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 学术资料-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
破解小学难的三剂良方
张化万
【分类】小学各科教与学
【论文来源】/G39 【学刊期数】2009年02期
【论文通讯》(太原)2008年10C期第7~12页
一、让作文变为小学生充满情趣的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它对人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作文变成学生充满情趣的生活呢? 1.习作贴近真实的儿童生活
苏联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作文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历其境,体会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有了写作欲望,写作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和大胆想象。要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教师不能迫使他们去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也不能要求他们去做那些暂时没有学会的事情。(吴立岗《正确处理习作教学中》《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1期)
新课程不再把小学生的习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习作看成现代欢乐童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欢乐的童年当然离不开孩子们的游戏、玩耍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童年生活就是习作内容。不要苛求习作的有意义,立意的深刻,材料的典型,的规范生动。假如让学生明白习作为了记住童年那些有趣的事,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小学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街头巷尾、、校园的亲友、伙伴中听到的,小实验、小制作获得的成功,同伴交往中有过的苦涩,身边生活的新奇和异味,都会自然地变为写话和习作的内容。这样贴近儿童生活的习作才能激活习作的欲望和热情;教学才能返璞归真,降低习作难度;才能悉心呵护纯洁的童心,培养心口如一的健康人格;才能努力引导优美的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天真流畅的思维与表达;才能养成大胆想象,敢于追求新奇的健康心理;才能逐步形成仔细观察,乐于自主表达的个性习惯。
例如,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记录在学校真实的午餐就很能说明问题。
暴饮暴食节开始啦!这就是午餐管理员的声音,她发的准没错。听到这叫声,全班同学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到座位上,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快点叫我吃饭,我坐好了!午餐管理员忙得团团转,一时不知先叫谁才好。如果你是外来的嘉宾,看到这种景象定会大惊失色,满脑子问号。今天为什么是暴饮暴食节?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早点吃饭?只要你看看今天吃的是什么菜,再瞧瞧同学们的胃口,满腹疑团必会马上解开。
啊,是霉干菜扣肉!原来我们大家都喜欢吃这道菜,所以就把吃霉干莱扣肉的这天称为暴饮暴食节。班长,我们没饭吃了!你看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了吧。害得我们这些班委只好拿着盘子去食堂要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一定会把你馋得口水直流。
当教学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儿童的生活,习作还会难吗?
2.让儿童游戏进入习作课堂
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它追求自由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追求一种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它是儿童快乐的来源和本质。它启迪儿童智慧,释放活力,发展自由创造的努力。它照看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和本真。
要将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变成学习的兴趣,将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课堂是一个重要方式。玩是儿童理所当然的事业之一;玩,为孩子们留下丰富欢乐的童年记忆;玩,为儿童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积极的足以依赖的经验背景。有哲人说过,小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去玩,才能健康地成长。
玩不仅是儿童生命的特权和天性,更是认识放松的前提下,进入无意学习的状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撬动深藏的那根神经,获得一般状态下的课堂所无法享受的学习生活,获得更高的生命价值。把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学生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是被实践证明让学生乐于作文的好办法。中年级孩子们上玩玩说说课,最迟钝的孩子眼里也会放出光来。他们没有的心理负担。欢乐的游戏极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专注的观察、积极的心情,导致学生大脑思维的兴奋,一定会在课堂和他们的习作本上流淌出亲切、流畅、生动的儿童语言。
如果我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儿童玩的意义和功能,并且能安排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玩,那么我们的习作课就会适合学生,孩子们就会饶有兴趣地在玩中学,做中学,学中做。让游戏玩乐激活习作的情趣,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切实提高书面表达水平。
课堂游戏都成了驱散习作恐惧的良药,成了训练观察思维和表达的最佳形式,成了学生从低段写话到高段独立习作的适宜有效的桥梁。这类游戏作文的教学结构易于掌握,一般由五个板块组成:一是导入准备;二是游戏;三是说说写写;四是交流评价;五是修改誊抄。
游戏作文教学要成功,第一要明确课堂游戏设计基本要求。无论是吃的、玩的、画的、演的都要做到新鲜有趣,在台上的学生不多,学生活动的动作大且易于观察分辨,游戏情绪高昂健康也容易控制和表达。第二要摆正游戏表演的位置。它们是寓教于乐的手段。它从课外引进但又区别于课外游戏。应当根据。第三要寻求读说写教学的有机结合。在观察和说话时,要提示学生以我为主,讲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鼓励说孩子自己的话,努力和阅读同步,要注意言语规范,吸收书面语言,训练一般先说后写。第四要讲究循序渐进。游戏习作教学不能心血来潮,临时设计安排。应该根据年级阅读和写话的总体要求,根据儿童学习的客观规律,做到前后衔接,循序渐进。游戏设计,先易后难,先观察单个再多个,先一方再双方。
游戏作文创造了学生无意学习的境界,让孩子们尽情体验学习的快乐,在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中,主流价值在渗透,语言知识在运用,表达能力在提高。
张化万作文教学语丝
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感受真切具体地倾吐出来,再现当时的情景,是小学生作文教学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需要用简洁连贯的话,把事情介绍清楚,这是小学生作文语言训练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可惜我们常常忘了后一个重要任务。3.让课堂习作教学充满情趣
让儿童生活化地进行学习,是小学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习作课上得充满情趣,努力实现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重新体验生活,触发喷吐交流的欲望。
中年级《吃西瓜》习作教学,不仅让学生细细观察老师手中西瓜外形、颜色,还乐呵呵地吃西瓜。吃西瓜时,我奖励吃得快的、吃得干净的学生再多吃一块西瓜,让还想吃西瓜的学生自由上来再拿一块西瓜,学生充分感受到吃西瓜的乐趣。然后课堂录像重现学生吃瓜、抢瓜、品瓜的环节。从表面看,录像的确是在重现生活,学生的确是在观察生活。但请注意,那是在学生有了尽情尽兴地吃瓜、抢瓜、品瓜的真切体验之后,那是在学生依然沉浸于吃瓜、抢瓜、品瓜的美好体验之中。因此,这一环节不是冷冰冰的观察生活?而是在通过营构一种新的体验以强化和彰显对吃瓜、抢瓜、品瓜这一过程的重新体验。这是换了角度、换了心境之后的重新体验,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格外真切和独特。激活了学生喷发情感的愿望和激情,孩子们吃得不亦乐乎,说得不亦乐乎,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忘记自己在进行写作学习,而不会意识文化传承的沉重,习作的负担,情感升华的艰辛。那些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认识和知识变为自己的可以感觉的、可以交流的东西,并慢慢将这些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习作教学只有拨动孩子的心弦,才会在课堂留下天真无邪的笑,学生真情实感才会真实宣泄,语言表达才会畅达自然。
二、要乐于习作须适应和唤醒学生需要
影响学生习作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好,就要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和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策略佳,我们的教学方式须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活习作需求,是启动学生动力的重要途径,是调动学生胜利完成习作任务的好方法。
1.习作是小学生生命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习作是学生生命的需要。他们希望习作学习符合生理需求,老师布置的习作是游戏的、活动的、身体能够承受的;进行习作练习是安全的,不会无端挨批受训,担惊受怕;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习作是能够和老师、伙伴、家长和社会交流沟通的;习作的努力是能得到老师、伙伴和家长的尊重、理解和表扬肯定的;自己在习作的过程中能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语言,能接受和欣赏别人,别人也能欣赏接受自己的习作的生命过程。2.倡导用任务激活学生习作 实践证明最好的学习是不知道学习的学习。儿童乐意接受的实践任务是动力,是催化剂,是引领学生习作前进的力量。要破解习作难,要将作文教学以语言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转变到适应学生生命需要,学做人、学做事、学语言为共同的价值取向上来。如写景习作,过去常常关注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400字,不太考虑写的是否真实的人、事、情。而以任务驱动的习作教学,将《记 times;times;景点》设计为帮助外地听课教师提供游览景点介绍
