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时间:2019-05-12 05: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第一篇: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原因探析及对策

湖南城步一中 夏清国

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教育阶段后的高中高一层次的教育。高一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学生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她们是否能继续深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在化学的学习上一蹶不振,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分析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习困难的原因

2.1 教材的原因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 “摩尔”、“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2 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出,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3 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诱惑,不专心学习。

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她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3.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

3.2转变观念、钻研教材、更新教育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教材、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和方法。

3.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 “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加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3.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综上所述,克服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策略是:教师要不断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加强师德修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高中的衔接,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保持初中、高中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她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学习的基础。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新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注重抽象思维,知识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更为突出,高一教师的应对策略尤为重要,建议用适当方法进行衔接。

关键词:新教

抽象

新课改

差别

衔接

过渡复习

新课程中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就造成了初高中知识的断层。另外,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注重抽象思维,知识难度加大。高中新课程的《必修1》,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直接按教材编写教授新课,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学生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从而影响成绩的提高,甚至逐渐对化学失去兴趣。我认为,新教高一化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新教高一化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从所教知识来讲,存在以下几个差别。

1.教学目标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简单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制法,简单的化学反应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如仪器的使用,简单实验装置,常用的实验操作如称量,过滤,蒸发等、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甚至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2.知识体系的差别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 1

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总结归纳→理性认识”来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和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将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

3.教材内容编写的差别。

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要求定量分析,除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

二:注意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加强学法指导。正因为所学知识的变化,学生的成长与行为特点也存在一个过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该加以指导,而不是过度指责学生不会听课或太懒与太蠢。初中生的学习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还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去获取知识,要求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由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创新转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①教师要告诉学生怎么去记忆和理解这一知识点;②教师的讲解应该透彻,不要让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③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习题,最好是该知识点的变式,或者调换知识点所处的习题环境,让学生进行思考判别。只有通过思考和辨别,知识点才会真正掌握,记忆才会有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会主动采用这一方法对待以后新学知识点,高中化学学习才真正入门。在此基础上适当教给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重要方法如: 预习法,类比法,归纳法,实验法,温习法.典型习题法.探究活动法等。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课题。,三:注重教法研究,注意引导新生适应教师。刚接高一,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教师的授课方法,包括语言,重要语句的重复,知识点的强调,甚至复习等。有些老师尤其是刚从高三下来的老师,受高三复习课的习惯影响,语速快,语句基本没有重复,表达某一问题时只有几个关键词,没有板书,没有知识总结,甚至没有巩固练习。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大多只有十四.五岁,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所欠缺,理解能力也不太强,一旦没有重要语句的重复,没有关键词的强调,没有知识总结,甚至没有板书,有学生就会觉得这一节课不知道学了什么。同时,我们也知道初中老师的讲课风格与高中老师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肯定不需要我们高中教师去学习初中教师的讲课方式,但至少要有引导学生适应你的教学的过程。还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和课外、书本和媒体、师生和生生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参观、访问、讲座、实习和查教育网站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四:注意高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与初中化学教材有很好的衔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太合理与清楚之处。我觉得最好的应对策略是安排一个过渡复习。过渡复习可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①备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有些教师不熟悉初三教材,不知道初中教了什么;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同时教师要尽快了解和熟悉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交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以及今后教学的授课方法。

②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过渡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初中知识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授课应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学科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习总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要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③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既要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如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有些内容的适当加深;有些选学内容的处理。

④.划分专题,用练习作为巩固的手段。

过渡复习不应占用太多时间。所以最好以专题划块复习为主,每个专题都应配备巩固练习,既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可达到检验的效果,如时间实在不够,无法集中进行过渡复习,也可以使用分散渗透复习。分散渗透复习可以贯穿在高中教学的始终,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在新课教学中,灵活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区别,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知规律。五.通过对比分析初高中化学教材的盲点区与延伸点的衔接有以下内容。

(一)物质分类方法的衔接

(二)物质的反应类型初高中衔接

(三)化学反应规律的衔接

(四)物质结构基础知识的衔接

(五)化学实验方法的衔接

(六)化学计算方法的衔接

(七)有些实验如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等可根据学生层次决定是否补充,以适应高考或拔尖生的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抱怨新课改下的初三毕业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一届比一届差,学习化学的兴趣是越来越淡,排除其他的因素,恐怕也与我们高一教师的应对措施不当脱不了关系,只有了解初高中教学目标,化学知识体系,教材编写方式的不同,清楚高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开始就能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从而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能为最终学好高中化学知识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郑长龙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张嘉玮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化学教学论》:刘知新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谈初中教学

新课改下,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新教材习题量明显减少,课时也相对减少,再加上教材对数学问题的呈现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等,给广大数学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确也就成了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如果偏离了主导目标,而一味追求次要目标,即使教学方法再新颖,教学形式再活泼,目标的达成只能是谬之千里。

