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观念跨越学科界限 体育搭台推进素质教育
转变观念跨越学科界限 体育搭台推进素质教育
◇ 陈 忠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学科本位主义依然普遍,由此形成主学科语、数、外等文化课程与副学科音、体、美等技能学科之分,主要表现在学校工作重点只注重学生的文化学习,而边缘化学生的技艺技能学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方面的,有高考制度的原因,有家长观念的原因,但也不排除我们教师自身的学科本位主义原因。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学校当务之急就是如何转变教师的学科本位主义思想。以前对教师开展浮于表面的说教方式现在看来效果不明显,为此,我校以体育学科为突破口,利用体育学科特有的便于人际交流和能亲身参与体验的优势,开展各种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体育教师邀请各学科老师参与,让他们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激发各学科教师用自己学科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需求,以能为我所用。这种对教师体验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他们的本位主义思想,有力的推进了我校的素质教育蓝图。下面以创新我校运动会的举措为例,浅谈我校在转变教师们本位主义方面的一些做法。
我们知道学校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年来我们通过向学生调查了解和结合自身的体验,发现学校运动会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问题。这个平台需要我们高瞻远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透。体育新课标中的理念就好似登高的台阶能把我们教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转变了他们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教学视野;有利于他们发现自身工作中的问题,理性思考,有目的的去实践,高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我校利用体育搭台来转变教师的本位主义观念,模糊学科间的界限,切实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
一、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宣传先行
1、创新学校运动会需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
学校运动会活动不仅要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锻炼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学校运动会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这点大家都知道,而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中的心理健康往往被我们许多老师忽略,所以创新学校运动会首先要树立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要健康的理念。如在学校运动会的比赛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对手,欣赏对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倡导收获、和谐和健康。而不是互相中伤、嘲讽、鄙视、挖苦和诋毁,以别人失败和痛苦为乐。比赛中不论是场上还是场下,选手们和各自的粉丝们应该注重自己的举止言行,要有谦谦君子的绅士风度,把对方看成既是比赛的对手也是赛后的朋友,当运动员有精彩表现时,应该主动礼貌的喝彩,倡导竞争和谐共存,养成良好健康的比赛和观赛心态。
2、创新学校运动会要贯彻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
(1)注重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的主体性
学校运动会是学生的运动会,那么我们创新学校运动会时,就要至始至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参与放在中心地位。在学校运动会的各个环节上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运动会上的各种能力。如在学校运动会上展示班级的精神面貌部分(广播操队列表演),就要求全员参与;在集体比赛项目部分要求班级参与率达到80%以上;对于运动会的报名工作,班主任就可以放手由学生自己来填写;运动会期间的黑板报设计与宣传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己的运动会应由自己做主。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目标,给他们一个平台,多方协助,让他们自己自练自赛自评去。
(2)关注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中的差异性
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客观存在个体差异,为了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各自展示的需求,一方面,要求体育组在比赛项目上关注学生的差异现象,分别设立个人比赛项目和集体比赛项目。另一方面,我们除了设置学校运动会的竞赛奖次,还拓宽学校运动会的评价内容,如文明班级评比标准,除了传统的通讯来稿,班级卫生和观摩组织有序外,我们还加设了赛后的作文评选、赛场摄影评选、最佳拉拉队评选、运动会黑板报评选等,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各种才能,让他们在开展学校运动会期间得以展示,实现新课标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同时也为各学科教师的参与提供平台。
3、创新学校运动会实行评价多元化的理念
学校运动会实际上是各个班级自我展示的舞台,这不仅仅是对班级体育的检阅,更多的是对班级综合素质的展示。因此,我们对各个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中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多学科联动执行。如请美术老师对赛场掠影照片和运动会黑板报进行评比;请语文老师对赛后的作文进行评比;请音乐老师对班级拉拉队进行评比;请裁判老师对最佳志愿者进行评比,当然还有我们自己对班级体育竞赛进行评比等。评比只是手段,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评比,促使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各得其所,各有所获。
