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初中英语生成课堂的构建和实践
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初中英语生成课堂的构建和实践
摘 要:新课标理念下,生成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本文主要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入手,解释了什么是生成课堂,当下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构建生成课堂。关键词:初中 英语 生成 课堂
一、什么是生成课堂
英语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生”的课堂。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往往因为教学模式的问题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们没有学习上的兴趣,老师们没有教学上的热情,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现今的初中英语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单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转变成了现今的以建构知识教育为基本手段,旨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场所。如何让英语课堂焕发出生机勃勃般的活力成为了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前沿课题。基于这种崭新的理念,生成课堂的概念应运而生。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洛特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的概念,其强调:教学应该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法预见所有的情景和其他因素的发生。而这些无法预见的部分,便构成了课堂的生成性特征。课堂的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预设下的现象,这种现象任然可包含在教师的预设教学方案中;另一种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曾预设的现象,属于一种“突发状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课堂,其主要概念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机械、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超出预设的情景和因素,构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
引用生成课堂理念,我们就不难发现,现今初中英语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现今初中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形式化
某位教师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时是这样做的。该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该课的标题,然后就开始给学生放映多媒体。只见这位教师这点点,那指指,内容多样丰富。学生们也十分欢喜。但是该教师只看到学生纷纷盯着大屏幕看,便以为学生高度投入到了教学中。
等到课堂最后的总结时,这位教师问到:“What place do you want to travel ?”学生们都纷纷抢着回答,有的答“USA!”,有的答“Paris!”,有的答“Europe!”,还有的回答“Africa!”。这位教师看到学生们回答十分踊跃积极,于是点到其中一个学生问:“Well , can you tell me what’s your favorite place want to travel ? And can you describe that place ?”
只见这位学生慢慢悠悠站起来,木讷了一会,然后才缓缓开口说到:“I want to go to Paris.”
这位教师又问到:“What famous tourist interest do you want to go ?” 这位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埃菲尔铁塔。”
这位教师之前已经在黑板上用英语表述过埃菲尔铁塔的写法和读法,因此很显然这个学生没有关注老师的英语表述。结果这位教师只好强调一遍:“Speak English , please!”
这位学生又花了些时间才支支吾吾地说:“I want to go to Eiffel Tower.” 于是这位教师又问到:“Can you describe it ?”
该学生又木讷了好些时间,最后才小声的来了一句:“No.”
结果这位教师只好很尴尬的让这个学生坐下,然后结束了课程。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时流于形式,本来好好的一堂多媒体教学的英语课变成了“电影课”。其实这位教师的预设并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形成课堂生成的意识。过于严密的教学预设往往导致教学失去了一定的弹性,倘若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变会有些不知所措。例子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冷场,若是能聪明利用,及时生成,那么就能扭转局面,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平淡化
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 This is me中有关于自我介绍的内容。某位教师在讲这一课时,先让每个学生来了一段自我介绍。
其中甲学生站起来就滔滔不绝:“My name is xxx.I’m a thirteen years old girl.I’m pretty and confident.And I like reading , singing and writing.English is my favorite class......”
甲学生显然英语基础很好,教师对她的表现很满意,给了她一个大拇指并说:“Very good!”
然后轮到了乙学生。只见乙学生吞吞吐吐地说到:“I am a boy......I’m thirteen......My name is xxx......”
乙学生说完后,教师只给了句:“Ok.”然后又开始让下一个同学开始自我介绍。
等所有同学都介绍完后,这位教师开始讲授课堂内容,最后总结提问。当再次点到乙学生时,教师问到:“Can you tell us what’s your strong point ?”
结果该学生只是冷冷地回答了一句:“Sorry , I can’t.” 教师只好示意他坐下。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参与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若是过于平淡,那自然难以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的个性都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擅于自我表现,有的学生则比较含蓄。这个例子中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自我介绍时,显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一种方式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因此一旦出现乙学生的那种情况,便好生尴尬。这本是一种教师可以预设到的情况。若是这位教师及时形成课堂生成,顺势改变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更加精彩,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增加,教学效果也会提升。
(三)、课堂互动僵化
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6 Fashion中有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追逐潮流的论题。某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论题的讨论。这位教师问到:“What’s your opinion ? Ok , find your partner and make a group.Begin!”一声令下,学生们纷纷围成一团,课堂气氛看似十分火热。
讨论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这位教师要求一组同学展现他们讨论的结果。甲学生率先向乙学生提问:“Shoul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follow the
fashion ? What’s your opinion ?”
