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大全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读书报告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由岳麓书社出版于2002年6月,作者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 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二、作品简介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5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整本书除了序言和后记,分为: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并且在书的封面上还有专家的评论。
书的序分别由劳凯生教授、张文质先生和作者本人来做。劳凯声在序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或似淡雅的香茗,或似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张文质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编辑,经手发表了多篇肖川的文章,他在序中也转述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此外在作者的自序中谈到了“随笔”。何为“随笔”?他认为,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求遣一己之意趣,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中,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
三、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分析
1.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被激醒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课程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书中还讲到了教育就是服务,书中写到牢固确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在制度、目标、措施与方法层面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现在我们的教育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所以教师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3.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教师也该对学生多一份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4.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不外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
小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早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二)教师的学习与成长
作者在书的第六部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有六篇文章谈论这个话题,其中的一篇《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地热爱,成熟意味着心智的和谐发展、有效的自我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师的专业成熟,其途径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这四种途径,同时这四种途径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接下来就专门论述了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认为,要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作者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认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否则,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教师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就讲到“以经典为友”,在经典中获取古代的智慧即教育的智慧。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功利,喜欢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习,作者指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的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任何职业,都应“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即以一种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等价值。
(三)完美的教学
作者认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与学生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三是规划学生领域和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包括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的内容;四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
作者认为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在教育学理论中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就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美国数学家维纳说:“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创作,应当是受到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取得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的。”
四、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以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五、心得体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同时也汲取着丰富的教育经验。文章传递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热切心情,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追求,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收获了很多,感悟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不曾懂得的道理及教育理念。教育是需要每位教师用心去雕琢的一门艺术;教育更是需要教师用心感悟的一本书,教育是教育者一辈子需要用心去创造的。
第二篇:《教育理想与信念》
读《教育理想与信念》有感
夜深人静,伴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肖川博士对话,时而掩卷沉思,时而思绪轻扬,时而脸臊耳热,时而豁然开朗——《教育理想与信念》载着我的激情,在教育的理想境界中飞翔„„
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作者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通过探测教育深处隐匿的最美好的宝藏,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文笔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多年来,教育理论界的“理论”纷繁热闹,惟缺少独特、真实、个人化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旨在感受到历史与现实中的人性之爱、人伦之善、人道之尊,感受到大自然与思维活动中的理性之真、科学之美、智慧之妙,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世界与生命的强烈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人生与事业的执著憧憬和期待,能够使学生日臻科学与民主精神,为自由社会培养和谐的人。在肖川的点拨下,去感受“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意趣,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教育”、诗性教育是肖川博士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
肖川博士告诉我们,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因为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获得了存在的理由。看看现实,才会觉得这样的看法是多么的睿智。很多教师习惯于各自为政,为争得辅导的时间斤斤计较,为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挤占一空,他们整天疲于应付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条块式的,不能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分低能也就屡见不鲜了。很多学校也置素质教育的要求于不顾,随意削减课程,搞阴阳两套课表;在那些学校安排一些文体活动,搞一些社会实践,便会被一些人斥为不务正业。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正业”就是让学生埋头于课本,博得升学考试的高分。然而结果往往是这样单
一、可怜的愿望也常常落空。或许他们会百思而不得其解:看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或许就能明白原来自己一直都把学生当成“容器”,而没有当成“人”来看待,甚至在潜意识里,学生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把德智体美劳对立了起来,把不同学科的教育对立了起来,把教育以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宗旨置于度外,眼中唯分,目中无人,焉有不败之理?“在教育中,重要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所获得的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和理智的启悟。”
肖川博士还告诉我们,应该把“人性化”的思想落实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性生命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大业,所谓圆满,不管它冠以何种美妙的名字,其正当性都是值得怀疑的。”“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他还认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宽松、宽厚、宽容,自由、自主、自信,温情、温暖、温馨,成功、成长、成人,学校应是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人终身的美好记忆。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其他篇章里,“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里不再赘述了。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肖川博士鲜明地提出“闲暇教育”。我们要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能够有“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沉思冥想。” 学生的心灵需要一块净土,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家园,好书就是这样的净土和家园,让他们有独到的思想,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能有广阔的心理空间,能够自由思想,舒展心灵。在闲暇中能有所顿悟,舒展心灵,热爱学校生活,热爱学习,感受到小学校园里大学般的宽松氛围,多一些自由,多一些自主,多一些灵性,生气与创造。
“保卫童年”是一个富于诗意和高贵的思想。这也就肖川博士的高贵思想。童年总是和童心、童真、童趣无忌联系在一起,从肖川博士的思想里,我得到深深地感受到: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青春和理想活力的个体,教育必须在提高与学生心相容程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说教永远不能代替熏陶、感悟。
以往怀着对教育理论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为高处不胜寒以至于避而远之,甚至以为小学教师没有必要和能力阅读深奥而严谨的教育理论。从接触了肖川的优美作品,其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改变了我的幼稚认识。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1
学无止境“终生阅读”、“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让我更加感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深刻感受到作为前线教育工作者身上责任的重大;同时肖川教授又给我们指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我从感性上把它归结为:掀起脸上的面纱,露出微笑,辐射阳光,传递幸福,润泽生命。
