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

时间:2019-05-13 00: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

第一篇:人教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第十二全册教材解读

本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为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到五年级下册为止,学生累计认字3 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故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高年段前三册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读变调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本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6.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7.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8.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10.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11.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1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4.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15.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16.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1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18.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19.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0.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21.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22.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3.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4.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25.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6.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27.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28.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9.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0.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31.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中的主要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1.精读课文的教学(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体会如何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还可以适当想一想如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侧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本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6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本册明确安排的“小练笔”在第五组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本册还多次在课文之后安排学生动笔的练习,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迁移到习作中,更能使动笔成为学习的一种常态,成为学生的一个习惯。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练笔安排,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学生进行练笔,但切忌拔高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这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七)“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十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组中安排的古诗词,是为了体现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而设计的,提供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利用自己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能力来独立学习。因此,这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八)“综合复习”的使用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综合复习”,这既是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些复习的材料,更是为了向老师提示一种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做那些脱离听说读写实际的单项的题目。“综合复习”提示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是: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既然是复习,就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学自练、自测自评,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具体使用办法可参考后面的“„综合复习‟使用说明及练习提示”。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13—15课时 第二单元:10—12课时 第三单元:12—14课时 第四单元:14—15课时 第五单元11—13课时 第六单元:10—14课时

第二篇:人教课标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解读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上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三、教材主要特点

(一)主题设置灵活多样,编排形式又有创新

在努力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谐统一的前提下,设置专题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例如,“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主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再如,《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四篇课文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有的是根据名著改编的,有的则是从名著中节选的。设置这个专题,不仅仅是为了读这几篇课文,而且是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又如,“作家笔下的人”,收入的是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人的精彩文章或片段,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揣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由三个片断组成:分别是节自《小兵张嘎》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红楼梦》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种用片断集成编制课文的作法,是一种新尝试。其中的每个片断篇幅短小,易于阅读,便于借鉴,而它形成的合力──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难以及的。本册还编排了一组专门用于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走进信息世界”,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与其他单元截然不同,类似于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编排这个单元意在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信息对于现代人学习、生活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学习搜集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总之,本册的专题设置和单元组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有语文味儿,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文系统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学语文、学做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选编的新课文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教材选编了一大批新课文:有表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丝绸之路》,有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精神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充满生活情趣,再现多彩童年生活的《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有展现多姿多彩异域风情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编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编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给学生利用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重视爱国主度、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课文的选编上,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如,在“走进西部”这组里,编者精心选择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祖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习热爱祖国的感情,还可以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在“他们让我感动”这组里,学生可以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国际主义情谊;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还能体会到一个普通的孩子爱他人的那颗金子般的心。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桥》,这些课文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做热爱祖国、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1)文言文。在第三组“语言的艺术”里,本册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适宜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作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

(2)近代白话文。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安排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意思与现在不一样。如,“已后”就是“以后”,“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教师应当相应地进行一些解释。(3)剧本。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肢本。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剧本的基本我生是由戏剧的综合性和舞台性所决定的,人物、剧情、场景要高度集中,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的特点是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布景等,然后着重写人物对话。剧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这是剧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半截蜡烛》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国军巧妙斗争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学生不仅能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而且能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4)相声。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则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是以对话(包括叙述、评论、介绍、争辩、摸拟)的形式,抖包袱的手段来表现一定的主题。相声要引人发笑,就必须运用一些手法,把许多矛盾集中起来,组织在一起,通过对比、夸张及反复强调,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一般说来,相声的语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通俗易懂、明快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第三组的《打电话》是一段对口相声,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说话啰唆的人物形象,让人在捧腹中受到教益。

4.拓宽课文系统,编制“资料袋”“阅读链接”“课外书屋”“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以丰富语言学习内容。

“资料袋”是为了方便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料。如,在《丝绸之路》课后,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简单介绍;在《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简单介绍了林海音和《城南旧事》;在《将相和》课后,简介了《史记》及其作者;在《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分别介绍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相关内容。“阅读链接”是在某此精读课文之后,链接相关作品,体现拓展阅读的思想。如,在《白杨》一课之后,让学生阅读艾青的诗《帐篷》;在《威尼斯的小艇》之后,提供乔治·桑写的《威尼斯之夜》让学生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根据教学设计灵活处理。此外,在单元之后的“回顾·拓展”中,还编入了“日积月累”“成语故事”“课外书屋”。“日积月累”引导学生读背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成语等,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成语故事”本册编入的是《程门立雪》和《入木三分》,通过阅读,了解成语的出处,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课外书屋》是根据《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设置的推荐好书的栏目。上述内容应视为课文系统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利用。

(二)精心设计导学和练习系统,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l.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益。例如,第三组“语言的艺术”,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口语交际”则练习劝说别人,注意说话得体:另外就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辩论,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习作”是练习写发言稿,发言稿要根据需要,符合情境。在“交流平台”中则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明白、简练、得体地进行表达。

2.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如,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草原》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弦在表达上的效果;《再见了,亲人》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型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如,抓住重点旬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威尼斯的小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戚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题目在“有点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下面加点。)如,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注意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将相和》课后有个题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如,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武松打虎》一课之后安排了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如,引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园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在《草船借箭》课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又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的方法。《人物描写一组》课后。提示学生:“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个片段中找一找,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组,集中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展示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感受和领悟读写方法两个方面,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编者有意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以体现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其中涉及口语交际的有:表达要清楚、明白、得体。涉及阅读理解的有: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了解剧本和相声的特点: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交流自己印象深的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涉及写法的有: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等。

一些单元交流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如,“儿童生活”这一组,可以交流对课文内容方面的感受,可以交流对课文写作方法的体会,也可以交流在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每次只作简单提示,怎样深入下去,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加以引导。有的交流内容可以相对集中。如,“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语题集中在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上。这样的编排,是希望学生在大量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能围绕某一方面,进行小结、归纳和提升。此外,在本册最后一组的“交流平台”里,还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结的基础上,交流本学期学习语文的收获,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如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获得了哪些语文能力,习得了哪些学习方法,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以“交流平台”为凭借,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一个单元读写重点的梳理,又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引导下,学习如能长期坚持在反思的基础上交流学习的收获,语文学习必有长进。

