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纪律教育工作计划

时间:2019-05-13 00:5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纪律教育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纪律教育工作计划》。

第一篇:法律纪律教育工作计划

芙蓉外国语学校 法律纪律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 导 思 想

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坚持预防为主,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强化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责任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实现法制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小公民的道德修养,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二、工 作 目 标

1、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生不良违法行为与道德法律规范》、《小公民道德规范细则》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站,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明确教师的人生目标。使每个教师都做到热爱教师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落实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责任制,健全帮教工作机制,保证帮教工作不留死角。

4、法制教育宣传深入家长学校,让每个家长明确家长在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要求与法律责任。

5、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具 体 措 施

1、以法制宣传为抓手,认真分析新形式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晨会课、班队活动课等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2、切实从“校园常规训练”入手,与学校“三风”建设、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创建文明校园相结合,增强教职工的法制教育责任心,教育学生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3、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中队主题活动、讲座、出小报、调查问卷、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网络文明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4、努力做好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帮教工作。校园内,要求全体教师与之开展手拉手活动,同时要求各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社区情况。对父母离异、单亲的、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要格外给予关怀和温暖,对不良行为学生从心理障碍上进行分析,给予耐心的疏导。

5、加强与公安、司法、关工委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作用。通过邀请法制教育辅导员到学校作讲座等形式,指导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综合治理,协助学校做好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

6、学校要积极利用家长学校,采用面授、函授、讲座、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家长的监护职责和法律责任,与学校、社会配合共同做好子女的教育保护与预防犯罪工作。

7、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积极争取街道、公安、派出所的支持,加强对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经营场所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具 体 安 排

(一)启动阶段:

1、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宣传动员。

2各班主任、辅导员深入学生间,将最突出的情况及不良行为学生的名单汇总上交。

3、召开班主任会议。

4、各班制定班级文明公约。

(二)实施阶段:

1、各班出好一期黑板报。

2、聘请好学校法制辅导员,并作教育知识讲座。

3、各中队举行队活动,方案上交大队部。

4、红领巾广播做好法制专题节目。

5、建立好后进生帮教网络。

6、举行家长学校活动,对家长做好法制教育宣传工作。

7、各班进行争章活动。

(三)总结阶段:

1、组织座谈,总结学习的心得体会。

2、通过学习,要求各同学改正一个小缺点,远离不健康网站。

3、做好资料积累工作。

第二篇:中心小学法律纪律教育总结

小学法律纪律教育总结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做“四有”新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一直注重搞活形式,发挥优势,勇于探索,强化实践,致力抓好小学生法律纪律教育,防止学生偏常行为,落实行为规范,杜绝违法犯罪,推进学校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一、提高认识,完善法律纪律教育管理机制。

我校历来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纪律教育,坚持把法律纪律教育作为兴校系列工程的重点来抓。特别是在贯彻“五五”普法过程中,深入抓好师生对学法、用法、守法的认识。具体抓住四点。

1、加强法律纪律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青少年的起码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纪律教育的重任,应该主动摒弃只注重教学质量而放松法律纪律教育的认识,真正把法律纪律教育落到实处。

2、不失时机进行法律纪律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必须把法律纪律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持之以恒抓紧抓好。

3、开展法律纪律教育面向新世纪,培养“四有”新人。

4、抓紧法律纪律教育与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统一起来,相互促进,进一步优化法律纪律教育。

我校还不断完善法律纪律教育管理机制,校长亲抓,德育主任主管,成立以班主任、教研组长、值日教师为主体的法律纪律教育管理小组。形成了校长抓整体,班主任抓班集体,值日教师负责评估指导教育管理的模式。

我校还把班级作为法律纪律教育的主要阵地。班主任作为抓好法律纪律教育责任人,在强化计划前提下,坚持把法律纪律教育贯穿于学年教育全过程,以《小学生日常行为惯犯》、《小学生守则》为法 1 律纪律教育载体,拟订法律纪律教育实施细则、标准、定时、定标,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纪律教育,使法律纪律教育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做到搞活形式,深入法律纪律教育。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不利因素极易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学生认识能力肤浅,自控力差,对法律、法规缺乏理解能力。因此,我校按学生年龄层结构特点,突出重点,搞活形式,切实进行法律纪律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1、寓教育与活动中。我们利用周班会、主题班会、校会,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律纪律教育。按《中小学生护法守法知识手册》有关内容,逐条逐项学习,让学生学会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纪律与犯罪的真正含义,逐步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为了强化法律纪律教育,我们采用法律纪律成语抢答、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游戏、小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受到生动、形象、具体的教育。

