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5篇)

时间:2019-05-13 00:1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

第一篇: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

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

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 刘 春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压卷之作。年逾古稀的于老师,用了四年的时间,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做了全面总结,把最想对自己、对同事、对朋友、对弟子、对千千万万教育同行说的话,言真思切、情深意笃地写进了书里,也写进了无数教育人的心里。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带着徐州乡村骨干教师共读这本书。每每品读于老师简约平易的语言,走进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体悟田野研究的智慧经验,常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于老师说,他一辈子都在追求“做个‘明’师,不求有‘名’,但求心‘明’”。在我看来,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贤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育之“明”,更做到了“显诸仁,藏诸用”的无痕之“明”,所以,他才成为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作出了永载语文教学史册的重要贡献”。(崔峦先生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何学做于永正老师那样的“明师”?走进书中,我们慢慢读,细细品,期待能寻找到答案。

涵养“甘草”品性

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随意到班级里调查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老师,最常用的词语就是“和蔼可亲”。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七十多岁的于老师回忆起教过自己的老师,仍充满深情地写道:“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我第一眼看到他们,便没有距离感,没有恐惧感。他们的高尚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便悄然融入了我的血脉。”微笑的力量,可以穿越岁月与时空,永远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之中,温暖整个人生。于老师传承了恩师们“温和”的品格,无论在哪里上课,只要和学生见面,不消十分钟,他便会用特有的温馨笑容和亲切语言,让学生放松了身心,愉悦了情绪,打开了心扉。学生犯了一些小错误,诸如在课本上涂鸦,甩同学一脸墨水,于老师总能用宽仁的微笑和态度顺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抒怀,他们在感动中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长。温良敦厚——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这样润泽、滋养着学生的内在精神。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还需要理解包容。于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源自于他“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处世哲学,源自于他对万世师表孔圣先贤思想的传承与践行。他谈到“忠恕”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仁”道的具体体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谓之“忠”;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谓之“恕”。于老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换位思考”,推己及“生”,为“生”谋。他理解迟到学生的难堪,对他们喊“报告”的勇气予以鼓励;他理解骂人女生的委屈,并为自己曾经的误解公开道歉;他理解学困生的无奈,用“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眼光,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哪怕做不到喜欢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尊重。“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于老师因理解而包容,因包容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心。每年雪片般寄给于老师的新年贺卡中,都写着学生的想念;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工作后,学生们每个成长阶段的回眸中,都有于老师的身影;学生转学到外地之后又回来,这都来自于老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有容乃大——这如甘草般的海纳之德就这样呵护、涵养着学生们稚嫩的心灵。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应擅长适度调和。于老师将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为师之道智慧地转化到与小学生的相处之中。他是变通的高手,面对不同的情境,以最适宜的方式去调和,去引导。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就事论事地批评,然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跟进表扬。对于优秀的学生,灵活运用“近比”“远比”的方法,不断激发潜能,寻找成长的增长点。对于学生成长中的苦恼,运用放大亮点和期待效应,帮学生找到平衡点,走出低谷。对于学生和老师非常关注的作业和考试,则运用适度的训练,因人而异的训练点……于老师叙说着点点滴滴里的“中庸之道”,让教育中的深入与浅出,主导与主体,自主与合作,赏识与惩罚,都做到随时适中,恰到好处,以此来帮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守正育德——这如甘草般的中庸之道就这样修正、护佑着学生的全面成长。践行“无言”之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老师努力追求“无言”之教,他特别强调“身教”,“因为‘身教’无痕。教育一旦‘有痕’——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十有八九,效果不彰”。行“无言之教”,表现在“身”,关键在“心”。