4.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需要,“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讲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更全面,兼顾交际和独白两个方面,难度也有所提高。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3)材料作文。安排了两次。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练习,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此外,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定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例如,“口语交际·习作四”,从一则电视公益广告引出话题,启发学生回忆并讲述令自己感动的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写下来。又如,“口语交际·习作八”,让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写。

(四)单设“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策划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分步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相关资料,使那些师生自己搜集资料有困难的地区、学校,也能读到“保底”的材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提供研分报告的实例,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本单元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学习的专题和的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步聚、学习成果的呈现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各单元教材简说

第一组:走进西部

编写意图

(1)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历史文化,昔日的繁荣辉煌,今日正在开发)。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4)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以及借物喻人的写法。1.草原──美丽的西部

(1)感情朗读,培养语感,读出西部的景美和蒙汉人民的情深

(2)找出重点句,体会草原的景色美,蒙汉人民的情谊深,文章的语言美。(3)了解景、事、情交融的写法。(4)积累语言。

2.丝绸之路──昔日辉煌的西部

一读,抒情背景(教师可结合“资料袋”及教参“相关链接”作简单介绍),疏通文句。二读,搞清讲了哪些主要内容(粗知大意)。三读,结合课文,联系按集到资料谈感受。3.白杨(建设与奉献青春的西部)

初读理清线索,读读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和课文末句等语句,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感受连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又读,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练习读出感情,摘抄语句。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开发的西部

(1)师生交流、老师简介有关西部大开发,特别是有关青藏铁路的情况(“感动中国”集体,可用示意图)。

(2)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句,进行讨论。

(3)再读课文,了解学生的疑问,教师梳理后,逐一读文、讨论解决(制服冻土层──不怕恶劣天气──改变缺氧难题)。

(4)补充阅读,了解谈铁路新进展。口语交际·习作一

口语交际:内容──策划一次活动;形式──讨论(1)和谁手拉手?(2)怎么联系?(3)开展哪些活动?

──对象可以是远方的,也可以是邻近的;可以是乡村的,也可以是城镇的。习作:写信──说出打算,提出活动的建议; 注意书信、信封的书写格式。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1)交流对西部的认认,激发对西部的热爱。

(2)交流学习《草原》这《白杨》在读写上的收获,鼓励尝试运用景、事、情交融以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不求甚解。

趣味语文 读背《出塞》,体会由诗变成词的妙趣。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编写意图

(1)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童年生活,更好地享受童年生活。(2)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

(3)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感受。(4)丰富语言积累。5.古诗词三首

(1)理解诗句,大体把握诗意,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与美好。(2)学习利用注释,借且字词典,联系上下句,理解词句。(3)读诗词,想画面,练习将诗词改写成短文。

(4)背诵课文,默写《牧童》,丰富语言积累,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6.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课是作者为《城南旧事》写的序,可以结合“资料袋”,可播放电影有关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读,交流知道课文都写了什么。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梳理,知道都是围绕骆驼队写的,写了怎么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挂的铃铛,怎样想为骆驼剪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再读,抓住重点句,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领悟围绕对骆驼队的加快,表达真情实感的写法。

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课文,准确表达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部分,抄写喜欢的语句。

有条件的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或观看同名电影。7.祖父的园子

和《火烧去》一样,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由读懂写了什么,到读出“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自由、快乐、幸福,特别要毛出那心灵自由的快乐,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在交流的时候,可以交流读懂了什么,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可以交流是怎样有感情诵读的,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读读感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呼兰河传》读一读。

8.童年的发现

这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夙的课文,探究、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方面。这各创造精神从小就要培养。

要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了什么──胚胎发育的过程;还要通过读书交流,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从而认识到,“我”童年时有这样的发现,是和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分不开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这样的精神由不知到知,由了解到羡慕、向往,激发学生向“我”学习。

作者语言幽默。要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我”对自己的发现感到的自豪,读出“我”对探究、发现的执着,读出被老师误解的那小小的愤懑。

课文中有一些语句值的深深体会,如,末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它讲出了科学发表过程的一些实际情况;它又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误解自己这件事的看法。印象是说,谁让自己有如此重大发现呢!被轰出教室就不足为奇了。像这样的句子很值得找出来,引导学生谈谈各自的理解。

课文读熟了,“我”的发现以及“我”是怎样发现的搞清楚了,重点语句理解了,再来交流对作者的印象,这时谈比较容易讲到点子上。

9.儿童诗两首

这是作家高洪波写的两首儿童诗。作为略读课文,一要反复地读,直到读出点味道来;二要结合着一遍遍地读,穿插着谈谈读懂了哪些内容,自己有什么感受,觉得哪些诗句写的好等等。儿童是天生的故事大王、小诗人。在对儿童诗的特点领悟一二(如,有神奇的想象,语言清新活泼)之后,不妨鼓励学生尝试写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习作二

口语交际:内容──童年故事;形式──讲述与评议 要讲真事、趣事、难忘的事,说清楚,说具体,有感情。

习作:看

《小球门手》作文,也可以写童年趣事。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真情实感。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侧重交流怎样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出几点来。如,要入情入境地读;要一边读,一边浮现画;要抓住重点句、段,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唤起相似的情感。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编写意图

(1)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3)积累优美在语文,以不断丰富息的语言,并学习用得全的语言进行表达。(4)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10.杨氏之子

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育读,篝火狐鸣和背诵。育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和讨论。11.晏子使楚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教学可以这样安排:初读课文,了解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再谈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并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其应答的机智、绝妙。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从语言透出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并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最后还可以阅读、思考: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的,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如学生感兴趣,还可以编演本剧。12.半截蜡烛

这是一个短小的独幕剧剧本。读剧本一要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三要了解剧本这种体裁的特点──用角色对话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以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穿插布景以及人物动作、神情等的提示语。剧本不大适合全文朗读,更适合在熟悉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表演。

13.打电话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名段。编进剧本、相声、意在丰富课文的样式,服务于“语言的艺术”的专题。相声本子,不适宜朗读,宜于浏览。可先浏览全文,搞清楚这段相声讲的是什么事,针贬的是什么人。而后,两人一组分角色读一读,一来熟悉一下语言,二来体会一下相声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接下来,还可以结对练说,并推举代表在班上说个片断。