乙学生回答:“Of course we can.This is our right.”然后乙问向丙学生:“What’s your opinion ?”
丙学生回答:“I think so.”然后又问向丁学生:“What’s your opinion ?” 丁学生回答:“I think so.” 小组讨论结果展示结束,这几个学生在教师的示意下坐回原位。最后其他小组的学生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阐述,然后所有的小组讨论结束。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上开小差,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头到晚口都没张开。不少学生对于论题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课堂互动是现行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流教学手段,在许多课堂中都被教师采用。然而正如例子中表现的那样,有可能出现这种“假互动”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自然是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参与兴趣不够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和教师管制不力有关。课堂探究式互动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这种教学手段需要教师的强力引导。当面对这种互动僵化的情况时,若是教师运用了生成的理念,及时针对现场状况进行应变,那就能转僵化为灵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现今初中英语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不阻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构建生成式的课堂。
三、初中英语生成课堂的构建和实践
所谓生成课堂,指的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利用超出教师课堂预设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临时改变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的课堂。生成课堂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在课堂的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构建生成课堂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在经验上积累,在方法上创新。本文暂且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TV program中主要讲的是和电视节目有关的内容。某位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先是按照预设好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就行课堂教学,但是她却发现学生们积极性都不高,整个课堂气氛缺乏生气。
于是这位教师摆脱掉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案,而是突然在向学生发问到:“Do you like CCTV 5 ?”
这一突然的发问引起了班级里不少同学的注意,尤其是班级的男生,他们纷纷答到:“Yes!”
这位教师又接着问:“Well , do you like NBA ? Do you like YaoMing ?”
班级里的男生马上来了兴趣,高声喊到:“Yes!He is my favorite basketball player!”
该教师又趁热打铁:“Well , let us talk about the NBA basketball TV program.” 之后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不时放映一些球星姚明的图片和CCTV5转播的NBA火箭队的比赛片断。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教师利用学生喜爱姚明的特点建立了轻松随意的课堂氛围。并且利用这一点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喜好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就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去。
拘束的教学氛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和紧张感,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则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挖掘自身的潜力,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在如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应用更加人本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而且还要注重解放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时刻生成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课堂预设,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然而,过分按部就班的强调预设方案,只会使得教学模式过于僵化,缺乏适当的生成,其实并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如在之前讲述的第一个例子中,由于教师过分按部就班的强调了预设方案的执行,以为用好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一劳永逸,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生成的理念中,该教师其实可以这样教学:
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一句话引出教学的主题:“Do you like travelling ?”旅游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吸引的话题,在教师的设问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对课程的主题进行口语讨论,而不是被动接受平面式的教学。之后教师又可以利用一个个问题,如:“What place do you want to travel ? Why ? Can you write it down in English ?”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甚至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旅游计划的构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初中生的见识是有限的,在学生积极发言之后,教师又可以利用一句设问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如:“There are many place that beautiful and attractive except which you have talked about.Want to have a look ?”这个时候由于在之前学生的情绪就已经被旅游的话题给充分调动,自然对于教师所提及的内容充满兴趣。教师再顺势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东非大裂谷,印度泰姬陵等世界名胜,进而进一步深化课程的内容,并让学生自主的对这些名胜的特色用英语进行概括和讨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大目标。在这样的生成理念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可谓不好。
(三)、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生成课堂是师生“共生”的课堂,讲究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只有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引导出智慧的碰撞,才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如在之前提到的第三个课例中,教师由于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采用了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结合生成的理念,将预设进行适当变动,那么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在Unit 6 Fashion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放松学生自行自由的讨论难免会造成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然而,在布置小组讨论的同时,如果教师及时生成互动,不是当一个旁观者,而是也积极参与到各个小组中的讨论当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避免学生讨论不充分的情况。比如在甲学生提出问题后,乙学生答道:“Of course we can.This is our right.”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插进来问一句:“ Why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提问,但是却可以避免学生敷衍了事,在教师的面前他们必须真正思考。而在乙作出了回答之后,教师又可以进一步向其他同学提问道:“ What about his idea ? Do you agree or not ? Why ? And what’s your idea ?”进过这样引导式的提问,其他学生也不得不进行真正的思考,从而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避免了“I think so.”的标准答案的出现。
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对教学的知识进行
扩展,而运用这种方式也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对所学的课程也记得更加牢固。
总 结:
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时要避免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生成。弹性的预设会给予课堂更自由的空间,合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将为课堂增添更大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1]周国萍.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6(11)
[2]陈雪芹.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型学习的课堂教学探讨[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12)
[3]吴永芬.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2011(8)[4]杨海兰.如何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神州(下旬刊),2012(3)
