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教后反思解读

时间:2019-05-13 00:0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的认识教后反思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的认识教后反思解读》。

第一篇:0的认识教后反思解读

《0的认识》教后反思

上完了《0的认识》,感慨颇多。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设计《0的认识》一课中,考虑到学生对0的认识并不是一无所知,部分学生知道0表示没有的意思,并会计算简单的有关0的加减法,因此设计该课教法时能从学生的实践出发,主要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课本主题图。本课教材设计是先认识0表示没有的含义,再认识0表示起点的含义,接着教学0的书写,最后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由于考虑到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0,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把本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有关小猴子的故事,把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蕴涵在0的认识中。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对小猴子的情景很感兴趣,并且教学情景有连贯性,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打破教学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热衷于学习无需教师过多的组织教学.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小猴的表情,然后再采用帮小动物排队的动画形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二创设了一个学生自由交流(谈谈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它东西表示“0”吗等想一想,动一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3、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数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0的认识》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0”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起点的理解中,老师反复让两个学生在同一起点、不同起点进行跑步比赛,加深“0”的两种含义,在体验中学习这一内容(0的意义的必要性。

总之,感到学生学的认真、轻松,对0表示没有,又表示起点的意义掌握的不错。

开学以来的半个月,学生们还没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课堂纪律不是很好。第二,在让学生观察起点,有的学生没有“尺”,而我课前没有叫学生去其它班借。所以个别学生就缺少了一次仔细观察的机会。

2011.9.10

第二篇:《认识角》教后反思

《认识角》教后反思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姚庆忠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目前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本节课的教学重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树立“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机械的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去一步步提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而是让学生在亲身感知的过程中去体会角的特征。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做数学”为基点,其实“做数学”的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我让学生拿起了三角尺,亲自去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说说你的感觉。学生通过亲自去摸,感受到了有的地方尖尖的,有的地方直直的、平平的。我因势利导,提示学生学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平平的、直直的地方是角的两条边。由此,学生在亲自感知的基础上,很容易记住角的特点和各部分的名称。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认知的过程,比单纯地去介绍角的特征和名称要来得自然、深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开始预设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做角,然后比较大小,最后再得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在实施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为了做出比老师的角大的角来,同桌把两根塑料小棒接起来,做出来的角,边比我的长了,这样学生就认为这个角比我的大了。无形中,在学生心里就把比较角的大小与平时比较物体的大小统一起来了,只要是长的,粗的,就比我的角大。形成了这种用错误的认识之后,我就思考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一个生成的问题,怎样灵活的运用这一生成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形成正确的比较方法呢?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位同学跟我的角来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他做的角比我的大,我先肯定了他。然后,我把学生的角接的边去掉一半,然后再比较,这时候学生异口同声,比老师的角小。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老师做的这个角是哪一部分,在引导看学生做的角是哪一部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比较角的大小,其实是比较角中间叉开的大小,而不是比较边的长短。比较完了之后再让学生玩一玩活动角,让其感受到,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但是,这样上下来之后,由于比较角的大小应比较哪里是老师教给学生的,部分好的学生已经可以理解了,但是一些中等及以下的学生人不是太理解。环节的设置存在问题。于是,在后来的课上,我把玩活动角这个过程放到了比较角的前面,先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悟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然后再让学生做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设置以后,学生比较的时候不再看边的长短了,而是知道要看哪个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这样避免的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让我体会很深的还有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教态没有亲和力、教学基本功不过硬,评价语言不及时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改正不足,逐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2007小学网上教学资源——优秀教学反思、精彩教学片段、重难点突破方略评比》三等奖

Unit 4 Time教学反思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张芹

本课的日常用语主要用于询问时间,本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宗旨,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运用直观教具法、游戏法以及媒体演示法,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听听说说、认认读读中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我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都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例如,在拓展时间差问题时,我通过多媒体创设了Hotel的情景,将所学的知识自然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际,收到了“现学现用、学用结合”的成效。

当代教育主张“开放式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充实了丰富有趣、针对性强的开放性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悟”。比如,句型“What’s the time , please?”、“It’s„o’clock.”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我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卡通钟面争抢认读”、“听音乐传卡片”、“模型时钟情景问答”等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另外,在学生基本掌握三个句型之后,我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对话,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并把升华后的知识转变成为真实交际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学习1~12数字单词和询问时间的句子,由于数字在3A时已经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因此,本单元单词难度不大,只需要纠正一下读音其中twelve的读音比较拗口,学生发起来有一定难度,一定要多示范,多纠正。学生学英语时涉及到生活方面的知识总是学的很有兴趣,因此在学习询问时间的句型时,课堂气氛还算热烈,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不能把句子念清楚What’s the time ?总会读成What’s a time ?经过纠正和强化练习后好了许多。另外,在回答时,有人回答It’s a one o’clock.学生在前几个单元学习时习惯了说It’s a„„,因此在一开始就要强调数字前面不能用a。o’clock要用在整点的时候,在句子中可用可不用,要让学生理解。第三课时主要练习学过的句型和单词,句型可以用编对话的形式进行练习,主要要让学生多讲,老师纠正错误,这方面我还要多注意,复习数字我采用报电话号码的方法,学生对其他同学的电话号码很很感兴趣,因此,能够比较认真的听别人讲并发现语音上的错误。通过3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全部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加以复习就可以了。

初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王文娟 212218 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重在参与,确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具有生成意识,具有资源意识。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客观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用于探究;具有和他人的共同生活、工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具有生态伦理意识,即我们所说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和环境下提出的。它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师生现实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为课程资源,以真实的实践主题为教学中心和基本线索;以自主选择、亲自体验的,直接实践的、集体合作的学习为教学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为主要任务的必修课程。它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树立课程的整体意识 超越“学科本位”,建立综合课程观。从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世界,有利于学生的全人发展。为树立学生课程的整体综合意识,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培养。

从目标上,目标不是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其旨在使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联络社会生活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内容上,融合了多门学科,以强调内容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方法、形式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将“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辩析式”、“讨论法”、“表演法”等等的教学方法、形式,综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来实现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

形成课程的实践意识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但实践并不等于走过场,应该引导学生由浅尝辄止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

重在参与,确立主体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会,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探索未知,获取第一感性认识,得到直接的经验,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从活动准备阶段,到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开展自主实践。经历活动主题的提出、制定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信息、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总结与交流。例如,在准备阶段,活动主题的提出,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形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资料、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从问题上升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的指出与明确不能仅仅通过一节课就完成。要切实体现该课程的价值,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须让学生“全面参与”,并“深度实践”。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切实感受自身主体地位。

具有生成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预设的课程,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什么内容?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好,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的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不是预设的内容,而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什么”的东西才是活动的内容。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才是内容,所谓的“劳动知识”也是围绕学生活动的主题而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

在一次环保讨论中,一位学生提出:“家周围的河水越来越绿,颜色也越来越浓。上面常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垃圾,人们常把不吃的不用的东西直接扔到河里,虽然现在全市上下都在整理疏通河道,但并没有多大效果。河水的臭味还是老远都能闻到,尽管水已经这样被污染,但人们的保护意识依然不强。各式各样的垃圾堆水都有哪些污染?应该怎样提高人们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他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大家的共识,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水”里有太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生活中的水污染”这一主题就确定了下来。

具有资源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的课程,课程资源无处不有。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确定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将四大领域有机融合、彼此渗透,整合可以形成“生活与环境”、“生活与体验”、“科技与生活”、“走近社会”、“走进电脑”、“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校园生活”、“种植与养殖”等等很多的板块,以此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例如三年级“民风民俗”,可确定“生活中的迷信问题”、“民间故事搜集”、“扬中的由来”等内容。四年级“走近社会”可确定“参观制版厂”、“生活中的安全”、“交通常识——我做小交警”、“自来水厂周边环境调查”、“油坊村五保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常见邻里纠纷情况调查与分析”、“油坊集镇小商品市场调查”等内容。再如还可以根据当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来拟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各实验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探索,许多有条件的非实验区学校也已经或正在设置这门课程。

说它是亮点,就在于它是全新的课程,我们应全面解读这门课程,把握它的特性,了解它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评价办法等。这个“新”改变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结论性的教育模式,没有过程性教育模式的状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从只有接受性学习到既有接受性学习,更有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这个“亮”就亮在这门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所缺乏的特有的价值与功能。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对于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是不可多得的。它既与传统的学科性课程有质的区别,也与一般的活动课不同。其课程特别是基于直接经验,强调综合性;回归生活,体现实践性;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性;此外还有活动性、生成性、地方性等特点。其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从形式上看,它是一门非学科课程,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突破和超越;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看,它是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于中心,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操作、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从地位上看,它是独立的正式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延伸或辅助。

然而,新课程实验与推广已过去了五年,大多数老师仍然不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忽视该课程的“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自己越俎代庖搬了一大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因此,我们各学校应足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直面课程开设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开展新课程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以校为本,开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打造现代化的英语课堂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戴文娟 徐文娟

摘要:

新的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英语教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从课堂教学的过程:导入、呈现、巩固和作业布置入手,论述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打造现代化的英语课堂。

