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时间:2019-05-13 00: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第一篇:“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课文选篇四标准

•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变化

•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但这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

•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一开始就是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相对少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比重。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

•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备课注意 •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

•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

•目前教学中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

•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

第二篇: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再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因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其他年级尚未发行,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老师把握结合各自的实际,用好新教材。下面,我还要从7个方面,比较具体地介绍新教材和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比,“新”在何处,我们一线老师使用新教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

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5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3个板块与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

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段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

(包括:

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7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

“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比如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5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有梯度的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选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

“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11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

“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都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

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7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教材编写是复杂的工程,这套部编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长,投入的力量很大,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希望投入使用后,能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批评和指导。你们的教学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不断完善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三篇: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

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 “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再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因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其他年级尚未发行,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老师把握结合各自的实际,用好新教材。下面,我还要从7个方面,比较具体地介绍新教材和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比,“新”在何处,我们一线老师使用新教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

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

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5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2 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 《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照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3个板块与初中的5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

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得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

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段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3 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

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7最引人瞩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 “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4 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 “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5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做好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10条。比如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5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

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也就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有梯度的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选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5 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有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都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 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

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

“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 “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11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 “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

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字大都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字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6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歌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字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7 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

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7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老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教材编写是复杂的工程,这套部编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长,投入的力量很大,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希望投入使用后,能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批评和指导。你们的教学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不断完善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四篇:“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温儒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温儒敏

首先让我代表“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感谢大家采用这套教材,我想介绍一下这套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它与其他版本(包括原来人教版)的不同,还想从七个方面讨论“部编本”教材“新”在何处,并结合教学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这套新的教材包括小学和初中两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前面加上三个字“部编本”,全称就是“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今年先行发行并投入使用的是一年级和七年级。其他年级教材还将陆续投入使用,要逐步取代原来的人教版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材。以前我们习惯以出版社而简称各个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等,这套新教材则可以叫“部编本”。

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大都是十多年前出版的,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以后不会再增加新的版本了。原有的几个版本现在也都作了修订,和 “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占有的使用面比较大,小学约达70%,初中超过70%。其覆盖面还要逐步扩大,成为统编教材。

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背景是什么?

这是中央的决定。早在2009年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就召开过专题会议讨论教材问题,考虑到实施“一纲多本”之后,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市场的介入,教材的选择使用往往受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另外,就是教材主要有几个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加上当时编制的时间紧,评审的机制也不健全,出版社生怕不通过,编得比较仓促,这都影响到教材质量。社会上很关注教材,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某些媒体也拿教材炒作,这也引起中央的注意。鉴于上述情况,有特别考虑到加强意识形态的需要,在2009年的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李长春同志)就指示要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这三科教材,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教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刘云山和刘延东、刘奇葆同志就三科教材编写也多次提出要求。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三科教材的编写申报,通过评审、推荐、遴选,报中央批准,组建了三科教材的编写团队。语文编写组主要有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作家、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室中语室和小语室为主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四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有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部编本””却用了四年,现在还没有编完。因为是“部编本”,上级领导非常关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事也比较复杂,用的时间比较多,但也可以多打磨,变得更加精心一些。四年来,教材编写经过非常复杂、曲折的程序,从编写大纲、样章,征求意见,大纲送审,到进入编写,广泛征求意见,确定选文,反复讨论和调整体例框架,编写导语、习题,先后集中全组讨论就有十几次,分头开会研讨的次数更不计其数。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严格把关,先后经过14轮评审,包括学科评审(看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综合评审(相关学科配合及各学段衔接)、专题评审(重点请外交、测绘等部门审查有关主权、边疆海域问题,以及请相关部门审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终审(全面落实价值观的情况)这四个环节。还送一百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并于去年8月直接向党中央汇报,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试教,终于在2016年6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以通过,并批准投入使用。我介绍这个繁复的经过,是说明“部编本”的来由、背景,不是挂名的“部编本”,而实实在在是为了贯彻中央的相关指示,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打磨,才形成的产品。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熟悉新教材,下面我从总的方面介绍一下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色。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中央领导指出,教材编写实质上就是国家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这就站到一个“国家行为”的高度来要求教材编写了。“部编教材”应当也可以做到比一般版本教材站得更高,视野更加开阔。“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现有各种版本的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要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作为“部编本”这方面要求更高。新教材编写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并不等于所谓“政治挂帅”,而是要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我们的教育终究要立德树人,这个“德”,包括了政治,但远不止政治,还有道德、理想、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德”,现在社会发展,出现很多前所未料的新问题,精神道德的滑坡让大家都担忧,这其实也是意识形态问题,整个教育包括教材编写不可能回避这问题。立德树人非常必要,教材编写应当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做好?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编、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们拿到新教材,会感到立意的确比较高了,也很大气,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教育部汇报时用了“润物无声”四个字,中央领导和评审专家对这一点是非常看好的。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在实际教学中,这也许不容易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接地气儿,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此外,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一线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新教材也力图有所作为。我想老师们对这些都会比较关心,下面还会做专门的探讨。

