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闽南歌谣活动
小班闽南歌谣活动——蜜蜂仔
安海幼儿园 张小岚
设计意图:
闽南歌谣称俗称“歌诀”,它是我们闽南地区民间艺术中一朵奇葩。它融艺术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很值得我们的下一代去学习和发扬。由于我们一直强调让孩子们学习并说好普通话,无形中忽视了他们对“歌诀”的传承。然而,感受并学习本土民间艺术,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在小班时期充分挖掘各种潜在因素来激发孩子们对“歌诀”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大的探索价值。因此,我们班将此作为课题,开展“歌诀”系列教学活动。挖掘各种途径来增强幼儿对歌谣的审美感受,激发他们对歌谣的学习兴趣。小班宜选择短小、诙谐具有教育意义的歌谣为活动素材,《蜜蜂仔》刚好符合这一特点,故此次的活动我选择了它。在活动中我创设与歌谣内容相应的课件、环境、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挖掘各种潜在因素如游戏、肢体动作等„„来表现歌谣,增强幼儿的审美感受。
一、活动目标:
1、喜欢歌谣、理解歌谣的内容。
2、感受闽南歌谣的音韵美。
3、体验辛勤劳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自制与歌谣内容相符的课件
(一)(二)、录制歌谣的录音、磁带、录音机等。
2、蜜蜂仔头饰、场景布置:一座小房子及花丛。
三、活动过程:
1、师生戴上蜜蜂仔头饰律动入室,师带领幼儿到场景中,感受、了解“同一户”“四五路”。
教师引导语:“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住在这所房子里,闽南话是‘同一户’。”“那里的花朵开得真鲜艳,我们去采花粉吧?这么多花朵怎么采?”“有的飞到这里、有的飞到那里、有的飞到东、有的飞到西,闽南话叫做‘四五路’。”
2、引导幼儿观赏课件,熟悉、理解歌谣内容,激起幼儿对歌谣的兴趣。(1)幼儿整体观赏课件
(一),初步理解歌谣内容,激起幼儿对歌谣的兴趣。
教师引导语:“上面也有很多蜜蜂,我们一起瞧瞧。”(2)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些什么?
(3)逐图观赏课件
(一),熟悉、理解其内容。教师重点启发幼儿了解“花仔肚”“造蜜库”。
教师引导语:“蜜蜂仔的肚子是怎样的呢?”“是一节黄、一节黑,闽南话说是‘花仔肚’。”“蜜蜂仔采花粉后在做什么?”引导幼儿观看课件里的影片,了解它们在“造蜜库”。
(4)出示蜂蜜,引导幼儿向蜜蜂学习。
教师引导语:“这瓶蜂蜜就是蜜蜂酿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勤劳的蜜蜂仔,我们能喝到那么香甜的蜜水吗?我们要向蜜蜂学习吗?学习它们什么?
3、学习歌谣。
(1)完整欣赏歌谣《蜜蜂仔》。
(2)演示课件
(二),幼儿边观赏边朗诵歌谣。(3)跟着老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朗诵歌谣。
4、录音,录好播放给幼儿听。
教师引导语“你们朗诵得真好听,老师想把你们朗诵的歌谣录下来,制作到课件里,让其他小朋友欣赏、学习,好吗?
