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与实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谭伟平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摘要:新建地方高校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该类高校服务地方、校企合作育人、产学研协同发展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总结怀化学院计算机系的一些实践体会,进一步对构建多元主体联动模式下的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关键词: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以服务求发展,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已经和其他老牌院校一样,被实践证明是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怀化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各种形式的合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热闹背后,高兴之余,也发现“校地”、“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法律法规缺失,导致政策保障机制缺位;②相互认同但缺乏信赖,导致合作运行机制不畅;③高校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滞后,导致地方与企业方的合作动力不足;④结合点游离或错位,导致合作缺乏深度对接,等等。于是,如何构建高校、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多元主体间基于互惠共赢共识的长效机制就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我校的一些实践体会和思考请教于各位方家。我校信息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体会
为有效地解决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如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新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工程背景欠缺,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程实际;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职业的要求等,我校计算机系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1)校外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解决学校实验资源、实训场所不足,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发展变化、解决就业困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计算机系从2004年开始与中软国际建立校外实 1 作者简介:谭伟平,男(1957~),教授、博士,怀化学院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管理。
习实训基地,目前已与2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基地合作。(2)校内共建联合实验室
共建联合实验室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训环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企业的软件工厂概念引入学校, 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项目研发基地、建立大学生程序设计培训中心。几年的实践表明, 企业项目的引入, 企业文化的融入, 特别是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具体指导, 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校企共建专业 ① 3+1模式
从2008年开始,计算机系按照“注重应用、学用结合、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思想,根据专业培养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出与IT企业联合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环节,第4年在企业完成校外实习实训学分置换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顶岗实习”。“3+1” 模式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系“能力向导、个性培养、校企联动、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学校实施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恰好为计算机系“3+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② 2+2模式
从2011年开始,计算机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率先提出与IT企业联合实施“2+2”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校内完成公共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第3年在企业完成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学习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方式采用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形式,以实际项目工程分析、新技术介绍等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企业期间的学习,要求学生取得专业和职业认证,为就业和职业规划打下基础。第4年直接在企业完成校外实习实训学分置换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企业为学生按不同方向量身订制学分置换实训方案,组织有实际研发项目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实训结束后企业为学生颁发“实训合格证书”,学生获得相应实践学分;实训结束后,企业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学生进入公司直接入职就业,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这种“实训+就业”的模式将极大增强学生软件开发的实战能力,同时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缩短了“准员工”的培训周期,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无疑是“双赢”的举措。目前2+2模式正在实施中,体现了人才培养一体化解决方案,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岗位标准逐步对接。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共建课程体系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开发设置方面,计算机系从2010年开始,部分专业课程都是围绕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如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实践课时占50%以上,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训采取校企共同实施的方法,企业技术人员把实际的企业项目作为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训的案例,力求学以致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已明确单列“校企合作教育课程”模块,共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为一体。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对促进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如①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实训全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②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教材改革的方向明确,与企业对接的专业教学内容日益充实;③通过合作交流,加快了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④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岗位标准无缝对接;⑤通过订单式培养,就业岗位明确,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实践中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如①如何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协调制度, 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②学校自身如何在政策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体现开放办学的激励机制?③企业怎样提高合作育人的思想,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④系部如何主动开展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实现共建专业内涵发展?等等,这些问题是系部基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提出来的,都指向了“长效机制”这个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进一步对构建“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作了如下思考,并开始尝试在实践中推行。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