正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中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英语教学能加大课堂容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艺术性。

一、全新的导入

1、制作课件,调动学生的热情

传统的教学手段尽管用图片、简笔画等创设情景,但这些方式都有着局限性,不能随意变化,缺乏生动性和逼真性。而计算机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能将声音、图像、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出色彩艳丽、生动逼真的动画,通过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静结合的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2、播放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英语教材配套的录音,由英语国家人士朗读,他将书面语转变成口头表达,用于教学能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人以直接、具体、真实之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课文之前,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觉得像是直接在听外国人交谈,感到新颖、好奇,于是兴趣倍增。

二、清晰的呈现

1、利用课件,巧记单词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难点,同时又是重点,因为词汇是交际的基础,没有词汇的掌握就无法交际了。事实上,学生们学习词汇的积极性还比较高,教学中花费的时间也不少,但是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单词会读的多,能认的少,能写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借助计算机媒体能够解决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词汇的学习中,学生们主要是不愿意去记、去背。的确,单词的背诵很枯燥无味,这与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不相符,针对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制作符合学生心理的词汇教学的课件,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如:教授stamp 这个单词的时候,在学生会读了之后,就可以训练他们的“认”了。首先利用计算机将stamp 放在很多单词中间,要他们找到这个单词;然后把这五个字母的顺序打乱,并且让它们在屏幕上不断的运动,先让学生们判断这是什么单词,再将正确的顺序说出来;第三步,就是随机隐去单词中的某个字母,让学生说出来是哪个字母,这样重复几次,学生基本上就能记住这个单词了。将这样的方法放到多个单词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会更好。这样做不仅解放了学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英语的信心。

2、借助录音,培养语感 语言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其表达的情感而具有一定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等表达上的技巧。教材录音为我们提供了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听录音模仿听说,能使学生从具体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直接领悟语言的准确表达,如升降调、轻重读、连读、爆破、停顿、连缀、节奏、起伏及语速等。教师可结合录音和教材进度情况,指导学生逐渐、认真地从示范录音中去体会和把握。

另外,听录音能纠正和弥补教师发音不准的弊病,能帮助学生排除读怪音、杂音等现象。我们可以利用空白磁带,让学生当场朗读,当场录音,然后放给同学们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互相纠正错误,这样学习辨音的效果要比由教师个人发表意见更好。

3、拍摄录相,创设情境

“语言的存在与运用,必须有其‘物质’外壳。对小学生而言,这种‘物质’的外壳就是真实地运用语言的场所与情景”①,没有交际情景就不可能有对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话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适当的媒体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交际情景,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对话,轻松愉快地进行交际。

例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5BUnit2的对话内容时,可以自编学生去生病的同学家看望、问候的对话小品,拍摄录相,在教课前,先播放这段会话小品表演,学生们看到由自己熟悉的同学饰演的反映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小品,极为兴奋。重播时,可将有关画面定格,让学生一一说出与画面有关的句子,第三次重播时只放画面,不放声音,由学生们一一说出录相中的句子,最后请同学们模仿表演。用这种电教手段,可以把枯燥的文字,加工成为动态的视听小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对课文的机械记忆,半机械记忆过渡到知识的活用。

三、有效的巩固

1、利用录音,练习书写

听录音进行书写训练是一种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可进行听录音写字母、写单词、写段落、写课文的训练(这要视具体情况有目的、有侧重点的进行,同时注意掌握好暂停键)。听录音写字母、写单词可边听边写,而写段落、写课文可以是第一遍听,第二遍写,第三遍检查与校对。进行这种形式的训练,学生通过耳听、手写、头脑记忆既能提高其听的能力,又强化了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

2、利用课件,操练句型

句型的替换练习,用传统的方法,如看图片、由老师指定替换内容,都显得比较呆板,图片都是学生看过很多遍的,根本提不起兴趣了,没有了兴趣自然就达不到教学的效果了。而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句型替换练习的教学效率。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大容量的特点,找到数量可观的教学素材,并运用到句型替换练习中,巩固学生对新授句型的掌握,同时达到扩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效果。

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AUnit2的句型替换练习教学中,计算机媒体的使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句型是“Is this/that your/his/her„? Yes, it is./No, it isn’t.”我就将这个句型做到了课件当中,把计算机里各种各样的图片用在句型的替换部分,并做了适当的扩充,如: bird、cat、dog、coat、dress、T-shirt 等等,这些小动物及衣服的图片都非常可爱,学生们很喜欢,积极性自然就很高,虽然不知道下一个会是怎样的图片,但是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也轻轻松松地练习了新句型。并获取了新知识,为接下来的对话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颖的作业

1、自己录音,反馈读书情况

由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有限,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诵的机会,也就不容易掌握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家庭作业中可每单元布置一项课文录音练习,磁带收上来后教师先听,然后选出优秀作品在课上放给同学们欣赏。

利用网络,培养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②学习,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要鼓励学生上网学习,让他们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查询、思考、协作、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提供的新资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信息能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工作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为创新教育开辟了道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多动脑筋发掘其更大更多的作用,为我们的现代英语教学服务。

注释:

① 我爱论文网,《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② 陈建丰,《语文“五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 8卷 2期

参考文献:

1、我爱论文网,《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陈建丰,《语文“五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东风借我力,好入青云端

-----多媒体让数学课大放异彩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姚庆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常说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变有意注意,为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效的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教学手段。

一、巧用媒体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一开始就应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在导入新课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通过图像的运动、闪烁、色彩变化、声响效果等,把声、形、情、境熔于一炉,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提高感知效果,激发学习欲望,调节课堂气氛。如:除法12÷4=3中的“等分除”与“包含除”,它们都表示“分”,但分的方法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只靠老师讲解,很难讲清异同。但用电脑演示,就非常直观形象。一种是兔妈妈把12根胡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次拿出4根萝卜,一根一根分,一只小兔1根,共拿了3次,每只小兔分到3根;另一种是从12根胡萝卜中每次拿出4根分给1只小兔,4根4根地分,可以分给3只小兔。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小动物,再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兴趣高涨,有助于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很快就理解了“1题”是把12平均分成4份,求1份是多少;“2题”是求12里面包含有几个4。

这就是多媒体,它焕发了自身的魅力,带来了数学课上新的惊喜。

二、巧用媒体突破难点,开拓思维 小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有限,学习中常常会在新的知识点上“卡壳”,或形成错误观点,或理解不透彻,在教学时,我便充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从而起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在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局限性,学生通常只能将圆分成4等份、8等份或16等份,这样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与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有很大差别。有了多媒体,我们能够继续将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把它们同时显示在画面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他们的思维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小;每一条边都变得越来越直了;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这时我顺势引导:如果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份,最后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有了多媒体,活生生的画面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个过渡地过程,在对比的图像中,学生的思绪打开了,知识的难点简化了,加上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马上能接受这个结果。这就渗透了极限思想——一个深厚而复杂的知识,可贵的是学生丝毫没有感觉到理解它很困难。

这就是多媒体,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无法克服的困难,开拓了数学思想的新领域。

三、巧用媒体深化知识,放飞思维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但大多以文字叙述为主。而且一般在这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对于那些思维力度较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有一定的预见性,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地选择多媒体来辅助教育,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习题的情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这样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如:二年级在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们可出一组题目,“智慧老爷爷”想考考我们学的怎么样,好吗?他请我们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大家数数看:熊猫有8只,小白兔有4只,天鹅有16只。提问:熊猫的只数是小白兔的几倍?天鹅的只数是熊猫的几倍?天鹅的只数是小白兔的几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这就是多媒体,它改变了数学枯燥的缺憾,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多媒体虽不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工具,却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巧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开放思维,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素质。

东风借我力,好入青云端。多媒体,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方便,使我们的学生更聪明,使我们的数学课更精彩,数学的天空更大,更广阔了!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方案及课件评比》论文类二等奖

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王文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 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战线大势所趋的洪流。而我们在这样一个硬件设施齐备的环境下,更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因此我认为学生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只有当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才能激发思考,从而才有可能步入创新境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营造探索式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的大森林里,动物王国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独轮车比赛,要求参赛者自己设计车子。小兔骑的是正方形轮子的独轮车,小松鼠骑的是椭圆形轮子的独轮车,小猴子骑的是圆形轮子的独轮车。请同学们通过观察,自己先猜一猜,哪个小动物能获得比赛的冠军?为什么?其实小朋友的实际生活经验早就知道车轮是圆的,但可能从来没想过为什么,那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二、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全体参与,放手探索,培养发散思维 大量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缺少一把打开神秘宫殿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完成一点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发现、创造,从而学会新知,体验成功,提高探索、创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数学活动课《有趣的余数》时,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在电脑上给出若干黑色、白色的棋子,这些棋子都可用鼠标随意拖动。让4个人为一组,发挥想象,把这些棋子按一定规律排列,并给同组的伙伴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学生们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求越自由奔放,越新奇越好。结果是:刚开始摆的规律很简单,如:一黑一白;到后来有的小组摆出了稍复杂的规律,如:三黑二白;到最后有小组摆出了一黑二白,二黑三白这样按规律依次递增的排列,掀起这节课的高潮。同学们踊跃发言,不拘一格,你是这样摆的,那我就要想出不同的摆法,看谁又多又好,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平台把不同的摆法调到大屏幕上让其他学生看,使该学生有种成就感,而其他学生在认真听取别的小组发言的同时,也能受到启发,从而能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新更好的想法。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培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时间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思维形式。三种基本思维形式之间应当结合而不应割裂和对立。这三者总是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在实际思维的过程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思维的训练。

