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五篇

时间:2019-05-13 00:5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

内容摘要: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像普通教育的发展一样,设计教育也是从旧的教育模式逐步向现代教育模式过渡到一个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设计教育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和创新思维意识的提高,使之成为服务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纽带。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 市场需求 设计意识

中国的设计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在原有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依托艺术教育体系模式而设立的设计教育体系由于种种原因,自60年代到80年代初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80年代以后是设计教育的一次新的起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外的现代设计思潮和设计教育思想对我国原有的设计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突出表现在院校的学科专业建立上,现代设计的几个主要学科专业都出现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里。但是,由于时间短,加上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延续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教学并未完全按自身的教学规律运作,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设计教育在我国仍存在一些问题。

设计教育观念的改变当是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型的教育与之相适应,改革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新知识结构的人才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过高和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示了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高级设计专门人才。从现在各个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专业的划分过于“精细”,求多求全,专业知识之间不易交叉,缺少融合性,专业知识的覆盖面太窄,教学内容老化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亟待解决。

大学阶段是设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尚须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有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一般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需5到10年以上才能独立从事专业设计,汽车专业则需要10年以上时间的锻炼。因为很多知识,技能和素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因此,我们的设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合我国的国情又体现出艺术设计的前瞻性。目标过高和不清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及未来意味着许多,时代赋予这一学科和这一学科的教育以丰富的内涵与重大责任。面对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和人才市场,设计教育应明确教育的重点和学科建设。

今天的市场竞争是技术和设计的竞争,在技术和质量相差不明显的情况下,设计无疑是占领市场的关键因素。世界正由过去谁控制技术质量就控制市场逐步向谁控制设计就控制市场的方向发展。新产品的开发正由技术优先转向设计优先,许多国家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列入国策。就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设计教育的发展仍在扩大,以储备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与此同时,设计专业的设置由艺术、工科和师范学科扩展到家政学科和人文学科,同时以文化生活、人类科学和环境信息等学科来构筑新的设计学科,逐渐使设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普遍的社会服务。

从设计服务与设计教育的关系来看,处在市场竞争的设计服务工作是一个以商业目的为核心的复杂繁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劳动过程,它的终极目标是获取经济利益。然而,设计教育并非直接达到设计服务的终极目标,它所考虑和关注的问题是复杂和全面的:市场需求、教学机制、授业解惑、科研成果等,而它未来的走向和轮廓并不明晰,这需要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责任心和热情。持续发展的市场更需要有成熟运转机制的设计教育,需要有不骄不躁的教育态度和开拓性的科研目标。

设计教育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市场需求是设计教育调整、改进的动力,同时,市场也会带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设计教育的侵蚀。市场在某些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表象、显性的东西,而教育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所以,设计教育超然于市场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这就告诉我们,设计教育面对社会、面对市场不是被动和肤浅地成为市场的“培训中心”,而应该面对市场进行透视,对设计专业技能的适应性进行调整,在适应市场的同时对市场应有引导和推动,使市场向着更高的层面发展。把设计实践放在设计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前导和基础的经济现代化的时代,它强调“无重量”的智力资源成为经济成长的基础,以知识的扩张和科技的更新作为提高的主要生产力因素,引导并推动社会所有行业实施内涵型经济成长。知识经济使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革,通过信息网络使劳动资源更加合理,把原来需要多种“工序”完成的工作用直接的方式加以操作,从而提高了市场经济的社会化程度和契合程度。设计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表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这就要求设计教育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要有新的概念,发现新的可能,创造新的价值。设计教学的重点要由技术和知识的传授转向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引导与启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合上应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使学科之间形成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设计专业的特点,教师往往担任着两种不同的角色。面对市场,他是设计师也是参与者,在市场和学生之间应有角色转换的意识。市场需要实际操作,实用性强,这又往往带来对事物认识的局限,学校教育则需要从一定的高度来看待市场,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过于“实用”,那样必将导致教育的滑落,有悖于设计教育的创造价值、创新思维的理念。

教育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好途径,是人类再发展的需要,它承载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永恒价值的探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时时被一些超功利的因素诱惑着,以批判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改造着自我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发展意味着超越“现在”和构想未来,人类文化的传承就是由无数这样的超越和构想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是当代文化的最好体现,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面貌。面对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适应社会的时候,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设计教育当是使设计者成为有知识和责任于一身的精神复合体,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这也是中国设计教育的未来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田自秉著.工艺美术概论.[2](英)弗兰可?惠特福德著,林鹤译.包豪斯.[3]设计史.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4]王受之编著.世界工业设计史略.[5]荆雷编著.设计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作者系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主任