5、幼儿边欣赏歌谣边游戏。幼儿跟随着歌谣边念边有感情地做相应的动作,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歌谣的音韵美,体验劳动的乐趣。
6、带着自己酿造的蜂蜜随着音乐飞出室。
教师引导语:“今天我们也造了很多蜂蜜,送给小朋友喝,好吗?” 活动延伸
1、引导音乐区的幼儿为《蜜蜂仔》创编节奏谱,并用合适的打击乐器打出悦耳的声音。
2、科学区中提供枇杷蜜、荔枝蜜、龙眼蜜,引导幼儿了解其颜色、气味、味道。反思: 带领幼儿感受并学习本土民间艺术,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这片热土的情感,增强幼儿的审美态度与感受。因而,学习闽南歌谣是一件对孩子们很有意义的事情。闽南歌谣——《蜜蜂仔》,立足于创设与本歌谣内容相应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营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结合游戏、肢体动作等适合小班幼儿的活动形式来表现歌谣内涵,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因此,在《蜜蜂仔》这一活动的信息化情境教学结合幼儿真实场景的情感体验活动具有很大的探索价值。
一、适用于幼儿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教育信息化。录音磁带、幻灯投影、电视影像、计算机软件等等多媒体信息化学习手段和工具,能够展现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影像、动画等学习资源,很好构建虚拟仿真学习环境。《蜜蜂仔》歌谣的学习活动,设计开发教学辅助计算机软件,运用图片、声音、动态影像,展现蜜蜂“花子肚”的外表形态、“同一户”的生活习性、“采花粉,造蜜库”的勤劳精神,帮助幼儿感受《蜜蜂仔》歌谣内容和意境,实现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蜜蜂仔》软件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别引导孩子“整体观赏”、“分段情境感受”、“朗诵歌谣”等活动,充分表现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辅助性和实效性特点。
二、适用于幼儿的场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 针对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理解儿童歌谣和体验儿童歌谣的需要,选择真实场景教学活动,展开游戏、肢体动作模仿等活动形式,组织孩子积极投入参与,实现幼儿对歌谣的感受体验和突破歌谣的难点。《蜜蜂仔》课堂构设一座小房子和花丛的场景,在音乐律动下,师生模仿蜜蜂的追逐游戏活动和肢体飞翔动作,一同体验和感受“同一户”和“飞来飞去四五路”。在本课活动高潮期,利用上述课堂场景,每个幼儿头戴小蜜蜂的头饰,一边朗诵歌谣,一边模仿蜜蜂肢体动作,有感情扮演蜜蜂角色,感受《蜜蜂仔》歌谣的音韵美,体验蜜蜂劳动的乐趣和勤劳的精神,实现课程改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三、适用于幼儿的主体活动环节的设置与衔接
教学的艺术在于巧思妙想。因此,教学活动结构的衔接必须环环相扣,精彩纷呈,促使幼儿展现各个环节的中心地位,乐于活动,体现出自主参与的主体地位。《蜜蜂仔》教学设计的六个活动环节,无不充分孩子们的主人翁角色:第一情景感受(律动感受小蜜蜂的快乐);第二活动体验(歌谣中幼儿理解的难点);第三观赏课件(幼儿感受歌谣意境和小蜜蜂的形态、生活习性、精神等);第四朗诵歌谣(幼儿再次观赏歌谣,模仿朗读);第五歌谣录音(让幼儿感受主体参与和学习成效);第六整体体验(幼儿角色扮演,肢体模仿,感受歌谣的音韵美)。《蜜蜂仔》歌谣短小、诙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浅现的教育意义,成为小班幼儿很好的活动素材。本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场景游戏活动,取得优良的教学实效。但是,通过这活动的研究、评议与反思,如下几点值得关注与思考:第一,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开发和利用不是用“直观、形象、生动”等词语所论断,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计算机的教育工具性和启发性;信息化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层次性和时效性;更好贴近幼儿和生活实际。第二,场景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观察者,应当及时调整和引导活动过程;幼儿是活动主人,给孩子展现个性化本领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闽南歌谣富有乡土特色,乡土文化与普及文化的融合又是一个“视点”。如“呣惊会辛苦”的闽南语和“勤劳”的普通话在闽南歌谣与国土文化如何交相辉映、碰撞交融? 总而言之,教学需要感受、思考、体验的反复升华。在《蜜蜂仔》这一活动的设计、实践、评议、讨论、反馈与调整过程,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和同事间的友情帮助,让我深感在教学这片梦幻田园上,如同小蜜蜂一般,一份辛勤和付出就得到一份收获和甜蜜。
