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没有边界的教室---有感
没有边界的教室
非常感谢幼儿园提供了这样一个家校互助的平台,使我们家长能更好的了解学校的情况,并能及时的沟通。首先我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导,在生活学习上给他很大的帮助。
幼儿园为了孩子的成长,集聚家长对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一些建议和想法。建议谈不上,幼儿教师在育儿上的经验远远比我们这些“外行妈妈”储备的丰厚。身为人母,我也不甘落后,我牺牲大把的时间学习怎么做母亲,研究怎么教育孩子。可是回头看还是有很多失败的经验总结。
既然幼儿园给我这个平台,借这个机会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一年,每天幻想着孩子会爱上幼儿园,乐而忘返。但是事与愿违,每每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总是很为难的样子,我感觉得到他不快乐,不喜欢那个地方。究其原因,不用孩子说我也能体会到,幼儿园应该是快乐童年的花园,应该是滋生好奇心,探寻神秘境地,激发身体机能的乐园。可是我们现在多数幼儿园是把孩子框在四四方方的教室里,唱唱儿歌,讲讲故事,做做手工。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些单调的活动,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天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渐渐被泯灭了。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和适应能力有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家的孩子,拒绝幼儿园。
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是不是也有一定问题呢?公立幼儿园已经很注重依据孩子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发育特点培育孩子了。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没有边际的教室》,看过之后相信你们会爱上这样的幼儿园,我们的孩子也会向往这样的幼儿天地的。
具体的情节不做过多介绍,有兴趣的朋友我可以借给你看看。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
1、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个小社会圈子,别看都是小孩子,但是他们也会耍小心眼,使性子。他们需要同龄人和成年人的认可,赞同,重视,倾听。我们是不是多给他们这些小人物一个社交的平台呢?听他们聊聊天,听他们相互交交心,听他们诉诉烦恼,也不失为一种心灵的灌溉方式。
2、把自然世界搬进教室,让孩子永远热爱自然。我们的幼儿园现状是有限的,不能像德国的幼儿教育做的那么完善。可是尽我们的所能给孩子们创造空间吧。让孩子亲自感受四季的不同特征,四季中植物、动物、人们的生活习性。让孩子们在四季变换中认识自然,这比孩子学一首儿歌更有意义。你们知道吗?德国的幼儿教材就是按四季编排的,是不是很有意思。
3、让生活常识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容,使我们的孩子变得充实强大。德国的幼儿课堂把生活常识作为一门课程。比如遇到火情我们应该怎么做?消防队又是怎么工作的?消防车内部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常识是不是比让孩子们唱唱歌更能激发兴趣呢?甚至更有趣的是让孩子们辨识五谷杂粮,什么能吃?怎么搭配着吃更有营养?早早的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不同的兴趣方向。你说呢?
4、让孩子喜欢说说唱唱,蹦蹦跳跳,培养阅读这类事情也可以变得很有趣。德国很重视幼儿的阅读培养,他们会举办“读书之夜”或是“宠物书童”之类的活动,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喜欢这种阅读的氛围,爱上了这样的氛围,不自觉的受气氛影响还会不乐意读书吗?唱歌跳舞亦是如此。我们努力为孩子创设条件吧!
5、增强体质是生命奔跑的有力保障。我们都有体会,孩子疯玩疯跑的时候也只有在童年,等他们一进入中学,紧张的学习,沉重的课业,已经压得孩子们抬不起头,哪里有时间尽兴的踢一场足球。趁着孩子们现在有无穷的力气和十足的劲头,赶紧给我们的孩子开展运动比赛吧。成立一个小小足球队,利用一个晴朗的下午,让他们尽情的在球场飞奔,让全身的小肌肉都高涨起来。想想看,偶尔举办一场盛大的足球比赛,小运动员们和小拉拉队们该多么自豪啊!