数学的学科性质本身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就像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实现三种思维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在电脑上现场画出一个三角形,请学生用鼠标拖动三角形任意一个端点,自己观察和发现:无论三角形的位置(横放、竖放、斜放)、形状(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大小怎么变,内角和不变。最后自己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这样既简化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要量、算、剪、拼的步骤,而且由于是自己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同时又综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何乐而不为?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广阔领域,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在教学中我们们还应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把创造性思维结构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个最理想的培养环境,多开展一些新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并不断的完善,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余地和创新空间,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更新理念 拓展探究教学的空间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杨士明 方 勇

邮编:212218 Email: fywwh@sohu.com 内容摘要:

“科学探究”是一种以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的,以猜测假设、观察实验、收集证据等许多活动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论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也可以从网络、教材、教师或其他地方获得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运用专题网站和网络游戏进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手段,在这样教学活动中需要我们教师更新理念,从多方面挖掘资源,才能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传统的学科划分,使得整个知识链变得过于细化,显得支离破碎,学生的知识水准难以应付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怎样才能培养一个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现代人呢?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根据学科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学科整合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一种以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的,以猜测假设、观察实验、收集证据等许多活动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论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也可以从网络、教材、教师或其他地方获得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这需要我们教师更新理念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对人类发展具影响力的高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以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和源泉。在《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科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另外,用信息技术设计的教学互动平台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别人的观点,发布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发掘了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潜力,使《科学》教学为培养创造性人才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世界,在学习《船》一课时,我以探险的童话贯穿教学的始终。晓晓想乘船周游世界,可他没有一艘自己的船。白胡子老爷爷告诉他必须到三个城堡中各取回一件宝贝,就能拥有一艘自己的船。每取回一件宝贝,就是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了解船的发展史到认识各种各样的船,从研究自己最喜欢的船到设计一艘未来的船。学生从游戏中萌发兴趣,在游戏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感受。游戏即快乐。而网络游戏正是儿童游戏世界中一个充满趣味、充满挑战的快乐王国。学生在游戏的驱动下,主动地阅读船的发展史,阅读也会有深度。

在科学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决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是构建在学生的自我探究中。创设如此生动丰富的活动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潜能。

二、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可行性

1、计算机是科学教师备课中的微型资料库

《科学》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于一体的学科。科学教师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引导好学生的探究学习。在备课时,可以借助计算机,运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的图片、动画和其它的媒体素材,为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2、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CAI在课堂教学中以它的交互性、多任务性、资源共享性等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育质量,教学效果十分明显,许多老师都已受益。

专题网站的设计,大大提高了《科学》学习的质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与传统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方式。网络技术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改善。如围绕“它们是什么做的”这一主题,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自主研究学习活动。在这一专题网站中,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查找、教材学习等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了解常见材料,再针对“纸、四种常见的纺织材料、玻璃和陶瓷”的特点进行探究,在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后展开一个与环保有关的话题。让学生将自己了解的知识、自己的观点进行发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讨论的力度,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电子作品、材料样品的制作,研究性成果的展示等活动,“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感受“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了《科学》教学的新途径,促进了教学改革。

1、信息技术运用有利于师生互补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将倡导生态式教育:教与被教的关系被看成配合式、对话式、合作式的关系,即在教学中吸取生态学的原理,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顺应学生的发展,有序地开发人的潜能。师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本身也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我们倡导多元文化,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备课:将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先布置学生们去准备,学生可通过Internet、图书多方寻找资料进行探索研究。上课时,学生运用office软件通过图表、卡片、幻灯片、电子小报发表、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师生共同讨论。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因此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这种师生互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积极倡导的,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也为科学教学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2、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科学》教学内容进度的优化组合。

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寓知识于游戏中,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取知识。游戏时遇到困难的学生可以进入专题网站,浏览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在网上搜寻有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整合,在探究中形成各自独立的见解。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激情的碰撞、热烈的讨论,可以产生智慧的火花,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在认识和情感方面的升华。

寓学习于网络游戏之中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船》的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网络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宽松而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愉快地探究。学生的情感在游戏中体验感受,在交流中得到宣泄,在探究中得以升华。

新世纪的学校科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究的渠道,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条件,用电脑设计的方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成就感、自信心的确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好科学的积极性。如《观察蚂蚁》一课,探究蚂蚁“认路的秘密”、“爬行的速度”、“传递信息的方式”、“对食物的喜好”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更好的指导了学生如何在玩中发现,观察小动物专题网页的设计,为小朋友交流亲身感受搭建了良好平台,方便了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是科学探究得以延伸,也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为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事物,获取新知,感到自豪。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实现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社会化,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才刚刚起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正等待着我们科学教师来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教》、《科学课》

2、《运用网络游戏,探索科学知识》梁欢霞

2006.4省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三等奖

科学探究应以“生”为本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方 勇 邮编:212218 内容摘要:

小学综合实践和科学课的教学发展至今,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做实验”,而成为“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并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和主人,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应根据教学实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索问题的能力。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做到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学生在知识获取和经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的体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探究活动中,能够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生”为本,使科学探究充满人文气息。

一、科学探究应注重学生体验

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提及:科学的任务是描述事实是什么样子,但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感知是科学无法完成的。通过环境游戏和活动,孩子可以真正地接近自然,在掌握关于自然的知识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会受到自然启发,在更深层次上对自然有了理解。因为“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当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联系,我们就会产生从更深层次上去关心它的责任感。”基于“体验比理解更重要”的自然教育理念。让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

我觉得科学探究也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教人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恰当的态度和情感,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和世界环保主题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

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家长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经历、经验、感受,让学生通过体验生命的积极行为,强化生命意识,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历程。

二、科学探究应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1、科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在综合实践和科学课的教学中,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由扶到放,逐步培养。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前苏联小学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会明白知识的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科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应鼓励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亲历探究过程,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所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的探究学习模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兴趣,充实探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情景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探究的方法,并自觉地探究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探究—验证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每一位儿童亲历科学活动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加热和冷确》一课,帮助学生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通过对固体热胀冷缩仪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他物体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对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针对现有的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实验,历经探究历程。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激发了创新的火花,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牛顿看到落地的苹果,提出了万有引力的伟大定理;瓦特留心跳动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车船的发展;莱特兄弟观察鸟的飞翔,发明了第一架滑翔机,实现了人类飞的梦想;„„他们如此伟大的创举,无一不源于生活?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关注生活,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蚯蚓、蚂蚁、蜗牛„„,观察土壤、天气;观察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调查家中的材料,认识它们的作用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感官,去认识生活,探索未知的世界,当孩子们发现黑色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热的本领比较大,明白太阳能真空管为什么是深黑色的道理„„,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态下进行探索,有利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看着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节能环保型的家居设施,营养配餐„„,我不禁感觉到这才是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根本目的。

3、选取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观察能力毕竟比较浅薄,教师适时地选取有“结构”的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有助于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知识。在《毛细现象》一课的探究活动中,我们选取了粉笔、水彩笔芯、面巾纸、玻璃片、毛细管等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看着这些材料很容易的猜想出了毛细现象可能与“孔”和“缝隙”有关,并设计出了用玻璃片制造缝隙的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探究效果。

三、科学探究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我认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试验、制作材料、实验验证、观察现象、搜集证据、信息整理与归纳、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规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给学生,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成素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四、科学探究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人的任何具有一定目的的获得,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也达到时,便感到一种心理满足,甚至喜形于色,这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由于获得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更强化了这种情绪体验,这种满足与兴奋又产生一种继续追求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间的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老师对某一小组或某一个人得表扬,就可能会成为其他小组团结、互助的催化剂,使每个小组、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只有以“生”为本,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从而唤醒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成效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赵英杰 《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荆学勤 《探究——科学的主题》

卢良红《科学启蒙从孩子们身边开始》

2006.5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2007发表于《小学教师培训》

巧借东风入云端

----让网络为低段语文阅读教学服务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吴益梅 王娟

【内容摘要】: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向师生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广阔的教学世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正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虽然,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非水火不相容,但在以下几方面它确实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促使我们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优化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是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开发课程资源 自主探究 情感体验

[正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多媒体融声音、图象、文字于一体,信息量极大,打破了常规教学的单一化,以它特有的优势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感性、直观的事物比对抽象、理论的说教更有兴趣,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媒体这个创设情境的高手就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了。它可以提供动态和静态的图象,在声、光、色、图的配合下,来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思维展现新的方向,增强学生的语感。

