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十二册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十二册教材
分析
云南省楚雄市树苴乡二街民族小学李文波(675018)
针对第十二册教材我本人认为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感。
A所举的例子及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B时代特征明显如:已知小区的实际高度和比例尺求小区的模型高度问题、关于人造卫星的飞行时间等具有时代特色并且学生关注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学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各个知识点从简到难,从单个知识点到对各个知识
点的整合,还特地安排了“综合运用”环节。符合广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习惯。另外图文并茂,少了太多太繁杂的文字叙述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体现出数学的直观性。
(三)整册教材在编写上富有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
供了机会和舞台。A问题多样化,同时也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锻炼。B学生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但他们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和发展。C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四)安排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作为“整理复习”符合小
学毕业班学生的学习需要。该教材是小学阶段最后使用的教材,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回顾整理复习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教材从76页到114页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安排整理复习,旨在让学生能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框架有个整体性的把握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材中还穿插了类似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
知道吗?”“阅读资料”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和了解领悟。这些内容中有的是介绍数学史、有的则是介绍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如:P95介绍的是18世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七桥问题”。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拓宽了他们的数学视野。
(六)教材还安排了相应的实地观察、测量等活动,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二篇: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
《球》教学设计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王毅臻
[教材简解]
本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个选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理清了“球”与“圆”的联系与区别,又为学生进入中学进一步学习球体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基础上认识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称,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掌握球的特征。
难点:球的直径的测量,球与圆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着力突出两点:
第一,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尤其是几何图形,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对于本课内容的教学,教师时刻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既凸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又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是与活动紧密联系。力图体现“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多个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如猜谜语、自学活动中的切一切,摸一摸,吹泡泡等等。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大致如下:猜谜-找生活中的球-小组探究球的特征(通过操作感知球面、自学概念以及切球,吹泡泡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空间思维)-巩固练习(仍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引出球体
1、猜谜语
“外表白白嫩嫩,心里花花绿绿。在白沙滩打滚,在温泉里游泳。”(汤元)
2、师:做好的汤元是怎样的形状?(学生回答)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学生自由说)
小结:它们都是球,球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球)
二、探究球的特征
以四人为一组,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实物球(乒乓球、桌球、排球、篮球等),充分发挥想像力去玩一玩,即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说说对球的认识。
1、“摸一摸”,感觉球面
学生动手触摸球面,感受不同质地、体积的球的表面。
小结: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
2、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球心、球的半径、球的直径。(教材p18第4、5小节)
(1)什么叫球心,球的半径和球的直径?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2)球的半径有多少条?球的直径有多少条?
(3)球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讨论汇报交流球的特征:在同一个球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等等。
小结(结合动画课件)并板书:球心 Ο
半径 r
直径 d3、观察、操作并思考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同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转动两块木板间的球。
观察木板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为什么?
(2)两人为一组量所带球体的直径,到讲台(展台)前交流,说一说怎样使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需要注意什么?
4、以四人为一组,拿几个球形物体(腊制或橡皮泥制)选任意位置或角度切一切,观察切开的面是什么形状?比一比切面的大小。
小结(结合动画课件):将球选任意位置或角度切一刀,得到的切面都是圆形。通过球心切开时,得到圆的面积最大
5、“创造一个球!”
师:我们了解了球的特征后哪个同学能在教室里很快造一个球出来?