有条件的,还可以找来经典相声段子的录音、录像、听一听,看一看,进一步感受相声的语言特点。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穿插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与情况交流。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以保证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并为展示、交流作好准备。

口语交际·习作三

口语交际:就看不下去的人或事进行劝说。先要拓宽思路,交流打算劝说什么人、什么事。再就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事练习劝说,并在劝说的过程中互相提建议,使劝说更能以理服人,语言组织得更好,更有实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荐代表在班上模拟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议。

习作三:写发言稿。先要想清楚是在什么场合发言,为了什么而发言。再根据需要、对象和场合,写一份发言稿。要做到对象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啧。写好后,在小组内读读,改改。再推荐代表当众发言。

回顾·拓展三

交流平台:围绕“语言的艺术”这一话题,可主学习课文的体会,可以交流对剧本、相声这两种文学形式的了解,可以交流平时听到、看到的或自己经历的语言简练、得体、应答巧妙的事例,也可以交流反面的事例,还可以读读如何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建议。

展示台:借此进行综合性学习的交流展示。要紧扣“语言的艺术”这一专题,可以表演相声、快板、小品、课本剧,可以介绍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做法、收获、体会,可以展示学习成果,如想着的习作、墙报、手抄报„„教师要鼓励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对其学习成果给予肯定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编写意图

本组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本组课文,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威逼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要在阅读中继续训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叙事、抒怀的一些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采访等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本组有些课文,如《金色的鱼钓》《梦想的力量》篇幅较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14.再见了,亲人

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

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15.金色的鱼钩

这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是教学的重点。本着熟读课文,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第一遍读,可以给学生七八分钟,让他们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后,就主要内容和不懂的地方做一点讨论、交流。第二遍计民,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并作一点简单的批注。而后,再进行短暂的交流:哪些地方最令我感动?为什么令我感动?第三遍读,注意老班长的动作、语言、神态,思考:为什么说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引导学生学习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境界,崇高的革命精神。复述故事,根据情况,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16.桥

这是一篇小小说。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小说塑造的老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初读课文,先交流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并作批注,然后交流: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在头脑中树立起老支书的高大形象。

进一步细读课文,画出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表达上有所发现。如,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又如,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先练,给人急促悲壮之感。

17.梦想的力量

这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内容。

可以从解题入手。交流看到课题想到的:梦想是什么?梦想实现了没有?“梦想的力量”怎么理解?而后限定时间(如,五分钟)速读课文,回答:小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通过自读自悟,粗知大意。再读课文,查查批批,交流:瑞思的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筹到70元,能买一个水泵──筹到2000元,能挖一口井──筹到买钻井的钱──成立“瑞恩的井”基金会,为非洲8个国家打了30口水井。三读课文,由瑞恩联系到自己,说说、写写读后的体会。

口语交际·习作四

内容──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形式──讲故事;

可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入手,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拓宽交流的内容。而后,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想讲什么故事。教师相机点拨,可以从自己、周围想到其他人;可以从自己经历的,想到的听到看到的,鼓励讲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以及其他熟悉的人身上的感人的事。这些事讲起来亲切、自然,更具教育意义。在打开交流的面之后,可以和同位或在小组中简单说说自己要讲的故事,听听同学的建议,而后再自己练说。最后,可推选代表在全班讲述,同学进行评议。

在口述的基础上,由述到作,写故事。师生共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力争不少于400字。鼓励尝试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词、写人的方法。在学生起草过程中,教师要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还可以用实例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

回顾·拓展四

这次交流的重点是记事写人的表达方法。可以先回顾,交流《再见了,亲人》和《桥》这两篇精读课文突出的表达方法;再联系前面学过 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如,《冬阳·童年·骆驼队》《晏子使楚》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些归纳、小结。如,要有一定顺序,先叙事后抒情,把抒发情感含在傻事之中,进行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等。

成语故事:意在了解一些成语的出处,积淀中华优秀文化。通过阅读,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进而懂得“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别人听,读更多的成语故事。

五、教学建议

(一)依纲扣本,熟悉教学目标,了解编辑意图,一个学期的教学都是为着实现本同教学目标的。

(二)整组备课,整组设计,整组教学。

要有整合的思想。语文知识的掌握,读写训练重点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形成,要整组教学完成。要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与交流平台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读写教学与本组训练点的联系。也可对一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组,目的是使教学更加省时,高效。

(三)识字、写字教学(在讲论教学时提的不多,但要重视

识字主要靠自学,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写字仍重视,既要写单个字,又要写词语。要适当提高写字建设,培养听记能力(由词到句到写)

(四)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境,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正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续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

(1)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2)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3)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五)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六)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4.加强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七)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单元,要抓布置;活动过程中的交流──交流做法(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名人演讲、趣联名谚;写提示语、广告词);活动后的展示,评议。

2.大综合单元

第一板块: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感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活动方式是搜集资料,阅读(包括收上提供的和同学们搜集的)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主要活动方式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发表交流。

特点:任务驱动,会作探究。重点抓以下环节:(1)制订计划。

(2)就第一板块进行交流。

(3)阅读例文,了解研究报告的写法。

(4)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的跟踪辅导(研究问题的确定;资料的获取与筛选;形成观点;得出结论„„)。

(5)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来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情,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创设与学生生活相似的情景,接近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索、感受、体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他们来说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难点:

抓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学习流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桃花心木”之形

1、课件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有句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读了这句话总在想,为什么把树和人放在一起说呢?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生谈体会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台湾作家林清玄写树的散文,它不但有一个很美的名字,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出示课题:桃花心木)一起读读课题。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图片,介绍:这就是桃花心木。

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 了解桃花心木。

3、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呢? 速读课文,请画出有关的词句。(出示句子:桃花心木„„树林)再读一读这句话, 感受它的高、直、美。(自由练, 指名读。)【设计意图】: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并与课文紧紧相连,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感悟“种树”之奇

(一)如此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渐渐长成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种树”,体会作者感受

桃花心木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作者从种树人插秧开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谜团。

1、谜团一:“奇怪的是…” 奇怪的是什么?