2、充分发挥阵地教育作用。学校少先队以及各班集体是进行法律纪律教育的主渠道。要求红领巾值日岗在监督管理中及时掌握各队员遵纪守法的情况,并及时反映信息。把法律纪律教育纳入班级德育质量考评的主要内容之一,定期评估,准确、公正地评定各位同学遵纪守法档次,以防止学生行为偏差。

3、采用多种形式,切实落实法律纪律教育内容。学年初,我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准则,紧扣中心,拟出“学守则、讲规范、辩是非、见行动”专题,采用了“读、背、表、谈、查、改”等形式深化主题。并且做到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强化学生法律纪律意识,有效地防止了事故、事件的发生。

4、抓好“两课”教学,优化法律纪律教育,我校历来把法律纪律教育与班会课、思想品德课有机融合在一起,先后举行“两课”公开课、优质课、探索课等教研活动,通过组织班主任对“两课”看、听、评、议,集思广益,初步探索出在“两课”中加强法律纪律教育的新途径(即讲故事、明道理、知要求、辩是非、见行动),有效地推广法律纪律教育的经验做法,教师“两课”讲得活,学生学习兴趣浓,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5、落实法律纪律教育网络化。依据“五五”普法的精神,我校在积极探索中落实法律纪律教育三个结合,即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特别注意在校内和校外联系上做好文章。如:班主任分期分批做好学生家访校访工作,及时交流学生遵纪守法等行为情况,家长也要主动与教师协调教育管理措施。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提高法律纪律教育效果。同时针对村庄有关群众反映的问题,我校在理顺关系同时请管理区、村委干部协助支持学校法律纪律教育,防止学生在校外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保持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

三、善于总结,以利于更好深入法律纪律教育。

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总结,在长期的法律纪律教育中,我们善于探索,注意调查研究,做到每月一汇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1、低年级教育应以日常行为、礼仪教育为重点,通过讲故事、看图、游戏等形式来进行。

2、中年级法律纪律教育着重理清《守则》、《规范》、《法则》、引导行动,落实检查。

3、高年级法律纪律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学会法律、法律纪律有关知识,采用组织观摩活动、故事演讲会、小品等形式。

4、注重环境熏陶。学校定期出版法律纪律教育专刊,张贴法律纪律宣传口号、挂图,在每间教室里悬挂《守则》、《规范》,以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四、常抓不懈,提高法律纪律教育效果

随着新形势及“五五”普法的深入发展,我们深知我校法律纪律教育尚有许多薄弱环节,个别学生家长与学校教育联系不够,学校法律纪律教育硬件欠缺,社会不良行为不时给学生带来影响,这些都是以后学校教育的重点。今后,我们要狠抓突破点,排除干扰,在法律纪律教育上下力气,使我校的法律纪律教育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法律、道德、文明、纪律教育讲座

法律、道德、文明、纪律教育讲座

主讲人:赵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由于处境和利益的不同以及思想和行为的多样性,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或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碰撞或冲突,也就是说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为了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碰撞和冲突,即为了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国家的社会秩序,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就需要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用什么来规范呢?由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也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治规范、经济规范、文艺规范等等都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而法律和道德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法治和德治也仍然是我们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

在2001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又深刻地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承。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个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法律和道德的特点及作用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内涵)?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所制定和由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社会性规范)。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的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基于人们内心评价机制的行为准则,它既不是由国家制定的,也不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法律和道德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不同。