(责任编辑:鞠向玲)

第二篇: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当代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建设中诸多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得出文化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关键字:文化建设文化市场教育体制传统文化

一、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及原因分析

国人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变,不可置否,在当下中国很多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做法与之相适应或者说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远没有达到人们对于股市对于投资的热情。这些现状使得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给迷醉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梦中的国人敲响了警钟,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国,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玩的风声水起,而且也要在文化上“挑战”中国。显然,这让包括中国政界的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缺陷。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力已不再是光靠经济和军事实力说话的年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很显然各国都在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并借助这样的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以自己的姿态立足,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破坏他国的传统和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以达到自己的霸权主义目的。我国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确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举措,但是却遭遇了“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这样的尴尬局面。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另外创新不足也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国文化实力的提升。

我国的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以中国的封建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二阶段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阶段,这一段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求民主,求解放的爱国主义文化;第三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则集中表现为国家和人民为争取新生国家的生存的左倾斗争文化;第四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至今的新文化,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新特点。我国现今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其与历史的关系来说具有极强的联系,且不说鸦片战争前的封建文化,单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战争以及与新中国建立后的“文革”的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来说,传统文化在这些运动中元气已被大伤。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传统文化颠簸后,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底气不足,同时在这基础上又加上移植了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样使得中国飘摇的传统文化根基上又加了承重的“王冠”。所以在当下中文文

化的发展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特点。

另一个重要问题发生在的教育上,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中,我们还没有走出文化发展局限,当然这其中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创新问题、道德问题。总之我国文化建设现状是,文化建设的方向向好,文化建设的问题堪忧。但是不得不提,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中国正以其飞速的发展实力向前迈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文化竟迎来一次暴风雨的洗礼,这一次,中国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二、如何加强当代文化建设

1.改革现有教育制度

文化是后天传承的东西,所以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的建设,而中国现有教育体制毫无疑问时有问题的,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愈来愈明显,应试教育不仅扼杀了一代人的创新性思维,而且在其内容和制度越来越完善后,其“八股”性也体现出来。以固定考试内容的应试教育虽然整齐划一,以同样的标准选拔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符合文化繁荣的需要。所以教育体制改革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坚持创新性,即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二要坚持传承性,即教育要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教育。这样文化发展就有了根基和创新。

2.完善文化市场体制

在繁荣市场经济的同时,文化市场同样需要繁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各国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国内的各种文化也竞相成长,这就使得他国的文化腐朽思想和我国自身的文化糟粕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孩童阶段,这就需要有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去保护的规范其发展。

完善文化市场体制必须要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这是发展文化市场的重要前提,没有和谐的文化环境也就谈不上和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人民要想团结进步,就必须有和谐的文化做重要支撑。而和谐文化则体现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了.我们的社会自然也就正气多邪气少了。另一方面我们要想搞好文化市场建设,就必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从体制到机制、从传播手段到传播媒体的全面创新。同时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特别是文化产品,要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3.要以传统文化为建设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建设平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存活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实现文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就必须要重视我国的文化根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真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道路的合理性。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尊重历史,尊重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大众对文化的创造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扎实文化建设功底,市文化建设成为“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旗帜。文化建设还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以改革开放为平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同时要坚持文化“走出去”原则,加大对中国文化宣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了挫折”,要深化文化开放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反渗透能力和免疫力,同时也大力的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为我所用。只有利用好文化开放的平台,才能更好的实现我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说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

三、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兴。

第三篇:当代中国小学教育呐喊

这两周,因实验小学学生课辅资料多,家长、老师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两封写给徐书记赵县长田局长的公开信非常引人注目。

笔者是一名在小学工作了近三十年的老教师,认真拜读了两封信,心情十分沉重。两封信和后面的许多有价值的跟帖,都是广大家长和一线教师发自肺腑的充满血泪的深情呼唤,虽然言辞有些偏激,但是的确发人深思!

课辅资料多,学生书包重,原本是初中、高中的问题,没办法啊!初中有中考,高中有高考,家长老师谁都不敢轻易拿自己的孩子或者让自己的学生做新课改实验品。

什么?值得深思啊!

