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小课题新课导入法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导入方法教学设计
肇州二中 孙俐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漫画导入法
漫画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把它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话,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漫画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教师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其大意是:一位伐木工人砍光了某地的树木,小鸟失去了在树上栖息的条件而无家可归,一只小鸟站在那位伐木工人肩扛的斧头上,可怜巴巴地对伐木工人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趣昂然,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二、儿歌导入法
儿歌——人人皆知,人人会读、会唱,它通俗易懂,知识丰富。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课文内容与儿歌的对接点,由儿歌通过对接点引出教学内容,可以做到水到渠成。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就是利用儿歌导入新课的,效果很好。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时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儿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三、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效果是很好的,这也是老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四、广告导入法
大街小巷、报刊杂志、电视、网上,随处可见知识内涵丰富、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各种广告,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水资源”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打开电视,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公益广告:“地球上水资源十分有限,我国水资源非常缺乏,如果不注意节约用水,最后见到的一滴水,那将是自己的眼泪”;“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你知道这些宣传的用意吗?
又如,由山东电视台的广告——“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入海„„”导入山东省的教学,学生听见这几句广告词,马上就会想到“这里是——山东电视台”。在这里老师稍作停顿,“山东电视台”由学生回答,此时学生异常兴奋,老师适时引入新课,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五、谜语导入法
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相符合的谜语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竞猜谜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老师的匠心得以圆满实现。
例如,由“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
又如,在教“地图”时,可由“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通过竞猜,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目标导入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彼此促进,缺一不可。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抓住重点,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以便学生顺利地听课和思考。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本节课要着重领会三个问题:一是掌握冷、暖锋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过境时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二是掌握高、低气压系统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对天气的影响,弄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初步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这样将教学重点和盘托出,既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老师进行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七、简介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老师简单介绍导入较好。
例如,我在教“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简介导入法,效果较好: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通过简介,生动形象,学生兴趣大增,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八、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老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学生爱听的并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
例如,在教“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老师说:“在金字塔群里,有一座独具风格的金字塔,这就是胡夫儿子哈弗利的金字塔。塔前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过去有人猜测在雕像里面可能有通道、厅堂等建筑结构,有人甚至拽来大炮轰击这座雕像,以寻找进入内部的入口,但结果呢?”讲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已被拨动,他们急切地想知道:“雕像内部到底有没有通道、厅堂?找没找到人口?”思维由此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问的时间,然后再接着说:“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它是用一整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的。”
学生对金字塔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这样一讲,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理解了金字塔为什么是埃及的象征、世界上的奇迹。
九、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复习导入法往往被广大地理老师乐于采用。
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呢?地球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均从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的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十、节日导入法
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很多,主要有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等。利用、宣传这些节日,往往会起到唤起学生注意,点拨思维,诱导动机,使其主动学习的效果。把这些节日有机地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失为一个新的导入方法。
例如,提问“3月22日是什么节日”引入“水资源”的教学,由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引入“世界环境保护”,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引入“世界的人口和居民”的教学等,同时,或补充该节日的由来,或补充该节日当年的主题内容,或补充与该节日有关的趣闻轶事均可,只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自然,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时政导入法
将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入和讨论,老师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首都——北京”时,我先讲述——2003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在我国的北京、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五个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有答对北京的)最终北京大获全胜,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人心振奋。那么,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的说是我国综合国力强,还有的说„„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我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分析北京的位置、气候、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北京为什么会申奥成功的问题。
十二、析题导入法
标题号称文章的“窗口”,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直截了当,清晰简明,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进行探讨的作用,达到开“窗”入“室”之功效。
例如,在教“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土壤”时,我这样导入: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像地之下,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ㄧ’,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那么,请大家举举例子,你在哪儿见过土壤?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土才算是土壤呢?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植物呢?
