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蝌蚪找妈妈787921
小
蝌 蚪 找 妈
——教学案例
妈
望远镇政权小学:陈兰芳
小 蝌 蚪 找 妈 妈
——教学案例
教学思路:充分备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采用多种教法与学法,直观动画,动手创造,朗读感悟,创设情境。让学生时刻参与其中,突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从旁指导,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其善长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散创新,培养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观察,想象、口语表达、表演等多种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由游戏“找妈妈”入手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学生质疑探问,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引发学全文的兴趣。进一步看动画听课文,看听导思。使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找寻前边质疑的答案。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直接突破。经过钻研教材,悟出文章的两条线索,即蝌蚪成长线和找妈妈经过的情感线。文中每一段的首句就是蝌蚪成长变化过程,直接让学生找到标示出并连起来读一读,一举突破重难点。通过自读导读,让学生自主读书,标画重点。利用直观图示法让学生在圆上动脑想象创新,画蝌蚪、青蛙,并表示出生长步骤,通过游戏“成长链接”的方法探究合作,检验自学效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课文的感情线索,采用学文导情,深思细品的方式。创设找妈妈的情境,学生们自己扮小蝌蚪,分别找人扮鲤鱼、乌龟、青蛙妈妈,分角色表演读,知道青蛙的样子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激发情感,感悟体会。针对课文的德育目标:保护青蛙和蝌蚪,设计了搜集导趣,交流体会,拓展导练,提高素质的环节,搜集青蛙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尾以导入学生生活为 手段由保护青蛙引到保护环境,给青蛙一个温暖的家。并把这份作业交给青蛙、蝌蚪,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把课上的语言变为生活中自觉行动。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六年制小语第二册).
教案说明:本课分三个学时,本设计为第一学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2、能力目标:认真观察图画,了解动物不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才能,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
3、情感目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自觉爱护青蛙、蝌蚪,有爱心,学会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情境体会,有感情朗读。自学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难点:指导自学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教学用具:图片、习题卡、课文朗读磁带等。
教学策略:探寻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学习,采用游戏激趣,情境激情,合作自学,探究体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激趣导入——听读导思——自读导学——学文导情——搜集导趣——拓展导练——结束导入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导生情,由导入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学会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找妈妈”游戏,(用纸卡布置一座动物幼儿园,园内有小鸡、小猫、小鱼、毛毛虫、蝌蚪;园外有母鸡、猫妈妈、大鱼、蝴蝶等可活动的纸卡。)导语:同学们,动物幼儿园里有许多动物宝宝,天快黑了,动物宝宝们该回家了,妈妈们来接他们了,可小动物们太小了,不认识自己的妈妈,你们谁来帮忙,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妈妈。哎呀!小蝌蚪的妈妈干什么去了,没来接他。此时小蝌蚪是什么心情,请你安慰安慰他。板书课题: 6:小蝌蚪找妈妈
由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找几名同学帮助小动物找妈妈,找到的把他们送回家,最后图上只剩小蝌蚪了。训练说话,学生会说帮他找妈妈,从而引出课题。齐读质疑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关心,帮助他人好品质。训练说话能力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二、看听导思整体感知带着以上问题,听课文录音,看能否找到答案。提问:你发现什么了?听读课文有所体会、思考初步回答所找到的问题答案。
让学生的眼、耳、脑一起活动起来,多感官刺激引发兴趣,加深印象。
三、自读导学探究合作
1、布置认真读书,找答案,画句子。把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句子标示出来,连起来读一读。自主读书,画句子指名读句子,连起来读,齐读。合作解决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培养读书能力,自主、合作的习方式。