由于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国家对其成员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行为要求,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法律把社会成员的权利界限和义务责任用明确的条文规定下来,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确性和逻辑性,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手段要有效用,当然要仰仗社会成员守法的自觉意识,但法律主要靠“他律”,是靠外在的强制力来发挥作用,是通过社会成员的惧怕心理来起作用的。法律在社会成员违法犯罪和蔑视法律规范时,可以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执法,直至采取剥夺公民权利、限制人身自由及至消灭肉体等极其严厉的措施。因此,法律的约束功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然而,道德规范却不具有以国家权力作后盾的强制性。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教育、舆论、习惯和传统对人们发生作用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社会规范的。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养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甚至招至事业的挫折和失败。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重要影响。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关系到人们之间利害冲突的问题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人们是按照社会所公认的、所提倡的,自己内心所认同的标准进行选择和评判的。也就是说,道德的效用完全要建筑在社会成员遵守德意识的基础上,即完全靠“自律”,或者蠊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和“羞耻之心”。

其次,法律和道德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范围和程度不同

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强制性等特点,决定了法律在规范人的行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程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那些私人性较强的社会关系,还有那些涉及思想意识领域的问题,如认识、观念、信仰、情操等法律是不宜干预的,是鞭长莫及的。

道德对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宽泛得多。一般说来,凡法律能够调整的领域,道德都可以调整,即使法律不能涉及调整的领域,道德也可以调整。道德不仅对人的行为有要求,而且,也对人的思想、观念、情操、信仰等意识有要求,不但可以制约人们的公共关系行为,也能制约人们的私人关系行为。或者说,违反法律的行为,一般是违反道德的,而违反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当然,由于道德规范的非强制性和内在性特征,对于那些不顾道德,肆意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道德则无能为力,只能诉诸法律。

2、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法律和道德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它们各自具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相互补充的,它们也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各自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不能互相替换。如果互相替换,不但起不到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使原有的社会关系遭到人为的破坏。

第二、法律一方面要受道德的制约,但另一方面法律也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众所周知,道德先于法律而产生,其覆盖面又广于法律。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其他一切社会规范莫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法律也不例外。首先,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些道德标准,可以通过一定程序使之法定化,变成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其次,道德也是执法的基础。由于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为了使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具有较大的适应性,便有意采用一些模糊性条款,使法律规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执法者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样,执法者能否公正、准确地把握立法宗旨,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这一自由权,就取决于执法者的素质。如果执法者的素质低下,这种权力就会被滥用,就会出现处罚轻重的失误,甚至会出现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贪脏枉法等情况,造成冤假错案。因此,执法、司法人员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也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当然,法律也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治,全体人民法治观念的增强,依法律已自觉性的提高,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能力的增长,都有助于形成扶正去邪、扬善惩恶的道德风尚。

第三、对于调整社会关系的有效性来说,法律和道德是互为基础、互相配合的。

一方面,法律是道德有效用的基础,即当道德规范不被社会成员所信服,社会成员形不成相应的道德良心的时候,法律便成为保障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的行为规范,成为道德失范后的社会秩序的盾牌。

另一方面,道德也是法律有效用的基础,即道德是社会成员守法的基础。没有道德觉悟和道德良心,就不可能很好地遵守法律。在正常的社会里,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守法自觉性的强弱成正比。一般而言,能遵守道德的人一定是遵守法律的人,而能遵守法律的人不一定是遵守道德的人。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成员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道德建设加强了,人们的道德觉悟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守法意识就更加牢固了。此外,还必须强调的是,大多数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 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外在的法律规范必须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内心自觉,当大多数人对某一法律不屑一顾时,就会出现“法不责众”的局面,法律则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守法的意识,本质上已升华为道德意识。

综上可见,法治和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一个健康运行的社会中,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抓法治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德治建设。抓德治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法治建设,而是法治和德治齐抓共管、相互协调配合,以更好地调整社会关系。因此,现在强调加强道德建设,提出“以德治国”不但不是反对和排斥法治,恰恰相反,而是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极重要的措施。

三、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强调的这两个“坚持不懈地加强”,是我们我们确立治国方略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我国的治国方略中,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正确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矛盾,强调法治是极其必要的。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执法措施,我们就不能给那些违法犯罪分子以应有的惩罚,就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是,我们决不能也不应当因此而忽视甚至否定“德治”的重要作用,而要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1、什么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

我们所说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

首先,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中的德,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反映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即以爱祖国、受人民、受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新型道德。而不是反映和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不是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那一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二、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中的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道德。是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强调选拔干部必须德才兼备,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当以身作则、注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德治”。