(一)、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学《识字6》一文,从江南的和风细雨到塞北的骏马奔驰,从高原雪域峭峰到边疆的大漠无垠,将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或上传到校园局域网供学生查阅,势必会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的效率。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部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的介入,为孩子们提供了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配音,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新奇感,使他们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探究者。教师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使用多媒体动画效果,能马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阅读教学开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我在上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三册《水乡歌》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揭题谈话的:“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扬中就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里,你有没有仔细欣赏过它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细细地去欣赏水乡迷人的景色。”然后多媒体把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在夕阳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江面,一一显示在屏幕上,在优美欢快的《采菱》的乐曲声,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被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一个个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屏幕,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精神异常振奋。动画情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既开启了学生求知的大门,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创新使用教材,设计体验性活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是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只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才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创新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

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将文字、图片、图象、声音融于一体,更能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感官接受刺激,发展了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如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四册《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语用得非常准确,要指导学生好好理解。这三个动词都是表示蝴蝶赶来山谷聚会的词,有一定的连贯性,要让二年级学生理解这三个动词的连贯性,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在上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软件的动画演示,形象具体地展示了蝴蝶千里迢迢赶来山谷聚会的动作。孩子们都睁大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动画效果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对这三个动词的区别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四)、创设愉悦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受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必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只要孩子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到比在课堂上还要多的知识,而且这将使他们一生都受用不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于多媒体的介入,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和可能性。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我在上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三册《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在谈话看动画欣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适时引导他们自学课文,提出了这些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词义。2.划出反映小鹰学飞态度的词语。3.想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对于第一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这一点,通过多媒体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学生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就可以电击鼠标,打开资料库,自己查阅,比起查字典来,节约了许多时间。这样,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自学任务。至于第二题嘛,学生们眼睛看着屏幕显示的画面,耳朵听着多媒体的介绍,再开动脑筋想一想,就不难把答案找出来并显示在屏幕上了。第三题想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一题比较难,但是只要积极思考,总能想得出一些的,如果实在想不出,那么学生把它记下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听课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由于有了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速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因此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图像,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能更投入地朗读课文,朗读就能取得更佳效果。如我在教第三册《2008!北京!》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申奥成功的录象,再现了那晚天安门广场人流如潮,欢声雷动,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人们奔走相告,振臂欢呼,把学生带入欢庆的气氛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发,这时候再让学生带着喜悦,激动的感情朗读,就收到了最佳效果。再如,运用可控的动画激发兴趣:多媒体软件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它把一些复杂难懂的故事简单明了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续写童话故事《乌鸦和狐狸》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乌鸦和狐狸的生动形象,随着鼠标的控制,乌鸦嘴里的肉就到了诡计多端的狐狸的那里。学生看到这一变化,不禁兴奋的拍起手来,异口同声的说:“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多媒体使原本书面的抽象文字变成了形象的动画,使学生续写起来得心应手。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只要抓住教学契机,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给原本让学生觉得单调的语文课,注入了一股甘泉,给语文课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人人参与学习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固然有许多长处,但正如本文开头指出的那样,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非对立关系,它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也并非完美无瑕——毕竟课文实用的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更多蕴涵在它的文字中,需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咀嚼,学生才能受到更多的教育,获得更深的感悟;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和审美境界的提升更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和品味。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还须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从文本阅读的特性出发。

(“DELL杯”第五届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一等奖)

巧用现代化手段渗透英语文化意识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戴文娟 张芹 212218 E-mail: dwj_097@163.com

内容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反映文化。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者,不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因此,在学习外语时,应融文化背景于语言教学中。本文就课堂内外英语学习中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文化意识做了一定的阐述。

正文: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著名英语教授王佐良曾经这样说过。的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英语教学中适当渗透英语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教师可以借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文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也是学生模拟社会交往的舞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造一个语言文化环境,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是他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他认为“语言习得”是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他只是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因此我们通过课堂模拟交际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语言的同时,也“教”了语言的运用,在用中学,在用中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多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如在教学“Nice to meet you.”的时候,可用多媒体演示一家三口在家中生活的真实情景片段,出示一位可爱的外国的小男孩的照片,让他和学生交流“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too.”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昂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的使用现代化手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做不但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英语环境,采用科学的英语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丰富课外活动,体验异国文化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Tell me , I will forget.Show me ,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 I will understand.因而,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的情景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让学生多接触外国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了解外国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通过听来培养语感,拓展学生的知识储蓄量。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第九单元时,介绍的是国家,只凭教师口头说说,看看图片,学生兴趣不浓,而且还会产生混淆。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介绍各个国家风景的影片,欣赏各个国家的民歌,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不仅让学生知识学得扎实,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文化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因特网,促进文化交流。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距离,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交流,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网络能为学生提供足够量的、多渠道的、有意义的及可理解性的言语输入,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提供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只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才能使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英语,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准确使用英语,从而真正掌握英语。

轻轻推开那扇窗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姚庆忠 吴益梅

[摘要]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多媒体手段以动静结合的形象和声音传授知识,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眼见其形,耳听其声,声形并貌。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但是,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服务

[正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往往在教学某些知识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兴趣也不是很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觉得不妨多利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手段以动静结合的形象和声音传授知识,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眼见其形,耳听其声,声形并貌。设计一些类似动画片的课件,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溢浓烈的儿童情趣,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在积极参与的气氛中学习。它能使静态信息动态化,能组织儿童精神集中,并能引起长久注意与思考,使他们大脑处于不停的兴奋状态,大大促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激起他们的求知动力,乐于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六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的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如学习“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的认识”一课,这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在开学初的数学课上学习的内容。往年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们运用了各种方法和手段,贴图片、演示幻灯、讲故事,但是总有学生把大于号和小于号搞混。今年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课件制作,通过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来进行学习。先有主裁判主持运动会的开幕式,接着运动员们进场,然后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项目,其中设计几个环节,为学习“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服务。如:拔河比赛,人数相同的两队队员握手,从中认识“等于号”;再如“比赛跳高”,不同人数的两队进行比赛,通过比较来学习“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屏幕上,这时多媒体计算机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边讲解边演示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作用,而且学起来兴趣极高。

(二)使教学手段更显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认位置第几排第几个”,教师可出示上课学做操时的情景,其中一个学生说:“我在第3排第2个”,使学生自己通过画面自己感受排与个的数法,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而不用老师一味的讲述,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

又比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闯关游戏”,“我和电脑来比赛”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激其斗志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拓展时空,发展能力

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学习角的种类后,有学生提出,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是什么角?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不仅知道了这个角的名称,还了解了有关角更多的知识。例如学习了圆周长后,上网搜索祖冲之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站上储存的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等内容,每一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有目的的选择学习。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运用中的实践思考

计算机速度快、容量大,有独特的动画特技,能全过程地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人,机器的演示过程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计算机技术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各有利弊,要合理取舍,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认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数学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要保留传统,传承“做”的直观教学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都靠亲自实践操作实现,没有大量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感知成为蜻蜓点水,表象无法在大脑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体的重量,要让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为教学服务。计算机也是与黑板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只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用来炫耀的新事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维的东西,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或不能科学地利用多媒体,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懒惰心理,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华而不实的课件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还会令学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师在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件上设置了很多口算题,每题都有精美的图案背景,点击它还会出现声音及以动画形式展示答案,这样的训练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视觉干扰,引发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漂亮课件不是好的课件,而要看这个课件是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轻轻推开信息技术这扇窗,学习因鼠标而轻松,生活因网络而精彩。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下,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老师更多地以管理者和引导者身份出现在教学中,而不再是说教者。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

(“DELL杯”第五届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三等奖)

情景教学法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王海荣

游戏是一项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综合性、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它具有一定的竞赛性和趣味性。

而情境教学正是沉浸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少年儿童寻求现实生活场景,与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并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学习田径、球类等项目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趣圣战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和游戏相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比较容易模仿和接收新鲜事物,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侧重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形式渗透在教学中,寓教于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游戏中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一、以情境教学,提高“教”与“玩”结合和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与其它单个的体育动作有所不同,其有其自身的特点。很受广大小朋友的喜欢。在游戏教学中,我采用儿歌与游戏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活动,提高学生对游戏的积极性。例如“穿越森林”这个简单的游戏,假如老师不做启发,只是让学生绕着人群在跑,就感到很乏味、枯燥。在活动中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抗日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穿越森林送情报的故事,激发学生活动游戏的情趣,游戏结束后,教师集中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也可以课间穿插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也可穿插其它一些花样等进行队列训练。这些方法都能使一些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

二、以情境教学,促进“教”与“玩”结合体现游戏的多样性

一项游戏只有一种游戏方法,而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教师讲解游戏方法,“织个鱼网”捕鱼,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看那一组最先把布条系完那组为胜,然后再让学生把织好鱼网的布条解下来,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用织好的鱼网捕鱼,先让三们同学手拉着手做鱼网,其它学生分散在半块篮球场上当鱼。用两张网同时捕鱼,捕后连接起来,三人的手不能分开,接着由五人组成鱼网,用两张网同时捕鱼,要求:

1、不出圈,不破网;

2、碰到就算抓到。通过教学我认为采用了多样的游戏方法,能激活了同学们的活动情绪,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性。

