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样送别两样情
一、导入:(先播放歌曲“送别”,渲染气氛。再语言引入)“多情自古伤离别”。千百年来,故土之思、亲人之念、挚友相别无不牵动了人们的心弦,于是就有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篇篇千古绝唱震撼人心的佳作!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走近诗人的心,感受送别之情,一起来欣赏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二、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我们一起读起来(播放朗读录音)1.读准音,读出韵。读出节奏。2.读入情。
(1.)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凄婉。
(2.)感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杨柳、杨花、笛声、离亭。(3)读着杨柳、杨花,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生描述)
师:千万缕嫩绿的、柔软的、细长的柳丝随风摇曳,有的拖在岸上,有的飘在水里,婀娜多姿,姿态优美,情意绵绵。枝头洁白的柳絮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飞舞,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杨柳是多么的美,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愉快。
师:可是在这样的春光美景,诗人和朋友内心感受到却是—— 生:忧伤、痛苦。师:从哪读出来?
生:“愁杀”,痛苦到了极点。
师:而诗人郑谷在这里描写那明媚的春光,起到什么作用啊? 生:反衬自己离别的痛苦。
师: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以乐景写哀,倍见其哀。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触景生情,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天依然阴沉着脸,北风仍在呼呼地吼着,不时地卷起片片树叶在空中旋转。操场上一个人影也没有,人们都蜷缩着,把头深深地埋入领子,匆匆地行走。可是,我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冷,今天,我们全班要为我生日而欢聚庆贺。这是我失去父母后的第一个生日。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我感到了天气的寒冷。我认为作者是借描写北风呼啸的寒冷天气来突出集体带给自己的温暖,这样以冷衬暖情更浓。
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只要能娴熟地运用反衬法,那将是不一样的文笔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啊。师:我们朗读忧愁的感情出来。
师(强调):非常地痛苦呀。范读: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师:来看后两句,写到了笛声、离亭。离亭就是驿亭。驿亭是古人在离城比较远的地方建的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古人往往在驿亭举行告别宴会送别,所以称“离亭”。宴会上,把酒相送,席间往往用笛子吹奏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曲子。(点击幻灯片)出现笛曲。师:笛声凄清怨慕,随风远扬,依依袅袅,好象正倾诉着彼此离别的痛苦。两人正处于离别的感伤之中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分手的时刻到了。诗中哪个字告诉他们这一点? 生:晚。
师:天色已晚,不得不分手了。你设想一下,这时候他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无奈。生2:凄凉。
师(伴着笛声):有一个词叫“生离死别”,曾经的话语还萦绕在耳旁,曾经的欢声笑语还不曾遗忘,转眼之间就要成为悲伤……
大家齐读——数声风笛离亭完,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所有所有的话语,深埋在你我的心里;所有所有的场景,都只留下残破的回忆。这一分开,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再相聚。
读:数声风笛离亭完,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请再喝一杯酒吧,没有老朋友的陪伴,未来的日子里,你自己要多加珍重啊!读!生读:数声风笛离亭完,君向潇湘我向秦。
