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1:3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实施建议•关于阅读”部分也明确要求“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共6册的“名著导读”部分要求学生阅读的名著共15部。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要求是明确和具体的,所以必须要认真对待。

二.教学意义

温儒敏教授曾说过:“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不可能永久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终身学习已经为各界人士所认同,这样就使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校教育,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应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具有不但能使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名著的阅读更是能让我们吸收文化精华,陶冶涵养性情。

三.现状分析

我国国民中有阅读习惯的仅占5%,人均读书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同样令人担忧,我国少儿读物拥有量在全世界排名第68位,是日本的四十分之一,是美国的三十分之一。我们30%的中学生说他们没时间阅读,60%的中学生从不去图书馆借书,宁愿上网,看电视或其它活动。“阅读的人越来越少,阅读品位越来越低”。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量,使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受到严重影响。

四.教学策略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

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一开始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爱上名著。

(二)确定合理的阅读时间及进度

阅读名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由于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而半途而废,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因此,我们要对阅读时间和进度作统筹安排。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的就能达到。

(三)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激发兴趣。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四)开发阅读资源,拓展阅读面。

要求中学生阅读近30部名著,首先必须要有书可读。而中国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还不富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想办法开发阅读资源,丰富阅读渠道,给学生提供原著,让学生有书可读。

1.学校应该建设好图书馆,并向学生全面开放。学校图书馆,要求阅读的近30部基本名著,单本书的数量应该达到一个年级学生人数的数量,有条件的学校应该人手一册,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至少应该三五人一册,这样才便于教师有计划组织开展阅读活动。

2.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购买名著。购买的办法很多,比如读什么就买什么,既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一部一部读完,又便于分散经济压力。也可以组织学生交叉购买,即你买这一部,我买那一部,你读这一部时我读那一部,然后交换。这种做法有利于降低经济成本,但不便于统一阅读进度。为降低购书成本,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批发。

(五)圈点评注和读后评价两种读书方法的指导。

1.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早已成为历史佳话,这些评点文字早已成为研究名著本身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有必要启发学生在读书时随时拿着笔,在字里行间随时记录自己的点滴感受。名著中经典的场景,精彩的比喻,富于启发性的议论性语句,如果能够进行摘抄或制作成卡片,既代表着阅读的收获,也是很有意义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2.读书交流会或名著故事会、主题班会、名著故事片段表演等等,都是很好的展示活动。既可以了解学生实际的阅读状态,展示阅读的成效,也可以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化,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成就感,增进阅读效果。

(六)与中考对接

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的思维是以考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我们要利用中考的正面导向作用。所以名著阅读应该与中考对接,而且只有在中考中体现出读名著阅读的好处来,家长、学生的观念才会转变,学生才会下功夫去阅读,阅读的效率问题、时间问题才会解决。

最后,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读书能改变学生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况,改变学生精神、气质和品性,使学生增长智慧,时时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充实的快乐,并能促使学生历史地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让读书成为学生不能割舍的情怀,让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须品,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学生在三年之中的生活是充实的,意志会得到磨炼,品性会得到陶冶,人格自然会完善。

第二篇: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名著阅读导读教学策略

“名著阅读导读教学”设计的立足点为先期的导读。导读要尊重两个规律,即名著独特的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从阅读规律看,要求学生必须克服名著篇幅长、难点多、时空距离感强等障碍。因此,教师在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计划等方面进行指导。从教学规律看,要求学生在阅读能力的五个层次上综合发展,即体裁辨析(阅读第一步)、主题阐释(阅读关注的中心)、结构梳理(阅读的枢纽)、技巧鉴识(阅读的法门)、风格流派评述(阅读的高层次追求)。

笔者根据我校名著阅读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将其梳理归纳为三种具体课型,即“激趣式导读课”“发现式导读课”“切入式导读课”。

一、激趣式导读课

典型课例:《名人传》教学案例

1、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

2、我们印象里的贝多芬

(1)大屏幕打出贝多芬画像,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贝多芬。

(2)播放《命运交响曲》开头,让学生说感受。(3)用一分钟的静寂,体会贝多芬的无声世界。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说感受,教师适时引导。

(4)出示《贝多芬作品列表》,指出其耳聋的开始年限,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优秀作品是耳聋后创作的。

(5)播放《命运交响曲》后半部分,再次从音乐中感受真实的贝多芬。(在厄运中努力向上、拼搏奋斗,展现光明与力量。)

(6)教师配乐朗读《名人传》原文摘录,学生回归文本,寻找印证。

3、发现不一样的贝多芬

(1)爱情:播放《致爱丽丝》片断,让学生说感受。(宁静,优美,深情)

配乐朗读原文摘录,贝多芬致爱人的信。(浪漫,温柔,美好)

介绍真实的贝多芬的爱情经历。(坎坷,被骗,孤独终生)(2)童年:播放《悲怆奏鸣曲》片断,让学生说感受。(轻柔,舒缓,淡淡的忧伤)

配乐朗读原文摘录,贝多芬关于故乡的记忆。

介绍真实的贝多芬童年经历。(母亲早逝,父亲酗酒暴力,过早承担生活压力)

(3)辉煌落幕:听《第九交响曲》片断,欢乐颂主题。教师讲述《第九交响曲》公演的感人盛况和贝多芬贫病交加黯 然离世的情景。

配乐朗读原文关于《欢乐颂》描写。全体静听《欢乐颂》高潮,用心感受。

4、阅读《贝多芬传》的现实意义 思考问题:

(1)歌德听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曾大为震动。你认为贝多芬的音乐为什么蕴含着“令人骚动”的力量?