三、以情境教学,促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与“玩”的游戏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进行教育。例如:在“过草地”这一游戏中,有的学生在做游戏中不遵守规则,一边跑一边人为地破坏学校种的草皮;有的学生游戏活动不积极,出现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采取积极诱导,进行正面教育,并要对学生讲解花、草、树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它们,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让老师也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拉近了距离。

四、以情境教学,结合“教”与“玩”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提倡以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教学为主题的今天,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我经常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游戏教学。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还可以教师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和谐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总之,多少年来,学校的游戏教学往往是单向式,指令式,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而情境教学便是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这种方法对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继续坚持运用和不断完善。使学校体育事业更加光辉灿烂。

(《情景教学法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在2006年扬中市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善用教材 拓展空间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张宏 212218 【内容摘要】现行的科学(本地区五、六年级自然)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过分尊重教材而忽视地区性和适时性是一大误区,本文拟从改革教材的探究思路、贴近学生实际及辩证认识事物着手,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提高问题探究的开放性、拓展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及体现结论表述的开放性。

【关 键 词】科学探究;创新精神;开放性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诞生的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目标的一项重大改革,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主渠道必定是科学课课堂教学。因此,科学学科必须要有适合于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教材,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实施。从本地区自然学科(五、六年级)现行的教材来看,其内容、思路、研究的手法手段、结论的概括和表达等方面,都与科学目标的实现存在距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究,以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

一、改革教材的探究思路,提高问题探究的开放性

科学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包含培养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要求。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做科学”的素质。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法的精髓,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非常好的条件,对培养学生“做科学”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问题研究的思路,增强问题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空间。例如十册一单元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是按照“实验一问题一假设一验证一应用”的思路编写的。首先通过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指导学生进行物体发音实验:皮筋发声实验、鼓发声实验、音叉发声实验。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虽然发声的物体各不相同,使它们发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相同点一发声时都会振动,由此可以推想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从而指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地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再利用其它物体做发声实验,检验上述的假设是否正确。为此安排问题探究的思路,探究过程相对狭窄、封闭,全班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实验方法,经历同样的研究过程,面对同样的实验现象,然后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实验中的发声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推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没有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没有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假如我们改变问题探究的思路,放手让学生自助餐式地选择各种各样的材料(除了老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外,鼓励学生使用身边、身上的其它材料),放手让学生采用任何实验方法使物体发声,并要求学生要独立操作,独立思考,不盲目效仿书本和别人,这样学生自主决定实验的材料,自主选择实验的方法,按自己的思路独立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展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开放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能充分发挥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把皮筋一端咬在嘴里,用手拉住皮筋的另一端拨动皮筋使之发音,有的学生用手拉住皮筋的两端,用嘴吹动皮筋使之发声,有的学生用敲击桌子方法使之发声,有的学生用摩擦的方法使桌子发声,有的学生用指甲刮桌子使之发声,有的学生两手用力扯衣服的布使之发声„„,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宽松、愉快,实验探究的手段方法形形色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生敢想、敢做,聪明才智、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贴近学生实际,拓展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个性选择,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展开提供更多的可能。例如第十二册第5课《植物的营养繁殖》一课,教材首先向大家提出“植物大多是用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不同种子、植物还能繁殖吗?”这一问题,再出现植物不用种子繁殖的四幅图片(芦苇、生姜、甘薯、落地生根),通过观察这四种植物知道这些植物与种子繁殖不同,揭示营养繁殖的概念。然后阅读人工营养繁殖的三种方法:扦插法、压条法、嫁接法。讨论在周围的植物中,还有哪些是可以进行营养繁殖的?最后学习扦插法繁殖菊花。通过实践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和热爱大自然方面的情感教育。这一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从身边发生的事物中了解了一些人们常用的营养繁殖方法,特别是地处农村的学生,对桃树的嫁接方法(枝接法、芽接法)以及扦插法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知道这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像月季、菊花的扦插法繁殖学生见得就更多了。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改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围绕“植物的营养繁殖”这一主题展开充分的研讨,从更多方面去探究利用植物营养器官繁殖的植物,如石榴、宝石花、秋海棠,植株相同而颜色不同的月季化,以及营养繁殖的发现,现代营养繁殖的发展等,延展问题的探究面,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植物营养繁殖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辩证认识事物,体现结论表述的开放性 科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无论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多么的精细,多么的严密,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概括结论时,总会有部分学生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表述,在语言文字上与教材上写的不尽相同甚至很不一致,但意思又与教材的表述大体相符,通常这时授课老师会想方设法进行引导,特别是上公开课,参赛课的老师常会千方百计地引导,直到有学生说出与教材上写的一字不差方罢休。例如第十一册16课《电产生磁》一课,学生进行了电磁铁实验后概括电磁铁特性时,有的学生说:“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没通电时没有磁性”,有的学生说:“电磁铁接上电时能吸铁,不接电时不能吸铁”等,这样的表述与教材“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意思已经很一致了,表明学生的思路是正确的,回答也是对的,教学目的应该算是达到了,不应片面地因个别字词的差异而穷引不止地让学生说出与教材一字不差的结论。但在有些公开课上,就由于学生没有用上教材上写的“通电”、“磁性”或“切断”、“消失”等字词,怕听课者说教学效果欠缺,其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直至有学生说出与教材上写的“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一字不差的结论才罢休。其实,我们的教学工作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情绪、兴趣、认识等是不可能相同的,更不可能与编写教材者相同,他们所回答的问题,概括的结论,只能大体与教材上写的相符,很少是完全相符一字不差的,就是与教材上写的不相符也是常有的事,这是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法。而我们所追求的是学生的认识得到发展,能力得到锻炼,感情在体验中升华。

一位德国的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学生也一样,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能力也不尽相同,针对不特点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内容,共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开放性的,在探究中学生也应具备选择的机会,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样的表述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需要彰显的是“开放”,即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凸现的是其丰富的广泛性和针对性。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才能真正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因你而精彩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李晓琳 王海荣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广应用,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综合 精彩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对这种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必将会对小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一线教学的年轻教师,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上有了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媒体,原本僵硬的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学生的信息素养大为增强,信息科技知识、技能和语文能力明显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也正在加强。

一、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这是第斯多惠的名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三年级的《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北大荒秋天的美丽与富饶,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播放了介绍北大荒的短片,让他们初步感受了北大荒的迷人景色。课堂上又精心制作了课件,一幅幅漂亮的图片让学生真正看到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中的流云,橘黄、血红、绛紫、银灰,这些五彩斑斓的颜色,已经不需要多余的语言再去介绍了,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真美呀!接下来,介绍原野热闹非凡,课文中提到的高粱、榛树,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借助多媒体这个问题迎刃而解,生动的画面,不用教师的介绍,学生已经脱口而出:“这是高粱!这是榛树!真多啊!真热闹啊!”苍白的介绍在这时已是多余的,学生已经明白了,不再需要教师无谓的讲解了。可见,在教学中正确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学习,从而更好、更快、更深地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

传统的语文练习形式基本都是以书本的形式出现的,形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而利用计算机即时、互动的特点,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作业超市就是这种新型的作业方式下的产物。例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针对学生对刘伯承不够了解的情况,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在网络这个丰富学习资源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关刘伯承的其他故事,对这个形象也有了一个更充分的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多元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在教学《西湖》一文时,尽管课文描述的非常的美,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西湖,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中先通过欣赏西湖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情境中,如诗如如画的画面,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西湖有了个总体的印象,从而为后面的学习铺路架桥。再通过引导学生读文,看课件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联系信息技术的教师指导学生在网站上查找、搜集更多的有关西湖的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已有倦意,教师却要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此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可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西湖》一课时,结束时让学生看着西湖的美景做个小导游,向所有的人介绍西湖,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出来了,而且这又是对课文内容很好地总结,一举多得。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表现个性。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

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们便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收效不大。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再也见不到学生“咬笔头、皱眉头”的情景,个个思想集中,精神抖擞,兴趣昂然。例如在写荷花时,通过欣赏荷花的动态和各种姿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写作欲望,提笔就成。再三年级的一次习作添动物写话时,通过课件在画面上添加一个个鲜活的小动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说话的空间,让刚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有话可说。通过尝试,我深切的感受到:有了兴趣什么都好办了!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作文教学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无话可说是一些学生写作文时的最大苦恼,怎样才能解除他们的苦恼?对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观察。

观察是一个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人的许多感知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得来的。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感知事物、认识事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演示静态图像,又能模拟动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时空限制,展示课堂内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在指导学生欣赏荷花的过程中,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有了仔细的观察,学生自然也就有话可说了。又如在教学生写一种小动物时,先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接着利用一段“小猫玩线绳”的录像,让学生认真观察小猫的活动特点,把平时不注意的过程再现,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一个个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自然就能想像出了很多,比如玩耍、嬉戏、捉迷藏等等,真可谓百花齐放。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是统一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学生只有说得“清”才能写得“通”。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例如在为动物设计名片的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内容,学生的创作不再停留在猫、狗等常见的动物身上,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语言两则》时,学完课文时提出让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而资料的搜集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放眼21世纪,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广应用,语文教学必将出现更多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式。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愿我们的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愿所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课堂教学这棵“大树”上“一片美的叶子”,让我们的课堂因有了现代教育技术而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48—150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212—214 [3]刘儒德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296