二、创新学校运动会的具体举措
为了办好每年的学校运动会,我们学校教师群策群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领下,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大胆改革,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学校运动会的机制,进一步发挥学生和各学科教师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校运动会打造成一个能够全面展示每个学生素养的阳光体育舞台,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具体举措如下。
1、比赛项目的设置梯队化
在对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设置上我们教师特别动了脑筋,力求比赛的项目遵循源于课堂、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科学健身的原则。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的热情,我们一改传统比赛项目千篇一律的面孔,采用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的梯队化设置,即按照年级分别设置不同的比赛项目,学生随着年级的变换运动会比赛项目也随之变换,力求每个年级的项目设置同中求异,保持学生对学校运动会的新鲜度。如一二年级举行有教师家长参与的亲子运动会;三四年级举行趣味性强的趣味运动会;五六年级举行有深度的综合性学校运动会。再如我校的绳子嘉年华活动,一年级:30秒
单飞跳绳(男女生班级各推荐各15名);1分钟你摇我跳跳绳(家长摇绳)。二年级:30秒单飞跳绳(男女生班级随机各15名);1分钟你摇我跳跳绳(学生摇绳)。三年级:1分钟双飞跳绳,2分钟朋友跳绳。四年级:1分钟双飞跳绳,2分钟10人集体原地跳长绳(两人摇绳8人站在绳内集体原地跳绳)。五年级:2分钟双飞跳绳,2分钟16人集体原地跳长绳(两人摇绳12人站在绳内集体原地跳绳)、3分钟8字跳长绳和拔河比赛。六年级:2分钟双飞跳绳,2分钟22人集体原地跳长绳(两人摇绳20人站在绳内集体原地跳绳)、2分钟6人原地跳绳中绳(两人摇外绳两人摇内绳还有2人站在绳内原地跳绳)、3分钟8字跳长绳和和拔河比赛。
2、比赛项目训练常规化
学校运动会就是比赛,比赛就要赛出最高水准,为了实现各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有最佳表现,除了课堂教学练习之外,我们学校决定将学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有意识地安排进各班级大课间活动内容里,这样既丰富学校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又可以使各班级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使比赛项目常规化练习,为学生在学校运动会比赛时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3、学校运动会比赛高效化
传统学校运动会历时1.5~2天,每个项目的比赛一般都分预决赛,竞赛间隔时间长,造成各班级的拉拉队学生观摩疲劳。在本班选手没有比赛的时候,他们一般很少去关注其他年级学生的比赛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首先,我们创新运动会的规程。运动会上只举行田径各单项的决赛,预赛在平时的校园争霸赛中完成决出前八名。其次,我们又创新运动会的历程。由全校举行运动会改成分年级举行运动会,学生参与比赛的时间从1.5~2天缩为1天。比赛项目相对密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获得身心的愉悦。这样既提高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又使运动会高效完成。
4、裁判人员非教师化
既然是比赛,那么就有比赛规则。我们知道比赛成绩的好差,不仅取决于运动技能,还取决于对比赛规则的解读程度。一方面为了提高运动会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各班级训练比赛服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掌握比赛规则,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每次学校运动会我们除了体育教师还在学校招募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各年级(主要是中高年级)非运动员担当志愿者参与运动会的裁判工作,为学校运动会顺利的进行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改变学校运动会组织工作全部由体育教师完成的情况。这样既解放了我们体育老师,减轻了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同时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调动了其他教师参与运动的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5、运动会参与全员化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运动会如果有了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参加锻炼的身影会给学生的健身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在学校运动会中有些项目规则的设置上我们进行了修改,规定练习需要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集体项目中的8字绕跳长绳、迎面接力跑、拔河等,亲自子项目中的你抛我接、你摇我跳、穿爸爸的鞋等,让家长和老师参与进来,既可以融洽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又可以在练习时互相督促、互相交 3
流。此外,我们学校在新年来临之前都要举行教师运动会,发动教师参与运动,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指导学生锻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创新学校运动会举行后,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反响非常强烈,对学校运动会更加喜欢,更加期待。从一些学生的文章中我们可读出这份心情。“„„明年此时,我们再相会,赛场论英雄!”从校园网的留言反馈中,我们知道家长对创新运动会的关注,那些批评质疑声少了,相反赞扬声多了。从我们的教师对待一些学生的态度可以看到,他们已经跳出学科开始重新认识对学生行为。这些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体育学科所带来的影响与力量。体育运动中蕴藏着竞争精神、自我超越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要真正领悟这些精神,必须要参与到运动会中来,或是运动员,或是拉拉队员;必须要亲临现场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体验和体会。所以,我们将继续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创新各学科的活动,实现我校素质教育的大教育观,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第二篇: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