一连串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理了出来,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深入学习本节知识做好了认知的准备。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第二篇:新课导入法
高中地理新课导入十二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漫画导入法
漫画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把它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话,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漫画来导入新课。例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教师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其大意是:一位伐木工人砍光了某地的树木,小鸟失去了在树上栖息的条件而无家可归,一只小鸟站在那位伐木工人肩扛的斧头上,可怜巴巴地对伐木工人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趣昂然,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二、儿歌导入法
儿歌——人人皆知,人人会读、会唱,它通俗易懂,知识丰富。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课文内容与儿歌的对接点,由儿歌通过对接点引出教学内 容,可以做到水到渠成。在教学中不妨一试。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就是利用儿歌 导入新课的,效果很好。“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时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儿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三、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 学习新的知识,效果是很好的,这也是老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 英军将领忽略了。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四、广告导入法
大街小巷、报刊杂志、电视、网上,随处可见知识内涵丰富、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各种广告,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地理课堂进 行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水资源”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打开电视,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公益广告:“地球上水资源十分有限,我国水资源非常缺乏,如果不注意节约用水,最后见到的一滴水,那将是自己的眼泪”;“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你知道 这些宣传的用意吗? 又如,由山东电视台的广告——“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入海„„”导入山东省的教学,学生听见这几句广告词,马上就会想到“这里是——山东电视台”。在这里老师稍作停顿,“山东电视台”由学生回答,此时 学生异常兴奋,老师适时引入新课,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五、谜语导入法
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相符合的谜语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竞猜谜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老师的匠心得以圆满实现。例如,由“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又如,在教“地图”时,可由“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通过竞猜,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 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目标导入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彼此促进,缺一不可。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抓住重点,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以便学生顺利地听 课和思考。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本节课要着重领会三个问题:一是掌握冷、暖锋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过境时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二是掌握高、低气压系统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对天气的影响,弄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初步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这样将教学重点和盘托出,既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老师进行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七、简介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老师 简单介绍导入较好。例如,我在教“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简介导入法,效果较好: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通过简介,生动形象,学生兴趣大增,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八、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老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学生爱听的并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例如,在教“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老师说:“在金字塔群里,有一座独具风格的金字塔,这就是胡夫儿子哈弗利的金字塔。塔前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过去有人猜测在雕像里面可能有通道、厅堂等建筑结构,有人甚至拽来大炮轰击这座雕像,以寻找进入内部的入口,但结果呢?”讲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已被拨动,他们急切地想知道:“雕像内部到底有没有通道、厅堂?找没找到人口?”思维由此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问的时间,然后再接着说:“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它是用一整块天然巨石 雕刻而成的。”学生对金字塔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这样一讲,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 理解了金字塔为什么是埃及的象征、世界上的奇迹。
九、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 作用。所以,复习导入法往往被广大地理老师乐于采用。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呢?地球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均从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的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 和垂直分布”。
十、节日导入法
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很多,主要有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等。利用、宣传这些节日,往往会起到唤起学生注意,点拨思维,诱导动机,使其主动学习的效果。把这些节日有机地融入到地 理课堂教学中去,不失为一个新的导入方法。例如,提问“3月22日是什么节日”引入“水资源”的教学,由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引入“世界环境保护”,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引入“世界的人口和居民”的教学等,同时,或补充该节日的由来,或补充该节日当年的主题内容,或补充与该节日有关的趣闻轶事均可,只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自 然,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时政导入法
将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入和讨论,老师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柳暗 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首都——北京”时,我先讲述——2003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在我国的北京、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五个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有答对北京的)最终北京大获全胜,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人心振奋。那么,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的说是我国综合国力强,还有的说„„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我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分析北京的位置、气候、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从而很好地解决 了北京为什么会申奥成功的问题。
十二、析题导入法
