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汇总

时间:2019-05-12 19:0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汇总》。

第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汇总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新课导入]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试液写上“化学”两字,然后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正式上课时,一边播放歌曲《第一时间》,一边请一名学生使用盛有碱溶液的喷雾器,将其液体喷向白纸,使学生进入情境,将会惊奇地看到红色的“化学”两个字。此时,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想探究神奇‘红色化学’的由来吗?那么,让我们从今天起,一起学习一门充满趣味、神奇而又科学的新课程——《化学》。”同时,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第1页看图1,指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后小结:“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周围有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化学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技成果,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就是说,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投影: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采用艺术字设计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打开化学课本,你一定想知道:化学学什么?有趣吗?化学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学化学?学了有什么用?本单元,将引领我们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新课导入

[视频]由于温室效应,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录像。[提问] 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引言]同学们已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现象的产生蕴含着化学的原理。观看以上录像后对所提的问题能解答了吗?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几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变化及产生的现象,这些变化过程是否存在着共同的特征呢?大家能否尝试着把各种变化进行分类,可分为几类?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导入 [投影]有关炸药的发明。

[导语]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亦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课题我们将利用两节课进行两个探究实验,请大家认真完成,看谁的体会和收获最多。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导入]有谁知道古代炼丹术是怎么回事?谁给大家讲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的故事?同时,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炼丹设备、拉瓦锡实验室等图片,使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再让学生齐朗读教材11页倒数第二自然段,然后板书课题《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并提问: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导入]上节课通过对“蜡烛燃烧”这个活动的探究,初步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探究活动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形式。先让学生阅读教材13页倒数最后一部分,体会化学实验报告的写法,再提问: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有什么不同?如何书写该探究实验报告?为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新课导入 [导语]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故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

[板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引入]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轮流参观: 1组观察实验室的布局,仔细阅读墙上的张贴物; 2组进实验准备室,仔细记录在准备室里看见的主要仪器; 3组进入药品贮放室,仔细观察药品是怎么贮存的?为什么要这样贮存?

4组参观贮放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设备并记录贮存方法。思考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为什么要单独贮放?为什么要加双锁,双人到齐才能打开?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黄沙?你看见了哪些易燃、易爆、有毒物质?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谜底为打一种气体)。

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对它有哪些了解?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空气是时时处处都存在的“看不到又摸不着”的一种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将要进一步学习《空气》。

课题2《氧气》新课导入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谁能说出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是动植物生存必需的气体?根据你的亲身体会能说出它的哪些性质?展示一瓶氧气,该瓶中收集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气体,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吗?(让学生猜猜可能是空气、氧气还是氮气?)。验证该气体是不是氧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将要探究学习《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新课导入

许多同学通过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学习,知道氧气具有重要的用途,氧气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非常感兴趣,那你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取的吗?你们有办法制取一些氧气吗?怎样制取纯净的氧气?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提问]

1、你知道哪些有关水的成语?(水到渠成 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水乳交融 车水马龙 水至清则无鱼„„)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诗句?

[导语]水与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此外,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总之,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水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源等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本单元将领我们走进水的世界,对水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

课题1《水的组成》新课导入 同学们,1677年11月19日在印度马德里斯海域,一阵飓风过后,海面燃起一片通天大火,使人长期不解,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想了解这个奥妙,就来学习《水的组成》。

课题2《分子和原子》新课导入

师:在身上喷洒一些香水。看来大家已经闻到了,是啊,我今天喷了点香水,这么远你就闻到了,你想过这其中的道理吗?(香水挥发了)。

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更容易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课题3《水的净化》新课导入

展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各一瓶,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河水比较浑浊,而自来水和纯净水比较澄清。自来水和纯净水相比较,纯净水更澄清。说明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用比较浑浊的河水、湖水、海水、井水如何得到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仅用静置的方法,能不能将其杂质全部除去?这就是我们本课题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课题4《爱护水资源》新课导入

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比如:《盐边箐河瀑布》、《二滩笮海湖》等等。但是,水资源的状况究竟如何?丰富?缺乏?我们该如何对待水资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努力做些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爱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投影]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

2、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如何去称量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5、原子到底有多大?