三.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社会上对教材很多批评,说明关心,有些批评意见对教材编写有好处,但也有太多意见属于印象式或者经验论的,并不了解教材编写也有其规律,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教材编写需要听取意见,但不能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人教社的编辑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班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

“部编本”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所谓“编研结合”,也体现在编写组和评审组的结合,特别是在后期,一些评审专家实际上已经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中来了,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的过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组织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语室和中语室承担的,他们实际上是编写的中坚力量。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一再提醒参与编写的人教社编辑,既要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大家可能还习惯把这套教材称为人教版,其实和原来人教版相比显然不同,有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因为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一年级或者七年级教材,其他年级尚未发行,我们先从整体上了解一下教材的特色与思路,也是为了帮助老师把握结合各自的实际,用好新教材。下面我还要从七个方面,比较具体地介绍新教材和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比,“新”在何处,我们一线教师使用新教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注意。

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1、以选文强调四个标准。

大家比较关注选文,先说说“部编本”语文教材课文数量的变化。和原来人教版作比较,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

一上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

初中原来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课文,现在每一册减为24篇。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小学的变化大一些。以前孩子从学前班到小学,刚上来就学拼音难度大,对学语文的兴趣可能会损伤。这些年学界对于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教学体制中的位置效能问题有调查研究成果,总的是要减少汉语拼音的难度,让拼音教学服务于识字教学。新教材据此作了调整,减少难度,往后磨大概一个多月,先做入学教育,开始识字教学(5-6课),然后才学拼音,让识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更好地结合。

初中课文减少,30篇减少为24篇,但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课文相对减少,但其他几个教学板块又有所加强的用意。

回到选文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有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5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2.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九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分单元组织教学,若干板块的内容穿插安排在各个单元之中。

初中的结构是,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导读,还有两个课外诗词诵读。

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进行,把若干板块的教学穿插安排。小学低年级分三个板块,一是课文,二是识字写字,三是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可以更加灵活一点,也可以大致依托几个板块的顺序进行。但事实上,除了汉语拼音需要集中一段学习,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教学应当有密切的结合。新教材小学的三个板块与初中的五个板块,都比其他流行的版本语文教材更清晰。

另外,综合性学习次数有所减少,中心更加突出,主要考虑到综合性学习是新的课型,十多年前没有的,这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结合起来,但以前的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实施中有些困难,很多学校的综合性学习基本流于形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在减少综合性学习的课时的同时,把这一课型做得更实在,每次的主题也更加集中,以提升这一课型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口语教学表面上比以往教材要少,实际上是分散了,在综合性学习中有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有些习题就设计了课堂的讨论,也是口语表达的练习。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版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没有必要划分的那样界限分明。

再说说单元的设置,“部编本”语文教材这方面也有些新的想法。大家会发现新教材的小学低年级段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和课文三个板块。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拼音教学可以相对集中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和课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融合。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全可以多一些融合重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有单元设置,初中也是按照单元来组织教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这是前些年实施课改,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但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又不完全是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有的则是文体组织单元,还有就是适当淡化单元的主题,以便把必要的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小学的单元设计非常丰富,一般有思考练习题,单元课后还有语文园地(包括:趣味识字、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等,有的还有书写提示)。此外就是“和大人一起读”,这也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