—300(《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因你而精彩》在2007年4月江苏省“DELL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方案及课件评比中获论文类一等奖)

现代信息技术,美丽英语课堂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张芹 徐文娟 212218 E-mail: xuyan.123.com@163.com

内容提摘要: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以被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做了一定的阐述。通过激情展境、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优化过程、渗透文化意识体现了其价值与魅力。

正文: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它冲击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小学英语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情境,激发情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统式”,教学通常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单凋枯燥,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有机融合,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情境,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使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学动物单词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带领学生拼读就难免枯燥,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动物园的画面,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鲜活的动物园场景,让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并加入不同声音,让学生先听声音猜动物,继而呈现动物,再打出单词,最后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画几只小动物,边画边念。这一动画情景的创设,使抽象、枯燥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了,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一种语言要想学习好,听说是基础,也是关键。要提高听说能力,首要的就是听到这种语言的纯正发音。在语音训练阶段,我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听准确,正确感知标准的发音。为此,我在课堂上多借助于收音机、录音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这种语言。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准确清晰的印象,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发音上的偏差,为其流利地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模仿秀”的游戏,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如在教学牛津教材三年级下册Do you like swimming?时,让学生先看一段两个孩子之间的对话碟片,创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学生观看后,兴奋盎然,跃跃欲试,我趁势指导学生模仿学生有关用语,使学生很快学会了“Do you like „?”“Yes, I do.”“No, I don’t.I like„„”等用语,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去掉课件中对话的声音,让学生充当角色给课件配音。学生们分组给课件配音,进行得投入,表演得得体,进而利用听到、学到的知识去探索、表演。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掌握了句型的具体运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

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充分发展,为每个学生成长提供机会。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层次、综合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工作,着重培养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教与学相结合,学生大胆思考,错了也不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相反,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视、听、说的机会。通过文体、图形、声音、动画和有关技术模拟特定的英语教学中的人物、情节及场景等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利用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进行交互式学习,根据学生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设置,灵活安排进度。如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视觉型学习群体的信息偏爱,通过交互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外向型学习群体的学习兴趣,利用机辅手段发挥触觉型或操作型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优势。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变苦、厌学为乐学、喜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教师也可及时全面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学生个别差异性,对症下药,从而给予及时的辅导。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老师在一堂课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各种单词、重点对话、句式,教学起来相当的繁锁、费力、耗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将所需板书、板画、作业等内容制成课件,在教学中展示出来,就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能在相同的40分钟内,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讲语法知识时,如果只在口头上讲一遍,效果不是很好,但如果通过课件图文并茂呈现出来,即清楚又节约时间,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利用计算机直接上网查找自己所需内容,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查询、思考、协作、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提供的新资源。学生也可将有用的资源传输给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五、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信息技术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摒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从正确的拼音、简单的单词拼写开始,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教师播放教学内容的动画,讲解其主要含义后,让学生自己想象着进行表演或另配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随之得到提高。

六、巧用现代化渗透文化意识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著名英语教授望佐良曾经这样说过。的确,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学习一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所承受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英语教学中适当渗透英语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造一个语言文化环境,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如在牛津教材3B Unit 7It’s nice中表示赞扬别人的东西时,就可以观看碟片观察其语言与动作,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把它表演出来。学生通过看碟片和表演,就能很清楚的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下面的表演中便会灵活应用。

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了,要使教学跟上世纪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主动进行自学英语的实践,突跛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者。作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有义务不断探索,制作出各种新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坚信,现代信息技术在今后教学中的前景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admin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魅力 http://www.xiexiebang.com@163.com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笔者从课堂教学(字母教学、单词教学、句型教学、对话教学、语音教学)、课外活动(情景交际、学唱英语歌曲、观看影片)两大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正文:

现代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使更多功能完善、特点各异的现代教育媒体参与到教学中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较好的基础。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了英语教师一个大忙,它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相对于教师的语言和传统的直观教具来说, 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的特性, 改变了传统信息单一的教学模式, 能对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刺激, 促使学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言语动觉等多种分析器官进行学习, 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了学习效率。

1、字母教学

在字母教学中,字母的读音、书写和辨认是教学的重点,而且学生容易把英语字母和汉语拼音混淆。儿童在同一学习形式上的不断重复读、写,学得枯燥无味,读得毫无滋味,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他们注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他们的注意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如何让学生加深对字母的记忆?我搜集了一些关于字母教学的Flash影片,有关于字母的认、读、写,还有字母发音规律的游戏。如学习字母A时,首先播放一段关于A字母认读的Flash影片,影片首先一个男孩背着一个A字形的楼梯去摘苹果,楼梯一晃一晃的,结果苹果掉下来了,这时从楼梯的形状引申到字母A,同时呈现apple这个单词;接着跟着电脑学习字母的读音;然后跟着电脑学习字母的书写;最后玩一个关于字母发音规律的游戏,这样孩子们轻轻松松的掌握了26个英文字母,我校三年级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字母学习后,基本上掌握了字母的听、说、读、写。

单词教学

在教授单词时,可把单词用微机幻灯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个单词跟着相关解释,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跟读几遍。记住之后,再辅以单句翻译,加强巩固,这样新单词便在语音、语调、拼写、释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得到加强,想记不住都困难。

句型教学

学生熟练运用句型,实现交际化,离不开必要的语言结构,借助一定的情景进行操作,更易被学生掌握,语言脱离了情景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表达和理解的难度。这就需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语言情景,揭示语义,以加强听觉、视觉、动觉等感知印象,提高学习质量。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往往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而实际教学中又往往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因而,不少学生能从原型例子和教材联系中获得固定的、孤立的知识点,但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而通过计算机,我们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的会话课上,教师用声音、影像、Flash影片来呈现对话,再用图片来设置相似的情境,充分调动眼、耳、脑、口各种感官对语言信息综合反应的能力,构筑真实生动的语言实践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语言的交际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愿望。

4、对话教学

活泼生动、可爱有趣的卡通形象为学生所喜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后,播放给学生。通过这些卡通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新学内容,加深了理解,能收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语音教学

美国著名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经验显示视听工具、实物形象比语言、视觉符号更易提供具体而易于理解的经验。而且乌申斯基也说:“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小学牛津英语有一个版块Listen and repeat,旨在通过听、读所提供的例词和句子,帮助学生了解字母与其读音之间的联系,要求引导学生多听、多模仿、多体会、多归纳。虽然编者力图运用图景和韵律的句子让学生能活学,但实际教学中,由于语音教学相对比较抽象,拓展又需要单词的大容量和多形式,因此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已不能达到要求,教师和学生往往就简单的跟读、归纳就解决了,这样就远远没有达到语音教学为继续学习服务的目的,学生往往当时会了,过后就迷茫了,甚至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语音学习的兴趣。

鉴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进行语音”活“的教学。

二、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英语课外活动是在不占用课堂时间进行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讲英语而暂时忘却母语的空间,还可运用在课程教学中所学的背景材料或者其他的英语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在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这种活动没有课堂教学上那种紧张、压抑、快节奏的气氛,学生们的情绪可以完全放松,在随意、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完全没有压力地游戏、学习、交际。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启迪心智,减少焦虑感。这种活动既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能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1、情景交际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任何运用语言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没有情景的言语交际活动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英语要在情景中学,要在情景中教。没有情景的英语教学既难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也不利于使学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活动中,从日常生活交际情景出发,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节感染,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这一情景做出一系列的会话。例如,交易、问候、问路、就餐等。通过情景交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学唱英语歌曲 从儿童生理特点来看,十岁左右的孩子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和模仿力,容易受音乐艺术的感染和吸引,喜欢唱歌和表演,并擅长于以音乐性的表演或演唱来表达情感。通过学唱英语歌曲,来促进他们学习英语是非常有效的。在活动中,上网找一些学生易唱、动听的英语歌曲让他们学唱。通过演唱这些欢快的英语歌曲,不但使学生们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而且也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接触了许多英语句子和单词,扩大了他们的词汇量和句型。

3、观看影片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语言文化环境,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如播放VCD片或上网浏览,让学生多接触外国的文化和语言习惯。了解外国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增加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通过听来培养语感,拓展学生的知识储蓄量。

信息技术为小学英语教学插上了翅膀,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更有效地培养,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英语形成习惯,获得更多的进步。

信息素养 梦翔天空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王文娟

【论文摘要】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处理必要的信息,儿童必须从小培养好信息素养。以采用“应用”为主线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改变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科整合意识;妥善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创设合理的学习任务情景;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的条件等几个方面入手是探索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 小学生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 应用