肖川教授大量运用了感性的材料与事实,说明了“生命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为我们诠释了当前教育中的困惑,并不时地用他智慧而又带有幽默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让课堂充满关注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教育,生命的教育
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涛,可以冲土决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这水,每一个社会中人的感动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注定会寸草不生;没有感动滋润的人,心灵注定会干涸枯竭。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而又崇高。我们未必是能够书写感动之人,但我们却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行动。
肖川教授对学习的感悟也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鸣。教师如何看待学习,平时如何实施学习,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胸中海阔天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口中旁征博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教育,才能实现自身发展进而促成学生发展。学习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甚至相伴一生的过程,只有不懈地学习,我们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中的觉悟者、关怀者、责任者、创造者,更是生活的幸福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肖川教授倡导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他这样认为: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2
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总会有阵阵的心得产生,字字句句皆是经典,时时处处有感动。在忙碌了一天以后,在沉沉的夜色下,在漫漫的长夜里,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手捧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相信它会给您带来意外的收获
这是肖川的教育随笔。他给教育随笔的定义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表达方式,用精辟优美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将这种表达方式进行的十分深刻,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他在写教育随笔的时候“力透纸背”,想运用自己最好的语言来表达,也用自己最独特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分析问题,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论述问题。而我曾经的观点是:教育随笔,就是把教育当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至于记录到什么程度,我没有细细想过,所以往往记录的文字会显得肤浅。而他则给了我一个榜样,如何用最真的态度来写教育随笔,如何让最真的东西不入俗流,而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我意识到了作为一篇随笔也有它可字字斟酌的地方。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3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
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
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4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5
最近看了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这是他历时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在他的演绎下,教育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激发我们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阅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6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随笔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在我们学习历史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在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另外,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肖川博士直达理性和内在的教育表达,让我佩服不已,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肖川博士有那么多教育和写作的灵感呢?我想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得吸收,一个漠视生命,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此时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第四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体会
打开了那本棕色封面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拜读后轻轻阖上。然而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肖川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这是一本写给教育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他道出了教育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
这本书谈的内容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教育的意蕴审视教育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期待教育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传输。他提出要尊重儿童需要,崇尚自然,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社会机构,它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监护、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的其他那称之为学习的行为等)教育是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绝不可能是军营、监狱、医院,应成为人民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应该展示出生命的灿烂,跃动,纯真与生机勃勃。真正的学校应当是日常生活话的不应当拘泥于规则和机械憧憬式死板运做的体制。而应当促进不用语言、不用教诲,而凭本身的气息和意义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发的出现在学校里。然而这一点似乎没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关注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则掩盖在教育的这种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天意忽略了。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木神通,可在他们身上确难寻真情流露,个性释放。
二、有关教育的目标
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的说,说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得人。在说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作者写到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天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倦,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生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嗅出这里的乌托邦气息,看到一相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我把这段文字抄在黑板上,让六年级的学生读分享它的诗意,让他们从小学会追求崇高。
三、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他认为学校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性理智的好奇心、关心人类命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胸臆与襟怀,使受教育者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具体言之,即
(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
(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
(三)帮助学生构进人类知识的完整图景。
(四)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怎样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他认为把握好教学的四个基本素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时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即启和法、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唤醒与张扬、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型人格的生成确立。他认为完美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浅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四、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富有权养、有独立性、有自信、自由、自律、敢于冒险、具有创造力、足智多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和讲求效率的人。学习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文明幸福之门的钥匙。学习是产生一切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不由想到我们的这次课程改革,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我们教师学生有多少人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存在方式呢?多是按别人要求人云亦云。盖兹达等人指出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果断性以及形成并巩固他们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我们教师的学习眉睫:一方面自身学识的浅薄,在学术面前是小学生,另一方面工作的现实,考试的压力,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无暇提高自己的学养。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
五、学会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勒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阳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灰的心灵空间,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开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他是个倾诉者,他享受着倾诉的快乐。他在深夜与自己推心置腹,他鲜活、灵动的文字难得掩饰自己的痴迷。他告诉别人最美的是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他告诉人们体验生活的美妙意味是一个需要修炼与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心灵对世界深刻、持久的凝视。这些文字因思想的开放性、彻底性而越发清澈敞亮。