[导语]为了搞清楚有关分子和原子以上这些问题,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新课导入

边板书“圆子”两字,边问:“你们知不知道‘圆子’”?大家知道是吃的圆子,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另一种“原子”,它是一种用肉眼看不见的很小的一种微粒,比如,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10-27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这些原子还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是由那些更小的微粒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构成》。

课题2《元素》新课导入

在一个家庭中,同一个父亲或母亲所生的几个人叫什么?——亲兄妹,那么亲兄妹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父亲或母亲相同。也就是说,亲兄妹的父母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父母亲的人叫亲兄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跟这亲兄妹有类似的情况。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那么,在自然界的物质中,是不是只有一个氢原子或一个氧原子呢?不是,有无数多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无数多的氢原子、氧原子我们就把它统称为元素。板书:课题2《元素》。

课题3《离子》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原子的结构,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漫游原子世界》的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互通有无。在微观领域里,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互通有无,相互配合,构成较稳定的物质世界。那么,它们是怎样互通有无,相互配合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课题3《离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新课导入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如何用最快捷简便的方式认识对方?(通过名片我们马上就能知道对方的姓名、职业、电话等)随后又提问:物质的“名片”又是什么?教师适时地点出:物质的名片就是化学式,那什么是化学式?通过化学式我们又能得到那些信息?板书:课题4“化学式”,并在黑板上写出:高锰酸钾、氯酸钾、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物质的名称,然后在文字式下面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教师接着又讲:在这些化学式中,为什么有些右下角有小数字,有些没有,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再板书)“化合价”三个字。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文字来表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化学反应表达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写出几个反应表达式),用这样的式子,不能很好地表示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了书写方便、快捷和计算的需要,化学上采用(板书)“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新课导入

投影前面学过的一些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从这些文字表达式中,可得知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性质不同的新物质,即可知道化学反应的质变,但书写起来较繁;而使用了化学式代替文字虽较简单,但也不能表示出物质间的量变关系。有无既简单又可表示出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表示方法呢?这就是本课题所学内容。

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导入]蓝色的CuSO4溶液和无色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蓝色的Cu(OH)2絮状沉淀。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变化已经引起了物种的变化,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增加了,减少了,还是不变呢?我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

[导入]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体现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有,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另一种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新课导入

首先复习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问:“仅仅写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能不能表示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所有的化学反应只写化学式时,其原子在反应前后数目都相等吗?若不是,用什么办法使左右两边原子个数相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方面的知识。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新课导入 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课就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不是最多的,但它形成物质的种类却是最多的。碳和碳的氧化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单元将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我们已学过氧元素能组成氧气和臭氧两种单质,磷元素可以组成白磷和红磷。)碳元素能否组成不同的单质?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一课时:碳的单质

[导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石墨样品或投影幻灯片。边指导学生观察边说:“我们也经常使用铅笔、碳棒,冬日里还可用木炭取暖,可同学们知道它们各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它们有什么联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碳的单质》。”

第二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碳的几种单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是由于碳原子排列不同。我国古代用墨(主要成分是碳)写的字、绘的画历经数千年却不褪色,说明了碳的什么性质呢?碳的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C + O2 点燃 CO2 CaCO3+2HCl= CaCl2+H2O+CO2↑

C+ 2CuO 高温 2Cu + CO2↑ 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同学们想知道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吗?想动手试一试吗?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新课导入

碳元素有+2和+4价,所以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上是否相同呢? 为此本课题将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

[导入]故事导入:有一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为了搞清楚这个神秘的故事,今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导入]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今天开始学习有关一氧化碳的知识。请大家思考:

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

2、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

3、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

4、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要弄清以上问题,就得学好本节课《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感觉火是无情的,但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化,在日常生活中,火也为人们带来了幸福,我们第七单元就给大家介绍《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新课导入

[叙述]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需要一杯热水,那就离不开火了。

[设置情景]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叙述]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和灭火”这节课。

课题2《燃料和热量》新课导入

[引言]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料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提问]

1、你家中做饭、洗澡时使用的是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使用的是什么燃料?

3、炼钢厂、火电厂使用的是什么燃料?

[叙述]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煤、石油、天然气就是我们本课要重点学习的化石燃料,现在我们来学习课题2《燃料和热量》。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新课导入

[提问]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好世界里。可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突然发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天不再是那么湛蓝,水不再绿,空气不再清新,鸟儿也不再欢叫。请同学们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

1、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特征,而蒸汽机使用的燃料是煤,煤的燃烧会污染空气。

2、工厂所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3、汽车尾气的排放也会影响空气的质量。

4、工厂废水和生活废水的任意排放会使水污染加剧。

[叙述]对!煤和石油产品的燃烧会污染空气,今天我们就探究《使用燃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金属制品,如锅、壶、刀、锄、水龙头、汽车等。可以说“人类生活在金属的世界中”。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好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新课导入

[投影]展示各种金属材料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设问]你家里的日常用品中,哪些是金属材料做的?如果用纯铁来做锅和刀,行吗?你对金属的了解还有哪些?为什么金属有这么广泛的用途?

