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感悟
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感悟
有幸参加国培,学习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讲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问题及对策”感受颇深。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不是很强,应该加强教师专业化进程。信息技术教师历程更短,发展空间很大,专业成长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1.专业基础不够扎实;2.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欠缺;3.缺少研究精神与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认识了自己的不足,那么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成长规划:
1、重新认识自己
深入剖析自身的不足,正视弱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多年来,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一点,但在教学研究上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平时思想上有惰性,学习较少,对名家了解不多,借鉴不够。
2、确定目标
倾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进行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个专家型教师。通过努力,力争成为本校学科带头人。
采取措施:
1:钻研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要吃透教材,补充、开发新教材,通过网络收集新思想、新思路、新材料,补充到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在追求量的同时发生质的变化,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水平。
2:学会教学,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精心研究教学方法、设计好过程。立足课堂实践,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从其他教师学来的经验,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学会研究,促进专业成长:要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己。努力探求教育教学的规律,用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
4:提高师德修养。用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总之,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积累,尽快提高自己,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就可以提高自信心,能更好的为学生、为社会服务。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专题讲座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李冬梅(北大附中,特级教师)主要内容:
序:什么是专业?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策 1:钻研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对策 2:学会教学,提升专业技能 对策 3:学会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一、序:什么是专业?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1 .什么是专业
专业就是专业的职业,它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比如:医生、律师、建筑设计师等。一个专业要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比如:学医要五年,建筑也是五年,第五年是专门的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要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门专业?为什么现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在谈教师的专业化?专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普通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发展到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说明,就目前而言教师这个职业还不够专业。因此,从广义上讲,我们的教师需要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转变过程。2 .教师专业化的目标
争取教师专业的地位与权力,发展教师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3 .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学科理念,学科发展,教育学科知识
专业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测评价能力 专业态度:理想,情操,人格特征 4 .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目标差异?需求差异?面临的问题?制约其发展的困难? 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准备期
适应期
胜任期 精熟期
创造期
特点
家长不信任,教学经验欠缺
对课程及教学要求有了基本的了解,工作质量稳定性差
教学任务重,家庭负担重,研究能力在形成过程中
有较为独立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工作有创新
学识专深,看问题有前瞻性
优势
思维活跃 接受力强 视野宽广
青春的活力使得他们更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能较从容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自信感安全
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有职业幸福感,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教学功底
问题
更多的关注教材要求,易感挫折
想法和实践能力间的差异,困扰着他们
容易按照习惯教学,甚至自满自足
容易产生惰性,制约其发展 时间不够用
措施
请专人帮助,规范教学过程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专家和同事的帮助
提高改革意识和科研能力,拓宽理论知识面
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完成梳理提升推广工作
二、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客观因素,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比较特别,再加上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观念,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 .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是非专业出身。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发展快,也给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造成一定的困难。2 .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欠缺
信息技术教师更多关注一些事务工作,对学科教学研究不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3 .缺少研究精神与研究能力
作为一门新学科,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但信息技术教师忙于事务,少有研究精神与能力。
三、对策 1:钻研课程,夯实专业基础 1.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对象
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信息的特征?什么是信息技术?对这些要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2.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核心价值
对学科特点的基础性、实践性、创新性、发展性等,要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只有对学科特点有深入了解后,才能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学校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需要一线教师下功夫去研究的。
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请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静心实践,让学生有空间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3.吃透教材,补充、开发、更新教材
要能够站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高度去理解教材,要考虑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拓展自身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性注定了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要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三、对策 2:学会教学,提升专业技能 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优化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研究学生,研究学习过程
不同类型的内容,不同的人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1 .知识
知识也分不同类型:(1)识记概念
如:键盘、鼠标、按钮等,苹果等水果名,英文单词。对于这些规定性的、具体的概念,人采取的是识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即认识了,记住了。(2)理解概念
如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这些是抽象概念,对于抽象的概念,人必须理解了才能去学会,如何理解,那就要再现抽象的过程。2 .技能
(1)动作技能
如:鼠标操作,打字,图片的旋转等,开车,收发电子邮件,这些属于动作技能,是需要人们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2)智力技能
如:信息的特性,判断信息的某个特征是需要经过大脑思维比较判断最后做出决定,这属于人的智力技能。也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培养的。3 .过程与方法 一些内容,如什么是程序设计,什么是网页设计,这些内容靠理解、靠反复练习均不能掌握,需要人们亲身经历一段程序设计或网页设计,从中感悟的。一些方法也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从中提炼出来。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相对前面所说要难一些。4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还有一些内容,如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规范使用电子邮件,有条理地管理个人文件,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其中包含了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或一种由价值观影响的态度,所以,这些内容的学习方式又是不同。
(二)研究教学设计
其实,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扮演着教学设计者的角色。作为一堂有计划的课,其目标在于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做有准备的分析,而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特征的了解来采纳这些分析。
每个教师都要对所用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做出一定的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师会把教什么和怎么教融入意义丰富的境脉中!