第二篇: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意思。“衫裤漉漉佫打拼”,“佫打拼”为闽南方言”再卖劲”之意.有的歌谣大量运用方言,如不懂方言,根本无法读懂.如闽南渔歌《渔查某砪输渔干埔》,题目即为闽南方言,意思是讨海的女人本事并不比讨海的男人本事差。此歌谣通篇都用方言。有的民歌方言夹杂其中,如《闽南船歌》第一段:“行船真艰苦,无风来摇橹。摇甲目土土,双脚做擂鼓。”头两句还可以念,第三句意味摇得眼睛张得大大的,眼珠都要凸出来了。如不懂方言,往往被卡住,不能很好的体会歌谣前后的意思。有的歌谣从字面似乎也可读下,但却与原意相反。如闽南渔歌《海水淹》:“海水考,过年炊糕和炸枣。海水大沉郑,九月重阳大兜面。海水涝,二月沿海人破蚵。”其中“海水考”指海水浑浊退潮,“大沉郑”指海水满潮,“兜面”指地瓜粉糊,“海水考”指海水浑浊。漳州芗城《农民歌》的最后两句是:“大某细姨查某娴,农民愈想愈姆愿。”前三局分别讲三个不同女人,即“大某”指大老婆,“细姨”指小老婆,“查某娴”指女婢。意思是地主不劳而获却有这么多的女人伺候农民越想越不甘愿。如果不懂得这些特指,就难以理解闽南民歌的意思。流传于厦门的《渔民谣》开头的几句为:“起大风,唔是空。起大浪,浪来扛。海水向船南,举篙着来斩。”“ 唔是空”指不好的事情,“浪来扛”指浪在船上摔打,“向船南”指往船上浇泼。
二、民风各异,习俗不同。福建有“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的说法,在闽南,民歌集中地体现了这个特点。由于闽南地域的差异,闽南各地的新娘她们出嫁时习俗不一样,反映在民歌上也就不同。厦门同安女子出嫁上轿前,有老年妇女用红线在这位女子的脸上的各个部位比划,并说些吉利话,称为“贵脸”;这些话被编成《贵面歌》,其中大多为祝福的话,如:“第六贵嘴边,今夜好团圆,十月生后生,勤俭剩大钱。”永春女子出嫁时,老年妇女则用纱线、铅粉、鸡蛋等装饰女子脸部,绞去脸部汗毛,使脸部更光滑,并唱《婚嫁吉语》:“鸡蛋白,鸭蛋白,子孙传甲归大宅。开面开面,大厝新郎君来做阵,大兄小弟同同母阵。”
三、同样的题材,极少雷同。由于闽南的地域差异较大,虽是同一题材的,歌词韵脚却不相同。如在闽南流传最广的闽南童谣《天乌乌》,不同的地域其演唱内容各不相同。如南安的《龙王迎亲》:“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轿目吐吐,田婴举旗喊辛苦,乌鳗带路坐破肚,虾仔乱跳找无路,鲤鱼提盘乱碾肚,火萤担灯来照路,照着一匹龟一匹芋。客鸟赶紧来来报喜,飞来飞去畅一晡。”在看漳州芗城的《龙虾娶某》:“天乌乌,要落雨,举锄头,巡水路,看见龙虾咧娶某。鲟举灯,龟打鼓,水鸡扛轿叫艰苦,哲仔大腹肚。金鱼毋愿做新娘,哭得目吐吐吐。”再看德化的《海龙王,卜娶某》其演唱的内容又有不同:“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卜娶某。田婴赶紧来织补织出一尾鲤鱼牯。鸟吹萧,龟打鼓,火萤蛋灯来照路,田玲举旗兼打鼓,水鸡扛轿话脚肚。扛呀扛!摇啊摇!对面遇到一堆乌石鼓;姑婆颠颠来拦路,掀起龙轿看龙某;龙某脸白皮又幼,姑婆乌乌腹肚粗;姑婆硬入去龙宫,酒席宴上毋自顾,大吃大喝胀腹肚。”永春的《天乌乌》又不同:“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举锄头去掘芋。摇着一孵鹌鸡仔,飞到山拉岭;拄着一群打铁仔。„„”此外,流传于石狮、同安、龙海、南靖、东山、昭安等地的《天乌乌》,不仅没有一首完全相同的,而且差异很大。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手法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主要有下面一些:
(1)情真委婉。闽南人较为深沉含蓄,一些话往往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示,有的看似直接告白,实际却更为含蓄。如安溪的《茶山对歌》:“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眼睛顾看哥;踏着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云霄的《看见啊妹不敢叫》等都是既委婉含蓄,又不失幽默,然而它所表现的情谊却更加使人感动。
(2)生动形象。闽南民歌注重给人以相象的感受,摩声状形,淋漓尽致。如平和的《旧社会黑暗天》形象地写出有钱人的神态:“大某兼小姨,查某娴仔扇魁扇,肥肥象大猪,坐下去满交交椅;吃大鱼厚油气,吃瘦肉嫌夹牙齿,吃线面嫌糊嘴边,走起路来很神气。”
