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到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已走向全面信息化,教与学的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整合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而建构一种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教育的学习环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以独立、自主、合作与分享的方式完成教学。经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与探究,我确实感觉到两者的整合不仅是教师授业过程中有效的支柱,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进行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师,我认为信息技术和小学思想品课教学的整合,不仅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且发挥出了其既传统而又现代化的理论优势。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在于能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轻松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同时由于学生不断地在学习的作用下,得到信息的帮助,产生对信息的兴趣,逐渐学会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从而达到在课堂上师生共赢的教学过程。光靠老师磨破嘴皮子的空洞说教是行不通的,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正好能弥补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的不足。关键字: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班班通及远程教育工程在我们学校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又增添了动力,也增添了紧迫感。长期以来,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就构成了我们简单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疲惫不堪; 学生厌倦不已,哈欠连天,无法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羸。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才能让师生互动更好,收效更好呢?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导入,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上,信息技术除了辅助完成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思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在“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上,信息技术更加注重教师教会学生对知识(信息、资料)的搜集、对比、分析和归纳,即不仅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予以整合,我认为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进行有机整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必修课,它是一门融合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为一体的学科,具体说来就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与智,博与专、知与行相统一的学科。所谓德与智的统一是指思想品德与知识的统一。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寓品德养成于认知形成的过程之中。说到博与专的统一,所谓的博就是广度,指思想品德课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就像前面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中都有所涉及,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需要掌握的,但要是一味地注重它的广度,那就会使得思想品德课变成一门毫无自身特色的学科;因此在保持一定广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学科目的为核心,用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加以支撑,进而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是所谓的博与专的统一。至于知与行的统一就更不难理解了,也就是科学知识的掌握与个人行为的统一,具体点,就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形成自己的信念(即世界观、人生观)、支配自己的行动。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如果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几乎就是照课本原有的文字去照本宣科,打消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强化信息技术在思品学科教学上的整合,就能很好解决思品课内容枯燥、概念抽象、道理深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的印象。信息技术可以将来自报纸、杂志、电视、录音带、VCD上的文字图像,教师自己的拍摄的DV、图片等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信息技术课件介入课堂教学后,能大大增加一堂课的信息密度和接受效果,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保护地球母亲》这一节时,走老套只能是平铺直叙,当一个课本的复读机。相反,我把这一节课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先展示地球母亲哭泣的图片及来信,引发学生探寻地球母亲哭泣的原因,再导入本课学习的重点——保护环境。再一一列举展示人们破坏环境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在这一环节里,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国外先进的做法,以此来激励学生们来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意识到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来保护环境,才能拥有我们所向往的蓝天白云。尤其是那一段《地球你好吗?》的视频中那个小男孩被恶劣环境而污染的双手,不堪入目,惨不忍睹,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更进一步让学生们知道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学生们在课堂表现都很踊跃,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一吐而快。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2、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整合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技术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与其它人(教师和同学)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构建方式而得到。传统的小学思品教学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来获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思品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个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教育对象(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学内容由过去的单一教材变为除教材外辅之以视频、图像、图片、文字、动画等内容。这一理念就是强调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内容和设计互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轻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要适时、适度 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整合的时机,也就是要适时。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要把握好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学。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信息技术课件最大优点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事实,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原理、观点条理化、形象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我在讲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这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我播放了“开国大典”的视频材料,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的时候,国歌响起,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学生们也顿时被这个气氛所感染,鸦雀无声。在这个情境中,大家都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再将五星红旗在联合国上空飘扬的画面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名单加以公示,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我想这些画面足以代表老师过多的讲解,足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从而更加激励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就不需要再进行讲授,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学习,能过自读课本内容,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们就完全能够想到想要表达的感情,而且比老师单一讲授的效果会更好。
4、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老夫子这句话不仅适于古时候,在高科技信息时代里同样适用。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人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推荐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甚至无所适从。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从小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尤为重要。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将随着它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声、图、文并茂地与《品德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过程枯燥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思想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形势下,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靠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改进思品课程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有关知识,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思品学科教学中,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1.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思品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思品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思品五年级上册《传媒与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反映古今传媒发展的过程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传媒对我们的影响,以及传媒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还在课前就这个班的同学对其他同学使用传媒情况做了一些调查,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2.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教育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思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思品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知道每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贡献。能力目标是能够引起学生对民族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该民族的成员为自己找到该民族的住所,电脑给出左面一竖是该民族成员,右面一竖是该民族住所,让生点击鼠标,为该民族成员找出各自的住所,最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共同唱响《爱我中华》,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是为了“学”。
