、宣讲经典,加快培养新一代佛教人才,弘扬佛教优秀文化,凝聚佛教正能量。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他表示:2008年至今,全国范围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活动连续举办、蓬勃发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弘法人才,引领全国佛教界逐步形成读诵、研习、讲授、实践经典的良好风气,在促进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探索与时俱进的讲经弘法方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诚法师指出,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是往年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的延续与发展:会议名称由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更名为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既体现了本次讲经交流会的特点,也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慈悲、圆融、宏博,是把握中国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精神脉络的关键,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精神传统和思想特质,本次讲经交流会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旨在以讲经交流会继续引领全国佛教界继承弘扬中国佛教慈悲、圆融的光辉品格,准确把握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努力开创“人间佛教”更为宏博的未来;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为依据、以信众为依归,彰显了佛教讲经说法的契理契机原则,本次讲经交流会围绕宣讲的五个问题,在佛教修学和弘法中具有根本意义,也是信众普遍关心、渴望获得圆满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宣讲、反复阐释,充分体现了佛教的终极关怀和现实价值,体现了佛教界积极回应信众关切的济世情怀和担当意识。
学诚会长在讲话中就如何进一步办好讲经交流活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通过讲经交流活动促进佛教自身建设,二要通过讲经交流活动推动佛教弘法事业发展,三要通过讲经交流活动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交流。
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国家宗教局对本届中国佛教讲经交流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中国佛教协会连续多年在全国佛教届开展讲经交流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蒋坚永副局长表示,国家宗教事务局对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讲经交流活动,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中国佛教协会以讲经交流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佛教健康发展。在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的带领下,中国佛教协会承前启后,积极进取,继续狠抓佛教自身建设,高度重视讲经交流,不断把讲经交流活动推向深入。本届讲经交流会又有创新,呈现出新的亮点:一是讲经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本届讲经交流会由以往七届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更名为“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邀请两岸三地、三大语系佛教界代表共同参与,并安排香港、台湾和国内三大语系法师作示范讲经,共有两岸三地佛教团体、佛教寺院、佛教院校的法师代表40余人参加讲经交流;二是讲经交流的主题不断创新。本届讲经交流确定“慈悲·圆融·宏博”的主题,以慈悲为初心,以圆融为智慧,以宏博为功用,集中阐释中国佛教的悲智愿行等基本理念和价值,有助于丰富当代佛教文化的内涵;三是宣讲的题目不断深化。本届讲经交流会依据佛教教理教义的精神和弘法利生的要求,分门别类,细化主题,提出了安顿身心、建立信仰、认识因果、利益众生、依教修学等五个层面的题目,藉以深入挖掘交流会主题的内涵。这些创新举措,将把讲经交流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蒋坚永副局长对如何继续办好讲经交流活动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二是要推进佛教思想建设;三是要推进教风建设;四是要推动中国佛教进一步走向世界。
本次讲经交流会邀请到来自中国大陆汉语系、藏语系、南传巴利语系,以及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德法师同台讲经说法,系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首次举办两岸三地、三大语系大德法师同台讲经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幕式上,学诚会长等领导嘉宾向正慈法师、班典顿玉上师、都滇坎法师、净因法师、满纪法师等5位来自两岸三地、三大语系的示范讲经法师颁发了纪念章。开幕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嘉宾、高僧大德与参加此次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的讲经法师们合影留念。
当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还在韶关南华寺举办了以“佛教经典的阐释与弘扬”为主题的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与会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如何继续办好讲经交流会、如何进一步发展新时代佛教经典阐释进行了深入探讨。