关键词 学校体育工作 素质教育 管理办法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势在必行。
1、体育教师基本要求
1.1 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政治,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
1.2 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于教育教学中,正确制订课时计划,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1.3 认真落实体育教学常规,做好:课前三准备,上课八要求,课后两注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 认真落实课余体育训练常规,制好计划,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1.5 认真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坚持“三个依靠,四个为主”,搞好“四个安排”,做好“五个结合,五个落实”,举行协会竞赛,活跃校园课余气氛。
1.6 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班有领操,校有带操,做到有组织,有检查,有评比,有竞赛,不断提高两操质量。
1.7 积极进行教改教研活动,探讨学校体育工作规律,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1.8 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不断研究专业业务,改革完善专业教材,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1.9 认真落实听课制度,坚持组内相互听课不少于5节,全期听课不少于8节,搞好传帮带;进行经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10 爱护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工作作风,随时注意在教学、活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11 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保持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并随时注意言行举止服饰。
1.12 积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条件。
1.13 积极协同医务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全健康卡片,积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体卫工作的管理水平。
1.14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培养体育骨干,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1.15 既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是人类形体的塑造者。
2、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2.1 根据教师的专项优势,实行专项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体育教学实行一、二年级普修,三年级专修制,并遵循下列原则排课表,即各年级各班的每周两节课,必须至少隔于安排,并且三年级各班的每节课,必须安排在同天同节,这样便于实现按兴趣爱好编班专修。
2.3 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习惯,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2.4 通过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喜爱体育、懂得体育,了解人体和珍惜生命,掌握体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以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安全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5 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集体、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勇敢顽强的拼搏搏精神、公平竞争的生活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3、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办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校风校纪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对精神文明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开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新局面,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3.1 为了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3.2 本办法只适用在校学生。
3.3 规定每周一、二、三、四第七节课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3.4 确定一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课外体育活动。
3.5 以协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包括自愿组成的各种俱乐部(队)。
3.5.1 体育组组织全校各协会竞选会长。
3.5.2 各协会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自由自愿的群体组合,自命队名、自备服装器材、自聘教练、自选队员,形成各种形式的俱乐部(队)。
3.5.3 在校生每人至少须加入一个协会,并逆守其协会的规章制度。
