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校低段数学生活化模式探究
聋校低段数学生活化模式探究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蔡毓瑜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对于低段聋生来说,由于他们听觉功能的丧失,使得听障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差。为了帮助听障学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采用了“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归朴于实践活动,归朴于生活情趣。希望能促进听障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和完善听障儿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第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聋生由于听力受损,主要依靠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思维,又由于受年龄和语言的限制,认识水平很低,不知道自己应该注意些什么,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兴趣,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同时,新理念的数学教学,也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进行引入。我们都知道游乐园是学生一直很怀念的地方,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回顾并说一说自己所喜欢的游乐项目,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摩天轮、缆车等游乐项目的运行轨迹,引导他们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移和旋转这一课题。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把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方法科学地移植或借鉴到数学学习中,用来解决数学问题,弥补了因听觉损伤而造成思维偏差,使听障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收集实物或图型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收集的各种实物和图型,通过摸、看、议等方式,初步感知它们的共同特征,再选择典型的实物,通过反复拆卸与组装,使学生体会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由六个长方体围成的立体图形及其面、棱、点三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来源,也掌握了概念。
第三,知识学以致用,融合数学生活。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性的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融合。例如:在学习完9的组成这一知识点时,虽然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终究也能掌握9的组成,但是这样的练习显得很枯燥无味,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练习时,设计了“购物”这一活动,让学生到情境超市中任选两样物品,但是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必须是9元。学生看到喜欢的物品,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到最高点。设计这样的活动,不仅达到了巩固9的组成的目的,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为9的加法做了铺垫,一举三得。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我们能根据低段聋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聋校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生活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实施“生活化教学”。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聋生生活,从而培养聋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我是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让聋生学好数学,关键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多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把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去学习知识,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教 “有余数除法”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的方法进行操作:(1)6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6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2)7根小棒,每份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7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2)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分东西的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余数,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2、巧编故事创设情境
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如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巧编故事来创设情境。“八戒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猴哥说:‘我们师徒四人,每人吃它的1/4,’八戒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是我买回来的,再说我肚子这么大,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它的1/5。’”1/4和1/5到底谁大?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3、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两步加减应用题”时,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教师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教师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老师可以拿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两份,问学生其中这一份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通过创设简单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显然,数学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背景,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生动有趣的内容,就必须做好精心和充分地准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捕捉生活素材,感受数学问题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利用生活素材,认清数学知识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聋校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在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物品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墨水瓶盒等),课堂上让他们拿一个长方体纸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课后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生活实例,领悟数学知识
教师要善于运用鲜活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来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领悟并获取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沿着图形走一周,使之明白这就是“周长”,用扫帚扫,扫帚扫过的便是“面积”。这样,学生就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学校几个月用电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班级、学生数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学校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提出今后如何用水的建议,既渗透了环保的理念,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学生在生动、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体验与感受,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三、注重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大多抽象化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结合有关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星期五学校准备去春游,全体师生共120人参加,可租的车辆有两种:1辆大客车可以坐40人,一趟需要120元;一辆中巴可以坐20人,一趟需要80元。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比一比哪种方案最合理?这样的活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理财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周末我们准备对教室进行粉刷,请你帮助老师算一算,大约需要用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了解粉刷教室包括哪些部分,通过测量计算出粉刷面积后,还要去市场上调查,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面积的墙面、涂料的单价等,解答这份作业,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离不开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学中通过设计深入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学会数学;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才能,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开展聋校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应用生活实际这块“土壤”。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生活化的聋校数学教学
生活化的聋校数学教学
摘要:儿童数学学习的基础是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教师在分析聋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常常忽视知识以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生长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活现象时刻在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而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时,由于聋生缺乏必要的,精确的语言沟通,在数学的理解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经验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形成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数学课堂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妈妈让小明去配玻璃,由于粗心只告诉他要买一块50的玻璃而忘记说单位了,你能帮一帮小明吗?”这一情境在生活中很常见,甚至有的学生还经历过。所以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们把数学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二、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教学中聋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聋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生活化”地引导聋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指导聋生进行操作,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1厘米、1厘米、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1厘米、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聋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聋生操作,引导聋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增强生活意识。其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注重从生活实践中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让聋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的进程。这个时候,我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三、对教材作生活化处理,使之更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我们也不能墨守于教材的内容,应该大胆改革教材.要改革教材中不切实际的内容,包括一些陈旧的数据,使学生学之有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的生活问题。
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应用题时,一道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商店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 我专门到超市了解了热水瓶的单价,一般都在20——50元之间,这个数据已经不太符合现在的实际生活了,就把单价该成31元。
有的学生去超市买过热水瓶,所以 发现这道题目很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积极性就上来了,大家七嘴巴舌地讨论起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聋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聋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学中必须让聋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聋生善于发现、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指导聋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聋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聋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对低年级的聋生,可指导他们数一数班内有多少个同学、粉笔盒中有多少支粉笔、一段话中有多少个字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对中高年级的聋生,可指导他们观察数学美,如图形的形体美、结构美,循环小数中数字的循环美等。
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对于聋生本身就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方法。聋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如布置聋生用硬纸板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聋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聋生带着自己制作的正方体到课堂时,正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去讲解,每个聋生就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也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就更加生动活泼了吗?