坚守一颗童心,和学生形成相似而和谐的共振。于老师总是蹲下来看孩子,努力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认同儿童的顽皮好奇,读懂儿童的思维言语,尊重儿童的千差万别。于老师满身“孩子气”,和学生一起逮蚂蚱、看菊花、爬山划船、钓鱼钓虾,“顽皮”地和学生捉迷藏,成了十足的“孩子王”。于老师倡导“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育理念,体谅学生的淘气和犯错,更关注学习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于老师追求“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的教育境界,营造平等和谐、宽松快乐、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哪怕是刚刚认识的学生都渐入佳境,绽放精彩。教师拥有童心不泯的特质,便拥有了教育的“秘钥”,教育因此会变得简单而幸福。

秉承一颗爱心,在细节处体现尊重关怀。于老师曾经写过一幅书法作品——“爱是第一智慧”,道出了教育本质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挚爱藏在“细节”里:“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切都在细枝末节里。”于老师的“爱”是用“样子”和“行为”巧妙表现出来的:“讲课时,我‘眼观六路’,会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个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我会为他扶正。”“课间,我会找调皮男生掰手腕,并让他两只手。”于老师的“爱”是用关心和激励的语言灵动地传递出来的。丛翔同学迟到了,于老师凑到他耳边说:“下课后到办公室去,我抽屉里有饼干。”“必须吃!你妈妈多次对我说,你把吃饭很不当一回事。”占松同学的作文进步很大,于老师找他谈话:“过段时间,我请你读一篇你没见过的文章。如果能读得正确、流利,你的表达会更流畅。”“一个月后咱们试试,我对你很有信心!”于老师认为,教学艺术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于老师的教育生涯是由无数爱的小事筑成的,在他的教育叙事中,处处流露着宽仁友善的温暖,让每一个学生都因受到关注而拥有归属感,拥有安心的快乐。当师爱绽放在细节里,走进学生的心里时,尊重和喜欢便成为生间恒常的默契。

练就一颗慧心,教给学生真功夫。于老师说 :“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为了让学生在他这本书里学到真本领,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语文上下功夫:练“声情并茂”的朗读功夫,练“熟读成诵”的记忆功夫,练“一眼看穿”“一语道破”的阅读功夫,练“有章有法”的写字功夫,练“文从意到”的写作功夫,练透视学习规律的理论功夫。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更应是文化杂家,于老师还广泛涉猎京剧、京胡、书法、绘画……于漪老师说:“真正的教师他有真东西,而且能把真东西教给学生。”于老师就是用他全面、扎实、深厚的真功夫,不仅让学生“看服”,更让学生“佩服”,真正做到了助力学生的素养提升和精神成长。当教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智慧成为“专业担当”,无痕之教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探寻“有意思”的境界

于老师的教学思想充满了现场感,他醉心于课堂教学,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诠释着对儿童生命成长需要的真诚关注以及对母语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于老师认为,儿童心中的好课堂就是“有意思”的课堂,把课上得有意思,是他毕生的追求。

“有意思”的课堂要有“获得感”。“获得感”是指因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而产生的满足感、幸福感。于老师教学《在仙台》,引导学生从看似最普通的“星期六”一词走进文本,真切体会藤野先生认真细致的品格,巧妙领悟文字背后的意蕴。教学《祖父的园子》,聚焦“帽”字,在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教出汉字的字源,教出了汉字的形意结合……无论是朗读、写字,还是阅读、写作,于老师总是用潜心会文、点“字”成金的巧点妙拨,引导学生在“求知—满足”的动态平衡中,不断体验“恍然大悟”之感,品尝“学有所获”之味,并由此形成深层的学习兴趣和持续的学习内动力。在于老师充满活力、灵性与收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了,而且学对了、学会了,在学习中逐渐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更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有意思”的课堂要有“轻松感”。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积极的情绪才能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热情来达到目标。于老师深谙此道,他的课堂总是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如沐春风。这种轻松感,首先来自于老师的“举重若轻”,他将自己深入的备课所得,转化成与儿童认知逻辑高度吻合的教学策略,寻找最合宜的切入点,在师生对话中帮助学生主动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狐狸和乌鸦》,他运用“续写故事”的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自我代入,体悟寓意。教学《草》,他运用简笔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入”为“浅出”,引导二年级学生理解诗意。这种轻松感,还来自于游戏化的学习活动。于老师认为,儿童的生活方式就是游戏。所以课堂教学的重要样态就是“游戏化”。教学《狐假虎威》,用角色游戏练习朗读;教学《招待客人》,创设真实情境,运用表演游戏练习说话。当然,轻松感还来自于老师的幽默与机智。于老师说,幽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畅达的口语,更要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正因如此,他展现出的幽默,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既友善亲切,又让人忍俊不禁,营造出乐中学、学中乐的学习情境,激活了儿童的潜在智慧。

