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方法举要
——2012远程培训的学习体会 马鞍山市二十二中 刘爱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科与技术的融合已日渐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就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谈一点看法,并就融合的实践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先声夺人法
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师在导入课文时,抢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先进行渲染、铺垫,犹如暴风雨来临之前,先闻雷声隆隆,电光闪闪,给人预警,制造影响,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先声夺人法。先声夺人法常用于文学作品的写作之中,如我国古代小说主要人物出场前往往采用这种写法。《红楼梦》王熙凤的出场就是这样的:“一语未完,只听院中有笑声,说:'我来迟了,未能近接远客!'”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里,能如此“放肆无礼”的人,其地位、身份必定非同一般,这就显示了王熙凤的特殊的地位和泼辣的性格,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为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依据。在教学中巧妙地借鉴这种方法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示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这部戏剧引导学生走进莎士比亚的悲情世界,是这部戏剧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时代与国别有很大差距,理解作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课堂营造一种悲剧的气氛。如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时,在导入课文之前,利用FLASH制作声像兼备的课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主题曲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互拥抱的图像飘然而至,并继续播放这幅画面与主题音乐,任学生思绪飘飞直到他们逐渐步入情境。课件制作要力求唯美,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要与剧情吻合,通过声音的渲染,达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示例二:在语文教学中,先声夺人法不仅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合理的用好它。如在讲授话题作文教学时,利用多媒体配乐配画面,播出某一篇佳作,然后让学生在欣赏美文时,快速步入佳文所渲染的情境里。当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时,思维被激活,想像被唤醒,写作的冲动随之被激发。一堂好的作文课往往会激发学生们的头脑风暴,当他们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产生让人赞不绝口的功效。一堂优质课,成功的导入往往起决定作用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学生不爱学语文,甚至不愿学语文,尽管教师费力颇多,但收效甚微。个中因素很多,而毁弃美的教育,无视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挽救颓势,让课堂成为缤纷多彩的美的立体空间是很重要的。教育美学认为,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依靠美的魅力去陶冶、吸引乃至解放学生主体。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作为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和灵活多变地传播教材的真善美,召唤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完善。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神美愉悦。另外,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感受教材美,自我开采美的矿藏,有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清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的人生。而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的审美情趣,激活课堂。
一般来说,先声夺人法常常用于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其目的主要是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听课的兴趣。
具体而言,运用多媒体技术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可运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由于知识点太多或文章的篇幅太长而造成学生难以及时把握,从而产生阅读或理解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的画面或者是激发情感的声音,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优美的情境中,获得直观的感受,并从而很快步入听课的佳境。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单靠教师讲授来导入教学情境的不足,凸现了多媒体教学声、像、图、文并茂的优势。二是由于时空的差异而造成理解的难度。譬如,文言文教学、外国作品的教学,其写作的背景与现代生活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国别的不同,在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也都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解读作品必然产生困难,对于这一类作品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其声像图文并茂的优势,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了解古人和外国人的一些文化习俗和思维习惯,通过播放一些影像资料,逐步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学生与作品的理解鸿沟。
三是由于阅读兴趣的不同而导致的阅读困难。比如学理科的学生喜欢抽象一点的科技说明文,而学文科的学生就喜欢形象一点的散文、诗歌、小说,这种因兴趣不同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差异,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拉近文理科学生的情感距离,减少其差异。
四是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学而导致的阅读困难。有些学生喜欢文学类的作品,有些学生喜欢推理性的作品,也有的学生喜欢探索类的文章。由于对文章体裁与内容需求不同而导致理解的困难,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先声夺人。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可以针对不同阅读群体,采用各个击破的导入方式,可以准备几种类型的课件,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想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接近。