五、课后练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在课后的练习中,我注重把练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尽量改变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内容.如教学了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后,我就自己设计了一套练习题:(1)星期一小强坐汽车从家里来学校,车速是每小时40千米,半小时到达.问: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是几千米 ?
(2)小军周末骑自行车回家,学校到家是10千米,他要用40分钟.请问:他每分钟骑多少千米?
学生一看到这些题目,觉得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兴趣很浓,他们很快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着,教师引导他们交流解题思路.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中应用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经常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社会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在教完“千米的认识”后,布置了课外实践题,让学生调查:(1)人步行每小时大约走几千米(2)汽车每小时大约走几千米(3)火车每小时大约行几千米(4)飞机每小时大约行几千米
让学生去找各种资料,获得知识。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对于聋生,更多的是他们的直接经验。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利用,提升的过程,教师为他们提供所熟悉的素材,使他们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生活内容,并且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探索,去分析,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龙源期刊网.《考试周刊》2009年第27期——如何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第四篇:浅谈聋校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改革
浅谈聋校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杜宇单位:太原市聋人学校***邮编030012 摘要:2012年的语文新课标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特色化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聋生的特性,聋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改革的问题,现浅谈几点低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切身体会,希与同行探讨.关键词:改革教法学法评价
正文:
2012年的语文新课标提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特色化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根据课标的要求和聋生的特性,聋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改革的问题,现浅谈几点低段语文教学改革的切身体会,希与同行探讨.一、教科书的选择
聋校的教育对象是耳聋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由于聋生自身的听力障碍导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正常孩子偏低,那么使得我们学校在选择和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就必须有所选择,有所甑别。目前我们使用两种教材,一种是聋校原有的教材(一年级),一种是正常学校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二到六年级)。这两种教材的结合使用,尽量地适合学生的需要,但各自有各自优点和不足。聋校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其版本过旧,内容陈旧和死板。但教材
内容总体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在句型的教学方面十分注重,这一点很符合聋生的特性,有利于聋生写话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人教版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但在句型的教学上比较忽略。教材的篇幅较多,知识涵盖面广,识字量大,对于聋生感觉负担过重,要求聋生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事半功倍,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常常是为了赶进度而教学,在课堂上不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时间,明显地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克服以上两种教材的缺点,无疑将会提高低段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教法的更新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是教师当务之需。在课堂上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写字教学则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目前,我校正进行“小学语文生字词教学模式的研讨”。我认为此活动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整个过程由理论研究到实践讲课,由讲评课例到总结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全面和完整的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收获颇多,不论从理论学习还是自身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结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手段。
在识字教学方面,针对聋生视觉补偿的特点,利用引导观察,让学生在发现中识字,细心对比,灵活识字。最后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字方法如:“熟字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等多种有趣的识字法,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方法识字。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写字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的生字,哪些应该重点指导,哪些生字可做一般掌握,重点生字应该指导哪些方面,是我们语文老师难以把握的问题。其实在教学中并不是全部的生字都要写,而是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抓住以下三点:一是笔顺,二是间架结构,三是书写习惯。在指导书写时,分为四个步骤:一观,教材中的“我会写”都在田字格中,是学生临摹汉字的好字帖,引导学生观摩,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主笔画是哪一笔,整个字的走势如何:二导,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体会生字的写法,体会汉字构字的规律;三练,要求学生注意书写姿势,笔画到位,写字个数不易过多;四比,教师根据巡视获得信息,展示优秀的作品,对学生写字中出入较大的字再集中指导,力争写得更好。
三、聋生学法的指导
要学好语文,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法不对,越学越累;方法如对,事半功倍。如果把学习任务看成是过河,那么,学习方法就是桥和船,不讲究方法,过河就不可能。我们要求学生要做好四个环节。
第一、预习环。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 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低年级段学生要求放低,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第二、上课环。
带着问题上课。孩子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会保持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孩子会集中精力听(看)教师讲重点、难点和要点。要学会放松,因为一节课始终绷紧了弦是不可能的,所以调节课上不同阶段的紧张程度便很重要。一堂课的开头结尾常不可忽略,需要认真听讲。
紧抓老师思路。学生听(看)讲须注意教师讲课中的逻辑性。如果听时遇到某一问题没听懂可迅速记下来,此时不必死钻“牛角尖”,还要顺着教师的讲解去听,那个问题可相机思考或提问。
要当课堂主人。听讲时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认真思考教师提的问题,大胆提问,大胆发表看法,积极参加讨论。
第三、复习环。
当天进行复习。要求孩子听讲之后尽早进行复习,可减少遗忘。同时可使新知识联系起来,搞清楚知识前后的联系和规律。
单元系统复习。这一般在测验和考试之前进行,这种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要抓重点和难点,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对错题进行再次练习被证明是提高成绩的法宝。
假期不忘复习。每年的寒署假及劳动节、国庆节学生闲暇时间较多,家长可以督促和提醒孩子,除完成作业外,应适当复习,防止遗忘。在节假日,孩子还可以适当阅读课外书,加深和拓宽对知识的理
解、巩固和运用。
第四、作业环
1、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作业本、练习册、试卷下发后,先查看老师的批改,对老师指出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不放过一个错字或错题。要建立错题集,做好错题记录,找出错因,及时订正
四、多元化地评价聋生的语文学习
评价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语文课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进行情感熏陶,基于此,在语文课中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去进行评价。