从理论上讲,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采用新课程理念和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1 .教学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独立学科出现于 20世纪 60年代的美国。教育技术是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设计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两大流派: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
从 60年代开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大多数是以“教”为中心,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是它的主要研究依据。依据系统论设计整个框架,依据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等等。经过二十多年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有可操作性很强的教学设计模型。
它强调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学习特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2)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及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3)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进行教学评价 十个主要环节:
分析学习者特征
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分析教学内容
确定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了解教学条件)
阐明教学目标
选择课题与任务
实施教学活动
利用教学资源
提供辅助性服务
进行教学评价 典型的模型为:
前期分析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策略(就是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来达成目标)
教学组织策略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顺序)
传递策略设计(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
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设计评价策略
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以“学”为中心
二十世纪 5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渐形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还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换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它的特点:
强调以“学”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所学习“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需要的各类信息资源及其作用,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应用
(4)自主学习设计:即设计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和协商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评价,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7)强化练习设计:根据评价结果再为学生设计一套可供选择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2 .教学设计的分类(1)整体(宏观)
课程设计——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
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 就是对一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一学段进行整体设计,如:
整个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或某个模块的总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顺序,教学环境,总的教学策略和整体教学评价等等。就新课程而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或删除),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2)局部(微观)
单元教学设计(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
课时教学设计(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
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3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整体(宏观)设计和局部(微观)设计。整体设计如课程设计(以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局部设计(以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以下所讲以局部教学设计为主。(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设计教学策略
有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4)设计评价策略
什么是评价策略?教学有目标,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需要验收。评价策略就是如何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评价策略,一单元有一个单元的评价策略,一学期有一学期的评价策略。
4.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这里可以列出以下几条:
目标导向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原则
实践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问题解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评价性原则
以下重点讲解,主体性与实践性(创新性),问题解决性及评价性。(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主要不是看讲课教师的表现有多优秀,也不是看课堂活动组织的多么热闹,而是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处于高度集中、高度兴奋状态,是不是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实践。简言之,学生是不是真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中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高效主动的学习。在这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是密不可分的。要真正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教师下很大的功夫。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是在老师不断的切屏和掌控之中,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时间都很有限,如何主动地去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 首先,要给学生做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排除必要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如信息、信息特征、信息技术、分辨率、采样率等概念,因特网工作原理、数模转换原理等,但更多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来培养。由于国情所限,学生目前还不可能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这就需要把课上学习和课后巩固均放在课堂上来统筹设计,如果课堂上只是设计一些几分钟即可完成的小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只能起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熟悉作用,并不能达到巩固和熟练的程度。