(学生自由说)
师让学生演示:吹肥皂泡(大小不同的肥皂泡)
师:请大家注意观察,是不是每个肥皂泡都是球?它们有什么特点?(较小的泡可以视为球,太大的泡容易变形。)
小结:这些肥皂泡表面只是一层薄薄的膜,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球的表面。由它分隔,形成球内空间和球外空间。想象一下它的球心、半径和直径。
(再吹几个泡,让学生边观察边想。)
三、巩固练习
1、比较球和圆
师:这些泡很接近我们想象中的球。你会不会将球画在纸上?动手画画看。(学生操作并展示,交流是怎样画的。)
师:看看你们画的球,我们说“球就是圆”可以吗?(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不是圆。切一个球,可以得到大小各异的圆。只不过象其它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一样(例如正方体),当我们把球画在纸上时,将它平面化了;不过,我们可以把球画出立体感。
(电脑演示画球、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盒子,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电脑显示正方体内正好装一个球)这个球的半径是正方体棱长的一半。
3、一长方体盒内装满24个汤元(附图),汤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
(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找出球的直径。可以先找出长方体盒子长24cm,宽18cm,高12cm,再求出直径即12÷2或18÷3或24÷4;也可以求长宽高的最大公约数。)
4、先放映短片(从太空看地球),讨论地球的形状;再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介绍赤道。接着要求学生计算赤道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5、练一练(教材p19第2题)
可以四人小组讨论,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教师操作并直观演示。
6、一个半径3厘米的球从斜坡上滚下,从它开始滚动到停下一共转了100圈,这个球最多滚出了多远?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怎样的收获?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
《球》教学设计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王毅臻
2007年5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总说明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材总说明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1.圆柱和圆锥。
本单元的教学包括: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圆柱和圆锥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材举出了不同的实例,安排了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依据事物的特征,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
2.统计初步知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统计表,统计图。本册中的统计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求平均数,填写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册教材介绍了制表和制图的步骤和方法,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制图、制表的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学会填表、看图和对统计表、统计图的初步分析上。
3.比和比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分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是用一种新的观念、方法来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就开始学习应用正、反比例的概念,去分析、判断数量间的关系,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是学好本单元的关键,正、反比例的意义概括性强,又比较抽象,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4.总复习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和小数;数的整除;分数和百分数;量与计量;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
这一单元对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过的全部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同时突出了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2)会填写统计表,会制作比较简单的或局部的统计表,会依据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会制作比较简单的或局部的统计图,会依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回答或提出一些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国情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三、对教材编排的说明。
1.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本册教材在教学新知识之前,一般均安排了适量的准备题。有些准备题是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针对性很强的旧知识。要本着既有利于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铺垫,又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便于获取新知识去考虑准备题的内容。
2.注意渗透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教材在编排声除了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外,另一个特点是注意渗透教学方法。
3.加强了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册教材的概念较多,这些概念都是继续学习有关后续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的建立、巩固,以及概念的运用,要使概念经常处于运动之中。
4.重视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
统计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套教材加强了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教材注意选取反映小学生生活、学习、锻炼身体的事例,以及反映我国工农业生产大好形式的事例,在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
学会填表、看图和对统计表、统计图的初步分析上。
四、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等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1)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分析这些新授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研究学生已具备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加强基础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做到“以旧引新,新旧结合,以新带旧”,使教学活动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在知识的网络上,沿着“循序渐进,适当反复,逐步深化,灵活掌握”的程序展开。
2.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思想上,要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陈旧观念;在教学方法上,要坚决克服“注入式”。要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单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应当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总之,数学知识的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不依赖逻辑思维不能学好数学;正确的数学教学,也必然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要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与教学过程的始终。
数学知识的单向叠加无注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智力活动的内化,学生才会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才会逐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要知道讲什么以外,还要下大力气,研究如何以今天所讲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有疑才能生思。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应善于设问,不断设疑、激疑,使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而且还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要加强训练。