制作《请到 times;times;来游览》的卡片。这样景点特点的习作变成学生自己的表达需要。作文写得好坏,不仅意味是否掌握写景习作的,更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帮助老师排忧解难。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3.习作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
写作是语习的需要,但更是生活需要,作文应当是学生生命愉悦的享受。我们的习作教学要努力构建学生习作应用的平台。
(1)自我应用的平台。让学生的习作介绍自己的玩具、小发明、小制作、烹调菜肴,写写《糖醋排骨制作说明》《不怕风吹的衣架制作》等等;设计布置我的小天地,并作介绍说明
《请到我家来》;给自己的相片、图画、录音带等作成册,《一个小女孩成长的脚印》;写请假条、借条,捡到或丢了东西,写启事;中高年级,以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方式编写各种各样的,录制个人的语文学习音带,编写制作个人的作文选。(2)学校应用的平台。
传统的应用文教学,常常是黑板上建议书教完了事,给爷爷奶奶的信经老师批分后,亲人永远收不到。我们应当为学生在学校搭建习作应用的平台,可以放手让学生轮流为班级发活动通知,出节日的板报稿,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习作接龙大比拼,每天每人发挥想象接写一段;作为小干部、小伙伴、小主人在班级家长会上,向家长们介绍班级的情况,伙伴的出色,自己的学习和习作,为中队活动设计串联词;向校长写建议书,提出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建议、新设想;为学校的会,为广播台、黑板报写稿,参加各类习作比赛(3)家庭应用的平台。
搭建学生习生习作应用的频率,满足学生习作成功的欲望。除了课本中要求的书信练习,每个学期瞅准机会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书信交往。当三八节来临时,引导学生给妈妈、外婆、奶奶、阿姨写封信,祝贺他们节日快乐,母亲节、父亲节到了,我让学生把写好的信放在爸爸妈妈的枕头边。春节,让参加烹调写作小组的学生给家里准备年夜饭的菜单。
请想想:当亲人们冷不丁收到孩子稚气真挚的问候和祝福时,看到孩子在信中对父母的感激和理解时,当爷爷奶奶拧开收音机听到了自己的孙子、孙女在电台帮助问诊自己病痛的消息时,你说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胸膛中会涌动什么样的情感?会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学校生活投射怎样的目光?我想只要是正常人一定会有沐浴在阳光中的感觉,一定会喷涌出爱的激情,会比以往更疼爱孩子,更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孩子也会从家人的欣赏中、赞美中,蓦然发现亲情的美丽,学习习作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得到一种交往的满足,情感的满足。习作家庭应用平台,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加深学生与亲人的情感,真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张化万作文教学语丝
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懂得写作文的意义,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明白习作要求。以成功促进儿童的新的作文学习。要使学生作文有兴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玩,把玩进行到底;要使学生作文有兴趣,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心理;要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作文评价交流的方式方法要有趣,并让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获得欣赏赞扬。
(4)社会应用的平台。
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笔为身边的好交警、好建设提建议,查找大街小巷的店铺广告中的错别字,汇总统计,给市长发信批评社会上乱用错别字,建议纯洁城市的文字形象,可以向各职能部门投诉违纪违法的事件
习作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载体,满足交际沟通的需求,关注课内外的延伸。校园是学生第一生活场景,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表达是习作教学重要的任务,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作文不仅是学习生存的需要,更是学生愉悦的生命过程,需要学习交往、沟通和合作,需要跑出去实践,不仅动脑,还必须动口、动手、动脚,所有感觉器官都得工作。学生因需要而表达,习作难也就易于破解。4.满足学生实验探索的需求
新课程要求习作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创造潜能,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而这一目的达成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科学实验习作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小学科学实验习作的基本特点。
①综合性:重视相关学科的自然整合。它是多学科整合的结果。例如高年级的《摔不破的鸡蛋》涉及的压力、压强、浮力、速度,的计算,手工的制作,语言的表达等等。
②全面性:科学实验作文,讲究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科学实验只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凭借,它不仅关注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更关注的是儿童投入科学实验实践活动的热情,是他们主动地在课内外、校内外自主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过程中,追求新奇、渴望求知,与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实践感受,是他们朦胧的科学实验的意识产生,是活动中释放的大胆思想和艰苦研究实验又快快乐乐的心境。
③个性化:尽管习作课实验一般是同样的,但教学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个性表达。同一实验,引导不同体验;同一实验,希望不同题材与命题;同样命题,要求不同中心与表达。例如,《摔鸡蛋的学问》,学生就拟了127个题目,有写人、记事,有记叙、议论,每个人的习作都不一样。张化万作文教学语丝
只有儿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语言目标才真正有意义。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语言作文,因为只有这样,儿童的习作才会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这应当是作文语言教学的关键要求。误导学生用成人的思想、思维和语言,来反映和表述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不是成熟,而是对儿童情感和
④实践性:实践提高认知和语言表达。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被关注的感觉,获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欢乐。强调学生人人都是实验的主人而不只是观众。
⑤儿童性:符合儿童认知的客观规律。科学实验作文符合儿童好奇求知、好胜好动的特点,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客观水平。习作教学的发展任务和儿童现实相吻合就容易体会成功快乐。
(2)小学科学实验作文的基本分类。
一类是能在两课时内进行的习作训练。例如,中低年级的捏鸡蛋乒乓打架玻璃上跳舞的青蛙,等等。高年级烧不破的手帕烧纸船可乐瓶中的
神奇的纸桥,等等。一类是需连续观察探究的科学小实验。例如,养蚕日记,种子发芽,金鱼尾巴的再生能力,植物的表皮的种类和作用,阳光、温度对昆虫的影响,蚯蚓的痛觉(触觉、再生能力、血液)的研究,等等。
(3)科学实验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课堂不只是提供观察和表达的素材,还关注教学中学生实践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第二,学生不只是实验的观众,必须保证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真知。让全体学生人人动手实验。第三,实验重视的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不是进行准确的概念术语的教学。第四,选择科学小实验要量力而行,选用的实验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实验的安全性。
三、让儿童在习作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1.良好的心态是习作成功的前提
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功,也迫切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成功。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意愿。对于处于学习暂时困难地带的学生,教师应更多关注,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意义,促使他们走出写作的低谷,焕发出习作的激情。让儿童成功是老师赠给他们的最好礼物。成功是学生爱习作的基石。
学生眼中的成功是有层次的:完成布置的习作是成功,作文得好成绩被老师当范例表扬是成功,作文参赛并获奖发表是成功,习作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肯定采用是成功。不要希望学生一步登天,一直前进。曲曲折折、快快慢慢只要向前,就应当鼓励。学生习作成功不只体现在批改后的好评,还表现在习作动笔前游戏、活动、实验的开心参与,习作表达练习时的认真思考选择,习作后修改运用和评价的积极投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寻找习作成功的过程。