总之,先声夺人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以上只是就语文教学做了一般的分析,其实,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的学科。它是根据人的阅读心理而创设的一种较为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但要说明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始终起辅助作用,主导作用还在于广大教师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切不可让多媒体充塞课堂,把鲜活的课堂变成多媒体主打的动画片、风景片。
二、抛锚教学法
抛锚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抛锚教学法。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的真实性,通过将日常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交互性,可以让教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集体学习,达到互动和交流。即相当于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示例:《记念刘和珍君》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金传富老师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金传富老师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请找出刘和珍特异的事迹。2.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3.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后得出以下结论: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
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
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
其次,是针对段琪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
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讲解课文,让学生接受要容易得多。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正是运用了抛锚教学法,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使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抛锚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会传神的心灵窗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一语道破,卒章显志,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画龙点睛法。画龙点睛法的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关键处,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用一二句话,简明扼要地点明教学宗旨,使课堂生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示例一:《祝福》这篇小说教学时,有位老师在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时,就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巧妙的点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执教者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了小说对象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主人公眼神的变化,然后提出思考题:祥林嫂三次眼神的变化和她的现实处境有何联系?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与内容。紧接着又提出思考题:你从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教师在多媒体上作了明确。按常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可执教者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祥林嫂的性格与来鲁四老爷家之前有何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便陷入了沉思之中,课堂上悄无声息,连听课的教师也沉浸在意犹未尽的思绪里。学生找出了祥林嫂的巨大变化,但对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回答得都不是很充分。这时教师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画龙点睛,一语道破: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鲁镇的人们制造了这场悲剧,铸造了一个精神分裂的祥林嫂,三次眼神的变化是祥林嫂性格的成长史、悲剧的发展史和命运的完成史。真是点睛之笔,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对小说人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
示例二:在复习鲁迅小说时,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画龙点睛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相关小说,如《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里面的相关片断打在屏幕上,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题:鲁迅先生的这些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个世界?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统摄鲁迅六篇小说的核心问题,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正当课堂的讨论难分上下之时,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四个大字:悲情世界。顿时,学生陷入了思索之中,争论停止了。就在这时,笔者又提出了问题:如何走进鲁迅先生的悲情世界?学生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正是抓住了两个问题,就让学生抓住了鲁迅小说的整体特征和他的创作意图,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两个问题就是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之问。我们在教学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提出问题,就能提高课堂问题设置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画龙点睛法,一般是用在文章的写作之中,常作为一种写作技法被广泛运用。画龙点睛就是在文章的结尾,能够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有画龙点睛的妙用。这种方法又叫总结点题法,或称卒章显志法。
教学中借鉴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画龙点睛法呢?
一般来说,当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老师教授的内容产生困难时,需要教师总结点拨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那么学生主要的理解障碍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语言形式和文章思想内涵的统一性缺乏确切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能力。文章信息是一定的语言形式和一定的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读到文章的语言形式应当能够对它既定的内涵确切地感知,准确深入地去理解,思考它地思想内容,应当能够紧密联系那一定的语言形式去分析去综合。