让我们先来反思一下,我们的小学教研做了些什么?

在一线老师的眼里,这些年我们的小学教研做了这么几件实事。

学生方面,做了两件实事。编写了一线老师基本认可的单元检测卷,为一线老师正确把握教学标高提供了比较合适的尺度。每年组织了一次期末调考,前几年考风不正,有虚假成绩,正副作用几乎相抵。去年开始出现比较真实的成绩,让大家都有了压力,也看到了希望,然而积重难返,各种症状也出来了。

教师方面,做了三件实事。期初,下基层进行了听课视导,指出了一些学校、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谁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可是谁都不敢大胆改革我们的备课。为什么?教研室只检查纸质的教案这个导向在起作用。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这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会高,反之就会低。

真正的备课是要在隐性备课上下功夫,练好“内功”,从“备课于形”走向“备课于心”。教研室要带领大家研究真正的备课。

小学原本是每个孩子都能免考升入初中上学的,小学校园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肥沃土壤。曾几何时,应试教育的阴魂不知不觉也飘散到小学里来了,而且在城区小学有愈演愈烈之势,家长苦不堪言,老师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学生苦不堪言。

在实验小学,每天11:40——1:20原本是学生放学回家、吃中餐、走路上学以及学生校内自由活动的时间,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老师们却都争先恐后抢着坐在教室里。可怜可悲可敬又可爱的老师们!我不知道她们中餐吃了没有?吃饱了没有?家人的碗洗了没有?反正都齐刷刷地坐在那里,学生也齐刷刷地坐在那里。干什么?学生做作业,老师辅导作业,批改作业。学校没有发一分钱补助。问她们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回答说:学校要考试,要排队,要站位!

每天下午放学后,还是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去各种地方偷着补课,补什么?还是学生做作业,老师辅导作业,批改作业。有家长强烈要求补的,可能给老师发了补助。有家长看别的孩子补了,生怕自己孩子落后了,不得不咬牙切齿又面带笑容地也送去补。我们的老师不是圣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定要平衡自己的心理的,没有调查,大约也收了补助。我问她们,累吗?回答说:累啊!上班拼命,下班还要拼命,没办法啊!这钱还真不愿意要,身体实在吃不消。可是别人都补,你不补,你班孩子成绩一定倒数第一,输不起面子也输不起里子啊!……

作业,考试!考试,作业!无休无止。再加上所谓的高效课堂,所谓的抄教案,抄读书笔记,拼凑论文、案例,教师的生命在机械的重复中浪费,许多教师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许多老师身心疲惫,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学生呢?一天正课6节,早读一节,午写一节,这就够了,还有中午老师跟班的做作业一节,放学后补课一小时,双休日还是无休止的作业。原本七彩的童年变得暗淡无光,“小眼镜”渐渐增多,厌学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小学生原本应该是最喜欢上学的人群啊!

我一直在想,不停地想:是谁的无形大手在操纵着我们可怜的老师?是谁的无形大手在操纵着我们可怜的孩子?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谁又能拯救我们的小学教育?

我把目光投向了教研,把希望寄托在教研室。教研室这个教育系统最重要的机构,是全县教育的风向标,是全县教育的指航灯啊!教研室的导向功能作用发挥好了,这一局面也许能改变。

教研,研究什么?就应该研究我们的教师,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程设置,研究我们的教书育人方法,研究我们的评价机制。过去,我们的教研做了些什么?现在,我们的小学教研应该做些老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但有时给人感觉就是“找茬”;期中,组织了“四优”评选,特别是在一年一度的优质课评选中,造就了一小撮“名师”,同时也打击了一大批不善做课老师的积极性。带领教研员、一线教师外出听课取经,偶尔给基层学校作了一两场讲座;期末,以点带面检查了教案、作业。

这些事都是应该做的,问题是,这些事还可以做得更好。除了这些事,还有很多的事应该做,也必须做。

那么,我们的小学教研,应该研究什么呢?这里谈谈我个人的拙见。

第一,研究习惯养成。什么是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是银行存款,坏习惯是银行贷款。小学教研应该把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做首要任务,当做重中之重。最好的学习习惯是什么?是专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更应该培养学习做事专注的好习惯。