3.6 组织形式:全校所有运动场地,都将按协会用途划分区域,由各协会会长统筹安排,凡不属于本协会会员,占用本场地,会员有义务协助队长或会长劝其退场,不听劝者,有权维护本利益,可将其驱逐出场。
3.7 竞争形式:协会规定
3.7.1 每队最多不能超过两名现役校队队员,但以班组队除外。
3.7.2 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协商和等价交换,所有这些,必须得到双方队长的同意,并在会长处备案方能进行,否则,队长有权申请,经会长报告体育组批准,将其除名。
3.7.3 现役校队队员不准转队,但可以申请组队,可以到处招兵买马挖人才,然而不能违反第2条规定。
3.7.4 每队必须每年都有接收新队员的义务,使本队后继有人,持续下去。
3.7.5 每队接收新队员的形式不定,方法不定,手段不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3.7.6 比赛期间,每队都可请初中毕业生参赛,但必须持有效证件在体育组备案。
3.7.8 竞赛机制:学校举办,体育组承办,协会组织,俱乐部(队)组队参赛。
3.7.9 竞赛结果:荣誉是俱乐部(队)的,成绩是成员班级的,集体有锦旗,个人有证书。
3.7.10 各协会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协会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
3.7.11 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4、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4.1 为保证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正常开展,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校体育后备力量,特制定本办法。
4.2 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的任何师生操作。
4.3 体育训练规定:凡是在不影响教学的时间内,学校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由师生自由双向选择,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4 个人项目:根据各指导教师推荐,通过教研室综合评估选拔,最后上报学校确定参赛队员和教练。训练仍然由学生指导教师继续负责,参赛成绩归属于指导教师。
4.5 集体项目:在由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的若干队伍中选拔一支强队,再由此队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组成校队并任教练报学校审批,参赛成绩归属于组成校队的指导教师。
4.6 特长生训练,由师生双向选择上报教研室备案:
4.6.1 如果教师训练而学生不训练,由教师决定放弃与否;
4.6.2 如果教师不训练而学生要求换教师,则确认。教师自动放弃,其他教师可申请接纳。
4.6.3 师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正常训练,如果连续一周末参加训练,而又未履行请假手续,则按上述4.6.1、4.6.2之规定处理。
4.7 学校除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外,实行以重奖代替任何物质待遇。
4.8 运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半年为达标运动会,下半年为田径运动会,并以班为单位组队参赛。
4.9 其他各项目竞赛,据情况和要求,由任课教师与各协会会长商定,并规定以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科为单位组队参赛,成绩和奖励到班级(某教研室获得第一名,则所属班级均是第一名)。
5、体育达标实施办法
5.1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贯彻实施,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地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普及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5.2 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5.3 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分)。
5.4 体育达标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定为50米、立定跳远、铅球(男5千克,女4千克),男1000米、女800米,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分钟)。
5.5 凡达标运动会成绩不达标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达标者,参加补差培训,再安排一次有偿补考。
5.6 凡个人总分400分以上(含400分)给予奖励,但每项必须达标。即特等奖500分;一等奖:465—495分;二等奖420—460分;三等奖400—415分。
5.7 单项设立破纪录奖。
5.8 团体总分取前十名。即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5.9 凡团体达标率达96%以上给予奖励。即特等奖100%;一等奖99%以上; 二等奖98%以上;三等奖96—98%之间。
5.10 凡团体达标率低于96%以下给予处罚。
5.11 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可以免试。
5.12 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努力锻炼,但仍不能达标,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申请有效后,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5.13 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6、体育考试管理办法
6.1 为促进我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全面贯彻、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并按照我校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6.2 本办法只适用于在校学生。
6.3 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达到下列要求,方为体育合格。
6.3.1 体育课成绩:每期体育课成绩:每学期进行六个项目的专项教学,教师专项教学结束时进行四个等级评定。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方为体育课成绩合格:.两优者,一优两良者,一优三及格者,两良三及格者,六及格者,学年体育课成绩:必须达到下列条件方为学年体育课成绩合格:每期体育课成绩合格;参加《达标》测验,每一单项达30分.