“有意思”的课堂要有“变化感”。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云:“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于老师的课堂充满鲜活的变化、灵动的创意,这种“变化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文课上。“生活是根,语文是花”。于老师善于在生活中时时琢磨,处处留心,不断挖掘写作素材:春寒料峭时盛开的瓜叶菊,秋高气爽时丰收的苹果树,一幅幅生动的漫画,一句句诙谐的歇后语……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动静屈伸,唯变所适”,于老师的课堂常变常新,他的课堂触角伸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教学过程构建成趣味横生、创意无限的生活体验与言语交际过程。教学《认识苹果》一课时,学生去果园前写参观保证书;到果园里聆听苹果专家讲解,回家讲给父母听,写参观日记;在学校举行苹果展览会,向全校同学介绍苹果;最后学写通讯报道,投稿到报社。当学生的学习因生活的丰富而生成变化和创造时,学习的价值和魅力便得以形象化地显现,课堂就会如吸铁石一般用强大的磁力,牢牢地吸引学生的身与心。

在于老师的书中,还有许多成为“明师”的秘诀,如热爱艺术、亲近自然、潜心阅读、崇拜思考、不辍笔耕、勤于研究、乐于实践……于老师如此广泛的涉猎、勤勉的经历启示我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明师”,要充满爱意,更要充满智慧;要成为学科专家,更要成为文化杂家。这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努力。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企及于老师的境界,但只要朝着他的方向不易不已地努力前行,我们便可以无限接近他的高度……(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7年4期

第二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 读书笔记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永正

读书摘抄

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

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

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 “有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老师大笨蛋。”支撑包容的是修养。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四个方面:(1)读书同时读自己。(2)以人为镜。(3)不断反思。(4)不断地写。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理想的教学:因材施教“温而厉”,“威而不猛”,是一种修养,是中庸!“因材施教”、“心理调和”,是缘于老师对学生的深切了解。做甘草就是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

总之,一定是“行为”;“行为”的背后,是师爱;师爱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爱。理解是爱的别名。泰戈尔是这样说的:“爱是理解的别名。”

三、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

齐白石作画:在似与非似之间。这也是我的为师之道。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

太像上课,很可能“万马齐喑”;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讲课、和学生谈话不倒背手,做值日——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为学生做点事,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以情教书,理在其中。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不是生活在理念中的,生活在理念中是要窒息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童心不泯

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因为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

作业就少了,活动就多了„„岁月的刀能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五、身正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汉·班固)所以,我要努力写好自己这本无字书。

我——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敢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六、“激励”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第斯多惠。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用放大镜找激励后进生的理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

七、把课上得有意思

1、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

2、朗读好了,有意思

3、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有意思

4、轻松的课堂有意思

5、有了收获才有意思。把课上得有意思,我赢得学生喜欢的重要筹码。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把课上好,也会把课上好。一个学期总要给学生留下几节难忘的课。

八、成就自己的是“明天的风景”

“明天的风景”就是指人要有追求、有理想,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九、努力成为文化人

与书为友、与戏为友、与笔为友、与鸿儒为友。文化是知识、修养、人格、情感、气质等的总和。决定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