第三、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 是与“法治”相辅相承的“德治”,重视以德治国,但决不是也决不能过分夸大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说成是万能的,而只是给予道德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应有的地位,使德治与法治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四、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而决不是超越甚至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的的德治,决不是“人治”。中国古代,无论是儒家所倡导的“德治”,还是法家所倡导的“法治”,本质上都是“人治”。因为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都不是在法制的范围内进行的,都摆脱不了皇帝的一人之治,因而没有真正的依法治国,没有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必然会导致“人治”。而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建立在法制社会的基础之上,是在法制社会的范围内调整社会关系的具体方式,因而与“人治”有着根本的区别。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1)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条目标,其中的第一条是建设物质文明,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第二条是建设政治文明,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条是建设生态文明,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四条标准,缺一不可。可见,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关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对于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一目标中所包含的内容都不是仅仅依靠法治所能实现的,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并把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特别是在公民素质的提高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更起着主要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思想道德在素质的构成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人的素质的发展方向,对素质的其他构成因素起着统率作用。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使人们自觉地扶正去邪,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第二,人的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主要依靠个人自觉自励的学习和修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是靠外在的强制。

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来衡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理想淡漠、信念动摇,价值观念混乱,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一些人不顾社会公德,不讲职业道德,不修家庭美德,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 社会上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年龄趋小;许多青少年在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下,分不清方向,而受到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的影响,心灵被毒害;一些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以权谋私、大搞钱权交易,贪污受贿、贪脏枉法、生活腐化、道德败坏、买官卖官、渎职误事、祸国殃民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就能奏效的,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而且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奏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法律是治标,而道德是治本。因而道德比法律更具根本性。就拿治理腐败来说,党中央提出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因为腐败产生的根源是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所以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依法惩治腐败,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是对干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说依法惩治腐败是治标,那么,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就是治本。可以认为,如果党内的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将极大地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靠法治才能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宏观调控。但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必须看到,当前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收入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利益关系的趋动,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的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屡禁不止。这就迫切需要规范市场秩序,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而这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运用道德的特殊调整手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解决市场经济的各种消极因素对人们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将各种利益矛盾调整到社会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利益矛盾的激化和对抗,并逐渐缓和或化解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利益矛盾。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必须用德治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并与法治相结合,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例如,诚信是人类道德文明的果实,也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是一个企业、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已有专门的机构对经济行为的诚信程度进行监督、评估,确定资信等级,它往往对一个市场主体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

3、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承。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所谓基本行为准则,就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上规定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即:

爱国──是对一个公民首要的道德要求,爱国实际上是一个公民对祖国的道德观念的体现,不爱国的人是最大的不道德,背叛祖国的人,是最大的缺德。

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守法往往与遵纪连在一起,人们常说,要遵纪守法。那么,什么是纪律呢?纪律与法律是什么关系呢?纪律是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组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根据工作的不同性质、特点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制度。纪律只对本单位的成员具有强制性,如果违反了纪律,就会受到相应的处分。有一些纪律是与法律相一致的,如果严重破坏纪律,构成犯罪,就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明理(讲文明、讲礼貌)──这是做人的起点,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文明礼貌已成为国家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切道德得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将会给个人、企业、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团结──是做人处事的一种基本的和高尚的道德品格,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友善──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以友善的态度与同事、与家人、与朋友相处不仅可以使我们心情愉快,而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可以化解矛盾。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物质上的克勤克俭意味着自律,同时体现了奋斗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自强──是永无止境的道德追求,是努力向上、奋发进取,奋斗拼搏,是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新河中学

2012年9月

第四篇:纪律与法律

2010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作业DG1005015 曲笑飞

纪律与法律

----从解读中纪委“跑官禁令”谈起

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曲笑飞

新年伊始,又到了例行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政府换届的时节,中纪委继中组部于2010年底在全国内印发《坚决刹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于12起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件的通报》之后,又发布了《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据通知前言表述,该规定系于“换届期间往往是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易发多发期”的认识前提下,为着“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保证换届工作顺利进行”的目的,采取明文规定形式以实现“严明纪律、警示在前,全程监督、综合治理,惩防并举、严格问责,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同用人上不正之风进行战斗,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并将该举措的意义上升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高度。

《通知》内容由五部分组成,包括“

一、严明纪律,维护换届工作的严肃性;

二、严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换届纪律;