师:“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诗包含了多少没有说出口的言语啊!感伤的送别,凄凉的送别。这样的伤感,这样的凄凉,使得这首诗歌显现出哀婉的风格。郑谷与友人深厚的情谊就从这份伤感中体现了出来。
第二篇:天地无私人有异,一样风雪两样情杂文随笔
知有前期在,难分此夜中。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
——司空曙
乍一看根本没看懂,重逢写在了开头第一句,不舍多么明显的放在第二句。
颈尾联的这个典故 知识匮乏 理解无能
韦庄写送别 “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 在尾联;杜牧写相逢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在尾联。
寄寓也好 不舍也好 似有无限遐想
偏司空曙要开头就喊出来:“我知道山高水长,后会有期。”又怎么样呢,还是难舍难分,这个夜晚,冰凉也罢,喧闹也罢,你走以后,冰凉不过增添寂寞,喧闹不过陪衬孤独。
石尤风是个典故 是一石氏女阻止丈夫尤郎外出经商未成,思念成疾而去,临亡叹誓,若有商旅远行,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现在看来是不是未免矫,可离别的人谁不矫情呢?两行清泪是,撕心裂肺是,沉静目送是,转身躲开是,未敢到场的逃避是。
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不是,是要将故人酒,比那石尤风,拦下你要离开的脚步,淹没你出行的前路,为你留一做岛,杯酒慰风尘,我和你。
“应许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
莫道言者无悲事。
第三篇:浅谈唐代送别诗中的情
浅谈唐代送别诗中的情
【摘要】我国送别历史悠久,送别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美德。唐人社会生活丰富,送别诗大理涌现。由于唐代送别诗作者的地位身份、个人气质和文学修养的不同,送别对象、地点、原因以及送人时的心情不同,所以送别诗在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尽管有不少的差异,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诗歌的真情,诗人与亲朋好友惜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是完全相同的,诗人在送别亲友时或牵念、或宽慰、或鼓励、或祝福,是真挚感人的。唐代送别诗中的友情、伤感或者豪情,都体现了“诗缘情而绮糜”的诗歌审美品格。
【关键词】:唐代
送别诗
情
悲
豪壮
唐代是我国诗之盛世,在唐代诗歌中,送别诗占了很大篇幅。送别是情感的交融、碰撞,而送别诗,则是这种交融的小结,碰撞的体会。诗人嘛,最大的财富就是诗,而送别正是挥洒财富的最好的时机,所以大多诗人在此时,都不会吝啬财富的,因此在唐代的众诗人的众多诗作中,都不难找到送别诗,而无论哪位诗人,都蕴含深深的情,或悲怅凄凉,或豪情万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谈谈唐诗中的情:
一、以“悲”为主调
唐代的送别诗常常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场所缠绵,被凄风苦雨的情调所笼罩,伤感凄凉的情怀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1. 仕场失意悲
唐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进士及第”、“在京为官”成为文人心中的愿望。但在种种原因下,怀才不遇,落第,谪迁的现象也很多,一股伤情也即随之而来。孟浩然有诗《留别王维》云:“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这首诗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的诗,诗中抒发的求仕碰壁后的感情孟浩然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嗟服,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称道之”;但这次入长安却是无功而返,诗人心中很是惆忧的“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直写自己失意,无限愁恨和怨恨之情力透纸背。悲!柳宗元的这首《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信黯然,双行垂泪落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茺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不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借送别抒发自己无过受黜,去国六千里,投荒十二年的悲愤,更将诗人的去国之思议,贬谪之愤、骨肉之情,别离之怨等种种失意融而为一。悲!1.挚友别情悲
读唐代的诗,特别是送别诗,我们都能读出其浓厚的友情。在离别时,不洒一把热泪,却心中悲凄。
