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国画学习笔墨无痕心中留
www.xiexiebang.com
上海国画学习笔墨无痕心中留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墨无痕。这四个字乍然浮现在脑海的时候,似乎觉得绝了。确实是国画造诣的深层次境界。似画而非画,追求极致的写意。在意象当中凸显意境。上海国画学习,偏居一隅的小小世界中把心中的无限万千投入到画中。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画有着多种风貌,自古以来,中国的绘画,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风格各异。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不趋附社会一般审美要求,借绘画以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
国画的精妙在于作画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铺纸,备墨和笔。很多人可能提到国画创作时只记得要寄予感情,要注重笔法技艺,这是好的想法,但是也不应该忽略,好的作品从一开始的准备就决定了成败。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有意趣的享受呢。当你挥笔撒墨全神贯注的投入进去之后,你的眼中心中只有你的画,你的笔,再无其他。国画学习,忘我,心无旁骛是第一步。
追溯瞻仰古人的画作,总结他们成功的源头,在于艺术上敢于突破陈旧成法的藩篱,注意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绘画中的线,是文人借助书法的巧夺天工,溶入绘画里的一种技巧,但不是中国绘画的全部。上海国画学习,要从画中脱离,等到什么时候不再是完全写实,不再为了想画什么而能画出什么时惊喜那就是从心境上又步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说来说去是很玄乎的东西,实际上在国画学习的过程当中,每当你有了新的体会和灵感,你就会对上述的境界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和感悟。作画不可急功近利,凡事都是同理。上海国画学习让学习者了解这门国粹,并且深深为之折服。我们希望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欣赏这门国艺,让它传遍世界,艺术没有国界,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发扬国学,就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笔墨无痕,心中却有沟壑。其中有道有禅,有哲理。让后世的人们能够了解到现在的我们,让画成为永恒的传承。
相关阅读:儒鸿书院
第二篇: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http://www.xiexiebang.com
上海国画课程将写实融于笔墨中
大多数人学习国画,是出于一种爱好,也是一种对于文化的鉴赏,上海国画课程在学习国画的同时更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最具有其特色的。国画的欣赏程度是最高的,学国画也是需要用最长时间的。历史上的很多人喜欢即景抒情,也喜欢托物言志。国画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国画中蕴藏的文化也是深不可测的。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
上海国画培训的刘伟老师和我们说过,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那些有成就的画家至最值得敬佩的,通过学习和了解上海国画课程,我也感受了一把国画的文化,了解了国画的相关历史。好的国画艺术家是能够通过作品传达自己心情的,是能够将自己的情况跨越时空到当今的。所有的文化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才是最值得纪念的文化。文章来源:上海儒鸿书院
第三篇:学习无痕教育心得体会
数 学 教 学 宜 “无 痕”
泗洪县临淮实验小学 张荣海
此次到第一实验学校学习,让我认识了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我听了他一节课,一节讲座,一些评课。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最新编写的著作——《追寻无痕教育》,还有他旺盛的精力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从早上8点上课开始一直到中午12点互动评课结束,一直那么专注和用心!
徐斌老师说,数学教学就是把“科学形态的数学”转化为“学科形态的数学”,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徐老师说他的课一般有百分之八十是完全来源于教材的,其余百分之二十则是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稍加改编而成。但是,这百分之八十,恰恰是体现了他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抓住了本质和核心的东西;而这百分之二十,又恰恰体现了他对教材的创造,这种创造细小、平实,却透着徐教师独特的教育智慧。
走进徐老师的课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你会发现他的数学课充满了童趣,他善于把孩子带进数学乐园,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观察、发现、交流、分享,让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和提升。教学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开始,徐老师出示了教材上的情景图,要求学生观察一共有几台电脑,有的学生一个一个数,发现有8个;有的学生2个2个数,也得到了8个;还
有的学生用2+2+2+2来计算,得到8个。教师随即告诉学生,求4个2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
接着,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学生认识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然后,电脑出示了8个2,教师要求学生求出现在电脑室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学生出现了加法列式和乘法列式两种方法。教师没有特别指出一定要用乘法列式。紧接着,多媒体上8组电脑变成了100组电脑。徐教师问学生:“现在有几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刚开始还兴致十足地说着:可以用2+2+2+2„„,但说着说着,很多学生终于停了下来,他们发现要写很长时间,算式太长了,黑板不够写了„„有的学生终于想到此时应该用乘法100×2或者2×100就快多了。是呀,倘若教师直接给予引导,给予方法,给予策略,学生此时的感悟不会那么深刻:“太麻烦了”“写不下了”“黑板太短了”“应该用乘法计算简单”。徐老师采用小步子、低起点、巧设计、融思想,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实际列式数一数,写一写,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本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
纵观徐老师的数学课堂,他善于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精彩的童话故事,亲切的师生对话,充满挑战的游戏活动„„他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有效情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巧妙链接旧知与新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先易后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进发,不知不觉中开启学生愉快的数学思维之旅。徐斌老师站在学科教学的新高度,让数学变得“好玩”“好看”“有趣”起来。引
