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乡土情结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3 00: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乡土情结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第一篇:1.3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题解)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张先《千秋岁》“丝”“思”,谐音双关。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注意显在语言标志)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永不退色”。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2:乡土情结由来——童年烙印/3:少小离家/4:离家际遇/5:战争、放逐/6:海外游子,心系桑梓—最重的——份乡土情:民族向心力)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永不消失”。(首尾呼应,得以强化)

总结:文章以“乡土情结”为线索。1-2引述古代思乡的诗点明话题,说明童年的烙印是“乡土情结”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3-5为离家情形,写惹发乡思的几种情形,不管什么情况,思乡是“慈母手中线”永远将游子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思乡情人人皆有,而只有远离故土时才会强烈表现出来。

当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时,乡土情结发生升华——故土之思,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主题由此升华,这是最重的一份乡土情。

第二课时

四、探究文本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引用诗句的作用)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2003年高考试题)

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3、补充阅读陈德才的《乡情》。(童年:无忧无虑、洒脱无羁、纯真烂漫;成年:生活重压、礼仪拘谨、功利权衡。童年是一首无尽延伸的美丽梦境,是最初的沟回,是最深的烙印。)

4、总结1、2两节。

前两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5、方东树在其《昭味詹言》中说:“所谓涉世艰险,故愿还故乡。故乡者,本性同原之善也。”所谓的“本性同原之善者”,应是指一种安定、和谐、平静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感受,“它意味着稳定幸福,意味着纯朴无邪。一句话,它意味着真、善、美。”正因为如此,故乡情结才稳稳地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叶落归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

6、传统将故乡比作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言其久而弥笃。可换个角度按照第四节从抚慰的角度拟写排比段。

7、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8、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上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9、补充阅读相关史料。(战争放逐)古今往来许多仁人志士屡(横)遭放逐,然身处江湖之远,心驰庙堂之高。

10、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11、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三课时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1、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2、由此,由自然说及人伦,由传说说及现实,由历史说及当今,由“小家”说及“大家”,“乡土情结”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第6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归纳全文,呼应首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强调新时代背景下,“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五、总结全文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六、艺术特色

1、由情真而情深。

2、熔文、白和书、口于一炉。(教参P122-P123)提倡雕琢而无痕迹,刻意求工而又显天然。如写自己数十年的沉浮、甘苦与艰险: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

八、总结柯灵的创作历程

以天地为心,造化为师;以真为骨,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崇高闳远的未来为理想,艺术的历程和生活的历程同样瑰丽,而又同样漫长、曲折和艰辛。

七、作业:仿写《家园如梦》中的一节。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八、反思总结:

在现在这样一个流动已成常态的社会,学生到底应该从本文学懂什么东西?

第二篇: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五、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注意依据)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什么叫乡土情结)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齐读本段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说明:本文写的是乡土情结,所以开头先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这段还有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先看对话栏,编者什么看法?)赞成否?你还有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吗?

你能理解这些诗句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诗句内容。老师辨正,引导。一为思乡情,一为近乡情怯之情,一为他乡遇乡人之情,三个侧面。

1、突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结,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

2、从三方面写乡情,也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

3、加强了文采和诗意。

2、,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段其实是写人为什么会有乡土情结,我们昨天的问题是:

人在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①父母、亲族的爱(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

④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03年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查找信息,精练概括)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同学朗读体会一下。的确,童年时期,故乡打在身上的烙印确是难以磨灭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生谈

总结过渡:的确,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故乡的文化起决定作用。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故乡为它涂抹上色彩。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有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些,人们才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3、既然人们这么爱家乡,那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于是作者来回答了。下面我们一起研习课文3-5小节。

作者在第3—5段中所描写的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概括内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③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灾难、战争、放逐)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这三种情况?从我们现在来看,离家的情况有没有改变?(1、有和父母意见不合离家出走的。2、外面的诱惑。

虽说现在提倡弘扬个性,也常听你们说“有个性,我喜欢”,但这种离家你们觉得提倡不提倡?我想面对这个还需冷静思索,面对十八岁,我们还需和父母多加沟通。//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所以我们现在还需练就金刚钻的本领。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乡土情结教案设计(苏教版必修一),过渡:无论是创世界还是谋生存,浪荡乾坤的结果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

4、迅速浏览第四段:

思考: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

离乡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失败而归;流连在外;倦于奔竞;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因为乡土的梦永远追随他们,且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失败时受伤的心需要家人的抚慰。得意时需要向家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是否如此?