如在教学《传媒与生活》一节课时,我安排了直观个性的、探究性的问题,有些是通过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的。如,像报纸、书刊这样能传递信息的媒体,我们一般称它为“传媒”,有些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的,加上他们的相互交流及汇报,如,传媒工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后通过网络在大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与实际生活的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本课程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学科教学整合”专题,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问题的提出。我们从 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多种概念给教师造成的混乱,提出了主流的整合概念: 何克抗教授提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并对三种整合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了梳理,明确三个概念的外延。第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模式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只要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整合,有的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教室才是整合,针对教师们的这些认识,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种模式: 1、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 2、建构主义“抛锚”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 3、基于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 4、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澄清了老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认识。
第三,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主要是认识上的误区,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坚持的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解决教师在认识上的误区:强化情境创设,淡化教学目标;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它资源;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针对教师们认识上的误区,我们提出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 1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合; 2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整合; 3 .学教并重开展教学设计; 4 .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我们希望通过具体课例的分析,结合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引发大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使大家学有所获。【学习要求】
(一)能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义,并正确理解三种整合之间的关系; 2.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3.明确新课程对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上提出的新要求;
4.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特别是认识上的误区;
5.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提升自己运行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水平;
(二)其他相关要求
1.能认真完成预习及课后作业。2.能认真研读本课程所提供的资源。
3.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四种模式,分析自己适合的模式有哪些?
4.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坚持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你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状况,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整合水平。
浅谈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将两者巧妙整合到一起?文章强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精心构思,确定出所有整合点,并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研究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方法:如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繁杂的理论阐述简单化、浅显化;烦琐的例证情境化、通俗化;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缩短认识距离,网络辅助教学更显其最佳效益。并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 信息技术 整合点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途径的实验和知识保持的实验。其结论是: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从两个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要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设法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制造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解。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等特点,可以运用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使学生在听、看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受到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推动思维、丰富想象、促进记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尤其在以抽象、理论性强为特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意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让信息技术为我们思想品德课辅助和服务,那就需要找准教学整合点。整合点就是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但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应精心构思,确定出所有整合点,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研究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方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下面,我们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确定整合点,优化教学,提高效率,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一、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中的概念、道理都是前人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如果教师平辅直叙,照本宣科,就会使这些概念、道理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学生头脑中转瞬即逝,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这就需要找到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需要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要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生动化、形象化,就不能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确定并解决教学整合点。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题《学会调控情绪》一课中,教学难点是“情绪表达需考虑他人感受”,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较少,他们还不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于是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情绪发泄的flash,其中的主人公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影响了周围人的感受和生活,flash诙谐幽默,学生在欢笑中了解了情绪表达时要注意的种种问题及给他人带来的危害,并记忆深刻,效果极佳。Flash的运用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解决了教学的整合点。
二、繁杂的理论阐述简单化、浅显化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信息技术具有传递信息量大,叙述简洁,高度概括等特点,它可以使教材的某些繁杂的理论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来,大量节省了教师对基本事实,理论的介绍分析的时间,又为学生能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练习、讨论交流、践行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繁杂的理论的简化正是教学整合点的体现,这些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题《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中,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有所了解,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包括很多内容:传播知识,讲解方法,关爱学生,讲授道理,奉献敬业,以人格影响人格,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和举例说明这些知识,不会引起学生的注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精神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鲜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究和设想,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加强。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自主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剩余1609字)
整合信息技术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是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以语言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动态,教学内容更加声情并茂,有利于学生在逼真的情景和网络资源中感悟、体验、内化,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和兴趣,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同时,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化为具体,极大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索
