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3: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第一篇: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我们知道,人脑最主要的功能是思维,而数学恰好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一颗会思维的头脑是金不换的,它使你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不会迷失自我,它使你能够有条理地处理复杂的问题而显示出你的智慧与力量。那么,学好数学是不是很难呢?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竖立学生自信心

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掌握得很好,而一做题,却往往做不出来。老师稍微点拔一下,却又马上豁然开朗。也就是说,这些题并不是绝对做不出来。只要认真地去思考,通过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就能逐渐发现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本质联系。自信是成功的秘诀,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稍为复杂一点的题,要充满自信,要知道,这些题目一般情况下不会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的。要敢于去思考,并善于去思考,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正确区分条件和结论,并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的共性,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二是紧紧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些条件能得出什么过渡结论,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筛选出有用的结论,进一步进行推理或演算。这就是老师常给同学们讲的:“聪明的同学是一类一类地学,不聪明的同学是一道一道地学”。要知道,题海无边,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跳出题海,领会数学学习的奥妙

二、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三、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四、把问题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但俗话说:“你是你,我是我,鸭子不跟鸡打伙”,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分出不同的种类,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5x2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以上观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看法,在教学观念上可能还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逐渐靠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完成新教材的实验任务,以便更好地上好数学“课改”课。

第二篇: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主导目标,而一味追求次要目标,即使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目标的达成只能是谬之千里。

人教版“数学广角”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优化思想的应用。有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判断对错练习: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判断结束之后,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练习,最后伴着音乐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学生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今后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要注意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节约时间和纠正不良习惯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渗透优选法数学思想的主导目标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心发掘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前提则是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与挖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在安排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制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教师在教学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制作三角形用的是较硬的木条,有的用的是较软的塑料吸管;固定角时,有的用线绳绑住,有的用皮筋扎住,有的用钉子钉,等等。由于制作材料和三个角的固定方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拉动”时出现了边被拉弯(教材情景提示:拉不动),角被拉开,所得到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具把“不易变形”当作“稳定性”强加给了学生。有一学生马上提出:“如果我们用钢管焊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易变形。”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不变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不易变形只是稳定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和应用。有了对“为什么不易变形”的挖掘,在改进教学时完全可以从稳定性的本质入手,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围成唯一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再去拉一拉从而体验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所以然”的认识,教学效果肯定不差。

三、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北师大版教材形式生动,富有童趣,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整合。

比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原本以为很轻松的教学却陷入“沼泽”,原因是学生的通分能力很差,学生竟然都在用排列倍数的方法找公分母,速度很慢,有些学生甚至就用几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这是因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删除了 “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采用“列举法”来找公分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者相比,人教版注重简捷经典的短除法方法运用,北师大版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以上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安排,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适时穿插北师大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先教学列举法,再简单介绍短除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短除法的简单快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因 “短除法”问题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忽略了列举的“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依附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因数学而美丽。数学离开生活,将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和空洞的理论,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呈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枫叶、蝴蝶、徽标等图案中蕴含着美妙的对称关系,数学的王国里才出现了轴对称现象,并应用这一数学现象把飞机设计成轴对称的形状,使之保持平衡,得以在天空中遨游。

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完全脱离数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听我这么说,都非常诧异,表示不相信。于是我就和大家打赌说:看谁能说出做什么事能离开数学,用不到数学中的数字及方位等知识。学生抢着回答:“我打球”,我反驳说:“要计数”;“我跑步”“有距离”;“我睡觉”,“有时间”;“我上学”“有方位”;“升国旗”“有平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课堂教材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捕捉生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分一分”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和大家一起做分苹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想分给我班的赵舒心、杜一鸣两个小朋友,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由此引出平均分。我让一个学生上来实际分一下;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再让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我又拿出一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谁能实际分一下,再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意识到过去学的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分数“1 / 2”。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探讨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和兴趣。