标题号称文章的“窗口”,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直截了当,清晰简明,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进行探讨的作用,达到开“窗”入“室” 之功效。例如,在教“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土壤”时,我这样导入: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像地之下,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ㄧ’,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那么,请大家举举例子,你在哪儿见过土壤?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土才 算是土壤呢?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植物呢? 一连串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理了出来,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深入学习本节知识做好了认知的准备。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丰富多彩 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地理新课导入十四法
1.旧知导入法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是地理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如教学 《杭州西湖和钱塘湖》一课,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 可先带领学生复习前课有关上海市地理位置及重要工业基地等内容。复习后 教师 可给学生指出:上一节课,学习了“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在上海市通向西南方向的沪杭铁路,连接了两座大城市,一座是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一座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杭州。杭州便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旅行”导入法
学生好奇心很强,愿意 “旅行”。教师 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优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进而导入新课。运用这种导入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世界屋脊》一课,教学开始时,教师 可先让学生在地图册中的我国政区图上,找到四川省会成都、川藏公路和西藏首府拉萨。然后 教师 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一边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旅行:我们从四川成都乘公共汽车,沿川藏公路西行„„经过高山大河并列的横断山区„„跨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许多峡谷、急流。公路好象金色的飘带„„一直盘绕到云雾迷漫的白色的山顶上„„最后登上青藏高原,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沿途经过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区,也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人们把青藏高原叫做“世界屋脊”。从而引出新课题。3.前言导入法
运用前言导入新课,一般用于这部分知识已经学完,即将学习新的一部分知识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如在中国地理知识已经学完,开始学习世界地理时,教师 可用简短的语言,肯定前一阶段(中国地理)的学习成果,说明下一阶段学习世界地理的重要意义。这样引出新知识课题,不仅使新旧知识过渡自然,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自学性和积极性。
4.主题导入法
有些地理课文,如《首都北京》一课,课文开头就点明了教材的主题,教学时,教师 可用揭示教材主题的方法来导入新课。如:“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是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首都北京》。”这样导入新课,不仅突出了教材重点,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5.悬念导入法
把课文中某些地理现象作为悬念,激起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 教学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课,可这样导入新课:(指《中国地形》挂图)在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很多地方涂着绿色。这个地区的冬季与北方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并且人们把这里的六月叫做“梅雨季节”。这个地区的土壤肥沃,河流众多,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那么,这个地区的“梅雨季节”有什么特点?冬季气候与北方有哪些不同?“鱼米之乡”的美称又是怎样得来的?这些知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导入新课,制造了悬念,埋下了伏笔,学生产生“疑”问,就迫切要知道学习内容,因此 课堂 上学生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探求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6.歌曲导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寥寥数句有关歌词,把《东北平原》的地理位置、资源和农产品作了简明的介绍。
7.诗词导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谁写的?描写了哪条河的景色?以此,导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 教学。
8.猜谜导入
在 教学 《地球的五带》前,让学生猜一个谜语:站在地球上,一地最特殊,冬天无太阳,夏天始终亮。(打一地名)学生思忖不得其解时,教师 顺势引导:学完课文,你们一定猜得出这个谜语。
第三篇:初中地理导入法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具有调动情绪、点明主题、引导思路的重要作用。导语设计是否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授课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改进创新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成为广大教师探究的新课题。下面,就结合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实践地理课导入的设计。
一、设疑法
如讲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时,我先把手电筒、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仪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假设地球仪本身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白天黑夜是怎样产生的?当北京正午时,西半球的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带着这些神秘而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新课。
二、谜语导入法
在学习“中国的疆域”时,先打出一条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头指世界最大洋,尾摆全球大陆中”这是哪个国家?“中国!中国!这是伟大的中国!”学生踊跃回答,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
在学习世界地理“大洲和大洋”时,我准备了小小的奖品,由学生猜谜语:“七兄弟,四姐妹,一个妈妈爱大家;姐妹情深连一体,兄弟分家飘四海。”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猜谜领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效果十分突出。
三、创设情景法
在讲“中国的旅游业”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安徽黄山以及杭州西湖等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风景,同时配送古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说中华有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精彩的诗句,将诗与画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其创设的情景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学生情绪高涨,激起了求知的欲望。
四、奇趣激励法
在讲世界地理“印度”时,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人老了进敬老院不稀奇,但牛老了进敬老院,你说稀奇不稀奇?吃饭进餐,西方刀叉东方筷,南亚印度你猜猜?在押韵词句、奇风异俗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
五、时事报道法
在讲“西亚和北非”时,根据发生的国际事件,以“你们知不知道美国最想抓的人是谁吗?”学生立即回答:“本.拉丹。”“那么,本.拉丹现在在何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国籍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把学生引领进入新课。总之,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收集素材,选择一些恰当、新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材料,把学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教育论文网 编辑:姚莉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
地理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隆昌八中
解行弟