[导入]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第一课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故事导入]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合金

[导入]生活中的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为此,我们来探讨学习《合金》。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新课导入

在使用金属制品的时候,同学们是否观察到有些现象,从有些金属的物理性质角度去考虑,是无法解释的。例如,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为什么金、银首饰总是光彩夺目,而铁器却容易锈迹斑斑呢?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呢?是化学性质呢?还是物理性质?原来,这跟它们的化学性质差异有关。那么,金属到底具备哪些化学性质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新课导入

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我们要努力学好本课题《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一课时:金属的冶炼 [导入]为人类社会做出许多贡献的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呢?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其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铂(白金)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那么,矿石是怎样变成金属的呢?下面以铁的冶炼为例说明。

第二课时:金属资源的保护

[情景导入] 投影资料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现在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

投影资料二: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根据已探明的一些矿物的储藏量,并根据目前这些金属的消耗速度,有人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如教材20页图8-25。

[讨论]

1、金属腐蚀可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1)金属大量腐蚀使冶炼金属的成本提高。比如说既消耗能源,又浪费矿物,还可能产生大量的废气危害人类健康。

(2)使金属制品的寿命缩短。(3)作为量器,将影响到其精确度。

(4)若高科技领域所用金属制品锈蚀,如在火箭上,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

(5)金属制品锈蚀,会影响其美观程度。

2、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1)金属资源短缺时,将会使好多金属冶炼厂因缺乏原料而倒闭,工人下岗。

(2)人们设计好的金属制品将会因原料短缺而无法付诸实践,即心想事不成。(3)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多是金属制品,若金属资源短缺,它们的数量将急剧减少,从而影响人们的交流和旅行等。

(4)要是没有那么多的金属起导电作用,我们势必会经常生活在黑暗中。

(5)金属资源短缺虽会影响人类对金属制品的使用,但它却可以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好的替代品。

[叙述]由大家刚才的讨论可知,金属腐蚀和金属资源短缺对人类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学习《金属资源的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海水为什么能晒盐?清澈透明的泉水加热沸腾后为什么能在锅上留下一层白色固体物质?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它能无限溶解吗?鱼为什么在夏天容易出现翻塘现象?„„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探究,我们都将知道答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新课导入

我们发现,在严寒的冬天,水容易结成冰,而盐水却不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盐水是溶液,是混合物。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课题所学习的内容。

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

[情境导入]展示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蔗糖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它们颜色各不相同,想到它们是否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这些液体有无共同点?

[叙述] 同学们观察到的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溶液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本节课《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情境导入]请学生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猜想发言](教师给予鼓励)[演示]教师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为什么?

[引入]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课题2《溶解度》新课导入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溶解度》。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导入] 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通过实验引入本节课。

第二课时:溶解度

[导入]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进行实验探究的时候,用的水都是20mL,那么其中溶解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如何证明?今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溶解度》。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明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这就需要学好本课题。

第一课时: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情境导入]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导语]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 和溶液颜色深浅谈起,直接导出“浓”和“稀”的问题。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即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么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为此,今天学习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溶液稀释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复习导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提问]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第三课时: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及配制溶液问题 [提问导入]如何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呢?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第十单元《酸和碱》

提起酸,我们立即会想起食醋,想起苹果等各种水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味道——酸味。为什么有酸味呢?原来它们都含有一类共同的物质——酸。水果中含有果酸、食醋中含有醋酸。提起碱,同学们还比较陌生,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碱,如建筑材料熟石灰。那么,什么是酸?什么是碱?我们怎样来检验它们的存在?它们之间又能发生什么样的反应?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我们将会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课上,你接触过、听说过哪些酸和碱,请你说出它们的名称。

第一课时:酸和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导入]呼气比赛

[投影]比赛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各小组推荐一代表)

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

2、小心的用饮料管向试管中呼气。

3、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叙述]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那么,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你所知道的这些物质是酸还是碱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酸和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第二课时: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导入]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第三课时: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活动与探究,我们知道酸碱各自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为什么会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新课导入 方法

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如果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应该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然后涂上硼酸,那么酸和碱之间到底发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方法