毋庸置疑,只有激发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形成校地、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合作双方才会更有活力、持久力和生命力,即应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指导、社会推进”的多元主体联动模式下的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建立“政策引导”的制度保障机制。校地、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与公共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的合作、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国家如果能从立法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作为保障条件,将对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校地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运用激励、惩罚以及保障制度,制定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行为的法律法规,真正将双方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使双方进行合作过程更加顺畅;同时为了提高公共部门、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制定专项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导向,让合作双方在合作中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公共部门、企业与行业组织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进行多方式、多主题式的合作。
(2)建立“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要保证校地、校企合作能够稳定持久开展下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激发合作主体间的内在原动力,促进其双方自主参与合作之中,由此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校企合作为例,互惠共赢表现为:一是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及“订单”培养等模式,获得符合自身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二是企业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现成优势或中转优势,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三是企业可深入挖掘学校潜在的服务能力,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服务于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或继续深造;四是校企合作还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方面提供帮助;五是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性优惠,让企业在与学校开展的生产性合作中获得经济效益。与之同时,高等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亦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获得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还可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学校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研究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和技术支持。
(3)建立“实体性质”的项目运行机制。要想实现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以具体项目为抓手,把各类合作做细、做实、做成亮点。比如可以进行专项项目方面的合作,如师资队伍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服务企业项目、服务毕业生就业项目等。办成一个合作项目不是很难的,然而,要使种合作具有生命力,拥有可持续性,形成长效机制,则必须将责任和利益聚积在一起,融化成一体,成为一种“责任和利益的共同体”,进而建立人才的校地、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及学生进入公共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实习制度等。
(4)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约束机制。有合作就要有约束,有约束才会有规范,才有校地、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地、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法律协议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2]
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任何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外或者把自己当成实习学生而游离于企业的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例如,有些学校的学生到业,工作马虎、行为随便,不遵守职业道德,结果既损害学校形象,也损害自身形象,导致企业合作意愿丧失[3]。
(5)建立“专款专用”的专项投入机制。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专项资金的经费投入机制基础之上,否则合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校地、校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包括政府、企业(或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等主体的共同投入。首先是在政府财政拨款中要设立校地、校企合作的专项经费,其次是设法鼓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专项投入,最后是高等学校设立校地、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学校的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要占到当年经费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并作为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6)建立“价值认同”的文化融合机制。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将二者融合起来更有利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说到底,校企文化的贯通、融合本质上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企业形象等,高等院校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多宣传吸收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实守信文化、安全意识文化、企业形象文化等,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7)建立“绩效评价”的反馈监督机制。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监督,提高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加强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校的双向合作驱动力。高校与企业自身也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第三方的过程监督与绩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理性分析与解决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