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是中国佛教协会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佛教教务活动,旨在发现和培养中国佛教青年法师弘法人才。自2008年首届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先后有240位法师参加了讲经交流活动。自2011年开始,中国佛教协会还连续5年组织讲经交流会获奖法师在全国各地巡讲,行程遍及20省市自治区,产生了良好影响。7年来,讲经交流会和巡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引领全国佛教界逐步形成了读诵经典、研习经典、讲授经典、实践经典的良好风气,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讲经方面有专长、在弘法方面有热情的青年僧才,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继承佛教讲经说法传统、弘扬优秀佛教文化,引导正信正行,培养造就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佛教在线广东讯
2015年11月18日下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广东省佛教协会、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协办,广东韶关南华寺承办,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南华寺曹溪讲坛隆重开幕。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先生,广东省副省长温国辉先生,国家宗教事务局巡视员裴飚先生,中共韶关市委书记蓝佛安先生,广东省政协民族宗教委主任罗继东先生,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曾晓晖女士,许建华先生等中央及广东省、韶关市党政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如瑞法师、心澄法师、正慈法师、演觉法师、宗性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先生等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参加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的讲经法师及广东佛教界的四众弟子3000余人出席开幕式。
讲经交流活动,是近年来中国佛教界开展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之一,自2008年起,中国佛教协会分别在北京、杭州、昆明连续七年举办讲经交流会,在全国佛教界掀起了学习经典、研究经典、宣讲经典的热潮。七次讲经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对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培养佛教弘法人材,开展弘法利生事业起到了引领、带动、示范作用,得到了全国佛教界的一致好评和积极响应。在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的带领下,中国佛教协会承前启后,积极进取,继续狠抓佛教自身建设,高度重视讲经交流,不断把讲经交流活动推向深入,本届讲经交流会又有创新,呈现出新的亮点。
一、讲经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 从汉传佛教扩到中国佛教
讲经交流会由以往七届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更名为“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既体现了本次讲经交流会的特点,也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邀请两岸三地、三大语系佛教界代表共同参与,并安排香港、台湾和国内三大语系法师作示范讲经,这俨然是“曹溪法会”盛况的千年回归,充分体现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具足、两岸三地佛教一脉相承,这也预示着今后的讲经交流活动,将继续推动和促进两岸三地、三大语系佛教在讲经弘法方面的交流合作,彼此借鉴,相互增上。
二、讲经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样 首次举办讲经交流研讨会
借着举办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的因缘,召开讲经交流研讨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与佛教界大德高僧,围绕佛教经典阐释与弘扬的主题,研讨交流在中国讲经交流会尚属首次。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以“佛教经典的阐释与弘扬”为主题,与会教界法师和学界专家从不同角度,就如何继续办好讲经交流会、如何进一步发展新时代佛教经典阐释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研讨会上表示,围绕这一主题举办研讨会,并把它作为讲经交流会的系列配套活动,不仅希望通过研讨交流集思广益,为讲经交流活动的持续开展,寻找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思想资源,而且希望通过研讨会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学术界有识之士和佛教界法师,投入佛教经典阐释与弘扬的研究和实践之中,既促进佛教思想的当代发展,也服务佛教的弘法利生事业。
三、讲经交流的主题不断创新 阐释中国佛教的悲智愿行
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以“慈悲·圆融·宏博”的主题,以慈悲为初心,以圆融为智慧,以宏博为功用,集中阐释中国佛教的悲智愿行等基本理念和价值,有助于丰富当代佛教文化的内涵,是把握中国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精神脉络的关键,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精神传统和思想特质。本次讲经交流会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旨在以讲经交流会继续引领全国佛教界继承弘扬中国佛教慈悲、圆融的光辉品格,准确把握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努力开创“人间佛教”更为宏博的未来。
四、宣讲经典的题目逐层深化 体现佛教僧众的济世情怀