既然命运为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让我们把教育作为事业吧!成功就在脚下——只要带着思考教书。大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从上好一节课做起,从写反思做起。

自己培养自己。假如我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

第三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

读于永正《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不仅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还对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小学语文、学语文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教小学语文不间断地进行思索与实践,并把自己的心得形诸于文字。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老师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一)用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朱友明老师形象地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画金鱼,命其为课文插图;宁宁的脸上被房栋甩了墨水,笑称“锦上添花”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说得深刻一点儿,就是“真诚恻怛”,“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

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于老师以尊重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他的课堂民主平等、情趣盎然,学生在朗读感悟、语言积累、读写迁移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言语交际能力。教学《翠鸟》,于老师摇身变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通过采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翠鸟的生活习性、飞行特点外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教学古诗《草》,和学生一起互动,一人分饰妈妈、哥哥、奶奶三个角色,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教学极具戏剧化。教学《爱如茉莉》,和学生进行近乎表演式的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走进母女二人的内心,理解母亲“一愣”、“微红了脸”的内涵以及“嗔怪”的意思,体悟女儿想问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痴而忘返,当得知长得有点像芭蕉的“大树”就是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地扑上去,打量着,抚摸着,并合影留念。他说:“以后再讲《旅行家树》这一课时,便多了一份资源,多了一份情感。” 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转化信念和意志,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意。

(二)用真情换真情,情真意切

于老师说,教育有一种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力量——情。这种情可化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体谅。教学《祖父的园子》,有学生质疑:“我在园子里瞎闹,把菜种踢飞,把谷穗当作狗尾草割掉,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呢?”于老师课后反思:“我能像‘祖父’那样宽容吗?”

1.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喜欢他

于老师强调不强求喜欢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做出喜欢的样子。样子和行为是关键。上课时亲切的目光;学生发言时期待、鼓励的眼神;学生红领巾歪了,为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和学生一起跳绳;课间,找调皮学生掰手腕„„

于老师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在表扬上,从来不吝啬。摸摸学生的小脑袋;拍拍学生的小肩膀;竖起大拇指。他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和其他信息,发现丛翔不吃早餐,给他准备饼干;听说小军爸爸住院,星期日免做作业。魏亚军同学转学后不到两个月又回来了„„这些方法、行为的背后都是“情”字在支撑。

2.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 于老师说:“我从不认为我只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师,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方方面面。”他总是想儿童之所想,做儿童之所做,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培养儿童语文能力与精神成长融为一体。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急行军,围歼云龙山“空降之敌”;走进军营;参观飞机、坦克;划船;参观王杰烈士纪念馆;拔草、捉虫;到农村朋友家作客;野炊„„

他总是千方百计把“玩”的文章做足,让“玩”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垂钓活动,慰问五保老人和军属;军营一日,身着迷彩服挎着冲锋枪照相;认识苹果,举办展览,写说明,当讲解员,写通讯报道;学生毕业时,邀请同桌合影留念„„

这些活动的细节会给学生留下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 1.“无言之教”影响深远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

练字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练好每个字,不会善罢甘休。如:左,横短撇起笔高一些;右,横长,撇起笔稍低一些。班,中间的竖撇起笔高。奉,春字头的撇捺宁长勿短。凤,“又”要写得狭长,里面的空隙基本填满。

于老师特别推崇张颂的《朗读学》一书。他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十分重视朗读。备课必先备朗读,上课必定朗读。朗读既是学语言,又是用语言。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理解呀,情感呀,语感呀,表达呀„„都有了。朗读的关键是一个“情”字——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于老师具有“见文生情”的功力——至今还记得于老师在电话里一遍一遍教我朗读的情景。那是准备执教人教版《生命

生命》时,反复练习朗读“静听心跳”一段,自认为读得还不错,就打电话给于老师,我在电话里读给他听。于老师听了一遍,说读得不好。怎么读好?他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杏林子的内心独白,要虚读才好。接着,就在电话里,我读一句,于老师纠正一句,不厌其烦一句句地教我读。上课时,在舒缓的乐曲声中,我的范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可以说,朗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更是需要教师用整个生命在那里做示范。