6.3.2 达标成绩:凡身体正常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一年一次达标运动会,并达到下列要求,方为达标成绩合格:每一单项达30分;总分250分以上(含250)
6.3.3 理论、态度成绩: 每期进行一次理论、态度笔试。理论:专项教师的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态度:从体育课达标成绩看态度。从理论考试试卷的回答问题时看认真(专指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建议、意见等)。
6.4 体育合格=体育课合格40%十达标合格40%十理论、态度20%。
6.4.1 每期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成绩合格和理论、态度合格的评定,体育课成绩不合格者, 酌情准予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期安排有偿补考一次。
6.4.2每学年对学生进行达标成绩合格的评定。达标运动会成绩不合格者,安排一周时间进行补考一次,仍不合格,来年安排补考一次。
6.5 合格必须有两次达到合格方为合格,对学段体育评定不合格者,只发肄业证书。
6.6 “三好”学生体育必须合格,并且单项有两优、一优两良、四良的学生方可评为“三好”学生,“先进班级”学生体育合格率必须在95%以上,“体育标兵”以优为先,每年级评选十位给予表彰。
6.7 凡因病或残疾者,可向学校提交免试申请,申请有效后,与体育合格者同等对待。
6.8 凡身体过于肥胖或瘦弱者,虽然平时能努力锻炼,但仍不能合格,可向学校提交降低标准申请,降低标准的内容只限于达标测试,降低幅度一般每项目不超过10分。
6.9 本办法由学校授权艺体教研室负责解释。
7、体育竞赛奖励办法
7.1 为激发师生体育训练热情,挖掘师生体育运动特殊才能,引导师生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学校的发展,体现学校对超额劳动者的物质报酬,更有效地把集钵利益和个人利益有祝地结合起来,特制定本办法。
7.2 师生训练,学校只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以及寒暑假训练时的食宿条件,其他一切自理。
7.3 师生参赛费用一律由学校负责承担。
7.4 竞赛成绩,学校实行以重奖形式代替自理部分。个人项目以分计奖,集体项日按竞赛规程可报人数以分计奖(例个人项目第一名九分,集体项目规程规定十人第一名九十分)。
第三篇:辉埠镇“园区搭台,项目唱戏”推进全民创业创新
常山县辉埠镇“园区搭台,项目唱戏”推进全民创业创新
辉埠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体育强镇和衢州市重点培育的六个经济强镇之一;被省发改委列入全省三个年产千万吨水泥熟料基地之一,是市级钙类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全省十大特色产业集聚区之一。近年来,该镇围绕全力打造“绿色发展、宜居辉埠”的目标,把创新创业工作与当前平台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在全民创业上求得突破。
一、搭建宜业平台,挖掘创业商机。一是筑巢引凤,搭建园区平台。年初以来,辉埠镇立足区位优势,将平台建设作为促进创新创业的主抓手。累计开工基础设施项目11个,计划投资额在8150万元以上,在实现七通一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园区品位。仅2011年,计划新开工企业就达到31家。二是触角延伸,搭建产业平台。一方面发展壮大轴承、碳酸钙、水泥、纺织等支柱产业。1-5月,辉埠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03亿元,同比增长32.77%。优势产业的规模效应得到增强,大大提升了产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如四通轴承成立的附属企业新星滚子等,为各类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二、创新招商机制,释放创业活力。以招商促创业,以创业促发展。研究出台了以商招商奖励办法、“招商能手”评选奖励办法等政策。建立健全“三个招商”机制,即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和以商招商。明确了帮助招工、减免水电费用、提供厂址场地等优惠举措,充分调动企业、社会人员等各个层面的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仅2010年,就有74个招商引资项目入驻辉埠新区,协议总投资额82亿元。
三、培育创业项目,引导全民创业。一是对捷姆轴承、华盛钙业、雪峰碳酸钙等13个技改企业进行挖潜增效,鼓励其在创新的基础上“二次创业”,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二次创业”项目,落实“三个必须”原则,必须优先列入重点项目,必须优先给予财政扶持,必须优先解决项目用地,充分调动了企业“再创业”的积极性。二是鼓励在外务工群众“返乡就业,回归创业”。首创性开展了“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并在东乡村进行试点。由村集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村级集体出资建标准厂房。在“农民创业园”的带动下,今年以来,全镇新增来料加工经纪人7人,新增加工人数447人,新增加工数量802.4万件,实现农民增收183.5万元。
四、提高行政效率、落实创业服务。结合“实干高效年”活动的开展,辉埠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的工作思路,为创业者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一是继续把“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贯穿工作始终,做好“保姆式”、“全程代理式”“一站式”等“三点式”服务,对于创新创业项目,实行项目报批全程“一条龙”跟踪服务,精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者项目的生产经营成本。二是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项目制度。每个项目实行“五个一”:一个项目、一个班子成员、一个干部职工、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切实为创业者提供快捷、方便、高质、高效的服务。
第四篇:浅谈体育社团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
浅谈体育社团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团 高校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走坊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社团特征进行研究,论述了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提升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领导者有力支持”和“大学生积极参与”双面发展对策,以期体育社团在高校中得以更好地开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中的突起,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教育的延伸。体育社团以其固有的特点,多重的功效,在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国高等教育必将掀起新一轮“素质教育”热潮,在高校中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将成为必然趋势。1高校体育社团特征
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有的也称之为“协会”或“俱乐部”。目前高校体育社团主要有学生自发、教师兼职领导和教师专职领导等3种形式。体育社团的形成一般都是由某一体育项目有特长的学生发起,由相同体育爱好的大学生自发组成(或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和指导下)而成立的,初期一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社团领导,聘请业余指导教师,形成一定规模和组织后,在校团委注册开展活动。社团干部有具体的分工,由他们负责开展各项工作,社团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基本上能定期、定时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经费主要是校团委从本部门经费中拨给或来自于企业的赞助,主要用于购置办公用品、体育器材、奖品等,社团干部及成员开展工作都是义务服务,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了体育社团是一个公益性的群众性组织。
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为了健身的,有为了提高技术、技能的,有为了锻炼身体的。有些社团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如友谊赛、对抗赛、校内联赛及校际间的比赛等,还有些经常开展体育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辩论赛、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等等。社团内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气氛浓厚,自己组织自己办,参加者甚为踊跃,有较强的凝聚力,并以其自身优势在大学生中影响力较大。2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作用