小学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弟子规》里讲:有余力,则学文。小学教师一直是管教又管导的,小学的“教导处”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教务处”,从中分离出一个“德育处”,一个“教研处”。其结果是弱化了德育,教研也在一系列脱离常规教学实际的“作秀”中,成了“水中月”、“雾中花”。

第二,研究“营养均衡”。小学的课程设置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营养食谱”,国家的三级课程是个宏观的导向,落实到一个县一个乡镇,应该好好结合各地各校的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办学条件实际,以及周边环境实际,充分挖掘资源,因地制宜,研究课程设置的科目、节数,尽最大限度做到让学生“营养均衡”。课表是个施工图纸,教研室应该深入实际认真研究课表,指导学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等资源,把能开的课程开好,而不是死抠“教条”瞎批评人。

特别是第二课堂,这个“主食”之外的“营养餐”,是学生的最爱,也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我们的教研室对这个似乎关注太少,充其量期末检查时看看有没有第二课堂记载而已。

可是,第二课堂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是培养个性,是发展特长,是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经典诵读,发展语言基本功,合唱团训练学生的声乐,舞蹈组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要知道,语言、音乐、舞蹈、体育等都是“过期不候”的“童子功”啊,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第三,研究真正的备课。于永正老师说,我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第四,研究评价机制。认真编写单元试卷是必要的,组织期末调考也是必须的。小学教研更要多多打造几把评价的尺子,要淡化评价结果,要注重训练过程。要重视评价方法指导,多分析考试失误原因,要少作原本就不可比的考试结果比较。例如:指导基层学校自己开展朗读达标、写字达标、口算达标、查字典达标。再比如,研究并指导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的检测方式方法,这些都是基层学校急需的。

还有,国家课程规定,小学数学只开五节,可是我们蕲春的小学数学课呢?城区学校一般都开了八九节,农村学校开了十二三节。考起试来,真实成绩是:城区学校人平才六七十分,农村学校往往人平刚及格或者不及格。如果把所有学校按认真抽考一次,我敢说,数学人平四五十分的学校一定不会少!真的完全是老师没教好吗?试卷的难度是否大了?小学数学有必要搞那么难吗?考试得不了高分,学生没兴趣学不是麻烦吗?

听说某小学的学生非常理解老师平时工作的辛苦,很尊敬老师,考试很想给老师争光。于是该生在调考时硬是手拿尖刀威逼同学给答案他抄,结果数学还只考了12分。这个可恨又可爱的孩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童年,应该是七彩斑斓的。可我们的孩子除了作业,就是各种考试!

童年,应该是伴着书香的。可我们的孩子除了课本,就是各种练习册!

教师,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我们疲惫不堪,还在挨骂!

小学教师,应该是人类最幸福的职业。可我们愁眉苦脸,无可奈何!救救孩子,救救老师!

考试,是应该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教研室,你能引领我们的老师“不为考”、引领我们的孩子“不畏考”吗?

最后,我还想说几句题外话。第一,我没有贬损教研室领导和老师的意图,实话实说,蕲春小学教研在黄冈市还是有地位的。

第二,我也是小学教研大军的一员,是教研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是教研让我对小学教育如此热爱,是教研让我对我从事的工作乐此不疲,我从内心一直十分感恩我的领导们、恩师们。

第三,我之所以反思我们的小学教研,真的是希望教研室带领我们的教研大军能拯救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真的是希望教研室能引领我们的实验小学成为黄冈一流、湖北示范、全国知名的特色学校。只有这样,蕲春的小学教育才能真正为蕲春教育夯实基础。第四,教育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很多事仅靠教研室力量也十分微弱,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希望教育系统各部门各学校的人都用心做教育。

——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第四篇:关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思考及对策

关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思考及对策

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那

一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它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具有一种与政治的严肃或思想的论争相对立(有时也相容)的感性愉悦性的特点。因此,大众文化可以定义为:大众文化是现代化时期所产生的大众群体的文化伴生物,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娱乐电影、家庭肥皂剧、现代广告、畅销读物、报纸副刊、卡拉OK、音乐电视(MTV)、摇滚乐、流行歌曲、交谊舞、居室装潢、时装表演、选美活动、电视速配、明星崇拜等无疑都

属于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的利与弊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的价值,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的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有的认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我认为对大众文化应采取