初中的单元设计栏目没有小学那么多,但也各有各的功能。如七下第一单元,先是导语,4篇课文都有预习。课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文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旁批,还有阅读提示。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在十多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某一课,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特别麻烦的是,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以处理。结果,大多数教材都只是在思考练习题上做点平衡和补救。大家看看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每一课都有字词句分析积累,都有主题中心思想的探究,但阅读写作的方法都还是比较笼统的。例如总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诵”,从一二年级到初三都是这样,到底怎样做到“有感情”?朗读有什么方法?并没有提示;思考题中总是见到诸如“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力”之类要求,可是如何让学生怎样去“抓”、去“发挥”,也不见方法交代。修辞如“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之类,每个学期几乎大多数课文都这样讲,看不到其中可以模仿练习的方法,看不到教学的梯度。现在的教材的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权限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一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如何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五个“渠道”。

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两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部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练习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老师们使用“部编本”教材,要注意这五个“渠道”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如何去落实?每个学校每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我这里只是建议大家备课时,要做如下几点:

一是重新学习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掌握其中对各个学段内容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所提出的是总体目标与内容,共十条,比如要求是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等等。对总的要求要先明确。还要了解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那是更加细致明确的。每个学段都有五方面的要求,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要求是有梯度的。同样是阅读,每个学段要求的高低是渐进的,好像在重复,其实有深浅之差别,是螺旋式上升,老师们对这些必须了然于心。老师们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认真研读课标,对新教材所落实的每个学段、单元的内容目标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用好新教材。

接下来,老师们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参考教师用书所建议的小学和初中的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系列,可以把这个系列和课标的要求对照,互为补充。这样无论是教哪个学段,都能做到有全局意识,对整个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很清晰。

做完这两项准备,就是第三步,再仔细研究这些“要点”(知识点、训练点,这也是讲课的重点),如何分布到各个单元、到每一节课要有梯度,螺旋式提升,这就是体系。比如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课标都有阶段目标要求,这些要求也已经体现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一些教学点,做到有梯度地排序。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其中有各种很具体的要求,包括识字量、笔画、常见偏旁部首、按部首查字典、笔顺、铅笔写字、硬笔写字、正楷、毛笔临摹、等等,都有必要细化落实到每一单元和课上。应当有一条循序渐进的线索,比如从铅笔、钢笔到毛笔,从正楷到行楷,从描红到临写,都要具体落实。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来排列组合。应当细致一点,实在一点,一课一得,重点突出。

再讲讲阅读,每个学段都有要求,但落实到教学如何细化?如何转为教学中可以把握的点?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有感情地朗读”,怎么才能做到“有感情”?在方法技巧上还是要具体落实。比如这一课要求朗读注重声调、停顿,下一课可以多联系把握节奏。不是绝对把方法的几个要求分开,但具体到某一课,要有重点。又比如阅读中很重要的方法——默读,从三年级(以前是一二年级)就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其实这样要求还未能解决如何做到的问题,所以还要教方法、技巧,并落实到教学系列中。现有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以及字词句分析。这有必要,但好像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比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默读都有技巧,教材中体现不够,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

备课要先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目前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争论,我们认为应当实事求是,稍有平衡,目标是加强科学性,老师们安排设计教案,虽然也可以“随文学习”,但还是要有整体的考虑和安排,由潜在的体系。中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不要过分追求体系化,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去反复操练,但也要有教学的知识体系,要有训练,有干货,总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不要体系化,但要有体系,这不是开倒车,不是回到以前,(其实现在也有)那种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的教学,而是在教材中让“语、修、逻、文”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结构是考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需要,各个单元重点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也注意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反复落实基本训练。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现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有的小学二年级开始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精读作为重点,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别就是时间的多少。很多老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几乎就不怎么分精读、略读,或者全部按照精读要求来安排。两种课型几乎没有什么区分。

其实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阅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配合进行,才能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

不分精读略读,这是一种课型混淆。还有另外一种课型的混淆,不管学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讲法,都要讲什么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词修辞,等等。课型也是没有变化,没有节奏。老是那一套,学生能不腻味?这样的课怎么能激发读书的兴趣?课改这些年增加了许多课堂讨论,很热闹,但若课型混淆,教学效果还是不好。