(2)你觉得贝多芬于我们的意义何在?当你读完《贝多芬传》,你将如何面对苦难?

5、后续阅读指导

关于阅读《名人传》的其他问题。

(1)西斯廷教堂如此辉煌的壁画,米开朗琪罗是如何完成的?已经有了这样伟大的成就,为什么米开朗琪罗的一生仍然被罗曼〃罗兰看作悲剧?

(2)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一生衣食无忧,地位尊贵,他的苦难在何处?他的苦难是否是“自讨苦吃”?

阐释与点评: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相关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即那些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但又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层面的能力,如选择能力、速度能力、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等(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在主体部分“发现不一样的贝多芬” 中,教师以贝多芬的爱情、童年、辉煌落幕为线索,将代表性的乐段与相应的文字有机融合,全面地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看到了贝多芬更为血肉丰满的灵魂世界。此环节继续充分使用多媒体,通过光影声色等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认同感和求知欲,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人物身世经历等背景材料,真正做到文学鉴赏中的知人论世。教师在课堂上由带领学生走近贝多芬,到走进贝多芬的生活,到贴近贝多芬的精神境界,到形成向往崇高的精神追求。全课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阅读所得拾级而上。

二、发现式导读课

典型课例:《伊索寓言》教学案例

1、导入

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或讲给其他同学听,也可以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3)读题目猜情节: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请读过的同学复述这些故事,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3、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农夫的看法。(3)明白寓意:寓言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4、延伸讨论

问题:钱钟书先生曾经就这本寓言的寓意作出过其他的分析,大家先看看课本中的介绍,然后想想:在自己看过的故事中有没有可以找到其他寓意的故事?你对于钱老的分析有何看法?

5、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形象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3)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 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6、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完整阅读本书。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阐释与点评:

从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认识自己”(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名著阅读,堪称“认识自己”的最好媒介。本课例体现了“发现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师布置了富有探究意义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现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的更新。

当然,个体经验的更新是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钱理群曾说:“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乃是对人的发现。—它的魅力就在这里。”(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在本课例中,教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搭建攀援的“脚手架”,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魅力”,并帮助他们坚信这“魅力”的发现者就是自己。从“自我发现”到“边聊边读”,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 在古老的寓言中“看到”身边的真善美、假恶丑,发现自己身上的小缺点,悟到旁人身上的小亮点,说说对生活的联想,谈谈对世界的感受。当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成了从一般性了解作品内容到评析作品思想这一阅读能力的飞跃,并“内化”为自我的阅读经验的时候,教师的“导读”就功到自然成了。

三、切入式导读课

典型课例:《水浒传》教学案例

1、导入

以对联“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导入。

2、明确导读内容

(1)把握章回小说的回目特点。

(2)结合相关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把握《水浒传》的结构特征。

3、借回目析特点

通过“回目”掌握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的相关信息,快速把握小说的脉络结构。

小组探究回目特点,由各组代表发言。举例如下: 第002回 史大朗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006回 花和尚倒拨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007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015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037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第038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4、借事件释性格

(1)学生提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鲁智深、李逵、林冲、武松、宋江、吴用、杨志……

(2)结合相关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小组活动,先由各小组归纳,然后采取各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

5、借情节明结构

(1)思考:小说中有这么多的人物,作者又是如何安排结构的呢?

(2)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先分后合的“散点透视”结构。

(3)结合回目资料加深感性认识。

6、借题型谈思路

(1)人物性格的比较。人物性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情节概括。对相关人物故事情节的概括。(3)结合语段分析。结合相关语段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相关情节举例。给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举出相关情节作为例证。

(5)细节提问。结合阅读,考查学生对故事细节的识 记。

7、教师小结

《水浒传》人物众多,人物形象鲜明且各有特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每个人物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要注意比较人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联系起来进行品味。对书中表现出的侠义精神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我们今天同样要提倡“侠义”精神,但要以遵纪守法为前提。

阐释与点评:

名著阅读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教师往往既要面对高深繁难、包罗万象的学习客体,又要面对理解力有限的幼稚的学习个体。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和谐对接,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比如,面对《水浒传》这样的“鸿篇巨制”,很多教师会在导读教学时产生一种手足无措的茫然感和无力感。其实,名著阅读教学首先要缩小自然阅读和理性阅读的差距,选好“切口”方能入味。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分为词句的理解、语境的理解与连贯性推理、谋篇布局的理解、写作意图与表现方法的理解、重点信息的把握、潜在信息的推论、整体信息的组织建构等七个子活动。名著阅读的理解正是涵盖了微观理解和宏观理解的一个没有上限的动态发展结构。该课例对七个子活动均由触及,并于朴素和平常中给人以极大 的启发。