要帮助学生寻找成功,合适的期望是成功的起点,平和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小学生习作不是为了去当未来小作家,而是带领他们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生活、学习语言,让学生的生命更丰满。老师、家长都得寻回自己儿时习作的感觉,增强对学生写作需求和可能发生困难的理解和同情。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引导学生横向比,更要重视自我纵向比,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2.铺设学生习作成功适宜的阶梯
教育的本义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动地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但人的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同步的,由于个体差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甚至,还有个别人在某个时段、某个方面远远地落后于同龄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丑小鸭。怎么让丑小鸭尽快变成白天鹅呢?一个重要的方法是铺设科学适宜的阶梯,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一步是善意设计制造成功。制造成功是指学生的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他人给予的,并不是学生真正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对于暂时后进学生的起飞是十分必要的。
我教三年级时,班里有个小女孩。上课从来不发言,识字能力特差,经常要重听。她像只孤雁,上课不说话,下课没人找她玩。但是她观察周围的生活很特别,日记透着灵气,很有童趣。她曾经写过一篇充满童趣的《公鸡下蛋》的日记,尽管有很多错字,文句也不通畅,但是我在全班的朗读将这些都弥补了。当孩子们知道日记是她写的惊讶地大叫。那一刻,她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善意和帮助,感受到了老师送给她成功的快乐。这个成功就是老师为她的成长有意制造的。这种成功即使是那么的牵强,但对于小奕这样暂时后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满足和激励。将坚定对老师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成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通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这刻意制造的成功,是教师的一种善意,也是习作教学的成功策略。
促进孩子发展的第二步是耐心扶持促进成功。在此同时,我给她珍贵的一张学校卡,课堂最适宜她回答的作业问题,下课善意亲切的聊天。有一天中午,我在教室批改作业。小女孩和我讲述捡石头的趣事,我请她自由作文就写《捡石头》。而后夸奖她,给她面批,反复修改,她终于完成了一篇很有质量的作文
《花石头》。经我推荐,《花石头》在《作文》杂志上发表了。在老师扶持下,她获得了成长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成功。成功极大鼓励了她,同时也推动了全班其他同学的发展。很多同学都真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自己努力,我也能成功。
对孩子发展最有意义的是第三步放手独立夺取成功。那年我给班里的学生借了《小小发明100例》一书。小女孩认真读了好几遍,在汇报的班会上向大家介绍了她发明的《吹不落的衣架》。她不但介绍了,还切切实实做了一个,虽说不漂亮,但实用不会被风吹落。她的读书笔记上画着这吹不落的衣架的示意图,简洁而清楚明白地介绍了制作过程。这篇不在计划中独立完成的读书笔记居然获得了市红领巾读书笔记比赛一等奖。
她能独立夺取成功了。这告诉我孩子已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以儿童生命为核心的习作教学就应当促使更多的丑小鸭尽快变成美丽的白天鹅。3.到位的指导与评价是成功扶手
小学生习作需要教。这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好作文的关键是到位的指导和评价。(1)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习作指导,让指导切切实实成习作成功的可靠扶手。
首先要明确习作指导是多重的,我们的指导要全面还要抓住重点。
第一重是指导习作具体的技法。怎样审题选材,怎么记事、写人、状物和写景,如何处理详略,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等等。习作指导不讲技法不对,因为小学生习作需要,但把技法当作指导的重点和主流更不行。儿童生命的习作是不会受具体的显现的写作知识的束缚和限制的。
第二重是点拨写作的思维路径。理清写作思路,并非仅仅讲解作文模式,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更要指导思考生活,重在思路点拨。许多时候,学生习作碰到困难,并不是没有生活和习作素材,常常是思路阻塞甚至短路。
第三重是激活习作兴趣与激情,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小学生习作的最大障碍是对习作的恐惧和表达欲望的缺失。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写作指导应该从激活、唤醒和适应小学生习作兴趣与激情入手,指导学生把表达的欲望和激情用到写作中。习作教学只有激活学生习作兴趣和激情,习作的思路点拨、具体的写作技巧的方法指导价值才会显现。只有学生有了表达的兴趣,有了不吐不快的激情,无米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找米,有米就会去寻找最适合做饭的方法,才会心甘情愿地倾听老师、伙伴的指导,也会自主地去模仿、研究。当习作指导做到这一点,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才有真实的基础。
这种指导是宏观的,既需要我们着力创设适合儿童心智发展水平、兴趣的习作情景,又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在作前充分尽情地活动体验,以此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这最重要的指导当然包含习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这似乎很玄很虚,但只要抓住具体案例,指导会变得十分生动和有说服力。语文能力实质上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吸收、分析、梳理和储存、加工、输出
其次,习作指导要具体化。小学生的习作指导,一不是系统写作知识的讲述,而应当是融入每一次具体习作任务的案例指导。例如中年级的《吃西瓜》要指导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吃西瓜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抓住吃西瓜过程中的三个老师奖励吃西瓜的情节写。二不是学生一听就反胃的,次次雷同的炒冷饭式指导,而是每次都针对当下学生的习作实际,有重点有突破的指导。这次《洗手帕》是让学生把活动步骤写清楚,做到有序。紧接着的《称金鱼》指导和《洗手帕》既有联系又有明确区别,不光希望学生习作要有序,还要指导学生写出称金鱼的有趣。三不是不顾学生差异一刀切的指导,它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指导。指导有全班的,也有小组的,更需要个别的。指导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会针对每个个体进行引导、辅导和帮助。只有我们的指导是具体的,不只停留在写作概念、知识上,那么孩子本来悦耳动听的童言童趣,就一定能从习作教学各种绣花针眼里穿过去,获得成功,激活习作的欲望和激情。
最后,习作指导要过程化。习作指导不是只存在在课堂教学的指导课,而是涵盖学生习作起始的全过程。教师的习作指导融入学生习作准备、练笔、修改、运用的各个阶段,指导绝不一次性完成。
(2)要推进习作批改讲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幸福滋味。
第一,构建习作批改评价的多元化标准,规范与促进学生习作的成功。评价不仅发生在习作完成后的结果评价,它还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习作评价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一种评价,它应当是多纬度评价,包括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习作的全过程中观察、思维的方法与习惯,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动手交往的能力。
第二,习作的批改评价要让学生享受成功,批改要简约实用创新开放。
习作批改可以前置,实施多次批改。习作批改可以试行不打两分、一文两分、一文多分的评价方式。习作能力是综合的语文能力,需要积以时日方可有所作为。为了调动暂时后进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平时习作不合要求,取消两分以阅作结,留待习作符合要求后再打分。可尝试一文两分,既有写作水平的总评价,又增加习作的单项分。例如习作没有错别字、病句,题目居中,文章会分段,标点符号正确,就可以给100分。这样习作困难生会得到梦寐以求的95、100的高分,获得付出的成功回报。还可选择几次习作进行一文多分的尝试。学生认真予以修改的,再次给予加分。
批改,特别是增加的日记、自由作文可以符号批改,加快习作反馈的速度。批改多一些针对性强的眉批,亲切自然对话式的面批,每一个学生一学期至少保证有一次以上的面批询问对话的机会。
分数是学生习作情况的客观标志。但是它只是一把尺子,绝不是砍杀学习积极性的刀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学校、任何老师手中,评分都应当成为推动学生继续前进的杠杆。
第三,批改评价权要放开,让学生享受尊严和同伴的智慧,提高修改能力。一个学期可以抽1/4~1/3的习作让学生先自批互批,再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每学期1~2次,送达家长审阅,提出意见建议,尽量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群。增加习作展示的新平台,让所有学生的习作都可以修改后在班级优秀习作栏张贴,都有权当众宣读,给学校广播、电视投稿,在家长会、幼儿园、兄弟年级宣讲创编的故事、童话,参与各种习作比赛,有条件地上网展示,让社会上对此关心的所有人来批改评价。
这样的批改评价是简约而不简单,实用而不单板,创新包容多维。它为全体学生的习作创造更加丰富的成功机会。
第四,尝试评价过程化,记录成功体验快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做好家长和学生工作,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各个层次的学生开始档案化评价的尝试。先给习作档案起个响亮有意思的名字,再在档案的起始位置,写出寄语,表达盼望成长的希望。接着是习作资料积累。然后是档案的核心部分
习作收录。最后争取一切机会举办习作档案展示欣赏。这是一个民主的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家校、亲人之间的沟通过程,还是一个重读梳理,品味体验成功的愉悦的心理过程。
