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融合教育下的学导式教学模式
融合教育下的学导式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融合教育下的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来对融合教育下的学导式教学法进行一个描述,并分析学导式教学法在融合教育下的利与弊,来采取改进措施,以更好地服务教育。
【引言】
1、调研问题:融合教育下的导学式教学法的利弊;
2、调研人员:蔡冬、徐旻川、王洪涛、吴立凯
3、调研背景:崇阳城关中学类似于教学城,从小学到高中。全校采用学导式教学模式,这里的生源很广,城市农村参差不齐。我们与2013年9月22日来城关中学实习,11月8日实习结束,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调研;
4、调研目的:分析学导式教学法在融合教育下的利与弊,对此模式进行优化,以更好地服务教育;
5、调研意义:优化模式,发展教育。【调研方法】
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城关中学;小六1班,初一11班、13班,初二11班以及初三等几个班级(这几个班级是我们实习的班级,对他们的了解比较深刻,当然这个实习的班级也是随机的。为了保险起见,取样的时候我们会再随机抽取几个班级);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走访调查法;
3、操作程序与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校园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并对上述几个实习班级也一起发放问卷。问卷设计的比较简单,因为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年龄,同时能让他们在一分钟之内做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很多人不想做的可能;
2)访谈法,随机抽取几个班再加上以上我们实习的几个班,对其班主任进行访谈,比较深入地了解班级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3)文献法,在学校翻阅档案资料数据等等,并且在图书馆以及网上查找各种相关的有用信息;
4)走访调查法,在校园内以及校园外,并到随机抽取一部分人调查取样进行访问调查。同时也随机去一些学生的家庭进行访问;
4、调研结果统计方法:图形法,表格法,文字记录法; 【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第二篇:导学式教学模式解析
式导学教学模式解析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具体的做法和目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理解、把握其教学思想,不要使这种模式程式化、教条化,而能创造性的根据学科特点及课型、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预设,灵活运用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并能充分运用好教学资源,课堂上能以“学”定“教”,以“学”定“导”,就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导学式教学模式对新授课教学比复习课教学更有效,对理科教学比文科教学更有效,只有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好的去完善、补充它,就能发挥出它更大效益。
目录 基本概念 2 基本思想 3 理论基础 4 实现目标 5 基本程序 6 作用 7 具体操作
导学式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它把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行为界定为主要是“导”,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规范为主要是自学。这正好与新课程中教与学要求相吻合;教师从认知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实现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愿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取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学”定“导”,为“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现状。
导学式教学模式作用
导学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激、思、疑、辩、理、练过程)中以 “观察、读、听、说、写”五种方式体现出“学”,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依靠“听”单一方式获取知识信息的模式,形成了同一信息从“口、耳、眼、手、脑”等多渠道结合强烈刺激记忆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有效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实现了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情趣,开发了自己的智力,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导学式教学模式-具体操作
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但对于一个新课题,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二是: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自学是关键,自学是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在学生自学时,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听讲是有目的的听讲,接受教师具体指导,并将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教师讲解的内容相对照,改错、补漏、加深、提高。
第六步,巩固知识,即“练”。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习题应源于教材,又要活于、高于教材,既要履盖知识点,又要突出重点。要体现启发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练习的形式要活泼多样:从题型上,要有选择、判断分析、理解说明等;从学生回答方式上分,要有口答、笔答、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竞答、抽签回答等。练能使教师及时地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进展程序,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及时补救。
“导学”教学模式的以上六步,在时间上可分配为:第一步、第二步共约5分钟,是良好课堂的基础。第三步、第四步共约20分钟,是课堂质量的关键。第五步约10分钟,是良好课堂质量的保证。第六步约10分钟,是课堂质量的检验。这六步骤紧密联系、自然过渡、环环相扣。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认为: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培养独立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科学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思想品质。采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等都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当然,由于探索这种课堂结构形式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第三篇:“情境导练式”英语“六步”教学模式
“情境导练式”英语“六步”教学模式
操作步骤及说明
(讨论稿)
【注:今年四月,由于特殊的原因,校长让我直接抓英语教学。没教过英语的我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根据我校英语教学现状,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经验,形成了这个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正在讨论中,恳请朋友的们批评指正,晨露在此躬谢朋友们不吝赐教!