2.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学数学,“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使数学课堂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即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之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其发展。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如在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后,我让学生上来量黑板的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厘米”太小,需要找更大的单位“米”,在认识了单位“米”之后,我又让学生来量教室的长、宽等,还让学生回家量自己的床、书桌或房间等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衡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应用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推拉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而自行车的支架一定要用三角形?我们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不能用一根钉子?……只要学生用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量我们教室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代写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购物;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操作,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操作等方法加以合理解决,将数学和生活一体化。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 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

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

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

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

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四篇: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幼儿数学教学设计

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幼儿数学教学

设计

[摘 要]

通过对几则大班数学活动课例的分析,探讨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幼儿数学教学设计,总结幼儿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问题情境化、数学生活化、教学交互化。具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两方面探讨幼儿数学教学设计。

[关健词] 幼儿数学

教学设计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会说不会做”的教师,也就是说,现在有不少幼儿园老师能说出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和想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要么还是按照老的一套做,即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变得无所适从。那么,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科学地设计数学教学呢?为此,本文拟就新课改理念下幼儿数学教学设计作一探讨。

一、幼儿数学教学的设计理念

(一)问题情境化

1、问题情境化的含义

所谓问题情境化,就是把所教内容转化为一个活动、任务、问题,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问题情境化的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化使幼儿感到教师确定的问题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形成学习动机。因此,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

2、好的问题情境应具备的特征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真实性。

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自然融合,在学习情境中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2)挑战性与综合性。

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情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遇到种种锻炼机会。如在课例大班教学活动“复习几何形体‘中,按照图纸要求搭好城堡就包含着多个要素:几何形体识别、标记识别、几何形体数量、大小、颜色、位置。幼儿必须灵活地、综合性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包含认识几何形体变式、认识标记、分类、统计等数学思维方法,使幼儿的多种能力在学习中自然得到提高。(3)互动性。

如在大班数学活动“复习几何形体”中,教师提供了图纸,要求幼儿能按照图纸(图样)正确搭建。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搭建,体现了很好的互动性。(4)应用性。

要让幼儿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复杂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在大班数学活动“复习几何形体”中,教师设计的主题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所用的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在建构区内,孩子们就经常玩搭积木的游戏,教师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游戏价值,在“搭城堡”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要对照图纸选取材料,最后按照图纸要求搭好城堡。这个过程中,从数学思维的角度看,孩子们是有要求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学会分类,学会统计,学会认识标记,教师的作用在于幼儿创设一个蕴含数学问题的游戏情境,在这个游戏情境中我们的孩子要完成游戏任务,就要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生活化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教学时应设法为幼儿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唤起幼儿思考的欲望,让幼儿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数学应用生活化

所谓“数学应用生活化”,即让数学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知识的应用环节,应多创设一些实际应用的情境,培养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三角形”中,教师设计了解决情境难题的环节:给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交互化

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是师幼之间的双边互动,至于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则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教学中提倡交互式教学。

二、幼儿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明确核心概念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我们先来看一则教学案例:“正方体没了”。

教师出示正方体模型,并提出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是不是一样大的?”“我们拆开看一看”。(拆开后贴到黑板上)“咦,正方体没了,到黑板上去了,看看正方体有几个面?(6个)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正方形)”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什么是“体”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在案例中,教师试图通过拆开正方体的方式,让幼儿直观地感知到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但是教师忘了一点,正方体是立体的,拆开后就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面,如果这样展示正方体,就会给幼儿错误的正方体概念。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明确核心概念。

明确核心概念还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设计的线索。如科大幼儿园刘敏老师在设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是从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作为设计的切入口的。大家都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还有两个面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三大知识点:面、形状、大小,而刘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正是以这三个知识点为基本线索。

(二)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数学教学设计要考虑幼儿以前学过的哪些经验、方法可以迁移,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设计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时,刘老师是以迁移幼儿学习正方体的经验、方法为设计的主脉络,通过引导幼儿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具体感知、体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三)设计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学习、理解与接受