只有获得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才会真正树立自信,学会习作。经历成功,学生会明白习作的意义、用处、乐趣和习作的责任。让我们追寻儿童的需求,营造习作学习的兴趣,用师生习作的成功,浇铸新世纪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重要提示: 文档由 http://www.xiexiebang.com/hechaoscut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第二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论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论文
大通县长宁镇上鲍小学
孙文红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中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识新课程改革中的主要内容。
过去,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具体实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运动场上精彩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达到练笔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奇怪,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要真正认识事物,不仅要靠观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作文训练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中年级注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高年级要有意识地抓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之有理。
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还要突出抓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向书本学习表达,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表达训练。观察发展了思维,思维促进了观察能力的提高,表**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促进观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因此,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极为重要方面。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作文的规律,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目标,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 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本领。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 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诸如:1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2教师包 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图纸”砌砖,完全剥夺了学生习作的自主权。3说写脱节。学生作 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可见,要根治小学生作文中的弊病,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非改 革作文教学不可。
一、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实施办法
(一)训练“三开放”,即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
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作文教学力求做到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 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 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计划、合同等应用文、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 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教学“四步走”,即课内一次作文训练按“看”、“说”、“写”、“评”四步进行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材料。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小学生 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 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 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 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 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互评互 改是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集中讲评是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调控,不要急于做出结论。
(三)目标“五自能”,即训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立意”、“自己选材”、“自己列提纲”、“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1自己命题。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审题结合起来。通过审题,掌握文章题目的基本形式,学会审题方法。这样,学生在自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 借鉴阅读中文章命题的形式,练习自己命题;在命题作文训练中可以应用在阅读中学到的审题方法练习审题。自己命题的要求是:题目要具体、新颖、简洁。
2自己立意,培养学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中的概括中心对应起来进行训练。要让学生知道,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写什么”和“为什么写”两部分。自己立意的要求是:要正确、集中、深刻。
3自己选材。培养学生自己选材的能力,要注意两点:①借鉴阅读中有关文章的选材方法,让学生懂得材料的选择、取舍及评略处理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根据中 心的需要,有用的则取,无用的则舍;重要的评写,次要的略写。②注意选取那些和自己认识水平接近的材料,选取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4?自己列提纲。培 养学生自己列提纲的能力重在借鉴范文。①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给课文编写提纲的好习惯。②掌握记叙文常见的四种材料安排顺序。5?用自己的话表 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要强化两个方面的训练:①训练学生不说假话说真话,不说空话说实话,不说套话说心里想的。②学习范文或 优秀习作,训练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二、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成果与分析
我区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历经十一年时间,实验成果令人欣喜。
(一)小学生形成了“自能作文”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作文难”问题,同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十年来,小学教研部在学生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曾在不同学校对不同学生做过多次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明显超过普通班学生。下面是其中一所学校实验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测试成绩(内容略)。
(二)小学生作文水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
据统计,1988年至一九九七年,我区小学生习作在国家、省、市级少年儿童报刊上发表的有近百篇;在国家、省、市级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的有近千人 次。为展示我区小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区小学作文教学,去年,我们从全区各小学推荐的优秀习作中精选出137篇,编辑出版了双阳区小学生作文选—— 《小荷才露尖尖角》。
(三)开发了小学生智力,促进了各科教学。作文教学从观察入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许多非语文学科的教师反映:作文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强于普通班,他们反应快,看问题准。
我区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所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成效,主要原因如下。
