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浅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逐步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儿童认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多种课程整合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的整合理论。其中科目中心整合理论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画笔”一课时,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讲初中信息技术“文档的修饰”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宣传自己学校的广告材料或设计美术课中的美术字作品等。讲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多媒体制作时,可让学生自己制作有关其他学科的学习演示报告。在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字处理软件时,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有效地提高其他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其他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有位数学教师将“计算机与数学课教学整合”,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讲授“轴对称”概念。他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立刻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其他轴对称的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这样既高效优质地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导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课程论文
班级学号姓名
成绩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现状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计科一班李晶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础的素质,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表现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实施现状 农村中小学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
1、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
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式还是属于应试教育,这使得多数的领导和家长都认为好的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农村,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不是特别浓厚,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的好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开战后,也总是被所谓的主科课程所代替,或者是被当成休息娱乐的计算机课,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义。
2、硬件设备不完善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有计算机等硬件作为保证。但由于资金限制等多种问题,许多农村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的数量、质量都不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维护方面十分欠缺,这些都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带来了许多阻碍。使得学生不能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试试到农村学校教育当中去。在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瓶颈”,农村在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原来数学、化学和英语教师担任,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和缺乏创新思维等特征,大多是边教边学,非常辛苦。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就更加增加了他们在教学中的难度。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又不愿意到第一线工作,造成农村的信息技
术教师新老交替“断层”,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都没有,这就无法去谈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仍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常常出现以纸和笔来考学生操作能力的现象。这种评价方式及不合理,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的方法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造成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针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期更好的在全国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能力培养。
1、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应从学生主体的内因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往往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改革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成为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科现状和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为适应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必须完善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政策保证,改变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可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对合格的教师颁发合格证书,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行“执证上岗”。每年农村学校选派一定的名额,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对考核合格的,颁发合格证书,以扩充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以改善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农村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3、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补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没有相关的教学环境,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国农村无成套的电教设施,无法完成信息技术班级授课,也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电教室、多媒体教室,完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
针对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设备耗损严重的情况,国家应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和
更新,在各地方成立维护小组,定期对所属片区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承担本地区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4、改变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束缚着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一贯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从而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自我设问、自主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
5、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量规评价,七月评价,作品评价等。除了考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扎那个我情况,还应注意考察有关信息意识、态度情感培养目标,以及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三、课题总结
受教育是每个孩子应有的权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努力给学生最好的条件去学习对他们自身发展有力的知识,培养他们应有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开展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教育部门更要加大力度,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信息技术课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给孩子一个平等学习的空间。
【1】 张昆明,周晓萍,中小学信息技术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
学报,2005
【2】 钱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
【3】 韩忠强,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
法,2005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XXX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活动小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
活动小结
×××××学校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活动小结
本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体老师对此次活动的秉力支持是活动得以开展的坚实基础;参加讲课活动的老师对每堂课的精心设计以及全体教师对活动自始自终的热忱关注,是本次活动能圆满结束的根本。
本次活动中,一共有6位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竞赛,应该说这6节课都很精彩,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活动中每位做课老师都经过精心准备,教付出了很多。本次活动中授课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科学的把握,而且基本都能熟练的运用多种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已经大大提高。
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
一、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即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这一方面,各位参加讲课的老师都在力求体现这一理念。
二、注重双边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体现尊敬、热爱、理解、帮助学生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平等交往的教学行为,这有助于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广大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训练。
三、注重切合学生实际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
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求异思维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的这一理念的贯彻是一亮点。
本次活动中我认识的不足总结如下:
1、有的课教学环节过于饱满,为了能让听课的评委和老师有个完整课的印象,设计课的内容太多,致使出现为了赶课而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老师吃力,学生也没调动起来,整堂课就见老师在讲。
2、有的老师讲的比重过多。传统的”问教法”的痕迹太重,而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太少。某些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总结的地方,老师也包办代替了。
3、有的合作学习没得到广泛运用。现在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合作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重要的一环。
4、有的教师的角色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师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参与者和评价者,要把自已定位在是学习学习的伙伴、朋友的位置。
5、有的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眼神交流和接触交流。上课的时候,教师眼神的运用,应该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
本次活动于5月24日结束,经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共评选出校级优秀课一节(王华英老师上的《和妈妈在一起》二年级美术课)。本次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竞赛原则,分层选拔,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领导小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领导小组
组长:徐美娟 副组长:窦景涛
成员:郑桂娥
李洪亮
刘文义
郑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