所以,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时间,一定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实践,没有老师的切屏和讲解。经常有老师说,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多了,势必减少了教师讲的时间,教学内容讲不完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许多老师都反映高中新课程教学内容太多,讲不完。新课标规定每个模块 36课时,是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时间,没有把课外巩固时间算在内,且不说每学期上不到 36课时,就是上足了 36课时,也没有给做作业留下时间。其实,在目前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还是有解决办法的,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把教学内容写在网页或文档中,课堂上只讲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查阅,如一些范例、操作说明、技术支持等。通过我六年的教学实践,从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总结中看到,这种方法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注:我有专门的教学网站)。
其次,要给学生想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只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的大脑飞速转起来。课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用所学内容做自己感兴趣、熟悉的事,实现自己想实现的愿望。这里所指的实践内容不是零零碎碎的小练习,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内容丰富而又充满想象空间、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设计个人名片、呈现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撰写“我有一个梦”等都是充满创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实践内容。教学设计时只要在最终作品的功能上、知识技能的应用上给出具体要求即可,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想象发挥。这种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践内容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里学游泳。第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了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每位学生就可以创作出好作品,好的创意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点点培养。创新从模仿开始,所以,除了时间和空间,还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范例和丰富的样例,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创意之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实践内容,还需要提供大量的素材。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设计阶段设计、准备。范例要典型,样例要丰富多彩,素材要精挑细选。如设计“制作个人名片”实践内容时,一定要有典型的名片范例,还要有丰富的创意独特、应用各种技术的样例,以及大量的名片背景、线条、边框、图标等图片素材。
(2)基于“问题解决”的原则
首先,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要选择好问题的主题。要选择和设计那些便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处理、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案例和实践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养成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什么样的主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而又乐于去做的呢?应该是那些既应用了所学内容又有充分的创意空间,最终结果个性化的主题。除了前面所列举的一些例子外,图像处理的“制作个人电子相册”,信息获取的“自助游计划”等都是不错的主题。有些主题,如“改革开放三十年”、“远离网吧”、“吸烟有害健康”则远离了学生生活。其次,要设计问题。
主题上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但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全面化、具体化。这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全面化就是把所学内容设计在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到所学的全部内容;具体化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有章可循。开放性的主题实践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把握不准内容的深浅,同一个主题有的学生做的很复杂,有的学生做的很简单。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的具体化设计上下功夫,把要求详细准确的描述出来。案例 1:撰写自助游计划——适合高中新课程“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两人一组撰写一份自助游计划。就自助游的衣、食、住、行、费用等进行规划,并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特产等方面对目的地进行介绍。内容要求:
(1)目的地:至少包括三个旅游城市(范围:全球);(2)人数自定(至少两人);(3)交通工具及旅游时间自定;
(4)包括日程安排、住宿安排、出行线路及交通工具、费用预算、需要预备的东西、目的地介绍等;
(5)标明信息来源;
(6)要总结:在撰写计划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提示:撰写计划时要考虑获取哪些信息?信息的来源?对获取的信息如何选择? 呈现方式要求:
(1)呈现方式自选,可以是 Word文档、演示文稿、网页或其他;(2)要有标题、作者信息、制作时间;
(3)Word和网页 8页以上,演示文稿 15张以上;(4)分工明确,每一部分标明作者;
(5)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如文字、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6)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图文声像并茂; 【案例分析】
该案例在内容上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旅游地点,在组织、规划、获取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上也对学生的规划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是,如果只有前面的主题描述,那么一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大困难,二是学生做出的计划会五花八门,随意性较大。“内容要求”把问题具体化了,同时把所学知识溶入其中。“呈现方式要求”则从技术和规范的角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就像盖房子一样,一些基本的关键要素一定要给出严格具体的要求,至于你将房子设计成什么样子是你的创意。(3)评价原则
既然教学是有目标的,那么目标是否达成就一定要评测。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时要坚持评价原则,设计评价策略。每个学段、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进行评价设计。学段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每节课的评价则是过程性评价。但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课堂结束前或课堂其中对学生的任务或作品进行个别展示与点评,或者让学生填写一张自评表或小组互评表,就是一节课的评价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怎样进行评价呢?