随着地理确定为中考的非考科目之后,在突然失去升学“指挥棒”驱动力的情况下,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迅速下滑。在一些地区,甚至产生了学生偏科厌“地”、家长冷眼看“地”,为力图克服这一不良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先认清地理课程的真谛。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地理学科为学生所喜欢、所理解呢?我认为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绪特征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它是学习的发酵剂,有了它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而这一切目标能否达到的最大关键就是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教学的主体,但简洁明快,妙趣新巧、生动形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引入艺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在地理教学中不容忽视。
有趣味的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法,一开始就能把握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地理学习的意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形成学习的高潮。导入新课法有很多种,依据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学习心得介绍以下几种:
1“趣味”导入法
许多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曲艺作品,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脍炙人口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不就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吗?讲到中国的人口问题时,利用这个小品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兴趣。
2.“设疑”导入法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课文中某些地理现象作为悬念,提出富有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并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以激起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有利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述《黄河》时,可这样导入新课,有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有人说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那么,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首先,让我们了解黄河的地理状况。引而不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3用生活话题导入新课
中国人一般怎么样打招呼呢?他和英国人的打招呼方式不太一样,中国人一般遇到熟人,会问,“你吃了吗?”英国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个美女,要想过去和人家搭讪,会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那为什么同样的打招呼,他们的问法不一样呢?这是学习天气和气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4脑筋急转弯导入法 自然界,最慢的生物是蜗牛,为什么有一只蜗牛一个小时可以从北京,爬到广州?讲《地图》比例尺的时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起他们的注意力。
5复习以有知识,引入新的知识
小学的语文学习过一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文章,假如你在生活中迷了路,你怎么样来辨别方向呢?讲《地图》辨别方向的时候,这样导入新课,生活中是这样,在地图上,这样的方法是否同样适用呢?
6观察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居民与聚落》时,可以问,我们这里四川,隆昌,界市常见的民居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7亲身经历导入新课
学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世界上那里的地震多,为什么?地震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这样的做法对不对?2010年出现了豆你玩(绿豆)蒜你恨(大蒜)我国2011年上半年又出现的这个盐荒,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抢盐狂潮,很多家庭买不到盐,而另外一些买了不少盐,这样的做法是否理智?其实根本不用,中国的盐很多,如察尔汗盐湖的盐,可以供全世界的人吃800年。
8将音乐融入教学中。好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如讲“青藏地区”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聆听来自青藏高原动听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加深对祖国风光的美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阿里山的姑娘》中的歌词的含义,高山青,涧水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
9巧用有趣味的地理故事,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活跃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如讲“密度流”产生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可讲历史上的一个战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了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往来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躲避了英军的袭击,并从背后给予英军守兵很沉重的打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密度流帮了德国潜艇的大忙。”由此激发了学生对密度流的探索兴趣。
10诗词导入
如学习影响气候的基本要素,地形的时候,山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西部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藏地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广泛蕴藏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做为教学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多多尝试对信息的处理,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处于被动听讲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手,来获得必要的知识、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的经验。这样老师会教的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第五篇:高中地理新课导入十二法
高中地理新课导入十二法
2011-8-27 08:00| 发布者: 天空之城| 查看: 255| 评论: 10|原作者: 严过留痕295 摘要: 张家界市桑植县第一中学刘绍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张家界市桑植县第一中学刘绍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以便能够一上课就紧紧抓住学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掌握新知识,探求新问题,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漫画导入法
漫画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把它用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话,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漫画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森林资源”时,教师首先出示“小鸟的悲哀”漫画,其大意是:一位伐木工人砍光了某地的树木,小鸟失去了在树上栖息的条件而无家可归,一只小鸟站在那位伐木工人肩扛的斧头上,可怜巴巴地对伐木工人说——“请把我也带走吧!”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学生即刻兴趣昂然,议论纷纷,教师适时导入:森林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二、儿歌导入法
儿歌——人人皆知,人人会读、会唱,它通俗易懂,知识丰富。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寻找课文内容与儿歌的对接点,由儿歌通过对接点引出教学内容,可以做到水到渠成。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就是利用儿歌导入新课的,效果很好。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时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儿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三、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效果是很好的,这也是老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给英军以突然袭击。原来,德军早已掌握了该地区一重要的地理现象和规律,而这一点恰好被英军将领忽略了。
你认为德军是如何抵达地中海的呢?利用史事,适时提问,巧设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海水运动”知识的学习中去,效果不言而喻。
四、广告导入法
大街小巷、报刊杂志、电视、网上,随处可见知识内涵丰富、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各种广告,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把广告巧妙引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水资源”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打开电视,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公益广告:“地球上水资源十分有限,我国水资源非常缺乏,如果不注意节约用水,最后见到的一滴水,那将是自己的眼泪”;“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你知道这些宣传的用意吗?
