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自当班主任以来,我利用舞蹈和音乐创编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状态和情境的心理剧,每一次的编排首先要把主题把握准确,利用班会的分组讨论找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以及交往中碰到的烦恼和问题,并围绕这为中心思想,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适当的应对,从而确定心理剧的主题,并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参与剧本创编,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使学生在编剧的过程中就进行了一次自我的教育
一、切准学生心理脉搏,积极创编校园心理剧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摸清找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创编出符合学生心理状态和情境体验的心理剧,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用有效的根本保证。实践中,我们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家长的参与作用,准确把握主题,认真创编剧本,保证了剧本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准确把握主题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学生自主选取主题。每次编剧前,班级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冲突、烦恼、困惑等问题表达出来,找出影响自己成长进步的典型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原因和合理恰当的应对方式,从而确定心理剧的主题。其次,家长配合确定主题。为了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组织家长培训会、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让家长讲述孩子的成长故事,及时反映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参与研究制定剧本主题。目前,我校参加培训的家长已有1000余人,参与剧本选题的家长达到100余人。再次,教师指导确定主题。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课任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谈话多、交往多、接触多,他们能及时洞悉学生出现的思想变化,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准确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心理剧主题的确定常常是由心理健康教师最后把关,他们帮助学生归类、总结、分析,综合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找准共性问题,确定心理剧目的主题。
2.认真组织创编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的影响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注重发挥学生同伴群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集体自主进行剧本创编。从剧本结构到内容设计,从台词推敲到剧务安排,我们都让学生自己去策划、去构思。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他们在编创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使编剧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更加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互交流沟通、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为了使剧本更具有教育性和引导性,我们提倡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课教师都要参与创编,对剧本进行指导和修改,使其不断完善。同时,我们还鼓励家长参与。在创编过程中,学生、家长、老师“三方” 积极配合,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情感上相互理解、在行动上相互协作,形成了共同创编心理剧的合力。
二、注重心理情境体验,精心排演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关键是让参与者学会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我们在排演校园心理剧时,注重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突出学生情境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真实的情绪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截至目前,全校已编演心理剧30部,其中,有2部心理剧分别在全市中小学第一届、第二届 “阳光杯”优秀校园心理剧评选活动中获奖。
1.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排演
我们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创编心理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以台上演出这种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力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的心理需要、积极而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地实现心理课的教学目标。
2.在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中排演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心理剧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学生参与度高的特点,根据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的内容设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引入与之相关的校园心理剧。克服了原有班(团、队)会和各种主题教育注重言语说服、才华能力展示、活跃气氛的单一目标,变言语式、结论式的班会教育模式为体验式的、感悟式的自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同学们间的友情和团结,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互助和自助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3.在家长学校上排演
我们把校园心理剧特别是反映亲子关系的心理剧作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家长会、“家长学校”活动中进行排演。让学生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动家长、带动家长。为了进一步增强家校教育合力,我们还创造条件鼓励家长参与角色扮演,或者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角色互换表演,增进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强化教育跟踪反馈,放大校园心理剧影响
创编和排演校园心理剧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个过程,发挥心理剧的持续影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形成“创编——排演——效用——创编”的良性循环系统。实践中,我们在组织学生和家长认真创编和排演的基础上,着力在“论”和“思”的环节上下功夫,有效地增强了心理剧的教育效果。
1.设置议题,组织讨论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所有参与者进行深入思考,每次我们都设置讨论议题。比如“剧中讲一个什么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吗?”、“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得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等等。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敞开心扉,自由发言,讲经历,谈感想,说体会,辨别是非,明析事理。不仅使学生主动地把自身的心理问题表达出来,而且促使他们认真思考那些不想和别人谈及的心理问题,思考那些让自己感到无助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
2.概括总结,记录心得
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更充分地表达感想,更好地接纳别人的经验,我们在组织讨论的基础上,还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征集书面心得体会,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将原来零散、肤浅的认识,经过梳理、提炼,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学生在对每一个情节的回忆中,在对每一句台词的理解中,在对每一个角色反思中,学会从正确的视角看待心理问题,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心理问题,与剧中人物一同成长进步,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助人自助的过程。
3.交流探讨,鼓励实践
为了增强心理剧的后续效应,针对心理剧反映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式,我们积极组织家长进行讨论。特别是动员直接参与了心理剧编演的家长谈体会、讲经验,帮助家长换位思考,体验孩子感受,反思自身不足。许多家长表示,在观看了校园心理剧后,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更加了解了,对孩子的正常心理需要也更加理解了,学会的教育方法也多了。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鼓励家长进行实践,使剧本中表现的矛盾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地解决,使心理剧不仅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更解决了家长的心理问题。
四、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利用校园心理剧,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是我们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实践中,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使校园心理剧的编演活动规范化、有序化,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1.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量化考评细则。专门成立了由心理健康教师、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校园心理剧指导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剧本的创编和排演。
2.深化理论研究