2、谜团二:“越来越奇怪” 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谜团三:“更奇怪的是” 更奇怪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沿着“我”心理感受的变化这条线索,即:“奇怪——更奇怪——越来越奇怪”,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来阅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5、抓住“起先”、“后来”、“忍不住”等关键词语,读出作者的思考,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矛盾的心理。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生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精读细品, 感悟树木生长的“不确定”。

1、作者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困惑,想象一下,当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作者困扰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

(生:开始平静,渐渐的会寝食难安,焦急、焦躁不安)

这种感受实在难以忍受,终于,作者再也忍不住了,当作者见到种树人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问:(学生接读:“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用上“像放连珠炮一样;一股脑儿”再进行接读练习,把所有的疑问一气说出来,释放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惑情绪。

2、默读课文12、1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想想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种树人为什么要将种树和种菜、种稻子作比较?

课件出示: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1)什么是“百年”?

(2)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悠远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而你又要面对些什么?

课件出示:如果我每天不来浇水,每天浇水不定时,也不定量,树苗就会。发挥想象,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抓“百年”一词,在“种树”和“育人”之间建立联系,在“形”与“理”之间搭建“情”的桥梁,为感悟人生历程中的“不确定”做好铺垫。

3、分角色问读课文11—13自然段及相关语段,加深感悟。问:种桃花心木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问:我明白了,原来你这样做,原因是——

【设计意图】安排分角色问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走进文本,师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真正达到阅读的理想境界。

四、悟情明理, 顿悟人生历程中的“不确定”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 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1、读这段话,看看你有没有新的感受?(1)说说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2)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2、教师引导归纳:

这是令“我”顿悟的一番话,使“我”由“奇怪”而恍然大悟;这是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我”体会到种树人的用心良苦;这是意味深长的一番话,使“我”想到:这仅仅是在说树的生长吗?不!种树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这是使“我”深受感动的一番话,我会这样说——(生齐读第14自然段)【设计意图】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并且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与文字的内蕴进行碰撞,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五、总结谈话,等待深层次品味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桃花心木——一种特别的树,种树者——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人,但他们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下节课让我们再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六、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奇怪种树人——无规律、量不定

(树)(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实施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实施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

赵国华

【前言:六年级语文教学——我用什么来爱你?】

教什么?——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用什么教?——依托教材,拓展资源,对话 交流

提升

怎样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到什么程度?——达到课标要求

教什么?——如何研读教材?

一、通读教材,整体把握。(不像第十册的思路清晰、有条理。感觉没框架,但琐碎的内容却很多。好好修改一下。)

1.读课文——明育人价值

2.读课后练习——明教学要求 第一、二单元课后练习分析(部分)

《三亚落日》

练习3:品味一下带点词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情感。

《烟台的海》

练习2: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练习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卢沟桥烽火》

练习2: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教学要求判断:

体会词语、句子、句群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强化语境意识

第二单元练习分析(部分)(前面是一二单元,现在又是第二单元,不重复吗?)

《半截蜡烛》练习3: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

找描写人物“外表”的词句(走入文本创设的具体情景)——揣摩人物的“内心”(揣摩文本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信息)——再现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运用恰当的方式再现情景)《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练习3: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再写下来。

揣摩人物“内心”(依据文本已经提供的大量信息,对聂将军与美穗子的内心情感有了具体的感悟)——再现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教学要求判断:

1.进一步练习并掌握从人物外表体验人物内心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体会词语、句子、句群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的方法。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强化篇章意识 第三、五单元练习分析(第四单元和后面几个单元呢?)

《三打白骨精》练习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关注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从带点词语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由特定场合、背景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天游峰的扫路人》练习3: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收集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已具备一定的表情达意的方法体系和策略支撑,了解从人物的外表中能够感受了人物的内心,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重组,进而产生新的“意象”(此时的意象相对模糊)——能选用合适的语汇来概括人物形象(这是一个抽象的提炼过程,需要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的共时投入)教学要求判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会感受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现人物形象。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强化篇章意识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强化结构意识

二、教学建议

1、六年级语文教学——我们做什么?(这和前面第一部分内容是不是重复了?)

明确年段目标,提升阅读品性——从“语文” 逐渐走向“文学”

体会词语、句子、句群的感情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强化语境意识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强化篇章意识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强化结构意识

立足长远,让孩子养成读经典的习惯和能力——强化经典意识 指导二次选材,提升写作能力——从“习作”逐渐走向“写作”

文通句顺

选材立意

修辞手法

谋篇布局

写作技巧

关注生活世界,提升认知情感——从“自然情感”逐渐走向“社会情感”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关注新闻时事;

注重主题拓展延伸;

规划专项训练,提升结构认知——从”散点”走向”聚焦”

梳理小学阶段学生必须养成的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文化视野)

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形成性测试的一体化设计 着眼小初衔接,提升应试素养——从”被动”走向”主动”

越来越高的课程要求——质量的生命线。

专项训练与作业点评的有机融通

反复变化的考核方式——变化的风景线。

全面的教学内容选择——我们的地平线。以不变应万变!

补充:语文“十大能力”

朗读能力(语调、停顿、重音、情感基调)背诵能力(不错、不漏、不倒、不破)复述能力(简单、详细、创造)理解能力(篇章、句段、词语)分析能力(概念、判断、推理)概括能力(主旨、段意、写法)检索能力(目标语、准确搜索)表达能力(准确、清晰、丰富)赏析能力(理解、角度、表达)

写作能力(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

——上海特级教师单云德 补充:语文知识:

小学里面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体知识。(涵盖面较广,如标点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鉴赏、语文基本文体知识„„)语文能力:

A、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节意、段意、故事梗概、全文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顺序„„)B、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善于寻找文本信息,立足于人物言行、环境、矛盾冲突等分析人物形象)C、解读人物内心的能力(善于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同时善于结合具体的情境想象人物言行、心理)

D、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善于从表达的思想情感、描摹的人物形象、句子的表达作用等方面来解读句子的含义)

E、挖掘思想情感的能力(读出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F、剪裁立意的能力(如何从生活中选材,并根据主题对所选材料进行和离剪辑的能力)G、谋篇布局的能力(内容的安排组合)

2、阅读怎样教?——阅读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牢固树立“结构意识”。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方法结构