第一,评价要放在课后。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内容,由于我国目前的特殊情况,不得已已经将课后巩固放在课堂上,不可能再让评价挤占课堂时间。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课后要批作业。
第二,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点评,这对一些学生是不公平的。教师要利用课后时间对全体学生的作业逐一进行评价,并在下次上课前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真正让过程性评价起到面向每一位同学的诊断、激励作用。
第三,要设计评价量规,并且事先让学生了解评价量规。评价具有鲜明个性的作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教学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根据实践活动内容、具体要求科学公正地列出评价量规包括的项目、每个项目所占分值比例。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1)从培养信息素养出发,基于问题解决,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其获取、管理、存储、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针对内容恰当选择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等等。且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教师仍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性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如我们在校园内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给出详细的学习指导
对于学生接触较少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教师还应该以范例的形式给出较详细的学习指导。下面为《算法与程序设计》中一个范例的学习指导。(5)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新课标基础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它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上,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素养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养成的,而学习活动中又时时刻刻在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就成为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是,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写成“技术支持”(如上面第一、二周教学活动中有关电子邮件的内容),供学生查阅使用。在我的教学网站的每节课里都提供了技术支持。(6)设计难易适中、开放的实践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内容只有在亲手实践后才能理解与掌握。所以每次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每次课要布置难易适中的实践,实践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操作性要强,要给学生的创意留下空间。(7)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
针对不同的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如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价量规等。
(三)研究课堂
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是什么? 集中授课?分组合作?各自实践?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 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教师要做到:
教师要有亲和力,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关注并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 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找准课堂的切入点。
(四)研究教学评价 留作业 批作业
作业评价量规的设计 小组合作的评价设计 让学生经历评价过程 在评价中体现信息素养
五、对策 3:学会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1.一要学习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让交流成为一种常态 建立学习共同体 案例:名师工作站 2.二要做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研究什么?)
提出问题
反思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
实施
如此反复
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开展 教学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学科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3.三要反思,写作(总结)
教学日志,教学反思
博客
教学论文
确定问题
查阅文献
提出观点
论证
案例
第三篇:教师专业成长感悟
教师专业成长感悟
——语文共同体活动发言稿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一名教师,这句话可以这么说:“不想当优秀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专业成长是途径。
所谓教师专业成长,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身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优化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处理好以下几点对教师的专业提高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相关书籍中,不断提到两大关键词:
一、优秀教师的认知特征:好学习、善思考、重积累、勤反思。
二、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认真、执着,正确的自我认识,不断追求进步。以上特征,在我的理解中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点。
一、状态大于方法。这也是新教育试验的口号:“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在我们长期的思维定势中,提到问题,往往就想到方法。管理需要管理方法,研究需要研究方法,教学需要教学方法,学习需要学习方法。似乎一切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什么“方法”,似乎一切名师、专家的成长也都是找到了什么有效的成长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有一定的方法、途径和规律,但是众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成长,其实是一种状态。
何谓状态,状态就是心态,就是精神状态。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状态的创造与给予。同样的教育成长背景和相同或相似的工作环境,但只需几年,人与人之间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环境有影响,但是关键因素吗?绝对不是。关键在于各自拥有的发展心态。我们常说的“机遇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平庸的教师常常埋怨教育环境不好,埋怨领导同事不行,埋怨物质待遇太低,埋怨教育学生太难,埋怨课程改革太烦,缺乏对本职工作应有的激情,不少人还在平凡和单调的教师生活中逐渐倦怠,丧失了激情。而那些成功者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积极的自我发展的成长状态。教师专业成长固然与所处环境有关,但成长的关键动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精神状态。
二、反思大于苦干。“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其实,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成长和完善。所谓苦干,就是耐心地干,尽力地干。苦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苦干经常会带有盲目性。咱们在教学生涯中,千万不要成了“只顾埋头走路,而忘记了抬头看天”的行色匆匆者。
现在许多教师丧失激情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忘记了思考,他们只会被动地应付,机械地重复,一点也品尝不到教育者思考的乐趣。