社会已进入到信息网络化时代,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教授所学的知识,但知识量的剧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进行追逐已不可能,掌握信息量也是极其有限的,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作为一名教师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进程中,将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等也一并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地发展。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我校工作,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从我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起初学校有一个拥有26台计算机的微机房,这4年来学校逐步为微机房添置了24台计算机,其中2台教师机。这样从2006年开始我校就拥有了一个48台学生机的微机房,虽然计算机型号杂乱,48台计算机新旧共有6种型号。然而,我们始终让这个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三至六年级的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还十分重视搞好兴趣小组和课程超市,还利用中午时间让学生进行电子阅览。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我任教以来,使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具有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学校的发展,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增添现代化设施,这些硬件设施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两年来,我校重视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课程超市时间我们为低年级学生讲解如何上网,如何收集资料,给高年级学生讲解如何制作个人主页。对于学生的优秀个人网页均在我们的校园网上体现了出来。

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无庸质疑,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各级各类学校各门学科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独有的任务。

实际上,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的工作,已经在信息技术课程内部凸现出来了。例如:信息技术教材有“画图”,我们还自编教材,“在Word中写作文”、“修改错别字”等内容。除了信息技术课之外,我校其他课程的教师也灵活地利用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电脑手段进行教学,使用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我校拥有两个可以使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各科教师普遍重视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我校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这既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次乒乓艺术节展出的乒乓小报是我校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一个展示。

二、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班级的黑板报是学生们自己收集资料自己抄写的,学校的乒乓标语是老师、学生、家长智慧的结晶等等各项活动均是对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面前,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处理信息的实践。

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来自学校教育,来自校园氛围的熏陶。每个教师都有信息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计算机基础教育仅是信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各门课程的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都应该首先得到培养与提高。从2003年至今,在江苏省举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考试中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均通过了考试。我校老师制作的课件,教育软件在省市获奖。《秦兵马俑》专题网站在国家教育软件评比中获优秀奖。两年前我校就开始对青年教师进行网页制作的培训,十几位老师制作的个人网页在我们的校园网上展示。今年我校将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老师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让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在信息时代不落后。而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新青年,作为教师,更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检索、获取、管理、评价、表达的能力,不要成为现代的文盲。培养我们的信息素养与掌握大量的文化知识同样重要。培养我们的信息素养不仅要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要获得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能够将这些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思维。

“一枝红杏出墙来”

——浅议小学语文网络教学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肖月红 李梅 212218 内容提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各个学科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既给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动力,也让我们从教者产生了许多困惑——

1、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否过时?

2、如何处理网络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3、如何在网络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认真思考这些困惑,将是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搞好语文网络教学的前提。

“忽如一夜春风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短短几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也越来越重要。当许多人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的时候,网络的出现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以至于有人断言,网络可以拯救语文教学于“水深火热”之中。网络固然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我们真的到了需要网络来扭转“乾坤”的地步了吗?我们不由地在语文教学应用网络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困惑,认真思考这些困惑,将是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搞好语文网络教学的前提。

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否过时?

网络教学带来了教学模式上的重大突破。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Internet是一座信息资源的宝库,它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将“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都浓缩成一幅幅曼妙的图画、一段段精彩的动画。学生通过网络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如此一来,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学已经可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走向全面网络教学呢?

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语文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是人文熏陶。它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扣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白鹭》一文中,白鹭钓鱼、暸望、晚飞三幅画景依次展现,蕴含着浓郁的诗意,是无声的画,优美的歌,是韵味无穷的诗,纵使Internet宝库有多少幅精美绝伦的图画,焉能代替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无尽遐想。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决不是主要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有了网络,便抛弃以前所有的教育手段、教学措施,千万不能在倒掉澡盆里脏水的同时,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

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网络时代所谓新的教学模式,都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这个发展平台的。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到个性化、交互式等语文学习,乃至一些激进的理论家所认为的:“学校教育将会消失,教师的地位不复存在,因为互联网可以实现最大规模的远程教育,互联网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教师。”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无数次的实践的检验。在我们未能确定网络教育的“巨大价值”之前,匆忙之间去否定业已成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明智,更不现实!君不见:网络多了,大师却少了。热闹多了,读书却少了。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真正能吸引学生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多媒体课件如何漂亮,如何让他们上网,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凭借文本与作者、作品主人公进行深层的对话,在阅读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和体验,从而使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完善。因此我们在教育手段、教学措施的“推陈出新”上,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应该少一点盲目,多一点理智。

二、如何处理网络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网络教学将流行于教坛。不管你眼下承不承认,接不接受;再过一段时间,你就要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接受。这是社会所需,也是形势所趋。于是,很多地方简直到了“网络教学才是教学”、“无网络就无教学”的地步,像是要把网络教学推上神坛——可我要泼冷水:千万别把网络教学推上神坛!周正逵先生在谈课程改革时说:“心要热,头要冷。”我想大意是指:我们要有热情参与课程改革,但不可狂热;而要客观、冷静地看待。对课程改革如此,对网络教学不应如此吗?

我认为,无论网络如何精彩,它只是辅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配角”,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与“从”之间的关系,是“被服务”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是“学科”与“工具”之间的关系。语文是主,是被服务者,是学科,而网络是从,是服务者,是工具。

因此,我们在设计网络教学课时首先要问一下自己:这节课还是语文课吗?如果这节课不用网络,一样能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为什么还要用网络呢?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是一桌丰盛的大餐,不光要好看,更要能填饱肚子。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教学只是辅助手段,网络只是辅助语文教学的工具,它和粉笔、黑板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所以我们要合理的使用网络教学,注重实效,联系学生的实际。不应该因为重视了网络的应用而忽视了语文的特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因为用了网络而变成“四不像”,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三、如何在网络教学中提升语文素养?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面对浩瀚的网络世界,学生的学习具有选择性,能否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是学习的第一步。相应的,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网络的大海中尽情地畅游。而不是仅仅提供最好的教学,因为最好的并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合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虽然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通过研读课文、收集资料后精心设计制作出来的课件、专题学习网站一般是流程合理、资料丰富、精致完美的,但实质上是高科技包装下的“填鸭式”,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玩”的是“请君入瓮”的把戏,左“引”右“导”,甚至不惜主动“下水”。因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因根据实际情况侧重指导学生学习,不搞时装秀。

总之,网络教学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我们必须为此作好充分的准备,将网络环境和语文教学充分整合,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之路,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用眼睛告诉心灵

----运用网络优化语文教学

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吴益梅 马美红

主题:网络及多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种媒体信息来辅助教学,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正文: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虽文质兼美,颇为感人,但学生因没有亲临其境,感受不深,所以读来甚感枯燥。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网络及多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种媒体信息来辅助教学,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以景激情。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网络及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月亮湾》一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任凭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也无法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而借助电教媒体,就能很好的创设情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呀,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大好季节,让我们唱起歌,背起行囊,一起去郊游好吗?(学生唱着歌,非常开心)瞧,我们到了。(多媒体出示月亮湾美丽的画面)学生睁开双眼,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一个个发出“啊,真美!”我乘机追问,你们觉得这儿怎么样,喜欢吗?学生个个抢着说:这儿真好,山清水秀,我们喜欢;这儿环境优美,如果我们住在这儿那有多好啊!我又问,你们能具体介绍一下吗?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按“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的顺序有条理的讲讲月亮湾村前的景色。学生因为有图可依,方儿有话可说,有情可激。此图此景,给学生无限向往,从而由内心而喜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喜悦之情,最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不仅在课上,学生学得开心,课后学生还拿出彩笔画上自己对月亮湾的憧憬。

二、激发情感,熟读精思。教育家赞可夫说:“要以知识的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学生无论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电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趣,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在老师精要的指导下变教为导,使教服务与学,让学生自己做主,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学习的责任感,集中精神利用课件,自觉学习。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就要先自学,先尝试,自己领悟,不断积累。在《蜗牛的奖杯》一课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课件,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在开始教学时,我采用欣赏动画的形式引入,让学生产生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自己在读通的基础上,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蜗牛为什么能遥遥领先?”通过课件欣赏“蜗牛得奖”,边看边想:蜗牛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这里的省略号的意思。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我在课件中演示第一、而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一段,运用“摆擂台比读书”的形式激发读的欲望,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有感情,通过有感情的读,品味、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和美妙。这样,读的竞赛不但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而且在体会词语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好词好句。整节课,教师在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感悟,如果以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就可以读后质疑:这个自然段中你有什么不懂?学生提出后,就让学有能力的学生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这样,以境激趣,以情促读,读中解疑,带学生感悟蜗牛的可悲和可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感情,达到以读代讲、读中理解的功效。在活跃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读中的感悟,不断地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三、启发想象,激趣导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网络将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开启思维之窗,打开话匣之门。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练习2中教《成语》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写春的诗歌、文章、句段,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背诵赞春、写春的诗歌或成语,激发爱春的情感。然后播放春的录像:公园、田野,一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以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效果引学生入情入境。学生犹如亲临其境,被春天迷住了。我马上因势利导;你能把春天的美景用成语说给大家听吗?接着,我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说出来,“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纷纷说出春的景象,说出自己对春的看法,把胸中之意抒尽。由于画面的吸引、课前的积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有如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从爱说发展到会说、能说:绿油油的小草破土而出。长得密密的小草像给大地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绿绿的,满地都是。一句句佳句,学生脱口而出。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件观赏图片、录象,自己练说春天的其他景物,在进行集体评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说后评再说,大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四、拓宽思维,脱口成章