训练和不训练大不一样。要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训练不仅仅是做习题,训练的重点也不仅仅停留问题解答的是否正确上。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想的”、“想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训练的内容、形式以及训练时机的选择等等,都要靠教师审时度势,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5)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具有准确、简练、严谨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简练和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这中间,教师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
3.真进行总复习。
首先,明确总复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应试。其二,总复习的教学侧重点,决不仅仅是整理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总复习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要更多的注意系统提高,弥补学生学习上的欠缺。要特别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五、课时安排。
1.圆柱和圆锥„„„„„„„„„„„„„9课时
(1)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3课时
(2)圆柱的体积„„„„„„„„„„„2课时
(3)圆锥的体积„„„„„„„„„„„2课时
(4)复习„„„„„„„„„„„„„„2课时
2.统计初步知识„„„„„„„„„„„„11课时
(1)统计表„„„„„„„„„„„„„ 3课时
(2)统计图„„„„„„„„„„„„„ 6课时
(3)复习„„„„„„„„„„„„„„2课时
3.比和比例„„„„„„„„„„„„„„20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按比分配„„„„„„„„„„„„„2课时
(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3课时
(4)比例尺„„„„„„„„„„„„„„2课时
(5)正比例„„„„„„„„„„„„„„3课时
(6)反比例„„„„„„„„„„„„„„3课时
(7)应用题„„„„„„„„„„„„„„3课时
(8)复习„„„„„„„„„„„„„„„2课时
4.总复习„„„„„„„„„„„„„„„ 30课时
机动 „„„„„„„„„„„„„„„ 20课时
第四篇: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文学常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1、《学弈》选自《___孟子·告子__》。作者__孟子___,名_轲__,字__子舆___,战国邹国人。是我国古代的__思想家___、__教育家_。是___孔子__之后又一儒家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_”。《学弈》告诉我们,有时候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学习,学习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学习应该__专心致志____、不可___三心二意的道理__。
2、《两小儿辩日》选自《___列子·_汤问__》,描述了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争辩太阳在什么时候离人近些或远些。两个孩子分别用早上和中午太阳的___大小____和__凉热________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听了孩子们的见解之后,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3、《匆匆》是作家写的一篇描写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_____。我还知道他的其他作品:《 _背影____》《荷塘月色》等。我还能写出描写时间流逝,珍惜时间的名言诗句:_____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桃花心木》的作者是____台湾___著名作家___林清玄___。我们还学过他的《__跟时间赛跑___》。课文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___人的成长_______。桃花心木要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学会自己在土地里寻找水源,人也也是一样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___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___,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学会把__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5、《手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画家____丰子恺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鹅__》。
6、《邯郸学步》讲述的是燕国的青年人羡慕赵国__邯郸___人走路姿势特别优美,千里迢迢赶来学习,结果不但_____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__________,甚至_____还把原来的走法也忘了_。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__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7、《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著名作家__老舍_,原名_舒庆春__,字__舍予___,_满_族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__猫__》《_草原_》《__养花__》。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从_腊月初旬__开始,一直延续到__正月十九__才结束。这期间最热闹的要数_除夕、正月初
一、___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三个时候了。
8、“藏戏”据说是由西藏高僧_唐东杰布 创作形成的,他被称为藏戏的“___开山鼻祖_______”。
9、中国的许多地方的民居特色鲜明,我知道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里,有着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的__客家民居__;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我们又能看到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__傣家竹楼__。
10、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是纵使__生活再苦_,__感觉__也是__甜的____。
11、我知道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蒙古族的__那达慕___,藏族的_雪顿节_节,西南地区__彝_族、__白__族、__纳西__族、___哈尼___族等的_火把__节。
12、《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的领导者之一的__李大钊___的女儿__李星华__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她根据__被捕前_、__被捕时_、_法庭上_、_被害后_四个时间,回忆了父亲遇害的经过。_1927_年_4_月_28_日是父亲的遇难日,也是自己永远难于忘怀的日子。
13、《为人民服务》是___毛泽东主席__在__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__所作的演讲,既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 议论文。他从_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____,____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____三个方面,号召全党全军“__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沁园春·雪____》、《__七律·长征___》。
14、_江姐_、双枪老太婆_、许云峰__、_小萝卜头__这些人物都出自于革命小说《红岩》。
15、《卖火柴的小女孩》是_丹麦_作家__安徒生_创作的一篇__童话__。他描绘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故事中,小女孩又冷又饿,__5_次点燃火柴。在火光中,小女孩看到了__大火炉___、___烤鹅__、___圣诞树___、___唯一疼她的奶奶__,最后和奶奶一起飞走了。我还读过他的《__丑小鸭__》《__海的女儿__》。
16、《凡卡》是__俄__国作家__契诃夫__的一篇小说,课文通过_凡卡给爷爷写信 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凡卡在信中描绘了他在城里的悲惨境遇:__挨打__、__挨饿__、_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_,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同时又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画面:与爷爷一起守夜___、_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___,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7、《鲁滨孙漂流记》是_美_国作家_笛福_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分_遇险上岛、__建房定居、__养牧种植__、__救“星期五”___、__回到英国___几个部分描绘了鲁滨孙传奇的一生。
