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科研论文
小学数学科研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课堂
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陶
华
培养学生的有效课堂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一、培养学有效课堂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有效课堂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有效课堂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三)、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培养有效课堂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二、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二)、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四、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六、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二篇:教科研论文
关于幼儿的安全教育问题探讨
蔡娟 【摘 要】: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任,应该更加重视对自身安全教育问题的分析。只有深入剖析自身园内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安全教育的整体状况。【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育、探讨
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纲要》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终身教育、生态教育、人文教育、开放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明确要求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的安全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最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内容不全面
幼儿教师对幼儿所进行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最多的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课间休息时教师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追打;做作业时,不要咬铅笔头,坐姿要端正,要注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要带小玩具及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要按秩序玩玩具,不要争抢,不要推操;在放学时间教师会提醒幼儿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但是只有这些反复的叮泞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新鲜事物不断增多,危险对于幼儿来说也是越来越多。幼儿不仅要懂得哪些事物是危险的、哪些事物是安全的,学会远离危险。还应该学会当陷入危险之中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另外,由于幼儿认识的文字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对于一些危险符号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当幼儿看到标志着危险物品的符号时,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就很有可能远离危险地带,避免悲剧的发生。
2、安全教育形式单
一、方法枯燥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多数都是以教师的说教这一种方法进行的。下楼时,教师会提醒要按秩序下楼,不要跑,不要打闹。做游戏时,教师会提醒,不要拥挤,要按游戏规则进行。午休起床时,教师会提醒要注意小心下床,不要摔到,不要踩到下铺的小朋友的身体。吃饭时,教师会提醒漫慢吃,细嚼慢咽等。这所有的事情,教师都一直在叮嘱,要求幼儿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但是效果却并不好。幼儿园教师一直强调不许带小玩具或者小食品来幼儿园,但是在实际的观察中有的幼儿带了自己的小玩具或者吃的东西,教师反复强调的事情却根本不起作用。在现实生活当中,单调的反复对人的刺激会越来越小,同样,单调的说教也容易使孩子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对教师的话不感兴趣,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3、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效果差,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老师一再要求幼儿上学时不许带任何和学习无关的小玩具等,但是总还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像刚才发生的,甚至还有异物堵塞喉管的状况发生,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才能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教师细心的教育,让幼儿真正认识到私自带小物品的严重后果。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问题的对策
1、适应现实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结合季节特点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现在是春季,春季是流感经常发生的季节,这时候就要教育幼儿,勤洗手,勤换衣,注意食品安全卫生,不吃不洁净的食物,多吃绿色蔬菜,注意锻炼身体等。
结合突发事件及时补充安全教育内容。比如有幼儿在厕所里摔倒了,教师应该抓住则个教育时机,进行防摔倒教育。可以让幼儿回想哪些地方容易摔倒,讨论应该怎么样做刁‘能避免摔倒,还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来重现摔倒情境,加深幼儿对摔倒的认识和体验,达到避免摔倒的教育目的。转
2、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
幼儿安全教育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过程评价,即对幼儿安全教育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否适合本班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或者现实意义,教育方法是否生动活泼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等。然后是影响评价,即幼儿的知识、态度是否因为受到安全教育的而产生及时的有利的改变。最后是终极评价,即幼儿安全教育是否减少了幼儿意外发生的状况,将安全知识和态度转化成幼儿保护自我的行为。终极评价是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关心的问题,但也较难把握,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
3、创设自然的安全教育环境
幼儿从早上入园,一直到晚上离园,可以说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家。我们的安全教育应与生活相结合,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通过直观、形象而生动的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例如活动室里尽量:避免尖角的地方,卫生间的地砖应是防滑的,水桶里的水都是温水,在上下楼梯的地方,印上小脚印,提醒幼儿按序上下楼梯等等。细小环境的创设,有效地减少了幼儿受伤的可能性。根据幼儿喜欢追跑,容易发生相撞的现象,引导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此地方有危险,可以贴上相应的安全标记。如在窗台张贴禁止攀爬的标一记,在楼道口张贴禁止拥挤的标记,在电源插座旁贴上禁止触摸的标记。还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安全标记强化教育效果。
三、结论
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可以说安全即生命。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为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纲要中也有明确的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意外伤害的频繁发生不但要我们重视加强对幼儿的看护,更使我们认识到安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对幼儿园的实际观察中却发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虽然都一致认为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是减少幼儿意外伤害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养活动中,出现了教育者对安全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安全教育目标定位不合理;安全教育活动时间不足;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枯燥;安全教育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 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三篇:教科研论文
新课程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向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师有较高的“教科研素养”,这是一个教师“潜在能量”大小和“成熟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伴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育科研”也悄悄地走进了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异乎寻常地重视了自身科研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学校以科研为先导,扎实有效的组织开展校本教育研究,注重用教育科研的手段研究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使学校的管理、教学更趋科学、规范和理性,学校的一切工作呈现出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态势。
但是,我们也发现“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也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肃与“宁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创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考并认真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须淡化“功利”