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为依据、以信众为依归,围绕如何安顿身心、如何建立信仰、如何认识因果、如何利益众生、如何依教修学五个问题,结合佛教经典展开宣讲。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为依据、以信众为依归,彰显了佛教讲经说法的契理契机原则。本次讲经交流会围绕宣讲的五个问题,在佛教修学和弘法中具有根本意义,也是信众普遍关心、渴望获得圆满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宣讲、反复阐释,充分体现了佛教的终极关怀和现实价值,体现了佛教界积极回应信众关切的济世情怀和担当意识。(佛教在线整理)
中佛协会长学诚法师在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发表重要
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同仁:
今天,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禅宗祖庭、六祖惠能大师全身舍利常住圣地——广东韶关南华禅寺庄严开幕。佛教青年才俊会聚一堂,讲经说法,交流切磋,可谓因缘殊胜,善妙吉祥。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全体讲经法师致以热烈欢迎和良好祝愿,向关心支持本次讲经交流会的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和广东省、韶关市党政主管部门,以及本次讲经交流会的协办、承办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是往年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的延续与发展。2008年至今,全国范围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活动连续举办、蓬勃发展。本会第八届理事会期间,除坚持每年举办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外,还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组织讲经交流巡讲活动,召开讲经交流工作座谈会,设立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进行三大语系佛教代表示范讲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弘法人才,引领全国佛教界逐步形成读诵、研习、讲授、实践经典的良好风气,在促进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探索与时俱进的讲经弘法方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本会倡导引领下,全国各地的讲经交流活动蔚然成风,佛教界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在本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强调:佛教界“要注重持戒修行,倡导研读佛典,组织讲经交流,维护佛教本色,树立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形象”。本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继续举办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和讲经交流巡讲活动,充分发挥讲经交流基地的作用,引领全国佛教界大力开展讲经说法,深入挖掘和弘扬佛教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换届以来,本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讲经交流工作,组织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获奖法师代表赴浙江、广东巡讲,将巡讲重心由省会城市下移至一般市、县,满足基层信众信仰需求,更好发挥巡讲活动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并认真组织筹备2015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和讲经交流研讨会。本次讲经交流会在以往基础上又呈现新气象。
首先,会议名称由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更名为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既体现了本次讲经交流会的特点,也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次讲经交流会将由来自中国两岸三地、三大语系的法师代表,作示范讲经,充分体现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具足、两岸三地佛教一脉相承,称为“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可谓名副其实。这也预示着今后的讲经交流活动,将继续推动和促进两岸三地、三大语系佛教在讲经弘法方面的交流合作,彼此借鉴,相互增上。
其次,本次讲经交流会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慈悲、圆融、宏博,是把握中国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精神脉络的关键,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精神传统和思想特质。慈悲是佛教最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佛教的本质精神。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痛苦,它建立在缘起、无我的佛教世界观上,既是佛陀创教的动因,也是佛教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中国佛教继承印度佛教的慈悲精神,不断推进、推崇、弘扬和不余遗力地践行,构成中国佛教深契佛陀本怀的根本精神。“圆融”一词是中国汉传佛教理论家所独创;而圆融智慧也是中国汉传佛教理论家所开创,是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汉传佛教在传承弘扬的历史长河中,圆融中国儒道文化,实现“佛教中国化”,凸显佛教平和、融通的宗教性格;又形成、发展独具特色的判教理论,将全部佛教思想、经典整合为融贯一致、次第严谨的体系,融通学派,建立宗派,将圆融思想发展到高峰。中国佛教在因应近现代社会巨变的因缘下,秉承慈悲、圆融精神,发展出宏博的“人间佛教”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次讲经交流会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旨在以讲经交流会继续引领全国佛教界继承弘扬中国佛教慈悲、圆融的光辉品格,准确把握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努力开创“人间佛教”更为宏博的未来。
