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文学常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1、《学弈》选自《___孟子·告子__》。作者__孟子___,名_轲__,字__子舆___,战国邹国人。是我国古代的__思想家___、__教育家_。是___孔子__之后又一儒家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_”。《学弈》告诉我们,有时候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学习,学习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学习应该__专心致志____、不可___三心二意的道理__。
2、《两小儿辩日》选自《___列子·_汤问__》,描述了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争辩太阳在什么时候离人近些或远些。两个孩子分别用早上和中午太阳的___大小____和__凉热________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听了孩子们的见解之后,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3、《匆匆》是作家写的一篇描写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_____。我还知道他的其他作品:《 _背影____》《荷塘月色》等。我还能写出描写时间流逝,珍惜时间的名言诗句:_____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桃花心木》的作者是____台湾___著名作家___林清玄___。我们还学过他的《__跟时间赛跑___》。课文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___人的成长_______。桃花心木要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学会自己在土地里寻找水源,人也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___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___,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学会把__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5、《手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画家____丰子恺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鹅__》。
6、《邯郸学步》讲述的是燕国的青年人羡慕赵国__邯郸___人走路姿势特别优美,千里迢迢赶来学习,结果不但_____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__________,甚至_____还把原来的走法也忘了_。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__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7、《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著名作家__老舍_,原名_舒庆春__,字__舍予___,_满_族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__猫__》《_草原_》《__养花__》。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从_腊月初旬__开始,一直延续到__正月十九__才结束。这期间最热闹的要数_除夕、正月初
一、___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三个时候了。
8、“藏戏”据说是由西藏高僧_唐东杰布 创作形成的,他被称为藏戏的“___开山鼻祖_______”。
9、中国的许多地方的民居特色鲜明,我知道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里,有着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的__客家民居__;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我们又能看到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__傣家竹楼__。
10、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是纵使__生活再苦_,__感觉__也是__甜的____。
11、我知道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蒙古族的__那达慕___,藏族的_雪顿节_节,西南地区__彝_族、__白__族、__纳西__族、___哈尼___族等的_火把__节。
1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的领导者之一的__李大钊___的女儿__李星华__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她根据__被捕前_、__被捕时_、_法庭上_、_被害后_四个时间,回忆了父亲遇害的经过。_1927_年_4_月_28_日是父亲的遇难日,也是自己永远难于忘怀的日子。
13、《为人民服务》是___毛泽东主席__在__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__所作的演讲,既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 议论文。他从_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____,____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____三个方面,号召全党全军“__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沁园春·雪____》、《__七律·长征___》。
14、_江姐_、双枪老太婆_、许云峰__、_小萝卜头__这些人物都出自于革命小说《红岩》。
15、《卖火柴的小女孩》是_丹麦_作家__安徒生_创作的一篇__童话__。他描绘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故事中,小女孩又冷又饿,__5_次点燃火柴。在火光中,小女孩看到了__大火炉___、___烤鹅__、___圣诞树___、___唯一疼她的奶奶__,最后和奶奶一起飞走了。我还读过他的《__丑小鸭__》《__海的女儿__》。
16、《凡卡》是__俄__国作家__契诃夫__的一篇小说,课文通过_凡卡给爷爷写信 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凡卡在信中描绘了他在城里的悲惨境遇:__挨打__、__挨饿__、_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_,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同时又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画面:与爷爷一起守夜___、_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___,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7、《鲁滨孙漂流记》是_美_国作家_笛福_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分_遇险上岛、__建房定居、__养牧种植__、__救“星期五”___、__回到英国___几个部分描绘了鲁滨孙传奇的一生。