教师对如何“导读”这样的大部头作品是下了工夫的。这为教学实施夯实了基础。首先,教师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散点透视”的方法运用到教学设计中,从“回目、情节、人物、结构、思路”等角度切入,让学生先立足于这些有价值的“点”,再去以点带面,最终形成“点点有生成,处处指靶心”的循环阐释,通过循环阐释,使“道”之深沉和“文”之精妙达到完美统一,使原来的“迷”有所“悟”(董菊初《文本的积极阐释与消极阐释》)。临近结尾时,教师又通过“相关细节”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引起了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又实现了对学生后续课外阅读的“动态指导”和“跟踪指导”。真可谓“鸿爪雪泥。不着痕迹”。

第三篇: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一、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视、手机、网络等充斥着学生的眼耳,且越来越受到他们的青睐。因为这些符合当代中学生独特、好奇而又个性的心理。但对于经典名著,学生表现较为陌生。为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甚感担忧。

(1)缺乏阅读名著的动力。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而教学质量的显性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学生家长、学生大多认为阅读名著费时费力,对语文成绩影响甚微,对个人素养提升作用不大。因此,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多花时间讲名著;学生也懒得去动那些“没用”的名著了。学生不会向图书馆借名著,更不会自己买名著。借了或买了的也会束之高阁。

(2)缺乏名著阅读的指导。部分学生是喜欢阅读的,也喜欢阅读一些名著,可是随意性较大。或选取自己喜欢的情节细读,或只为消遣(与老师上课玩捉迷藏),或学生喜欢阅读名著但家长反对,或不知道怎么阅读名著„„名著导读课名存实无。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各个民族文化智慧。”而各种文学文化名著既是语文的重要内容来源而且也是先进文明的载体,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宝库。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同时要放眼世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跨世纪新人。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既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通过阅读研究思考其他民族的经典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走进人类文明殿堂,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世界情怀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缺乏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出自某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的是那个作家的思想观念。由于受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学生会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他们不喜欢太沉重、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名著。许多名著由于包含的信息量太大、篇幅太长、内容太难,确实很难读懂,而且阅读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多数学生觉得阅读名著是一件苦差事。笔者曾对本校学生的阅读状况作过调查:从图书馆学生借书的记录了解到,全校3800多名学生,有借书记录的只有1589人次。从学生所借的书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46%,作文选类占44%,其它占10%,借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又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作了调查,看完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2%,看过鲁迅等大文学家作品的学生占8%,而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学生仅占6%。中外文学名著倍受冷落,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啊!

2、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影响

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可以选择的读物很多:有的喜欢读“金大侠”的武打小说;有的喜欢读歌星影星秘闻;有的喜欢看轻松幽默漫画;有的喜欢名人自传;有的喜欢读那些大案要案揭秘;有的喜欢读世界各地奇闻异趣„轻松化、兴趣化、情绪化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通俗小说、漫画卡通等迎合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成了校园流行的主打。中学生年龄的特点,使他们喜欢充满青春活力的读物。他们最喜欢读的杂志是《男生女生》、《黄金时代》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杂志,最喜欢阅读的书是郭敬明、韩寒等所写的书。这些读物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学业负担的沉重,使他们喜欢上轻松化的读物。他们借助阅读这类书籍来缓解、释放、调节和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文化的多元,使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网络、电视等轻松的方式作为业余休闲。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电脑、MP3、MP4、游戏机等现代娱乐和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全方位地占领学生的生活空间,许多学生往往热衷的是那些简单刺激的“文化快餐”,而不是像对单一枯燥的文学名著。

3、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

上级早已提出了“减负”的口号,但是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45.2%的学生认为“考试、功课压力大,没有时间”是影响这些推荐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学生从进了学校的大门就开始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教师还是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依旧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学生也难以摆脱“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或少学”的藩篱,所以有18.6%的学生直接选择“对我考试帮助不大”作为自己少读的原因之一。由此而看,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

4、家庭教育,阅读的盲区

农村中学生虽然在学校接受教育,但同时又是家庭的一员,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其影响可以说是社会影响的一个缩影。根据调查,家长“批评制止”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占26.2%,而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占24.2%,“不提倡,不反对”的占49.6%。农村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家长的工作比较辛苦,收入也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大多很关心子女的学习问题,让子女考上大学成为他们唯一的愿望。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经济意义,即学习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经济生活;有的农民家长强调学习的社会效应,即给自己的脸面争光。农民家长把受教育和学习看作读书,因此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视,担忧课外阅读名著会影响孩子的考分和前途。在调查中,父母不支持不指导名著阅读的主要原因中,76.7%的学生家长认为是因“影响功课和升学”,7.3%的家长认为因为“耽误帮忙做家活”,16%的认为是“家里条件不富裕,没必要浪费钱买书”。家长们这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期望值,最终也破坏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心理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了阅读的“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和人类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的基础上积极从世界文明宝库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功尽弃,扬弃人类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教会学生认识和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名著和文学名著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及以“对话——探究”为总纲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高中语文教师在是教与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有效推进的策划者和推动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调整、修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有效提高课外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1、个性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已发生转移。时尚阅读作为一种阅读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有很多读者正是从时尚阅读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没有对琼瑶小说的痴迷,很可能就没有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推崇。再者说,也的确存在一些所谓“时尚的经典”或者说“流行的经典”,比如说曾经风靡一时的《围城》、《文化苦旅》等都是集经典与流行为一身的好书。所以,在倡导阅读文学名著的之前,要适当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合理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苏轼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出自苏轼《东坡文集事略》)这里还有一个泛读和精读的关系。泛读要博,精读要深。时尚就是可泛读的部分,而文学名著就是要精读的部分。

