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不懈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坚持不懈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吉林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4年,全省本着“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总体要求,突出农村生产发展和民生建设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创建美丽乡村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提高农村居民人口文明素质,让农村成为城乡统筹的亮点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4年7月1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吉林调研,考察了绿园区新农家村,对我省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8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到吉林市大荒地村调研,赞扬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质量好。全省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取得新成绩,具体表现在:
――各级领导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14年8月14日、9月11日,分别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专门听取省农委汇报,研究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并以省委21号文件印发了由省农委起草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2014年8月26日,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专门到通化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并在省委办公厅调研报告上做出了专门的批示。副省长隋忠诚也多次到全省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反复强调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等。市(州)和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也都加大了领导工作力度,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做到了高层重视、高度摆位、高位推动,层层传递压力和动力。
――市县两级专项资金投入有了大的突破。2014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19.9亿元,专项资金放大效应达到11.1倍。今年在各级财政十分紧张的大背景下,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尤其是市县两级投入的专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粗略统计,全年市县两级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6134.5万元,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市(州)增长123.5%,县(市、区)增长53.8%。一是市州带头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带动了县(市、区)投入的积极性。比如:长春市新农村专项资金由上年8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四平市由200万元增加到550万元,梅河口市由230万元增加到775万元,公主岭市由56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二是专项资金投入达到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市县数量增加,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有16个市县,比上年增加9个。三是中部和东部地区投入明显增大,尤其一些产粮大县破解了投入难的问题。仅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德惠市、九台市、双阳区、梅河口市、敦化市、扶余市、前郭县等11个产粮多的大县(市、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达到6027万元,其中有一些产粮大县过去投入是空白。
――新农村建设典型引领作用大。2014年全省各地把打造新农村建设典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量,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取得实效。长春市集中打造了绿园区新农家、哈达、岳家等5个村靓丽的新农村建设景观带,四平市集中打造了梨树至铁西区、铁东区两条公路沿线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群,延边州打造了魅力乡村样板村群,松原市集中打造美丽家园,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提升行动,通化县集中提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水平,磐石市建设了绿色生态走廊,东丰县实施了环境整体改造提升,镇赉县打造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样板,靖宇县下大力气抓整治农村环境。全省建成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配套、产业作用支撑明显、环境清洁优美的标兵村800个左右、先进村500个左右,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打造国家、省、市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42个,建成新型农民小区120个。这些典型都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各类项目建设科学规范。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前提下,各地新农村办公室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乡镇、村,抓紧项目规划、招投标和加快项目施工,全省新农村项目赶在上冻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2014年,省政府批准实施868个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863个,占99.4%。410个重点村新修道路1863.9公里,新修路边沟1629公里,改造和新建砖瓦房4.76万户;改建围墙854.3公里,新建公厕1016个,新建垃圾临时堆放场点1495个,购置垃圾清运车804台;村部数量371个,卫生所367个,农民夜校238个,农家书屋304个,健身广场312个,安装路灯6871盏;栽树1364万棵,栽花2471万株。
――新农村体制机制建设完善配套。2014年,全省各地认真总结了多年的工作实践,创新性探索和系统总结出吉林省独有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机制和模式,即:推广了高位推动、政策促进、督导监管、城乡联动、帮扶援建、载体带动、市场运作、民主管理等8大机制;美丽乡村、社区建设、旧村改造、整体推进、生态走廊、民族建村、民俗文化、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合力共建、能人治村、合作共赢、项目带动、新式民居、环卫下乡、镇乡带村、屯务管理、村规民约、志愿服务、服务外包等20种模式。这些机制模式,充分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作用,全省9个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624个乡(镇)、9382个行政村、3.8万个自然屯都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机制和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
――宣传培训工作成果丰硕。2014年,继续会同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民政厅,启动实施了新一轮万名村干部培训,每年培训2000名,每期培训10天。新一轮培训进行了改革创新,增加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解读、农村土地确权改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在培训对象上,增加了专业大户、农场主和合作社带头人等职业农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乡(镇)三资代理负责人。到2014年底,已完成5期2000名培训任务,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400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街道乡镇三资代理负责人400名、大学生村官800名、新型职业农民400名。在省委宣传部开展的农民文化活动节中,与委科教处共同举办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社会关注度和群众参与度。多次被《吉林新闻联播》、《农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与委信息中心共同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共筑美好家园》专题网站,并被省政府网站评为2014年度优秀专题网站;组织编印了《百村集萃》、《新农村建设读本》、新农村建设简报,总结经验,宣传政策,推广典型,扩大影响力。
2015年,是我省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奋斗目标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攻坚一年。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突出农村生产发展和民生建设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创建美丽乡村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农村建设再登新台阶、再上新水平、开创新局面。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任务。