4、第三种离家原因是灾难、战争、放逐,这和“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为战争、放逐离家,使乡情又加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

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第三篇: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

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画出来,注意“哪些”,不只一点)

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

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5.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四、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注意依据)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什么叫乡土情结)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齐读本段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说明:本文写的是乡土情结,所以开头先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这段还有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先看对话栏,编者什么看法?)赞成否?你还有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吗?

你能理解这些诗句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诗句内容。老师辨正,引导。一为思乡情,一为近乡情怯之情,一为他乡遇乡人之情,三个侧面。

1、突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结,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

2、从三方面写乡情,也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

3、加强了文采和诗意。

2、,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段其实是写人为什么会有乡土情结,我们昨天的问题是:

人在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亲族的爱(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

② 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

③ 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

④ 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03年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查找信息,精练概括)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同学朗读体会一下。的确,童年时期,故乡打在身上的烙印确是难以磨灭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生谈

总结过渡:的确,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故乡的文化起决定作用。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故乡为它涂抹上色彩。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有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些,人们才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3、既然人们这么爱家乡,那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于是作者来回答了。下面我们一起研习课文3-5小节。

作者在第3-5段中所描写的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概括内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③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灾难、战争、放逐)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这三种情况?从我们现在来看,离家的情况有没有改变?(1、有和父母意见不合离家出走的。

2、外面的诱惑。

虽说现在提倡弘扬个性,也常听你们说“有个性,我喜欢”,但这种离家你们觉得提倡不提倡?我想面对这个还需冷静思索,面对十八岁,我们还需和父母多加沟通。//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所以我们现在还需练就金刚钻的本领。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过渡:无论是创世界还是谋生存,浪荡乾坤的结果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

4、迅速浏览第四段:

思考: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

离乡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失败而归;流连在外;倦于奔竞;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因为乡土的梦永远追随他们,且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失败时受伤的心需要家人的抚慰。得意时需要向家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是否如此?

4、第三种离家原因是灾难、战争、放逐,这和“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为战争、放逐离家,使乡情又加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

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林则徐。齐读他的诗。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因国家的原因而离乡的。

这两段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核中被删除了。似乎可以不写,但充实了文章内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6、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

(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要点抓得很准,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而作的。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

思考: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03年高考题)

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我们知道这是例子,为了证明什么?)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乡土情结)

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结构)

海外华侨思乡报乡,值得赞赏。但我觉得,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下面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如今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情。

五、作业:

1、常规作业归纳。

2、按常规预习《前方》

并针对第11、12小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

4、积累字词。(参照有关教案

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岖(qí qū)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 搭讪(shàn)褪(tuì)色

发轫(rèn)濠(háo)水 翰苑(yuàn)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第四篇:乡土情结学案

《乡土情结》学案

命制人:

审稿人:时间:2009年9月

教学目标:

1.深入朗读体会,理解作者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

2.研究性学习,讨论文本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体会作者将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领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主旨。

重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难点:探讨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及意图。课前预习

一、题目解说: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作者介绍: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剧作家,著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剧本《腐蚀》。他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柯灵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

三、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四、熟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识记字形。魂牵梦萦

灯阑酒灺

忐忑不安

怯生生

搭讪

悠邈

........褪色

崎岖

田塍篱角

三匝

侘傺

铩羽而归 ........门扉

怡然自得

谪居

欷歔

发轫

含辛茹苦 .......桑梓

蕞尔

翰苑

濠水

屹立

翘首 .......方兴未艾 .娇羞

啜泣

寥落

缔造

眉梢

低徊

桑乾.......河 骄傲

拾掇

廖(姓)

谛听

稍微

徘徊

乾坤 .......矫健

辍学

杀戮

根深蒂固

绮窗

休戚相关

濡染 .......