总之,高等院校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事关多方利益的统筹与协调,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长期过程。就高校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坚持不懈地夯实自身的学科实力,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服务指向,灵活机动地推进合作的制度化、[2]
规范化、程序化,校地、校企合作才能真正走上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之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J],厦门大学学报,2010(4):5-12.[2]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长效机制的模型建构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4):104-108.[3]吴慧萍.紧密型深层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1(8):47-50.[4]张志强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5.
第二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工厂化办学理念”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探讨了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 长效机制 探索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校企合作则是高等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使得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工厂化办学,办工厂化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指导下,建立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经历了漫长巨大的调整转型,特别是最近十年,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校企一体时期,从七十年中期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企业行业举办技工学校,校企一体;
二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大部分企业兼并,职业学校撤销,还有部分学校校企分离,职业教育进入萧条时期;
三是九十年代后期(1996年国家颁布职业教育法)到新世纪的前几年,政府举办职业教育,技工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改造成职业院校,多数企业基本退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迅速膨胀,政府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力量缺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是最近几年到今后一段时期,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创新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家将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确定为提升综合国力基本保障,进一步明确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核心目标。
但是总体上,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过渡转型时期,即处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过程。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缺乏紧密联系;其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和基本投入不足,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再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量大而质量差的现实,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工作能力的要求。
2、深化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产品技术大力创新的转型时期,因此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而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对产品制造与服务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技能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则在于“促进育人过程中各个要素与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深度对接,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近年来的实践也进一步表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职业教育往往发展较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程度也高。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校企合作实现形式分析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对接产业群的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都离不开校企合作。近年来,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趋势初见端倪。校企合作形式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顶岗实习
我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第3年则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前半年是基于教学型的顶岗实习,后半年是基于就业型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完全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步骤。
2、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有针对性,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引进企业实践教学案例、企业选派专家执教、共建企业实践环境,学生进入对应企业就业。这种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培养的学生能够所学所用。
3、校企联合办学
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享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鲁昕副部长讲,推进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4、引企入校
“引企入校”是指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企业将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故借此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企入校”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形式,是实现理论实践合一、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实习生产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的互利双赢,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师资不足的问题。
5、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
“办校进厂”和“办校进园”是指搭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平台,通过在大中型企业(集团)或工业产业园区,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能培训中心,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共同建立定向培养的二级学院,共同建立面向企业或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中心等,同时将学校部分专业建设或人才培养环节,通过双方(或多方)资源共享,实行共建共管,实现互利共赢,服务于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该种方式可使学校共享企业(或产业群)资源为企业(或产业群)培养人才,此外,在为企业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同时,培养了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校办企业
学校以促进专业建设、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降低培养成本为目的,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成立生产型企业,建立教学、生产、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潜力,实现校企一体化发展。