人教版“数学广角”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四年级的“合理安排时间”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优化思想的应用。有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这样的判断对错练习: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判断结束之后,又让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练习,最后伴着音乐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散文《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一个学生说:“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今后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要注意改掉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的习惯。”学生的回答多集中于节约时间和纠正不良习惯的内容上。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渗透优选法数学思想的主导目标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细心发掘教材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地运用教材内容,前提则是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与挖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材在安排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制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从而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教师在教学时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制作三角形用的是较硬的木条,有的用的是较软的塑料吸管;固定角时,有的用线绳绑住,有的用皮筋扎住,有的用钉子钉,等等。由于制作材料和三个角的固定方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拉动”时出现了边被拉弯(教材情景提示:拉不动),角被拉开,所得到的“稳定性”大打折扣。最后教师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具把“不易变形”当作“稳定性”强加给了学生。有一学生马上提出:“如果我们用钢管焊一个四边形,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易变形。”反思这一过程,学生的质疑合情合理,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指的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b、c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便固定不变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不易变形只是稳定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和应用。有了对“为什么不易变形”的挖掘,在改进教学时完全可以从稳定性的本质入手,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只能围成唯一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再去拉一拉从而体验稳定性。这样就会使学生对稳定性有了“所以然”的认识,教学效果肯定不差。

三、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北师大版教材形式生动,富有童趣,但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随着年级增高,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扬长避短”的选择整合。

比如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时,原本以为很轻松的教学却陷入“沼泽”,原因是学生的通分能力很差,学生竟然都在用排列倍数的方法找公分母,速度很慢,有些学生甚至就用几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这是因为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删除了 “整除”“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内容,采用“列举法”来找公分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因数,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注重在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者相比,人教版注重简捷经典的短除法方法运用,北师大版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面对以上两种教材内容的不同安排,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适时穿插北师大版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仍然是先教学列举法,再简单介绍短除法,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短除法的简单快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要因 “短除法”问题而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忽略了列举的“过程”,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益。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生活而存在,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依附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生活因数学而美丽。数学离开生活,将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和空洞的理论,只有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呈现出它特有的魅力。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枫叶、蝴蝶、徽标等图案中蕴含着美妙的对称关系,数学的王国里才出现了轴对称现象,并应用这一数学现象把飞机设计成轴对称的形状,使之保持平衡,得以在天空中遨游。

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完全脱离数学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学生听我这么说,都非常诧异,表示不相信。于是我就和大家打赌说:看谁能说出做什么事能离开数学,用不到数学中的数字及方位等知识。学生抢着回答:“我打球”,我反驳说:“要计数”;“我跑步”“有距离”;“我睡觉”,“有时间”;“我上学”“有方位”;“升国旗”“有平移”……让学生切身地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三、以数学教学为载体,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在生活中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体现数学,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关键还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课堂教材内容,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捕捉生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分一分”即“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和大家一起做分苹果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想分给我班的赵舒心、杜一鸣两个小朋友,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由此引出平均分。我让一个学生上来实际分一下;然后我又拿出2个苹果,再让一个学生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我又拿出一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谁能实际分一下,再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意识到过去学的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分数“1 / 2”。这样不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探讨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是一体,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欲望和兴趣。

2.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学数学,“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使数学课堂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即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之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其发展。

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本领。如在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后,我让学生上来量黑板的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厘米”太小,需要找更大的单位“米”,在认识了单位“米”之后,我又让学生来量教室的长、宽等,还让学生回家量自己的床、书桌或房间等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衡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不仅仅取决于他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应用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认识周围事物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推拉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而自行车的支架一定要用三角形?我们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在墙壁上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不能用一根钉子?……只要学生用心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无处不在。

其次,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让学生量我们教室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代写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面积;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购物;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我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操作,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增长见识,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操作等方法加以合理解决,将数学和生活一体化。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活动架起沟通生活和数学的桥梁,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以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四篇: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赵昌国

今年实行新课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在教学中我感觉正确把握好教材的使用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下面是我在几个月的教学摸索中几点感受: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调整角色的变化,我认为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园丁而是泥土,学生是鲜花、杂草或小草。

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课改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一)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新课改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是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如:激励学生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技能、社会活动的技能、开拓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的技能等。

(二)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配合。

(三)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如: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等。

(四)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采取活动表现评价、学习档案 评价、实验评价、纸笔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走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单维目标的老路。在备课时要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实验学会基本操作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探究过程并获得探究的乐趣;通过思考和问题讨论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联系其用途,了解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全面了解教科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比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离子的来源(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求知道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科书中不是在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

五、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教科书中设计了许多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面临了新的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教学中“度”难以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经验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折中处理,对于高一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1、2的学习,修完4学分,能够顺利通过会考,圆满毕业,而对于知识难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拓展、深化。

二、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如果实验条件不具备,那么探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整个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实验条件,对于一所重点高中都觉得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农村普通高中呢?