(3)赋、比、兴是闽南民歌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赋是直接叙述描写,层层铺叙,将同样一种意思反复渲染,将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安溪的《作用歌》用诗108行,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述说作田人的辛酸苦辣。厦门的《新式结婚歌》从一步到六步,每步四句表达了对新式结婚的赞美。许多的歌谣都是无独有偶从十个方面铺陈,如厦门同安的《十步送哥》、诏安的《十想郎》等。比兴就是“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诏安的《涯妹等哥心莫凉》:“三月韭菜皮皮青,涯妹等哥心莫凉;妹子可比韭菜样,韭菜没肥也难青。”以韭菜需要肥,喻指妹需要哥爱情之水的浇灌。又如诏安的《深井打水索要长》:“深井打水索要长,两人交情同心肠;妹呢可比凉井水,桶子落井水就上。”暗用打水来比喻两人情谊,用妹喻指井水,不管井多深,只要打水索够长,井水就会打上来。又如厦门的《鸦片害人》形容鸦片烟鬼的形象:“常吃鸦片瘦象鬼,嘴腮无肉象加锥,嘴孔嘴齿黑鬼鬼,眼睛大大象铜镭。胸坎瘦得似楼梯,腹肚大得象水柜;双脚就象草蜢腿,双手瘦得象拍鼓槌。”“加锥”一种尖嘴吧的小鸟;“嘴齿”指牙齿;“黑鬼鬼”只又黑有脏;“铜镭”指铜制的硬币;“拍鼓槌”指用竹子做的四筷子的打鼓的工具。通片运用比喻,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鸦片烟鬼的特点。
研究闽南民间歌谣的意义:
闽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闽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厦门、漳州、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是台湾民众的主要祖籍地。人们常说的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在这里充分展现。作为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民歌,是由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在两岸的闽南人的生活方式之中。随着以“闽南民歌”为主题的闽台文化交流在交流层次、交流频率、交流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深入与丰富,将使之成为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闽南民歌的研究有利于营造更为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促使福建(闽南)成为对台交流的重要基地方面,从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第三篇: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感受闽南歌谣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乐曲的性质,感受闽南歌谣的诙谐有趣,体验参与活动的愉快心情。
2、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情感,二、活动准备:
歌曲录音带,卖汤圆的情景录象、图画纸、水彩笔、卖汤圆的道具、进行相应的环境布置。
三、活动过程:
1、律动《喜洋洋》:幼儿根据欢快的音乐做相应的动作。
2、结合拍手游戏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读闽南童谣《天黑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观看录象,感受卖汤圆的活动过程,引入欣赏活动。
提问:你在录象里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你们是怎么买汤圆的?我们闽南有一首歌是唱卖汤圆的,歌名就叫《卖汤圆》。
4、欣赏感受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性质。
提问:你听了音乐有什么感觉?(好听、热闹、有趣)
(2)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随意做表示高兴的动作。
(3)再次完整欣赏音乐,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活泼、生动的情绪,并运用相应的线条色彩来表现。
提问:这首歌的旋律节奏让你有什么感觉?
(4)展示个别幼儿的线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
提问:你为什么用这种线条、色彩来表现?
(5)结合卖汤圆的录象再次完整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的内容。
提问:卖汤圆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快乐、高兴)你还知道我们闽南有哪些小吃吗?(粽子、海砺煎、线面糊)
5、播放背景音乐《卖汤圆》,幼儿借助道具自由表现,活动自然结束。
6、活动延伸:在游戏区玩卖汤圆的游戏。
第四篇:闽南民俗活动(共)
《闽南民俗活动》教案
时间:2016年3月22日 班级:中三班、中四班 教师:吴梅治 吴红英 目标
1、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尝尝、做做,了解闽南小吃面线糊,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猜小吃、听故事等活动,初步感受闽南文化的丰富和多彩。
准备:面线糊、醋肉、虾仁、荷兰豆、海蛎煎、胡萝卜丝、咸鱼干、地瓜粉、过程: 1.说一说