三、严格监督,把换届工作全过程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四、严厉查处,狠刹换届中的歪风邪气;

五、严密组织,加强对严肃换届纪律工作的领导”。其中,第一部分旨在明确一系列相关的纪律规定,应系通知核心所在,故国内媒体在报道时大多将该通知简称为“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而其余部分均可看作教育、领导、组织、监督等配套措施。

通过细读这个“五严禁、十七不准”的条款,不难发现其内容基本均系之前已有规定的简单重复,或出自《党章》,或出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文件,即使有个别条款的表格方式有异,亦可从这些已有规定的原则规定、概括性或兜底性条款中推出,并无创新之处。结合社会对当前国内政治生态的主流态度及本人的直觉判断,感慨之余,几个与法学理论相关的问题不免从脑海里浮现了出来:

 对于纪律,以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予以评价是否可行?

 若对该“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进行制度分析,评价

结果如何?

 纪律与法律之间的边界何在?

本文以下将按上述问题思路及顺序展开讨论。

一、对纪律进行制度分析的可行性

尽管我们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纪律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但对于“什么是纪律?”这个问题,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之外,欲为其作出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尚非易事。常见定义方式有以下三种:

1、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纪律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

2、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

3、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①纪律是指惩罚;②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③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综上,无论从何种角度对“纪律”予以界定,总绕不开三个实质:①纪律仅在集体中有效并指向该集体的利益;②纪律是约束集体成员的普遍行为规范;③纪律总与集体内部惩罚相关,有强制性。

不难发现,就纪律的这三个实质特征而言,若剥离出“集体”这个限定,并换为“国家”或“社会”的话,恰与法律吻合。这种吻合并非巧合,从法律的一般发生、成长历史来看,事实上许多法律也就是从纪律演化而来的,仅其适用范围由“集体”扩展至“国家”或“社会”而已。

既然这样,法学理论中针对普遍行为规范所常用的那些规范分析方法或许用在评价纪律上也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二、没牙的老虎?----对“跑官禁令”的制度分析尝试

在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方法各类很多,依其认识论根源大致可分为正当性分析与效用分析,前者在宪政环境下主要是合法性(合宪性)分析,包括目的正当性、手段必要性、结果妥当性等维度,考虑到拟分析对象并非法律且国内政治体系中尚无宪政分析的证成基础,采用效用分析可能更加合适。

1、从党员行为规范角度

凡行为规范必须明确、具体,规范中所使用的语言至少不易有被普遍误解的可能性。考察《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的内容,第一部分“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的规范内容远未达到这个明确、具体的标准。例如:所禁止的“跑关系”、“走门子”、“封官许愿”、“说情、打招呼”等,究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具体行为并不明确;而诸如“打电话”、“发短信”、“当面拜访”、“举办联谊活动”等日常行为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可被视为“非组织活动”?即便认为关于纪律规范的明确、具体要求无须达到法律规范的严格程度,至少也应该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吧。

因此,从行为规范角度看,该纪律的效用不会太理想。

2、从党员道德评价标准角度

道德评价标准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要回答何者为对何者为错的问题。不难想象,一个初涉人世的小孩子也不难对这些被明令禁止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回答,何况该纪律旨在约束的对象。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看,该纪律的效用基本为零。

3、从纪委处罚依据角度

与司法机关类似,在纪委应用该规定对违反禁令的党员进行处罚时,也会经历一个“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似的推理过程。而该禁令中未经严格定义过的、过于日常化的用语将会给解释者提出不少难题,从而为恣意执法、选择执法或放纵执法等行为留下不可原谅的存在空间。

从处罚依据角度看,该纪律并无太大的新增效用。

4、从规范成本角度

在我们的语言世界里,“多次强调”、“三令五申”或者“再规定一定又何妨”、“有规定总比没规定好”似乎能够赋予一个效用不高的规范以正当性。但考虑到规范本身的成本,包括但不限于过去规范的学习、整理和新规范的酝酿、撰写、修订、审批、印发、学习以及由为该新规范配套实施的其他规范的酝酿、撰写、修订、审批、印发、学习等,在我们可以想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然伴随着我们不可想象的巨额支出。特别是,若规范的内容仅系之前已有规范的简单重复的情况下,付出的成本并不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从规范成本角度看,该纪律的效用或许是个负数。