6、适当开设简单的幼小衔接课程。不管想象的幼儿教育多么美好,我始终也是个不能脱俗的妈妈,看见同龄的孩子都会算加减法,拿着画报自己看,我也有点感叹是不是应该让这快乐的小家伙稍稍学一点点呢?哪怕是数字临摹,简单的汉字识别,或者是开展课后延时兴趣班呢,胡乱涂鸦一下也可以。
7、完善幼儿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上幼儿园一年多,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老师不清楚,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家长也是不清楚。虽然幼儿园经常会搞亲子活动、开家长会,但是这都是暂时的接触。作为老师和家长双方,其实更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爱好,能力等等诸多情况。如果每半学期我们都能有一个幼儿综合能力评价,让老师对每个孩子做全面细致的评价,比如什么地方有缺陷,什么地方有待提高,孩子对什么有兴趣。这样,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就找到切入点了。这对幼儿园教育也起到辅助作用。想想看,孩子上了幼儿园,就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更多的时间是和老师在一起,想协助老师,又想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得有一个针对方向。
说了我的想法,我还想再啰嗦几句,正是孩子,让我们再次贴近童年,重温只有孩子才有的思维方式,重新获得简单,真挚的力量。我们可以陪伴,给予正面的引导,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在我,没有比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更值得我给予时间的了。我想让我儿子健健康康的长大,明白善良和正义,发现各种各样的快乐,并懂得去追寻,比如舞蹈的节拍,比如随心的涂鸦,比如行云流水的音乐,比如艰苦却新奇的旅行.......做到这样,是要坚持和爱的付出。而这些远比孩子的成绩、分数更让我欣慰和幸福。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我们的家庭其实条件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超越现状。可是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改变现状,让孩子的童年过得有意义一点,有意义一点,再有意义一点。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们不想枯燥的度过,我们也不想让孩子们无聊的虚度。所以,这种改变不只是幼儿园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改变。请我们的老师,我们家长一起共勉!
第二篇:读《没有边界的教室》后感
读《没有边界的教室》后感
星期一去图书馆找《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找不着,然后看到了这本书——《没有边界的教室》,用了五天的某些空余时间把这书看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因为爸爸求学和工作的原因,一位台湾的妈妈带领儿子小k亲历了台湾、英国和德国的幼儿园和小学。最主要介绍的是德国东部的德累斯顿。欧洲与亚洲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让k妈学会了很多,知道怎样的教育才适合小孩子的发展;收获最大的是Kevin了。会三种语言,有三个国家的朋友,当然还有很多。
德国跟我国不同的教育方式:
1.德国幼儿园每个季节会安排不同的户外活动:春天里,孩子们就在户外追逐开始出来觅食的小鸟;在仲夏时分,午后到户外玩水消暑;秋天里,则捡拾美丽的落叶或掉落的成熟果实,用来制作卡片;冬天,就拉着雪橇到户外玩雪。
2.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在森林里举行,每个孩子都收到老师的一份礼物——用纸做成的长条锥状物,里头装有各式糖果和文具。老师还为孩子整理出一本厚厚的“幼儿园学习成果记录”,并写上每个孩子的特质、老师们的评语以及所收集的园内生活点滴。
3.德国小学每个学校的差不多,选择离家附近的即可。
4.德国的特殊学习,为一些有特殊需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或母语非德语的孩子必须先进语言学校念德文)的孩子提供帮助。经历过测试,才能进入小学。
5.兴趣和专业是德国培养人才的重点,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读书,或是认为读书才是有出息。因此,以务实的专职教育,重视每个孩子的特质,让他们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是德国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和方式。
6.不管是不是第一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能力。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吃的用的都要知道叫什么名字,还会分辨植物是否有毒。
7.在德国,留级并不丢脸,打好基础才是将来制胜的关键。(中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取消了留级制度,为什么呢?)
8.当小k用纸条写粗口和同学吵架时,老师让他在字典里查查那些字,字典
里没有的字,就是不好的字,不能用。
9.小k的学习每个学期会举办读书之夜。下午放学回家之后,傍晚五点半就必须再回到学校,带着睡觉用品还有小台灯,到教室找好睡觉的位置。接着所有人带着自己的借书证,跟老师到附近的社区图书馆,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带回学校。大家看一遍借来的书,然后每个孩子轮流分享故事,然后开自己的小台灯继续享受阅读的时光。
10.辅导老师每天不间断地为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读书,讲故事。
11.在德国小学,每天早上上课,下午有些家长会接回家,有些没空的会留在学校(安亲班),由老师知道孩子们写作业,写完后继续玩耍。安亲班寒暑假也不例外,除了圣诞节等重要的假期。