3、名著教学——指导阅读方法

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划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接见黛玉的一笑一哭的刻划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公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对王熙凤的精明、贪婪、强干、笑里藏刀等性格进一步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一开始就对王熙凤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一生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

4、探究性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对于大家都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拿到桌面上来,让同学们讨论,以提高同学们质疑能力。如:《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写道,王熙凤使用了调包计将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这样的设计有背于曹雪芹先生的原创意图,王熙凤的最大目标就是掌贾家在权,而贾宝玉是贾府下一代掌门人,贾宝玉的夫人势必会影响到她的地位和权力,薛宝钗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输给王熙凤,相比之下,她应该更乐意林黛玉才是,这样的做法不是不合理吗,学生可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并讨论,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间长了,阅读名著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5、阅读感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需要快速从外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提取和整合,最后为己所用。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对学生提供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向的具体指导的同时,还应把泛读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不仅是阅读方法的扩展,而且对阅读内容也蕴含着一定的导向,阅读的范围和阅读量也必将发生变化。基于此,在引导学生泛读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课前5分钟演讲,每节课伊始都拿出5分钟,让学生演讲,内容不局限,可以是他们喜欢的美文、诗歌、寓言等等,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第二,组织集中阅读,各个班级每周有一次阅读课,在这个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图书馆、阅览室进行集中阅读,每次读前确定一两个阅读专题,指导学生定向阅读,并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

第三,倡导假期阅读,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活动,借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典名著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典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四、课题的实施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2、启动阶段(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

3、实践阶段(2014.3—2015.3)

4、交流、反思、推广、总结阶段(2015.3—2015.6)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和研究,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有了一些认识。具体认识如下:

(一)高中名著教学的价值

名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民族艺术瑰宝。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思、给人启迪,使我们终身受益。阅读名著,可以扩大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名著阅读教学,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1、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

优秀的阅读材料是进行阅读训练必须的物质前提,名著大都是文学性和思想性完美统一的,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多方面的切入点,语文的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叶圣陶先生在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时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训练语感的最好阅读材料就是名著。”

2、涵养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

人的审美品位与人的思想境界直接相关,这是文学名著的一大特点。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代,具有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名著丰富的思想精神魅力,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阅读文学名著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从内容上来讲,名著阅读一般比课内文章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有了兴趣,才可能日积月累,养成一有闲暇就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名著阅读的教学,提倡“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的原则,而作为整本书,必须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才可能完成以上要求。

阅读名著,可以扩大知识范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因此,名著阅读教学,便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名著阅读教学的特征

名著阅读板块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名著,顾名思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公认的优秀著作。即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堪称名著的作品,往往花费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和精力,作品是作者用最优化的艺术手段创造出来,而且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受到了世界公认。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它们都是出类拔萃的,这样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更深刻,更广阔,更具有典型性,为读者提供的价值更巨大。

大量阅读名著可使学生终生受益,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对塑造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名著阅读被纳入教材编排体系。

“名著导读”作为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的风向标,它的内容和结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服务的。因此,编者在编排“名著导读 ”时都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核心理念。

新教材选编的名著体现了以下特征:

1、侧重经典

2、灵活多样

3、适应性强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不是每册书后的摆设,它的设置及其结构特征对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探讨农村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深知名著导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名著教学不仅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盲点。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成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探讨,对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寻求提高武胜县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升学考试的压力让师生重视考分甚于重视“涵养性情” 有调查显示,62%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对提高学业成绩作用不大,甚至有阻碍作用。在面对记者提问为什么不读名著时,一位中学生抱怨道:“哪有时间啊,读名著既耗时又耗力,本来压力很大了,要放松还不如读些娱乐八卦新闻来的快。”由此推知,目前中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仍然很大,学生重视考分甚于重视自我修养。国家的考试内容如果不做一些调整,名著阅读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一味地指责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是不现实的。

也有部分语文老师认为:不读名著,常常并不影响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读了名著反而可能因为分去了一些学时而影响了应试训练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降低了班级的语文考试成绩。

另一个调查显示:有81%的理科老师则不认同课外阅读,认为浪费时间,不如做理科练习,这样提高平均分更快。

这些调查和观点,充分反映出名著阅读的软指标,在遭遇到升学考试分数的硬指标时的被动和尴尬。

2、教师指导缺失

有调查认为,学生普遍渴望教师进行名著阅读指导。

在“你在名著阅读理解上有没有困难”一项时,有73.2%的学生回答“有困难”。在“你认为你的语文老师现在有没有必要对你现在的名著阅读进行必要的系统性指导”一项中,有82.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在“你认为学校有没有必要开设一些专题性讲座,放一些有关名著的影视等,来帮助你来进行阅读”一项中,有82.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3、受各种新奇读物冲击,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