第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这一目标,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实现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相融合,努力提高农村城镇化带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特别在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更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把农村这个“短腿”补齐,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第二,优化全省新农村建设布局。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1000个省级示范村、推进410个重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启动新一轮4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要本着点线结合、集中连片、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类建设重点村。在大中城市、县城以及重点镇周边,充分利用就地就近和城乡联结紧密的地理区位优势,引导农民拆除旧房,整理宅基地,规划建设农民新居,“破茧化蝶”,化村为城(镇),建设城镇融入型城镇化新农村;以中部农区、西部地区为重点,选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引导合村并组,创建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区化新农村;以东部地区为主,充分的发挥规模化种植、养殖和栽培以及边境商贸旅游的优势,集中建设高效农业村、工业主导村、商贸聚集村、休闲旅游村、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特色化新农村。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和科学确定新农村现代农牧业、新型工业、服务业、科教文化、生态保护、农村社区等多功能区分布,集中建设高效种植业区、棚膜蔬菜园区、畜禽养殖小区、工业集中区、商贸旅游区、居住区、办公区、休闲活动区等,各区之间分工明确、布局合理、有序衔接、相互支撑。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村生态产业、生态设施、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田园风貌和乡村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15年末,全省要建成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配套、产业作用支撑明显、环境清洁优美的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打造国家、省、市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200个,集中连片新农村建设示范区70个。
第三,强化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建新村、见新貌。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入转向农村。要加快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工程规划任务。要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屯屯通和户户通,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要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院和应用普及新能源技术,加强农村住房及院落综合改造,提高防寒保暖能力,创建美丽新居。要搞好农村文化大院和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强化河流、沟渠等排水设施建设,提高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选择一批新农村建设产业突出的示范村和重点村,开展好新农村电子商务,搭建农村商务流通、产品销售平台。
第四,提升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物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搞好农村道路、饮水、电力设施和住房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人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留住农村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要切实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好部分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两后生”的职业继续教育和就业创业问题。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农民教育和新一轮村干部培训工作,将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纳入培训重要内容,拓宽培训视角。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疗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役。
第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大力度实现突破。要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生态改善等六大工程,重点推进村屯道路、安全饮水、房屋整修、围墙大门改造、村部、休闲广场、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清洁能源、储粮仓、人畜分离、绿化美化亮化等30项重点整治任务。2015年要着力解决公铁路沿线、农村居住区、办公休闲区等重点部位垃圾清理问题,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禁止农村焚烧秸秆,努力实现路边清洁、村庄清洁、河流清洁和空气清新,农村环境总体达标率达到60%以上。
第六,提高新农村建设组织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强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工作力度。要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加大各级专项投入,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调动广大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带县、城帮乡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各有关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各类企业和民兵预备役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责任,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文明向农村辐射。要加强新农村宣传展示工作,年内全面完成2000名村干部新农村培训任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00个,组织文化专家挖掘历史名村、文化名村、民俗名村100个。
(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 供稿)
第二篇:新农村及美丽乡村 建设总结.doc
2014年新农村及美丽乡村
建设总结
2014年我县共实施4个新农村省级重点村、2个市级示范村、4个县级示范村建设,按照《XX市2014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XX县2014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富办通„2014‟27号)文件精神,以及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要求,县委农办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10个项目村的各项建设任务。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实施4个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惠及农户331户1147人。项目规划总投资678.5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4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6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资金4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86.73万元,社会资金(捐赠、村集体投入、群众自筹)51.79万元。规划建设项目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建设、软环境建设4大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257.92万元,建设项目13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投资305.08万元,建设项目20个;社会事业项目投资111.1万元,建设项目6个;软环境建设项目4.42万元,建设项目1个。
2.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实施2个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惠及农户156户545人。项目规划总投资1273.35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资金40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资金200 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400.85万元,社会资金(捐赠、村集体投入、群众自筹)272.5万元。规划建设项目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软环境建设4大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473.9万元,建设项目33个;产业发展项目投资264万元,建设项目16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632.2万元,建设项目58个;软环境建设项目3.25万元,建设项目1个。