2、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用游戏“成长链接”的方式检验自学效果。游戏要求:5个人一组,每组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箭头标示的5个圆圈。请你想办法在每个圆上填上几笔画成蝌蚪或青蛙,按生长顺序每人画一个,完成链接,要表现出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小组合作 学习,边读边画,进行交流做游戏“成长链接”分工合作想象画,找画得好5个人到黑板画并说出成长过程。有针对性布置任务,学生自学有方向培养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重难点,学会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学会抓重点句的读书方法。
四、学文导情深思细品
过渡:小蝌蚪们从一出生就独自在池塘里玩,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不知道有妈妈,整天快活地游来游去,可是有一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再读课文看蝌蚪们干什么去了?创设情境学习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指导朗读练习
⑴学生扮演蝌蚪,读好问鲤鱼的话,再找人扮鲤鱼,读好答话。初步解决青蛙妈妈的特点。⑵再喊乌龟。读好乌龟答话。再次解决青蛙妈妈的特点。⑶齐读青蛙样子的语句。动作表演,跳上来,用蹬、跳、蹦说—句话,形容这个动作。⑷整体把握读文,指导激发感情朗读,进而体会小蝌蚪急切的心情。了解不同事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五、搜集导趣交流体会
过渡:青蛙妈妈忙什么去了,都忘了到幼儿园接蝌蚪宝宝回家了。课前布置搜集青蛙消灭害虫的资料,使学生会说忙着捉害血去了。读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拓展导练提高素质
想一想,说一说,今后怎样保护青蛙、蝌蚪。自由说练。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有爱心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七、结束导入生活。
结语:青蛙生活能离开水吗?保护水的清洁不污染,保护环境不受破坏,水才能不枯竭,给青蛙一个温暖的家。想一想,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保护 青蛙的作法外,还要怎样做? 作业:保护青蛙和蝌蚪。把这份作业交给青蛙和蝌蚪们。留下尽考空间,号召同学们保护有益动物,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34、小蝌蚪找妈妈
学生填画圆圈成蝌蚪、青蛙,完成成长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课堂突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从头至尾学生一直在动,动脑想,动笔画,动眼看,动嘴说,动手做……充分解放儿童的眼、耳、脑、手、口。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达到了终极目标,直接突破重难点,学生通过看、读、想、画、合作、说等多种方式,弄明白了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情境表演朗读体会了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把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原设计中分角色朗读后还有一整体把握读,在实际教学中时间分配还不够恰到好处,前边重难点处所占时间比预想的多,就取消了这一环节。在第二课时中复习课文,整体读文予以弥补,做了适当调整,我觉得不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两个游戏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环节较满意。尤其是“成长链接”的合作学习,由椭圆填画几笔成为蝌蚪或青蛙,还要表现其成长变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进行创新,学生画得五花八门,但都是按要求去做的,到黑板绘画后说出成长过程,让本节重点更突出。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
(小班下)
一.幼儿现有水平:已经会唱歌曲;有一定的节奏感。二.音乐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的节拍感,发展幼儿的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能力创编出独特的小蝌蚪游的动作,即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亲自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愉悦情绪 三.音乐教学重点:
声势、乐器感受《小蝌蚪找妈妈》语词节奏 四.音乐教具准备:
1.磁带;《小蝌蚪找妈妈》、《看看我的身体最神气》 2.乐器:木鱼 手铃
沙锤 3.小蝌蚪头饰 五.音乐教学内容: 1.带小朋友随音乐入场。
2.音乐热身律动:《看看我的身体最神气》
老师带领小朋友随音乐一起做音乐律动,做完音乐律动后,老师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热身音乐律动让小朋友愉快高兴的进入音乐氛围)
3.唱名字
老师依次用强弱不同的声音叫小朋友的名字,请小朋友作出回 应。(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和轮流等待的精神以及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
4.神秘引出主题
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小客人要到咱们的音乐室里和大家一起上音乐课,会是谁呢? 教师立即出示小蝌蚪头饰戴到头上,这时教师变成小蝌蚪的声音和小朋友们问好。
(1)欣赏歌曲
师:咱们以前学过什么关于小蝌蚪的歌曲呢?