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感到是那样的亲切与随和,它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他对教育界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予以学理上的阐释,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他的文字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无不体现着一对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了这些文字,你会感到是那样的恳切、热情执着,是如此的激烈、深刻,你会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会憧憬着幸福的教育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第五篇: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报告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由岳麓书社出版于2002年6月,作者肖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一本教育随笔,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是我近多十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也是一本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写的书。”
在书的封底上有六位专家的评论与推荐,其中《小学青年教师》主编蔡东彩说:“整本书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对于教育、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认。”厦门双十中学副校长、国家级数学骨干教师任勇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说出了我们老师想说而又未能说出的心里话。书中有许多经典的表述----凝练、隽永、雅致,令人感慨,令人回味,令人遐思。”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李晓东说:“作者试图创造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使我们领略到除了逻辑实证之外的另一种表达的美。” 翻开书的扉页,内容简介上写道:这是作者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共收录了60多篇(实际57篇)文章,涉及到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全书除了序言和后记,分为十个部分: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
书的序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博士生导师劳凯生教授,知名教育编辑张文质先生,以及作者本人来作。劳教授在序中写道,在当前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教育能否建起一道无形的篱笆,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说教可以实现的。因此,关心“人”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情怀。张文质作为一名资深教育编辑,经手发表了多篇肖川的文章,他在序中也转述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此外在作者的自序中谈到了“随笔”。何为“随笔”?他认为,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求谴一己之意趣,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随笔是亲切的,却并不随便。在轻盈、轻巧中,透着一种内在的严肃与庄重。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教师有成千上万,而教育家寥寥可数,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有教育思想。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教师,缺乏的是有思想的教师。很长时间里,教师对学生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智慧的启迪,很多教师有学问而少思想。
第一部分的第1篇《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作者为我们揭示了思想的真谛,即“人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如果没有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就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了。当然教育更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需要有思想的校长,最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去传递观念,通过观念改变行动,通过行动改变命运,由改变个人的命运,直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滋养人生的价值。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了解教育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大学期间的教育学学习可以说只是一些纸上谈兵,真正为人师才有了一些对教育的亲身感悟。也许过去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过于科学化,缺少人文性,过于关注教学内容本身的东西,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我们常常用冰冷的数字来考量教学效果,少了一份关怀之情和关注之心。正像书中肖川所谈到的: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与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教育者的欢乐与痛苦。教育学,就应该倡导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这段话也将时刻指引着我们的教育方向和教育信念。翻到书中的第16页,我们不禁被作者的话语所触动。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的确,社会在变,教育在变,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
二、教育是一种唤醒
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学习的不自觉,教师让学生不断机械重复那些无穷无尽的练习,甚至用抄写50遍乃至100遍来惩罚“偷懒”的学生,相信这些被处罚的学生在抄写过程中不会去领悟抄写的内容,唯一想的,就是赶快抄完。教育界也流行一些俗语: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汉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现实中能有几个点石成金的好教师呢。
在书的第6篇《教育的意蕴》中,解析了“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含义。作者又写道: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我们的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同时我们又制造了多少差学生,这些“差生”在幼儿园与优秀的学生是一样的,经过我们学校三年或六年培养之后,变成了差生,社会上对教育界“毁人不倦”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批评。第7篇《教育即解放》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这篇著名报告提出的“教育即解放”的口号。肖川教授指出: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真正的教育一定坚持价值引导而同时拒斥灌输,拒斥任何未经严格论证的宣称。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否关注过学生的自由选择,是否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性、无视人的自由和尊严的教育。是谁告诉学生,他已经被老师放弃,是谁压制了学生对兴趣的追求,是谁让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畏惧。
在第34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中,作者认为,“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的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与学生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达成共识;三是规划学生领域和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包括提示或展示学生所需要学的内容;四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最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式。
作者认为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在教育学理论中一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就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美国数学家维纳说:“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之所以创作,应当是受到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所驱使,即使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他们也愿意付出代价来取得从事这项工作的机会的。”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在书的第六部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有六篇文章谈论这个话题,其中的第27篇《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肖川教授认为,从教学新手到专家型教师,期间有一个专业成熟的过程。而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我们在有关教育学原理的专著中了解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与作者的观点非常接近。同时作者指出,教师的专业成熟,可以通过学历提升、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践这四种途径实现。当然,无论任何途径,都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还是全社会的事,每个人对教师的成长都有责任。
第28篇,专门论述了教师的“六个学会”,作者认为,要成长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是优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新世纪对教师的厚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作者非常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认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的自主判别和认真审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否则,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教师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作者在第4篇就讲到“以经典为友”,在经典中获取古代的智慧即教育的智慧。然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功利,喜欢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习,作者指出,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要使它具有价值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没有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改造、扬弃、整合升华的为自己的精神修养的学习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任何职业,都应“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即以一种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等价值。促进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
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文字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广阔与纤细、其玄妙与确当,恐怕是其他形式,比如图像与音韵所比拟不了的。文字背后有广阔的空间,给思想留下了纵横驰骋的广袤的场域。张大千(1899—1983年)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何况对于教师。
纵览全书,仅仅295页,不到20万字,并且由于成文的时间较长,文章的篇幅长短不一,内容不是特别系统,但文章传递了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热切心情,散文式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表达,还有那十几幅典雅灵动、意象充沛,颇有丰子恺漫画风格的插图,让人感到浓浓的人文情怀。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肖川教授用心写成的文章,使我们可以领略阅读之美,能够在欣赏中获得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当我们面对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我们应该感谢上苍,给予我们发现与创造真诚、善良、美丽的机会,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第18次印刷
[3]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