2、对文章内部信息的相关性缺乏自觉意识,准确把握住它们内在联系的能力不足。文章信息是局部与全部的统一体。具体把握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部的有机联系,对理解一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善于从多种角度上去发现与材料的相关性,去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各种具体关系,那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及匠心的理解肯定是难以深入下去的。
3、背景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于文章信息进行恰当概括的能力不足。文章信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非封闭的系统。所谓“背景知识”,不仅仅指所要分析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包括与之类似的作品、现实需要、各种思潮及其他各门学科等可能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理解思考自然是无法进行的。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背景知识来进行思考,否则也是不符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规律的。
画龙点睛,既要画龙,又要点睛,两者互为依托。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是“龙”身,教师恰如其分的总结是“眼睛”。点睛,就是提纲挈领,抓住实质,明确学习目的。如何点睛,要注意以下几点:
1、点要点的恰到好处,点“眼睛”——教学内容的关键处。
2、结尾的“点睛”是为了更好巩固教学内容的,由此,“画龙”是重要的,“点睛”是巧妙的。
3、“点睛”要点出新颖意境来。
4、“点睛”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精要部分,是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感悟,是对所传授内容的一次升华。
总之,应“点”在教学的关键处,使课堂“活”起来,教学内容得到升华。而点睛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并且还要考虑语言的通俗性与易记性。因此,运用点睛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四、余味无穷法
余味无穷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含蓄隽永,言尽意远”,教师在结束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习者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情致。这种通过设置多重悬念来引发学习者继续探寻兴趣的教学方法称之为余味无穷法。余味无穷法常用于一篇作品或文章的结尾。如鲁讯《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诗一般的警策句,给人以极大的启示,使人联想起生活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和斗争去开辟一条通向幸福未来的路。在教学中,合理借鉴这种方法会激发学生反刍教学内容,激发他们探索的热情,营造一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教学效果。
示例一:《巴尔扎克葬词》是法国作家雨果在纪念巴尔扎克逝世时写的一篇悼词,雨果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回顾了巴尔扎克伟大的一生,并表达了对巴尔扎克无比的敬仰之情。我校吴中杰老师在教学本课时,灵活的采用了余味无穷法。他在结束授课时,恰当的把握了学生听课的心理,当全班学生沉浸在无比的敬仰与悲痛之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为这篇课文收尾写一副对联。教师在这时向学生出示了巴尔扎克的照片,并配上充满悲情的音乐。当学生你一句、我一语地写好对联后,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对联加以评论,而是饱含深情地呈现出自己写的对联“巴尔扎克虽然走了,人间喜剧还在上演”,横批是“铭记伟人”,音乐再次奏起,这堂课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戛然而止。多媒体课件拓展了学生的审美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二:余味无穷法用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项链》这篇小说时,我校章习友老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情趣。《项链》这篇作品的本身结尾就出人意料,章老师巧妙地抓住这一点,在课文学习结束时,连问了三个问题——“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怎样的行动?”“假如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后,发现借来的项链是假的,她的命运会有什么变化?”“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到见到玛蒂尔德时才告诉她的真相,难道十年来,她都没有用过那挂项链吗?”,章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三个问题,并引发了全班学生的热烈的争论,这时,他没有做出自己的判断,而是留下了自己的博客地址,他微笑着说:“要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我的博客,希望和大家一同走进莫泊桑的文学世界。”课便在学生余味未尽时结束了。
以上列举的两个教学示例,是余味无穷法用在课堂教学的结束之时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寻作品的兴趣。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教学中间,只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便可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余味无穷法是基于激发学习者情感而产生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课程·教材·教法》91年第10期)。情趣是活的关键。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活动无非是丰富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我们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所以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角度讲,课堂便是“情感场”,情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的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事实上,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课堂上纯然客观,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太上忘情”般地照本宣科,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中去。只有师生毫无心理距离,才能激活学生的情趣,产生认同效应。
一般来说,余味无穷法可以用在如下几种教学情形中。
一是知识学习的本身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比如在数学或物理教学中,传授的知识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知识点的运用必须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否则就很难运用知识形成能力。适应这种教学要求,就必须灵活采用余味无穷法。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的累积,也需要兴趣的激发。如果学习者缺乏兴趣的驱动,他就很难深入的探究下去,更无从形成探究意识与能力。因此,余味无穷法可以激发学习者梳理知识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渴望,从而实现知识点向能力点迁移这一教学要求。