7、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把学校、企业、行业,甚至政府都集中起来、统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股份制等形式建立紧密型的校
企合作关系。这是创新形式的办学体制,其最大优势在于,合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共建共管共用,利益风险共担,调动了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这也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模式。
此外,还有比如“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其它校企合作实现方式。
三、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几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原则,强化“工厂化办学”的内涵建设,坚持深度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积极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形式,开创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度校企合作项目:
1、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几年来,学校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建立了中锐汽车学院、中兴通讯学院、进化动漫学院、雄狮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利用社会资源,增强了学校办学能力。
当前,积极与于洪区政府磋商,联合成立装备制造学院物流学院(二级学院),将来逐步建设成服务于东北亚物流港的物流大学。
2、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
通过挖掘学校资源潜力,利用企业实训资源,引进校外企业,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互利共赢。几年来,与黎明民品集团联合成立中航黎明工装公司,引进沈阳汇鑫华模具公司,沈阳国泰飞机制造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在强化专业实训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3、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
通过与于洪区政府、沈阳特种专用数控机床产业联合会合作,在沈阳机床城产业园区,建立装备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机床装备人才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化服务。对接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管和共用。同时,学校与大连联众船舶集团合作,在大连长兴岛船舶产业园建立二级学院即船舶学院。
4、成立资产经营公司,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
政府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吸引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为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的要求,学校筹建资产经营公司,目的是以股份制等形式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联合行业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对口平台。与此同时,降低技能实训教学成本,盘活学校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
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步趋好,订单培养将会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校企合作方式。当前,有一些大型企业,期待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比如,三一重工,通用汽车,三星公司等。
顶岗实习是“2+1”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实行顶岗实习教学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顶岗实习将会更加完善和有效。
6、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
吸纳有社会响力的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或组织机构,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定期开展年会或论坛,强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
1、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学校意愿强烈,但企业缺乏热情,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校企合作“叫得响、落不实”;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程度不高依然具有普遍性,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简单协作,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同时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顶岗实效性不强,甚至顶岗实习存在不同程度作为低层次劳动力使用的情况;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组织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法律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不够强,行动不到位,企业与院校合作缺乏动力等各种问题普遍存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缺失。人才供求比例的严重失衡导致企业无偿用人,企业普遍没有承担人才培养期间的社会义务。不用投入就可以得到人才的现状,是企业不愿为教育投入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着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企业无偿用人思想限制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
在当前职业教育体制下,企业的人才培养职能流失。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直接利益的能力非常有限,加之政府对保障企业参与教育的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没有及时出台,校企合作失去了利益均衡的经济基础。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吸引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相关法律,校企合作缺乏基本的机制保障。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公益事业,缺少了机制保障,学校单方面的热情不足以点燃校企合作的火焰,校企合作的瓶颈就难以突破。
校企合作关系不够完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职能没有充任体现。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的要求,企业应当全程参与教育,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目前企业利益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学校服务企业能力需要提高,主动服务企业意识还需加强。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延续学校单方面封闭办学的思路,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实训教学力度不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学
校主动走出去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对企业的影响力不大,这都制约了校企深度融合关系的建立。
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解决措施
(1)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鼓励支持政策,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化
《纲要》颁布之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校企合作如何制度化,政府应尽快建章立制,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职能,提供校企合作机制保障。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