现在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的确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和读书的兴趣,应当改一改。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这种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而且教读课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还有,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新教材对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课型提示,这些提示或者在预习与导读中、在思考题中,或者在教师用书中,老师们可以参照实行。“部编本”语文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抠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慢,也不晓得,又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格外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将,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老师们老师们使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两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老师们使用一年级新教材,都会很关心识字写字教学问题。“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自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这300次大多落实在一年级教材中了。比起以往经验性的安排,这显然更加科学,也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老师们一定要关注300次教学的问题。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儿。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比如,有六课安排了音节词的拼读和儿童诵读的结合,这是为了巩固所学的音节,也使拼音教学与韵文诵读结合,激发兴趣。注意拼音单元的生字、词只需会读、会认即可,不需要书写,也不需要进行具体的自形分析;儿歌的教学意在巩固拼音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不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一年级语文非常重要,也很难教,到底如何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编写组也希望听取一线教学的经验。

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样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写作课很难教,写作教学内容编写也很难,几易其稿,也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到底怎么编写作教学?特别希望能吸收一线的意见。

以上说的是新教材七个方面的变化,或者创新点,也对使用新教材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老师们拿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新鲜感,很自然会拿以前的教材来比较,然后想想怎么来教,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新教材的变化还是比较大,有些老师可能有心理负担。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从长远看,不但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教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教材编写是复杂的工程,这套部编教材虽然编写时间较长,投入的力量很大,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但也难免存在某些不足,希望投入使用后能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批评和指导,你们的教学将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不断完善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五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心得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解读

---以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教学为例

周晓美 西舍路中学

关键词:新部编教材 初一语文 教学体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合,自然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不但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并在教学实践中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帮助学生尽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新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工具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教给学生理解、表达、交换,读、说、写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和理解研究其它学科打好基础。

(二)人文性的特点:从传统观念来看就是通过语文学习,正人品、开智慧、有礼义、讲道德,在现在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最能体现我们的名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学好母语,是我们的责任。当你走出国 门,走向世界,那你就并不代表你自己,你的素质代表整个中国的国民素质,如果你连母语也讲不好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语文素质的要求

(一)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字词句”的掌握和“读说写”的基本功训练,把学生培养成能迅速而又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进而传递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并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语文人文性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迎接挑战,具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人文素质和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新部编语文改革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地编写原则,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的 指导思想。这就要求重塑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教师知识面更广阔,专业知识更丰富,并且向专业化发展。

四、新课改对语文课堂的要求。

以教材为主,遵循课程标准,不但要进行教学内容地改革,而且要药尊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处理好“教 ”与“学”的关系,寓教于学,寓学于教,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师生产生共振,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教一个学生,要让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发展;教一班学生,要让一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后进生的提高,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在继承上创新,在创新上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改的脉搏。新部编教材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构造由脚肚子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少一两句多以勤”的教材要求,“少做题,多读 书,多思考,勤练笔”,就是要合理调整“习题、读书、思考、练笔”在日常教学中的比例,突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再多读多思勤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这种少做题,是相对的少,而不是绝对的少。

俗话说:“一定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我想,这里所说的少做题,应该是,不能让题海替代了读书、思考、练笔,应该是在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的基础上,再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而不是绝对的少做题。

六、新教材对阅读与写作的要求。

新部编语文教材,重点突出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语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培养一般性文字和应用查字典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让语文课堂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同时阅读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

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 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写作教学要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举例来看,“怎样选材”这一次作文,集中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学习,思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怎么详略处理。然后出作文题,又是提示作文方法。

以上就是“部编本”新教材的使用的几点体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如何用好部编教材,还需在以后的一线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检验,再不断完善。

下载“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部编语文教材教学计划 蒿坪镇初级中学 王世春 为了搞好七年级上册部编语文教材的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

    部编本教材心得

    “部编本”语文教材初级培训学习心得 汾西二中 冯晋霞 通过本次培训,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发了我教好语文的热情和......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春 1、总体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空白处填写一个词语)盼 春—— 绘春——迎 春—— 赞 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课文:32 精读课文:24 略读课文:8 选读课文:8 单元——导语、课例(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 以专题组织单元: 八个专题:......

    部编本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说明 第二组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和“语文园地二”组成,是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