1教师肃清了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端正了教学思想,明确了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作文教学做到了既教文又育人。2符合作文教学规律。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解决了小学生习作脱离生活的问题,把“观察、思考、表达”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理真、情切、意达”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开放训练,符合小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规律。3符合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立体性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把对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视为整体、教学的各环节视为部分,在服从整体目标的 前提下,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作用,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人包揽的僵死局面,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学生作文 不是被动的“要我写”,而是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我要写”,学生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2)从说到写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变传统作文教学的 “光写不说”为“从说到写”。写前“说”,通过“说”构思文章;写后“说”,通过“说”评改作文。学生不仅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添了习作的趣味性。3?多看多练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行内容开放、形式开放,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增长了 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锻炼了表达能力。4?读写结合原则。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注重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 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我区的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1988年省、市有关小语教学专家、教研员到劝农山乡中心校进行实地鉴定,一致认为我 区的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是全面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1989年这一教改实验被吉林省教育学院确定为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省教委副主 任张茵同志对此项实验很重视,曾指示有关部门在省内进行宣传。1990年长春市教委、市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召开现场会向全市各县区宣传推广了我区的小学 作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中央教育科研所研究员张田若同志曾专程来我区考察、论证此项实验,并予肯定。一九九七年,吉林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分别播放 了我区太平镇小河子村小学刘西尧老师的作文教学录像课。
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是我区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成功实验,是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我们相信这朵改革之花将越开越鲜艳。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破解学生怕作文这一难题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破解学生怕作文这一难题? 望江县鸦滩小学 叶永青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几十年,学生怕作文是一普遍现象,大部分的学生是谈文色变。有的无话可说,短短几句话就草草收兵;有的心中有话说不出来,内容空洞,语言贫乏。那么,怎样才能破解学生怕写作文的这一难题呢?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生活积累、阅读积淀、认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么做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看多读,注重积累。
二、留心观察,抓住顺序。
三、放手练习,鼓励欣赏。具体的教学步骤是: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并能积累好词好句,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生动、形象。
二、作文的基础是观察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向他们熟悉的生活,写起作文来也就自然会有表达不尽的真实内容。
三、勤动手、勤练笔,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对生活的观察和词句、篇章的积累做基础,就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去大胆练习。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多鼓励、多欣赏。
这样,学生就一定能克服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提高写作兴趣,写出精彩纷呈的生动文章来。
第五篇: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
把课堂知识与生活着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课堂的学习中得到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是死板、无用的理论。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作为新一代课堂的引导者,该如何设计为题,引导学生呢? 我认为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人,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教师简短的导人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二、学会从书中探究知识。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从书本、例题中探究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常用尝试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或例题后,把所获取和理解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以解决数学问题。如前面提到的教学“认识一位小数”时,通过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学生无法用厘米作单位表示长和宽的准确数时,让学生通过自学例题1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自学前,教师一般都要先向学生提出自学目标、要求,或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从书中探究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三、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上课的效果应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使每位学生真正身体力行走进新课堂,学习新知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通过分组分工,为了一个问题,大家激烈讨论,无论结果如何,单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竭尽全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少收获。
四、激活思维,强化能力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造就相互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以轮流结成对子、合作小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提问、补充、订正等形式开展数学探讨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发表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的空间。在教学每一个内容时,我都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把自己探索的看法、结果在小组中或在班级上发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每节课在学生学完全部新知识后,都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结束语
合作探究学习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2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我们品德教研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学习了“新课程小学品德教学常规和教学建议”,并组织了充分交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从四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对教学准备的要求;二是对教师教学实施的要求;三是对学习评价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四是对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十分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通过学、讨论,使执教老师对小学品德教学常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都认为新课程下教学常规和教学建议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更为实际的方向,能有效帮助自己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差距。进一步认识到落实常规对提升教学质量的紧密联系,并对如何落实教学常规达成了如下共识:
1、教师在平时要严格按照备课要求进行备课
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组合,资源挖掘,教学形式等,还要备教学准备,因为根据学科特点,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如资料搜集、实物观察、人物调查、采访等。