(2)学校主动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探索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促进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校企合作关系模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政府平台,主动牵头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资源集成和利益共享的职业教育集团化体系。职业院校应当入挖掘潜能,主动为企业创造服务。解放思想,提高对校企合作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深入挖掘潜能,强化服务能力。
(3)努力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为学校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搭建平台
“工厂化办学”的理念在辽宁装备制造学院的广大师生当中,早已形成共识。当前,校企合作工作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不断深化开展,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引进校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工厂;对接产业集群,将学校办进产业园区,推行“壮大主体 发展两翼”发展战略;成立校办资产经营公司,为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推进“订单培养”,完善“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等等。这些项目,无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办学发展和教学改革。
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汇集社会各方面办学力量与资源,使人才培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关各方协同努力,共同确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实训基地,营造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环境氛围;构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在职培训一条龙的职业教育制度,为行业企业培养各层次高素质人才。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完善以职业院校企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的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校企合作,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将促使职业院校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拥有更高的技能,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也赢得社会更多的尊敬。
第三篇: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总结出中小型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技工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等优惠政策。作为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自我鉴定《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
3、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
随着本地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专业技术,晋升职称;另一个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新招工人素质较低,生产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需要通过职工培训来提高工人的素质,但苦于自身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师资,它们也需要与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职业学校合作,达到职工培训的目的。通过调查,本市每年约有2万名左右的各类人员须要培训,其中企业在职职工提升培训人员约3000人,企业新增员工培训约6000人,下岗再就业培训约4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约7000人。这些数据还不包括一些小型的乡镇企业和小型的个体工商企业。
二、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还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实习实训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但那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是一些分散的实习课题,与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与实际生产产品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加之学校的设备条件和原材料有限,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种娴熟的程度。因此,我校通过几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探索出几种适合我校生存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1、顶岗实习。学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冠捷电子集团、远大化工、潜龙制药、东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将二年级(二年制)和三年级(三年制)的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到8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
第四篇: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范文)
第四期
2007年10月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Fujian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页码
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徐宁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应是与精心挑选的企业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学校应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求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以及校企间产学研合作等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深层次;零距离
中图分类号:
文章标识码:
文章编号:
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除了加大对校内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建设的投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训练外,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多种功能,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笔者下面就围绕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谈谈对校企合作的思考。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自2004年成立以来先后与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福州模具厂、福日模具有限公司、福州太洋五金有限公司、福州新光塑胶有限公司、福州兴伟达塑胶有限公司、福州聚丰五金有限公司,福建东方电器公司八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与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合作密切,是省模协常务理事单位,成立了省模协模具开发部和模具数控培训基地,同时还与福州、厦门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另外从省模具工业协会的企业中挑选三家有影响的企业为合作企业,这些合作企业的生产性质基本上覆盖了我系的三个专业。我们还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了合作的项目和内容。
表1 校企合作情况表
单位名称
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
合作项目
钣金、冷冲、数控、电火花加工等实习,学生社会实践、参观实习、毕业实习等