综上,若尝试对《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进行制度分析的话,结论明显与其制订者所声称的初衷相悖,不难设想,其实施的结果可能无异于“没牙的老虎”,对那些意图违反纪律的党员来说并无特别的阻吓力量。

然而,花费周折进行分析只是为论证出这个众所周知结论并非本文意图。结合中国革命史及现实逻辑,本人宁愿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顶级决策者尚不至于比包括我们在内的、惯常用直觉代替思维的社会民众还要无知,其中必然蕴含着一些总是被学者、书生们不明就里的判断依据,而这些依据同时也体现了同时被理论研究“选择性”遗忘的重要命题。

三、制度的外部效用----一个分析的盲点

因篇幅所限更因本人目力所限,上面所尝试使用的制度分析仅包括规范性、价值判断、操作性及规范成本四个角度,必然有其他一些更有价值、更有效也更符合分析对象特点的分析方法未被提及,但如果这些被遗漏的分析方法仍把目光停留在集体内部的效用上的话,估计难免也会得出同样“没牙老虎”的结论。或许,我们的这种尝试本身就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无视于纪律与法律的区别,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在评价纪律时必然会面临言之不尽的障碍?

关于纪律与法律的区别,本文第一部分已明确提及。若从概念本身来比较,我们或许能够总结出三、五点甚至更多的差异点,但在本人看来,根本性的区别只有一个,即适用范围:纪律仅在某一集体内部有效,而法律的效力范围达至整个国家或国内社会。正是因这个根本的差异,决定了纪律尚具备一些法律不具备或者即使也有但并不重要的功能:

1、外部标签功能:纪律总被视作一个集体为自己帖上的身份符号,以表述该集体的性质、组成、追求,并用于区分其他集体;

2、成员认同功能:纪律用于约束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而内部成员也因其被同一纪律约束生成并增强集体认同意识、归属感,3、社会动员功能:在进行社会动员时,纪律相对于抽象的认识论基础、社会纲领、追求目标等易于理解,在说服集体以外的民众、获取社会上的拥护时用以表明集体的正当性。

在这个意义上,与纪律相关的许多事件均可得以重新解释,如:刘邦攻破咸

阳时的“约法三章”虽系军纪,但其更着意于获得关中百姓的支持;红军长征途中将其内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到处张贴、宣传,这一作法建国后被冠以“革命的宣传队”。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规定比没有规定好”、“多次强调”、“三令五申”或者“再规定一定又何妨”这些理由才可能被赋予说服力。当然,在审视、评价类似于《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的纪律规定时,才不会将目光局限在集体内部从而得出“没牙老虎”的误解,或许,在制订颁行这些纪律时从未打算或并非主要打算将其作为老虎来考虑的,初衷更多的在于“政治作秀”或者“增强党内团结”、“例行组织生活”罢了。

再把目光转向到法学理论上,制度的外部效用是不是对法律进行评价、分析的一个有效视角呢?鉴于国家、社会已是集体的最大化,在分析国内法时国家、社会即便有类似的外部效用,但可能并不值得过于关注。但是,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必然到来的“﹡﹡全球化”的时代,这个分析视角可能会对一些相关问题作出更有解释力的结论吧。

第五篇: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工作计划

XXXXX2010年

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工作计划

根据县卫生局转发<<广东省卫生系统2010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指导意见>>的要求,今年7至9月,相对集中5-7天时间开展以“加强制度教育,构筑拒腐防线”为主题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现结合本院实际,制定XXXXX2010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制度教育,构筑拒腐防线”为主题,重点抓好反腐倡廉党纪法规制度教育,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全院党员干部坚定思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制度意识,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促进医院健全制度、遵守制度、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提高制度执行力,形成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的医院环境,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障。

二、加强管理、强化制度、增强纪律教育学习内容

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强化制度和纪律内容的教育学习,特别是卫生系统现有出台的制度规定,治理医药购销商业贿赂规定,治理“开单提成”和收受“红包”、“回扣”的规定,设备