2、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虽然上课不是照本宣读,也不是教案走场,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纯粹把备课留于形式。把上课视为游戏。在教学中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教学的每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在了解、认识、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积淀一定的能力素养或道德素养,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世界产生共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吸收、内化的过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勿需安排得的水泄不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读读、想想、写写。听说读写不是语文课的专利。相反地,课堂中要给学生一定的作业时间,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最有效的状态。
3、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
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活动、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创新和完善。
4、加大资源开发,重视学科合作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这学期,在教学四下年级品德中,我就充分利用了区档案馆、区敬老院等这些社会机构资源,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应重视阅读报刊书籍,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历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利用其他课程,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在明确努力方向的同时,大家也提到了不少实际性的困难,如课前的准备工作因学生的能力、习惯等问题或家长的诸多因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往往是老师说得很激动,学生听得很心动,回到家后没了行动。高段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化时间,还要有相应的场景,但学校的实际情况,安全因素等又不允许学生走向社会去实践、感受,等等,一切的一切教不待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3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怎样才能使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怎样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给出了精准而又通俗的解释,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会学习的能力,并且终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动自愿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如果他是被动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惫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小。学生的学习也如此。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4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后,我们课题组又开展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真学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又升华了许多,体会也颇为深刻。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非常精辟,可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座灯塔。
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样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自己动手,小学生刚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十分兴奋和好奇,加上老师对计算机神奇功能的介绍,更加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又多了一份兴趣,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当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着力探索的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指导性强,特别强调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小学阶段智力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计算机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把计算机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如教学“存储器”时,把“硬盘”比作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而易举的事物来做比喻,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多次提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的适用于小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兴趣难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实践中,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特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修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修,我感觉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还当努力学习,争取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再上一层楼。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20xx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6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理解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课程的精髓。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二、课程素材来源于儿童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以往我们忽视了生活,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同时也忽视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课改注重了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中的相互作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要求也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评价方法。
2、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小组个人的评价。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交流与分享的竞赛活动。各小组分别从了解服饰、饮食、居住、婚俗、节日、礼仪、禁忌等方面选一项内容接受任务。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各组交流展示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情况、以及各组倾听的质量等等。各组也会制定评价组员的一些标准。评价学生在组内学习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与人合作的情况等。通过分享交流竞赛,指出各小组需要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各组的不同表现,分别评出最佳发言人、最佳编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听众奖等。
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改变了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竞然提出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错误口号。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7
大学毕业以后,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我就会告诉他,我是数学专业的。而今,我参加小学数学教育已经4年有余了,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会回答,我是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阅读“小学数学学科”这一内容,我受益匪浅。在我原本的认知理念中,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教育的数学就是一回事儿,他们都是数学。而今,我才知道,原来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之后,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想着某一天可能会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也想着可能会高屋建瓴,视野更宽广。而今,我体会到作为教育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能够互通,却又不得不区分异同。
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这三个“数学观”简单概括了人们对小学数学(儿童的数学)的根本认识。
我对P8内容中“生活数学观”的研读有了一些体会。原文为:
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判断、运用数学,并经常能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数学,特别是要在对学生的个人、社会及职业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中运用数学。因此,中小学数学不应是外在的知识,让学生感到陌生,而要处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说,必须填平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儿童的经验和文化应该成为其在校学习的基础。