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必须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只有这样,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才会使中小学教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确实需要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阶段。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学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但中小学校又不同于专门的教科研部门,广大教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走专业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个性的成百上千学生,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体验。这些都为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头,也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点”。“雾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万万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严肃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淡化“功利”色彩,切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实在、管用、有效”上,具体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启动并组织实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选取“校情”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校本”、“师本”特征。我们如果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各学段的中小学,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正是由于各校独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为办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并引发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这本身就是“创新”。要重视从“弱项攻关”和“强项冒尖”两个维度来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项攻关”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明显薄弱点引导重点研究,全力攻关力求有所突破,由弱
变强;“强项冒尖”就是对已经显示出来一定优势或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项目,通过专题组织研究,予以重点强化,使之成为代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名牌效应。教科研的选题往往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
三、在教改过程中,要做好“生成过程”资料的积累、记录和整理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改过程要重视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四、在认定和评价教科研成果时,谨防“虚空”,关注“实效”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是: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其成果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而获得,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社会价值,甚至对教育科学发展有一定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标准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就会挫伤实践者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鼓励涉足于科研的教师的坚定信心。中小学教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我想除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认定外,还应该包括对学校教科研机制状况的评价认定。我们有必要关注学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方面做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要倡导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专家、教研员结成研究共同体,学校部分教师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浓厚“校本研究”的氛围,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力戒“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变通、合成和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终结于研究结题报告或论文发表得奖。而更要看重该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得以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学校或一定区域的教学效益。离开了成果推广和转化为效益这一环节,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实际意义。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目前必须重视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变通”。我们对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芦画瓢,照办照套,即使是纯粹本地区本学校的成果,也会因人、因时变迁、由外部环境变化而难以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可行吗?二是怎样变通更可行?我们要把变通贯穿于教改的始终。二是做好嫁接与合成。教改过程是一个灵活度大、综合性强、变量多的动态过程。要比较精细地做好相关成果重新嫁接与组合的工作,不断适时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创新很重要。在课改实验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同类型课题别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启发,自己又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并引发了对相关其它问题的研究兴趣;或者有时觉得自己的教改实践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或障碍,与原来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潜下心来苦心钻研,或许通过审视自己设计好的教改课题,在重视认识、反省后,觉得有充实、完善的可能,这就必须进行关键性改进,也许会使教改更趋科学。总之我们要关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创新,这更有利于落实“实在管用有效”。
六、谨防“科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倡导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四、在认定和评价教科研成果时,谨防“虚空”,关注“实效”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是: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其成果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而获得,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社会价值,甚至对教育科学发展有一定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标准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就会挫伤实践者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鼓励涉足于科研的教师的坚定信心。中小学教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我想除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认定外,还应该包括对学校教科研机制状况的评价认定。我们有必要关注学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方面做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要倡导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专家、教研员结成研究共同体,学校部分教师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浓厚“校本研究”的氛围,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力戒“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变通、合成和更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终结于研究结题报告或论文发表得奖。而更要看重该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得以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学校或一定区域的教学效
益。离开了成果推广和转化为效益这一环节,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实际意义。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目前必须重视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变通”。我们对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芦画瓢,照办照套,即使是纯粹本地区本学校的成果,也会因人、因时变迁、由外部环境变化而难以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可行吗?二是怎样变通更可行?我们要把变通贯穿于教改的始终。二是做好嫁接与合成。教改过程是一个灵活度大、综合性强、变量多的动态过程。要比较精细地做好相关成果重新嫁接与组合的工作,不断适时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创新很重要。在课改实验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同类型课题别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启发,自己又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并引发了对相关其它问题的研究兴趣;或者有时觉得自己的教改实践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或障碍,与原来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潜下心来苦心钻研,或许通过审视自己设计好的教改课题,在重视认识、反省后,觉得有充实、完善的可能,这就必须进行关键性改进,也许会使教改更趋科学。总之我们要关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创新,这更有利于落实“实在管用有效”。
六、谨防“科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倡导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
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导中小学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二是学习提高与教改的关系。要在教改及科研方面取得成果,光靠个人的实践或经验、自身经历阅历等都是杯水车薪。要不断学习“充电”大量借鉴并摄取最新信息及科学理论知识,占有鲜活而有价值的材料,从而才能有所发现创造。研而不学,肯定会底气不足,研而无果。
三是科研与移值、推广应用的关系。所谓的“移植”是指把研究成果在实践渗透、运用,或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改进教学,移植从严格意义上并不能说是“教学改革”,不属于科研。这只是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的范畴。如果我们能把研究工作自始自终融入生动活泼的教学实验中,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未推广之前得到更多我们的实践检验,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提高了别人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能说不是有意义的事吗?