二、教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加盐酸,直到红色退去。问:这是为什么?板书课题。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情境导入]同学们,夏天被蚊虫叮咬后是什么感觉?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消痛止痒的呢?(有的说用花露水,有的说用肥皂泡等。)不错,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蚊虫在人体内分泌出的蚁酸能与肥皂中的碱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其他的酸和碱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呢?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反应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导入]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例如:就某地区的土壤而言,不仅要知道它呈酸性还是碱性,还要确切知道该土壤的酸碱度,以便选择适宜种植的植物。那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第十一单元《盐 化学肥料》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哪些物质是盐;它们有什么样的性质及用途;如何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使我们初步认识到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新课导入

侯德榜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非常气愤,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优异,1925年在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他精心实验,刻苦钻研,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侯氏制碱法”制得的不是碱,而是一种盐,俗称纯碱,比如高锰酸钾、硫酸铜等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盐,像这些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今天我们来介绍几种常见的盐。

第一课时:氯化钠

[导入]盐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你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吗?你们知道氯化钠在生活中除了可以作为调味品之外,还能有什么用途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氯化钠》。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盐的定义、氯化钠的用途以及粗盐的提纯,本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几种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课题2 化学肥料新课导入

随着人类不断进化,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对那些人类可利用、可食用的植物进行栽培,由于早期人口总数少,生产水平低,植物的生长全靠自然调节;而到了现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产量要求提高,人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来提高产量。改变基因就是一种方法,比如现在油菜就有两种:黑油菜和黄油菜,前者的产量就要高些。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施用化学肥料。那什么是化学肥料呢?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单元我们将从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等三个方面来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更真切地体验到化学的实用美。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前面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不少。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

第一课时:蛋白质 [导入]人类为了维持生命与健康,除了阳光与空气外,必须摄取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这是因为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蛋白质》。

第二课时:糖类、油脂、维生素

[导入]人们要维持一定的体温,要从事各种活动,需要热量和能量。吃饭或摄入葡萄糖,为什么能提供人们活动所需的热量和能量呢?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但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为什么能使坏血病人很快痊愈了?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有关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知识。

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新课导入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

[思考]你知道引起这三种疾病的原因吗?

[阅读讨论]教师展示补锌、补钙的保健药剂和加碘盐的说明书,也可给学生阅读相关说明书,然后问大家是否知道,人体为什么要补充锌、钙、碘等化学元素呢? [导入]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新课导入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探索太空世界,都离不开材料。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多的是有机合成材料,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即导课,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新课的导入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要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对学习后续知识所起的作用;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的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导入要做到直观化,并富于启发性,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导入要用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境能够被学生感知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入要能做到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风趣,但又要注意思想性,雅而不俗;导入要体现教育新理念,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水平

第二篇: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此导入。(这首歌旋律雄壮、气势磅礴,能有效地渲染气氛,且歌词是学生熟悉的,有一种亲切感。)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子对于你们可能是陌生的,但歌词却是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刚刚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我知道同学们平时喜欢听一些流行歌曲,什么周杰伦的“嘿哈,快使用双节棍”、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等,而像《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的革命歌曲,可能很少去听,或者说不喜欢去听。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当你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读懂了它的内涵再来听这些歌曲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会让你振憾,让你动容,让你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以此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吧!

学习新课:

1、长征的原因

师:我们先来搞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师:概括的很好。从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反动派就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都被红军粉碎了。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但由于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奋战了一年,也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师: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此要说明一下,我们平时提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程,是指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所走的路程。)

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指一下,红军长征的大致行军路线、方向?(放幻灯片)

学生上来指出。教师再强调一下。

师:不错,红军长征的方向大致是先向西再向北。那么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在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岁月里,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把你知道的讲解一下?

生: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还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学生们基本都能把发生在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说出来,并在地图上指出来,但看得出,还是有些乱,对长征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在地图上再“重走长征路”。)

师: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首先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而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血战湘江,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斗。从出发时的8万6千多人,渡过湘江后,只剩三万多人。渡过湘江之后,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之后红军长征出现了曙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的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一年后,也就是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长征取得胜利。

对于长征中的这些重大事件,我想重点说一下遵义会议,老师给你们提个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下: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

生:因为遵义会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正确决议,那就是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为什么说这样的决议是重要的正确决议呢?