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的学习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语文不能通过传授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电脑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又将社会语文材料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处于一个新鲜感的环境中,有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台湾的蝴蝶谷》讲的是台湾蝴蝶谷的迷人景象。课前,我从几个网站上收集的许多关于台湾蝴蝶谷的材料,有文字说明的,也有多彩的图画,我把这些材料精心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上阅读课时,整节课我设计了“谁是最佳小导游”的竞赛活动,其过程是:首先学生字读课文,第二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看完后互相交流,第三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导游,一边看着多媒体课件,一边把蝴蝶谷的美丽景象解说给大家听,在解说的过程中所用的道具、材料、以及其他辅助工具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多方位地把蝴蝶谷的美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起孩子们的表达欲望,要求当小导游上来解说的小手一只比一只高。同学们真是动尽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一个个煞有其事的样子,还真有点导游的味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用片言只语在其中穿针引线,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

“大家请跟我来,下面我带大家到奇异的黄蝶谷去看一看!” 你别以为这是旅行社的导游在向旅客介绍,这是我们班的课堂,同学们正在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争当最佳导游呢!一位同学一出场就来了个出奇制胜,手上还拿了个绿色的圆圈作为道具,说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还真有点创意。我及时给他的开场白打了个高分。“奇异的黄蝶谷”是他自己的语言,书上原来就这么一句话:

“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 “台湾岛还是一个世界闻名的蝴蝶王国。岛上的蝴蝶共有400多个品种。我们现在要看的黄蝶谷里的黄蝴蝶被誉为“蝶中皇后”,它的名字叫黄裙蝴蝶,据说在1000只蝴蝶中才有1只。”好小子,居然把收集的资料也运用上了,还真有点导游的味道。听课的老师也点头表示赞赏。“有黄蝴蝶的同学赶快上来表演吧!”听他这么一说,手上拿着黄蝴蝶的同学纷纷飞上了上去,教室里一下子成了蝴蝶的世界。真没想到他还指挥起同学们来了。课前,我布置小朋友收集关于台湾蝴蝶谷的资料,制作各种颜色的蝴蝶,他灵活地给用上了。

“旅客们,快来看,黄蝶谷到了。哇!好美呀!全是黄蝴蝶,看,这只黄蝴蝶的翅膀多像小姑娘的裙子!”他指着多媒体大屏幕上的黄蝴蝶继续介绍:“到处都是黄蝴蝶多壮观呀!谢谢大家!”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把“最佳导游”的奖牌给了他。

后来上来做导游的同学选择了别的蝴蝶谷来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似乎真的跟着他们趣味昂然地游玩了台湾的蝴蝶谷。一节课很快地过去了,可所有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都觉得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蝴蝶谷那迷人的景象之中。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节课,学生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多媒体课件,再把两者结合起来扮演导游向大家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地把电脑上的知识融入到课本知识中,并经过加工组合成自己的语言。这不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口语交际最好的实践吗?

总是,运用网络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熟读精思,激趣导说,寓教于乐的目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运用网络优化语文教学,让孩子享受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眼睛与心灵的对话。

(“DELL杯”第五届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三等奖)

第三篇:《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西街小学

李双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秤称一称,有的学生又想到了可以用手去掂一掂。当我刚要表扬发言的学生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然后回答道:“老师,还可以将两袋食品同时从一个高的地方放下来,哪个最先落地哪个就重。”学生能想到这种比较的方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这种方法不正确,但是这个学生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说明他爱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同时也让班级其他的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由此看来,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介绍秤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见过的秤,并且说出了秤的基本用途,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我没准备介绍的秤,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由此我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放飞思想,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生能够根据台秤秤面上指针的指向,正确地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丝毫没有遇到困难,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意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我准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四篇:圆的认识教后反思

1、在学生已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圆的各部份名称。学生对圆心与圆 的半径的作用能理解,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学生掌握得较好,能体会和解释这些与圆有关的现象。

3、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4、这一节课,通过巧设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一翻探索、实验,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真正的领会了圆的周长的意义,知道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

5、求圆的面积是从生活中喷水头浇灌农田这一生活场景

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挥自己地想象,从估计到公式的推导;从数方格到剪拼成学过地平面图形;从已有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并讨论从而形成结论。教学中教师还特别强调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由旧知引入新知的过渡。

首先在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活动中,通过圆的面积与 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再一次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然后教学中让学生把圆进行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此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6、本课重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引导上。效果较好,而且学生能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数学信息,集思义益,博采众长,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解题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交流。

7、本课呈现了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让学生从表中发现数据的变化,并从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学生对列出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的方法掌握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8、本节课内容属于百分数的具体应用,是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事情。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习合理理财,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本节课中概念较多,在教学时,应注意在教授解题方法和分析解题思路中,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

第五篇:《认识角》教后反思

《认识角》教后反思

本想给自己放个小假,等忙完这一段时间再开始写我的常务性工作。今天学习新的单元,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不得不写出来,以留住孩子们的“走神瞬间”。

今天学习新的单元,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是“认识角”。根据大纲安排,我是让孩子先从生活中说一说以前学过得图形(平面图形)。孩子们都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三角形等。有的孩子还说出了它们的特点,看来很多孩子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还是很牢固的。由此引入---角。告诉他们角也是我们图形中的一个朋友,今天就来一起认识角。出示图片,让孩子们从图形中找角。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我还让一些孩子上台用手描一下,都能描出来。孩子们在脑子里已经建立了角的形象。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用具试着画一画角。这下孩子们可都乐了。画完就自动交流了,好像在比一比看谁画得好看一样。经过巡视的我,发现孩子们画得角还真不同,画得正确的不多,一班的第7小组画得全对,其他组就有些问题了;在二班画对的也少。看来孩子们是手高眼低啊!当我说到他们画得不规范、不正确时,他们眼睛比谁都睁得大,脑门上出现一些“?”。我就借此机会,开始激发孩子兴趣。“你们想知道自己哪里画得不对吗?如果想知道,就以最端正的坐姿告诉我。”此时班级里静悄悄的。

下一个环节就能顺利进行了,我显示用图片演示,让孩子们观察,然后试着和我一起画(我在黑板上画,孩子们在练习本上画),每画完一步,我就让孩子们点点头。角画好了,孩子们恍然大悟。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体会角,我拿着三角板来回变换角,如开口向右、向左、向上、向下、斜着放。孩子们都能知道那还是角。看来孩子们是认识角了,也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下孩子们会画了,同桌之间可有话说了,这次孩子们画的角就漂亮、规范多了。角画多了,就显得有点乱,这就引入角的表示了。画上弧线,写上数字。写1,就记作∠1,读作角1。根据画角示范及与师共同书写,孩子们会表示,并在自己画的角上正确表示出来。再进行,“乐趣”就出现了。

我再次让画角,要求完整表示,要求如下:

1、班级分为四组,各组各画一个角,分别是开口向左、向右、向前、向后。

2、写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3、写上记作和读作。并分别标上∠

1、∠

2、∠

3、∠4。

4、小组交流,互相看同桌所画的角,并给出建议。

活动进行时,我巡视了一周,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孩子画得是对的,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如下:

1、角没有弧度,直接用三角板的角描的。

2、未标弧度。

3、记作有写错的。如表示角和角的形状一样,后面又添上一个数字。

4、有的画的是图形。

看到这些孩子们的角,我把它们都一一画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欣赏”。有些孩子有疑问了:

1、为什么不能这样表示啊,角的记作方法不就应该和角的形状一样吗?

2、如果画角不画弧度,直接写数字不是更方便吗?

。。。

为了解决孩子们问题,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孩子们的想法终于达成一致,无论多大的角,角的记作符号就始终是“∠”,为了加深记忆,我让孩子们结合语文知识记忆“撇折”,这下孩子们就好记了。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想法还是挺丰富的,虽然对角的记作方法是有问题的吧,但最起码孩子们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听取建议的精神值得我学习。这节课上得很有意义。明天学习《比较角的大小》,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下载0的认识教后反思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0的认识教后反思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直角的教案和教后反思

    苏教版二下数学 7.2认识直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断出上述的几种角。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

    三上秒的认识教学前反思

    三上《秒的认识》课后思 清如许 一、导入 1、你们有没有见到过上面的情景?你对“秒杀”是怎么理解的? 2、对仅剩23时25分21秒3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引出秒的认识) 二、探知 (一)感知......

    认识自我 超越自我解读(★)

    《认识自我 超越自我》主题班会 一、班会背景 初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知识的增多、社会交往的复杂,自我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方面已由童......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认识人民币教材解读 http://.cn来源:原创 作者:傅丽莎添加时间:[2012-03-31 11:24:17] 阅读次数:18 标签:第二册,数学,教材解读,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

    《我不能失信》教案设计与教后反思解读

    《我不能失信》教案设计与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新华小学 张玉花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

    教后反思

    阿河滩清真寺大殿施工方案 鉴于大殿的残损状况,拟对大殿进行卸荷拨正、挑顶修缮:屋面卸荷后,局部拆落木构架,对残损构件或残损点逐个进行修整,更换残损严重的构件,再重新安装,并在......

    教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