三、研究大于经验。丰富的经验,是一个人成长的财富。但是,如果只固守过去的经验,不研究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规律,思想就会僵化、麻木,被时代淘汰出局。经验是过去的知识积累,经验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模仿和继承;研究是面对新的问题,意味着主动地探索、创新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为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研究的基本素质,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永远是一个“教书匠”,素质和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创新大于模仿。伏尔泰说:“独到性就是明智而审慎的模仿。”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模仿似乎不够光明正大,往往背负“抄袭”的恶名,很难与创新画上等号。但事实上,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教育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体现出来的创新品质,绝非凌空奇想和一朝一夕的功夫,都是长期的模仿别人先进基础上的发展。学过教育学的知道,模仿可以分为再现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再现性模仿是模仿的初级阶段,只有当教师的再现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时,才能进入创造性模仿,才能迈入创新的轨道。
最后,送给各位在座老师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犹如滴水石穿;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专业成长的感悟
信息技术与专业成长的感悟
李老师对专业成长提了一个非常必要的关键问题:钻研课程。专业学习是信息技术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在发展,人类的知识在更新,学生在变化,教学手段在不断改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学科,软件不断推陈出新,硬件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课程内容更新迅速,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将学科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钻研课程、学会教学、学会研究。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不具备教学的条件,不会教学方法没法与学生有效的交流,不会研究就没法解决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困惑。
学会研究是信息专业成长的内因又是信息技术专业成长的保障,学会研究“热爱+钻研”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走向成功的经验。对专业的专研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内在因素,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钻研自己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中体会到乐趣,才会主动学习、探究、实践、反思,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钻研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能在探究、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能在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感到快乐。
二、学会研究是信息技术专业成长的保障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承担的工作很多、很杂。除了本职工作上好信息技术课之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计算机设备的采购、维护;校园网的管理、维护;学校的文字处理、数据统计上报;为其他科任教师制作课件等等。再者因信息技术暂为非统考科目,学校还不是很重视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只顾“低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技术人员的位置,重技术,轻教学教研,将做好技术服务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有二:一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良好信息素养;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优化教育教学,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定位也应是两方面的:一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者;二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指导者与协助者。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目前,教学教研和技术服务是一个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必做的,不断提高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教学教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目标。
三、专业学习是信息技术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社会在发展,人类的知识在更新,学生在变化,教学手段在不断改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老师,要不断学习,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学科,软件不断推陈出新,硬件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课程内容更新迅速,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专业知识指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一些通识性知识,才能更好地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本体性知识,即本学科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可通过参加培训,自主学习、同伴互助等途径,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软硬件知识;知到“教什么”后,还要知到“怎样教”,信息技术教师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根据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科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情境进行应对,处理、控制及解决难题方面的知识。
四、学会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学会教学是老师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养成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实现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很细致,一定要清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离不开教学方法,也是我们与学生交流的立身之本。我们应认真对待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备课,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备教学环境;以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地走入信息技术课堂,以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的身份,以简洁、明了、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感受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课堂组织形式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丰富,信息技术老师作为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技能,几位曾获广东省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的成功主要源于:
1、市教育局教研员及市学科骨干的点拨、指导;
2、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平时听其他学科的竞赛课多,源于平时的积累,赛前请其他学科老师听课评课;
3、观看优秀教学课例,分析揣摩;
4、参加优质课竞赛活动。尤其是参加优质课竞赛,为了比赛,他
们不断学习、探究、请教、实践、反思,教师有如脱胎换骨般,从教学设计理念到课堂实施都有了巨大进步。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要多学习、多实践。