2.1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一个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有调查显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是一些民间体育项目和中老年舞蹈等。而学校体育课中开设的主要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以及各种球类,居民参与率普遍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场地器材的缺乏,但另一方面,参与体育运动的第一动因,即兴趣和习惯,也是造成参与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与早年参加这项运动的经历、对该项目的认识以及自身具有的该项目运动基础都有很大的关系,而通过体育社团活动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
体育社团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愿和主动,社团成员都是基于对某项体育项目的极大兴趣,自主选择参与的,它完全屏弃一些体育课中出现的学生被动现象。随着在社团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过程的不断推移,他们的运动技术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之所在,并对这一运动项目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对某项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形成自身固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2.2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在高校体育社团中,对内、对外的各方面联络和组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是作为顾问或指导,社团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需要他们与社会进行交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通过联系、组织比赛,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以及各种形式的辩论赛,请体育名人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座谈,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筹集资金方面等,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大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将在成功和挫折中不断对自己知识和能力评价进行重建,在行动与思考、交流与反馈、努力与挫折中,社会实践能力不断经受考验,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得以很好地提高,为自己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3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社团活动是一个广泛的、多边的交往平台,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交往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很多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学习及各种心理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人变得开朗起来了,从以前的怕接触人到喜欢和人打交道等。同时,体育社团活动因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许多同学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认同感,在集体的互相促进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自信走向社会。
2.4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
对体育社团的组织者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调查显示,一个好的体育社团,从创建到发展,雷同于一个职业俱乐部从建立到运作过程,要经过精心策划,长期而有计划地安排和大力宣传,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所有这些,对每一个社团成员来说,是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全新领域,因此需要他们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在体育社团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和提高。2.5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社会时尚的东西最为敏感,渗透到大学校园各种时尚的东西大多数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不乏消极的、不健康的。怎样把大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各种形式和类别的体育社团,不仅能积极推动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健康的、向上的社团组织通过白己的表现,吸引一大批学生积极参加,牢牢占领着大学校园文化这块阵地,大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即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大力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对策
3.1领导者有力支持
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针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作用及现状,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并将体育社团列入学校体育工作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并通过校刊、校园网、宣传栏以及广播等积极宣传社团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体育社团氛围。同时要整合资源,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经费投入,积极鼓励和帮助社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赞助,鼓励社团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获得活动经费,切实解决好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2大学生积极参与
大学生们要认识到体育社团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积极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来,提高服务意识,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拓展体育社团活动形式,努力提高活动质量,使活动做到有创新、有价值、有吸引力,把体育社团办得有声有色。同时,开展社团活动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钱用在刀刃上,以保证体育社团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4结语
体育社团以其自身的优势,在高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开展好体育社团活动,对高校来说,是素质教育的促进和强化;对大学生来说,是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教育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运作好体育社团这把“双刃剑”,必将对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杨跃青.对普通高等学校课余体育工作管理模式的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3]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3,(3):138~139.[4]宛丽,罗林.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2):155~,157.[5]马新东,高前进,周越,等.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227~233.[6]任远金,陈双.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32~33.