18、《汤姆·索亚历险记》是__美_国作家__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他讲述了一个美国圣彼得斯堡小镇的淘气机灵鬼汤姆和小伙伴之间的故事。小说主要分为_墓地试胆量_、__尝试当海盗__、__鬼屋寻宝__、__山洞迷路__、__找到金币_五个部分。
19、我认识不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0、《跨越百年的美丽》介绍了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她在科学上的成就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还曾经______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_______的追求,面对荣誉,她丝毫没有动摇,仍然在科学研究事业上鞠躬尽瘁。著名科学家______________曾这样评价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中国的航天梦想很早就开始,在中国古代,早就流传着______________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奇妙想象。中国明代的官员________第一次试验乘火箭上天,虽然失败,但是激励着炎黄子孙继续努力。随着“东方红卫星”、“神舟五号、六号”等的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我会牢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几个航天英雄的名字。
2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著名的科普作家____________创作的。他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真理都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想发现真理,你要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____________,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实现。除此以外,这些机会只给那些_____________的人,给那些________________的人,给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3、《我最好的老师》中,怀特森先生通过一次“零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4、《舍本逐末》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王派使臣到赵国拜访赵威后的故事,后人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默写:
1、七步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鸣涧
3、芙蓉楼送辛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畔独步寻花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灰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石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浣溪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北师大语文第十二册1-4单元文学常识
1~4单元文学常识 1~4单元文学常识
1、《养花》的作者
1、《养花》的作者,著名作家,原名,字。老舍作品中的代表作有《》字。老舍作品中的代表作有《》《》《》《》等,获得《》《》《》等,获得“”称号。“”称号。
2、《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2、《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大部分反映,《四时田园杂兴》共作了首。大部分反映,《四时田园杂兴》共作了首。
3、《山中杂记》作者是代著名作家,原名。
3、《山中杂记》作者是原名。她为做了很多作品,如《》《》等。本文是《山中杂记》中第篇的节选。《山中杂记》是作者留时所写。
4、《长城赞》的作者,是我国研究的专家。万里长城,始建于时期,为了。长城东起,西至,全长里,所以称为“万里长城”。
5、《索桥的故事》作者,字 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
6、《我站在铁索桥上》作者代作家,作品反映 和的生活。本文所指的铁索桥就是上的,1935年5月,红军经过这里。
7、《你,浪花的一滴水》作者是代
8、《金色的鱼钩》所讲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9、《白衣天使》主人公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国人,她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和现代护理教育。她位战地护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士们曾亲切地称她为“_____________”。为了纪念她,定_______月________日为“国际护士节”。
10、《野草》作者《野草》写于 时期。
11、《琥珀》中的琥珀是
12、《蝶恋花 答李淑一》作者是
她为做了很多作品,如《》《》等。本文是《山中杂记》中第篇的节选。《山中杂记》是作者留时所写。
4、《长城赞》的作者的专家。万里长城,始建于时期,为了。长城东起,西至,全长里,所以称为“万里长城”。5、《索桥的故事》作者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6、《我站在铁索桥上》作者代作家,作品反映和的生活。本文所指的铁索桥就是上的,1935年5月,红军
7、《你,浪花的一滴水》作者是代
8、《金色的鱼钩》所讲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9、《白衣天使》主人公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国人,她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和现代护理教育。她位战地护理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士们曾亲切地称她为“_____________”。为了纪念她,定_______月________日为“国际护士节”。
10、《野草》作者家。《野草》写于时期。
11、《琥珀》中的琥珀是
12、《蝶恋花 答李淑一》作者是
第三篇:小学语文十二册文学常识
一、《学弈》选自(),孟子是()、()家,名()字()()时()国人。
《两小儿辩日》选自(),孔子名()字(),()时()国人。()、()、()家。他的()编成()一书。
二、《学弈》告诉我们()。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孔子()。
三、《匆匆》作者是(),代表作有()。毛泽东称赞他的(),说他(),宁可()不领()。
四、《桃花心木》作者(),()人,学过的作品有()。