2、字词解释

魂牵梦萦:

功败垂成: 寥落:

缔造:

开宗明义:

欷歔:

根深蒂固:

发轫:

方兴未艾:

翘首: 桑梓:

休戚相关: 安土重迁:

含辛茹苦: 风雨同舟:

屹立: 侘傺:

铩羽而归:

3、填空

①“慈母手中线。”这是诗人 在《 》一诗里的句子。②男儿何不带吴钩。③“,不敢问来人。”出自 的《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这是 的名句。⑤唐代 在《 》中写到“,还乡须断肠。”

五、文章脉络

1、读第一段,什么是情结?为什么要说“乡土”是情结?。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4、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5、我的读后体会:

课堂学习:

一、检测预习效果

二、处理预习案中的练习题

三、合作探究:

1、《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古诗文的例子很多,找出并分析大量引用古诗文的好处。

2、体会主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本文以 为线索,由“小家”到“ ”,由“离家”到“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 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对 的热爱之情。

3、我的收获:

课后拓展: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悠邈(miǎo)翘首(qiào)绮窗(qǐ)方兴未艾(ài)B.田塍(chãng)桑梓(zǐ)濡染(rú)含情脉脉(mài)

C.铩羽而归(shà)休戚相关(qī)酒阑灯灺(xiâ)慰藉(jí)D.侘傺(chà chì)欷歔(xī xū)蕞尔(zuì)低徊(huí)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处的乡民最是安土重迁,每有事端,便早早重新寻找新的住处。B.英勇的革命党人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以暴易暴,大快人心。C.在哈尔滨,在佳木斯,在一面坡,都有他休戚相关的亲友。

D.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活动,一些原本不安心于师范专业的学生也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好为人师、献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年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

B.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D.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4.默写:

(1)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2)皓腕凝霜雪,土户 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3)男儿何不带吴钩。(李贺《南园》)

(4)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崔颢《长干曲》)(5)

,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5、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B、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C、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D、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放逐,像屈原、贾谊、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

6、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例句: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答:人一离开乡土,。

二、阅读文章,回答5—7题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还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却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概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7.文中划线句子“缠绵的情致”和“冷酷的现实”各指什么?

8.统观全文,指出什么叫“乡土情结”。

9.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句加以概括。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课堂预习答案

1、①“情结”是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或者深藏心底的感情。②人之所以将人对故乡的感情 说成“情结”,是为了突出这种情感的特点,它是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

2、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3、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4、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这道题很有意思,首先学生要能从文章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节”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节关系的几点交叉:一是与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也是最简单的一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学生应能容易答出,只不过可能将两点合二为一。

课堂学习答案

1、、①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②引用的古诗文在内容上恰倒好处地为情感主旨的表现起到了服务的作用,是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本文以故国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 ”,由“离家”到“归家”,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课后拓展答案

1.D(A.翘qiáo首

B.含情脉脉mî

C.铩shā

慰藉jiâ)

2.C(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依然不变。休戚相关:欢乐、忧愁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3.C 4.(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收取关山五十州。(4)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5)良辰美景奈何天。

5、D(表列举,其余分别表明喻,表暗喻,表暗喻)

6、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天使,思念故渊的池鱼。

7.“缠绵的情致”是指无论生死都念念不忘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冷酷的现实”指人们迫于生计或其他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

8.乡土情结指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变化而消退的、对故乡的深厚感情。9.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作用与好处: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第五篇:《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课时课型】 赏析课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â)不安