生:因为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最后被迫长征以及长征初期,渡过湘江时,造成红军损失过半,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生: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你们已经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来思考历史问题了。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精神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地图上重走了一次长征路,意犹未尽,干脆,我们一起演出一部红军长征的短剧如何?(注:此短剧借鉴了高中老师的一个创意)

生:好!好!群情激昂!师:我先交待一下相关的内容。(放幻灯片)

场景:傍晚时分,某连红军战士正行进在渺无人烟的草地上,这是他们进入草地的第一天,这时,天上下起了雨加雪„„。角色:某连战士共70多名,有连长、三班班长、三班战士“富贵”、还有„„。剧情: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连长命令就地休息,想办法生火烧水。这时富贵找到班长说了一句话,就听三班长大叫一声:“什么?你说什么?”,富贵到底说了句什么话?欲知详情,请看我们的短剧。

师:我们先把角色安排一下吧!我们三班全体师生再加上在座的各位老师们,共同组织这支红军连队好不好?

生:好!

师:我就是那个语出惊人的“富贵”吧!(够富态的吧!呵呵!)那谁来当“连长”“三班长”?

话音未落,“连长”“三班长”的位子已经被抢占了。师:各就各位,演出开始。

富贵一瘸一拐地向班长走去,吞吞吐吐地说:“班长,想和你说个事。” 班长:富贵,有什么事快说吧!富贵:我„„我„„,我想回家!

班长一脸惊谔,大声问道:什么?你说什么? 富贵:我想回家!

这时,战士们都围拢过来,连长也走了过来,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班长:连长,富贵不想继续走了,他想回家!连长:富贵,为什么要回家呀?

富贵抬起受伤的脚说道:我的脚在过夹金山时冻坏了,现在都烂了,我实在走不动了。班长:富贵,别担心,我背你。

战士:对,富贵,我们背你,要不就用担架抬你走。富贵:谢谢大家!可我不想托累大家,大家都很疲劳,又吃不上饭,哪有力气来抬我呀!不行!不行!我还是回家吧!

战士:富贵,我们都克服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眼看快胜利了,你却打退堂鼓,到底因为什么呀?

富贵:其实,还有别的原因。我家里有七十多岁的老母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都没人照顾,他们需要我。

战士:你只知道想着自己的小家,谁家没有困难呀?像你这样的人,当初,就不该参加红军。

富贵:当初,我也不知道有这么苦呀!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还有这鬼地方,一天八变脸,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又是下雨又是下雪,特别是不知哪一脚就陷入泥潭,再也上不来了,下午,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就这样没了,我忘不了他那绝望的眼神。我不想死,我想回家!

连长:革命本来就要吃苦受罪的,我们现在是很难,但是,既然我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呀!

战士:对,富贵,我们再咬咬牙,我们会胜利的。

富贵:你们坚持吧!反正我要回家!“小胖子”,我们是老乡,我们一起回去吧!“小胖子”:我„„

富贵:你在这只能拖累大家,你饭量大,每次都是班长把他的饭分一半给你,你看班长瘦的。

战士:小胖子,下次,你吃我那份。战士:要走你自己走,小胖子,别听他的。战士:枪毙了他。富贵:凭什么枪毙我呀!我只是想回家照顾我的老娘,我又没有背叛革命。我们政府连国民党的俘虏都优待呢,想回家的还发路费给他们。

连长:强拧的瓜不甜,富贵,你执意要回去,你就回吧!明天带上些粮食和路费,回家吧!师:好!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谢谢大家的配合!

师: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从你们身上,也就是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是什么精神?你体会到了吗?

生:团结友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师:概括的非常好!对于富贵,我们不必去多说什么,红军也是普通人。从富贵身上,一方面反衬出坚持到底的革命者的更加高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坚持就是胜利!

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长征精神却永存!红军长征成为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但我们每个人的长征,我们中华民族的长征正在进行中。如何走好“我的长征”?如何走好“中华民族的长征”?如何把长征精神传承下来,并把她变成长征路上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相信,你们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长征胜利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分析长征的意义。

(课后拓展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长征在你眼中,在你心中到底是什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第三篇:如何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什么是导入

其实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短而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导入,也叫开讲,一般的情况下导入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活动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第二,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第三,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产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去。(三条可以做成演示文稿)简而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二、导入的作用

明确了导入的概念,接下来我们要谈一下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下面我们逐一展开来说: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在这里我想说的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孩子们对课堂内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兴趣之后,就很自然的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为什么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的思维呢?我想呀!老师们恐怕都会有这种感觉:上课的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是分散的,而新课的学习又要求孩子们必须全身心、高度集中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新知识的“兴奋中心”,使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3.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