1采购和工程建设监督规定,办证服务制度,处方点评和“阳光用药”规定,医德考评制度,规范医疗和收费行为的规定,临床路径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医疗纠纷投诉制度,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纠风工作责任制度,权力运行和重点岗位监督轮岗制度等等。通过学习,提高落实制度的执行力,更好地推进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惩防体系建设,构筑拒腐防线,在政治上保证医疗卫生队伍人员稳定和安全。同时,要结合学习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内容,充分利用卫生系统和本单位的反面典型案例,认真查找反腐倡廉制度薄弱环节。最近省纠风办制作了《广东省纠风工作专题暗访片》,揭露了个别地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问题,医院要认真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举一反三进行反思。要强化制度教育学习,提高全院干部职工学习制度、了解制度、崇尚制度、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自觉性。

三、要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力求抓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教育学习的有效性

要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检验纪律教育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突出教育重点,针对近年来医疗卫生系统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分析教育学习的薄弱环节,充分认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紧紧围绕今年纪律教育的主题,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充分运用“靶向疗法”,解决医院在党风、政风、行风和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要做到“六查看”:一是查看服务态度好不好,工作效率快不快,医疗收费高不高;二是查看药品、耗材、设备采购是否规范,权力运行是否受到监督,院务是否公开,患者投诉如何处理;三是查看“红包”收不收,“回扣”拿不拿,“开单提成”有没有;四是查看处方点评如何实施,“阳光用药”如何操作,临床路径是否遵守,有无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行为;五是查看医德考评制度是否坚持,纠风责任制是否落实,举报投诉是否及时处理,重点岗位是否定期轮岗;六是查看问题查找准不准,制度落实到不到位,解决的措施办法是否得当。同时,要通过教育学习活动,实实在在解决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为医疗卫生系统创造一个思想作风正、工作作风实、廉洁勤政的好氛围。

四、发挥正面典型榜样的教育,增强教育学习说服力,扩大教育宣传影响面

注重拓宽纪律教育学习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卫生系统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教育学习说服力,扩大教育宣传影响面,认真落实今年5月省卫生厅、省纠风办联合印发的《向高州市人民医院学习的决定》,广泛开展向高州市人民医院学习的活动,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增强教育感染力。高州市人民医院较好地处理了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问题,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社会信誉。院长钟焕清始终把维护病人群众的利益作为医院医疗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一整套实用、好用、管用的制度和纪律,为病人造就一个“用药合理、费用透明”的就医环境。把学习高州市人民医院作为纪律教育学习月的一项具体行动,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注重从点滴做起,从廉洁从医制度规范做起,在医院走廊过道或服务台的显眼处公布举报电话,张贴禁止收受“红包”拿取“回扣”警示语和服务承诺,将廉政文化学习具体化,使纪律教育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五、工作要求

1、医院“一把手”是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与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存在问题的整改,促进医院行业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力。

2、加强领导,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教育活动扎实进行。重点抓好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药品、医疗器械、医用材料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以及收受“红包”等问题。

3、加强检查和督导,防止学习教育流于形式,保证学习教育活动扎实进行,收到明显成效。

二0一0年七月二十日

下载法律纪律教育工作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纪律教育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律教育(合集)

    纪律教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四有"人......

    纪律教育讨论稿(合集)

    纪律教育讨论发言材料 作为一名刚刚正式加入党组织的新党员,我通过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学习教育,我深入思考了“纪律要求什么、约束什么?我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以下是......

    纪律教育材料

    纪律教育材料: 深入学习王瑛同志先进事迹 王瑛同志是“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十大标兵”,是优秀纪检监察干部代表。她始终牢记宗旨,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始终坚持原则,对腐败分子和消......

    浅谈纪律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纪律是集体的外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灵魂和集体的信念。”他告诉我们,纪律对集体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知其重要,而不知如何教育。是......

    2012纪律教育稿

    教育主题:“理想与奋斗,纪律与习惯,觉醒与冲刺”有一种力量叫理想,有一种思想叫仁爱,有一种风范叫儒雅,有一种谈吐叫文明。拥有理想拒绝平庸,怀抱仁爱,摒弃仇恨,身显儒雅,鄙视庸俗,举止......

    纪律教育(最终定稿)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命运”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习惯是人们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

    法律年度工作计划合集(精选合集)

    法律年度工作计划合集7篇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一份计划了。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法律年度工作计划7篇......

    法律年度工作计划合集[精选合集]

    法律年度工作计划合集八篇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律年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