我们除了积极参与长春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校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外,还结合实际,就“如何有效运用校园心理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撑体系”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更好地发挥校园心理剧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3.开展评比表彰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心理剧评选表彰活动。评选比赛分为初赛、决赛两轮。初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荐1个剧目参加比赛,获奖者参加全校比赛;决赛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推荐二三个剧目参加比赛,获奖者参加长春市中小学“阳光杯”校园心理剧评选比赛。我们还设立“最佳家长编剧奖”、“最佳家长素材奖”、“最佳家长支持奖”等专门奖项,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家校联合”开展心理教育的机制。
4.加强队伍建设
我们经常组织学校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教育培训、外出考察、校际经验交流等活动,定期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同时,我们还经常聘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研究生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当然,校园心理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以心理剧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愿意借助这次会议的有利契机,与大家交流共勉,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我校属于农村高完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面临的压力巨大、肩上的责任非常沉重。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工作中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胡校长的带领下,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咨询平台逐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完善。我校坚持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品质优良”的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构建组织机构
1.制定学校规划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每个学期或学年均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
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争取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增加外派心理教育培训次数,提高心理咨询工作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让所有班主任做兼职心理老师。每学期对班主任、年级组长、宿舍管理员举行校级心理咨询培训,做到分工合理,各司其职,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捷径,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场所
学校设立团体辅导室、等设备设施,能满足学校学生的基本心理辅导的需要。心理辅导室里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报刊、图书。通过心理游戏、等载体,表达自我,释放自我,传达“乐活”理念、塑造美丽心情。充分利用现代工具进行咨询。
二、校园环境: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在学校日常工作中,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心理环境。学校注重校容校貌的建设,使学校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
三、具体措施
1.重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师生们共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
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档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个人情况[包括自我评价、生活习惯、读书习惯、爱好与娱乐、心理困惑]、测试情况、家庭情况[与家人关系、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习惯]等。其中个人情况与家庭情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不清楚的部分询问家长。
3.关注特殊学生,开展个别咨询。一是关注由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二是关注由学生或科任教师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多关注这些极少数学生,采用积极引导,个别咨询,使这些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矫正,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德育与心理咨询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互补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学校通过大课间、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5.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门机构和医疗部门。根据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2)个体咨询。个体咨询一般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其目标是在学校心理咨询能力范围内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重新树立健康的心理。
6.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通过坚持经常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使任课教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在备课时,要着力挖掘“心育”的因素;在课堂上,适时渗透“心育”的内容;在方法上,积极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竭力帮助学生达成或接近“心育”的目标。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体验成功感、喜悦感,不断增强学习欲望和学习信心。
7.密切联系家长,搭建家校桥梁,建立家校共育的育人环境,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利用班级QQ群或家长微信群传递信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总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备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工作。
泰和中学
第三篇: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
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
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
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
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第四篇: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浅析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培养学生能力和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保证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诸多因素,如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这也说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有目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着手,就能更好地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个体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五篇:浅谈如何开展少先队员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开展少先队员心理健康教育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而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又是少先队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少先队活动强调队员是活动的主体,突出发挥队员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注重情感的体验,把机械的知识思想说教变为心灵深处的共鸣。队员在队活动中可以感受各种心理体验,在特定的教育氛围中发挥自主性、能动 性、创造性,使身心健康发展。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一、剖析当代少先队员心理现状及问题成因前段时间,我就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方面做了调查,特别对人际交往问题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学生、行为障碍问题学生做了细致的统计分析、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厌学。很多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学习中,从未主动向老师请教过如何问题,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大部分都不做。
2、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很多小学生情绪紧张,六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3、冷漠。看电视、读书等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将近一半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对于现实中的一些人的悲惨遭遇、感人事迹也无动于衷,甚至认为那仅仅是为了博取同情,骗人的。
4、孤僻。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发现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一小部分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
我认为造成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溺爱。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富裕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长辈过分溺爱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像我们这里经济不是很发达的乡村,情况也很突出。“众
星捧月”的生活使小孩子都成了“家中小皇帝”、“掌上小明珠”。而直接后果是:自尊心特强,自制力差,自立、自理能力低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易躁,经不起挫折。