这里所说的揭示主题,体现教学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和主要内容。新课起始阶段明确任务有利于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内趋力。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咱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当然,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比较常见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三、导入的方法:(事例演示文稿中加上教材的内容照片, 简单说明一下主要的内容)㈠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请大家看这样一个例子:(出示演示文稿——教材介绍)《我会学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这个主题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有法古今可借鉴”、“找适合自己的鞋子穿”三个部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语中先人和仁人是如何有效学习的,引导学生知道学习是有方法的,古今好的方法都可以借鉴。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各有妙招,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后两个标题为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通过课前搜集和课上交流古今一些善于学习的人,所采用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知道及时复习、经常预习、用心观察等学习方法,感悟学习方法与良好学习品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2.通过同学之间交流,了解同一内容不同学生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懂得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能选择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通过课上师生的交流讨论,为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而感到快乐。为了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一个故事,不但介绍了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也使学生对于少有壮志坚持不懈有了初步了解,内心受到极为强烈的震撼效果。㈡漫画导入法

漫画、动漫,形象诙谐,机智幽默,蕴涵着深刻道理,以其特有方式反映生活,反映现实,具有很强针对性。课堂导入,恰当选用漫画,既增添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具有明显效果。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呀就有大量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果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逃生”(出示逃生图片)。画面上小鱼张大却无法呼吸的嘴和他们集体的逃亡选择!引发孩子们的深思,进而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当然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令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

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㈢歌曲导入法

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妙的歌曲可以感染人的情怀。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歌曲,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又可以释怀学生心灵,在轻松愉悦环境中感悟新知,获得学习的乐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社会情感和思想品德情感,才能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德育功能,完成育人任务。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下面请老师们看这样一个导入:《祖国有多大》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水》中的第一个课题《我们的祖国多辽阔》中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2.知道图例和比例尺的含义,学会看中国地图。

3.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正如我们看到的,教师在上课之初,以这么一首童趣十足的歌曲曲配着精心制作的课件,把我们祖国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导入的目的进入情景是否改成目的是做好为揭示主题, 创设情境)(把内容事例展开说一说)㈣实例导入法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观察和分析典型的生活事例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活动。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一课时《破碎的山河》一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的领土被割让、被租借,祖国山河破碎,满目苍夷的情形。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山河破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3.能力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对历史的思考。通过讨论明白要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为了更好的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破碎的山河》导入: 2‘ 20。我想老师们一定也和我一样为老师的巧妙设计所吸引,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分多钟,但是老师却以学生们熟悉地视频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回忆香港、澳门回归举国欢庆,进一步追问:是被谁占去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被侵占?怎样被侵占的„„整个过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寻找答案。㈤小品导入法

小品表演形象直观、生动鲜活。课堂导入采用小品表演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思索,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作好组织安排,表演者作好准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时,课前安排学生到镇上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观察、体验,然后分配角色,课上表演,并要求把教材知识融入到小品中。这样课堂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了现实生活,在小品欣赏中领悟了教材知识。㈥游戏导入法

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并获得感受是导入环节设计中有效方法之一。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性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实践也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学中可以借助简单的游戏入手,这种导入生动活泼,突出了学生的直接感受,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便会主动积极地思维和理解新知识。例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飞转的陀螺》一课,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体验劳动与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2.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互助,培养认真、耐心的品质。3.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劳动与创造的快乐的向往,引导学生主动从身边寻找美、发现美、动脑动手创造美,发展成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教师出示陀螺,吸引学生们参与到玩陀螺的活动中,然后将讲清活动要求,并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玩。之后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在玩陀螺的活动中,发现的各种好玩的陀螺。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可顺势追问:“这么好玩的陀螺,你们愿不愿意自己亲手做一个呢?今天我们就先学着做一个简单的纸陀螺吧!”这样导入,学生们能轻松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并通过亲身感知、师生同玩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们认识不同类型的陀螺,了解学习各种陀螺的不同玩法,学生初步体验玩陀螺的愉快心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的意图达成,为后面的探究式学习做了铺垫。利用游戏导入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的欲望很强,还能体现出品德与生活课的呈现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突显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在游戏中,进一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㈦谈话导入法:

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性谈话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教师简捷、明快地讲述或设问,是直接导入成功的关键。例如,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二“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学目标为: 1.通过探讨一模一样的商品在不同的购物场所价格不同和同一种商品从产地到异地价格的变化,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领悟商品中凝聚着复杂多样的劳动。

