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的落实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和教学实践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从学习本质解决问题出发。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第二篇: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结合“数列”浅谈如何落实与提升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解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高中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学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主要由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组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数学课堂是学习数学的主阵地,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考试中心对高考核心素养的高考导向
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注重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的形成,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素养导向的高考命题引导中学教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国家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结合“数列”一章课本内容分析,建立以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实践创新为核心素养,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为学科素养的体系。
1、选取内容要点
“数列”一章内容要点如下:
(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的表示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①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
②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
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④ 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2、明确学习要求
可以将“数列”一章的学习要求确定为以下几点:
一是感受数学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概念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抽象过程及作用。
二是建构严谨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亲自参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掌握和运用,体会推导过程的严谨性。
三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比较简单的问题和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四是领悟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数列与函数、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3、确定主要问题
学生核心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创设并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需要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基于数学课程内容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通过分析“数列”一章,第2节等差数列和第3节等比数列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都有三个教学重点,即概念构建、通项公式推导及求和公式推导。对于等差数列而言,其核心是: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建构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包括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而事实上,对于等比数列而言,其核心也一样,但是,由于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属于同类知识,其学习的思维过程完全一样,因此,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等比数列有关知识的学习的核心确定为:如何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
因此,从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确定本章的主要问题为: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构建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如何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
4、构建学习目标
“数列”一章,以“感受数学抽象的过程;建构严谨的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领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宏观方向,“数列的概念建构、公式推导及其应用”的学习要求,以“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构建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如何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做为主要问题,结合学情分析,可以确定以下学习目标体系:
(1)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2)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
(3)能够以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能熟记和运用这些公式;
(4)能够推导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熟记和运用这些公式;(5)能够熟练开展基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数学运算;
(6)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通过关联不同知识,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之间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5、设计学习问题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接受学习之外,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建构和理解知识。
如何引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当然是通过问题来驱动。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设计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列”,在主要问题“如何以数学抽象的方式构建概念?如何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公式?如何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学习等比数列?”的引领下设计了以下的学习问题: 问题1-1:你能理解数列的概念吗? 问题1-2: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表示数列? 问题1-3:你能体会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吗? 问题2-1:你能抽象等差数列的概念吗? 问题2-2:你能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问题2-3:你能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问题3-1:你能抽象等比数列的概念吗?
问题3-2:你能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问题3-3:你能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问题4-1:你能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 问题4-2:你能体会数列知识的应用价值吗?
6、设计学习活动
有了学习问题,并不是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教师要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紧紧围绕学习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如在“数列”的概念学习中,设计如下学习活动:基于若干实例,抽象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对于“数列”,在主要问题的引领下设计了若干学习问题,并用这些问题来组织相关的具体活动,这些具体活动就构成了本章的学习活动。活动1-1:基于若干实例额,抽象出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 活动1-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数列的三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 活动1-3:通过分析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活动2-1:基于现实情景,发现规律,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活动2-2:基于具体数列或一般数列,以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活动2-3:基于已有经验以倒序相加法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活动3-1:基于现实情景,发现规律,抽象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活动3-2:基于具体数列或一般数列,以归纳推理后演绎推理的方式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活动3-3:基于已有经验,以错位相减法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活动4-1:通过零存整取模型、定期自动转存模型、分期付款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4-2:引导学生系统回顾在本章中解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列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其价值。
至此,在核心素养的分析路径基础上,已经确立了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路径。通过“数列”一章的教学设计,有目的方向的落实及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逻辑推理素养、数学建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也因此促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如果教师坚持数学育人理念,认真思考数学的本质,重视情景和问题的设计,用心教好每一节,日积月累,定能实现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目标。
第三篇:品悟阅读教学 落实核心素养
品悟阅读教学 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要促进学生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聚焦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优化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改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修养、实践能力、情感品质等,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导读品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 导读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循导学读,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如何的掌握阅读技巧,在粗读中快速的理解文章意思,然后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细细的品味文章,逐字逐句的进行理解,通过反复的阅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在进行《端午的鸭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内容。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习“我们读鸭蛋,只有一种读法,但是将鸭蛋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就会出现很多中的读法。”比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句,让学进行多种方法的品读,通过“北京”“蛋黄”“咸鸭蛋”等字眼,让学生感悟不同读法有不同理解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将整个句子放到文章中去进行品读,又能感受到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怎么读”,多想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多进行尝试。教师在学生朗读后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品词析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不断的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课堂类型、学情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导读方法,导读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程序导读、赏析导读等。1.循序渐进的程序导读 所谓程序导读就是按照信息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其主要思路是先整体分析,再细节分析,最后进行整体总结,或是先从语言修辞开始,再到情感思想,最后在分析语言形式。程序导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学生的阅读分为几个部分,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总结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2.品味体悟的赏析导读 所谓赏析导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体验、欣赏、品味等为主的导读方法。赏析导读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文章中的优美意境、美的情感以及思想,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真情投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情感交流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相对来说,学生的情感可以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周围的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投入,也是促进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情投入,做到言语传情,运用亲切真挚的语言,犹如春风润苗,叩击学生的心扉,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将枯燥的文字描绘出绘声绘色的场景,为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辅助以肢体语言,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的互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真情打动学生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需要掌握真情投入的主要技巧。1.言语传情,叩击心扉 教学的语言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的感情,升华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深情的言语,让学生感到亲切、和蔼、民主,深情的语言就如春风润物一样,叩击学生的心扉,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将语文枯燥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具体的教学场景,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2.教态表情,引发互动 语文教学中除了语言,教师应该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通过表情、手势、动作、眼神等传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和学生进行语言和心灵上的交流。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姿态,都是教师真情的表达,丰富的教态表情,会让学生精神更加集中,积极的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和思考,一同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总之,核心素养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定位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品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四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昆明市晋宁区晋城第四小学 陈永娇
今天从《评价万花筒》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文章,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疑惑。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问题化学习方式
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的整合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