卢纶的这首《送端》就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写送时凄凉的环境,凄凉的环境也就加重了离愁别绪。“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暮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了寒云外。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紧紧围绕一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惜的感慨。“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呈诗情绪凝聚的焦点。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自己远投他乡,抱经漂泊流浪,又难觅知音。这
两名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还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和人们在**中背景离乡的艰难生活。“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收束全诗,仍归结到一个“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整首诗围绕一个“悲”,将惜别之情融合在一起,前后照应,词切情事。
白居易《南浦别》写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歌虽然语言平淡如水,却流溢出依依惜别的深情,江浦送别,兰舟初发,诗人劝慰朋友不要频频回头,可是自己早已悲情难抑制。
3、情人惜别悲
除了那挚挚的友情,爱情也在唐代送别诗中上演了一幕幕。情人送别,人之离愁,可想而知。
杜牧《赠别》其二中写道:“多情却似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留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是离不开表达愁恨的。但诗人却抛开自己,去说那别莚上燃烧的蜡烛,来托物寄意。“蜡烛有心”在诗人笔头,烛芯却成了“惜别”之心,把其比拟为人。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替人”二字,语意更进一层,蜡烛尚且如此“有心”“垂泪”,离人悲伤更何以堪。
二、以“豪壮”为主调
许多的唐代送别诗将离别恨融入到追求宏大事业的壮举中,发出激昂高亢之声,洋溢着积极向上,蓬勃奋发,慷慨豪壮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把诗中的“悲”氛洗掉,用于劝慰,鼓励,祝福他人。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一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绕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则在边塞奇异风光的衬托下,表现出送别的别一种豪放情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歌奇丽壮美,咏雪送人,以白雪为主线,通过对边地北风大雪、奇寒酷冷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真挚情意。诗人写边塞疾风卷地,白雪飘飘,千树万树雪花压在枝头上,犹如一夜春风吹开梨花。浩瀚的沙海,阴云密布,冰雪遍地,中军设宴帐中饯别,急管繁弦之间,暮雪纷纷,寒气逼人,甚至连辕门上的红旗也被冰冻雪凝。此时,送友回京,对友人的牵挂又增天了几分,当诗人目送友人在雪野中渐渐远去,他自己的心绪也随之飞向远方。
高适的七言绝句《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刚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鼓舞有为和有胆有胑,傲岸自负之气的诗歌,显出边塞诗的风格。这首诗名口别董大,而实际上是诗人用来比兴手法,抒发自己的不凡拘负和落魄不得其志的处境。全诗感情慷慨豪放,用字精确,毫无沮丧落寂之情。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更是充分流露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对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情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唐代送别诗中的情,悲凉凄怆,豪情万丈。唐代送别诗中的情,真美。参考文献:
①:沈松勤,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崇文书局,傅德岷、卢晋 ③: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④:唐代送别诗(中国诗词网)