2.初步形成正确的购买商品的态度,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商品的能力并学会聪明购物。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能够比较商品价格的差异并且考虑其合理性。为了达成目标,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以谈话方式进行:你们自己买过东西吗?买过一些什么东西?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谈话:真不错,你们已经有过买东西的经历了,说明有些同学已经开始接触社会生活了,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同学们发现没有,你们单独去买过的东西,大都是一些小食品、学习用具等。一些贵重的、花钱多的东西,家长是不放心让你们自己去买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同学们不会挑选质量好的商品,不会还价。有的人很会买东西,花钱不多,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东西;有的人不会买东西,花了不少钱,买来的东西质量不好、价钱贵、不称心。这说明买东西还真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门学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的学习。㈧影视导入法:

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虽有虚构,但主体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其中有不少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情节,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地运用,能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讲首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民族解放之路》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观察图片等资料,逐步学习掌握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初步分析、表达的方法。

3.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我想达成这个目标,就可以利用记录片“九一八事变”中载选部分进行导入,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九一八战场,看完之后,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但教师恰在这时引导学冷静下来思考: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会发生在中国?旋即导入新课。

再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三“五四”运动的呼声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了解巴黎和会严重践踏中国主权,体会帝国主义的蛮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2.了解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的正义行为和北洋政府软弱无能,以及反动军警的无耻行径,感受爱国学生不屈不挠、反抗压迫的精神,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3.认同爱国学生的正义行为,思考怎样做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离学生比较远的历史事件,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影视片断应该对于达成这个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直观的媒体补充,引导学生体会帝国主义的蛮不讲理和“弱国无外交”的悲哀。

当然,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这几种导入方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能创设学生喜欢、乐学的课堂氛围,能有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能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就应该是成功的导入。

第四篇:导入新课

巧妙导入,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武进区崔桥小学董晓华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导课艺术,必然会产生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数学课的导入,除了常规的“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之外,还有情景创设、故事叙述、矛盾利用、悬念设置、名言引用、道具布置等导入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字:导入、优化、数学课堂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

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

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我在讲年、月、日一节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今年几岁了?过几

个生日?”等学生们一一回答后,我便说:“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在年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大家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这一节后,你们会明白的。”这样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

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

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又如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请同学们量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

个内角度数,并说出其中的两个角的度数,我便立即说出第三个角是多少度。

三、四个同学的第三个角的度数都被我说中了,学生们都感到奇怪,为什么老师这么神知呢?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便抓住这个时机导入,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个诀窍教给你们。引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

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

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

它们的大孝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矗。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想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意味。当然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似“蜻蜓点水”不求实效。而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例如,我们备课组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就选用了3片树叶,3个小动物创设了一个情境:黑板上的三片树叶有什么用呢?别急,看,谁来了!蜘蛛、瓢虫、蚂蚁,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跑步锻炼身体呢。请同学门仔细观察,三只小动物跑步的路线有何不同?(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瓢虫在树叶中间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跑满一周。)

师:蜘蛛、瓢虫跑的路线有何不同?

生:蜘蛛是沿树叶边线跑的,瓢虫是在树叶中间跑的。

(板书:边线)

师:蜘蛛和蚂蚁跑的路线有何不同?

生: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有跑满一周。

(板书:一周)

师:要想知道蜘蛛跑了多长?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

得出蜘蛛跑了68厘米。这68厘米就是树叶什么的长?

生:树叶边线一周的长。

师:对,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周长)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但能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还能把“边线一周的长叫做周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八、联系生活,投其所好法

就是拾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喜好的事物、欢喜的语言,对所要讲的内容

进行类比举例导入,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注意。如:随着家庭经济的不断宽余,每个孩子的兜里都有了零花钱,且有越多的奢望。教师只有抓住学生这一敏感的话题,进行类比举例。有道应用题是这样的:甲仓库有8吨米,乙仓库里的比甲仓库里的多2吨,乙仓库里有多少吨米?如果把这一枯燥的问题这样用对比举例导入:“同学们都爱不爱零花钱?我们在讲新课之前先算一算大家有多少钱?注意听题,老师有8元钱,如果你的钱比老师的多2元,你应该有多少钱?”同学们乐呵呵地齐声喊:“8+2=10(元)”,显然,学生的思维紧跟了老师的思路,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九、动手实践,操作体会

我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拿出8根火柴棒,摆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几个?有的学生摆了一个大正方形,有的摆了两个小正方形,让学生说出摆的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8=1(个)8÷4=2(个),然后给予肯定的表扬。那么我们同样用8根火柴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让学生操作,有的说可以摆两个三角形,还剩2根,有的说可以摆一个,还剩两根。利用学生亲手摆完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提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使学生在玩玩摆摆地轻松气氛中,走进了知识的殿堂。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推进学习数学素质教育”,张卫国《小学数学教育》2000年第1-2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刘品一《小学数学教育》2000年第5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天津社会科学院1999年5月版。