第五篇:初中体育论文-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本文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管理办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管理出人才,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能人才,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
育中的作用,体现其价值,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体育教师基本要求
1、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政治,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于教育教学中,正确制订课时计划,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3、认真落实体育教学常规,做好:课前三准备,上课八要求,课后两注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认真落实课余体育训练常规,制好计划,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5、认真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常规,坚持“三个依靠,四个为主”,搞好“四个安排”,做好“五个结合,五个落实”,举行协会竞赛,活跃校园课余气氛。
6、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班有领操,校有带操,做到有组织,有检查,有评比,有竞赛,不断提高两操质量。7、积极进行教改教研活动,探讨学校体育工作规律,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
8、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不断研究专业业务,改革完善专业教材,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形成体育教学特色。
9、认真落实听课制度,坚持组内相互听课不少于5节,全期听课不少于8节,搞好传帮带;进行经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0、爱护学生,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工作作风,随时注意在教学、活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1、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保持精神饱满,神态自然,并随时注意言行举止服饰。
12、积极协助学校搞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条件。
13、积极协同医务室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健全健康卡片,积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高体卫工作的管理水平。
14、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培养体育骨干,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
15、既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要是人类形体的塑造者。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教师的专项优势,实行专项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体育教学实行一、二年级普修,三年级专修制,并遵循下列原则排课表,即各年级各班的每周两节课,必须至少隔于安排,并且三年级各班的每节课,必须安排在同天同节,这样便于实现按兴趣爱好编班专修。
3、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意识和习惯,奠定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基础。
4、通过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喜爱体育、懂得体育,了解人体和珍惜生命,掌握体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以
及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参加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安全地从事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5、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集体、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勇敢顽强的拼搏搏精神、公平竞争的生活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乐观、自信、进取的心理品质。
三、体育课外活动管理办法
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校风校纪的具体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对精神文明建设,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开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新局面,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1、为了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质量,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只适用在校学生。
3、规定每周一、二、三、四第七节课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4、确定一位体育教师专门负责课外体育活动。
5、以协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包括自愿组成的各种俱乐部(队)。
6、组织形式:全校所有运动场地,都将按协会用途划分区域,由各协会会长统筹安排,凡不属于本协会会员,占用本场地,会员有义务协助队长或会长劝其退场,不听劝者,有权维护本利益,可将其驱逐出场。
四、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1、为保证学校体育训练和竞赛的正常开展,提高学校
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校体育后备力量,特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学校的任何师生操作。
3、体育训练规定:凡是在不影响教学的时间内,学校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由师生自由双向选
择,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个人项目:根据各指导教师推荐,通过教研室综合评估选拔,最后上报学校确定参赛队员和教练。训练仍然由学生指导教师继续负责,参赛成绩归属于指导教师。
5、集体项目:在由师生双向选择组成的若干队伍中选拔一支强队,再由此队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组成校队并任教练报学校审批,参赛成绩归属于组成校队的指导教师。
6、学校除提供一切能够训练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外,实行以重奖代替任何物质待遇。
7、运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运动会,上半年为达标运动会,下半年为田径运动会,并以班为单位组队参赛。
8、其他各项目竞赛,据情况和要求,由任课教师与各协会会长商定,并规定以专业教研室或专业科为单位组队参赛,成绩和奖励到班级(某教研室获得第一名,则所属班级均是第一名)。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 辽宁师大出版社
《体育教学参考》 陕西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