(一)创设、渲染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能把在文本教材中看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所需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开设时政点评台,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校开展时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信息网络的便捷性,开设时政点评台进行点评。当然,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不是教师或学生单纯的新闻发布,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新闻评说”之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评论,以锻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丰富的动态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例、情境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情感需求,实现自我教育。如讲授九年级《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时,可制作课件《地球——我的家》,演示过程中,教师播放地球的博大胸怀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敬意。随着学生对地球的爱的情感升华,教师又播放另一段“被人们砍伐后剩下的树根,有直冒黑烟的烟囱,有干涸的河流”等视频,随后,老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为环境建设做些什么等等?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自我发展的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收集的素材编辑成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同时受到熏陶、教育、启发,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
(五)拓宽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在课外进行必要的实践,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有效的资源,既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又拓宽了学生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六)设立师生交流平台,增强师生情感沟通 由于网络交流中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虚拟性,网上交流有很大的隐蔽性,它能消除现实交往的陌生与隔阂,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真实性,这样就把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缩小到最短,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及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平台以求得教师的帮助,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真实身份,也可以虚拟身份登陆平台向教师倾诉,与教师进行交流,增强师生间情感沟通。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课程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要更有效拓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创新空间,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还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的巨大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1、化虚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教师只作单纯的讲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道德观点,很难激发起道德情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情境,化虚为实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教学达到情理交融的目的。
2、化静为动
思品教材中有很多插图,但它的画面是静止的。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就能起到刺激感官、形象逼真、激发情趣的作用。
3、变抽象为具体
思品课中的道理或观点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条文,有些道德观点甚至表现得空洞、干巴。若通过信息技术,把空洞、抽象的条文化为具体、生动的事例,就会激发学生的欲望,便于学生理解和尊重。
(二)、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整合符合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要求。但当前一些老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过分倚重视听效果和信息的容量,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忽视了对视听资料的思考,脱离了与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材中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超越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特点,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进行资料查询,协作交流。更好地发挥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会自主学习”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整合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打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让教学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思品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二级培训
思南县田秋小学:李勇凤
10月10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为期5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
一、头脑风暴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更主动,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教师首先在教学技术上武装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所教学科有效整合,优化课堂。
二、整合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微课、MOOC、翻转课堂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慕课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只有在课程是开放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形式才会更有效。
翻转课堂就是在正式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室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材料等自主的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解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小整合论”
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
——陈至立 部长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及情感激励工具并全面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余胜泉博士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四、整合的模式与案例分析
语文、数学
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既是教师整合学科教学的殿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园地。整合过程中教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事实告诉我们,学习化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从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开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整合模式,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一、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1.技术发展的拉动作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迅猛来袭,一浪高过一浪。微博、微信、微课,云技术、云计算、云平台,接踵而至,应接不暇。纽约时报一周包含的信息量,超过18世纪一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全世界一年产生的信息量超过人类社会五千年信息量的总和。互联网时代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教育。2.时代进步的倒逼作用。
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的李振村校长在采访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时,说过这么一番话:“ 对我管理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管理。受市场经济的推动,企业管理远比我们教育管理先进和发达,所以我读得最多的是企业管理类的书,正是这些读物,给了我全新的视角。”
与之相似的是,信息技术与其它行业的融合,远比与教育、与学科教学来的紧密。比如,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缴费、滴滴打车等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真的是无处不在,相比较而言,教育应用和融合还有待于改进和加强。3.“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工作任务。
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目标,旨在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提高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促进教学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深度融合的几点建议
1.提高速度,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不至于在理念和思想上落伍。此外,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比如即时通信工具QQ、演示文稿工具PPT、画图软件PS、动画制作工具FLASH、微课制作工具录屏软件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才可能运用自如的实现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2.强化深度,真正在精细化和深度化上下功夫。
我们一方面要适应技术发展的快节奏,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随波逐流的跟风心态。切忌样样都懂,样样不通。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实用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演示文稿PPT,用好了、用精了,同样可以做出精美的动画效果。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加大力度,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是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比如外请专家培训,校内教师自助培训等。二是加大任务驱动力度,尤其是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平台,掀起全员研修的高潮。三是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可以充分发挥学区的组织协调作用,把专家培训资源和校本研修资源的价值共享化和最大化。
第五篇: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习了”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