第四篇:小学英语教科研论文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纠错改革。
摘要: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错误,而英语在小学阶段由于其学科特殊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学科,因此,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问题理应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一大关注点。
关键词:英语学习,纠错,学生,改革
小学英语作为目前小学阶段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接触它、学习它的时候会经常发生这个或那个的错误,在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教师切莫认为学生就此犯下“大错”,取而代之的是要正确认识学习中的错误,认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把握最适当的纠错时机和掌握科学的纠错方法,让“错误”也有其存在价值,从而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
首先,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英语知识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必然的。由于小学阶段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它不像语文等学科那样容易接受,因此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这个或那个的错误,所以教师要用平常心态去面对这些必然会出现的一些错误。
其次,小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影响着英语学习能力。有一句名言: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对一门学科的学习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能力,所以对英语学习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几率也会高一点。
再次,班级学生的层次不同导致所犯错误的多少必然不同。在一个班级当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层次是不同的,层次好点的学生犯错误就会少点,反之犯错误则会多一些。
所以,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当成是学生犯错的理由,而是要客观看待这些错误,认真地去琢磨它们,把这些错误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
二、认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去纠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生的错误,就必须知道错误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因“错”制宜。笔者认为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发生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自身注意力不集中。研究表明,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当学生在“走神”状态下去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话,会发生各类层出不穷的错误,如会将单词“cold”读成“coat”、“sheep”的复数形式变成“sheeps”等。
2、母语干预。在中国,学生接触的第一语言便是中文,到了小学阶段,中文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中文与英语在表达的方式上又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常会说出“中式英语”,如“I go to school read books.”
3、汉字化英语盛行。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自己一些不会读的单词,而对于这些不太会读的单词他们会直接予以汉字注释,如“ice-cream”对应“爱死格力”、“watermelon”对应“我特美人”等等,这些汉字化英语直接导致学生英语学习错误盛行。
4、英语学习氛围不浓。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而在许多学校,英语学习并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所以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经常性的锻炼及实践会导致错误的出现。
5、教师犯错。教师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一些很难的知识点或语句解释不清楚会导致学生犯错误。
三、把握最适当的纠错时机
把握适当的纠错时机对于学生知道自己有错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多数的教师在纠错时机上有这么两种选择:一是学生出现错误立即去纠正。二是学生出现错误后不立即纠正,而是在学生出现大错误后去系统的纠正。这两个纠错时机其实各有各的优势,第一种可以使学生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种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去反省自己的错误,但是两种优势如果相互结合的话就会创造出最佳的纠错时机:就是在学生出现错误之后及时对学生错误进行系统的纠正,这样话既能使学生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掌握科学的纠错方法
前文提到过,把握最适当的纠错时机可以使纠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促使纠错成功的“催化剂”便是科学的纠错方法,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听、说、读、写等各类错误,教师如能以科学的纠错方法去指导学生的话,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纠错习惯,下面笔者结合实际介绍几种常见而又实用的纠错方法。
1、课堂学习错误“面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如果遇到语言会话类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直接指出他所犯的错误,例如学生练习语句时将“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说成“It’s time to English class”,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正确的语句重复一遍,这时教师要在学生说正确了之后给予适当的激励和表扬以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朗读错误要“示范”。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离不开读,小学阶段更重读,教师在发现学生朗读文章错误时,要示范正确的读法,同时还要结合录音磁带里的范读对学生进行指导。