于老师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写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他认为,“写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要求学生写的作文,他都要先“下水”。“下水”,便知“水”的深浅,便取得了指导学生的发言权。

“下水”的目的何在——示范、激励。2.激励是教育的伟大法宝 于老师说:“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他在书中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成长故事:三年级写的作文被张老师全篇画上波浪线;四年级写的大字有两个得了双圈;期末考试,考得不错,张老师给他画的奖励;初中写的作文得到李晓旭老师青睐,评价: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师范时,写了一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有感》,赵维仁老师将此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还拿到另一班读„„

在教育里,这种激励实在是太重要了。于老师提出激励学生的“五大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励学生日渐长进。朱飞飞写人物对话经常不点引号,于是,让他每天抄写一句课文中人物对话。改掉毛病后,给他戴了一顶“进步飞快”的“高帽子”。还风趣地说:“朱飞飞作文中的引号再也不飞了!”第二,实指性原则。表扬要有事实,恰如其分。比如:你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我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样自然!你居然会正确地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第三,鼓动性原则。张斌学习进步了,写话没出现一个错别字,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还有引领性原则、及时及重复性原则。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我知道,于老师已将知识、理论融入肌体与灵魂,并能转化为行为,并成为生命的自觉与自然。他的文化品格,他的学识修养,他对教育的态度,他对语文的情感,他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一种“范本”,不仅给我们树立榜样,更是提醒我们要反躬自问,以善修德,以积极的态度去尊重规律,滋养天性,让每一个儿童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个儿童真实善良、快乐向上。

第四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精选)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利用寒假,认真阅读了于永正教育文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行动,用激励促成长!其中,对于于老师说的“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感觉很有新意,他说:“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太像上课,很可能“万马齐喑”;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让我们不妨看看于老师平时如何做的: ·不倒背手

·做值日——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 ·为学生做点事 ·课间和学生一起玩 ·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 ·经常给学生讲故事、笑话......对待学生不如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止,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这样下去,少些规矩,也成方圆——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不是生活在理念中的,生活在理念中是要窒息的。身为教师,让我们与书为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这样我们距离学生喜欢的教师就会更近些。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把课上好,一个能把课上精彩的教师,定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于老师说:“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赢得学生喜欢的重要筹码。” 学生喜欢多才多艺的老师,老师的爱好越多,赢得学生的尊重也多。

课堂上于老师的一曲京剧,唱得是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给他的人格又增添了多少魅力。如果我们没有更多的艺术细胞,那我们不妨从练字开始,从练朗读开始,我们同样可以成为有魅力的老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经验的心血集结,为我们今后在教育教学中能更好地沟通师生间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值得细细品味。

第五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陈苗

“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是啊,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没有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呢?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是于老师的从教五十多年的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的心得与经验。这本书,语言平实,事例鲜活,读来令人愉悦,也让我受益匪浅。怎样做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

书中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老师。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做“甘草”.甘草只是个比喻,于我而言,虽不十分贴切,倒也挺有意思。甘草的特性一是:性温、味甘。所谓的温即温厚,而且是温中有善。性温让你在脾气上来的时候,懂得控制,学会要冷处理;做到温而不猛,更要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心理的调和。甘草的特性二是:要包容他人,尤其是孩子。于老师说到,以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优点;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

第二,激励!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蹲下来看学生,牢记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不同的教育方法,会让我们有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把课上得有意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课堂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把课上好,是我们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想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我虽是个平凡的小学英语老师,却也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教无定法”,我们虽然任教学科不一样,但在教学方法上是融会贯通的。于老师的这本封笔之作我收获颇多!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激发,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就连那些平素很“笨”的学生也似乎变得聪明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所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 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下载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语 刘 春:学做于永正式的“明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研读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