⑤:唐代送别诗赏析·中国(语文·中国教育网)⑥:唐代送别诗的论文·(百度网/搜狗网)
第四篇:两种军队 两样心情
两种军队
两样心情
唐承忠
1949年2月,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遭到惨败以后,平望镇驻进了从苏北溃退下来的省保安队教导团的一个营,臂章上有“雄锋”两字,胸前有一条“三八三三”的番号,镇上老百姓简称他们叫“淮保安队”,后来叫他们是“坏保安队”。该营共300多人,其中两个排驻在附近的梅堰、八坼、横扇三个小市镇。
这批部队驻镇后,即通过国民党镇公所,向各工商业户要钱要粮,部队军官四出向居民硬借房屋、家俱用品,来安置自己的家属居住;士兵四出向商店强赊硬拿商品,有不少店主反映:这些士兵拿了香烟、老酒、各种物品后,有的少给钱,有的甚至不给钱。我们当时只得顺水推舟地说:老总,没有现钱勿要紧,记在帐上往后再算吧!实际上我们被明赊暗抢去了,也是无可奈何。到4月中旬,我解放大军渡江前夕,该批部队自知末日临头,就拉下面皮不顾人民死活,公开进行抢掠。成群的军官和士兵,分头到大小商店硬性索要钱财,强抢粮食及一切应用物品。如位于北大街一爿仁记米店,平时每月出驻军粮5斗,这次就被强抢去大米13石。仅平望镇上就被抢去粮食及一切物品装满一大船向南运走。同时,他们还四处到较冷静的小巷后街的居民户强抢细软财物,连镇东郊城壕里20多户棚户,也无一幸免,不仅抢掉了钱财物品,还把他们家中仅存的几只生蛋鸡也一起抢走。
4月21日,我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并迅速向南挺进。4月24日开始从前线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一批又一批地沿着京杭大运河边的公路向南溃逃。这些败兵,经过平望镇乡时,一边溃逃,一边抢劫,还要抓挑夫。沿公路被劫掠的镇乡人民有数百户之多,我镇个别居民也被反动军队拉去当挑夫。如西塘街启昌弄口有一户小木行业主卞传香被拉去后,至今没有回来。那时,驻镇的保安队在镇周围进出口,修筑路障、哨所,派兵把守,敲诈勒索进出居民。凡镇上居民过卡,即索要银圆两元才能放行,农民上街过卡,也指名要大英牌或美丽牌香烟两包,否则不得通行。同时,这些匪军还天天下乡抢劫、骚扰。镇乡人民怨声载道,都翘首盼望人民解放军快些打过来,解放平望镇。
1949年4月29日,三野29军85师253团从苏州市向南挺进,到达松陵镇与中共吴嘉工委书记金佩扬和赵安民率领的地方武装会师,解放了吴江县城。这天,驻平望的保安队得悉吴江解放的消息后,更加慌乱起来,已有准备逃跑的迹象。4月30日深夜,万籁俱寂,镇上居民均在睡梦中惊醒,听到“轰隆轰隆”几声巨响。清晨,全镇都在传说,昨夜这几声响,是驻镇这批匪兵把莺湖公路大木桥用汽油洒后,放掷弹筒点燃桥面着火全部烧毁,向南悄悄逃跑了。5月3日上午三野28军在震泽镇与27军会师后,即派侦察营指战员挺进到平望镇,中午在西塘街小学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共中央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当前解放形势。会后互相传说,全镇大街小巷一片欢腾。同日,平望地下党支部书记张振海从吴江陪同接管平望的党政干部王佐、李德伟等7位同志也到达平望镇。当即在全镇张贴安民告示,研究支军事宜等工作。因大军要在5月6日左右过境,镇西被毁公路桥梁必须及时修筑便桥,才能不误行军。任务急如星火,区委即分工专人,着手筹组材料,落实搭桥人员。当时,镇上虽有八爿大小木行和三爿行行,但有的店主外出避难,有的工人回家。正在危急之际,镇上有一家协兴木行,人员俱在,一经动员满口答应。下一天,该木行负责人王大春、宋明香即带领全体成员董桂生、董连生、束夏云、金阿
四、包万源(会计)共7人,一清早就撑了自己行内8排木头(约320根),进行结排打桩,并在排面上加上木板,南北汽车路旁开出斜坡行道。由于他们连续劳动,故于5月6日中午已完成了修筑便桥任务。使5月6日以后数千大军无阻过境,加速行军速度。事后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积极地无偿抢建便桥?他们爽朗地回答:“我们几经日伪的掠夺,又遭国民党的搜刮,几十年来没有过上安宁的日子,这次解放军来解放我们平望镇,又要进军解放大上海,从内心是拥护共产党,热爱解放军的。我们这是为迎接解放军无阻地过境,出一点微力。”这一支军以实际行动,得到了全镇人民的称赞和当地党政干部的表扬。
1949年5月6日以后,平望镇过往部队较多,虽大部分是夜行军过境,但也有一部分部队到镇过夜暂宿休息。住宿的部队均在傍晚到镇,大多数均宿在过街廊棚下,一部分住在居民或单位空屋内。当时,虽也向居民或单位借用一些门板及挑水烧饭用具,但不到天亮解放军即起身帮助清扫地面,归还借用物品。镇上群众看在眼里,爱在心里,众口同声都说,这样的军队是才真正的人民子弟兵。他们对比国民党反动军队打人骂人,抢掠财物,调戏妇女,造谣破坏,确实有天壤之别。这些事实传到在外地避难居民的耳内,没有几天他们都陆续回镇,市场恢复了繁荣,人民得到了安居乐业。
人民解放军经过短暂休整,完成了对上海守敌的战役包围。5月12日下午解放上海战役打响后,我们后方城镇支前工作也在积极准备。当时支前物资,突出在粮食上,农村夏粮未收上场,农户所存极少粮食又被国民党反动派搜刮殆尽。鉴于上述情况,区政府号召市镇各界人士自愿献粮,支援前线部队粮食供给。当时,我镇工商界首先响应。全镇有120户商业(包括服务业),100户手工业及其他行业,纷纷报名,除有30多户确有困难的单位无力献粮外,其他如米业、酒酱、绸布、南货烟纸、腌腊桐瓷等大的单位,均献粮5石到10石,小的单位亦尽力筹集献粮,不到三天共献粮300石大米。这批粮食经区政府与县联系后,陆续运往前线。虽然这几百石粮食,对支援上海战役数十万军队还是杯水车薪,但也体现了平望镇工商界一片拥护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的真诚心意。