】
情境导入—形象呈现—模仿操练—情景练习—综合运用—验收反馈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3至5分钟)
目的: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状态,并带领学生调整好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达到精神饱满,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做法:
1.精神饱满的师生问候(略)
2.恰如其分的提问
问题会产生悬念效果,提出问题,能让学生的脑子先动起来,对于这堂课有一定心理准备。提问形式可多样,可利用照片、图片或实物以直观的方式进行,问题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话题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如:天气、食物、问候、班级情况等。
通过提问可以激活孩子们的英语思维。小学生英语教学每周的时间不多,间隔长,每次学习的内容可能回到家里就忘了,回到教室,有了英语环境,他们就又能想起来,这是许多学生及家长们共同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所以每次课前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3.直观形象地吸引
形象直观、突出,对学生会有吸引力,如在教人体五官及其他各个部位的单词时,教师可事先画好一幅小丑或巨人画,也可直接在黑板上画,再一边问一边把单词写在各个部位,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地引入新课。
4.旋律明快的歌曲
让学生唱或说唱一两首容易上口的、旋律明快节奏感强的歌曲,然后宣布上课(如关玲和史宇老师的课就常用这种方法)。
5.简短有趣的游戏
从心理学角度看,游戏符合孩子心理发育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游戏给语言学习带来快乐,也使儿童得到放松,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英语教学课堂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内容与新课密切相关。
6.设计精致的测验
可以是上节课学习的单词句型测验、或者是对话测试等等。
二、知识的形象呈现—认知、感知(参考时间
5分钟)
知识的呈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感知的阶段,新的知识信息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激活了长时记忆,建构起新的语言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实物、图片、画、卡片、体态语言、动作、与口语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认知单词、短语、对话,在视觉感知实物或图片的同时,听觉感知词、词语、对话的音调、结构、语句。教师用直观的手法展示新知识,学生也直观地感知新的语言材料并从中获得操作的模式,这是活动的定向阶段,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从中了解活动的内容,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如:关玲老师在教学:“Do you like cats?”时,教师可拿实物问学生,同时把该句型书写于黑板上,或出示事先写好的卡片,然后教学生回答:Yes,I like cats./No,I don´t like cats.之后可让学生拿着实物去问其他同学。
三、模仿—机械操练(参考时间
5分钟)
模仿练习是在知识呈现的基础上,在学生对新的语言材料认知、感知的基础上,将外部物质活动进行内化,通过大量的机械模仿练习,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运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
比如学生对“Do you like cats? Yes,I like cats./No,I don´t like cats.”进行模仿练习之后,就会形成这样的条件化知识:听到Do you like cats?则说Yes,I like cats.反之则说:No,I don´t like cats.学生先跟着教师重复,再听录音重复。例如小学生英语中有一部分属 Let's sing;学唱歌曲,还有说唱,旋律简单、易记、易答,主要是让学生模仿、记忆语言材料,Let's do(做一做)部分,该部分主要把该课的句型和主要词汇融入到说唱的一些句型中。简单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有助于学生学习、记忆主要的新的语言材料。这样,不好记忆的、枯燥的内容也能记住了。模仿练习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可用(1)双向式练习:同座或前后、左右两人操练。(2)小组式练习: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交替练习。(3)纵向式练习:按座位向后连锁式练习。(4)横向式练习:按座位横向连锁式练习。
(5)大组式练习:按纵向分成两个大组,问答式练习。也可分成男生组,女生组或自由组合成两个组练习。
不同形式交替使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新鲜感、好奇心,但教师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其次,教师要起好组织,监控作用。另外,练习材料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可用课文、录音内容,也可自己准备练习材料。最后,练习时还须注意因人而异,对程度好的学生,可多安排一些内容,对程度差的学生,要适当提供帮助。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须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
四、情景练习(参考时间
5分钟)
以上练习属机械模仿练习,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模仿练习后,教师应及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替换练习和转换练习。
1.替换练习
借助设置的情景给学生进行替换,不再是机械式练习,内容是限定的,但情景可帮助学生摆脱控制,灵活运用语言结构进行操练。替换练习须围绕一定的语言设计,也可利用教材内容。教师须尽量采用直观的手段,如图片、照片或简笔画,让学生据以做替换练习;教师可以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可从词、词语到句子三种形式的替换。
2.转换练习
转换句子的结构,如肯定句变否定句,陈述句变疑问句,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等,这些变化可能涉及人称、时态的变化,做转换练习时,教师须提前做好准备,尽量采用各种手段,以确保这些机械、枯燥的操练变得生动,使学生不易失去兴趣。教师可直接用语言表示提示,也可以用动作手势、实物、图画等手段给学生提示,要尽量降低练习难度,每次只进行一种转换练习。
五、综合运用(参考时间
10分钟)
1.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5分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综合运用是在替换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控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把单项的语言技能提高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信息的能力。这一步跨度大,练得好更能达到活用的水平。要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须借助情境、图表、实物等直观手段。
如教师拿着 一个单词卡片,要求学生以此展开对话,很多学生都能说出很多句型。
教师还可以用各种主题、图画或实物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把 Animal(动物)、Number:(数字)、Color:(颜色)、Food(食物)等词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抽,抽到哪一类,自己选一个同伴,就此进行对话。教师也可以拿着一实物和学生进行对话。
2.书面练习(三年级以上必须达到10分钟,一二年级3至5分钟,练习就要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听说训练为主,但中间必须穿插学生的读写训练,如补充问答、填空、听写、造句、描写图画、朗读课文及带有画的小短文、做字谜游戏等,游戏可使枯燥的语言学习与机械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同时在上述五个阶段过程中,应动静交替进行。在进行了一些动的活动如说、说唱、模仿练习、操练之后,应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写、听一听、画一画、勾一勾等。这样,能使小学生不会对每一个环节的单一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反而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有新鲜感,更能集中注意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自然衔接,节奏适中,从情境导入—形象呈现—模仿操练—情景练习—综合运用这五步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能得到训练,形成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达到自动化。通过练习,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的主体,在操练与练习运用中,学生对基本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程度,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就更增加学习信心和兴趣。
六、验收反馈(3至5分钟)
1.基础知识验收,看学生本节课教学内容掌握情况。(必做必批,还要分析原因写进课堂教学反思里。)
2.适当变换考核方式,也是为了强化新授知识。
应用“情境导练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模式是初稿,每个环节的时间课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控,但是要把握住两个原则:
(1)导入时间必须控制在五分钟之内;因为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是课堂前二十分钟,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最佳时间利用到新授内容上。(2)书面练习时间总和必须保证。
2.根据我校学生已经具备的英语能力和差异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之前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常常被忽视或低估,我校学生的现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每一个孩子的智力优势和学习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参与,不断进步。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资源,采取一帮一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提高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一定要把不会的孩子教会)。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课堂活动必须有主题,且应明确、有效、有趣,具有参与性。知识的传授应以一定的载体为基础。
2.培养小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是积极的认知发展过程,应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为语言和思维的积极探索者。孩子们心理负担轻,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愿意成为一些任务的实践者。应注意创设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会语言的意思。
3.要特别注重基础教学准确与扎实
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知识就是字母、单词和基本句型。到了高年级还要学习音标和一些简单篇章。教学英语单词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交给学生发音要领,适当教给记忆方法。例如:教学单词:room:时,除了模仿发音以外,还要告诉孩子:oo在一起发【U∶】的音,并且要长一些,看老师的口型,听老师发音,然后示范,示范之后要大面积训练和反复纠正发音,指导每一个孩子发准为止。
在教学句型时,要结合语文和英语的区别,向学生渗透语法及构句规律,既教知识也要渗透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板书一定要规范,给学生以榜样的引领
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像关玲这样写板书,要求所学的新单词要现场范写在四线三格中,示范书写,让学生随机练习并全面反馈学生书写情况,及时予以评价和纠正。重点句型也要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书写要规范美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写在板书的正中间。板书要清晰,重点突出。
5.课堂一切练习必须围绕目标展开,并且落到实处
由于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英语练习的多样性,但是,任何形式的练习都是为全体学生掌握所需知识服务的,教师一定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每一项练习都要落到实处,练习的面要广,要通过反复纠正让每一个孩子都达到目标,如果时间不够用宁可减少练习方式也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步目标。还要注意:
(1)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给不会的孩子更多的机会;
(2)鼓励有困难或胆小的孩子反复了练习直到练会为止;
(3)练习有趣且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
(4)注意评价语言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5)注意对学生的纠错方式。多用“如果……就更好。并且针对错误反复训练,直到学生准确掌握为止,(6)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对于程度好的学生,任务量适当加重;
(7)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纪律要严格要求。
6.根据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常态课基础教具必须有:录音机、DVD、图片、生词卡片或者投影,提倡制作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英语组现在11名教师使用一台电脑,做课件不方便,建议学校给英语组再配一台电脑,争取让每一名英语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相关措施及要求:
1.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紧紧抓住每周的一次晨读时间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有计划地安排适量练习作业,采取巡视辅导的方式,班主人负责组织,科代表带领同学练习英语教师安排的内容。我们把晨读辅导列为小课,英语教师必须在七点四十分之前到岗,如果不按时到岗辅导视为缺课。无论英语老师是否到岗,班主任都要及时组织英语晨读,禁止做其他事情,并且确保时间。由于艳丽是班主任,我负责检查英语晨读并做记录,检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巡查,二是调查班主任英语教师上岗情况。
2.实行英语教学“三清”制度,一是堂堂清,每节课结束都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适当验收题,当堂测试,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要求每一名学生准备两个英语本,一个是作业本,一个是堂清本。
根据英语教师教五个以上班级的实际情况,作业本可以当堂批改,批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示范激励批改,可以同桌互批,可以利用学科组长检查等等,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调控,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有一个底线就是:保证每一个孩子的作业写规范、写正确、写日期。我检查作业不检查你批改的次数,检查学生写作业的作业的次数和作业的正确率修改情况,书写情况。教师可以略批或者分期分批地批改,重点批改。检查的方式是艳丽每月例行常规检查,我保证每月抽查一次每位教师的批改,抽查方法是把你教班级学生的作业全拿来,我自己抽。
堂清是必须批改的,我和艳丽每周都要抽查一次堂清批改情况。
二清是“基础清”是指单词考级和英语基础知识过关,教师出适量的测试题进行过关考试,及时批改,每月的1至5日日是抽查上月“基础清”卷纸的时间。
三是“单元请”教师要按照教学进度上课,前后不要差两课,按时进行单元考试,及时批改和及时讲解,让学生修改,然后及时上报成绩,成绩表和单元卷直接上报到我办公室。我检查批改和修改情况。
3.英语学科既然和语文数学一样有期末检测,就应该列入评选优秀班级之列,提请学校把英语成绩列入评选三好班级中。包括各班英语晨读的组织情况,恳请每一位班主任都关注英语教学,关注英语书的准备,给我们的英语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我在这里代表英语组全体教师向你们的表示诚挚的谢意。
4.学校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竞赛,保证一次单词过关,一次质量检测。英语组要组织英语角,为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创造条件。
5.英语教师要像语文数学教师一样对待作业和测验,对待质量检测,要及时与班主任及家长沟通,要用英语学习评价表,掌控学生英语学习状态,及时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把英语学科的评价加入到班级整体评价之中,不断激励学生自觉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成绩。
6.由于每个英语教师教五个班,批改和辅导极大,为了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我设想在英语组率先尝试备课改革,简化备课程序,实施有效备课。原则激励扎实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让这样的教师率先实施备课改革。实施一段时间后确认质量不受影响再全面铺开。
对备课检查也是定期月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
我们对英语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验收、教研和接受任务等教学行为给予考核评价,并在组内及时总结评价结果。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怕吃苦,扎实肯干,我校英语教学质量会不断提升,我们会对实验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四篇:导学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草案)
高效课堂的创建,要求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场景,实现“理性、激情、高效”的课堂教学。“理性”,即认真研究解读课标,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合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激情”,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教学,学生要充满热切的渴望去努力获得知识;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和智慧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在互动中达成课堂的活泼、和谐、愉悦;所谓“高效”,就是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健康成长。