怯(qiâ)生生

田塍(chã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â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二、作家背景介绍 1.作家介绍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2.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课练》相关内容,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六、附:《乡土情结》古诗文资料

1、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3、洛阳秋风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说明】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人的心理活动,“行人临发又开封”则是一个有高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这个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4、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②夜雨时。【注释】①寄北:一作“寄内”,“内”,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区。【说明】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5、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数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

6、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 3 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

桑乾河离并州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为什么不返回故乡,反而要远赴朔方呢?这原因没有点明,但从诗中的“无端”二字,却颇可玩索。“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没来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吗?只不过是极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种求取功名富贵未遂、进退两难、身不由己的感慨罢了。当时一般读书人,为了仕宦,不得不离开父母妻子,流寓异乡,甚至到边远地区去游宦。诗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远游并州,只望求得个一官半职,而十年过去了,却依然故我,这对他来讲,心情是很抑郁难堪的。所以虽然日夜思归,却是有家难归啊!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觅出路了。所以他远赴朔方,也还是为了功名富贵,这真是事与愿违了。但既以心为形役,就只得忍受内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诗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与愿违之意。

由于离家日远,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深切,所以当渡桑乾河北去的时候,诗人不禁回首南望,以至于“却把并州作故乡”了。产生这种心情,看来似乎有点微妙,其实也是非常自然的。过去作者客居并州十年,只忆念故乡咸阳,觉得并州可厌不如归去,因为并州究竟是他乡,与咸阳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对咸阳深。但现在离开并州,远赴朔方,不仅不能回到咸阳,而且连并州也不能回了。并州在唐代曾称北都,繁荣一时,后设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与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乡得多,也好得多了。况且作者在并州一住十年,在这长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在诗人心中,已经成了第二故乡,所以回首南望并州,自然也就感到亲切而怀念起来,正象在并州时忆念咸阳的心情一样了。这种微妙心情,凡是长期羁旅异乡的人,想来都有同感。

这首诗通过移居来抒写羁旅之思,显得宛转曲折,自然真切,富于情味。施补华《岘佣诗话》认为,此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都是“曲折清新,风格相似。”《挑灯诗话》说:“非东西南北之人,不能道此。”详说甚是。

7、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评析】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可是,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渡汉江》是宋之问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广东罗定县与广西岑溪县接壤,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大山,东有大云雾山,古时交通极为不便,音书难达。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就是指诗人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可是下句说:“经冬复历春”,从寒冬到新春这漫长的时日里,未得到家里一点消息,岂能不挂怀?这似乎有为自己北逃作辩解之意。第三句反说:“近乡情更怯”,既是渡汉江,又是近乡,这个地方必是襄阳无疑了。襄阳是唐代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过襄阳向北即是河南境。正所谓,“便下襄阳向洛阳”。洛阳南郊有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洛阳已经 4 指日可达,诗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近乡”的感觉。经历了千辛万苦翻山越岭,终于接近家乡了,本该万分激动,一个“怯”字,完美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情态与形态。他怯生生的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担心自己会听到不幸的或可怕的消息。同时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更使他心情复杂,不敢见乡人。

本诗影响深远。李商隐《无题》诗也抒发过相同的心情:“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这些诗句,都把欲听、盼听而又怕听和欲见、急见而又怕见的微妙心情表现得很出色。宋之问此诗,情真、语真、意真,故能打动读者。

8、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注解】(1)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建筑材料曲歌辞》,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的。(2)君:你,指男方。(3)妾:女子自称。横塘:堤名。三国时吴国,沿秦淮河南筑堤至长江口,称为横塘。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4)借问:请问别人。(5)或恐:也许,表示猜测的意思。

【评析】从文字上看写得极为朴实平白,并不深奥,但情感真挚,清新自然。此诗用白描的方式塑造了一位船家女大胆、热情和聪慧的形象。

9、长干曲(其二)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文】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注解】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评析】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得名,多表现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形式生动活泼,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也保存了许多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接着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因此就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君家何处住”的询问。“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两人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但因幼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两诗通过对唱形式,记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相处。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这两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不刻意藻饰,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是以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就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纯朴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表现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 5 是同乡的答辞之后,发出“生小不相识”的惋惜,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自然地得以展现。