18、《汤姆·索亚历险记》是__美_国作家__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他讲述了一个美国圣彼得斯堡小镇的淘气机灵鬼汤姆和小伙伴之间的故事。小说主要分为_墓地试胆量_、__尝试当海盗__、__鬼屋寻宝__、__山洞迷路__、__找到金币_五个部分。
19、我认识不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0、《跨越百年的美丽》介绍了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她在科学上的成就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还曾经______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_______的追求,面对荣誉,她丝毫没有动摇,仍然在科学研究事业上鞠躬尽瘁。著名科学家______________曾这样评价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中国的航天梦想很早就开始,在中国古代,早就流传着______________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奇妙想象。中国明代的官员________第一次试验乘火箭上天,虽然失败,但是激励着炎黄子孙继续努力。随着“东方红卫星”、“神舟五号、六号”等的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我会牢记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几个航天英雄的名字。
2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著名的科普作家____________创作的。他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真理都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想发现真理,你要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你____________,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实现。除此以外,这些机会只给那些_____________的人,给那些________________的人,给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3、《我最好的老师》中,怀特森先生通过一次“零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4、《舍本逐末》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王派使臣到赵国拜访赵威后的故事,后人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默写:
1、七步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鸣涧
3、芙蓉楼送辛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畔独步寻花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灰吟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石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浣溪沙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及表面积计算;长方体驼教宓奶寤扑恪⑻寤腿莼囊庖寮暗ノ唬惫廴鲜对仓驮沧都霸仓⒃沧兜奶寤扑恪?/SpAN>
2、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表、条形、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3、比和比例: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含比例分配)。
4、总复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整理;第二部分是配合知识的复习。进行多种形式的联系,最后综合,作复习后的检查之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掌握上述几何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掌握统计的简单知识,会填写统计表,在老师的帮助下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并能看懂,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3、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学会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能正确判别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比和比例应用题。
4、通过小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整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计算和解答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
三、编排特征:
1、加强了操作环节,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特征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实物→模型→标准图形这一认识总过程中会说名称,找出特征,并能用文字描述特征与公式。
2、加强分析统计图表的训练,看懂统计图表回答有关的实际问题,不要求独立绘制统计图表,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3、突出比和比例教学,加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重在概括教学上,为初中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要用知识联系来弄清概念,但不能相等而言,只能说“相当于”。
4、总复习安排:十分加强数学知识复习和整理,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且覆盖面大,本册分四部进行(数与计算;常见数量关系和应用题;比和比例;量与计量;简单统计图表;几何图形)每课时复习内容都分成知识整理和练习两部分,而在练习中既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又有综合内容。
四、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比和比例及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解应用题的知识。
五、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和有关应用题。
六、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措施:
班有学生本42人,其中19名女生。学习态度大多端正,上课专心听讲的有40%,积极举手发言的;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7名学生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过硬。有10%学生聪明伶俐,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良。有75%左右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自觉完成,有十来个同学要老师监督下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不理想,4、5名学生甚至次次不及格。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大多数学生计算没有过关,粗心大意,往往接近胜利而告失败;概念理解有偏差,对特殊情况不会分析;应用题中,理解不深刻,数据不同平时实际问题不会解答,编题形式发生变化,就目瞪口呆,学得不活。
为此,本学期实施以下措施:
1、提高四十分钟上课的效率,改进教学方法,跟上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多提问,让他们解题思路展现给同学们,大家一起讨论帮助,让他们跟上同学们的学习脚步。上课时,做到精讲精练,面向全体同学。
2、每次的新授内容讲透,即多让新授展开讨论,象几何多动手操作,制作立体图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而理解题意,提高解题能力。
3、数学兴趣课上尽量多给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兴趣题,几种典型的类型的解题方法教给他们,发展他们的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
4、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中午等时间给他们个别指导,并且随时鼓励他们,上课时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5、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加强知识的迁移,重点突出算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单元、重点、难点、关键:
单元 课题 重点 难点 关键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及体积计算 长方体、正方体的公式推导及表面积体积应用 突出难点,认识和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每个面的长与宽是什么。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根据统计表各类要求正确填写有关数据并能作简单计算,(百分数、合计数)回答问题 统计图中空间年份的表示 明确复式统计表的格式、用途。比和比例 掌握比、比例及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运用意义判断正、反比例两个量 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方法 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区别比和比例 总复习
八、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