[5]潘敬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J].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2012(1)[6]张婷.浅谈构建初中英语有效课堂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版),2010(9)[7]张玉勇.浅谈如何构建初中英语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华章,2011(14)
第二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在沿着自已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这样就会避免了 “以教”代“学”,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
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认为基础知识是航天、生物、计算机的成就,这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归纳、整理知识并通过填充形式完成的,这既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又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两弹一星”的背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学生难理解、分析的,我把它归为难点,要突破。
2、设计开课导言,吸引注意力。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重温“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然后设问:除了“神七”以外,就在这刚刚开始不久的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许多的骄人的成绩,你知道有哪些吗?航天事业的成就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中国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告诉大家这只是我们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新课。影视、问题情景的形式揭示本课的学习方向,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这节课,针对“两弹一星”的背景,我用了大量了文字资料及图片,把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资料;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的图片及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并设问:假设在五六十年代你有权参与国防项目的审批,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要发展两弹一星呢?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
性。在讲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水稻时,用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 《饥饿的女孩》和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4、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书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成就完成填充后,提出两个问题:近代中国科技没取得长足进步,而新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5、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
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组织两个活动:①学生开展辩论: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让学生当场猜拳定正反方,活跃了课堂。②到最后有一个升学本课的讨论: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科技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给人以关怀,两者是并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历史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诚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就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展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辩论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分析,难免有跑题,但他们能自圆其说,我都充分肯定,然后再分析其观点正确与否。有的同学讲道,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一点都不值得,应该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方面,语言比较的尖酸。我是先肯定其观点,再引导他认识到国家独立强大是发展的前提,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通过这节课,我个人觉得,要让课堂变成生命成长的沃土,焕发生命活力,并不难,关键是教师的精心策划,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三篇:生成——让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生成——让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
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境、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一堂课无论课前设计得多么充分,在实施过程中,都可能会有意见分歧,甚至出现一些意外或突发事件。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此置之不理或极力掩饰,那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因势利导、处理得当,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则可使整个教学充满生命力,使教学过程富有乐趣和创造性。
【关键词】生成性 教育资源 生成体育课堂
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境、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一堂课无论课前设计得多么充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堂学情的灵活多变、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教学过程富有乐趣和创造性。
一、巧解“错误”皆生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出现的“错误”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或者大声加以指责,或者是不能巧妙地解决。其实,一些课堂中学生或者教师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处理,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进行创造,就能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得“纠错”增值。
1、将错就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示范,但是在示范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错误”,此时,教师对自己的突现的“错误”动作感到束手无策,其实不然,尝试出的错误为发现正确提供情景,选准突破口,将错就错,反而使活动过程更加精彩。
如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我为学生示范单手肩上投篮动作,一时不能很准确地把球投入篮框,此时,我将错就错,请学生讨论教师在示范时技术上存在着哪些错误,学生就刚才的示范动作,你一言我一语的展开讨论,“老师在投篮的时候,手腕力量太大了”,“老师的动作太僵硬了”,“老师的动作不够协调”,“„„”,“老师再来示范一个运作,大家再来找原因”,于是我又示范一个下肢不发力,只用上肢发力的投篮技术,球还是不投进,“同学们,请你们现在再找一找老师投不进出的原因吧”,学生们讨论的激情比原先更为热烈,错误找得也更正确了,“老师,你的腿怎么不蹬伸啊”,“对!老师刚才的两个动作,一个是屈腕拨球不到位,一个是没有蹬伸,现在老师再来示范一次,大家看清楚了”,在前两次投篮的基础下,我完整的示范了一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个漂亮的空心球!学生给了我一片响亮的掌声,我为学生重新讲解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要领——“蹬、伸、屈、拨”动作。经过我的逐一比较、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始终记住了“蹬、伸、屈、拨球”这一要点。
2、顺错改错。
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急于指正,而采用顺错改错的方法,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正确动作的认识。
如,我在教学初中男子头手倒立时,要求学生在倒立时,头与手成三角平面,倒立成功后,身体的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应该靠近手。在我的要领的提示下,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我的动作要领提出了质疑,“老师,手与头不一定成三角平面也可以倒立,你看××同学,他立起来了”,说完,请××同学示范,“老师、老师,你来看”,又有一位同学发现了“新大陆”,“老师,重心不一定非靠近手,靠近头也可以倒立起来”,他指着他们
组正在练习的同学大声地说出他的发现,这些发现显然与我讲得正确动作不同。那么是简单地指出其错误码率,还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选择了后者,我请这二位示范过的同学,又找了一位与他们体质相当,能顺利而正确地完成动作的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比赛,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作出哪一种方法更好的判断。最后达成一致意见:重心靠近手的方法最好,因为它易于控制重心,维持身体的平衡。而手与头不成三角平面的方法与重心靠近头的方法支撑时间不长,且易造成颈部损伤。由于我意识到三种方法所折射出的不同的思维方法,及时利用、挖掘,所以收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二、巧视“独特”孕新知。
每个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不同,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也不同。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独特”现象,这种“独特”的现象是一种个性的表现和创新意识的反映,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并开发好这种课程资源。
