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三章练习

时间:2019-05-13 00:5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第二、三章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第二、三章练习》。

第一篇:马原第二、三章练习

 第二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 C.人  D.人的意识 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 B.客观物质世界 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动义认识与唯心主动义认识论的对立  B.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A.经验主义B.先验论C.绝对主义D.教条主义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A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 29.A 30.C 31.D 

二、多项选择题 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

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 B.经验论  C.教条主义  D.唯理论

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 C.唯我主义观点  D.反理性主义观点

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久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 C.真理有其适用具体范围和条件 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动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动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 C.真理和谬误茌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误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知行相互促进  B.行先知后  C.知行不可分割  D.知行合一

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 D.认识是一个过程

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  B.价值原则  C.效率原则  D.公平原则

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 26.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 B.主体性  C.社会历史性  D.多维性

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客观性 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具有客观性 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五的 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 C.主动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关系和条件 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动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有

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 B.马克思主动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C.必须从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 D.马克思主动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 31.对待马克思主动,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C.把马克思主动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  B.必然王国  C.自由  D.自由王国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AB 2.ABC 3.BD 4.ABCD 5.ABCD 6.CD 7.ABD 8.ABC

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 16.CD 17.BC 1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 30.ABCD 31.ABC 32.:BCD 33.BCD 34.BD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人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

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 B.经验论  C.教条主义  D.唯理论

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 C.唯我主义观点  D.反理性主义观点

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久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 C.真理有其适用具体范围和条件 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动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动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 C.真理和谬误茌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误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A.知行相互促进  B.行先知后  C.知行不可分割  D.知行合一

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 D.认识是一个过程

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  B.价值原则  C.效率原则  D.公平原则

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 26.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 B.主体性  C.社会历史性  D.多维性

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客观性 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具有客观性 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五的 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 C.主动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关系和条件 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动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有

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 B.马克思主动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C.必须从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 D.马克思主动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 31.对待马克思主动,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 C.把马克思主动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  B.必然王国  C.自由  D.自由王国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 B.科学技术  C.社会生产关系

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 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 11.D

 12.C 13.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 1.社会存在包括()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人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 B.它属于上层建筑 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牛产力 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明()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ABC 2.ABCD 3.CD 4.ABCD 5.ABCD 6.ACD 7.AD 8.AB

 9.ABC 10.AB 11.CD 12.AB 13.BC 14.AB 15.ACD 16.ACD  17.CD 18.BD 

三、辨析题

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第二篇: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三篇: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2分)

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

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2分)

8、为什么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2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2分)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10、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3分)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我国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进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分)第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2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特征。(2

1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分)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1分)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2分)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分)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2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16、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分)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作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分)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1)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2)马克思哲学是是严谨的科学体系(1.5)(3)马克思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

19、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但多中寓

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2分)世界是有差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2分),而是统一于提取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2分)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辩证法承认联系,而形而上学否认联系(1分);(2)辩证法承认发展,形而上学否认发展(1分)(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1分)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分)(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范畴之中。(1分)(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法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辨证的否定观(2分)(2)辩证法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进行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2分)(3)辩证法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变化的联系环节(2分)

2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他包括那些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分)他包括2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2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是在的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4、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2分)

2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认为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分)(3)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分)

2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着,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5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分)2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29、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2分)(2)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2分)(3)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作为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2分)3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矛盾斗争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趋势(2分)(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分)(3)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双方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 对立。(2分)31.简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1)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1.5分)(2)人类社会发展是规律决定性和主体能力性相统一的(1.5分)(3)人类社会发展即显示出统一性,有显示出多样性(1.5分)(4)人类社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5)

第四篇:马原简答题(范文)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②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于理解哲学和哲学史上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③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4)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如何理解实践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真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而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只有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即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原因:实践规律转化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

表现: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一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地位: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7.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值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

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8.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9.如何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主要内容: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

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10.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1)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3)这两对矛盾的意义: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2、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定义: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其二,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表现形式: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定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怎样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而创立的。

意义: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14、劳动力是如何成为商品的?(2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15、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定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死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死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死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

宏观调节和围观规制。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

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

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7、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2)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6)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

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第五篇: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四、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 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五、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 流通中的货币量。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 货币量。

3.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 的货币量。

六、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 生活,学习一定的社会群体语言,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七、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

1.稳定是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得到 保障。

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才能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物质基础。

八、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为了降低工人生活资料 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九、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十、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

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 联系和统一。

2.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在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 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3.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 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 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 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十二、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首要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三、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把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称为可变资本。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 削实质。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十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但其基本形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十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 会一帆风顺。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 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 素。

十六、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科学内涵:

1.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 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2.内容:(1)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恩的理论,也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 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2)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十七、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1.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 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发展 存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十八、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 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十九、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方面

1.社会主义革命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 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社 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

二十、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 主要组成部分。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 论来源。

二十一、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 求而进行的。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不断的 解决。

二十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 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 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

十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二十四、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但这并不是说,垄断产生后,竞争就不存在了。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

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 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3.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 序,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二十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本质区别。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十六、什么是生产方式,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 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十七、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 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二十八、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 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解放全人类的革命。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 面发展。

下载马原第二、三章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第二、三章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临床36 杨拓 2132001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从马克思主义......

    马原论文

    论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马原调查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生医101 学号:100839 姓名:徐红光 任......

    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

    马原课件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本义:爱+智慧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研究具体事物的学问 物理学之后”——形而上......

    马原实验报告(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的反对与赞成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当代反马克思主义也因迎合某些新兴社会阶层的需要而得到了广......

    马原论述题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

    马原演讲稿

    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二、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