导学生在无痕中学习数学,发展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智体验,追寻教育的“真、善、美”。而非常惭愧的是,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建立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引导新课,而忽视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后休息10分钟后,徐斌老师做了报告《追寻无痕教育》。可以说没有听徐斌老师介绍他的无痕的教育思想时,我很傻的在心理琢磨:教育怎么会无痕呢?连无声都不行,还无痕?俗话说:雁过留声,踏雪有痕。每天我都声嘶力竭的在讲台上讲个不停,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当徐斌老师的讲座开始没多久,我就知道自己错的好可笑。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藏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实施的策略是: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最后徐斌老师也说,无痕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他也在不懈努力的追寻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做孩子喜爱的老师,创造孩子喜欢的课堂,享受教育成长的快乐!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的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同时深深的觉得自己渺小和惭愧,自己在教育岗位上怎么说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可对每天熟悉的教育事业是显得如此柔弱和苍白无力,天天一成不变的备课、上课,改作业,安于现状,有的只是倦怠与埋怨。在徐斌老师身上我却感受到了大师教学的无穷魅力:趣味中引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在对比中理解,引导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学习;准确发问,使学生深刻思考,让学生构建知识;具有灵动的启迪,开放学生的思维。大师的“无痕教育”给我深刻触动,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教学需更加努力,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此次学习活动中,我在欣赏和享受大师的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之余,心中有一些感到困惑的地方:1.当本课新授部分结束后,徐老师精心设置了一些看图写乘法算式习题,以便让学生掌握乘法。这些图中每几个一份,有几份都是徐老师规定好的,学生在老师定下的框子里学习。能不能出示12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圈一圈,每份几枝,有几份,再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结果都是12枝),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也升华了对乘法的认识。2.无痕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有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实例以供参考。有没有一个指标证明无痕教育比其他教育有更好的优越性。
第四篇:为孩子的数学学习留痕 - 怀德苑小学
为孩子的数学学习留痕
------浅谈《数学成长册》在数学学习中的实施
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周慧卿
《数学成长册》是我校“构建小学数学文化场的校本实践与研究”中评价体系改革的内容之一,为什么要运用实施《数学成长册》,又是怎样实施的,通过几年的实施,我们有了哪些收获?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来讲一讲。
一、实施缘由:
1、在以往的教学中,提到学习评价,人们就联想到考试和分数,可见我们在学习评价时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形成性评价。受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分数第一”的思想在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分数成了学生和教师沉重的负担。
2、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新的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因此以 “人的发展”为目标,以“过程评价”为重点,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用怎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学生从 “一张试卷论英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想到了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数学成长册》来反应。
二、实施过程: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与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不再以一张试卷论英雄,而是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下面,我主要结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谈谈《数学成长册》的运用实践。
(一)丰富的记录内容
《数学成长册》记录什么,是不是就是写一些数学日记?通过第一阶段的尝试,我们已经否定了这种做法,因为这样做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一些同学产生惧怕的心理。因此通过我们课题组不断地探讨与交流,如今成长册的记录内容已经很丰富了。大致分成了这样三块内容:
1、固定内容;
2、教材内容;
3、特色内容。
固定内容
固定的内容主要记录学生的每学期的一些主要信息,有这样部分:(1)成长册的首页主要写好本册的标题:“××爱数学”、“××学数学”等,然后贴上自己近期的照片,写好自己所在的班级以及制作成长册的起止日期;(2)数学名言大家读,学生可以自己查找一些数学名言,摘录下来,并在班级里交流,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促进、鼓励作用的摘抄到成长册上;(3)数字告诉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自己的出生年月、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以及一些不断变化的数据,如自己的身高、体重、视力、自己所在班级以及班内的一些数据等等;(4)另外的固定内容是根据课题中的其他内容,设计的过程性评价表格所进行的记录,有学分银行存分单、网上口算记录表、麦斯闯关记录表。教材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在期初时制定好计划,到具体记录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是整本成长册的精髓。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数学阅读
主要让学生搜集一些数学课外阅读方面的材料。内容可以有:数学故事、数学名言;针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搜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如根据本册教材中年月日的内容,让学生搜集、或者自己搜集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让学生阅读了解;再如,学过了教材中的知识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学过面积后,找一找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等等)。
这些内容可以反映学生课外的数学阅读情况,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②数学体验
主要让学生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品尝成功的喜悦,逐步学会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材料。
内容可以有:
我最满意的或自豪的(一次作业、一个作品、一项荣誉)
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数学课、一次数学活动、数学实验等等);
我来介绍(可以进行单元总结、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等)。
③数学探究
主要记录学生经历数学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材料。
内容可以有: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及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
独特的解题方法,如一题多解、巧解妙算等;数学小制作、统计图表的制作等。
(二)自主的记录方式
有了这些丰富的记录内容,学生不再惧怕数学成长册。数学成长册由学生自己保管,学生可以根据计划表,合理安排时间随时拿出来进行点滴记录。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一般每一~两周进行一次常规检查。
(三)互动的评价方法
1、评价主体多元性