如我在组织学生进行障碍接力跑游戏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钻圈,一般学生都是用头、手或两脚先后钻过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 [2] 圈子,可一个学生却有其“独特”的动作——鱼跃似的“飞”了过去。啊,危险!可没想到那个学生却笑嘻嘻地从地上爬起来,若无其事地继续游戏。我本想批评他一下,但一想,也许他是尝试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请他谈谈为什么如此,“老师不是教过我们鱼越前滚翻了吗,而且电视里好多杂技钻圈都是这样做的,这样比用手、脚钻快多了”,我肯定了
他爱动脑筋,勇于尝试的精神,并鼓励其他同学也试一试其他方法,但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安全。结果,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钻圈,还互相比较、互相学习,显然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起来了,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篮球课——运球教学,我组织了一个运球接力,由于学生这是新授课,因而没有强调在活动中是走或跑,比赛开始后,学生秩序井然,你追我赶情绪较高,其中,一位男生运球时,将球拍得很高,并不断在每次拍球间隙跑进几步,加快了速度,不一会儿就领先了,其他同学纷纷仿效,比赛更为激烈,游戏完成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答道:“老师,这个活动的规则是不得持球跑,我拍一次球跑几步并没有违反规则,而且速度快”。我听了不但没批评他,而且还当众表扬他有创新意识。
三、巧化“疑点”成亮点
“学贵有疑”,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学生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描述提供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之一就是,提出问题比答复问题还要困难——这与通常的看法完全相反。”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问题的出现就意识着学生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在体育课上,如果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并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
如:我在教长跑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向我提问:老师,跑长跑时为什么很难受?这是什么原因?怎样解决?„„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没有打断他们的“疑点”,而是抓住时机,顺着他们的思路一一解答。在我讲解和同学与同学之间共同讨论、探索中,同学们对“极点”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不害怕长跑了。
如: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并讲解示范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8%的学生能高
质量的完成,这就是质疑、尝试、实践、主动探究的结果。
课堂教学并不意识着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在课堂上解决。把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弊端,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社会,去主动地探究,才是教育的成功。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学习,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会更有意义。
四、巧设“引导”出创新
引导对于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活动非常重要,往往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美国科幻小说家坎贝尔说过,优秀的科学幻想家应该是个放风筝的高手。幻想犹如风筝,飞得越高越好,但不能离开手中的线。这手中的线,不是别的,就是逻辑思维的科学性。课堂生成也只有立足文本,才能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不致于成为不着边际的胡做胡为,所以我们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时,要对在教学实践中捕捉到的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和充满智慧的问题及学生们的反馈信息进行价值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尊重”,一味地追求“生成”,追求“奇异”,而忽略了教育的“价值引导”。关注生成,贵在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方面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
“课已始,情趣生”这是一种引人兴趣的导入美,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体育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因而在体育教学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留给学生一片可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悟、理解语言设计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延伸。
如:在“绳”课导入过程中,教师展示“绳子”,通过问题——“绳子的作用”、“绳子的玩法”、“用绳子来作几节韵律操”,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原有的知识纷纷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提出反问——“绳子也可以用来做操吗?”,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冲动。
又如:在《长征》一课导入时,教师运用“毛泽东的诗词《长征》”来引出课题,让学生回忆毛主席的诗词,展现红军长征的征途,把学生引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去,让学生自觉的进入角色,而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
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总之,关注并重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课堂会更加精彩,学生也更显生命活力,从而获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言:“突出了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同时也就是突出了教育过程的生命性”。课堂教学要关注动态生成资源,建构符合学生天性的课堂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生成的课才是关爱的,一种对生命成长的关爱,对人性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允许“越轨”、鼓励“质疑”、善待“错误”——谈体育教学中生成性教育资源共享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第二期
2、席振忠《体育课中生成资源的捕抓和利用》音体美报第15期
第四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定稿)
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对当前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什么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通过参加我县实践课堂改革活动,观看杜朗台教学新模式视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并深深感到:真正理想的课堂是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
和谐课堂是充分体现包容性与民主性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发展。师生、生生、师师之间要建立起民主和谐、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宽容与真诚去理解、欣赏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公正、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和谐课堂是为学生创设自由氛围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强调打基础,总是讲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就总是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没有给学生自由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和谐课堂要创造一个自-1-
由宽松愉快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体会思考与探索的乐趣,进而孜孜不倦,认真研究,全力探索,最终在反复的思考试验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堂的新鲜和生动,才能使课堂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如果总是由老师包揽一切的学习,无疑会阻止学生自由探索的冲动,也就无法体现生命的活力。
二、理想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符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式,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特别要注意:
1、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生自由组合等形式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曾经看到过一段教学视频:课堂上老师只起指挥作用,精讲或不讲,以启发诱导教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分角色扮演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某些环节上,有的学生蹲着、有的学生站着、有的由于看不到前面学生的讲解而站在凳子上。一个班近50人,每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发言中,表面上看有些乱,但是核心都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目标在控制着每一位师生。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时常很难辨认。只有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出现错误时,这时教师出来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才显现出来。