12.德国小学重视体能训练。对足球很狂热,训练时风雨无阻,小孩也不例外,前提是不是狂风暴雨。还有小小马拉松。
13.可以不必念大学,但不能没有专长
14.德国小孩7点就上床睡觉。
15.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看完8点钟的儿童新闻,高数孩子们每天世界各地发生的最重要的是,开阔孩子视野。
16.很多孩子不喜欢坐下来阅读,有专人训练处专业的牧羊犬来陪孩子读书,如果小孩子停下来,狗狗就会去帮忙翻书。
从他们的教育中学到的:
1.进入新的环境,孩子一开始需要的不是马上学会语言,而是陪伴他们一起适应新的环境;帮助孩子找到可以一起玩耍的伴。
2.德国幼儿园训练孩子们独立,并且能有效地遵循基本的规定,除此之外,基本都是以玩乐为目的。
3.孩子的快乐童年,不见得需要很多金钱堆积,仲要的是孩子拥有一次美好记忆,而且是值得他们终生回味的情节。
4.从上一年级的这一天开始,孩子必须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戴帽子…..这些事不能由父母代劳,小时候父母帮孩子做得越多,就表示将来孩子越无能、越无法独立自主。
5.有兴趣、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孩子就有学习的动力
6.培养孩子自己讲试卷归档的习惯。
7.对待小孩,要实现和他约法三章,而时候绝不妥协,孩子就会慢慢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商量的,而那些是不该做、不能做的。
8.训练孩字养成物归原位的习惯。玩毕的玩具都必须自己收拾好,放回原来的地方。
9.每个人都要有说故事的能力。
10.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从小培养孩子的人文与艺术气息。
11.每个寒暑假都有个休假去旅游,无论远近,贵与否。
这本书对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妈妈和老师都适合看。让孩子健康快乐,同时成为独立的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
Soso
2014.5.23
第三篇:读《没有围墙的教室》有感1000字
读《没有围墙的教室》有感1000字
小沫
2018年我的阅读计划是读50本书,并且每个月读一本教育类的书籍,这个月我便阅读了弗朗西斯卡库嘎瓦的《没有围墙的教室》。
常常觉得与某本书相遇也是需要缘分的,在书店中不经意的一瞥,或是指甲拂过某本书时的触感,而这本书恰是微信阅读推送分享中的一本,初看到书名便产生了好奇和好感,这是间怎样没有围墙的教室呢?在这种的空间中教师与孩子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好奇开始了这场阅读之旅。
这是本很容易读的书,虽然有翻译的隔阂感,但通过文字能够感受到K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因为爱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跃然纸上,我仿佛像坠入这间教室中一样,能看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脸庞和K老师温柔的笑意。
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那个叫安吉拉的女孩的故事。故事的开头,她似乎是我们每个班级里都会存在的那种让人头疼的“坏女孩”,到校第一天没有规矩而大摇大摆的从后门进教室,时而拥有灿烂笑容又再下一刻变成狂风暴雨,让人捉摸不透的反复,随时随地的扰乱课堂、吸引男孩子们的注意力…此类状况,不胜枚举。但是K老师丝毫没有带着有色眼镜来对待她,相反她给予女孩更多的爱和平等的关注,这使她们师生间形成越来越紧密的链接。
在女孩叛逆表现的背后,是她令人唏嘘的身世。在狱中出生,被奶奶带大,但是因为一次放学她让一个幼儿园孩子留在身边陪自己一会儿,而被孩子母亲提出绑架罪的控诉,之后被送进了拘留所,她的叔叔和阿姨把她带离了原来的家,没有被允许和她最爱的奶奶道别。读到这,我已是满眼泪目。从不会阅读、不会书写,K老师一点点的教她如何书写和表达,给了她极大的爱心和包容,帮她把口述给奶奶的信写下来:
“妈妈,我爱你。”
“妈妈,我想你。”
“妈妈,我需要你,请来接我,我想回家。”(她把她的奶奶称作妈妈)
简短的几句话语直击在我心里,这个女孩对爱的渴望由此而知。
但叔叔和阿姨家并没有给她足够的爱和温暖,表兄妹的排挤和陷害,以及在她身上慢慢出现的淤青。
K老师成为她温暖的唯一来源,班级更像是她的家。有人跟K老师说,“也许你应该收养这个女孩”,但K老师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她还是一个单身的年轻女士。()终于女孩逃离了叔叔阿姨家,期间爆发了一系列家校的矛盾,之后安吉拉进入了领养家庭,被从学校带走,从一个领养家庭换到另一个领养家庭,而这一个她再一次没被允许和她爱的人告别。
读到这里,我在想如果遇到像安吉拉这样的孩子,我是否会挺身而出,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心领养下这个孩子,照顾她,给予她一直渴求却得不到的关爱?我不知道。
但我希望自此,我能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抱有爱心和赤子之心,用爱心浇灌他们,守护他们的成长,尽我所能,此生惟愿。
第四篇:没有围墙的教室读后感
最好的老师不教书
——为弗朗西斯·卡库嘎瓦《没有围墙的教室》作序 王开东
读《没有围墙的教室》,很多次我都停下来,慢慢咀嚼、反思。在K老师面前,我很羞愧,像一只鸟羞愧于飞行。羞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室是有“围墙”的,尽管我们讨厌这样的教育生态,如帕斯所说:“我有着反抗的目光,却只能压低声音歌唱。”但慢慢的,我们会服从它,遵循它,然后离不开它,以致最后我们成了围墙的一部分,甚至我们自身就是围墙,乌黑破旧,陈腐不堪,沾满平庸无奇的恶。K老师则不然。
因为可以涂着红色的指甲油,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深爱着孩子,她选择了做一个老师。还是因为深爱孩子,她没有听从老教师“一个月不露笑容就能掌控孩子”的忠告,而是把内心的爱和包容通过笑容表达出来。在她眼里,教师的职业是微笑,其次才是教书。
如果教室里寂静无声,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不教室里空无一人,要不就是学生们都死了。教室里为什么会万马齐喑?学生们究竟是怎么死的?刽子手是谁?