二是课堂的本身需要激发学生兴趣点。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一堂课中,应该是各占比例,交错进行。教师既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无意注意,要通过无意注意的调节,提升有意注意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时,适当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能激发他们无意注意的画面,并适时而巧妙地提问一些能激活他们思维的问题,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余味无穷法适应了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心理调适的需要。
三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采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就必然要求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余味无穷法能较好的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意识与品质。
五、戛然而止法
戛然而止法,教师在教学时,正讲到精彩处,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气氛充分活跃起来时,而突然有意卡住,引而不发。如在板书中有意留出一片空白,结束语中有意留下一个“悬念”,多媒体课件中故意留下一处破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急于去补白、了解事情的究竟和原委、指出教师课件中的漏洞,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戛然而止法。古代的孔子是非常主张激发学生“乐学”的,他曾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戛然而止法就是抓住人的这种心理,巧设玄机,故意留下空白,创造一种理想的课堂境界。
示例:《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苏州中学俞洁老师在执教本课时,就巧妙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俞老师先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文中的五幅画面:院中牵牛;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闲人;秋果奇景。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一种清静、悲凉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所创造的情境里走进郁达夫所营造的悲凉的世界中。正当学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时,俞老师没有去分析文中的美句,而是让学生借助Internet网拓宽教材,体会作者的思想内蕴。
问题:默读第12小节,快速找到中心句。
明确:(略)这句议论,是作者在品味、饱览秋之后的深沉的理性的思索。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是具有普遍性的。
问题:古人有很多这样的“悲秋”文字。请同学们借助Internet网搜索关键字“悲秋”,选择你最喜欢的两段发入教师主页。
学生利用网络找出一些后,教师摘选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材料,展示在教师的主页上。
①欧阳修《秋色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欧阳修作此文时已经53岁,尽管他的官位不断升迁,但是因年届晚季而生得一种迟幕之感,却是无法排遣的,而且,作者饱尝了宦官沉浮的滋味,棱角已经磨尽,思想也渐趋消极保守。《秋色赋》的“悲秋”情调正是在这样的心绪下产生的。)
②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女词人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又承受了丈夫死后精神和生活的惨重打击。生活的不幸使得这首词表现出浓厚的悲愁情绪。)
③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送行的,张生究竟能不能功成名就,决定着崔张爱情的能否成功。他们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危险。所以在这支曲子中,暮秋郊野的客观景色便带上了人物浓厚的主观色彩,被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呈现出一派廖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括号里的赏析行文字是两位同学所作的分析。俞老师在这时,没有做任何评判,而是让两位同学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朗读了一遍,这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两位同学所创造的悲情世界里。突然,课件里传出悲凉的啸声,教师旁白:秋,愁也;愁,忧也。秋是愁情的发端,更是载体。无怪郁达夫在段末写到:“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时,音乐停止,教师的讲解突然停止,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进入教师有意创造的情境里,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的境界为结果的统一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创造者和始发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是其标志。教学境界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以“热情活泼型”和“冷漠沉闷型”两种较为典型。在教学流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境界,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悦、喜好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则会产生焦躁、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显然,教师把课教活,学生把语文学活的“热情活泼型”应是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至上境界。诚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85年版)。“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要达到教学艺术的无意化就必须运用空白艺术。留白天地宽。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转引自张浩《有关阅读心理过程的理论现状》,《心理学新探》,1992年第3期)所以教学结构虚实相间,巧置空白,使学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而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发展其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是空白艺术的创造者和导引者,每位学生都有一种“完型心理”,是空白艺术的充实者。只要教师抓住课堂所出现的良好的契机,适时创造空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就一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活,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
2007-3-20
6、好好先生:《余味无穷之法——结尾法》
blog.sina.com.cn/u/4b6eea80010007ku 2007-1-20
7、张东娇:《关于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探讨》,www.xiexiebang.com/research/contentview.asp?co...2007-3-17
第二篇: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
师者授业、解惑,必与时俱进!