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现状,导致农村中学生从阅读的质量还是阅读的数量都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本课题组成员我校300名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一学生读完“名著必读”书目的仅为65%左右。另据本校高三一位教师调查发现,新课标实施以来,在高中三年规定必读的10本推荐名著中,只有48%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其中的3本左右,有11%的同学每学期读言情或武侠小说的数量达到20本以上,28%的看4—10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数字。而在这些小说中,孩子们所看到的都是爱情、暴力、复仇、格斗、凶杀。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名著,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恐怖刺激、情节曲折的书籍。我们并非让每一个中学生都成为名作的欣赏家,然而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更多的是因为其深藏的内蕴。

此外,名著与学生存在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虽然经典是经过历史淘洗和时间筛选的作品,是超越了时空和文化局限的作品。可经典 往往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的痕迹,这和生长在现代的学生肯定有一些距离。

4、家庭环境影响着学生阅读名著的质与量。

家长本身对孩子的影响少,家长读书看报者甚少,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我觉得对于农村家长来说,在家长层面上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家藏名著匮乏(2)功利思想严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对名著冷漠,没有兴趣,导致推广名著阅读活动无法深入。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和督促离不开家长的特别关注和长期支持。农村家长对阅读名著更存在功利性,如果拿不到高分,读再多的名著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由于受到自然、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条件限制,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尽人意。

(四)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按照《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本课题组成员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的途径及方法。

1、转变观念

应转变的观念一: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没有关系。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学生激发起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读物,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有价值的评估,对读书成效显著的学生进行鼓励,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良书刊的侵入等等。我们教师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课外阅读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才能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否则,学生可能没有读书的兴趣,读书活动可能就根本开展不起来,学生的精神生活可能会极度贫乏,精神世界可能会极度单调无味。

应转变的观念之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事,我不是语文教师,与我没有关系。

应该肯定,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是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就课外阅读而言,语文教师可能在文学阅读上有一定优势,但在文化阅读方面、科技阅读方面、理科阅读方面就可能没有优势,这就需要班主任、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师密切配合,共同营造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应转变的观念之三:课外阅读影响学习。

客观地说,课外阅读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时间是个常量,用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时间多了,用在学科学习上的时间就可能减少,这是一对矛盾。但我们同时应看到,如果我们有正确的指导,学生有科学合理的安排,这一对矛盾会得到妥善的处理。更何况,学生读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书中高大人物的思想肯定会启发教育学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这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能促进学习。

2、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本课题组成员尝试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久远的阅读名著的兴趣。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尝试着选用观看精彩影片、出黑板报、课前5分钟名著精彩片断朗诵、阅读名著交流会等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名著时刻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将名著阅读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大量的名著阅读,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当这些知识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时,不失时机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理解名著。所以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作文课中,也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名著阅读指导。如在讲人物描写时可选择《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刻画的语段作为范例,学生在感叹人物形象彬彬如生的情况下,教给他们人物描写的方法,同时也了解了这部名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在写议论文的例证段时,也可引导学生多选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事件作论据,既有说服力,又促使学生自主去阅读。作文的谋篇布局同样可借鉴名著。

(3)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在完成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后,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读书思路,明确读书方向,选择阅读篇目。还可以学生相互推荐,读孩子们心目中的经典好书。名著的种类繁多,无论是哪类作品,都展示了人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按自己的眼光去判断,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选择什么名著,只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都能从中摄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4)让阅读名著落到实处,“读”出成效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要让阅读名著落到实处还得靠我们做出相应的安排,同时还得督促检查。

每周我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阅读名著,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另外定期做好检查,检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好的读书笔记的展评等。学生为了能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定会下功夫阅读,只有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去阅读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活动的开展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更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很快乐很光荣的事情,一举多得。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课内外阅读实效。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方法的指导。下面举例说明以读写结合的方法尝试。

(1)理清条例,写出特点

古典文学名著中经常用一些简练而又琅琅上口的韵文来描写环境、事物、景物或器物等,语言极其简单,然而却能仅仅抓住所被描写事物的特点,虽然简练但是传神。可以采取诵读、分析、总结、仿写的方式进行训练。如 „„都拖男挈女,呼弟唤兄,一齐跑来,瞬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帏。

这首诗选自《西游记》,描写的是水帘洞外的瀑布的特点。首先是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不但写出了自己看到的瀑布,而且写出了由不同的景物所派生出的想象;其次作者运用了视觉、听觉、感觉等写出了瀑布的颜色、声音、给人的感觉等不同的特点;再次就是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的安排,让人感觉清楚明了。

(2)名著阅读与写作对接

通过评析佳作,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如出作文题: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 顾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先采取佳作赏析的方式,介绍美文《红楼泪眼·湘云》,分析其手法:

一、故事新编嫁接法:以自己熟悉的湘云为依托,把湘云比喻成雨燕,湘云成长的历程即是“雨燕减肥”的历程,吻合话题,从而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二、.精彩细节传情法:成功的细节往往能达到“ 一瞬传情,一目传神” 的艺术境界。本文精心雕琢三个细节,传达出作者对湘云的同情、敬仰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寂寞庭院”、“西风卷帘”、“莺愁蝶倦”等细微处倾注着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自如,语言在情感的波澜里涟漪不断,读者的灵魂在情感的激荡中得以净化。