2、逐步增强“文体意识”。

叙事性文章——实现由简单记叙文到复杂记叙文的阅读,从复杂记叙文的阅读到小说、散文的阅读,以实现小学和初中的有效衔接。(人物、情节、背景、矛盾冲突等)

说明性文章——学会阅读浅显的说明文、说理文,并能了解并逐步掌握说明和说理的基本方法。诗歌——初步感受中国诗歌虚实相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的特点,从而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3、始终不忘“整体意识”。

将上面所述的结构分解到各个单元,每篇课文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不至于产生“割裂”现象。

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平时测验、毕业总复习等进行一体化设计。

3、“练习”怎样教?——给“练习”一些生活和文化气息 【一】、适度补充课程资源

练习1(语文与生活——关于”拟人”手法的认识与简单运用)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鲁彦《听潮》)

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体会到了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了吗?(这一环节主要达成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句段所描摹的景色;二是通过这种描摹,让学生在此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练习1(诵读与积累——有关“冬”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图呢?请结合《沁园春

雪》来说一说。★你从这首词中还读出了哪些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一方面感受这首词中描写到的雪景,另一方面初步鉴赏这首词的意韵。)

【二】、适时渗透历史文化

练习2(语文与生活——关于古代的农具)

乡村田园诗的补充——感受古代诗人的乡土情怀 农耕文化的讲解——感受农耕文明的发达

练习3(语文与生活——关于《红楼梦》中”笑”的描写)关注动作——感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动词运用”的精妙 关注神态——感知中国古代社会主仆不同,长幼有异的礼教 引导比较——感知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 练习7(语文与生活——《论语》)理解背诵——达成基本性教学目标 积累运用——达成发展性教学目标 拓展记忆——达成开放性教学目标 【三】、适当结合现实生活

练习5(语文与生活——关于招牌、店名和商品分类)

招牌——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走在街头,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然后根据招牌说说它们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

店名——明白超市是什么性质的商业机构,然后根据地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给起个有意思而又新颖的店名(关注“谈谈你的创意”这一要求)

商品分类——一种逻辑思维和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

4、“习作”怎样教?----情动而辞发

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最头疼的一项工作便是作文教学——部分学生确实不会写作文,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能看到学生愁眉苦脸,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感情可发,在老师的强硬规定下,他们只好不情愿地挤出一篇味同嚼蜡的“陈芝麻烂谷子”。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是作文远离学生生活,是作文缺少情感的碰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节课注重让孩子们通过课前搜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阅读迁移,习得写作方法,并通过情感的碰撞,激发习作的激情。

如在指导习作七:写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首先我先说:同学们,当小学的生活从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时,当我们的感情负载得重重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同学间师生间分别的一刻了。请欣赏Flash动画《恋恋同学情》。

然后我接着一步步引导:同学们,欣赏了这样一段情感真挚的动画,你想对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说一句什么话呢?

随即我就尝试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的导入,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地让孩子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感受师生间,生生间的不舍。并通过说话联系,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真挚的情感,产生心灵的碰撞。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让他们文思如泉涌动,我在背景音乐《送别》深情地激活学生的记忆:同学们,当我们读着《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当《送别》的曲调响起时,多少往事一一涌上心头:第一天踏进校门,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第一声同学们好在我们耳畔响起,昨天的往事历历 在目。今天,在我们即将毕业,告别母校,告别老师、同学时,你一定有许多心理话要对他们说吧,下面,我们就来写一篇话别作文——《话别——写给××》。

这样学生一定会想起很多往事,并积极的表达自己对同学的感激、留恋等等。其实,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这堂课中,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我对六年师生生活的每一份感悟,用我的语言、我的动作、我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并在音乐的渲染下,带动孩子很快进入角色,产生不舍、依恋之情,并自然揭示课题。

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是需要。

当然也有重在之重,那就是读和写。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也可以给课文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也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你看到扫路人这么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你会用怎样的笔触表达对他的敬爱;看到夹竹桃这样坚韧,你会想到哪些人和事;孔子用质朴的语言告诉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你能不能搜集资料写一篇《我所了解的孔子》等。

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读物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积累。积累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途径。儿童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背诵的东西将会经久不忘,而且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而背诵积累阅读是重要组成部分。积累的内容有字词、成语、句段,还包括课外的积累。

积累要分层要求,有的要求学生不差一字地精背,如古诗,成语,有的则可以精背和略背相结合,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要求还包括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千万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能也没法用一

三、我在“阅读教学”中是怎样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以第一单元为例)(课例过多、精简一些。)

1、单元主题 壮丽山河

2、文章体裁 诗歌 散文

3、文本内容、形式与教学建议 《长江之歌》

这首诗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在歌词作者的眼中,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鉴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掌握好虚实相间的这个特点,不宜对诗歌进行“肢解”,而应从整体着手,让学生从历史和地域的跨度中我去感受“长江”,进而感受“长江精神”。

二是应准确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对于这首诗,尤其是第二小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从自然景观(宏伟、壮观)——客观作用(沿岸城市的崛起)——巨人形象(力量无穷、永葆活力)——“长江精神”(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断奋斗,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

三是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中应创设好氛围,让学生“潜心会文”,再结合自己自主搜集的资料,去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通过语言和思维训练,真正领会了“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三亚落日》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第二自然段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第三、四、五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是对这篇文章的最好诠释。作者对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的赞美和喜爱,渗透在字里行间。不管是精妙的比喻,还是生动的拟人,无不呈现着大自然景色的奇妙与瑰丽,而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留恋与惊叹的情感也随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而跃然纸上。

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本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再反复吟诵中不断激活学生的原有表象,并积淀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二、以课后“练习三”为起点,在引导学生感悟“担心”和“生怕”两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文中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逐渐走入文本语言为读者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三、加强读写结合。通过此文的学习,帮助孩子积累“自然物象”的“具体影像”,并尝试采用本文的写作手法描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烟台的海》

这是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有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既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而文章“人”“景”交融,交相辉映的构段方式,恰恰成为学生学习此文的最大难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在读景的同时读情”的能力,但是学生“在读景的同时读精神、读情怀”的能力却相对欠缺。特别是如何通过全文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小节的含义,这已经成为了本课教学时的最大难点。