浅谈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泉州市安溪县龙涓乡山坛小学
肖亚琼
【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学方式进步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多样化,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更好更深刻的引导学生学习,更好的教导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接受。
【关键词】语文 信息技术 方式 接受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 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 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 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 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 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 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 “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
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 “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
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 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二】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
1树立信息意识
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把握信息的特正,合理有效的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的结合再一起。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 、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寺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
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 .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 .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 .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 .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有效地提示
5 .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 .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3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4
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次播放的案例《荷叶圆圆》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传授生字时会选用挂图的形式。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6、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初三认识分数,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新的数学概念,是对数的认识质的飞跃。在小学阶段,分数单元将在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教学。三年级学期主要从操作、直观、部分-整体的角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五年级下学期,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合理认识,总结分数的意义,在表现部分-整体的意义的基础上,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性质和四种运算方法。
【单元结构】:
【学情分析】:
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正是孩子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状况,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逐渐通过行为表现图形表现符号表现这个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表现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教育设计构想】: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
这里主要介绍几分之一的教育构想:教育几分之一时,从认识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的顺序进行教育。
关于一半,以下想法进行教育
教育二分之一时,运用丰富的表象支持,初步理解分数的意思。也就是说,从行为表征切蛋糕开始,使用希沃屏幕和授课助手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步视频展示,使学生的手工操作更加明确地表现给每个学生。之后,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来表现图形表征,让学生明确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有其二分之一。最后转移到抽象分数的二分之一,结合以前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思。
到了四分之一,主要是让学生打折,表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过实践操作,展示报告,让学生感受到表示同一物体的四分之一,有不同的分法。学生展示报告时,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学生不同方法,比较评价。
总结: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
本部分练习题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使练习题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直观。
练习20个第一个问题:
从学生到一体机,一边拖动图形,一边说能否用分数表现的理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力。
练习20个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在一体机上克隆,拖动已知的方形画这个图形,学生惊讶地发现构成的图形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他们深刻体验到原来的游戏中含有数学知识,增进对数学的爱。
练习20个第8个问题:
将图形的涂装部分平移、旋转操作,转换为图形整体平均分数后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涂装部分。这些在一体机上进行的交互操作,更直观地表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
又如补充的扩展练习题: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说明道理后,教师去除紫色遮布,显示两个尺子的长度,验证学生的推测,处理这样的练习题,看起来很神秘,学生更感兴趣。
第二部分:简单计算。
在教育的简单计算中,学生为什么和分母分数一起减少,分子一起减少,分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用数字结合思想回答这个问题是最直观的。例如,为什么八分之二和八分之一不等于十六分之三?
只要将右图重叠在左图上,表示加上两个分数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个算理。
另外,在教育的1~几分之几的时候,让学生明确。此时,1可以看到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分数的分母和减分的分母相同)来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先演示1=分子分母相同分数的过程,然后用移动色块的操作来表示减法的过程。
第三部分:简单的应用。
教育例1(1)时,很多老师的反馈是,这个剪子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整体的1是从一个物体变成了一堆物体,还是平均分成了4个正方形。我在设计这个例子的教育环节时,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一点,合理地把他们掉进了这个小陷阱。
首先提示(1)中的图1,学生当然意识到平均分成4个方形,其中1个是其中的1/4。然后,我把事先拼好的这四个小方形拖拉分开,分成四个方形。这时,我问孩子们:现在是吗?四个正方形一个小正方形?1?什么?就这样掉进了陷阱。之后的操作,调用图形,或者用笔直接将4个正方形包围在一起,说明如果这个时候把这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其中一个正方形占四分之一。完美实现了整体1从一个物体到多个物体的自然过渡。
例题中(2)调用EN5课程模式下的笔中苹果图案,现场生成6个苹果素材,展示6个苹果整体,平均分为3个,1个是多少完整的过程。
例如,2:有12名学生,中间是女孩,男孩。男女各有多少人?这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初三阶段可以通过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教育时立即生成12个图形素材作为这12个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演示这个过程:将12个学生视为一体,平均分为3个,其中1个是女性,12÷3=4(名)其中2个是男性,12÷3×2=8(名),使学生利用图形这个直观表象认知后进行数学语言的说明,进行列式计算,更加深刻理解,掌握要求1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分数这一单元的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教师在教育中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构筑行为表征到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分数的意思,为今后进入高年级学生更刻、系统地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6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白板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松鼠》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课文朗诵配上松鼠的照片和生活习性,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