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重点研讨学案导学背景下,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有效合作,课堂学、教、练时间结构的合理安排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教师引导得当,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经历、去发挥,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改变“老师累,学生睡”的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有生机,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在交流合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课堂较好地达成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主导和主体的统一。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我们整理出“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以“导学、探究、互动、测评”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导学”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互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导”是前提,“学”是目的,“动”是手段。以此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学力成长,提高教学效益。导学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框架,供老师们结合教学实践及学科、课型特点等参考应用。
一、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导学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重合作交流,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育心理学基础
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的学习和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理论扎根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而二十世纪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杜威的“做中学”以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又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促进了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观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积极的输入输出信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他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来自学习环境中的新信息,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迁移应用中得以优化和发展。根据这一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二、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理念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培养其创造性的基础。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对于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判断应该看学生是否是目标的制定者或参与制定者,学生是否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2、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信息因素两类。在学生学习的外部信息因素中,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3、讨论交流活动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在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精神的自然生长。这种互动过程拓宽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学生在互动中激发和体悟到的情感、智慧、人格、态度、思维方式等都能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已,使其充满个性,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卓越品质的创新人才。
4、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它包括:学生心理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有自由,不受压抑;教学内容的开放,应使课堂信息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思维空间的开放,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敏性、独特性上训练学生的思维,用延缓评价、鼓励创新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结果的开放,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多个问题离开课堂,敢于怀疑教师、教材、权威的结论。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的联系与综合展开。在联系与综合中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生具有差异性 差异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导学式五环节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齐步走”,应通过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在创设情境、制定目标、合作探究、巡堂指导、知识迁移与发展、练习与评价等各个方面应渗透分层分组的理念。
6、不同学科应培养学生不同的学科思维能力,包括学生掌握某项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每一门功课的基础,是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学模式符合学科研究、学习的特点。
7、不同学科的教学都应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模式群。在教学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科,对同一学科中的不同内容,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都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程序,在一般模式的理念框架下进行变通、创新、发展,形成不同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模式群”。
三、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
1、提高教师学习新理论,接受新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其教育 3
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只有较强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2、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多层面互动,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划一性、预设性,从而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意义建构、合作互助。
5、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四、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主体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其自觉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原则——创设挑战性问题、探究性情景。
合作性原则——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组织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有学习参与者自由发表见解;应利用预设和课堂生成的恰当问题情境,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
开放性原则——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环境的开放。认知结构动态平衡原则——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其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使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即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五、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框架
1、教学设计,预习学案——课前准备阶段
学案是“导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尽可能的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案的编写至少应遵循:
①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②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
③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4