五、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会()出一颗()的心。“不确定”是指()例如:()。
六、《顶碗少年》作者(),文中少年()次顶碗。
七、《手指》作者(),名()字()代表作有()。
八、五根手指名称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各具不同的()各有(),各有()。
九、《北京的春节》,作者(),原名(),字(),代表作有(),选自小学课本的有()。
十一、《和田的维吾尔》中维吾尔人是()的。
十二、《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的女儿,他死于()日,因作者写于()年,在()写的,正值父亲逝世()周年,文中父亲的精神是()的,最大的写法是()。文中分为()四部分。
十三、《灯光》作者(),代表作有(),文中的主人公是(),文中的线索是()和()
十四、《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年参加红军,()日因()而牺牲。九月八日为他举行了(),()作了演讲()。文中()提出了精兵简政。含义是(),司马迁的名言是()。司马迁()人,是()三家。《史记》是第一部()。这句话的含义是(),固(),或(),于(),泰山()鸿毛()。完全的含义是(),彻底的含义是()。
十五、《一夜的工作》作者(),文中写了周总理的()和()。
十六、《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人,代表作有()。文中小女孩五次幻想到了(),小女孩现实中是()的,她渴望()。
两个幸福的含义分别是()。
十七、《凡卡》作者()国的(),本文以()结尾,含义是()。
十八、《跨越百的的美丽》中居里夫人是()国的()家,在文中写了她的()美和()美。
十九、《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中?的含义是(),!的含义是()。见微知著的含义是()。
二十、《我最好的老师》中的老师是(),他是一人很有()的人,教学方法(),常常有()的举动。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
《桃花心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来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情,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创设与学生生活相似的情景,接近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索、感受、体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他们来说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难点:
抓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学习流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桃花心木”之形
1、课件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有句古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读了这句话总在想,为什么把树和人放在一起说呢?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生谈体会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台湾作家林清玄写树的散文,它不但有一个很美的名字,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出示课题:桃花心木)一起读读课题。
2、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图片,介绍:这就是桃花心木。
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 了解桃花心木。
3、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呢? 速读课文,请画出有关的词句。(出示句子:桃花心木„„树林)再读一读这句话, 感受它的高、直、美。(自由练, 指名读。)【设计意图】:学生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并与课文紧紧相连,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感悟“种树”之奇
(一)如此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渐渐长成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种树”,体会作者感受
桃花心木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作者从种树人插秧开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作者不但没有解开心中的疑惑,反而又新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谜团。
1、谜团一:“奇怪的是…” 奇怪的是什么?
2、谜团二:“越来越奇怪” 对什么越来越奇怪?
3、谜团三:“更奇怪的是” 更奇怪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3~7自然段,体会作者一疑未结,又生多疑的疑惑重重的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沿着“我”心理感受的变化这条线索,即:“奇怪——更奇怪——越来越奇怪”,带着一个又一个谜团来阅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5、抓住“起先”、“后来”、“忍不住”等关键词语,读出作者的思考,体会作者渴望找到答案矛盾的心理。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生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三、精读细品, 感悟树木生长的“不确定”。
1、作者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困惑,想象一下,当一个又一个困惑让作者困扰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
(生:开始平静,渐渐的会寝食难安,焦急、焦躁不安)
这种感受实在难以忍受,终于,作者再也忍不住了,当作者见到种树人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问:(学生接读:“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用上“像放连珠炮一样;一股脑儿”再进行接读练习,把所有的疑问一气说出来,释放压抑在心中很久的疑惑情绪。
2、默读课文12、1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句,想想种树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种树人为什么要将种树和种菜、种稻子作比较?
课件出示: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1)什么是“百年”?
(2)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悠远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而你又要面对些什么?