3、听写错误要“拼读”。由于小学英语逐步列入考试,所以英语听写成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单词听写尤为重要,而大部分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单词听写时总会碰到学生少些了一个字母或多加了一个字母,这时教师要利用拼读的作用,对于错误率较高的单词可以进行班内拼读,然后可以进行学生个别拼读大赛以加深学生对错误单词的记忆。
4、书面作业要“面批”。英语学习离不开书面作业,而对书面作业最好的纠错方式就是面批,教师在对学生书面作业批改时,要及时将错误指出,并当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纠正并知道做错的原因。
总之,错误是学习过程出现的一种客观存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必然的,只要教师不把“错误”当“错误”,将其看成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再施以科学的纠错手段,那么这些错误将会最大化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永才.错误分析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4 年第3-4 期 [2]刘小敏.中学生错误类型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年第2期 [3]张永圭.初中生常见英语错误类型诱因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
教师:张文英
第五篇:教师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
教师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
卢晓江
【内容提要】撰写教科研论文是培养学者型教师、促进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工作繁忙,若要撰写教科研论文,首先要挤时间,勤思考,认真教学,勇于创新。其次要积极参加业务进修,刻苦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原始材料。最后要勤动笔巧训练,敢于投稿,虚心请教,不畏失败,坚持不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好论文。
【关键词】教科研论文 时间 繁忙 积累 思考 总结 投稿 成功 实践经验 理论基础 改中求新 保质保量
如今的上班族中,天天起早摸黑的,非中小学教师莫属。每天一大早,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无私的园丁们已匆匆忙忙赶到学校。经过一整天的忘我劳动,他们直到天黑才疲惫地回到家中。教师每天就是这样从早到晚地备课、上课、辅导、改作、为学生排忧解难,真可谓“诲人不倦”。工作繁忙时,利用晚上或双休日时间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当班主任的,还得为那些不懂事的弟子日夜操劳、牵肠挂肚,真可谓“呕心沥血”。
时下,每位教师要想获得相应职称,首先必须过论文关,否则不具备申报资格。要求教师写教科研论文,本身是一种促进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教师留给自己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哪还有精力去撰写非一天两天就能写得出来的研究性论文。那么教师如何在百忙之中写出理想的论文呢?下面是根据笔者多年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点滴体会,向各位同仁谈些自己的拙见,仅供参考。
一、不为娱乐所奴役,争做时间的主人
经常听见老师们说:“我天天忙着教学,累都累死了,哪有时间去写论文。”要说忙,我也算得上是个大忙人。我曾连续多年任教高三3个班的英语课,每周15节课,还兼班主任和英语教研组长工作。1997年担任学校政教处主任后,仍然上两个班的英语课,期间还要参加浙师大本科英语函授学习,完全是超负荷工作。但是,我却坚持做到不为娱乐所奴役,争做时间的主人,每天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具体做法是:
1、减少娱乐活动,学会苦中寻乐。我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少年时代,我喜爱各种文体活动;中学时代,我擅长田径方面的运动,曾参加过县、市级的田径运动会比赛,并屡创佳绩。从事工作后,我仍然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健美锻炼,曾参加过县级集体交谊舞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平时,我酷爱游泳、旅游、欣赏音乐、看电影电视、集邮和收藏。但近10年来,由于工作繁忙,我不得不忍痛割爱,减少了不少娱乐活动,有时甚至放弃一些业余爱好。有的同事说:“你不打扑克,也不搓麻将,成天只知道工作,不觉得生活太单调吗?”对这种问题,我笑而不答。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就是利用这些时间学点有用的知识,写些专业文章,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2、利用零散时间,弥补业余爱好。由于政教处工作特别繁杂,时间很难把握,经常安不下心来备课、改作,我只得借用晚上黄金时间来完成。因此,业余爱好只能利用零散时间来弥补。如午休前和晚上临睡前看看报纸、看书学习时欣赏音乐、晚上抽空看看电视中的精彩节目等。任务重时,就只看新闻节目,这样就做到工作娱乐两不误。
3、牺牲休息时间,解决当务之急。工作期间,经常碰到一些急需完成的任务,比如学校的军训活动、校运会、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各种德育工作会议、以及国防、法制、安全、综治、健康教育等活动;还有学期初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学期末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德育论文的撰写(学校硬性规定的任务),市教育局高中英语学科试题研究组的命题任务,报社的约稿,上级论文评审前的限期完稿等等,我就得利用双休日时间去完成任务,甚至牺牲晚上时间挑灯夜战。如果搞课题研究,更得牺牲假期时间去完成研究和撰写任务。写作固然辛苦,但当你的作品发表或得奖时,自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与自豪,这点凡是笔耕者必有同感。
二、积累实践经验,打好理论基础