在成长册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老师,学生家长,学生以及自己都应是评价的主体,而且要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
2、评价形式多样化
①教师的评价。数学成长册的本身就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些作业的评价又该怎样进行呢?首先,只要学生能认真完成成长册的制作的,我都给予大拇指的奖励,或给予星级评价;其次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些评语,如激励性评语:“批改你的作业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不过再认真一点将会更好!”奖励性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作业进步了,再奖你一个大拇指!”期待性评语:“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常常做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如果书写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商榷性评语:“再认真想一想,看能不能写得更好?”等等。这样一句赞美的话、一段中肯的寄语、一次奖励的评语或几个奖励的符号,学生阅读后总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动力,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②家长的评价。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在成长册上所反映出来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成长表现等等)给予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量化的,如给孩子的作业打上几颗星;更可以根据孩子的实情提出希望,明确其努力方向。
③学生的互评。学生互评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更使评价趋向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互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让孩子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成长册,让同学们互相说说各自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对于一些优秀作业更可以让学生在全班展示,让全体学生给予评价。学生的互评,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防止那些不善于言辞的学生被排挤在外,而失去锻炼的良好机会。
④学生的自我评价。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对 “元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元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能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三、师生收获:
1、教师收获:
近三年来,在成长册的实施上通过尝试、不断地调整,到如今渐趋成熟的做法,教师有以下感悟:
①数学成长册的实施让教师真正从思想上变“重结果,轻过程”为“结果、过程的统一”,发挥了激励功能。数学成长册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体现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再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②教师在此过程中,拓展了自身的阅读,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教学素养。
③学生数学成长册是一面镜子,可使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反思,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2、学生收获:
①数学成长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②因成长册的制作不像其他作业一样千篇一律,而是可以应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写,它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更富有个性与人情味,更多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实践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研究能力。
③成长册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逐步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等能进行及时地反思和自我监控,找出不足,改善学习,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④每学期的一本成长册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步步脚印,它是学生数学学习
过程中的一笔财富。
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相信我们的数学成长册会给学生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大德无痕大爱无声(学习陈超英先进事迹)
大德无痕,大爱无声
——学习陈超英同志先进事迹
5月23日,县纪委组织学习了陈超英同志先进事迹。陈超英同志生前是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于2011年6月13日在慰问职工家属途中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
报告会上,领导、同事、亲人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陈超英的先进事迹。“矢志不渝的信念、公而忘私的情操、是非分明的品格、以苦为乐的境界、言行一致的作风、关爱群众的美德”等六个方面全面总结了“超英精神”。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赞赏、亲人的思念,无不深深感动着我,而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她的同事说的那一句“大德无痕,大爱无声”。
这种无痕的大德,无声的大爱,让陈超英同志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陈超英同志去世后,各界群众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她。“陈大姐、陈妈妈、陈阿姨、傻书记、笨陈姐、超人、事业超女”都是广大职工群众对陈超英同志的亲切称呼。这些称呼说明她贴近群众,与职工群众联系紧密;这些称呼说明她刚正不阿、恪尽职守;这些称呼说明她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无私忘我;是一个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是一个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秀干部。
这种无痕的大德,无声的大爱,从超英同志的言行中也可看到:“职工群众最重”、“有困难找我”、“其他人可以做的,纪委书记不能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访贫问苦,扶危济困,众多困难职工和社会弱势群体在她的关爱下度过难关,点燃生活的希望之火;她把自己的家庭积蓄、工资所得借出,让受困受急的人们解决燃眉之需。她的关爱,还表现在她对所有的职工群众都有同样的爱,因为每当员工生日,大家都能收到她的温馨的祝福短信。这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人性化的措施温暖员工的心灵,缓解员工的压力,帮助员工成长,从而产生更大更持久的合力。
“大德无痕,大爱无声”,在深受陈超英事迹感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超英同志的精神实践于工作之中。对学生,我们践行“仁爱为教”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学有所得,最终实现“成人成才”的教学目的,使职业教育深入民心,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对教职工,我们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更好地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为幸福清新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