《创新教育理论与实验学习材料》潍坊市普教教研室2000年3月。

第五篇: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们要外出,要去旅游或逛街,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同学们,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 “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

成为千古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站,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 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百万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讲授新课]

一、天气及其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46图3.1 三幅景观图片,看看几位小朋友各描述的是什么状况的天气,然后让学生把视野放开。结合生活体验,想想除了这三种状况的天气外,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试着把它描述出来

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那什么是天气呢,天气都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

1、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时刻在变的。

:对,有人说天气就像娃娃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多变的天气。

小明说:“我们学校早晨晴天,中午刮风,下午下雨。有一首诗这样说 “东边日出西边雨”

特点:(1)时间短(2)时刻变化

现在同学们根据天气的特点说出几个表示天气的词语(电闪雷鸣

和风细雨 暴风骤雨 风和日丽 雨过天晴、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春暖花开这个成语是表示天气嘛 ?

学生:不是,是表示气候

教师:那么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差别呢?气候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学生:略

板书: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 有一定的特征,一半变化不大。特点:(1)长期(2)变化不大

教师:

我们现在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两个概念及其各自的特点,那么现在同学们说说下面的一些语句哪些是表示天气哪些是表示气候。(分组抢答)

(1)狂风暴雨(天气)

(2)多云转晴(天气)(3)四季如春(气候)

(4)冬冷夏热(气候)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6)一场秋雨,一场寒(气候)(7)春风又绿江南岸(气候)

(8)乌云密布(天气)(9)彩霞满天(天气)(1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

7.教师对学生的比赛点拨评价后,设问过渡: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那么,天气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板书

3.天气的影响

教师:

现在同学们谈谈天气对自己的上学、参加各种活动、生活等方面有什 么影响。

学生: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图3.2中的资料,看看这些信息,说的是人类哪方面的活动与天气的关系呢?(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说明了天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再启发学生从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关系,参照已有资料至少再补充一个资料。

过渡:

既然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及生产这么重要,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预知未来的天气状况呢?

天气既然会给人类这么多方面带来影响,我们要是能提早知道天气的变化就好了。我们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得明天、后天乃至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教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在电视预报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想图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49页,知道卫星云图上各种颜色代表什么,并能判别出哪个地方是晴天,哪个地方是阴雨天气。

2.学生天探究气预报图上的风向风力图的意义。

3.阅读课本49页,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教师引导学生看电视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学生识别各种天气符号,看谁记得快,并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进行城市天气预报。3、4这样的卫星云图。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就来根据图 3、4来一起解读下卫星与图。板书: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为了便于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来了解并记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

同学们想想,生活中除了收看天气预报,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未来的天气呢?

学生:看云是天气、教师:对,我们还可以根据云和动物的变化来了解未来的天气,同样也有很多与天气相关的谚语。哪个同学来说说。学生:略

过渡: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经济也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是伴随着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多。如今在很多地方人们发出呼吁: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板书: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同学们想想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板书: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2)人类活动教师:如课本52 页就有两幅图,讲的就是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 学们可以选择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天气和气候,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因而具有短期、多变的特点;气候是多年大气的平均状况,因而具有长期、少变的特点;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综合。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正确地使用天气和气候术语。二是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 程,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我们怎样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是了解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时刻在变的。

特点:(1)时间短(2)时刻变化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 的特征,一半变化不大。

特点:(1)长期

(2)变化不大3.天气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怎样获取天气预报

2、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

(2)人类活动

1.卫星云图 2.风力风向图 3.常用的天气符号

下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恰当导入新课(精选5篇)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恰当导入新课 ——中继教学习《教师的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杨文霞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往往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很自然地......

    浅谈新课的导入

    浅谈新课的导入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新课导入法

    高中地理新课导入十二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

    英语课堂如何导入新课大全

    英语课堂如何导入新课 ——元宝山区平庄中学 廖凤侠 在一节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能为整节......

    导入新课6

    灵 活 导 课 激 发 兴 趣 峨山县化念中心小学:魏琼芬 [内容摘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不仅是联系旧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会调动学生学习......

    语文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为了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标准版本的物理教程增设了几个新的教学任务。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教师应选择适当、合理的方式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策略 新授课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