辩证的态度加以审视。

首先,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利于人性的解放。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再到罗大佑歌曲入选《大学语文》,都说明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一些健康、优秀的通俗文学中格调清新、语言优美、歌颂美好人性的作品,流行音乐中旋律优美、内容健康、节奏明快的歌曲等都可以熏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情趣,解放人的思想。大众文化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它

具有加强民主、解放思想倾向和消解神圣、提倡个性的作用,这对有利于人们追

求个性的解放,对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旋律。大众文化虽然是文化系统中较浅层次的文化,但也有积极、健康、向上甚至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中无疑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只要包含着能够启迪人们智慧、促使人们求善并能愉悦人的身心的美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社会主义文化系统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制作者逐利动机主导大众文化方向,这必然导致大众文带有明显的庸俗性、娱乐性,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更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当代中国大

众文化的一些“病症”已经显现出来:

1、虚假、庸俗的大众文化导致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倾向。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铺天盖地的煽动着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使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

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

2、盲目追求各种所谓的文化社会活动,导致审美的低俗化。这些活动常常披着文化艺术的外衣,实质上是欲望大于趣味,物质利益高于精神意义,使大众一次又一次地误读“文化”,进而带来审美的低俗化。审美的低俗化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在审美方式上,人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

3、人们被现代强势媒体所俘虏,精神呈现庸俗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在适合大众消费的同时,由于其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被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命名为“形象”的图像、声音和数字,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把世界转化成为形象,这

种如烟如雾的形象大部分一出现便消退。人们在“形象”的熏染中以为拥有了真实,进而淡化了语言的关注和理性沉思。受这种负作用影响,部分人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享乐主义取向和颓废主义取向,主要表现在行为的功利性、对现实生活采取极为冷漠的态度。在部分人中流行的“一无”(无所谓)“二没”(干活没劲玩也没劲)“三拉倒”(一切都拉倒)即是例证,致使人们本来就很脆弱的一点儿本真

被逐步去除,精神和灵魂被渐渐泯灭。

三、大众文化引发的思考及对策

由于大众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方面现象,包含积极与消极、理性与非理性、健康与不健康等多重可能性,因而尤其应当作冷静的理性分析。我认为,既承认大众文化的某种合理性和优势,更要正视它的某些弊端或缺陷,深刻揭露和批判其消极面,呈现和弘扬其积极面,引领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文化生活,服务

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生命力所在。大众文化创作只有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增进理性思索,借助大众媒体作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其质量规格,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思想、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不良侵蚀,克服其庸俗性、盲目性和单纯娱乐性,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走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社

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作为党的喉舌的大众传媒就应该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捍卫主流文化的领导权。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大众

传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并勇于承担起作为党和国家喉舌、传播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先进文化以及塑造共同理想的社会责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大众文化和社会思潮,使大众文化成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一支重要精神力量,为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文化品质。

低俗文化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的喜爱,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正确审美观念的欠缺,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味仍比较低,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人文素质是构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素养,是人的社会文化素质中的基础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是通过大量吸收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而达到的。在教育教学中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中外文化经典作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帮助学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审美对象,感受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提

高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五篇:人文教育演讲稿--当代中国人文教育之我见-精选

人文教育演讲稿--当代中国人文教育之我见

人文教育演讲稿--当代中国人文教育之我见

在演讲的开头,我说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家都知道却装做不知道的事情,就是大学内考试的作弊现象。应该说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这种情况不同程度的发生。而在考试之前,有同学向教员套套题,或者请教员吃饭等等手段应有尽有。我在这里不是想B4大家的这种做法。因为我不可能连自己都一起B4,我同样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说的是一种中国教育的缺陷,即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人文主育。大学里的这种现象很能解释这种结果。

我说的这个phnomenon,其实在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蔡先生就给学生这样的警告,他说:“大学学生应该以研究学术为天职,而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接着他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我们如今的大学和蔡先生当时所处的北大情况是多么的类似!确实,我们的ZF也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他们把人文搁置在一旁,视而不见。接着校园暴力、逃课、作弊。以至踏上社会之后,他们开始变得拜金、功利主义了。大家可以在我演讲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