归纳、综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④生活化原则。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⑤层次化原则。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从“教案”到“学案”,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学案”。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自学,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同时,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情,及时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使学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
2、预习导学——预习反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5分钟)①教师根据学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②设计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③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④将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操作时应注意:①导课可以直接导课、情境导课、故事导课、复习导课,由具体的课程而定。课堂教学的导入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引人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二是为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过渡和铺垫,引发学生的思考。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时间不宜过长,所运用的教学手段要少而精,注重实效。③教师在揭示学习目标时,语速要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听进去,都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方向;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一定会达到目标。
3、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讨论探究(8-10分钟)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①教师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习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②组织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习思考、提问、小组研讨,分析归纳,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理解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操作时应注意:①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问要力求避免过多的简单提问和学生难于回答的高难提问,宜进行理解性、运用性、创造性提问。②结合适宜的问题或重点内容,及时、灵活、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释疑。学习小组的设置,是进行课堂小组讨论的必要管理环节。小组探究,是立足于学习小组而开展的,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想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要想使课堂上的教师成为教学的策划者、导演者,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就必须合理设置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设置,以课桌相近的前后4至6人为宜,要考虑学生搭配,如学生的学习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应按照整体成绩,找出本组的学习带头人,然后实行帮扶,以带动整体提高。要发挥好小组长的管理作用。在小组讨论时,小组长是小组讨论有序、高效、避免讨论目标转移的保障者。讨论的时候,要围绕疑难问题,有序讨论,要避免无谓争论,避免讨论话题的转移,要会及时整理讨论结果。每个学习小组应有核心发言人,以清晰的语言,准确地表述本组的讨论结果以及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③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习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互相探究,解惑释疑。
4、研讨交流——展示交流,点拨归纳(8-10分钟)
这个环节是一堂课的精彩之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自己的感悟和本小组内的学习成果。①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②教师对学生普遍的疑难 6
精讲点拨,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对问题的总结和必要的归纳也要简明扼要。③教师对学生参与的态度,发言的质量要做出积极性的评价。
操作时应注意:①通过全班的展示和交流,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在运用所学新内容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实现知识结构的整合重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②教师点拨的语言要精炼,学生讲清楚的教师决不重复,学生表述不完整的也是先采用“生帮生”的方式,让会的学生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表示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才做适当的补充,但都是点到为止,不任意发挥,不高谈阔论。③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积极评价,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对学生不完整甚至错误的回答要给予引导,用柔性的分析的话语指出错误所在及出错的原因,同时肯定正确的部分并予以鼓励。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5、达标测评——同步训练,达标测试(10-12分钟)
①教师可先出示基础练习题,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及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②针对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系列测试题,针对知识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巩固、整合其认知结构,提高学科能力。
操作时应注意:测评训练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保证训练时间,通过题组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试,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应用,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6、总结拓展——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布置作业(3-5分钟)
①选择一些和本节课题型或内容相关的习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思维,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课外。②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作简要的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③布置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巩固性和启发性,选题时应注重“少而精”,要分层设计,面向全体。
操作时应注意:①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学拓展是要把学习的触角 7
延伸到课外,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增强实践,让课堂更开放。②小结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小结得好,能统摄全课,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小结不应该是把所学内容简单重复一遍,而应该是认识的提高,观点的强化,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行为的进一步引导。进行课堂小结应师生相互配合,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归纳总结,盘点收获,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③课后作业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催化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将所学知识逐步转变成技能。布置课后作业,重在质量,不在数量。选题应 “少而精”,分层设计,面向全体,分类要求,让学困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后作业分层,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或拓展性的变式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要尽量丰富作业形式,寓学于乐。这样既减轻了困难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