我的思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减小杜威所说的鸿沟。儿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生活化的普遍现象又是不争的事实。小学数学阶段孩子们所接触到的数学,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生活。因此学习数学,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故事、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出发点。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进行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融入其中,就是我们当前在做的数学教育。外加引导、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些是站在儿童数学观的角度去对待成人数学世界和儿童数学世界之间的差异。读懂儿童的心理,激活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尝试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经验归纳、直观操作、建构数学知识,形成并非严格的数学概念。如此这般,小学数学教育也能在未来学生接触到数学科学起到好的作用和影响。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8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9
继续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十章第三节“规则学习与发展数学素养”。本次阅读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很感兴趣。
在上周的培训中,受邀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数学核心素养,而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首。听到数感,我的理解是对人对数的感觉,通过阅读我对数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所谓数感,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最主要的途径是结合生活实际,儿童认识数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活动置于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运用数。良好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数的位置感、数之间的关系的敏锐反应和对数与数运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55,学生看到这个数能较快地反映出55是100的一半多一点;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是50和60;55是5个10和1个5组成的。
发展数感还可以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儿童对各种数据的探究来逐步发展他们的数感,因为不同的数据显示着不同的位值特征和数的关系特征;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处理各种数据,以此来发展儿童的运算策略;可以通过对不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来发展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0
不知不觉间,新课程标准培训已经接近尾声,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我获益匪浅,感触颇深。李老师精辟独到的分析使我对《义教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一些以前无暇思考也无从思考的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龚老师细致地给我们讲解英语教材修订的变化,通过对比使我们对新老教材有了全新的了解。而陈老师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更是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堂的艺术。我要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我的教学生活中,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血液中去。新教材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明确目标
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4、创造性运用教材。
5、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三、做好教学反思并体会到其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评,并进行处理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形成自我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深刻变革的目标。在教学中除了课前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和顺利完成任务外,课后认真反思,及时回顾和总结每一节课的心得体会,写出教学日记,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是教学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我要感谢这次的培训,它给了我们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只有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成为我今后一段时间需要不断温习和感悟的资料,我也会“将新课程标准融入在自己的教学血液里”。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的好书。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本课程由理论与案例两部分组成,在理论部分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建构特点,概括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并对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进行了反思。案例部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精选了 29 篇课文,每篇课文给出了 2-3 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与相应的课堂实录,并对设计思路进行了反思与点评,通过大量的实践课例帮助教师掌握小学语文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等不同课型的创新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打破定势,引导思维。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展示才华,拓展思维。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2
一、认真领会课标,教材的精神
新课标教学中,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数学应用等。教材的指导思想:讲背景,讲过程,讲应用,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适当用信息技术。
二、对过去教学的几点反思
1、在上学期教学中,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是教师的耐心不足,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原理教学没有让学生去认真体会。教学中有过分注意题目训练,认为多做题目才是实在的,一个阶段下来,我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我认为不是这样,特别是解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往往概念模糊,无从下手。
2、以往教学教案编写,周练习中,有拔高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分数较低,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3、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学生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怎样想到这样做,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导致有时一味地抱怨学生,没有从自身去反思自己。
三、对以后教学的设想
1、认真领会教学目标,力求做到“准确、具体、有用”
课堂教学应当强调“准确、具体、有用”。准确,就是准确反应“课标”的要求。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数学理解要求,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教学目标既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具有发展性(处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具体,就是要用可操作性的语言,把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做出具体界定。有用,就是要阐述清楚经过教学学生将会有哪些变化,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以使目标成为有效教学的依据,同时为检查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2、力求做到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有机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双基”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使活动教学真正有效,关键是提出有意义、适度、恰时恰点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有平台,这就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问的问题。要使问题设问在学生疑点。数学知识发展的关节点上,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上,数学思维的症结点上。这需要我们备课组平时多加强教研、互相研讨。什么样的活动有效?什么样的交流有效?关键看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要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实质性的思维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并逐渐发展数学能力。