鉴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读景的同时要“悟景”,悟出独特景致中的“情怀”和“精神”。也就是说此文的教学,落点在“读景”,而制高点是在“悟景”。2)、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文中大量出现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展开“悟景”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画面感,将语句具象化。只有具象化的东西才能打动人。当然这中间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它们在丰富的想象中不断丰满头脑中的景。

3)、要在“景”和“人”之间架起感悟的桥梁。“人”的活动应该始终置身于特定的环境和画面之中。做到悟景时不离人,读人时不离景。《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写的一篇游记。读来似乎在听一位长者和你娓娓道来,平和而又深情地讲述和你讲述他在1958年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篇游记散文没有生涩的词句,有的只是蕴含在朴素平实的语言中的那丝淡淡的情愫——一种对自然的陶醉,一种“心融于景”的清新。

对于学生来说,平时较少在课本中读到散文,尽管他们平时也有过许许多多的游览经历,但是他们还没能较好地驾驭这类文体。因此,本文为学生对游记的认知、感悟、写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例子。那么这样一篇课文究竟能给我们的学生怎样的滋养呢?

1)、进行审美指导,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区分这篇文章和本单元中的前两篇课文的差异,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通过抓住关键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审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2)、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此文的学习让学生逐步领悟游记一般采用的写作顺序,并且通过课文例子的学习,初步感悟“在写所见、所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悟”的方法。

3)、走进名家,感受名家的作品魅力。课本中的许多文章为孩子走进名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以此文为载体,激起学生对名家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在课后开始主动阅读叶圣陶的作品。

4、单元整体教学建议:

1.提升学生“读景悟情”的能力——借助于比喻句、拟人句的鉴赏;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生动描写和直抒胸臆„„

一方面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文体知识、修辞、写作手法等(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句子或句群的思想、情感);

另一方面进行专项能力的提升——给予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抒情性语句和描写性语句在写景状物类文章中的作用)

2.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丰富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一标签式的主题认知。

3.提升学生的表情达意能力——读写结合,让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者一篇文章。

1、长江之歌

这首诗虚实相间,充满诗情画意。在歌词作者的眼中,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相交融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鉴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掌握好虚实相间的这个特点,不宜对诗歌进行“肢解”,而应从整体着手,让学生从历史和地域的跨度中我去感受“长江”,进而感受“长江精神”。

二是应准确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对于这首诗,尤其是第二小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诗的内涵。从自然景观(宏伟、壮观)——客观作用(沿岸城市的崛起)——巨人形象(力量无穷、永葆活力)——“长江精神”(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断奋斗,从而推动时代的进步。

三是把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中应创设好氛围,让学生“潜心会文”,再结合自己自主搜集的资料,去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通过语言和思维训练,真正领会了“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歌曲导入 感受“长江”

1、欣赏歌曲: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这首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它似乎成了那个时代里每个人心中的旋律。播放《长江之歌》。

2、畅谈感受: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什么?(可以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歌词的韵味等各个方面畅谈自己的感受。只是初步了解一下学生预习的情况。)

3、介绍歌词创作背景(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下面资料中的相关内容)

4、揭示课题:长江之歌

5、理解课题:出示“歌”的释意: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颂扬。(请选择,并释题。)自主阅读 感知内容

1、提出学习要求:①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②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歌唱了长江的什么呢?用直线画出来诗中的词语。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

3、指名分小节朗读全诗。(主要目标是检查读通读顺的达成度,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把握)

4、引导交流:

①圈划的词语:(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或直接出示)以下词语: 丰采 气概 哺育 挽起 荡涤 回荡 灌溉 推动 源泉 情怀

②教师:如果要将这些词语进行重新的归类组合,你觉得有几种归类方法?再次认真阅读歌词,结合具体的内容,好好想一想。(这一分类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从词性的角度来分类的方法,同时也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初步感受到歌词中反复出现两次的句子的作用。)③再次交流词语分类,并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 A、以词性为分类依据:

丰采 气概 源泉 情怀(名词)

哺育 挽起 荡涤 回荡 灌溉 推动(动词)B、以诗歌的内容为依据: 源泉 情怀(概括内容)

丰采 气概 哺育 挽起 荡涤 回荡 灌溉 推动(具体方面)★教师在组织这个板块的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的语句。丰富认知 感受诗意

1、布置学习任务:从以上的词语中选择两到三个,联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或自己平时对长江的了解),想一想:这些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作者借助于这个词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可以安排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组讨论前应该提醒学生:小组内成员充分交流自己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和感悟;小组内成员在活动中可以共享信息(也就是学生实现收集到的资料)。

3、引导全班交流:(教师激趣:我们搜集那么多有关长江的信息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以我们今天要看谁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来说说他对某些词句的理解。)①丰采 气概

A、词典中的解释:

丰采——人的仪表举止(多指美好的)

气概——在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止或气势。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的源头是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长江源头充沛的雪水奔腾而下,这汩汩清泉是多么的美好——水意味着生命与活力。长江自青海省流经九省二市,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这一路上,穿峡谷,入洞庭,过平原。而有些地方由于较大的落差,造成江水汹涌澎湃。如长江三峡一带,是整个长江流域中江水最为汹涌的一段。这样汹涌的水流,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固有的磅礴气势。这一切让人感受到长江真的是无穷的源泉。②哺育 挽起 A、词典中的解释:

哺育——①喂养;②比喻培养 挽——拉

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长江为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们提供生活、工农业用水。而且长江东西横贯中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尽管地域辽阔,但是长江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了一起,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母亲的情怀。(“哺育”一词的理解应根据学生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江精神对两岸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感召。)

相机补充资料:长江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③荡涤 回荡 A、词典中的解释:

荡涤——洗涤。“涤”也是洗的意思。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就像长江之水从古至今,依然欢畅的流淌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似乎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然而,不管历史怎么变迁,常将永远有那份胸怀和气概洗去历史的尘埃,让长江两岸的人民始终在长江精神的感召下,向美好的未来奔去。这长江之水一路欢唱着“涛声”似乎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追求美好生活的雄壮激越的歌声。

教师相机补充苏轼的《赤壁怀古》,以加深学生对“巨浪荡涤着尘埃”的理解。④灌溉 推动 A、词典中的解释:

灌溉——把水送到田地中。磅礴——气势盛大。

B、词句意思的初步感悟: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纯洁的清流——表面指长江源头之水的清纯,喻指长江美好的精神。灌溉花的国土——表面指长江之水可以浇灌1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喻指长江精神可以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美。

磅礴的力量——表面指长江滚滚向前的水流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喻指在长江精神感召县的人民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迸发出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定能把祖国改革开放的事业干好菜,从而造就出祖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时代。备注

A、分列词句的理解只是为了清晰每一句话具体所指,但是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理解。因为诗歌是一个整体,句子与句子之间是相互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环节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思考,灵活调用以上资源。B、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对歌词的理解不可能如此深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的认知逐渐由“实”向“虚”发展,真正领悟歌词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渲染情感

1、教师激情: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江之歌》这首诗。同学们回家后围绕着某一句话畅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今天,我们首先来听一听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指名几位学生发言。)

2、通过你回家后的再次阅读,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或者有新的问题呢? 交流发现 丰厚情感

1、学生再次整理自己的新发现、新理解或新问题。(这个环节不能少,主要是让学生有一个整理思绪的时间,便于后续的交流活动。)

2、小组交流自我的新发现、新理解或新问题。小组讨论目标:

A、组内成员充分交流自我的发现、理解或疑惑;

B、组内成员利用集体智慧,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并形成组内共识。C、推选出发言代表(一至两名)

3、全班交流:(形式: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交流者讲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随机提问,而汇报者应力争回答好提问者的问题。)教师预设点如下:

关于“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的理解

长江就像一位母亲,为了她的子女在默默地无私奉献,她灌溉花的国土,它哺育各族人民。更重要的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更给人一种伟大的精神感召。这种长江精神成为了新时代中每个华夏子孙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力量源泉。关于“长江精神”的感悟和理解

长江不再仅仅是条河流,流的也不再仅仅是江水,你流的是一种文明,一种精神!这是“长江精神”——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她不断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开创新的篇章。关于“诗歌写作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A、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将全诗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长江精神的赞美之情。B、全诗运用第二人称,便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也显出了长江在作者心中的一种亲近感。C、诗歌采用工整的排比句式,读起来押韵、整齐、精炼,诗意隽永,充满感染力。深情诵读 升华情感

1、教师进一步激情: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才算是真的理解了。我想此时我们再次来欣赏《长江之歌》的演唱,内心会升腾起更加丰富的情感。(教师播放歌曲演唱:《长江之歌》)

2、练习感情朗读。(教师播放《长江之歌》的伴奏音乐,可以从网络下载)

3、指名感情朗读。

4、集体感情朗读。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两选一)

自由组合,集体朗诵《长江之歌》(朗诵形式和汇报时间由学生自己定)。给《长江之歌》重新填词。(可多人合作,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

2、三亚落日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是对这篇文章的最好诠释。作者对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的赞美和喜爱,渗透在字里行间。不管是精妙的比喻,还是生动的拟人,无不呈现着大自然景色的奇妙与瑰丽,而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留恋与惊叹的情感也随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而跃然纸上。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本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再反复吟诵中不断激活学生的原有表象,并积淀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二、以课后“练习三”为起点,在引导学生感悟“担心”和“生怕”两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逐渐感悟到文中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逐渐走入文本语言为读者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三、加强读写结合。通过此文的学习,帮助孩子积累“自然物象”的“具体影像”,并尝试采用本文的写作手法描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畅谈“各地风情”

1、寒假里,有同学出外旅游了吗?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的某地的风土人情?(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首先对“风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板书:“风情”,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我们也可以说成是“风情”。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是为了去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是为了去体味北国风情,而到海南则是为了去亲身体验特有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

3、在你的头脑中,热带风情是怎样的?(创设平台让学生交流印象中的热带风光)走进三亚 感受“热带风情”

1、教师简要介绍三亚:

2、在作者的眼中,三亚是怎样的地方呢?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在你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感悟。

3、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回检查,了解学情。

4、跟着课文,感受一次三亚,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引导学生对文中具体词句的赏析,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

①海天一色——“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从“融为一体”中感受到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相映,水天一色,给人十分和谐的感觉。)②白鸥低翔——“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掠过”一词描绘出了白鸥矫健轻盈的身姿,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海洋风情。“担心”既写出了作者对白鸥的喜爱,也表现出了海水之蓝,蓝得纯粹。)

③椰树挺秀——“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挺拔俊秀”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椰子树的外形之美。“碧玉般”则形象地写出了南国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植物的旺盛生命力。)

④细沙闪亮——“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玉屑银末”写出了三亚海滩的独特之美——沙细、纯净。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三亚海滩的无比赞美之情。

5、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6、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7、如果现在要你为三亚做一次旅游形象宣传,你准备怎样来介绍三亚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第二小节的描述,文中的插图和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

8、教师小结:清新的海风、湛蓝的海水、蔚蓝的天空、低翔的白鸥、挺秀的椰树、玉屑银末般的细沙,使每个来到三亚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热带风情。或许这就是三亚的魅力。难怪作者一开始就说——出示“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9、齐读第一小节

走进黄昏 初感“美妙绝伦”

1、对于三亚落日,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加以赞美。你能找出来吗?(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2、教师创设情境:在三亚看落日,是一件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因而此时在作者眼中,那以海、天为背景徐徐落下的太阳已经不仅仅是太阳了。它像什么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找一找,作者将即将落下的太阳分别比做了什么?

(“像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跳水员”)

3、教师引读相关内容:

①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学生接读

②时光悄悄地流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起了光芒,——学生接读 ③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学生接读

4、在这两段中,你有不理解的字词吗?(扫清文字障碍,为下节课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奠定基础)

赤朱丹彤——赤,稍浅的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的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朋——硕,大;无朋,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作业

1、看图写话: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2、围绕课文后面练习中的第三、四题进行预习,并将自己的阅读感悟或问题直接写在书中。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再感“诗情画意”

1、教师激情:昨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迷人的三亚,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集体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二小节。

2、过渡:文中说,在三亚看日出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音乐起)

赏析交流 感受“美妙绝伦”

1、教师引读:

①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学生接读

②时光悄悄地流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收敛起了光芒,——学生接读 ③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学生接读

2、引导学生思考:在昨天的预习的基础上,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想一想,在“太阳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这三个环节中,哪一个环节作者描写得最精彩?说说为什么?