六、实施导学式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课堂上不能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上课开始,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之后,就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或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互动。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先自主学习,对知识点还没有了解和熟悉,就开始小组互动,其交流效果是低下的。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
2、小组合作互动不能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互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没有交流价值,小组讨论前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二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三是忽视了对学生小组讨论方法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还没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这些缺乏实质的、“蜻蜒点水式”的互动形式,只能是形式上的互动,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了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更谈不上互动效
果,是与我们教学要求相悖的。
3、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互动。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但并非教师就要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课堂上,在学生互动时,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或看教案,或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互动起来之后,教师就没事干了。实际上,在小组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察,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4、要减少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不均衡现象。有的教师虽然在导学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调动的却是少数同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往往愿意同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自信心强、胆子比较大的同学进行交流。因此,一节课中好的学生回答次数很多,在部分尖子生争先恐后的答问声中,差的学生倍受冷落,往往成了“被遗忘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将答问的天平有意识的向学困生倾斜。
5、教师在课堂上该讲的不讲是一种误读。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讲多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没有体现出来。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一种是发现式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学科教学中一些认识性的问题和探究性的部分问题,学生能够发现的就应该采取发现式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是一些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就可以采用接受式学习,教师就要精讲。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式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好的接受式学习,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发现式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景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因此,课堂上 9
讲或不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灌输式的分水岭。也就是说该导的要导,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学案导学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浅析学案导学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 甘肃 武威 姜秀萍 摘要:“学案导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关建词:“学案导学”;初中生物;生物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生物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了教师教学高效和学生学习高效的双目标。
“学案导学式” 也可以看做“ 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三段是指课堂教学依据教师和学生活动主要分为三段,即学生自学练习、教师课堂精讲、随堂检测评价。课堂教学分三段的目的和依据是:第一段,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初步的感受新知,并掌握其中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常识性的知识,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强化自学所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第二段,教师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课堂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渗透热点和考点,使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第三段,进行随堂检测与评价,题目不一定多,但一定要是经典题目,既要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又要贯穿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六环节的一般步骤为
编制学案、提出自学要求、交流讨论、精讲深化、练习巩固、反馈总结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编制复习学案一般包括课标要求、思考讨论、考点要点聚焦、综合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第二环节是抓学生自学练习,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三环节是预设问题,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第四环节是教师课堂精讲释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渗透热点和考点;第五环节是组织随堂检测,检查学习效果,并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第六环节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理清知识层次与脉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知识。其中心环节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思考讨论就是根据课标的要求设立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思考讨论,学生的思维条理越来越清晰,结论越来越明确,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上。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师生间、生生间有效地互动,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得到共享,共同完成对复习知识的建构。教师的精讲深化,学生的交流讨论应成为学案的要点。“学案导学式”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课改深处是模式,“学案导学式”
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它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教学大纲出发,但又不拘泥于大纲,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结语:
“学案导学式” 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学案导学式”不是教条,也不是教案的翻版,我们只有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境下灵活运用,才能让“学案导学式”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真正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加好.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7)[2]吴根旺.论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228-229.[3]赵秀平.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小组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J].课外阅读:中下,2012(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