二、压力过大。社会越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激烈。这一切,明显地影响到下一代。为了使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能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后,还强迫他们参加各类加强班、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使孩子如陀螺般转个不停,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变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仇视心理。
三、缺少关爱。虽然大部分孩子是长辈的心肝宝贝,但缺少关爱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比例。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1.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务工,小孩交给家中的老人照顾,一年中孩子也没能见到父母几次,这种情形特别普遍。钱是赚了,但孩子的教育却鞭长莫及了。2.父母离异。随着人的思想的不断现代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化,离婚的百分比不断攀升。离婚后,孩子的生活、思想往往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缺少关爱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等不良习性,也可能变得懒惰,随意性大,缺乏同情心,自我控制能力差,甚至听不进任何话而我行我素。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
养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辅导员们的共识。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扎根于辅导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工作是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由中队辅导员的特殊角色所决定的。在小学里,中队辅导员一般由科任老师担当,而且往往由语文、数学教师担任。他们跟学生接触的机会多,对学生的了解也多。中队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态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心理教育方案,从而取得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功效。活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可取的一种形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靠枯燥的说教,中队辅导员可以利用主题队会课或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教育。如组织参观教育基地、游览山水、看电影、开展主题队会、文娱汇演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认识自己。达到克服缺点、完善自我的目的。因此,中队辅导员这个重要又特殊的角色在教育少先队时必须牢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少先队活动有机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人们已意识到:只注重孩子们的学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情感沟通,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积极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借助少先队本体性活动,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所谓少先队本体性活动是指少先队自身的、基础的、常规的教育活动。如少先队传统教育活动、基础建设、雏鹰争章、手拉手等活动。在这些主体性活动中,可以抓住一些有利的落脚点,适时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本学期,在少先队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教师节感恩活动时,我们学校不是以大队部的意志为强制手段,而是把活动的主动权全部教给学生。具体做法是:在节日来临之前,就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有关师爱、敬师等题材的内容,并在全校发出倡议,征求活动方案。之后,把这些创意再反馈给全体学生,让同学们选择最能体现自己情感,最符合自己性格和心理的活动方式进行活动,如每班出一期“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刊,每班设计制作“感恩老师”的卡片,每班书写“感恩书信”,每班在活动月开展一次“学会感恩”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等等。节日结束后通过学生的日记和家长的来信调查活动的效果,评选出“感恩之星”。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了活动,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到做老师的辛劳,去体验关爱的作用,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使学生变得孝敬、懂礼。雏鹰行动是当前少先队活动的一条主线,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雏鹰争章的过程中,我们摒弃了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心理体验,理解成功的艰辛与快乐、感受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乐趣,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意志品质;在每学期的 “一帮一”活动中,与残病儿童手拉手、与学困生手拉手、为学生创设与人交往的特殊环境,使其在与同龄儿童的人际交往中体验友情、爱心,体验小伙伴良好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培养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感,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同样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意志品质更加健全,个性品质日趋完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在群体与
个体中得到自主教育,促进健康发展
(二)利用主题队会功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主题队会是少先队组织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主题队会,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效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我们在组织中队活动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把外在的灌输教育有意识地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以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以“感恩系列活动”活动为基点,优化学生的心理品格我们班级开展了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队课以及其他系列感恩活动,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感恩书信”评比等等。正是在这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之中,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懂得了爱是什么,学会去关爱别人,同时体验到了爱与被爱的快乐。爱也由此得到了无声的延续。在学校开展的“我最宝贵的——一个需要被关爱的世界”活动中,学生们纷纷走出校门,来到那些需要被关爱的贫困学生、孤寡老人身边,走进他们的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写成调查表在主题队会上作介绍,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会后学生们捐款捐物非常踊跃。虽然可能只是一两元钱或只是一把尺子一支铅笔,但都代表学生们的心意。这让学生学会同情、关心他人,从而培养其完整个性,高尚人格。
2、以开展艺术活动为突破口,陶冶学生的情操爱唱爱跳是儿童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我很注重从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入手,在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已最充分发挥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用武之地,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我在班队课上举行“特长展示会”或“小能人露一手”等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进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为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服务。
通过主题队会活动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淡化了教育痕迹,却深化了心理教育的效果。
(三)、创办一些特色的栏目,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共识,我校还开办了一些特色栏目。我们学校每周二、四大队辅导员会通过“知心姐姐”小广播栏目向学生介这些栏目由教师辅导学生负责,教育效果显著。 绍有关心理健康常识、解答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探讨关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心理体验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广泛,博得学生的喜爱和主动参与。在每周一的班会上,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心灵互动,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方面有什么烦恼和困惑可以通过书信形式与老师沟通交流,获得心灵的诠释。
开辟板报专栏。我们学校的黑板报专门留有一块“心理专栏”,刊出与中队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问题和学生之间争论和认识最多的问题。结合小伙伴平等关系下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做法和自己的见解,再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全班性的讨论,对问题给予全面、公正、客观的结论。让学生明白道理、有所感触、得到教育。
总之,在队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注意不要把体验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割裂来看。而应该让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教育效果才会更明显,教育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定的教育“环节”和特殊的生活“瞬间”,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适时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功效,大大提高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使少先队员健康成长。
201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