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时间:2019-05-13 00: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第一篇: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主导目标,而一味追求次要目标,即使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目标的达成只能是谬之千里。

人教版“数学广角”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优化思想的应用。有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判断对错练习: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判断结束之后,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练习,最后伴着音乐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学生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今后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要注意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节约时间和纠正不良习惯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渗透优选法数学思想的主导目标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心发掘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前提则是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与挖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在安排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制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教师在教学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制作三角形用的是较硬的木条,有的用的是较软的塑料吸管;固定角时,有的用线绳绑住,有的用皮筋扎住,有的用钉子钉,等等。由于制作材料和三个角的固定方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拉动”时出现了边被拉弯(教材情景提示:拉不动),角被拉开,所得到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具把“不易变形”当作“稳定性”强加给了学生。有一学生马上提出:“如果我们用钢管焊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易变形。”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不变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不易变形只是稳定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和应用。有了对“为什么不易变形”的挖掘,在改进教学时完全可以从稳定性的本质入手,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围成唯一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再去拉一拉从而体验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所以然”的认识,教学效果肯定不差。

三、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北师大版教材形式生动,富有童趣,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整合。

比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原本以为很轻松的教学却陷入“沼泽”,原因是学生的通分能力很差,学生竟然都在用排列倍数的方法找公分母,速度很慢,有些学生甚至就用几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这是因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删除了 “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采用“列举法”来找公分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者相比,人教版注重简捷经典的短除法方法运用,北师大版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以上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安排,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适时穿插北师大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先教学列举法,再简单介绍短除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短除法的简单快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因 “短除法”问题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忽略了列举的“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依附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因数学而美丽。数学离开生活,将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和空洞的理论,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呈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枫叶、蝴蝶、徽标等图案中蕴含着美妙的对称关系,数学的王国里才出现了轴对称现象,并应用这一数学现象把飞机设计成轴对称的形状,使之保持平衡,得以在天空中遨游。

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完全脱离数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听我这么说,都非常诧异,表示不相信。于是我就和大家打赌说:看谁能说出做什么事能离开数学,用不到数学中的数字及方位等知识。学生抢着回答:“我打球”,我反驳说:“要计数”;“我跑步”“有距离”;“我睡觉”,“有时间”;“我上学”“有方位”;“升国旗”“有平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课堂教材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捕捉生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分一分”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和大家一起做分苹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想分给我班的赵舒心、杜一鸣两个小朋友,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由此引出平均分。我让一个学生上来实际分一下;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再让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我又拿出一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谁能实际分一下,再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意识到过去学的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分数“1 / 2”。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探讨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和兴趣。

2.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学数学,“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使数学课堂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即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之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其发展。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如在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后,我让学生上来量黑板的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厘米”太小,需要找更大的单位“米”,在认识了单位“米”之后,我又让学生来量教室的长、宽等,还让学生回家量自己的床、书桌或房间等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衡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应用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推拉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而自行车的支架一定要用三角形?我们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不能用一根钉子?……只要学生用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量我们教室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代写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购物;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操作,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操作等方法加以合理解决,将数学和生活一体化。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二篇:试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它提倡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能力,发展自身的特长。新课改的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有所改进,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理解程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带有自我批判的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回顾、诊断、改进的循环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没有最正确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最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新课程的目的。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经验和思考。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并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呼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以往的以老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是对原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因此,教师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对初中数学内容做了大量的变动,增强了它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全面扩展个人各方面的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和人文价值,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综合的、全面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自身利用信息媒介认识世界的能力,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会应用教学软件以及制作设计教学课件。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把终身学习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心理能动状态,它通常体现在学生学习时注意的集中,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坚定上。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教育,评价不能仅仅作为区别学生成绩好坏的工具,而应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通过多元评价,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另外,数学教师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即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评价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体验和进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需要教师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应当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并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断地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将会很快地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

第三篇: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定稿]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阜阳市第十五中学 杨忠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一切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关键词:课改 创新 基础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尝试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学习与探究体会、见解及成果,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呢?通过我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1.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

中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 极思考和实践。

2.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材的分析决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而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我们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只把他们看做一种知识的容器。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有机和谐地发展和进步。4.注重“双基”。

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有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的愿望和倾向,但具体怎样做能更好,心里没有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可参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课,课堂气氛热闹异常,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但整个课结束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5.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 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是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恰当选择和组合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图片等]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6.语言表述的趣味性,诱发兴趣。

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驾驭表达语言的能力。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比如: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自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气候时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此外,运用短小精悍的成语或谜语,如用“沧海桑田”描述地壳的运动;“风雨交加”形容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等等。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总之,新课改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以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最优化组合,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第四篇: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

一、教学反思有助于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和实践教学智慧

1.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

二、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同时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1.教学反思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反思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但可以提高物理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通过物理课案例研究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通过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可以及时的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四、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这才是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总之,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也使地理教学多元化、创新化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世界各国的和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景观亮点、美丽动感的画面等都可以通过投影、电视录像、课件制作等生动有趣地展现给同学们,让他们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另外,一些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通过“Flash”简化它的难度,让学生深入浅出。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对于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学生由平时的生活容易理解;但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学生由于立体感差,很难建立多维的空间,教学难点难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学,通过立体的旋转画面学生观看以后经过思考很快就明白了。

二、传统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虽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仍不容忽视,因为学生是情感的个体,他佩服的是老师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襟以及驾御和使用教材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技巧。上课讲地理知识能迅速、漂亮地构画出对应的地图和物图,学生会由衷地赞叹和佩服老师。再说,老师描好轮廓图后学生通过听讲、填图更易形成长久记忆,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思。比如讲中国地形时,黑板上描绘出中国版图再边介绍边填注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通过山脉的位置和地形区的海拔特征很自然地导入我国地势的特征和理解三级阶梯的界限及西高东低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 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保护环境》一节时,一上课,老师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 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这是什么病呢? 仅1963--19777年就死了不少人。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一条河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工厂的废水流进河流,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 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巨大的疑问,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教师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读、议、展、点、练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一)读,即预习。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

(二)议,即讨论。对“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议论、讨论,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差生可以特别照顾。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之中。

(三)展,即展示。同学们根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点,即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给予归纳和补充。学生的知识面比较浅,有些深层次的东西,他们挖掘不出来,这时候教师的点评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练,即练习。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

五、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乡情教育、法制教育及人地关系教育。拿国情教育来说吧,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例如我在讲“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2亿,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 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柔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六、开展第二课堂

地理学习的知识内容极其广泛,许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农村的田间地头、工厂的机房生产,大自然的流水植被等都是他们涉猎的内容,这样使地理贴近了社会、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

总之,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将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本着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单 位:北舞渡一中 姓 名:张瑞琼 学 科:地 理 联系方式:***

下载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唐兴福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之我见大全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我见通渭县华家岭乡老站学校杨志成 摘要: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爱好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

    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精选5篇)

    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我们知道,人脑最主要的功能是思维,而数学恰好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一颗会思维的头脑是金不换的,它使你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不会迷失自我,......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大埔家炳第一中学 地理教研组 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开始,全国各省份也随之开始了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体会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体会 [摘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的萌发,也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校教......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回顾工作以来的这三年,一直懵懵懂懂,处于教师成长的探索期,只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自己也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一位合格教师,与自己的梦想——优秀教师之间还存在这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