3、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回,相机指导。

4、引导交流: ★“像孩童”

①读画面——“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这样的比喻,极力渲染了这样一幅画面: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仍然像中午那样富有生命力。它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烧红了天空,染红了大海,天地一片通红,这场面多么壮观、热烈。)

②读情味——从“快乐的孩童”、“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中可以感受到的作者对三亚落日的喜爱之情——喜爱它的动感和激情。文中讲“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其实是作者内心的喜悦为眼前的这一幅情景涂抹上了快乐的颜色。③表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小节。★“像红灯笼”

①读画面——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副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太阳收起了它那夺目的光芒,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涨溢出柔和的光与彩。这样的光与彩投映在硕大无朋的海面上。或许是留恋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它迟迟不肯落下去。

②读情味——A、太阳虽然慢慢下降,但仍然像孩子一样,把广阔无边的大海当成一张巨大的床,在上面又蹦又跳,玩得真开心啊!这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即将落日海平面的太阳 依然充满着活力,这是比起刚开始时的太阳,它更加柔和,更加与人亲近了。B、“生怕”一次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三亚落日的无限喜爱之情。

③表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四小节部分内容。★“像跳水员”

①读画面——此时,太阳像一位出色的跳水运动员,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②读情味——尽管在不经意间,太阳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然而直至它离开人们的那一瞬间,它依然是那样的洒脱(轻快、敏捷的弹跳),依然是那样的精彩。或许当它和大家说了声“再见”之后,人们依然会沉醉于这美妙绝伦的景致当中。

③表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四小节部分内容。说话练习升华情感

1、教师:三亚落日真是美妙绝伦。读完以后,我想每个人都像发自内心的赞美一下。请你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用“三亚落日,你 ”的格式来说一段话。

2、学生准备,教师对部分学生作指导。

3、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评点。(此时的评点应达成两个目标:一是肯定学生有创意的想象和表达;另一个是继续巩固上一环节的赏析成果,做到表达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4、推荐阅读《海上日出》和《繁星》。

可结合上个学年毕业考试,你作为评卷组长谈谈问题和感受,提醒今年六年级老师注意的内容。

第五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人教课标版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说明

六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老师已经使用过五年级教材,对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为了让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做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 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草虫的村落》《怀念母亲》《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伯牙绝弦》。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作为阅读材料,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关于“诗”的综合性学习中,对诗有一些感性认识。还在“回顾·拓展”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编写了“感受自然”专题。这一组中的课文,大多有别于一般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有的甚至有“物我两忘”之境。在第三学段安排这样一组课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设置了以“了解诗歌”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轻叩诗歌的大门”。另外,上承五年级上册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本册教材编排了第五组“初识鲁迅”。鲁迅既可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第六组除外)分为两个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如,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课例: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交流平台: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方法。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开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并将大综合“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在后半学期。本册大综合以了解诗歌为中心,“诗歌朗诵会”是主要活动之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特意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中选编了朗诵诗《中华少年》,朗诵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诗歌朗诵知识。“初识鲁迅”专题选编了《有的人》这首诗,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诵”的学习要求;本专题也放在了大综合专题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大综合中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流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延续五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册中“口语交际·习作”依然单列。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把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口语交际话题方面,有与专题内容相关的,也有意识地安排了指向技能的。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如,“珍惜资源”“身边的艺术”;与口语交际技能相关的,如,演讲、辩论、朗诵、劝阻。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有: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首先,对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给予提示、指导,或从生活实际谈起或从情境引入,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第一组,其中一个角度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教材提示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又如,第三组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教材注意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辩题,提示辩论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材还对辩论应当怎样进行给予了明确指导,有助于本次口语交际的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教材根据阶段性目标,注意明确要求。关于这一点,习作内容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具体地说:第一组结合本专题的读写点,突出了写“感受”的要求;第二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出“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作是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要求。如果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第三组,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对于“真情”“感动”“关爱”等主题的习作,前面有几册教材曾做过安排,本册教材就这类主题,要求学生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侧重点不同,难度相应地有了提高;第四组的看图作文,明确要求写出“理解和感受”;第五组的扩写,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第七组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八组则提示学习运用课文表达感受的方法。另外,与前几册一脉相承,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

另一次安排在第六组,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而后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搜集诗歌并进行整理、欣赏;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编诗集和进行诗歌知识竞赛。最后,提出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表现在: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小练笔、选做题的安排也注意引向生活。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中安排的读写训练点,都是从课文而来,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照应到以上内容。学习《少年闰土》,应当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还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规律,以方便学生在单元末进行交流。

本册教材中保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被编入了新的专题,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它们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三组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第二题: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又如,第七组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课后第三题:

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课后题有时候仅是一种引导,主动权应更多地留给教师,特别是留给学生。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可以归为一类,“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如,从课文中摘抄了“左冲右撞”一词,可以补充描写走路状态的词语“摇摇晃晃”“大步流星”等。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安排了3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有两种呈现方式。随课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在第二组,可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请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要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三个方面的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提供的阅读材料,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有从《诗经》中节选来的,有五言律诗、词、散曲,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它们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从这样一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活动之初最好加强计划性,把活动计划的落实与写活动总结结合起来,把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计划的落实纳入活动总结中,更为科学、合理。当然,活动总结也可以写其他的内容。

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除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外,教材中安排的资料袋、阅读链接、日积月累、课外书屋、展台台甚至插图,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

下载人教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课标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文学常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1、《学弈》选自《___孟子·告子__》。作者__孟子___,名_轲__,字__子舆___,战国邹国......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解读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编的《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调研测试卷(2011.1.6;50 分钟) 我能认真听、仔细看、用心写。 一、我能按(àn)韵(yùn)母(mǔ)顺(shùn)序(xù)填(tián)写。(4 分) ie—ei iu—ui 3.先填空(k......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9人,男生32人,女生27人。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接受能力也较强。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学生共有36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具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两年的培养,学生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全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六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

    人教课标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教学设计

    人教标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绝招教学设计 绝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 2、理解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