3.美丽乡村县级示范村。实施4个县级重点村,惠及农户292户1998人。项目规划总投资500.11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77.7万,村集体投入、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及村民自筹122.41万元。规划建设项目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建设、软环境建设5大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55.4万元,建设项目4个;产业发展项目投资190.38,建设项目6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投资114.91万元,建设项目20个;社会事业项目投资133.9万元,建设项目6个;软环境建设项目5.52万元,建设项目1个。
(二)任务完成情况
各项目建设已按年初制定的项目时序计划正常推进,于2014年12月31日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2015年1月7至9日由县委农办、县财政局、县住建局组成的县级检查验收组对全部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并报请市级检查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为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推进,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部门负责人及镇(街道)镇长(主任)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召开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及县委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就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三是建立包保责任联系制度,实施“五个一”包保机制,做到每个示范村有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挂钩、一个企业帮规帮建、一名指导员驻村、一定专项资金投入;四是开展以院有“花”香、室有“书”香、人有“酿”香、户有“溢”香、家有“德”香为载体的“美丽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有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科学规划,做好项目村规划方案的编制上报 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XX县2014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富办通„2014‟27号文件),各项目村按照“三清四美”建设目标,围绕“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全面整治村庄环境、突出治理水土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庭院绿化、有序改造农房风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文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九大举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做好项目规划的编制、上报工作。
(三)加强协调,促进资金整合
根据《XX县关于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容村貌治理、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异地搬迁、安居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土地整 治、农村文化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共整合部门资金944万元,有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四)提高认识、抓落实,确保项目进度
一是今年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列为我县重点项目,纳入政府与部门年终目标考核内容;二是建立目标督查机制。由县委(政府)目督办每月开展项目督查检查工作并及时通报情况;三是建立项目推进月报告(项目实施阶段增加周报告)及通报制度;四是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及督查检查工作,项目实施期间县委农办至少每半个月实地督促检查一次。
三、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检查的情况看,各村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镇(街道)对美丽乡村建设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认识不到位,建设项目进展不快。
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 现象,“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 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做得不够。
三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数村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新农村建设项目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由于我县财政吃紧,县级财政未能按省、市要求配套财政资金,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与投入矛盾十分突出。
四是市级指派的示范村帮扶帮建企业未能真正发挥帮扶帮建作用。
五是新农村建设任务重,建设周期短,所有建设项目从规划到实施要求在一年内完成,加之省市项目资金批复下达 时间较晚,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雨季较长等原因,各项建设任务时间紧迫,工作难度较大。
五、2015年工作打算
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举措。2015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借鉴和学习周边和发达地区经验,认真做好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同时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探索新的投资、融资模式,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计划以沿武昆高速、昆禄公路、轿子山旅游专线为重点,实施4个省级重点村、2个市级示范村,集中打造一批有特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农村,有力促进我县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篇:推进新农村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
农村建设
一、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若照搬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对于脆弱的农村环境和退化的农村生态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势必造成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环境和生态灾难。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就是建立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生态文明,达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实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些目标应体现以人为本,切实使农民得到实惠,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成败。
二、新溪乡概况
新溪乡位于新余市渝水区最东部,与新干、樟树、西地隔河相望,辖区总面积46.34平方公里,总人口15272人,辖泗溪村、城头村、明星村、复兴村、西江村、后溪村、珠坑村、均溪村、稍凌村、龙尾洲村、楼下村1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26689亩(其中水田24132亩,旱地2908亩),水面面积18977亩,山地21780亩,其中湿地松13000亩,松林1500亩,油茶1500亩,果园3950亩。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已逐渐树立起整个新溪乡工农业优势特色品牌。新溪的优质稻米,三元杂交猪,土鸡、柑、红桔、新余蜜桔、萝卜、板鸭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产品供不应求。
新溪乡自然优越,物产丰富。渝水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极短,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近50%。渝水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7℃,7月份是全年最热时期,月平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气温40.0℃。1月份是全年最冷时期,月平均气温5.4℃,极端最低气温-7.2℃。由此可知,气温的日年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即一种最高值出现在14时至15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