数控、机电、大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实习,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塑件生产、数控实习,学生社会实践、参观实习、毕业实习及生产科研合作 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三坐标测量实习,学生社会实践、参观实习、毕业实习、产学研合作等 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冷冲模设计与制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安装等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福州模具厂 3
福日模具有限公司
福州新光塑胶有限公司 福州兴伟达塑胶有限公司 福州聚丰五金6 电器有限责任
公司 7 8
福州太洋五金有限公司 福建东方电器有限公司 1 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情况
1.1 精心挑选合作企业,明确合作项目和内容
机电工程系目前开设的专业主要是模具、数控和机电三个专业,其中模具专业在全省最早开办,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很多校友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模具企业的老板,于是在这些校友企业中挑选了四家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开展校企业合 收稿日期:2007-05-18 作者简介:徐宁(1959-),男,湖南 人,高讲,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1.2 聘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委员,指导专业建设
为加强专业建设,机电工程系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除了聘请部分大学教授外,还聘请了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宏达模具厂厂长,福州模具厂厂长、福州市模具协会理事长,福日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行偶数页码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
业、企业的领导、专家担任委员。
专家们对机电工程系模具、数控、机电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绘图能力,特别是各种三维设计软件的应用;要加强制造工艺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教学,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教学要联系生产实际;要教育学生明确就业定位,要能吃苦,从基层做起,不要随意跳槽等等。
针对专家的建议机电工程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制图教学课时,开展制图教学改革,实行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要参加计算机绘图考证,将CAXA、MasterCAM三维软件纳入教学计划,购买多种正版三维软件,并组织Pro/E和Cimatron培训等。
1.3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
一方面,系领导走访校企合作企业,既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听取企业对学院专业建设的意见,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与企业老板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情意。另一方面经常请企业领导来学院指导工作,参加学校的各种重大活动,如2005年学院举行“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和“省模协模具、数控培训基地”挂牌仪式,2006年学院百年校庆,合作企业的领导都亲自到学院表示祝贺,并给予资助。
2007年上半年,机电工程系在校内召开了校企合作座谈会,八家合作企业全部到会,福州市科技局、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的领导和系全体专业教师参加了会议,座谈会就企业用人要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需要学校加强哪些方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加哪些知识、能力模块;如何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如何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如何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教师互兼互聘,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上课、开讲座或指导实践;学校如何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等专题开展了研讨,企业领导和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4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这些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承担机电工程系各专业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学生毕业实习、学生参观实习、“双师型”师资培养等任务。
近几年机电工程系每年都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各种实习,如2004年安排了50名学生到两家企业煅练,2005年安排了100名学生到十家企业参加实践,2006年又联系了近二十家企业,组织了150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06年我系首届毕业生203人中有30%的学生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的同时,为学生选定毕业设计课题,派技术人员指导,并参加了学生的毕业答辩,圆满完成了学生的毕业工作。
为了提高我系教师的双师素质,每年我们都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开展专业调研,企业还为我们无偿提供各种实物教具,为我们的教学联系生产实际提供了帮助。1.5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
开展产学研活动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我们先后与合作企业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如与新光塑胶公司合作申报了省经委技术创新项目,数字化设计制造与PDM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开展了数控油压机技术成果转化(618成果转化项目)。与聚丰五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接插式组合触片类精密模具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兴伟达塑胶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激光读取装置中的OPU零件的精密成型课题研究获得了省科技厅的立项。与宏达模具厂合作申报的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面向模具企业的PDM应用研究等科研课题已验收通过。
2006年5月与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和福州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合作在校内为学生开办了模具行业创业培训班(首次在高校开办),聘请了企业和行业的专家来学院讲学,有100多学生报名参加,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6 为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机电工程系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活动,如为东方电器公司培养一批操作技术员工;为新光塑胶有限公司和兴伟达塑料胶有限公司新员工,开展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培训。新光塑胶公司有生产上一批急件需数控加工,由于企业的设备紧张,我们便无偿为企业提供数控设备,并协助加工,保证了产品按期交货。福州聚丰五金有限公司引进了逐层切割扫描反求设备,但由于企业技术力量较薄弱,设备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正常使用,机电工程系在进行校企合作调研时了解到此情况后,主动与福州大学省制造业数字化第四期 徐宁: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奇数页码
设计工程研究中心的博士、教授联系,并一起到企业了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受到企业的欢迎。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大力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机电工程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校企合作: 2.1 订单定向式培养,开办“骏鹏班”
与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合作,从2007年9月份开始,开办“骏鹏精密钣金班”,每年招收100名学生(模具专业),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这个班级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教材都于企业合作制定后实行。班级还引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模式,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