诗篇全用白描手法,无丝毫雕琢痕迹,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

诗篇虽用语简明而浅近,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前,并未写她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意思却是完备的。而女子因闻乡音就停舟相问,也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脱口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蕴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味。

10、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11、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评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当地女子的美丽容貌。赞美依恋江南为本词主旨。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何故?关键在“未老”两字。青春年少游兴正浓,离开如此迷人之地,岂不是要愁肠寸断?依恋江南胜过故乡之情,一语道尽。其潜台词是:希望老年能回乡,但“中原沸乱”,实在是有家难归啊!

12、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1)寂寂:指处境落寞,毫无希望.竟何待:还等待什么呢.(2)朝朝:天天.(3)欲寻芳草:指回去隐居.(4)惜:可惜,即舍不得的意思。故人:指王维。违:分离.(5)当路:指居重要地位的人,即当权者。假:宽假,这里指援引的意思.(6)知音:知心朋友,这里指王维.(7)寂寞:指寂寞清贫的生活.(8)掩:关上.【评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长安,留别王维而作的。在这即将离开帝京长安,向友人告别的时候,心情自是抑郁和忧伤的。全诗语言明净,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挚。

13、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 6 自己怀恋旧居。【说明】《归园田居》共五首。这一首诗自述辞官归田是适合本性的,体会到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淳朴生活的乐趣。他所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并不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面貌,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这种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对污浊朝市、险恶环境的批判,是他对“尘网”、“樊笼”厌恶的表现。

本诗语淡味浓,如话家常,毫无斧凿痕迹,却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14、项羽在焚烧秦都咸阳后一心想东归,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项羽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道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司马迁也写了许多人衣锦还乡的场面,苏秦、刘邦、司马相如、主父偃等人的传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苏秦富贵还乡,笑视兄弟妻嫂前恭后踞的变化,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苏秦列传》)刘邦当了天子之后回到故乡,慷慨悲壮高唱《大风歌》,坦露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高祖本纪》)

15、顾炎武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的宅邸,霍去病却慨然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毅然拒绝。在匈奴骚扰,边陲时有兵祸之秋,身为大将的霍去病,胸中只装着国家的安危,而把一己的安富尊荣视如敝屣。这种先国后家,先忧后乐的精神,在霍去病之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光大。

16、南园①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品评】前两句用反问语气: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而是投笔从戎,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

17、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①,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释】①指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告别,为了安慰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宋真宗四处探访隐居的大学者。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不愿入京,被押到朝中见皇帝.皇帝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 ”杨朴说:“只有老妻做诗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②老头皮:就是老头儿.【品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18、【胡马依北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注释】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说明】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 7 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19、【狐死必首丘】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九章哀郢》 【注释】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说明】诗人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深切眷念故都家园,希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土重振家邦的愿望。

20、【鱼游濠水】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下载1.3乡土情结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乡土情结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土情结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

    乡土情结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和重点: 1.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

    13《乡土情结》教案(最新)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浦培根 乡土情结 教学目标 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在教......

    鲁迅的乡土情结

    高 一 语 文 课 题 研 究 高一语文组 试论鲁迅小说创作中强烈的乡土情结 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组 [内容提要]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总有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已成......

    《乡土情结》 活动单

    《乡土情节》活动单 第1课时,共1课时 活动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从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练习。 3.掌握课文所运用的古诗文,了解他们的含义并......

    乡土情结教案5篇

    [乡土情结教案]《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乡土情结教案。教学方法在......

    《乡土情结》教案8[最终定稿]

    《乡土情结》教案 常州市一中邵健 教学目标: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

    乡土情结教师版(合集五篇)

    运城中学2011级高一语文学案系列 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乡土情结》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把握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2、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