年中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一是发展支柱产业。该镇适宜食用菌的栽培,经过3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开拓进取,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食用菌正朝着产品的质量化、生产的标准化、品种的多样化、销售的市场化发展。目前,新溪乡主要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六大产业链:一是以种植业、养殖业、销售业为纽带的立体农业开发产业链;二是以后溪千亩油茶,稍菱、均溪、珠坑三村委千亩莲藕为龙头,发展高效种植为纽带的种植业产业链。三是以精制米厂为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优质大米的加工和销售,形成优质稻生产订单农业产业链。四是发展以农副产品购销公司为纽带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点向外扩展和延伸的销售产业链。五是发展以砂轮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纽带的个体私营经济产业链。六是发展以优质 柑、新余蜜桔为龙头的果业和生产销售产业链。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食品加工、磨具制造具有较大优势,全乡有工业企业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以新余市砂轮厂、新溪磨料厂为骨干的磨料磨具制造,以新余市龙珠米业有限公司、新溪粮油加工厂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以新渝泗溪南风酒厂为代表的酒业酿造等产业集群。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6885万元,比2005年增加1065万元,年均增幅8.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实现销售收入3313万元,比2005年增加2204万元,年均增幅80%。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在构建和谐新溪实践中,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关键环节,从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做起,走构建和谐、善待百姓之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通过乡财政配套,着力抓好“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寻常百姓。出资150万元,兴建新溪小学综合楼,开设了阅览室、活动室、盖设了食堂,新建了水塔和无公害厕所;出资100万元完成了以江仔口为重点的3座排涝机组改造与更新; 出资200万元在新溪乡周公山兴建了一所占地面积30亩,两栋两层主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功能齐全、环境舒适优美集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敬老院;出资32万元对集镇进行“三位一体改造”将旧街换新颜;出资20万元完成了农贸市场顶棚翻新。
为了给新溪的经济发展提供一条致富之路,乡党委、政府两年共融资900万元,先后拓宽改造了珠城公路(珠坑至城头)拣龙公路(拣家坊至龙尾洲)等二条主干道国债路建
设,累计完成村水泥路建设45.5公里,是有史以来“村村通”公路建设投入最大、建设里程最长的一个时期。目前全乡已通水泥路的自然村有56个,行政村通水泥路面率达到了100%,总投资约700万元的珠易二级公路2007年底正式开工建设,逐步构成了乡内循环交通圈。为了提高水利服务农业,造福百姓的水平,两年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900万元,完成了袁河南堤新屋下险段、内江南堤均溪段两处共1550米堤圩除险加固,新建山塘水库4座,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座,改造中低产田2800亩,农业抗灾除灾能力不断增强。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年来新溪乡按照“抓住工作重点,以点带面,适当奖励帮扶,村民自主运作”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乡13个试点自然村354户村民不仅自家的房屋装饰一新,而且房前屋后进行了硬化。同时乡党政班子想方设法筹集了2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此举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大搞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全乡11个行政村根据各自的特点,纷纷争报试点自然村,目前已申报了13个,其中省级试点村9个,市级试点村 4 个,新农村建设可谓全面开花,初具规模。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二是组织各村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学美岭,创五好”活动,采取指定1名党员科级领导挂钩,安排1名党务干部业务指导、确定1个以上培育项目,落实1笔以上专项经费等措施深化示范村培育工作、努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三是健全完善村级“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及村务决策听证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行为,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水平。
(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乡党委、政府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兴建了中学综合楼,新溪小学学生公寓,均溪小学教学楼等一大批基础教育配套设施;投入资金130万元对新溪中学实行校园建设,美化了教学环
境、改造了中学厨房、兴建了学生澡堂,分别为新溪中学,新溪小学安装锅炉各1台;为全乡10个村级小学添置了办公设施,有效地改善了全乡师生生活和学习条件。
三对新溪乡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制定规划。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广大乡、村干部群众增强规划、意识建设新农村,应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探索适合当地农民生活特点的建设模式,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建新村或村容村貌的改造,没有规划的建设就是乱建设。要因地制宜编制详规,充分发挥规划建设管理的作用,配齐配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站人员,加强规划建设方面的执法监督力度。
2、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搞好村镇规划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要根据本县、本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重挖掘和延续城乡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资源,突出城郊的村落、规划建设应与将乐文明古县、旅游县城、杨时故里等个性特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特别是重点乡镇的大街的规划建设,应提升较高的档次和品位。乡村农民的住房建筑应规划出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有利于村容村貌整治和管理的附属房、院子。
3、解决重点问题,创新审批机制,当前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实施以村容村貌整治、清理村内闲置的宅基地乱搭乱建的现象,加大投入,实施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河道(沟渠)净化、垃圾处理,环境美化为重点,解决好农村的公共事业的设施建设。要创新建设土地审批机制、提高新村规划建设办证效率,建立地籍资料档案,妥善解决农民建房“一户一定”,落实好简化住宅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和住房规划设计费用优惠等政策。
4强化农村整治,建设宜居环境。结合“家园清洁行动”和“小康环保行动”的开展,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完成村级人饮工程,解决村民饮水问题,精心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客运和广电“村村通”工程。
5培育新型农民,提高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以被列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县为契机,以农村科技文化园为主阵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科技文化水平,把有一定科技文化基础的农村种养大户,培养农村科技创新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骨干力量,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三是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四是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通过机制创新,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村发展。五是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要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以正确的观点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6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和吸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和村民大会等形式,请村民为建设规划出谋划策,提高村民的参与程度,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规划初稿完成后,要召开村民大会经2/3以上的户主同意认可后,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在规划村庄的空间调整上,更要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对于那些农民群众总体富裕程度确实较高、且旧村改造的意愿非常强烈的村庄,应鼓励其在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拆旧建新进行整体改造;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村庄,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搞“劳民工程”和“形象工程”,要尊重农民意愿,把立足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新溪乡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组长:王兵兵2008101308