幼:小蝌蚪找妈妈
师:那我们接下来再欣赏一下这首歌曲吧。师: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欣赏。
(2).音乐节奏快车
(出示节奏图,为歌曲打节奏)
A:先用拍手的方式熟悉节拍。
B:提示幼儿想出除了用拍手的方式还能用哪些方式
C:使用打击乐器
D:教师弹琴和幼儿手中的打击乐器合奏出音乐语词节拍(3)音乐小舞曲
A.老师引导小朋友充分发挥想象,运用肢体创编出独特的小蝌蚪游的动作,教师做出指导。
B.播放音乐,老师和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小蝌蚪游的方式随歌曲自由的游。
5结束。
第三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 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课说课稿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说教材: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看图学文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基础上的强化训练,同时也是对以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进行学法指导的最佳范例。同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重点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读准9个生字的读音,随文理解字义。(2)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嫩容的基础上,学会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构建了“导拨读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我分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前在的内动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儿童因地域差异和生活经验贫乏的障碍,我首先播放录象,这段有声有色的录象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所吸引。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巧妙导入新课:青蛙妈妈生下小蝌蚪就离开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于是它们就到处去找妈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这样精心设计导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交叉参与活动,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整体感知,明了大意。
三、这一环节我坚持从整体入手,图文结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想:每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就使观察更完整、更系统,在直观上使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有了鲜明的感性认识。
2、从图入文。根据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的特点,我请学生边看动画录象边听课文范读录音,一方面使学生直观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语音、语调等朗读技巧。看完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重点检查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精读品味,参悟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精心渗透了学法指导,侧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略讲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精讲第二自然段,层层深入,渗透学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学生了解小蝌蚪此时长出了两条后腿。
然后从图学文,重点抓住“迎上去”一词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这一词语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困难。为了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我借助活动投影片直观启发,引导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同时在“体会人物心情”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所限,理性思维尚处在萌芽阶段,于是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对比理解(“游过去”和“迎上去”换位比较),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紧紧围绕“迎上去”一词及时追问:小蝌蚪为什么从鲤鱼阿姨对面游过去?联系你的日常生活体会一下它此时的心情?这样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无疑降低了教学难点的坡度,使低年级的朗读指导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师小结,回顾学法:
(1)抓住“迎上去”体会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鲤鱼阿姨说话声音和速度的特点。
这样的小结使学生对朗读对话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潜意识中领悟到了朗读的一些技巧(只求领悟,不求硬记)
四、自学点拨,灵活运用。
有了前面学法指导的基础,此时我适当放手,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学法,逐步形成能力。
1、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投影出示思考题。
(1)通过哪些词能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的?
(2)与小蝌蚪相比,乌龟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时采取自己想、同座说、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多种形式,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如果学生体会心情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追问小蝌蚪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呢?这样削减了教学难点的坡度,分清人物后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另外,在回读前三自然段时我还充分发挥学生表演才能,让他们带着头饰进行配 乐表演读,充分增强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强化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加强了写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填空
()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此题设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仿写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写法仿写两种小动物的样子。
地点数量样子干什么
(1)()有(),大象()()
(2)()()()()
此题设计体现了两个层次,意在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第四篇:小蝌蚪找妈妈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正确分辩: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
齐读课题:第33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
随机板书: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
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阐述自己的特征)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导写“披”字
5、采用分角色朗读、帯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
(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1、青蛙:两栖动物,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颜色因环境而不同,通常为绿色,有灰斑。趾间有薄膜相连,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幼体叫蝌蚪,主要吃田间的害虫,对农业有益。又称田鸡。
2、青蛙的本领可大啦!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爱护关心它。
3、青蛙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有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3、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爱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4、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5、填空后总结:老师明白了,原来啊,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是自己的身体都在发生变化。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理解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五篇: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及青蛙的成长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汇报
1.我会认:认读上节
课学习的生字。
(先在小组内汇报,然后指名汇报。)
2.我会读: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
1.读课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点。
小组学习活动:
(1)将描写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点的词句混在一起,请学生认读。
(2)观察并发现这些词句与什么有关,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整理、排列这些句子。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点的句子。
2.看动画,给动画配音,了解小蝌蚪怎样找妈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交流(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交流。)
(3)汇报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小组学习活动——我会摆。
让学生将3张小图按照青蛙的成长过程重新排列,然后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5.谈一谈:你喜欢小蝌蚪和它的妈妈吗?为什么?
6.朗读全文。
三、拓展
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蛙的资料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