三、人物品质励志法:《红楼梦》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再让学生训练。(3)阅读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阅读名著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利用名著素材作文,是一种翻新的艺术,也是创造性运用的体现。引导学生知晓名著素材的运用途径。

欣赏如何改编名著的技巧,或根据文章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将读者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寓言等拓展延伸,变形夸张,重组新构,赋予新的含义,使之成为新颖、奇特、蕴籍、耳目一新的文章。如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一文,大胆的将《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反向立意,原故事中纪律严明、执法如山的诸葛亮在此文中成了虚伪造作、毫无主见的人,从而有力的讽刺了那些宽容甚至怂恿下属违禁的社会现象。这种写法不拘泥于对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的盖棺定论,而从另一个角度或反向立意,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的采用故事新编法、情景再现法、跨越时空法,让名著“旧瓶”装进了生活和时代的“新酒”,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令人啧啧称赞。

名著深刻的思想性常常令人回味无穷,而名著中的“留白”和悬念也给读者再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充分利用原作中的“留白”或悬念设计出另样的续写,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技法。在写“环保”一类的话题作文时,不少学生大胆的采用了续写,让取经回来的孙悟空几百后重游故地,借用孙悟空途中所见所闻,写出花果山、水帘洞等一系列风景区环境所遭受的破坏,流露出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和对蓝天碧水、白云清风的向往,从而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通过研究总结,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课题组成员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学名著导读,不能忽略课堂教学这块主要的阵地。因此,课题组老师重视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形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元化发展。老师们还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1)课堂上精读、品读。名著之所以为经典,不仅仅在于它的故事美,更在于它的语言美、形象美。课堂上可选取一些经典故事的精彩描写片段,让学生精读、品读,品味语言、品味形象。课前教师准备好相关问题,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在思考争鸣中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

(2)课后必读、选读。对一部名著而言,可指导学生分为必读部分和选读部分。必读部分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必读部分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引导学生课下选读时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a、快速阅读法:训练学生能静心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清主要情节、人物及其关系等,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b、圈点评注法: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评注的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美词、美句、美段加以欣赏,并做一定的评注。c、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d、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

知或情感体验。e、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5、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老师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名著还不够。为了促使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文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活动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个性、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组织学生展开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励学生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为了落实名著阅读,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一直积极组织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名著阅读的内容,同时开展与名著有关的知识竞赛,并在全校展开。这些比赛的方式以及内容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比赛以班级为单位,一学期二到三次,每一次比赛都有一个结合目前阅读内容的主题。学生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对名著的内容、主题、人物、艺术手法等都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阅读的能力也不能提升。学生在手抄报中写的读后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反映学生较深刻的思想认识,也体现出学生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

(2)晚自习播放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最精彩部分,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见好就收,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设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并将自己的设想与原著进行对比,激起兴趣的同时,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3)开展名著阅读心得交流会。每一个月开展一次课外阅读心得交流会,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事先设计一些交流探究的题目,学生因为对话题有足够的兴趣,都想在课堂上发言、讨论,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能在课外来阅读和了解相关的知识。有几期学生交流得很热烈,甚至出现了当庭对抗的激烈状态。能过这种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意识提高了,阅读能力上升了,阅读途径多样了。虽然学生们的见解还不够深入,甚至展示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充足,但是学生阅读交流的氛围逐渐形成,基本达到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我们把《三国演义》的交流会设计成为一场辩论赛:正方:曹操是一个盖世英雄!反方:曹操是一个奸诈佞臣!

(4)利用展板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读书心得、在班级群共享空间分享读书感悟。课题组成员发现在现代社会,网络已以走进千家万户,手机上网等网络手段已普及,我在课题博客上上传了一部分学生的习作、心得,为学生获取阅读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扩展了交流的范围,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5)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其他艺术作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集中阅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于是我们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布置篇幅较长的文学名著。比如,高一暑假布置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为了避免作业的枯燥性,同时布置学生每人开学时上交一幅敲钟人“夸西莫多”和美女“爱斯梅达拉”的人物绘画。通过阅读把学生要写的东西变成画的东西,要把人物画得惟妙惟肖必须把文章读懂才能画出感觉,开学后收集作品哩,每个班都出现了不 少绘制精美,人物形象逼真的作品,让人欣喜不已。可见,只要我们老师能有合适的引导,学生会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6)通过排演话剧的形式加深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学校每一学期都有一次文艺汇演,利用这个平台,我们组织学生对名著的内容进行话剧排演,在全校师生中公开演出。通过话剧的排演学生对剧情以及人物理解得就会更深刻,也有助于激起别的同学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5、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名著阅读管理机制

(1)提高家长认识 争取家长支持

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校互动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让家长明白良好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让家长了解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从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引导。家长应该有远大的目光,从孩子一生着眼,对孩子适当管理,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a、发挥学校主渠道的作用,构建书香校园

本课题研究成果通过推广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用读书名言美化校园,美化教室。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应有作用。开设课外阅读课。b、坚持多元而开放的阅读评价

课题组成员在名著阅读评价上开动脑筋、采取措施,形成名著阅读的良好氛围。名著阅读不仅对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应对过程进行评价。

六、课题目录:

(一)课题方案(1篇)课题研究方案

(二)读书心得(4篇)

(三)研究论文(5篇)