作者曾任平望镇副镇长,现已离休。
第五篇:两种教育 换来两样人生
两种教育换来两样人生
2011-10-27 13:18:06| 分类:学友感悟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把自已对家庭教育的学习与实践总结为三个阶段:
一、萌萌眬胧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曾经在孩子的逆反期时扳回被动局面。这段时间我的学习是无意识的,从在中国早教网建博、发博到中华网的学习,一直是处于一个无意识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维系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的到来。正在学习的我,面临她的逆反期依然是充满了焦虑、迷茫而困惑的,后来我才明白,并不是我学习了家庭教育,就能够从容应对她的逆反期,而这些感受正是因为学习太浅所致。果然,随着不断的学习,这种焦虑感越来越少,思路越来越清晰,在引导方式上逐渐的由被动转为主动,比如如果想让逆反的孩子去按我的愿望去做点什么的时候(比如把饭菜吃光),我就会把正话反着说:“睿睿,我把菜先放你碗里啊,我的碗放不下了,你可别吃啊!”,或是使用激将法:“睿睿,你碗里那些饭菜你肯定吃不掉的,我肯定!”这时孩子肯定会转着眼球不服气的马上一口气吃掉,之后在我面前把头昂得高高的!我当然会装做气馁似的:“啊?全没了?服了!”
其实最后的赢家是谁?是孩子吗?当然不是!是我吗?也不是!是我的学习!
二、主动式引导,主动式灌输。在我从家庭教育学习上不断的尝到甜头以后,我就开始更加如饥似渴的学习和研究。这种状态我可以这样形容一下:我基本上是把孩子当成我养的一个小宠物,一边看着书,一边用手摆弄着她,看看她是什么反应,这就是大家嘴里常提的“实践”,而我却一直以为这是引导。
因为我要时常的研究着我的”小宠物”,所以我不能离开她,一旦离开,我就担心会怎么怎么样。总之,就是不敢让她脱离我的视线:我把灌输当成避免孩子成长出现问题的唯一手段。这种心态带给我一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无法将我的职业选择和对孩子的教育协调好:每天我出差在外面的时候,从来无心去留意身边的美丽风景,我的心里被孩子占的满满。还记得我去年出差在杭州的时候,晚上我在酒店和超然聊天,处于思念孩子的状态的我,非常羡慕超然能够在然然一周岁多的时候就开始满世界飞,我告诉她我做不到这一点。后来,我在外地的业务开展得越热火朝天,就意味着我的出差频率随着业务不断的增多,我的焦虑感随之上升,直到最后的爆发,结果是我的放弃。我把这个过程比作为“纠结”。
在这里,我想替所有的家长说一句:都说要放下孩子,哪那么容易啊?!从理论到行动,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的。当时的我,明知自已的尺度没有把握好,可是就是不晓得如何准确拿捏。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一直分不清楚哪些该说,哪些该倾听。
三、在中华网的学习,让我实现了“放手”。7月份,我来到了中华家庭教育网(简称中华网)这个大家庭教育进行了家庭教育的系统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基本上了解到了家庭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中华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网站,它不仅利用网络在传播教育理念,以学习群和呱呱讲堂来传授家庭教育理论,中华网还有着自已呕心沥血编制的并且非常符合现实的教材和书。我通《家庭教育指导师掊训教程》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家长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目前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各种误区以及家长各种能力的提升办法等等,而《不输在家庭教育》这本书又是《教材》的有效补充,它不仅是以现实的案例为主,更重要的是辅以各种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看完以后,不仅了解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和错误做法,而且还推荐了各种成功经验并把这些成功经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当这个教材看完以后,我觉得还不过瘾,因此特地联系了季淑华老师,把库里仅存的八期《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全部买回家,以便全面的学习了解中华网的教育理念。