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尽管在师范院校学了不少专业知识,但当你由一个学生变为一名教师时,角色不同了,你就会感觉力不从心。其实这时的你,缺乏的不仅是实践经验,而且理论基础和教学基本功也不够扎实。根据本人从教20多年的成长经历,我觉得一个青年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方面有所作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吃透教材,认真备课,提高教学水平。这一点是我们青年教师首先必须做到的,也是今后搞好教科研工作的基础。要上好每一堂课,只有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做到教与学的结合,才能达到因材施教,教有实效,学有所得,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刻苦进修,钻研业务,不断超越自我。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你会发现自己过去所学的东西远远不足。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备有一桶水。而如今的教师,不仅需要备足一桶水,更应教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取水。因此,在工作之余,我们还需继续充电,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超越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教育需要的综合型教师。
3、学习理论,深入实践,吸取他人经验。在师范院校,我们虽然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但这些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通过教学实践是无法运用到实际当中的,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它的效应。刚离开大学校门走上教学岗位时,我们都会重理论而轻实践。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就会逐渐淡化理论而注重实践经验,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往往会脱离理论的指导,变启发式为注入式,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此时,我们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的人,知识本身又在不断地更新。我们必须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平时不管是县级公开课,还是市级教研活动,我们都要抓住机会,力争去参加,多学学别人的长处,多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采纳优秀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为今后的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当然,学习教育理论是十分枯燥的,平时人们大多不愿意去学那些乏味的东西。我们不如学学《水浒》中梁山好汉“逼上梁山”的做法,每学期强迫自己至少写一篇论文。为了写出一篇有理有据、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你就会被逼着去查阅有关理论文章,通过写写查查,你自然而然从中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4、善于思考,及时总结,积累原始材料。青年教师不但要备好每一堂课,还要善于思考,及时记录教学心得,多写教学后记,对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总结,不断积累原始材料,以备今后撰写教学论文时,有据可查,有材可写。
三、勤动笔巧训练,获取成功乐趣
不少教师因为拿不出合格的论文,而耽误了职称的晋级。过不了论文这一关,并非客观原因,而是主观所致。若说自己工作忙,这是事实,但要挤点时间并非不可能,关键是要克服“懒”的思想。一旦你开始动笔,而又不是应付了事,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并为之放弃休息,暂停娱乐活动,见缝插针,直至大功告成,才能品尝成功的乐趣。下面就我个人的写作经验提几点建议:
1、敢于投稿,不懈努力,涉足特约行列。刚开始写论文时,不要长篇大作,而要“小打小闹”。经常写些教育心得、教学体会、教材评论、教法探讨、学法指导、知识归纳、精讲精练、习作评析、片言解惑等小文章,积极向报刊、杂志出版社投稿(当然投稿要讲文德,不能同时一稿多投,但在规定时间内未接到刊用通知时,可再向其它报社投稿)。
起初,你的投稿可能会石沉大海,录用率比较低,这是很正常的,可千万别灰心,否则,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因此,写作投稿必须有耐心和恒心,一开始写文章就想百发百中是不太可能的。平时要多多请教一些老作者,虚心向他们取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你的稿件录用率会越来越高,信心也就越来越足,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1994-1998年的五年中,我在《学英语》、《英语辅导报》、《通讯员之声》、《中学英语报》等报刊杂志上就发表了30多篇文章。
如果你文章发表多了,在中学教育界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影响。于是,许多报刊杂志会纷纷来信向你约稿,并聘你为报社特约通讯员等。这时,你就有更多机会与这些报社的编辑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取更多的写作信息和编辑计划,为你撰写论文、发表文章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来说,报社向你特约的稿件都能百分之百发表。多年来,我先后被《学英语》、《英语辅导报》、《中学英语报》等多家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编辑和特约记者,还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和优秀记者。
2、立意新颖,搜集资料,做好写前准备。有了“小打小闹”的基础,你的写作水平已大有提高,这时就可着手酝酿你的大作了。有的老师常说没内容可写,不知从何下笔,这说明你没开动脑筋,平时不注意搜集信息与资料,工作中干得多,想得少。其实,我们教师是最有实践经验和感受,最有素材可写的。我们平时的工作总结、教育调查、教学随笔、学习心得等都具有科研性质,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那么如何做好写前的准备工作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开好头,接下来的工作就能顺利进行。写论文,首先要选题。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目要新鲜。题目是文章内容的中心,也是促使别人去看你全文的诱饵。出的题目如果 太通俗,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就会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2)立意要新颖。如果你取的题目与他人大同小异,就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去写。文中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经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就能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这种文章照样可以标新立异。
(3)选题要创新。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意,只重复别人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就没有多大价值,也很难获奖或发表。要创新,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形势,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本学科特点,努力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真正写出时代的特色来。