再次,本次讲经交流会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为依据、以信众为依归,围绕如何安顿身心、如何建立信仰、如何认识因果、如何利益众生、如何依教修学五个问题,结合佛教经典展开宣讲。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为依据、以信众为依归,彰显了佛教讲经说法的契理契机原则。本次讲经交流会围绕宣讲的五个问题,在佛教修学和弘法中具有根本意义,也是信众普遍关心、渴望获得圆满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宣讲、反复阐释,充分体现了佛教的终极关怀和现实价值,体现了佛教界积极回应信众关切的济世情怀和担当意识。
今天上午还举行了讲经交流研讨会,来自佛教界的法师代表和学术界专家学者,围绕佛教经典的阐释与弘扬这一主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各位法师和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如何继续办好讲经交流会,如何进一步发展新时代佛教经典阐释这一任重道远的伟大事业,贡献了各自的真知灼见,令人深受启发,也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在此,我对如何进一步办好讲经交流活动提几点意见:
一要通过讲经交流活动促进佛教自身建设
讲经说法是传承佛陀遗教的重要方式,听经闻法则是闻思修学的重要途径。精研经典、阐扬法义虽然以慧解为主,然而戒定慧三学实则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摄心为戒、依戒生定、因定发慧,有了智慧才能领会佛教经典中甚深精妙的微言大义,才能契理契机地对众宣说。正信正见、道心坚定、严持戒律,又在禅定修行方面有一定体验、有较好的专注力,是讲经说法的重要基础。可见,讲经说法关系佛教自身建设的诸多方面。要继续通过讲经交流活动引导出家僧众坚持正信、端正道风、精进修学,将主要精力放到持戒修行、闻思经典、弘法利生上来,在全国佛教界进一步树立和巩固良好的律风、道风和学风,将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落实为亲切笃实的行动,努力实现佛法修学上的知行合一。要继续通过讲经交流会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佛教修学弘法人才,继续举办巡讲活动,为青年僧才的成长会聚善缘、提供平台。要将讲经交流活动与寺院日常的讲经法会相结合,作为佛教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通过讲经说法传承弘扬优秀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二要通过讲经交流活动推动佛教弘法事业发展
讲经说法是佛教传统而重要的弘法利生方式,深为广大信众喜闻乐见。要持续发挥全国性讲经交流活动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地方佛教协会继续开展地方性讲经交流活动,促进全国佛教界积极开展弘法利生事业。鼓励、支持各地寺院在佛教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乃至在平时有计划地组织经常性地讲经法会。以历年讲经交流会获奖法师为基础,逐步建立并不断充实完善讲经人才数据库,促进优秀弘法僧才资源共享。依托讲经交流基地,组织讲经弘法人才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全国佛教讲经弘法水平整体提升。鼓励、支持讲经法师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讲经说法的形式,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善巧回应信众关切,帮助信众运用佛教正见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向上向善、遵纪守法、护持三宝,更好发挥佛教净化心灵、涵育道德、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三要通过讲经交流活动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交流
历史上,我国三大语系佛教铸就了绵延不绝、深厚悠久的讲经传统,创造了契理契机、精彩纷呈的说法方式。汉传佛教的讲经说法贯穿佛教经典传译、义学繁荣、宗派兴盛、深入民间、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全过程,契理与契机兼重,传译与讲解并举,文字注疏与义理阐释同辉,义解讲经高僧辈出,经典疏论汪洋,留下了智者大师“九旬谈妙”等诸多关于讲经说法的历史佳话。藏传佛教以“讲辩著”为弘法利生的纲领,尤其将讲经说法列为树正法幢、摧邪见林、拔众生苦的首要方法。藏传佛教历代祖师,从莲花生大师、寂护堪布到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都毕生讲经不辍,为后世佛弟子树立了光辉榜样,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佛法宝藏。对于我国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讲经说法不仅是僧团的天职与志业,而且也成为广大信众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大众提供着日常的信仰支撑和精神食粮。自去年的讲经交流会开始,本会就组织了三大语系佛教代表法师主讲的示范讲经,给现场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后本会将继续开展三大语系佛教代表示范讲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三大语系佛教法师共同参与的全国性讲经交流活动,组织三大语系佛教界共同参与的主题座谈会、研讨会,以讲经为桥梁推动我国三大语系佛教界深入交流,促进各民族佛教徒的团结。
各位法师:
佛陀自菩提树下成就圆满正觉后,大转法轮、说法不辍,为我们留下三藏十二部无上法宝。二千六百多年来,西天东土的历代高僧大德,围绕经典传译、阐释、弘扬倾心尽力、传灯不息,为我们铺就一条通达真理、趣向觉悟的光明之路。作为后世佛弟子,我们理应荷担如来家业,肩负弘法利生的光荣使命,尽心道业,弘法不辍,以佛法的智慧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将佛陀和历代祖师留给我们的经典法宝发扬光大、传之千古。
至诚祈愿三宝慈光加被,2015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诸事顺遂、圆满成就。
祝愿各位讲经法师舌灿莲花、辩才无碍。
祝愿在座诸位身心自在、六时吉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