我非常喜欢教材里的一叵话:两种教育,换来两样人生。在中华网的学习,让我实现了成长。
以前,觉得家庭教育学习,好似一个汪洋大海,永远也游不到对岸,焦考感也时常会伴随着我,因为总担心学的不够。现在通过系统的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在我的脑海中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大体的情况基本上有所了解,焦考感随之降低。在中华网的系统学习中,从和群里同学们的互动中,我基本上理出了自已的教育思路,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少灌输,多倾听,少指导,多指点,少代替,多等待。我明白了,她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遇到什么,都需要自已来体会,我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不停的告诉她,前面都有什么,让她注意什么这样的话语,对她的成长权利就是一种剥夺!是一种干涉!所以,当我再看到有人提及“实践”这样的词语时,我自已已经明白了,我对于孩子,不会再是实践了,而是等待。
于是我,我开始有意识的减少灌输,让她自已去体会,在过程中我只需多一些倾听,当好一个听众就行了,听听她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与哀乐,但是只是倾听而已,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的告诉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了。
通过中华网的学习,我分清楚了指点和指导的关系。我减少了孩子在新事物体会过程中的不厌其烦的指导,而是在新事物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比如洗脸的正确方法,我会仔细指导示范,让孩子明白具体的过程,之后我就要放手,让她自已去试着做,去体会每个过程。当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适当的指点一下即可。
我后来才知道,自已正是在中华网的学习中自然而然的慢慢的“放下”了孩子。
那么我现在的学习状态又是什么样子呢?在我心里:孩子已经由我养的小宠物转变成人!是一个需要我等待她长大的人!一个有着和我一样自尊自爱的“大写”的人!所以我和她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孩子是一个天生有着自已天赋和成长规律的孩子,我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她的天赋并顺应她的成长规律。孩子是我的孩子,家庭教育对她的人生来讲,是第一站,也是她人生当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站,无论是她走进学校或是将来步入社会,家庭对她来讲是永远不会被替换掉的。我做为家长,对她的教育将成为她的生活准则,我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标准,成为孩子道德评价的标准,甚至我和爱人的作风、习惯、气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将深深的影响着我的孩子。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同样是我和爱人做为家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过程。
两种教育,换来两样人生。从当初的无意识的学习到现在系统的学习,对于我本人的一项最重大的收获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放开了我的手。现在都在讲“放手”,我的体会是:让我做到这一点正是通过这样的科学系统的学习,通过思维的逐步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放手”。
三天前,在我去外地的路上,在车上我突然感觉到了自已“放下”了孩子!那时的我才明白:原来自已过去的工作中,我是一直“背着”孩子转战大江南北!背着她开展所有的工作!怪不得我是那么的累又那么的纠结呢!当我感受到这些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觉得我卸下了一个包袱!再看孩子时,我开始感慨,原来过去的四年里,我是一直“背”着她啊?!怪不得,我一直感觉很累,很难受呢!呵呵!“放下”的感觉真好!对孩子来讲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妈妈终于可以放手让她成长了!这个过程中,妈妈虽然挣扎的很辛苦,但是却真的实现了!于是,如今虽然面临着未来至少一周的离别,我却没有了任何纠结的消极情绪,而对孩子,我也能自自然然的今天把她送到奶奶家,我自已则平平静静的坐在这里整理自已思绪,接下来把临行前的事情按部步班的安排好。这些都要归功于我在中华网这个大家庭里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