首先学习态度。上课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对他们进行评价,甚至是夸张的评价都可以,比如你真勇敢你就是我们班的榜样/不错/OK/你真行/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说得真好,太好了,了不起。这样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达到乐学的目的。
其次学习方法。教学评价是多元的,不但老师要评价学生,而且也要让学生参与对学生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去评价,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评价应该从阅读的方法上去评价,比如看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概括的全面、简洁,看他们是否抓住了重点的词语去体会,看他们是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看他们
是否从反复的读,细致地读中去感悟,看他们是否读的准确,是否把握住了语句的情感。这样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去阅读,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善学、会学的目的。
最后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学生经过劳动取得的,更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成果,看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评价,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成果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些一些语言去激励他们: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进步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知道的东西还不少呢说得好,难能可贵的是,使得大家学习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
总之,聋校课改是个艰巨的,长期的,是自我摸索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很好的“刷新”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勤于“换位思考”,平衡心态——善待特教的“枯燥”,勇于开拓,勇于创新,走出聋校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新概念小学教师教学百科》
《都市家教》---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语文的课前预习
百度文库----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第五篇:探究数学教学生活化
探究数学教学生活化
营子区北马圈子镇中心校贾立珍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 对数学与生 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巧用教材生活化
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的局限,主动依据《课标》,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科学地选择、调整和构建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富有时代气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一年级下册第2页“前后”的主题图(乘车)、第42页“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购物、存钱)、第81页“认识钟表”的主题图(上课)等,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教材中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和老师操作,因此,在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课堂上,当我出示了6种可爱的玩具,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联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补改。
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
再如: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课前,我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喜好,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进行了调整,换成了学生乐于且经常参加的活动:跳绳、跳皮筋、跑步、口算、丢沙包、舞蹈。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3)“争当小主人”,让学生参与充实教材内容。
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与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因编著和编者的成人眼光而带有某种片面性,我们所以为的“生活实际”,也许并不为学生所认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不妨蹲下来,试着倾听孩子的声音,将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在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要学好数学,而且,这些试题来自学生,来源于生活,学生解答的兴趣也非常高。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景,激趣引新。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教学策略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这一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数学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学策略要尽量生活化,把数学学习融入生活中,教师要把原本枯燥的、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我安排让学生动手拉用木条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接着让学生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常见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结合生活实际,感悟知识内涵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例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根据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对“千米”的认识较为模糊,以致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楼房等物体的高度单位的现象,再加上“千米”这一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在课内不能直观演示。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千米”,我把数学课堂移到了操场上,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绕跑道“跑一跑”,让学生亲自来感受“千米”的长短。通过实际体验,同学们很轻松地就掌握了“千米”的知识点。真正达到了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掌握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把一些学生身边较为熟悉、易于辨认的实物引入课堂,强化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又如:在对“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我首先让学生分别制作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卡片,课堂中再与指甲盖、手掌等比较,加深学生的直观感知。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都有了深刻认识。
三、课外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米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学校的长和宽。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图。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等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
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的数学教学正逐步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来组织教学,并将数学问题以生活情境和趣味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使复杂抽象的数学定理、概念、命题等变得简单、形象而直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乐学爱学,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个人简历:
贾立珍,生于1976年12月,系承德市营子区北马圈子镇中心校数学教师,现就任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自1996年7月毕业于石家庄煤校后,就在马圈学校小学任教。曾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曾参加过市里评优课竞赛和区里比赛,在区里做过观摩课的等,还获得过省级论文,有的刊登在市级书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