(四)、摘抄引用(3篇)

(五)、故事随笔(2篇)

(六)、心情随笔(2篇)

八、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对中学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时间不长,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理解的东西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我会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探索和思考,完善研究内容和成果,形成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并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四篇:试论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

试论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

梁化中学 陈伟强

摘要:读好名著,可以陶冶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名著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名著阅读的方法指导、兴趣激发、课外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关键词:阅读方法

激发兴趣

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目标中指出: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只三部名著。相应地,名著成为语文中考的必要内容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名著阅读教学内容宽泛,不容易把握,而学生也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学生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充当一个名著阅读的引导者呢? 下面本人就简要谈谈个人的粗略做法,:

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水浒传》,应对施耐庵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童年》,就要了解高尔基的童年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主要就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所导致的。

二、教师在知道名著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大概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是写以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为故事主体,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因此,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大概情节 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三、让学生结合相关学习资料,试着自己去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如《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等都是人物的性

格使然。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

四、指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以读促写,模仿写作,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初中生适当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材料积累多了,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有“左右逢源”的感觉。来源于社会生活,还有就是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这就要靠阅读来积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摘录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优美词句,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肯定有作用。

譬如:读过《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片段,)和《智取生辰纲》(《水浒传》片段)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学习、模仿这两篇课文中写天气炎热的方法,或者自己写写读后感,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五、影片片段激发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过程中可结合影视材料进行阅读。

很多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性的阅读。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文字复读,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譬如:本人在指导学生阅读九年级的《智取生辰纲》(《水浒传》)这一情节时,我就先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然后才让学生阅读文字。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就会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

六、开展读书交流会、读后感或者“我是演员”等拓展活动,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内容丰富,字数很多,有部分学生因为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原因无法读完整部名著。因此,阅读时可以采取讨论交流来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两周举行一次,交流会可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最为形象生动的莫过于“我是演员”这一活动了,或许因为学生能亲身参与表演,或者写过心得体会,从而使得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高。

七、以选入教材的名著阅读拓展到课外名著阅读

重视课本上的“名著导读”和入选课文的名著片段内容的教学,对学生了解整部名著有很大的帮助。初中阶段的每册教材,都设计了“名著导读”板块。7~9年级课本中只有十篇课文是名著的片段或相关文章,分别是九年级的《智

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傅雷家书两则》,八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音乐巨人贝多芬》、《荒岛余生》。这10部作品应该重点分析,逐一吃透,期望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要让名著阅读课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的措施与相应的办法。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中队七至九年级的阅读目标为依据,结合中学生心智成长的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学生必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2]、张书军《纵向多重阅读--文学类课文教学的核心[J]》 语文教学通讯,2008(9).。[3]、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 华师大出版社,2007年9月。

[4]、肖莉《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 [J] 》 语文教学通讯,2008(3)。

[5]、余映潮《给词写话,趣读课文[J]》 语文教学通讯,2011(1)。转

第五篇: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名著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的教学情况普遍并不理想。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实际情况与课标要求、高考指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而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组织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名著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 教学策略

一.中学名著阅读教学与高考考察深层指向的脱节

名著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最典型的体现,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却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构建的重要一环。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其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多层次的提升过程。然而,由于名著阅读文本本身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仍然不显著。一是高考的功利性对名著阅读教学指导的偏差。以江苏高中生的名著阅读实践为例,用高考的形式对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考察,并且《考试说明》框定了十余本名著作为考察范围,为了追求分数,教师研究命题特点,将所考名著的情节梗概、人物分析等内容整理出来使学生快速消化,以题库等方式进行针对性训练,用这种方式替代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使名著阅读成为“伪阅读”与“不悦”的读。名著阅读不仅未能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的助力,反而成为其负担。二是名著阅读停留在表面功夫。学生始终在文本的外围,围绕着相关讲解,对文本进行一些简单的理解与识记。学生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不能以解读者的姿态对文本进行“向我性”的解读,掌握了这个文本却没有掌握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名著阅读最终指向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并?]有实现。

而在实际的高考中,命题者显然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有明确的较高的要求,考题的深层指向是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察:

以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为例:

☆2013年第23题(2)

《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4年第25题(1)

《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2014年第24题B选项:

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以上三道题目就体现了命题者在题目命制过程中体现的对学生名著阅读能力要求的跃升。第一道题目,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只须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对文本内容有所认知,基本能答对此题;第二道题目,则须要学生结合相关情节,站在全书的角度进行理解,实现名著的立体感知,继而解答此题;而第三道题目显然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了更大的要求,要求学生勇于去质疑、批评文本。综合这三道题目,命题者分别要求学生在名著阅读上实现由欣赏文本到理解文本,进而实现文本批评的提高,指向了阅读思维的纵深构建。

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名著阅读教学浅尝辄止,教学零散不成体系,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缺乏好的任务驱动,学生阅读不够深入,也势必不能达到设想的能力层级。

二.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2018年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将“整本书阅读”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对名著阅读学习做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系统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就目标来讲,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别作了要求;就过程而言,对学生、教师、课程资源也作出了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对名著阅读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没有整本书阅读就没有真阅读。以往的名著阅读往往被称为“课外阅读”,名著阅读大多是教师以假期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如何读的、效果如何,都没有实际性的反馈。“伪阅读”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在:名著阅读的功利化、速食化,教学随意松散,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等。这样的伪阅读显然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