课件出示:如果我每天不来浇水,每天浇水不定时,也不定量,树苗就会。发挥想象,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通过抓“百年”一词,在“种树”和“育人”之间建立联系,在“形”与“理”之间搭建“情”的桥梁,为感悟人生历程中的“不确定”做好铺垫。
3、分角色问读课文11—13自然段及相关语段,加深感悟。问:种桃花心木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问:我明白了,原来你这样做,原因是——
【设计意图】安排分角色问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走进文本,师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真正达到阅读的理想境界。
四、悟情明理, 顿悟人生历程中的“不确定”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 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1、读这段话,看看你有没有新的感受?(1)说说这里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2)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2、教师引导归纳:
这是令“我”顿悟的一番话,使“我”由“奇怪”而恍然大悟;这是语重心长的一番话,使“我”体会到种树人的用心良苦;这是意味深长的一番话,使“我”想到:这仅仅是在说树的生长吗?不!种树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这是使“我”深受感动的一番话,我会这样说——(生齐读第14自然段)【设计意图】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并且让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与文字的内蕴进行碰撞,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五、总结谈话,等待深层次品味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桃花心木——一种特别的树,种树者——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人,但他们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下节课让我们再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六、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奇怪种树人——无规律、量不定
(树)(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第五篇:江北区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期末评估题
江北区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期末评估题
[一]积累部分(44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wànlàijù jìzhù lìqīng fēng liú shuǐ
夜,(),我静静地()窗前,放飞()般的思念。
mò mò wú wénkǎn kěmàn cháng
()、辛勤耕耘的恩师啊,说声再见,()而又()的fēngyǔwúzǔyīyībùshě
人生路上,我会()。一股()的情怀充满我心。我rùnshīménglóng的眼眶()了,我的眼睛()了。望着月儿,我悄悄地说声“谢谢”!
二、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5分)
①()精会神②前俯后()③亡羊补()④夸夸其()
⑤全神()注
以上成语中,()和()的意思相近;由两组意思相反的词组成的成语是();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是();说明某种道理的成语是()。
三、请准确填写带有“望”字的词语,注意不要重复。(3分)
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家,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信,他很()。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已经离开人世了,凡卡()。
四、按要求写句填空。(13分)
1、把下列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填出来。
泥菩萨过江————
2、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缩句)
3、小明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排练节目,您就别等我吃饭了。”(改为转述句)
4、看到这美丽的校园,谁会不舒服呢?(给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原意,用两种方式)
5、写一个拟人句,用上“小草”、“太阳”两个词。
6、古诗中有不少表现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还有高适的《》一诗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五、从下列词语中选择3个(必有一组关联词),打上“√”,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3分)倾注如饥似渴闪烁酷爱凝聚憧憬
多么……多么……不是……而是……如果……那么……
六、所学内容回顾。(15分)
1、《学弈》一文中,写跟弈秋学弈的二人的不同表现的句子是: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讲了李大钊
钊英雄气概。
3、《为人民服务》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课文引用了司马迁的一段话说明了人死的意义各不相同。
你最欣赏的人物是,因为。
5、某书店要在店内醒目的地方挂一条幅,条幅上要写一句格言,请你选一个,写在下面。[二]阅读部分(7+19分)
(一)(7分)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烧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这段话中的“这些”指什么?为什么小女孩没有注意这些?
2、这段话中的“这个”指什么?为什么小女孩忘不了这个?
3、这段话主要写了()。
①小女孩挨饿受冻,很可怜。
②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走着。
③在富人尽情欢乐的时刻里,小女孩忘不了大年夜。
(二)西湖梦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回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别一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
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俗不可耐: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游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蹊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罗备至: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划出一句比喻句。用双横线划出一句排比句。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日本使臣游湖所做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引用这首诗的目的是。
4、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让人觉得不真切的原因有二,其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的句子在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
6、请用“∥”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7、本文作者为《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书的作者,他是我们宁波
人,那里人杰地灵,还出过许多人才,有、等。
[三]习作部分(30分)
1、下面,要看你的语文应用能力啦,相信你会表现得很不错。
大队辅导员李老师因学校紧急会议,无法到班上布置周日参观科技馆的活动安排,她将活动计划交给中队长。如果你是中队长,你怎样向同学们说明情况并做布置呢?请写下来。〔附:活动计划:(1)早上8∶00在校门口集合(2)统一穿校服,佩带红领巾(3)带笔和笔记本做记录。〕(5分)
2、习作:《再见了,老师》
提示: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有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有许多心里的话想要倾吐。请你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向老师诉说你毕业前夕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