(4)角度要缩小。有些老师的论文选题过大,涉及面广,不着边际,往往难以下笔。如“素质教育之我见”、“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样的题目要写的范围实在太大了,更何况我们自己对素质教育了解不多,又没有经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范围一大,文章就要面面俱到,结果是蜻蜓点水,什么都说不透。因此,选题角度一定要小,这样,写作内容比较具体,目标相对集中,材料容易选用,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选题定下来了,接下来的准备工作是:
(1)多去查寻跟你的选题有关的文章,了解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果这一成果及结论已经得到公认,就不值得再去研究,而应另辟蹊径,去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2)有目的去查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及专业著作中与自己选题有关的内容,选择一些自己写作中要用到的理论依据,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写。当然理论必须经过消化,不可随意乱套、任意搬用,要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恰如其分。
(3)平时注意搜集资料,制作资料卡,并整理归类,到写作时就可随时取用。如果要在限定时间内赶写论文,而收集的资料又不够用,就得临时到学校图书室或县市图书馆去突击查阅有关文献,以备急用。
(4)写作前要拟出提纲,以保证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一旦正式开始落笔,就要一鼓作气将文章写完,免得断断续续,影响写作思路。
近几年,凡是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的论文,我都是经过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时间的准备工作,才开始动笔写就的。
3、从长计议,改中求新,切莫急功近利。现在不少学校都要求每位教师在学期末上交一篇教学论文或德育论文,为了“交帐”,有些老师只花一两个晚上就完成了一篇“大作”,写作速度实在“快”。其实文章不厌百次改,许多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而非一气呵成的。一篇好的教科研论文就象一件艺术作品,不但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花相当的时间去精雕细镂,更要经过后期的反复修改,才能改中求新,才会出精品。一般来说,若不是赶时间,最好将写完的初稿先搁放一些时间,即所谓的“冷处理”,再拿出来重新审阅,你就会发现论文中的许多不足。这时你脑子清晰,思路敏捷,能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你的作品,对不符合主题,与中心无关的部分,该删减的删减,该换的就换,不要心疼。经过一番加工处理、修改润色,文章会比原来更精彩、更有价值。
4、步步深入,保质保量,力求精品佳作。有了第二轮的修改,你的作品已基本成形。接下来就是对文中的段落划分、各段小标题的确定、用词的精确度,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等进行仔佃推敲,反复斟酌,做进一步修改。如能请语文老师或同学科老师帮你从内容、结构、文字上进行修改,则效果更佳,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果你是向报刊杂志社投稿,文章要尽量写得短小精悍,易于发表。若是参评论文,则不但要求质量高,份量也要足。我们有些老师写的论文,或者只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具体的实例;或者只有一些事例,而缺乏理论认识,没有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或者字数达不到要求。这样的论文一般较难获奖。多年来,我那些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的论文,都是花了至少半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撰写,并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古人云:“十年磨一剑”也正是这个道理。总而言之,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思想性:要求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原则,能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科学性:论文内容要求观点正确,立论客观,不带随意性,不含个人偏见;选用的数据、材料、实例要准确;论证思路要严谨,论据要有说服力。
(3)先进性:论文的指导思想要明确,起点要高,理论要联系实际;既要有先进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又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教育方针政策来武装,整篇论文的构思应在先进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
(4)客观性: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论文内容实事求是,反映客观事实,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论文的结论必须依据可靠数据和足够的资料,绝不能以点代面,找一两个例子或个别资料就做出判断。
(5)创新性:创新就是提出新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只有围绕“创新”去写,教科研论文才有其生命力。一篇好论文往往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重复别人的做法或观点。虽然不可能每篇论文都有新发现,至少要着重在别人没有涉及到,或他人已经研究过,但深度不够、认识不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6)逻辑性:教科研论文要求构思严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充分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7)可读性:教科研论文虽然带有一定的研究性,但必须具有可读性,使别人觉得你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值得推广和应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位教师如能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坚持不懈地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定会硕果累累。笔者坚信: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课题研究》池方浩、池哲萍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