五、交流反思,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获得专业化成长,我们必须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佳办法。正如建构主义所指出的:“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最大的援助也是来自其他教师。”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别人的教训可以吸取。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使我们的教学实践知识条理化、明晰化、结构化和概括化,在与人交流中,我们还可能自我顿悟,突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信息技术知识更新迅速,如不多与同行交流,我们可能不知道新的技术已产生并应用,还继续用着已淘汰的技术,我们就会落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学科,课程基础还较薄弱,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都在积极探讨科学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策略,多与同行交流,我们就能与时俱进,与信息技术学科共同发展。交流的途径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经验交流会,同行间的研讨,针对各校信息技术老师人数少,交流氛围不够好的情况,我们还可充分利用教研QQ群、网上信息技术教学论坛或教育博客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宽交流时空。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在老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正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设计是否符合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是否被有效调动,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反思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应如何改进。信息技术老师通常是备一节课,然后在四个以上的班开展教学,这为信息技术老师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我们可在第一节课后,进行反思,在第二节课进行改进,第二节课后再反思,第三节课进行改进,依此类推,直到满意。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放在自己的博客中,既有利自己今后学习借鉴、提高,又可得到其他同行的指点。
六、教研团队,信息技术老师专业成长的家园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少,各校信息技术老师人员不多,有些小学只有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一般也只有三、四名,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科组。信息技术老师处于各自为阵,自我发展状态,缺少交流研讨的氛围。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个人渴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在个人有困难时能互相帮助,能倾诉自己的烦恼。创建信息技术教研团队,构建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能让信息技术教师摆脱孤军奋战的孤独感。团队的认可、支持与鼓励,团队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能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情感动力,激发老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信心、热情和勇气。
我市在教研室黄振余老师的倡导下,成立了市信息技术中心教研组,各镇街成立了镇街信息技术中心教研组,多数中学成立了独立的信息技术科组,为信息技术教师创建了一个开展教研活动的美好家园。信息技术教师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营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教研氛围,教师间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一线教师研究讨论开展什么教研活动,如何开展,教师真正成为了教研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参加省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的老师说:“我不是一个人参赛,我们是一个团队在参赛”。市教研中心组的老师说:“能成为市教研中心组的成员,我很自豪,我要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好,不丢中心组的脸。”这就是教研团队的魅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老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找准专业定位,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学习培训,立足信息技术课堂,认真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团队中交流学习,在交流反思中成长。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从1999年毕业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工作时间了,从上班第三年起,一直从事与电脑有关的工作,先是当学校档案打印管理,而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几年下来,自己有了一定的成长和收获,但从未认真规划过自己的未来发展计划,结合学校的实际,现制定我个人的两年发展计划,以作鞭策。
一、指导思想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这就要求其自身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学无止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对未来的发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情况并不断提高能力。教师发展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作法。
二、个人情况分析
1、优势分析:
1999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4年了,在这14年当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又不太墨守成规,能不断学习。
能够作到为人师表,严于自律,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尊重他人、相互团结。忠诚于教育事业。多年来基本上都在从事信息教学,基本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教材。
注重每节课认真设计教学,渗透新课改精神,能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每节课都写好课后感。
2、不足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学校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思想不断出现,以往的成绩已经被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前进的步伐慢慢减速。
在学习上对自己有所放松,以工作代替了学习,迷失了发展方向。由于缺乏学习,造成工作中缺乏深入思考,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太理想。同时,学习上的欠缺,也造成了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理论积淀,无法提升到理论层面上。
三、发展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复合型的教师。
具体的专业发展目标主要有:
1、科研能力有一定进步。每学年至少有一篇独立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
2、教学水平有明显突破。在日常的教学中创建和落实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3、专业引领有较大作为。能够成为本校学科教研组公认的“学术权威”或领军人物。能够在本区域信息技术课教学改革中发挥公认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
四、成长措施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能自觉全面贯彻人民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铸就师魂。作为教师的我要树立崇高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2、加强理论学习,具有宽广的科学文化视野,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觉培育与发展教育教学风格和专长,追求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3、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反思与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案电子化,以先进的理念实施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内,能运用科学的测试评价及时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评价。
4、发挥本人作为信息技术优秀教师的优势,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使自己能在本校、本地区参与教师培训活动,在新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为学校献计献策,贡献出个人的才智与不懈的努力。
5、开展课题研究,力争有较高成果。争取有较多机会外出学习、进修,聆听专家教诲与指点,以加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6、认真履行学科名师的职责,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和要求,珍惜与名师交流学习的机会,积极合作,共同提高,不断进步。
在这两年中,我不仅希望自己能有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为今后的提高做好铺垫,也希望能有较好的公开课对老师开放。在加入的各个课题组中,我也会尽我所能,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要做的太多太多,三言两语是说不完的,但这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也许现在的我做的不够好,但我深信两年之后的我会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