出示面线糊,引导幼儿说说这是什么?谁吃过?是什么味道的?里面有些什么配料。2.聊聊面线糊中的配料:醋肉、虾仁、荷兰豆、海蛎煎、胡萝卜丝、咸鱼干 3.讨论面线糊的制作方法(1)炸醋肉,并剪成小块(2)煮虾仁,并剪成小块(3)撕荷兰豆、剪炒荷兰豆(4)煎海蛎煎,切成小块(5)刨萝卜丝,炒萝卜丝(6)撕咸鱼干,煮面线糊 4.提出操作提要求:(1)注意工具使用安全。(2)劳动时要认真,讲究卫生。
5.幼儿分工进行制作,教师指导幼儿合作进行操作。6.品尝面线糊。
第五篇:寻找闽南味道活动框架
寻找闽南味道
———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闽南文化的传播者,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引领者。闽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需要借鉴、融合新的表现方式。寻找闽南味道系列活动以传承发扬民俗文化为平台,结合闽南当代年轻人的新想法,让他们用新方式表达对闽南文化的独特认识。活动目的: 1. 园区未开业前营造氛围,为园区的开业奠定形象基础,以系列活动吸引大众眼球,关注园区的开业情况; 2. 园区开业后增加客流量,延长游客在园时间,提供更多的消费机会,提高艺术园的收益; 3. 为游客提供深入了解艺术园的机会和渠道,树立作为传承者、传播者和引领者的形象; 4. 在吸引中低端消费群体的基础上,衍生一系列以打造高端品牌形象为主要目的的服务,升华出高端的品牌,吸引固定的高端消费群体。系列活动包括五部分
一、摄影作品、1分钟视频短片作品征集评选
二、主题绘画作品征集评选
三、主题街头涂鸦狂欢节、闽南语说唱音乐节
四、非物质文化展览,小型鉴宝活动
五、民俗美食节
庭中推广锦绣庄的品牌,优秀作品的展出可以儿童为基点,宣传效果将辐射各个家庭乃至社会。
三、主题街头涂鸦狂欢节、闽南语说唱音乐节
活动形式:白天在特定区域设立文化围墙,邀请城市涂鸦爱好者,以闽南味道为主题,举办涂鸦派对。夜晚,在同一区域,利用已有的文化墙,在中心区域搭建舞台,举办说唱音乐节,主推闽南语说唱。这两项活动不设立评选环节,以闽南文化为内容,借助涂鸦和说唱这两种活泼时尚的街头文化诠释方式,让古朴的闽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面向人群:此活动主要面向80-90后,涂鸦和说唱的爱好者通常是比较新潮的年轻人。在多方特别是网络的强力影响之下,当下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可度大大提高,愿意深入了解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学生穿汉服逛世博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很有市场、受众面越来越广。闽南文化的传承责任已逐渐由青年一代承担。
预期效果:通过涂鸦节和音乐节,向80-90后群体推广锦绣庄的形象,虽然锦绣庄代表着传统的闽南特色文化,但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年龄层并不是单一的,涵盖老中青少多代。以适合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提高接受程度,引发好奇心后更能产生主动深入了解的意愿,是一股强有力的宣传力量,体现锦绣庄引领新生活方式的领军人物形象。
四、非物质文化展览——庙会形式
活动形式:集中邀请民间手艺人,以现场制作展示的形式,在园区内举行
俗可从最基本的形式做起,并且,此项活动有噱头,吸引媒体眼球。2.元宵节:包元宵、扎花灯,以庙会形式呈现,日期为农历正月15.16。利用起园区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泉州几乎每家每户在元宵节都会自己包元宵,因此活动的参与面会很广,场面要适当放大,以包元宵品元宵为契机,引导游客参加接下来的赏花灯猜灯谜逛庙会等活动,向媒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齐聚的场面,体现传统节日的“闹热”。
3.清明节:润饼菜、祭祖,介绍润饼菜的来历和做法,日期为新历四月上旬。润饼菜作为泉州特有的食物,举办活动参与面广。清明期间园区客流量会相对较小,此项活动可增加园区的人气。润饼菜作为传统食品,由于制作材料种类多、工序较复杂,已逐渐被现代人遗忘,如果借此机会普及推广做法则体现锦绣庄的传承的角色。
4. 端午节:包粽子(西湖龙舟),介绍泉州粽子的做法,日期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泉州的肉粽又特别出名,可借此机会向外地游客介绍泉州特色肉粽及制作方法,为餐饮方面做宣传,以园区内的餐饮小吃店为基点,现场制作,可让游客参与互动,带动氛围。5.七夕: 闽南地区特别重视孩子的十六岁生日,七夕同常被认定为中式情人节,但其最原始是作为女子的乞巧节呈现的。现今,我们可回归原始含义,把七夕和女孩子的十六岁生日结合,以成人礼形式出现,结合锦绣庄制作的传统服饰进行展示。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普通组,一是高级会员组。高级会员组,设立准入制度,经过审核成为会员。
6.中秋节:博饼风俗已成为闽南地区中秋时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民积极参与使博饼这项活动成为多数商家聚集人气和促销的手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