受此启发,我意识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对教室也重新进行了布臵,除了一块黑板外,两面白板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把班级分为六个小组,孩子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了许多很有个性的名字如:超越梦想队、开心苹果队、智慧组、快乐星球组合……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让课堂活跃起来,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欣喜、佩服和震惊,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课堂上学生这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我,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自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和真实的体现。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补充学习素材,而且要对每一组的学习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协调好各学习小组间、同一组学生间的关系,控制好整个课堂结构。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会预习、会提问、会组织、会学法、会评价。
三、理想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智慧课堂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是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要高度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
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探索,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成为放飞学生个性的殿堂。
1、智慧地导读。应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哲思引导学生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寻觅一个课文与学生经历的最佳结合点,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在学习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2、智慧地导记。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学生是知识的直接探究者、构建者和发现者,而教师应是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是学习活动中的共同研究者和首席发言人。
3、智慧地导问。“问”是反思性的探究活动。因“问”而“思”,因“思”而“问”,“问”是一个起点,也应是一个终点。智慧地导“问”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更体现在伴随结果出现而引发的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与产生的新问题,这将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始。智慧地导问“富有挑战性”,不仅是问题的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足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第五篇: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神农镇团东小学
张瑞芳
时光荏苒,转眼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十个年头。而我也已担任了整整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从事这一平凡职业,让我由衷地庆幸。对新课程,我走过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的心路历程,我体会到了当教师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当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乐趣。我很高兴能与新课改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与新课改一同成长。身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
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造力,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语文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师就成功了一半。”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情绪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浓厚的兴趣会像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学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兴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只有学生真正的“爱”上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产生一种愉悦感,我们的教学才有效。因此,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语文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其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这样老师与学生都会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加强直观教学的作用。鲜明的图象、悦耳的音乐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掌握好使用的最佳时机,并力争取得使用的最佳效果。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具体做法是:
1、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作为课程,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园内的满园春色。当我刚提出问题时,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冒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春色画下来?”这句话提醒了我,作为小学生,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去描绘出他们心中的满园春色呢?于是我立即采纳了这位学生的建议,并让学生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画好了。我让部分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大家那一张张兴奋、满足的小脸,看着一幅幅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鲜活的潜力。
2、师生共同教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
如:在学习生字时,为了让学生轻松识记字形、字音,我让学生们自己编字形儿歌,谁编得好,就采用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来教大家。这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纷纷开动脑筋,编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儿歌,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潮流,我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学生集体评议,可以补充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
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老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希望„„”等这些题目畅所欲言,大胆地对老师提出要求,做出评价。教师则通过评语使自己得到一些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而且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着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营造一个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例如,我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采用 “情境创设法”。在
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学习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这一篇叙事散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这样的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学生的见解,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真正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主人。注重自主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学生的
发展才能有个性。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发展交给学生。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
再以《孔子游春》一课为例,当课临近尾声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当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水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水发起威来,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个同学刚说完,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飞跃,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如清冽的山泉汩汩而出,滋润着他们活跃的心田。我想:新的课堂教学不就是这样吗?只有学生主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课堂才显示出它原本的活力与生命力。
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使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真正领悟了“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的真正内涵。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而设计,教师努力转换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能力得到锻炼。我们相信,新课改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