下面我将带着大家回顾中国20xx多年的教育史,从中我们将发现很多重要的东西。

我们看看古代的中国,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之后的,当然就是近代中国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把古代中国叫做文明古国,还有礼仪之邦,有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然,国外的学者也是这样评价古代的中国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中国一切都是由封建伦理思想控制的。既然就讲伦理关系,当然就得有规矩了。规矩多了,礼节就很多了,特别是儒家的繁冗的礼节更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作为一个专制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罢了。再加上中国的特色:以农业为主,思想的单一化,这里指的思想是先秦以后的思想。还有官办教育与私学教育的人文化加强,这一切都组成了中国古代是以人文主义文明为特点,而科技文明根本就没有发展过什么。他们创造的是一种单一的封建精神文明.统治者根本就不在乎科技的进步。因为他们不尝到科技进步后给他们的好处,只是要人民纳税。好的专制者遇到坏的年成就要农民交少的税,这就是所谓的仁政了。

所以,大部分农民为了交上税之后有自己的余粮便开始越来越改进生产工具。当然,这个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古籍上也没有什么多的记载。因为中国的人民种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的“天”,即所谓的年成。而我们的统治者不管这些,私办教育也不交农民怎么样去种地,而是教一些社会伦理道德知识,这正与统治者的心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种私学,学术流派林立,但是基本上都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利益,没有考虑到广大的劳动人民。儒、法、道等学术流派都是如此。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墨家。

我们在是讲的古代中国,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到了秦后,基本上就是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因此,这就已经决定了中国教育历史的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只

是到了宋朝时期,科技才开始有较好的发展,因为当时社会很太平,人们便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着新的事物。这里我要说的是四大发明其中有三项都是在宋朝发明的,可以说宋朝就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了。而人文教育依然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指导。但是,统治者只顾着更好的在思想上统治着人民,却不管社会的进步不进步,当然这个也是与社会的专制性质离不开的。结果了呢?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被洋人的火炮打开了大门,侵略着我们的一切。

所以,到了近代中国的时候,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中国人林则徐看到了国家的缺点。他上书朝廷说科技给中华大地能带来的一线生机。可惜由于奸臣的迫害,直到洋务派的兴起才使得这个科技兴国得以产生,并随之建了许多科技兵工厂,造船厂。另外近代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在1862年首次将西方近代的科技课程纳入了课堂,培养了许多后来在军事工业上杰出的人才。北洋舰队,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都很杰出的,如果不是朝廷的错误,在甲午战争中失利的不会是中国。冶金局在几位洋务派重要人物的引导下蓬勃发展,打开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页。由此,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相融合,确实使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专制国家,人文主义教育趋于腐化,各种思想泛滥,中国混成一团,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种现象固然与当代中国由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价值观失控有关,固然与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有关,方法有关。但是,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缺乏一种根之于民族生存土壤中的深厚人文背景,学生普遍缺乏道德理性能力和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排斥,是根本的原因。

因此,教育改革的目的必须旨在改革受教育者素质,思想观念。教育必须在各阶段中体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这就需要社会本身培养出一批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各科教师以及创造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教育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深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受之熏陶,使之具有一定的“外来文化”的抗体,并理性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韩愈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深深的表明了“传道”的重要性,数千年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传统。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它的教育要想获得真正自主的发展,都不能只是满足于国外教育经验的学习和借鉴,而应该把学习国外的经验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否则,易于失去民族教育的主体地位及特征。总之,现阶段的教育应转向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共进退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教育者方面下功夫,同时研究出怎样的一套教法、教学方案也将是我们教育事业重点解决的问题。

下载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教育演讲稿--当代中国人文教育之我见

    在演讲的开头,我说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家都知道却装做不知道的事情,就是大学内考试的作弊现象。应该说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这种情况不同程度的发生。而在考试之前,有同学向教员......

    论文 当代中国外国教育5篇

    当代外国艺术教育 随着时代的不断飞速发展,随着人类审美品位的升高,艺术就起着重要的角色,艺术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韩国的网速是中国的9倍(摘自2011年网络时报)。 当我知道了......

    当代中国女性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

    当代中国女性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当代中国女性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教育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无论男女,接受教育,都是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摘要:中国教育是这样的模式,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现在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突出的问题:懒惰、不爱自己动手、能力不足等等,这也是导致大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绪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1、 论述: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14页) 1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2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姓名:周思雨专业:应用心理学学号:2011423024 摘要: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中国即将迎来又一个失业高峰。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下岗失业的原因,并且对症下......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主要问题:人民生活福利,社会公正,贫富问题等和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官员腐败。 在如今的社会中,官员腐败算是中国最大的矛盾,人民对政府的期望之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简述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 1.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