3、力求做到有效训练。有效训练:——为学生能力提高而练。做数学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做数学题。
选题过程中做到:(1)注重基础,注重发展(2)注重阶段性(3)典型性(4)注重功能性、新颖性、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5)继续坚持周练,力求做到单元过关。
四、注意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功=反思+经验总结。(1)反思教学中成功与得失(2)反思阶段性教学得与失(3)引导学生做阶段性学习回顾与练习,并能及时落实与检查,同时也能反应教师教学中的不足(4)从学生典型性错误中反思自身教学的不足。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3
首先,感谢南通商贸学校给我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时间是从7月8号到7月17号,为期共十天。培训主办单位是江苏省教育厅,承办单位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内容是财经商贸类老师新课程培训。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六位专家的讲座,他们分别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下面我就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革新职业教育理念,明确职业教学目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学理念革新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功能。而此次学习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教学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二、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把握两个度。
一是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促进文化教育功能化。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基本素质养成奠定基础,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更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要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能力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要支持职业院校根据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调整,要避免简单地组织和安排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和质量评价。
二是以适应行业企业劳动组织和技术发展需要为度,促进专业教育情景化。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把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提高道德认识。通过教学我感受如下:
第一,品德与社会的外延广泛,教师备课时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游戏活动等,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同时深刻理解课本知识。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给学生展
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小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调整的内容之多,涉及的知识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水平。
为了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区教研室、学校领导先后组织多次新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应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下面我就谈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点体会。
一.端正态度,重新定位
通过不断地学习、“充电”,我认识到,我虽然从事教学多年,但是面对现在教新教材,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用老经验去对待新问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淘汰。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一位新教师自居,虚心求教,经常与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使自己进入新的角色。
二.深入钻研,认真备课
以前,在我的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如今的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挑战对我说,是不言而喻的,给我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我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索知识储备点及相关链接的知识点,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学用具及课件,才能做到驾驭课堂,胸有成竹。
三.组织教学,严谨有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交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要求给老师上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而且要有以一变应万变的驾奴课堂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应严谨有序,把握好分寸,如果时间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或者又回到老的教学方法上。尤其是慢班的学生,自制力特别差,若放任自流,认为让学生互助交流,他们往往会利用这个时间讨论昨天做了什么,下课后去什么地方玩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东西,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注意各小组讨论的新动向。一发现学生有“越轨”行为,要不动声色,亲切地来到学生身边,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做到不折不扣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经过两年多的大胆、刻苦实践,课堂终于变样了!课堂变活了,变得更有趣了,使老师更亲切了,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我力求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有兴趣和热情;力求从挑战性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关注及研究的兴趣,在过程中体验,养成探究的'习惯,注重过程。分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承担个人的责任,成员之间要沟通,要交流。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
我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交互学习的平台,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
四.及时反馈,耐心应对
新课标内容精、时间紧、要求高,要按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对慢班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新课标是按发达城市学生发展的要求编排的,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本身就相差一段距离,如果我们不及时地抓好每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工作,我们与城市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远。基于这点原因,我每节课基本上都使用课件,或精心提炼要点,或精选一些典型例题,供课堂上反馈。每天课前5分钟,讲评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使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对于慢班学生来说,一个知识点讲了三遍四遍还不懂是常有的事。比如我在讲《陈涉世家》一课时,对于“今诚义吾众诈自成公子扶苏、项燕”一句讲了多次,第二天课堂提问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错误。这时千万不能发火,要沉着、冷静,耐心引导,细语轻声地把其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反复讲清楚,然后再出示训练题让学生练习,经过反复地、耐心地、多次演练,终于使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
五.实施课改,任重道远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课改开展几年来,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步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日益显现。作为担负起培养国家人才重任的教师来说,要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课改这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