又如,由山东电视台的广告——“孔子在这里诞生,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入海……”导入山东省的教学,学生听见这几句广告词,马上就会想到“这里是——山东电视台”。在这里老师稍作停顿,“山东电视台”由学生回答,此时学生异常兴奋,老师适时引入新课,衔接自然,水到渠成。
五、谜语导入法
采取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实际相符合的谜语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竞猜谜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老师的匠心得以圆满实现。
例如,由“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纳,无人知它始与终,也没左右和上下”;“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导入“人类认识的宇宙”的学习,经过学生的讨论,谜底是——宇宙和太阳。
又如,在教“地图”时,可由“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不坐车船跑全国,不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万里游,请问奥妙何处来”导入。通过竞猜,可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地图的概念,又加深了对地图的特征和作用的理解。
六、目标导入法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彼此促进,缺一不可。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抓住重点,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以便学生顺利地听课和思考。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本节课要着重领会三个问题:一是掌握冷、暖锋的形成特征,以及它们过境时及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锋面活动有关的天气变化;二是掌握高、低气压系统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对天气的影响,弄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初步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这样将教学重点和盘托出,既利于学生心中有数,又便于老师进行讲述,起到了统领全课的作用。
七、简介导入法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老师简单介绍导入较好。
例如,我在教“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简介导入法,效果较好: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奥伊米亚康曾经达到-71℃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你能说说西伯利亚北部的冬季气候为什么这么寒冷吗?通过简介,生动形象,学生兴趣大增,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八、材料导入法
针对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老师适当地把一些与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学生爱听的并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趣闻轶事引入新课,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展开思维。例如,在教“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时,老师说:“在金字塔群里,有一座独具风格的金字塔,这就是胡夫儿子哈弗利的金字塔。塔前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过去有人猜测在雕像里面可能有通道、厅堂等建筑结构,有人甚至拽来大炮轰击这座雕像,以寻找进入内部的入口,但结果呢?”讲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已被拨动,他们急切地想知道:“雕像内部到底有没有通道、厅堂?找没找到人口?”思维由此活跃起来。这时,老师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发问的时间,然后再接着说:“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知道,它是用一整块天然巨石雕刻而成的。”
学生对金字塔这方面的内容不太了解,这样一讲,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理解了金字塔为什么是埃及的象征、世界上的奇迹。
九、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所以,复习导入法往往被广大地理老师乐于采用。
例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呢?地球运动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均从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的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十、节日导入法
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很多,主要有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等。利用、宣传这些节日,往往会起到唤起学生注意,点拨思维,诱导动机,使其主动学习的效果。把这些节日有机地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不失为一个新的导入方法。例如,提问“3月22日是什么节日”引入“水资源”的教学,由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引入“世界环境保护”,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引入“世界的人口和居民”的教学等,同时,或补充该节日的由来,或补充该节日当年的主题内容,或补充与该节日有关的趣闻轶事均可,只要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导入自然,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十一、时政导入法
将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入和讨论,老师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意、导之有度;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待到讨论遇到困难,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老师就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首都——北京”时,我先讲述——2003年7月13日,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城市在我国的北京、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五个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呢?(学生有答对北京的)最终北京大获全胜,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人心振奋。那么,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何在呢?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且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的说是我国综合国力强,还有的说……在学生争论不休之时,我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分析北京的位置、气候、交通、经济、环境等因素,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北京为什么会申奥成功的问题。
十二、析题导入法
标题号称文章的“窗口”,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从这里往往可以窥知全文的奥秘。新课一开始,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起到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直截了当,清
晰简明,使学生很快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进行探讨的作用,达到开“窗”入“室”之功效。
例如,在教“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土壤”时,我这样导入: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对“土”字的定义是:“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像地之下,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ㄧ‟,物出形也”,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那么,请大家举举例子,你在哪儿见过土壤?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土才算是土壤呢?什么样的土壤能生长植物呢?
一连串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理了出来,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深入学习本节知识做好了认知的准备。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因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