2.2 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模式
如“骏鹏班”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形式,三年的学习时间内,50人在企业实习,50人在校内学习,轮流交换,一年级在企业进行普通岗位轮换实习,二年级在企业进行相关技术岗位实习,三年级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企业的需要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劳务费。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企业需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并完成基础实习和技能鉴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相应的岗位参加工作,实现学生就业上岗的“零距离”。
2.3 加强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
机电工程系成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积极组织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申报,项目研究、产品开发等活动,并开发一些既能作为学生生产实习,又能为企业生产产品的项目。计划与福州市科技局合作成立现代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合作投资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等先进制造设备,为企业提供逆向工程、快速成型、现代加工等技术的合作平台。
2.4 扩大校企合作的地区、行业、企业和专业
目前的八家校企合作企业,主要集中在福州地区,大都为中小型企业,今后需将校企合作的区域扩大到厦门、泉州及深圳、东莞等制造业较发达的地区,与这些地区的一些大中型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争取使校企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0家以上。加强与福建省制冷协会联系,争取成为理事单位,并积极与制冷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2.5 继续为合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积极为企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活动,如利用国家三维CAD培训基地,为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各类三维设计软件培训,利用省模具协会模具、数控培训基地和浙江大学数控培训基地,为企业开展模具、数控、逆向工程等培训,为企业新招员工开展机械制图基础知识培训等。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各高职院校都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条件,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第五篇: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来参加第二届川渝地区IT高峰论坛我发现有几个变化,前面几个发言都是新面孔,我是老面孔。上次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准备做什么,我上次也承诺了,我第二个发言的时候说我做什么。今天就讲讲我做了什么。我们是2008年就和信息学院合作,最近三年我们跟重庆理工大学、重师大等进行了良好的深度的校企合作。最开始他们问你们跟谁合作,我说跟重庆信息学院,他们都不理解,有的可能是因为不太了解,因为见识太少。后来我改了一种说法,我说重庆信息学院就是万州的哈佛。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教育怎么了》里面有一句话“企业需要的是训练有素的员工,而不是被贴上人才标签的饭桶”。
大家为了避免这种饭桶的出现怎么办,那就是搞校企合作,我本来是机械公司的,不懂机械,但是人很机械,所以今天的思路就按照软件业来讲。第一个版本就是1.0,就是学生和企业搞的协议,富士康问我们要多少人,我们送过去就行了,这个基本上不能叫校企合作。第二个就进行一个升级,我称为课程嵌入式的校企合作,发现原来学生到企业里面去不听话,不对口,每个学期搞两、三个工程师去讲讲课。第三个叫3.0,学生是迷茫的、老师是纠结的,校长是困惑的,企业是焦急的,我们到学校里面去找人才那是一个传说。学校是搞教育,老师也想教这个,学生也不干这个,我教这么好干嘛,所以很多学生玩了三年游戏就跑到企业里面去了。学生就业之后为什么会失业呢?后劲不足,身体非常非常的差。第四个就业质量不高,体现在工资不高,这个是不对口,最后学校虽然希望搞校企合作,但是都是给领导看的,总结基本上都停留在合同上,达到我们要的目的了吗?没有。
怎么办呢?我觉得还是沿用目前这种方式是没有办法搞好的。刚刚各位都在谈校企合作,我看谈得更多的是技术上的校企合作。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和信息学院的合作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我把它界定为战略合作伙伴式的校企合作。一个人才怎么成才,我认为有三个要素,第一个环境特别重要,第二个要有一个职业化大师化的导师,第三个方法一定要科学。我跟各位举一个例子,你把一块铁放在微波炉里面转十年,出来一模一样,但是如果把一块铁放在钢水里面两秒钟就化成了水。这就是环境不一样。
第三个就是方法也特别重要。基于这样一个基础,我觉得一个学校要办出特色,要跟三个方面的单位才能办得出特色。第一个他必须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前沿需求,要提拔出来,盛大的游戏和腾讯的游戏是不一样的。第二个要进行解码,解码是培训大纲。第三个另外需要打造一个环境,就要进行职场化的完全。我建议学校首先是跟一些行业协会合作,行业协会里面都有一群相关的企业,第二个他需要找到优秀的企业进行职场化的管理,刚才夏尔公司的老总说很多大学生的宿舍脏乱差,我们这里一切都不存在。第三个需要找一个HR的运营公司好好的解决好就业,特别是职业生涯后面的跟踪显得特别重要。当然目前在中国,在重庆只能这么做,搞机械行业的有一家公司你可以这样搞,那就是xx公司。我们有9500家客户,我们的学生进入我们那里48小时肯定有改变的。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素养很好,技能也很好,那么他就业不成问题,如果身体很好,当人家报销的时候自己还没报销那你就可以活得很长,同时有很好的人文底蕴,像信息学院请了一位大师那就是孔子。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样四个素质的话,那么我认为他就具备了职场竞争力,我们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做文章,否则我们的人永远是不好用的。
大家都住酒店,有次我去厦门住了一个酒店,我拿了一个包,在一楼,有一个服务员跑过来帮我拿包,我说不用,然后到了三楼,又有一个服务员过来帮我拿包,服务员说我们老板讲,为客人服务一定要主动,直到自己绝望为止。你会发现他的牙膏、牙刷,他的毛巾是两种不同的颜色的,两个人住一个标间你会发现谁用了谁的毛巾还不知道。第二个我们洗澡出来那块镜子好多都是雾气蒙蒙的,做得好的一点不会这样。我想这些东西还得靠我们的人文底蕴以及体能保持创新才能做到。
最后我们展示一下我们跟信息学院合作的历程,2008年11月1日我们在xx公司进行第一期开班,我们双方进行了很良好的互动,三年来我们培养了几百个学生,失业的饭桶有20%,80%都是企业一批一批跟我们要。这个是环境,我们的库房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的车间,这是他们在操作的情景,这里面没有谁乱来的,我们有很强的执行力。这是他们一起学习的场景,这些都是抓拍的,我们没有谁做任何表演,你们从他们的眼神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在讨论一个项目。今年9月28日信息学院学生离开了我们那里,这是他们用过的水龙头,我可以用人格担保,我们绝对没有打扫过,这是他用过的垃圾筒,这是他们宿舍里面的走廊,这是他们用过的卫生间。
其实学校和企业之间中间是有一个缺口的,而且用人单位的要求很高,学校的产品,学生就像一辆车,如果直接开过去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直接掉下去,第二种情况撞过去就把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撞掉了,我们如果按照教育大纲来培养是培养不出什么人才的,因为这些大纲从出版那天起就开始落后。所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搞了一个斜坡,第一个阶段把学生搞成一个好好的学校人,第二个阶段把他整成一个企业人,第三个把他整成一个职业人。当然我们这样一种模式取得了官方的一些认可,第一个认可是我们搞了一个重庆市的重点课题,第二个教育部把我们写成了一个案例,收入了教育部创新工作会的会刊。然后重庆师范大学把我们写成了重庆职业教育的第三模式。
然后我们想从和信息学院合作那天起,我们也发现今天来的企业重复的不多,那就说明一个问题,原先合作的企业寿命也就是在两年之内,像我们和信息学院这样合作三年的可能是少之又少,我希望我们是合作60年。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梦想,虽然中间没有康庄大道,就是这种泥泞的沼泽地,就在这样的痛苦之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中国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我们还在提升,我希望再过两年,我就能够跟各位讲5.0版本的。希望今天对各位有所启发。谢谢!
文章来 源w w
w.5 Y K J.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