在考虑教材呈现方式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便于幼儿学习、理解、接受。这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以课例大班数学活动“分桃子”为例,教师设计了进圈游戏的环节,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的肯定与否定分类方法。在游戏的开始环节,教师首先交代游戏规则:“请小朋友把桃子拿好。地上有2个圈,看看你手中桃子的颜色,三种颜色的桃子进2个圈,怎么进?”游戏规则交代完毕后,幼儿玩进圈游戏。在课后的研讨中,观察的老师对该教学设计提出质疑:第一,整个活动中幼儿是在按指令性语言进行颜色匹配?还是在分类?第二,全班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思路都不一样,大家怎么统一意见,让手拿红桃子的小朋友进一个圈,其他手持黄颜色、绿颜色桃子的小朋友进另外一个圈?第三,由于年龄的关系,孩子能否清晰地分辨他是代表红桃子进圈的,而不是代表他自己进圈? 通过反思执教教师也意识到这一教学设计是欠考虑的,即考虑孩子的因素太小,这样的教材呈现方式既不便于幼儿操作,也不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其结果当然会导致课堂的无效学习.(四)设计时要考虑学具呈现的方式

由于幼儿年龄的因素,幼儿教材的呈现主要是以学具为载体的.在呈现学具时,教师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学具应具有目的性

教师提供的学具应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2、学具应具有目的性

探究性是指学具必须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活动。教师提供的学具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应该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

3、学具应具有开放性

学具应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自由地用自己方式加以操作、改变、组合;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幼儿能用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究,有不同的发现。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究。

4、学具应具有选择性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干什么,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选择性的活动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材料的摆放应便于孩子的自由选择和探究活动。

三、幼儿数学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探究法、发现法、操作法、游戏法、观察比较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要恰当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应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多种探索方式,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体验。同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如在课例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中为了达到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目的,科大幼儿园刘敏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幼儿通过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体验长方体两个相对面一样大的特征,在这一环节,孩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真实的体验,而不是罐给他的结论,孩子在操作中获得了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是他们通过参与操作、有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获得的,因而也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2、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讲解、演示清楚了,幼儿就学会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教师的讲解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呢?根本原因是:第一,讲解不能代替幼儿自身的体检,幼儿学习数学概念必须从自身的体验开始;第二,讲解必须有幼儿自身体验的基础,体验在前、讲解在后才能奏效。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是亲身经验。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贯彻启发式这一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不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幼儿,而应结合观察、讨论、演示、操作、游戏等活动,有计划地提出启发幼儿思考的问题,让幼儿边活动边动脑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得出要学的新的法则或结论。由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积极思考,自己想正确的答案,这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

第五篇:试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它提倡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能力,发展自身的特长。新课改的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有所改进,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理解程度。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带有自我批判的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回顾、诊断、改进的循环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没有最正确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最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新课程的目的。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经验和思考。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并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呼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以往的以老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是对原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因此,教师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对初中数学内容做了大量的变动,增强了它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全面扩展个人各方面的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和人文价值,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综合的、全面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自身利用信息媒介认识世界的能力,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会应用教学软件以及制作设计教学课件。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把终身学习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心理能动状态,它通常体现在学生学习时注意的集中,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坚定上。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教育,评价不能仅仅作为区别学生成绩好坏的工具,而应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通过多元评价,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另外,数学教师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即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评价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体验和进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需要教师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应当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并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断地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将会很快地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

下载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清丰县马庄桥镇后游子庄小学 王宗敏 课改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改变过于强......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明德小学张望连 课改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

    新课改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

    新课改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 朝那中小 李 强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活泼、可爱,贪玩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要玩......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唐兴福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精选5篇)

    新课改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原始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如何让手中的教材体现出教有情趣、学有滋味的感觉,成了我们......

    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探析及对策 湖南城步一中 夏清国 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教育阶段后的高中高一层次的教育。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

    试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摘要: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专业成长的需要。历史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课堂教学的随机性要求历史教师重视教学反思,依据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