成员:刘婷2008101276陈艳茹2008101277邓钟梅2008101286
第四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
2013-03-08 09:54:00 来源: 浙江日报(杭州)有0人参与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养育着九亿农民的广袤农村,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准确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多种树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工作,单纯地保护也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唯一手段。根据我们创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的经验,我认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建设内容。生态农业以及由此延伸的生态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村庄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家园,农村生态文化则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农业向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农民是农业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因此,要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是抓好生态农业。除了对生态农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还要抓好对农民的相关培训。在滕头村的实践中,对生态滕头的建设者实施了以“全程生态、全域生态、全民生态”为核心的全方位培训,以求达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时时生态,全境全域范围内处处生态,以及全村范围内人人生态。
生态村庄要解决的是农民生活的物质家园。很难想象,如果生活区里鸡狗乱跳,休闲区里垃圾遍地,这样的村庄何以谈得上生态村庄。因此,在生态村庄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们的实践中,以国家5A旅游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生态村庄,参观区、农业观光区、生活区、居民休闲区等规划有致,并且形成了“村即是景,景即是村”的独特风格。
生态文化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化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态生活方式的观念,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拿植树爱树观念的例子来说,滕头村现在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7%,期间经历过全民发动、教育惩戒、观念形成等较长过程。
努力探索适合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等生态文明的诸多要素中,要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是重中之重。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按照循环、可持续的要求,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产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经济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就确立了“生态立村”的原则,成立全国最早的村级环保委,设立项目进村的门槛,把效益虽看好但可能影响环境的50多个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园林绿化等生态产业。如今,滕头村已经建立起高效农业、清洁工业和特色三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
滕头村空间狭小,自身发展空间不足,生态经济如何向纵深推进?我们的主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连锁滕头”。这方面,滕头园林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的荒山荒地上建立了3万多亩苗圃基地,既优化了当地生态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生态环境、生态美食为卖点的滕头生态酒店已经在宁波北仑取得较大的成功,我们将以此为模式不断复制、扩大连锁滕头的版图。凭借滕头村的生态美名,滕头白茶、滕头红酒等生态产品也将走上连锁扩张之路。这种生态产业的扩张,在输出生态产品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输出了我们的生态发展理念,为全国各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各地农村的基本情况有所不同,滕头村的经验也难以简单复制,但生态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相同的,就是要因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或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或以专业村形式组团发展,或以集团引领模式多点开花。
着力寻找农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以生态立村为导向引导发展方式转变。滕头村在早期起步的时候,为了尽快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引进了一些项目,在付出了环境受损的代价后,村里开始思考产业转型,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建立工业区,把工业搬出村庄,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实现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赢得了全球生态500佳、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由此带来农村土地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一定要把住关口。二是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发达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先污染后治理,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滕头村的工业项目一直坚持“精挑细选”,现在基本形成了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业则创造了全国村庄最早卖门票的先例,也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各地的农村如果立足本村实际,围绕一个“农”字,坚持一个“生态”,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农家乐等产业,相信“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有五:一抓环境保护,提高保障力;二抓环境整治,提高承载力;三抓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抓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理念;五抓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提高群众参与率。群众从生态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为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
第五篇:福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福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福建省政府日前下发《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该计划提出,用5年时间创建一批宜居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全面完成“六江两溪”流域和旅游景区污染治理,全面改善全省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
根据计划,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以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为前提,加强统筹规划,实施串点成线、连线扩面,分片推进的美丽乡村建 设,努力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建设格局。重点推进重要通道沿线、重要流域沿线、重点区域周边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村庄整治建设,加强试点小城 镇、风景名胜区等周边的村庄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建设。计划今年树立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重点改善提升10个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2016年、2018年前分别建成300个、5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从小流域向“六江两溪”流域、旅游景区拓展,形成连线扩片的规模效应。加快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方面,将加强风景名 胜区和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改造提升主要景点公厕、标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的具体工作,规范提升购物、餐饮等经营场所并同步开展景区周边村庄环 境整治提升。(苏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