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体,真阅读归根到底是学生的阅读,但是真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新课标就整本书阅读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1]

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则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学生须要能够正确地认识文本,甚至学会“批评文本”。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理解文本、鉴赏文本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本从“向他性”向“向我性”转变。通过阅读来发散思维,从而达到真阅读的目的,同时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的提升与发展”的要求与反映。

三.任务驱动下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基于上述要求与现实情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是相对高效的。任务驱动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以“任务”为中心,教学活动围绕任务展开,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中,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驱动下,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和多维互动来完成任务,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1.促进思维的任务驱动

思维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功利化,强调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中设置合理、贴近文本的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具体做法有:1)利用收集图片、视频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布置让其收集认为最符合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图片并说出理由的任务。文字阅读运用的是人的抽象思维,通过查找图片的方式,将学生对人物抽象的理解转换为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样的任务驱动,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强文本阅读的形象感。2)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形式理清人物关系和情节故事,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国演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描写关羽的情节加以归纳概括,并用图表的形式理清关羽从“温酒斩华雄”到“败走麦城”及最终走向人生终结的脉络。诸如此类的任务驱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重要情节。3)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追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哈姆莱特》时,布置查阅写作背景、文本相关的文艺评论等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哈姆莱特的悲剧仅仅是命运悲剧吗?”的问题,利用时代背景的知识向学生追问哈姆莱特成为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

2.促进理解的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是对文本的理解,然而由于文本本身存在的阅读障碍,势必导致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困难。教师须要巧妙地设置相关任务驱动促进学生的理解,搭建文本理解与思维能力之间的桥梁,促进对文本的深度解构。比如,在《呐喊》的阅读教学中,设计“将小说中所涉及的人物进行分类”的任务,通过人物分类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庸众”的认识。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庸众”这一概念进行理解,教师可以补充鲁迅的一些杂文,以及鲁迅的相关人物传记,以此加强理解。积极构建以名著文本为核心的阅读任务群,以此推动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发展,加深思维深度,培养有深度的理解能力。在这一任务驱动中,必须要看到教师积极引导的作用。黄厚江提倡“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教师要多读,更要先把名著读懂、读通、?x透、读深入,才能发现和确定一本书的教学资源,[2]把它转化为名著教学中的任务。促进理解的任务驱动,教师的阅读是第一步。

3.促进写作的任务驱动

名著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具有积极的迁移作用,设置合适的任务驱动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正向迁移,实现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如,在进行名著《水浒传》的教学中,让学生仔细阅读鲁智深、李逵的相关情节与具体描写的语言,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两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异同点。同样是粗犷的人物形象,鲁智深是粗中有豪,李逵是粗中有细,比较这两者之间语言描写上的差距,进而进行迁移,指导学生习作中也可以借用相关手法。名著作品往往在语言、情节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可供学生作为习作的借鉴。教师应当抓住其中可供迁移的教学点,巧妙设置驱动任务,激发学生探求兴趣,进而实现这种读写之间的迁移。助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

四.整合与开发外部资源促进整本书阅读

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就是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也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3]校本课程资源对课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名著阅读的过程对校本课程资源的依赖更要显著。

从校内资源来讲,教师、课堂对于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文章已有讨论。此处着重阐述校外资源对于名著阅读的影响。校外资源主要有社会环境,包括民族文化背景、时代变革特征、社区教育条件、大众传播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家庭环境等。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校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相比校内资源是难以控制的,但是校外资源对学生名著阅读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略。尤其是家庭教育,父母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者可以陪读,鼓励其主动思考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民族文化背景、时代特征都是丰富的资源,我们倡导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学生通过旅游,网络资源等途径都能很好掌握民族文化与社会环境,对理解文本、形成自己的思考意义匪浅。

整合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对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是巨大的,但是这些途径应该是建立在配合教师设定的任务驱动之上的,只有通过整合资源,校内外配合才能使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五.结语

反思现今名著阅读教学快餐式、功利化的现状,根据新高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提出了从任务驱动这一角度出发展开的一些教学策略,但是名著阅读教学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深水”难题,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期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带来的独特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黄厚江.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17-19

[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下载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合集五篇)

    《农村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不断变革,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的理念将更适应时代的需要。语文课程......

    低段名著教学策略二十一小学孙秀玲

    低段名著阅读教学内容选取的策略 各位老师老师下午好! 我是二十一小的孙秀玲今天由我代表我们组做发言。我们组我们语文网络研修3坊的第六组,也是我们坊最特别的一个组。我们......

    教学策略122

    《教育策略》模拟试卷二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5分) 1、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的主张学习者之间......

    教学策略121

    《教育策略》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5分) 1、适宜的强化特点之一是强化能够增......

    名著(★)

    名著《繁星春水》 1、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2、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

    名著

    一、《西游记》 1、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西游记》写于明朝。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

    名著

    中外名著《福尔摩斯》(柯南*道尔)、《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鲁滨孙漂流记》(笛福)、《格列佛游记》(约翰*斯威夫特)、《老人与海》(海明威)、列夫*托尔......

    名著

    《童年》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