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论文:探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论文范文:
探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趣味作文,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话题,大胆地走进生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找到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自由命题,让他们喜欢说什么就写什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写作天地。
一、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教师做了这么多,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文生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
二、让作文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的创作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达和创新意识的产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所以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三、让学生自己作“文”
小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
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
四、作文评价要善用良性激励评价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教师适当的激励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让一些中等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还可以激发上等生的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个人感觉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尊崇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总之,作文是学生语文程度及语文素养体现的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在语文作文写作中尚有很多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求实。
佟沟九年一贯制学校
马会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定稿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但在日常教学中,教作文却成了目前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谈作文色变”,习作让学生望而生畏,茫然失措,才思枯竭。究其原因,客观方面,农村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学生走出山村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不多,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感受新刺激,开拓思维,积累作文素材的程度;主观方面,我觉得也与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方法有着必然的关系。因此,我觉得教师要把作文教好,学生要把作文写好,师生必须同心协力。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日常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教学难,学生写作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学生内心没有写作的欲望、没有表达的冲动和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腐朽为神奇。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就算勉强为之,也是赶鸭子上架,写出的文章也是死水一滩,毫无生趣。其次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脑中空空,没有素材,下笔无神。所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活动的乐趣。其实,生活中并不缺乏美,活动中并不缺乏乐趣,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是缺少探寻乐趣的心.天空俯瞰大地,阳光沐浴峰峦,春雨滋润万物,小溪缠绕村庄,这都是自然之美;野外郊游的期待,足球比赛的竞争,文艺汇演的投入,这些都是活动的乐趣,只有发自内心地发现美,感悟活动的乐趣,才能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悟的美和乐趣诉诸笔下,作文才能具有美,充满乐趣。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活动,学生有了兴趣,有了体验,有了素材,写作时才能变得积极主动,迸发写作的欲望与激情。
二、指引学生阐述真实想法,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想打动人,必先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在日常写作文时,有的学生会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有的学生会闭口不言,眉头深锁;有的学生则会冥思苦想,继而信手拈来。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创作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学源于生活,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写作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只有具有一定量的生活积淀,文章才能饱含激情。反之,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学生感情麻木,“无米下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哪里能真情涌动?即使勉强应付,写出来的文章也是黯然失色,味同嚼蜡,毫无生机与活力;把真情实感述之于笔上,诉之于文字上,倾注笔端,融入描述的字里行间,才能赢得读者的心。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有个正确的认识
许多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写作文仅仅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使得一些学生写作时空发议论,无病呻吟,胡诌乱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文的根本目的是要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与你一起感动。
2、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灵活自由发挥的作文题材
例如“选择一份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采访正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然后写出一份报告。”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走出校门调查访问,甚至同学间可以协作完成,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们都觉得很新奇,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都会遵照要求去做,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套,而且会把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
三、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等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写作的素材。通过平常的点滴积累,就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写作文时就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比如:在教完《秋天的雨》这课后,就为学生以后写秋天的景色作了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日记把每天所有的活动和喜怒哀乐,所见、所想、所感象拍照和摄像一样,忠实地记录下。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俗话说的好:“笔不用就生锈了”。长期不动笔的人,话说不清楚,文章就写不顺达,常读书,常写文章,就能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外,写日记有利于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所写的文字,不断发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克服弊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每参加完一次演出比赛,每读完一本好书,都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扩充视野,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苏轼曾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如果总是闷在学校的教材里,没有时间看课外书,才会厌学,才会大脑可用的写作资源匮乏,没有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佳作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及时进行思维充电,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一气呵成。
四、善于评价学生的作文,指导学生自评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评价不当,则挫伤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失去写作的信心,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棒打死,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更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该对学生予以及时地,积极地肯定。同时,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能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学生的文字评头论足,吹毛求疵。
其次,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者,也只能是引导者,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这样养成了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因此小学生习作的评价首先应提倡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总是由老师引领者,牵着鼻子走,会抹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评自改,教师一方面能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情况、自改情况,然后选择恰当合适的契机,针对此次作文总体情况进行一个分析评价,对作文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和修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平等的互动交流中,通过比较,了解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与差距,共同商讨如何将作文改得更通顺、更生动,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有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总结经验,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为学生作文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学校----陈小清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基石。现就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
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
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
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
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远程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是作文的平台和环境,不用传统的稿纸或作文本;除了运用已为写作个体心脑所拥有的资源和思考所得外,更多地还要搜索、筛选和运用网上丰富的写作资源;文本在计算机网络上无纸化递交、审美化呈现,以及在网上交流、评改和反馈;文章的长短更为自由、表达的样式更为多样;作文就是交流,就是发表;作文评价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多元的。这些都是网络作文教学的特点。
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表达媒介的、注重网络写作素材资源使用的、更便捷于交流发表评价反馈的、充分体现写作主体的个性表达、自由表达的一种全新的作文训练。小学生网络化作文的训练能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改变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作文无兴趣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
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明了的作文情境,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作?写作的内容是什么?方法怎样?可以采用哪些途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事先进行充分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2、依托网络,自主练习学生循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形象生动的网络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个体学习行为,又有协作学习行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进度不一样,习作的水平也不一样。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宏观管理者和学生学习困难的解答者或引导者。
3、在线评价,及时反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对学生习作进行公开的、即时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高学生对每次作文训练要求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各自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从而使每次作文训练都能起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关键词:喜欢 观察 阅读 修改 评价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不写不行。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
首先,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小学语文大纲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
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其次,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再者,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
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对写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
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
4、《作文概说》叶圣陶
5、《国文教学》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