教师既可以是教人者,也可以是杀人者啊。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居然一个个昂起头来,不知道自己脸上的血污。
因为微笑,因为尊重和信任,K老师得以走进学生心灵,鲜花铺满的小径之后,就是孩子们的秘密花园。唯其和孩子们拥有相同的语言密码,才能成为与孩子尺码相同的人,才能成为孩子们的铺路人,引路人和同路人,才能众人划桨开大船,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单纯的事。“她告诉我们,把孩子当做学习对象,”“从孩子身上学习”,孩子就会焕发出创造的活力,也会自然而然地从老师身上、从同学身上、从课本身上、从世界身上吸纳雨露和阳光;而把孩子当做灌输的容器,孩子就不再是一个活泼泼的人,而只是一个口袋,一个筐子,一个器皿,一个沉寂如死的物件。
叶圣陶先生也说,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坏教师各有各的不同,好教师却是相似的。但我们真的有勇气说自己和K老师相似吗?
30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长度单位,更是一个用爱心和智慧累积的厚度单位啊。
30年里,她始终像是一匹马,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在她的眼里,孩子就像是草叶上的小露珠,必须给予最大的信任、呵护、理解和爱,在最充分的安全和自由中,孩子的心灵才会真正打开。在她的眼里,知识一点也不重要,让孩子循着自己的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才最重要。乔伊是在停车场学会了认字,这种认字与在课堂上学会的认字结果没有任何不同,但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后者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没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不会真正发生;没有意义的课堂,是不道德的课堂。
有了信任和爱,有了这种意义的自觉,她的教学,就不是一堵堵墙,而是一扇扇窗。她用美好的俳句,温暖的阅读,引导学生沿着灵魂的无数条路行走。她拆除了师生沟通的围墙,心灵隔膜的围墙,也拆除了孩子对知识恐惧的壁障,每一个孩子都在心灵的舒展中慢慢发现,自己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诗人。
瑞德就是这样,他是在棒球场奔跑的浓雾中触摸到了诗,他说:“我没办法摸到它。我越是跑,它越是消失不见。” 他一脸迷茫,写满了忧伤。K老师说:“我被他的话牢牢吸引了,以至于一个字都吐不出来。我用手搂着瑞德,我们慢慢地走回教室。”
剧烈的幸福感突然到来,在诗意的复活中,浓雾里的师生茫然失措,互相搀扶,甚至于静静流泪,如同悲伤。这是真正的高峰体验,也是我看过的最美的最深刻的教学相长。“诗人之所以是诗人,不总是因为他写的诗,而是因为内心的一些东西,以及把他的内在自我和身边的世界连接在一起的体系。”
好教师也如是。好教师也不只是因为她所教的东西,还在于她把她内在的自我、孩子们和世界互相编织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K老师称之为“我们”。世界从“我与它”变成了“我与你”,然后世界就是“我们”了。
灵魂就缠在自己指尖,让生命完成最隐秘的辉煌„„ 最好的教师总是不教书,他们只教孩子——把全部的心灵都敞开,用露珠一样的眼睛和爱,朝向伟大真理。
第五篇:没有教室的学校读后感
暑假里,我在作文书上读到一篇文章,叫做《没有教室的学校》。
想象一下,在快要倒塌的茅草屋里,几个孩子挤在一张摇摇摆摆的桌子,坐在一张摇摇晃晃的椅子上上课,是多么的令人痛心啊!可是,不幸的是,那间唯一的教室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成了一片废墟。于是,他们不得不搬到以前的操场上上课,如果遇到下大雨,那孩子们几天都不能上学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他们的教学宗旨。而我们却在有电灯,有空调,有自己使用的一张桌子和椅子的大教室里上课。现在仔细想想,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可抱怨的了。
上学,对文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万分艰难的事情,可对我们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可是我们真是不会好好珍惜啊!
我要努力学习,好好利用这些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