三、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重大变革,是一件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成长的要事,也是一个逐渐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课程改革这一伟大事业中,作为课程主力军----教师,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勇于探索,积极研究,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也建议学校在

能力范畴内,创造好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设备,更新实验室的建设,为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多给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能经常的走出去看看,对老师观念的更新更有帮助。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和挑战,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第五篇:新课改高一化学教学之我见

从教九年,经历了二中变迁,当然在教学改革中二中也是一直走在同级学校前面的,但就教学改革效果和成绩来看,虽然二中每年高考人数逐年飚升,但从教学质量来看,还和以前一样没有质的的变化,当然随着这个大潮流,我们化学组也是一样,以前学“杨氏”教学,学衡水,以及每年高三老师东奔西跑的到处学经验,可以说我们二中已经集百家之长,但到目前,还是没有一套真真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为什么?

下面就我的几点看法加以解释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其一:我们所学的各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们本校校情,真真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必须和学校管理模式及班级管理模式相结合,我不否认我们二中在其他管理方面可以说是不错的,不管是宿舍管理,还是学生常规管理可以说无可挑剔,但就教学上来说,虽然我教学经验不足,但就我所经历的这九年的学习也好改革也好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或者落不到实处。看看现在老师们的讲课模式就一目了然。

其二:目前教学现状之缺点,目前我们学校基本上是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为主,虽然,从新课改后每个人都在大提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有谁真真做到了,且落到了实处呢?我想没几个吧。每次考完试进行经验交流找问题都是在找老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下思路,从学生学上再找找问题呢,也就是说从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想想办法,前几天,我们高一年级主任去五中学习“小组竞学”的模式就很好吗?这套模式就是我们要的,学习本来就是以学生学习为主;当然大家也知道我们学校以前也有老师进行了分组教学探究,但都流产了,没有一个成功的,也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而现在人家五中这种做法却得到了认可为什么?看看人家的经验总结就知道,他们是全校洗脑改革,而我们是只改面不改制,在对学生评价量化时,学校主要是来量化班主任的,而不是量化学生的,所以我们的学生会肆无忌惮,屡教不改。以至于导致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没有什么来震慑学生,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不足。学校在对学生量化应该统一标准统一细则,形成制度化且落到实处。在教学中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想进行教学改革必须根据特点先对班级管理进行改革。同样我们教研组也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来完成各项任务。

其三: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学校管理已经决定了,我们学校不管是班级管理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不会完全彻底;原因就在于没有哪一个级部主任会以身犯险。他们只求平稳不要出乱子,只要能过得去就行。所以,每次都是只喊口号不下雨;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学了这么多年,也摸索了这么多年,学案导学也好,诱师探究也好,但是目前落实的怎么样呢?什么新课模式怎么讲,习题模式怎么讲,实际上就一点还是讲,而不是学 ;这么多老师怎么就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提高学生成绩的以及综合素质的模式呢?

还是不说了,这只是本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只谈谈我分内的事吧,今年在高一三部任教研组长,没有什么经验,虽然每次考试我们三部化学都是最好的,但这也是各位老师努力的结果,如果非要说是总结点经验的话,我想我们部还是以前老传统,统一进度,强化落实,这也是我们二中一贯的做法,每次考试那位老师落实得好,谁的成绩就好,这是毫无置疑的。而且还要看,你这位老师能不能忽悠学生学习你的学科了。当然,我们组今年有一位青年老师,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所以培养青年老师的教学基本工是关键,经常听课指导,平时把新的教法进行交流,讨论也是必要的。

总之,要想综合提高教学质量还的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学生学的问题,我建议大家学学五中的“小组竞学”模式,但是这又不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老师左右的,希望多学学其他组长的好经验,来充实自己吧。

下载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育优化策略[本站推荐]

    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育优化策略 摘 要:新课改自推行以来,对高中各个学科都提出了新要求,并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师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

    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探究人无内涵,无以久远立足,教育无内涵,无以阔步前行,时至今日,教育的发展就是内涵的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近......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感受新课改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感受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新课改已经一段时间,面对新课改,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着新课改的模式进行授课,通过一学期以来都感受颇深。现就......

    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精选5篇)

    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我们知道,人脑最主要的功能是思维,而数学恰好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一颗会思维的头脑是金不换的,它使你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不会迷失自我,......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生物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自然学科,新课改强调现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在吸纳现有的高中生物教学的优点的基础上,加强学习的知识构建以及增......

    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对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点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7年9月起,陕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较,在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的设置等方面有较大......

    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摘 要】本文从初高中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学生个体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每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教学研究,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有......

    浅谈高一化学新课改的一点体会

    论文题目: 浅谈高一化学新课改的一点体会 作者姓名: 苏敏 单位名称: 北京怀柔区红螺寺中学 所属研究会名称: 中学化学 会员编号: ZXHX—083 联系电话: *** 内容摘要:本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